Wednesday, June 30, 2010

除美航母威胁之外:又一个战略危险逼向中国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51军事观察室 于 2010-06-30 20:50:06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除美航母威胁之外:又一个战略危险逼向中国 51军事观察室

核心提示: 何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明确的企图,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内驱力。战略上也不例外,企图是战略行为的灵魂,使支配一切战略作为的核心要素。
6月23日,《环球时报》发表了题为《美俄走近对中国意味什么》的文章,该文说:“最近一段时间,俄美走近已成为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外交动向之一”。专家学者们已经公开在议论美俄的战略接近,这说明,时到今日,中国终于再也无法继续对日益明显的美俄接近视若无睹了。事实上,这个战略动向由来已久,早在今年3月,笔者就曾呼吁《俄罗斯的战略动向不可忽视》,提醒要警惕俄罗斯的战略调整和美俄的接近,遗憾的是主流的“专家”、“学者”们仍旧沉醉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幻景中陶陶然自得其乐。现在,美俄战略接近的事实已经无情地摆在了中国的面前,这将发生怎样的战略影响呢?就如上述文章所言,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需要研究一下双方的战略企图。

任何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明确的企图,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内驱力。战略上也不例外,企图是战略行为的灵魂,使支配一切战略作为的核心要素。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经典名言如果用在战略上,关键就在于要揭开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透视背后的战略企图,这是战略评估的核心内容,也是战略洞察力的具体体现。知道对方想干什么,这是一切战略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所有的战略经验都充分证明,知道别人要干什么,准确地判断出各种战略势力的企图,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而不知道别人要干什么,也就无法真正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也难以明了各类战略势力的动向,最终自己就将象无头苍蝇般地乱撞。

美俄接近,俄罗斯的战略企图是什么呢?

凡是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俄罗斯及前苏联与美国打了一百多年的交道,无论战略与战术上,吃亏之多,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俄罗斯的战略家没有一个会不知道,与美国合作就是在与狼伴舞,受伤害无论如何都是难以避免的。今天的俄罗斯之所以宁肯冒着吃亏上当的危险仍义无反顾地与美国翩翩起舞,一定是它认为跳这曲战略舞曲弄得好可以得大于失,就是为了这个战略上的“得”,俄罗斯才宁肯在一些方面有所失,有所伤。

那么,俄罗斯究竟能从与美国的接近中得到什么呢? 想得到美国的技术支援吗?这怕不现实,世界上真正能享受美国高科技的只有类如美国老爹英国,其它别想染指;想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吗?现如今美国自己恐怕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谓的美国经济神话还能支撑多久,连美国自己都在打问号,俄罗斯也不会不明白;俄罗斯面临安全危险需要美国的保护吗?实际上,只要美国不对俄罗斯心怀叵测,莫斯科就已谢天谢地了,更不用奢望什么美国保护了,何况俄罗斯目前并没有现实严重的国家安全危机。上述几种可能都可以排除,那么俄罗斯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

笔者认为,实行战略收缩,从战略前沿后退,改变长期一直以来是美国首席战略对手的状况,这是俄罗斯推动美俄接近最基本的战略企图。

这是因为:

第一,对俄罗斯来说,继续同美国进行战略对抗已经得不偿失。

任何战略关系,说到底都仍然是一种利益关系,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不是出于利益得失考虑却为了对抗而对抗的偏好。出于维护苏联以及俄罗斯战略利益的需要,前苏联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战略对抗,一直延续到冷战之后的俄罗斯。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继续与美国进行全面的战略对抗,俄罗斯既力不从心,也得不偿失。鉴于双方力量极不对称的客观现实,在世界战略重心和焦点转移到亚太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已经没有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必要,继续与美国全面对抗已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利益,与其硬挤到台前,不如躲进战略大幕的幕后,从美国全球第一打压对象的位置上“光荣”引退,以赢得战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这样所获得的好处和机遇要远远大于与美国对抗所等获得的。俄罗斯不想也不愿再充当对抗美国霸权的主力军,或者换句话说,美国霸权的主要受害者已经不是俄罗斯,而是另有其人,俄罗斯已犯不着为他人火中取栗。今后,在俄罗斯周边,俄美之间一定还将发生激烈的利益争夺,但这种争夺将是局部和片面的性质,不会影响美俄接近的大局。

第二,改变俄美战略对抗关系的时机和条件已初步具备,从而使俄美战略接近有实现的可能。

无论是前苏联还是后来的俄罗斯,与美国战略对抗都是一件难堪重负的巨大压力,不是不想卸掉这个包袱,如赫鲁晓夫就想与美国搞缓和,减轻对抗的程度,但形格势禁,历史把它推到那个位置上,愿意也得干,不愿意也得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所以只能勉为其难了。现在,俄罗斯早已从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序列中跌出,战略力量也日渐萎缩,已不是美国日夜紧盯的主要战略对手,这无疑是实行俄式“韬光养晦”的大好机遇,抓住这个机遇,调整俄美关系,有可能改变俄罗斯被西方排斥打压的困难境遇,即使不能融入西方,像中国那样梦想与西方“一体化”,来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少受美国的欺负,少挨几下巴掌还是有可能的。

美国的战略企图又是什么呢?

战略关系历来如同男女恋爱,从来都“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能互相利用、各有所图、各取所需。俄美接近只有俄罗斯一方的愿望还不行,还必须有美国的心甘情愿才行。事实上,美俄之间最早抛出橄榄枝的,恰恰是美国。2009年希拉里访问俄罗斯,高调宣布要进行美俄关系的“重启”。可能因为俄罗斯人上美国诱骗之当上得太多以致心有余悸的缘故,当时俄罗斯并没有太积极的反映,经过一年来的观察揣摩,俄罗斯终于开始行动了,美国的耐心见到了成效。那么,对过去可怕的战略敌手忽然生出了如此这般的柔情蜜意,美国到底出于什么动机,到底是何居心呢?

笔者以为,

第一,美国并不是要改良从善,从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事情太多,对手太多,需要区别对待。

在复杂的战略格局中区别对待各类对象,根据其各自特点分出轻重缓急、远近高低,这是起码的战略常识,连古人都能制订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决策。一个有点头脑战略指导者从来都不会把所有对手都一律打家伙,而要想办法一个一个地分别搞定。维护美国的霸权,美国历来都把全球各种势力划分成不同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的战略设计,如对朝鲜、伊朗、古巴等是一套办法,对伊拉克、阿富汗等又是一套办法,还有对中国,对印度等等,诸如此类。对俄罗斯也是,过去是一套,现在又有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战略设计。

第二,这说明美国在推动主要战略方向的转移。

主要用怀柔的手段对付俄罗斯,而不是动用美国令人生畏的战争机器,这说明美国已经不再把俄罗斯视为主要的战略对手和优先打压的战略目标,美国已不再认为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与挑战具有迫在眉睫的性质,说明在进行了新的战略评估后,美国主要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转移。美国的战争机器从来都高速运转的,而且总的趋势还是越转越快,但主要指向已经不再是俄罗斯。

其次,这个动向可能带来的战略影响

在研究了美俄各自的战略企图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战略影响。

第一,有可能搞出一些新名堂。

美俄接近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拉关系、套近乎,不会象我们中国人那样,满足于口头上的陈词滥调,什么全面协作、战略伙伴、互利共赢等,叫得很响很高很欢但基本上都言过其实。美俄(过去是苏联)从来都是搞战略名堂的高手,在他们手下捣鼓出来的战略名头多如牛毛,现在他们又泡在一起了,可以预计,他们必定要继续举着世界和平、人类使命等冠冕堂皇的旗帜继续大打“反恐”的牌,大做“无核世界”的广告,除此之外,还不能排除美俄在中亚、中东、高加索以及东欧等地进行新一轮势力划分的可能。最近在吉尔吉斯发生的事,双方就表现得很谦让,很有点彬彬有礼的样子,有可能就是要重新进行势力划分的前兆。

第二,全球战略空间将更加局促。

一超独大的世界战略格局本已令中国没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只剩俄罗斯、伊朗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战略板块还可以有所作为,成为推动全球战略向着平衡方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感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笔者网文《中俄军事演习:期盼演出好戏演出战略大戏》《中俄互相通报导弹发射:不只是互信那么简单》)。这个机遇曾经突出地摆在中国面前,时间长达十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念兹在兹的只有美国,对俄罗斯总是三心二意,最多也不过是当做一张牌拿出来晃晃而已。现在,美俄走在一起了,双方是真的战略互信交底了,中俄关系也就要彻底堕落到实用主义泥坑中去了,所谓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很可能也变得同中国与埃及、与沙特的战略伙伴关系差不多,其实已无关乎任何战略的痛痒了,不过是自我抬高、自我标榜的一个名词而已。美俄接近,还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使推动战略平衡的希望归于破灭,中国会更加没有回旋和机动的余地,将在更狭窄和更险峻的战略之路上仅艰难地跋涉。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真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缺憾!

第三,中国将处于更加不利的状态。

中美 “世界上最重要关系”论行将破产。曾几何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论成了众多中国“专家”与“学者”的精神支柱,成了他们终身渴望矢志不移的香格里拉,在这一梦幻美景的烘托下,他们把中美关系对抗与斗争的实质掩盖的严严实实,把中国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都死死地绑在美国的宰牲桩上任由美国支配和享用。现在事实无情地揭穿了这个谎言。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片灿烂地接待了梅德韦杰夫,宣称梅德韦杰夫是“稳固可靠的盟友”,但却以不方便的托辞无情地拒绝了中国的国家元首的访问。这真是给亲美人士一记狠狠的耳光。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笔者一直在琢磨美国对中国的下一个耳光什么时候抽来,怎么抽,会不会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笔者网文《下一个耳光会不会疼》),想不到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在美国看来,中美关系之所以重要,其所指乃是因为中国为美国的主要遏制对象,是美国战略遏制的对手,未来的发展将充分证明,所谓 “最重要”的中美关系,将赤裸裸地表现出“最麻烦”、“罪斗争”的本来面目,美国将以空前的力度中国不断向出拳,中国的众多的“专家”与“学者”将不只是鼻青脸肿、焦头烂额,更可能的结果是遍体鳞伤、忧患交加,别看“专家”与“学者”现在可以兴高采烈地叫得欢,到头来免不了要变成可怜的秋后受创的哀哀孤鸿。

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危险。这还不是第一个危险,在美国发展基于空间技术的一小时全球打击能力的时候,笔者说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战略危险在逼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笔者网文《一个新的战略危险正在向中国逼近》)。如果说,这个危险还只是军事层面的话,那么美俄接近这个新的危险则完全是战略层面的,比那个危险有过之而无不及:范围更大,影响更广,危害更深,甚至足以重新改写全球的战略版图。

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吗?

这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美俄走近对中国意味什么》一文开列了一系列办法,什么“要强化中俄双方已经存在并顺利进行的对话机制”、“要强化‘上合组织’的作用““强化一种‘干预’意识”等等,其立意是想把俄罗斯紧紧拉住,让他也来一个左右投机、两面下注,笔者以为,美俄战略接近,来源于各自深刻的战略需求,有巨大的内驱力,就这两下子,不过是隔靴搔痒、言不及义的东拉西扯而已,屁用不顶。

不仅如此,该文还存在浓重的侥幸心理,什么“就目前而言,俄美走近与其说是战略上的转向,不如说是策略上的改变”、“俄美走近事实上难以走到完全解冻甚至达到亲善的状态”、“俄罗斯不可能完全放弃俄中战略伙伴协作关系”等,更是不着边际。所谓“战略”,不过是一种高级的戏法与魔术,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俄美之间到底真好假好难道有什么重要、值得认真探究吗?唯一重要的,还是他们之间的游戏与交易对中国的影响,这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说什么美俄并不会真的好起来,这是典型的战略问题上的阿Q,遇到危险无能为力,只好靠自我麻醉、自我安慰的办法来消遣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说句老实话,笔者以为,目前实在是找不出有效应对的办法,“专家”“学者”们还是把态度放老实一点才好显得有些诚实可信。

事实上,尽管现时节我们把自己的经济成就快吹上了天,把中国同世界一些地区的经贸往来看得比什么都重,宝贝得不得了,但实际上,近二十年来,中国基本上已丧失了干预全球战略走势的能力,差不多已丢静了制约美俄等战略大国行动的砝码,特别是对于美国,手中基本上是无牌可打,连招架都有点招架不过来了,一幅手忙脚乱、疲于应付的狼狈模样。造成如此被动局面的,是多年来战略上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甚至投机取巧的必然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也无法指望一日之暖,不下一番艰苦的功夫是不可能有所改观的。战略问题从来不轻松,轻轻松松的问题从来也不可能达到战略层面。

但是要说中国一点进步可取的地方都没有,那也是不客观的。

主流、权威的“专家”、“学者”们现在居然也能知道世界上其他战略关系的动态对中国还有影响,也应算作是中国学界的一大进步。

过去在他们看来,中美关系滚滚向前简直就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可称“撼山易,撼中美关系难”。多年来他们只盯着美国,满眼里也只有美国,一门心思地去做美国的工作,拼命地去改善呀、对话呀,沟通交流呀,浑不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

要知道,如果有朝一日能把与俄罗斯等战略力量的关系处理好,把中国与世界其它战略力量的位置摆正、基础打牢,美国人会主动跑上门来的,中美关系自然而言也就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了;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在中美关系的一棵树上拴绳子,最后的结果自能是自己把自己吊死,岂有他哉!
一个新的军事战略危险正在向中国逼近
中国, 战略, 军事, 危险
4月22日,空天飞机X-37B和高超音速亚轨道飞行器HTV-2上天了,这是美国筹谋太空大战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承载美国巨大战略野心的这两个空间飞行器,非但不是如某些人所说,是什么奥巴马放出的“太空气球”,相反却是比核武器还更加危险的军事技术装备。笔者认为,同时进行这样两种飞行器的测试,表明美国正紧锣密鼓地打造覆盖全球的空间打击体系,其战略企图是通过战争手段、战争方式的革命性进步,彻底颠覆现存的全球战略力量构架,使美国获得超常的和无法抗衡的战略优势。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战略危险正在逼近,如果美国的战略企图得以顺利实现,中国就将在战略上陷入难以扭转的和极其危险的被动境地。  

一、谁赢得战争方式的革命,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军事技术手段的发展进步必然催生战争方式的升级,比如,坦克的应用使战争成为机械与钢铁的较量,飞机的出现使战争从二维发展到三维,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战争进入看不见的微观领域,等等。历史经验已无数次证明,谁最先掌握并正确应用这些技术体系,谁最先实现了战争方式的升级和革命,谁就能获得空前的并且是出其不意的战略优势,从而取得空前的胜利,二战时期的装甲闪电战、海湾战争时的电子信息战等,无一不说明战争方式革命的重大意义。  

二、太空武器的出现,开始了战争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自从人类进入外空间以来,利用外空间谋取军事战略优势的努力始终是头等重要的考量,追求太空优势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军事战略优势。冷战时期在美苏之间有人所共知的激烈较量。冷战结束后,依靠空间优势,美国痛快淋漓地赢得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外空间事实上早已成为大国军事战略体系的重要支柱。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太空设备对军事战略行动的意义,还仅仅限于情报、信息、导航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可应用于战争行动,使传统武器打击威力倍增,也可以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为人类的和平发展造福。可以说,这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类的理性光芒能战胜乖戾的杀气,也许还有可能隐恶而扬善,还可以尽量把危险的太空军事化压缩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美国正在发展的空间打击武器则不同,这些装备已不再扮演支持与辅助的角色,而要赤膊上阵,要成为直接的军事打击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在陆海空三个战场之外,美国又开辟了空间战场,一旦完成实际部署,美国就有了打星球战争的资本,就有可能实现战争方式的革命。星球战争只能在外空间进行,传统的军事力量,如飞机、坦克、大炮、军舰等,对于这样的战争来说,无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较量。对地球上各国而言,来自天外的打击,很可能以其挟有的巨大优势而演绎成为人类全新的战争样式,成为未来全球战争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军事行动方式。  

三、巨大的战略危险正在逼近  

所以,这个事件孕育着巨大的战略危险。  

——这必将推动美国战略优势实现新的跨越  

美国已经在陆海空及战略核武器等传统军事力量上占有巨大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空间军事打击体系将不是在原有优势基础上的一个简单的叠加,而是将实现新的战略跨越。空间打击力量与既有的空间侦察、情报、导航系统有机整合,将使美国拥有在九重天之上俯瞰人类的空间战略领地,犹如上帝般高踞天宇,观万物善恶,定人间是非,俨然要成为一个终极裁判;与正在建设的反导系统密切配合,美国将会获得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顾虑的战略行动自由。这样一来,不要说目前看起来仍然气势汹汹的飞机、坦克、大炮将不堪大用,就是曾经被超级大国捧为至宝、给人类带来毁灭威胁的核武器,也将越来越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成为一堆没用的废物。应该说,奥巴马无核世界口号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美国新的比核武器更干净、更有效、更“仁慈”的打击手段已现端倪,果真到了世界无核那一天,美国的力量只会变得更强大,可以更容易地去杀死他想杀死的任何一个对手。  

——这拉开了美国新的全球战略打击的序幕  

美国历来以全球为作战对象,全球打击是美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目标。迄今为止,美国全球打击的手段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陆海空的常规打击,一种是核武器的毁灭打击。常规军事打击的优点是灵活而富有弹性,可轻可重、可长可短,收发自如,缺点一是难以达成彻底毁灭的效果,往往是打而不服,如伊拉克、阿富汗等,二是反应速度太慢,即或军事基地遍布全球,装备预置前沿到位,可一旦需要采取行动,还是少不了耗时耗力;核武器打击的优点是迅速、毁灭力度大,但缺点甚至比优点还更突出,使用的条件限制更多。空间武器的出现,综合了二者的优势,避免了二者的缺憾,可以实现快速、精确、毁灭性的全球打击,在这样的打击之下,所有的目标将无处可逃,也将无丝毫还手之力。全球所有的国家,无论是滨临大海的还是深处内陆的,全都在美国可能的打击之下。可以预计,今后美国的全球打击战略,必将转移到依靠空间力量的轨道上来,空间力量完全可能取代常规军事力量而成为美国实施全球战略主力军。
华尔街日报:中国决策者的政策子弹所剩无几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华尔街日报 于 2010-06-30 11:20:46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华尔街日报:中国决策者的政策子弹所剩无几 华尔街日报

BEN SIMPFENDORFER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像是一道灿烂的光芒,如果没有它,世界经济的前景将变得晦暗不明。在出口走弱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刺激措施,这个国家得以维持了一种不错的增长率。这似乎说明,它可以不受其他地区的大势影响。但在目前,美国的消费仍然停滞不前,欧盟(European Union)也面临着一连串的主权债务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分析师们对中国的增长轨迹再次感到怀疑,而且怀疑得不无道理:虽然前面的刺激措施取得了成功,但北京手中的良方正变得越来越少。

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够承受人为地提振需求,同时又避免国内经济出现危险的失衡。2009年1月至12月注入价值9.6万亿元(合1.4万亿美元)的新增贷款,已经在房地产市场吹起泡沫,并在大型国有银行和规模更小的银行积累了不良资产。据官方估计,仅向财务不佳的地方投资公司发放的贷款,目前就已经达到了六万亿元,但这有可能存在低估。

为应对这些问题,近期有关部门对浪费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住房投资实施了限制,但针对后者需要进行谨慎的权衡。房地产投资刺激了建筑业,也刺激了钢铁、水泥、家具和家电等相关行业。即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只有两成,倘若房价下跌,投机客突然撤离,那么市场将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空洞。这样一种结果,将给很多行业带来沉重的连锁打击。

中国同样不能依赖外界来提振增长。上个月的出口数据无疑是强劲的,但世界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不会回到危机前的高水平。近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走强,但有可能再次走软,并将背负更加沉重的税收和监管负担。欧盟国家也面临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社会动荡。而如果中国国内经济陷入泥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等机构是没法出手提供缓冲的,它们没有那么大的实力。

即使中国经济放缓,通货膨胀水平仍将高企。去年的刺激措施造成流动性过剩,引起了通胀压力。政策制定者基本上维持利率不变,而关注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其他形式的监管紧缩,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风险。整个经济体在土地、年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短缺。这样来看,中文媒体中“滞胀”一词用得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

政策制定者可用于处理这些问题的选择正越来越少。要是在上一轮刺激过后马上再来新一轮刺激,则有可能导致不良债务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让人不安地想起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只会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如果不把增长引擎从出口转变为国内消费的提高,中国的增长就仍然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转变正在进行,但进展缓慢。

刺破房地产市场泡沫亦无良方可言。北京曾试图紧缩信贷、进一步限制二套房和三套房的持有,但近期措施没有触及房地产泡沫的基本成因:储蓄率居高不下,严格的资本管制导致资金囿于国内,房地产之外的其他投资选项十分有限。直到政策制定者在这些方面做出艰难的政策选择,他们才不至于在投机和过热面前显得被动。

在通胀方面,最大的危险是央行行动过迟。农业收成高延缓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速度,但目前的扩张正造成包括工资和贱金属在内的各种非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如果央行不尽快加息,这最终无疑会渗入经济体的其他部门。另外,干旱等自然灾害这种非眼前的风险始终是存在的,如果发生,通胀预期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恶化。

在全球危机过后不久,人们一般认为,北京找到办法让中国避开了危机的最严重阶段。但中国看起来难以驾驭的问题越来越多,说明政策制定者只是延缓了清算日的到来,但终究不能逃脱。他们以创纪录的速度把资金注入经济体,造成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这些问题将难以得到纠正。最最艰难的决定尚待做出。


作者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为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新丝绸之路》(The New Silk Road)(Palgrave Macmillan出版,2009年)作者。

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一个新的军事战略危险正在向中国逼近
中国, 战略, 军事, 危险
4月22日,空天飞机X-37B和高超音速亚轨道飞行器HTV-2上天了,这是美国筹谋太空大战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承载美国巨大战略野心的这两个空间飞行器,非但不是如某些人所说,是什么奥巴马放出的“太空气球”,相反却是比核武器还更加危险的军事技术装备。笔者认为,同时进行这样两种飞行器的测试,表明美国正紧锣密鼓地打造覆盖全球的空间打击体系,其战略企图是通过战争手段、战争方式的革命性进步,彻底颠覆现存的全球战略力量构架,使美国获得超常的和无法抗衡的战略优势。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战略危险正在逼近,如果美国的战略企图得以顺利实现,中国就将在战略上陷入难以扭转的和极其危险的被动境地。  

一、谁赢得战争方式的革命,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军事技术手段的发展进步必然催生战争方式的升级,比如,坦克的应用使战争成为机械与钢铁的较量,飞机的出现使战争从二维发展到三维,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战争进入看不见的微观领域,等等。历史经验已无数次证明,谁最先掌握并正确应用这些技术体系,谁最先实现了战争方式的升级和革命,谁就能获得空前的并且是出其不意的战略优势,从而取得空前的胜利,二战时期的装甲闪电战、海湾战争时的电子信息战等,无一不说明战争方式革命的重大意义。  

二、太空武器的出现,开始了战争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自从人类进入外空间以来,利用外空间谋取军事战略优势的努力始终是头等重要的考量,追求太空优势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军事战略优势。冷战时期在美苏之间有人所共知的激烈较量。冷战结束后,依靠空间优势,美国痛快淋漓地赢得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外空间事实上早已成为大国军事战略体系的重要支柱。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太空设备对军事战略行动的意义,还仅仅限于情报、信息、导航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可应用于战争行动,使传统武器打击威力倍增,也可以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为人类的和平发展造福。可以说,这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类的理性光芒能战胜乖戾的杀气,也许还有可能隐恶而扬善,还可以尽量把危险的太空军事化压缩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美国正在发展的空间打击武器则不同,这些装备已不再扮演支持与辅助的角色,而要赤膊上阵,要成为直接的军事打击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在陆海空三个战场之外,美国又开辟了空间战场,一旦完成实际部署,美国就有了打星球战争的资本,就有可能实现战争方式的革命。星球战争只能在外空间进行,传统的军事力量,如飞机、坦克、大炮、军舰等,对于这样的战争来说,无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较量。对地球上各国而言,来自天外的打击,很可能以其挟有的巨大优势而演绎成为人类全新的战争样式,成为未来全球战争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军事行动方式。  

三、巨大的战略危险正在逼近  

所以,这个事件孕育着巨大的战略危险。  

——这必将推动美国战略优势实现新的跨越  

美国已经在陆海空及战略核武器等传统军事力量上占有巨大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空间军事打击体系将不是在原有优势基础上的一个简单的叠加,而是将实现新的战略跨越。空间打击力量与既有的空间侦察、情报、导航系统有机整合,将使美国拥有在九重天之上俯瞰人类的空间战略领地,犹如上帝般高踞天宇,观万物善恶,定人间是非,俨然要成为一个终极裁判;与正在建设的反导系统密切配合,美国将会获得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顾虑的战略行动自由。这样一来,不要说目前看起来仍然气势汹汹的飞机、坦克、大炮将不堪大用,就是曾经被超级大国捧为至宝、给人类带来毁灭威胁的核武器,也将越来越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成为一堆没用的废物。应该说,奥巴马无核世界口号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美国新的比核武器更干净、更有效、更“仁慈”的打击手段已现端倪,果真到了世界无核那一天,美国的力量只会变得更强大,可以更容易地去杀死他想杀死的任何一个对手。  

——这拉开了美国新的全球战略打击的序幕  

美国历来以全球为作战对象,全球打击是美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目标。迄今为止,美国全球打击的手段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陆海空的常规打击,一种是核武器的毁灭打击。常规军事打击的优点是灵活而富有弹性,可轻可重、可长可短,收发自如,缺点一是难以达成彻底毁灭的效果,往往是打而不服,如伊拉克、阿富汗等,二是反应速度太慢,即或军事基地遍布全球,装备预置前沿到位,可一旦需要采取行动,还是少不了耗时耗力;核武器打击的优点是迅速、毁灭力度大,但缺点甚至比优点还更突出,使用的条件限制更多。空间武器的出现,综合了二者的优势,避免了二者的缺憾,可以实现快速、精确、毁灭性的全球打击,在这样的打击之下,所有的目标将无处可逃,也将无丝毫还手之力。全球所有的国家,无论是滨临大海的还是深处内陆的,全都在美国可能的打击之下。可以预计,今后美国的全球打击战略,必将转移到依靠空间力量的轨道上来,空间力量完全可能取代常规军事力量而成为美国实施全球战略主力军。


收藏 分享 00 0 顶 反对





无为无畏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无为无畏 当前离线

帖子111 精华1 积分1168 在线时间190 小时

少尉

2#
发表于 2010-5-6 15:02 | 只看该作者
-
四、中国绝不能掉以轻心  

美国X-37B和HTV-2发射试验的消息传来后,立刻就有中国学者为之粉饰,什么奥巴马这是在敷衍舆论,什么“奥巴马并没有像有些舆论所担忧的那样吹响了争夺‘制天权’的进军号角,把愈演愈烈的太空军备竞赛推向顶峰”,什么中国不必追赶云云,中国的一些“学者”居然可颠倒黑白到如此地步,很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笔者以为,经过苦心孤诣的几十年研究,在耗费大量财力与精力基础上,美国终于完成了上述发射,这恰恰意味着美国已经吹响了争夺“制天权”的进军号角,拉开了愈演愈烈太空军备竞赛的帷幕。对此,中国绝不能掉以轻心、袖手旁观。这是因为:  

1、美国以空间方式进行冲突介入,将给中国带来巨大军事挑战。  

美国方面一直认为,中国正在系统地制订并发展一套反介入的作战计划和装备体系,用以在可能的台海军事行动中对付美国。不管美国的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中国进行周边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把美国的介入考虑在内,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中国军队苦练“新三打三防”,莫不由此。但是,此前中国一切反介入所瞄准的路径都是海洋。现在,美国以外空间为平台进行军事干涉的可能性浮出了水面。设想一下,未来的台海战争中,如果美国从外空间对大陆的航渡船团发起攻击,对滩头阵地及后方支援中心进行精确打击,我们的军事行动将面临多么严峻的局面,难道我们眼睁睁地任人宰割吗?  

台海是这样,周边一系列热点地区何尝又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前景所鼓舞,周边一些跳梁小丑不都可以通过卖身投靠而向中国发起没完没了的挑战吗?  

2、不能任由美国垄断空间战场,而中国去望空兴叹。  

上述“学者”在呼吁中国不必追赶的同时,还给中国出主意,说什么“中国可以与美国一道积极寻求推动外空军备控制谈判,推动达成并签署《禁止反卫星武器的国际公约》,建立行之有效的外层空间监督、管理和协调机制,引导世界各国走上和平利用外空的正确轨道,逐步彻底消除太空军备竞赛,实现太空的永久和平”。这就等于是说,中国要把外空间战场拱手让与美国独家经营,不仅如此,为使美国放心,还要签署什么《禁止反卫星武器的国际公约》,要中国自废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反卫星武器。试问,美国正在发展太空对地打击体系,你让中国签署禁止反卫星武器的国际公约干什么?是不是美国磨刀,中国应赶紧把自己绑起来?这样的所谓“太空的永久和平”,怕只是美国一家的和平、别人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吧?真不知道这样说话的人还长没长有人类起码的一颗良心!  

绝不能任由美国独霸空间战场!短时间内,中国应把反卫星武器发展装备起来,还要拓展其功能,使其具备反亚轨道高速机动飞行器的能力,形成对美国太空武器切实可信的威慑。从更长一个时期着眼,要把发展自己的空间军事力量体系当作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说实话,在诸多军事领域,空间军事能力大概是中国与美国差距最小的一个,也是中国与美国得以战略抗衡的重要资本。这个成就来之不易,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切不能在一片GDP的狺狺声中葬送,更不能只顾埋头与人家争旧日短长,兀然回首,人家却已站在了俯视万邦的新高地上。别人要实现战略跨越,我们更要有这个决心,有这个胆气,有这个毅力,要拿出当年“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气魄。笔者以为,只要把那些用在虚华浮躁所谓盛世华章上的物力与精力用在这儿,实现这个目标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 中国的空天飞机:曝光神秘863-2工程!(图)
关于美国经济的三大谎言 (ZT)
来源: 老顽石 于 10-06-30 14:59:17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醇香美味又健康 用豆浆机自制鲜豆浆 | 全自动的现代高压锅 | 眼睛保健及舒压助眠仪






关于美国经济的三大谎言

MarketWatch刊登文章说, 20强峰会强调要降低赤字,美国议会提议延长失业救济,美国商业协会指责奥巴马毁灭美国资本主义,华尔街似乎顺利地通过了金融改革。但是,美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美国人仍然生活在梦里,多数根本不了解经济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他们以为自己很清楚经济是怎么回事。

美国经济的三大谜团是:

一. 失业率在10%以下:官方的数字说失业率是9.7%,这其实是编造的数字。这个数字中不包括很多已经失业的人。与失业率相比,另一个数字 underemployment或者 U-6其实更准确,因为它包括了那些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的人,以及找不到全职工作而被迫做临时工的人。目前这个U-6是16.6%,与前几年相比上升了一倍。即使是这个数字也不能全面说明问题,因为有的人根本就不在劳工部的就业统计里。比如,美国有7900万年龄在25到65岁之间的男性,其中1800万没有工作,占22%。1950年期间这个数字是10%以下。另外,在年龄适合工作的男性中有四分之一没有全职工作。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Dean Baker认为实际失业数字比已知的要差得多,因为在边远的地区,很多失业男性都没有被统计到。

二. 股市对政府赤字出现恐慌:20强峰强调说美国和其它与会国家都应该大幅度减少赤字。这个时候投资者应该担心赤字问题了,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恐慌,如果出现恐慌,那么政府债券利息就会飙升。所谓恐慌,就是债主要求借债人付高额利息。但是美国债券利率不仅没升,最近反而下降了。30年债券回报率现在是4%以下。债券市场死气沉沉。

现在也看不到通货膨胀,正相反,政府说在未来的三十年里通货膨胀将以2.3%的年率上升。现在很多人开始担心滞涨了,这比通货膨胀还危险。如果发生滞涨,政府降低赤字和增强税收就会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三. 美国正在滑向社会主义:美国资本主义现在还是欣欣向荣,根据联邦储备几个星期之前公布的数字,美国企业的盈利还在创历史纪录的高度。根据经济学家研究,目前美国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今年第一季度达36%,在里根政府时代里最高曾经是30%。

道琼斯指数现在仍然在一万左右,去年以来很多小企业股票上涨惊人。Russel2000指数已经回到了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前的水平。去年,美国最富有的那些人的财富上涨了18%。

同时,联邦政府的预算花费今年是整个经济的25%,预期到2013年将降低到23%。这当然不是社会主义。

政府的财政预算的五分之三是用于三个方面的:养老金(包括医疗) ,国防,债务利息。保守党不愿意减少高到7000亿的国防开支,我们也不可能减少支付的债券利息,那么政府只剩下对社保和医疗进行改革这一条路了。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政府财政预算的其它部分不过是10%的国民生产总值,前几年是7%,完全不是失控的。也就是说,具体什么方面失控,大家应该一目了然。
当政府成为“经济组织”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吴晓波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14条]
一个国家及一个时代,影响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这是经济史学的原始命题之一,由此出发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及学派。一种广为流传的理论是,近当代经济的历史是围绕着工业革命展开的,新技术的应用及发明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动力,另外有学者强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则探讨市场信息成本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过,这些理论似乎都无法解答这个疑惑:为什么有些社会具备了这些条件却没有如意的结局?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从制度安排的角度重新思考。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所指出的,“那些原因……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乃是增长。我们的观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

不过,在诺斯的分析框架中,所谓的经济组织只指的是企业,另外一个组织——政府——在他的理论里是“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关于这一点——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赋,数百年来的西方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如卡尔·马克思也曾经论述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然而在中国,诺斯或马克思的论述却不尽然准确,因为,政府收入是由税赋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的,后者的实现,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一治国理念之形成及传承,始于公元前7世纪,在当时,齐国的管仲将盐铁收归国有专卖,此后两千多年以来,被相继收归国有专营的有:酒、漕运、矿山、铁路、外贸、银行以及土地等等,在这种体制内,政府其实变成了一个有赢利任务的“经济组织”。这种不同的经济理念,其实正是中国与西方诸国最大的差异所在。

问题在于,当政府也是一种经济组织的时候,它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与诺斯同为制度经济学派的张五常教授在他的新著《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给出了独特的描述。在这位从1979年起就专心关注中国的香港教授看来,最近这三十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是最成功的改革,而其真正的秘密是“县际竞争”的成功。

“县际竞争的原因是县的经济权力最大……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张五常用购物商场来比喻这个制度。“一个县可以视作一个庞大的购物商场,由一家企业管理。租用这商场的客户可比作县的投资者。商场租客交一个固定的最低租金(等于投资者付一个固定的地价),加一个分成租金(等于政府收的增值税),而我们知道因为有分成,商场的大业主会小心地选择租客,多方面给租客提供服务。也正如商场给予有号召力的客户不少优惠条件,县对有号召力的投资者也提供不少优惠了。如果整个国家满是这样的购物商场,做类同的生意但每个商场是独立经营的,他们竞争的激烈可以断言。”

张教授高度赞赏中国目前的县际竞争制度。他指出,尽管“好些国家的租约或者雇用合约往往有类似的安排”,然而,中国道路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制度层层串连,无处不在,而且,由于没有任何顾忌,各级分成往往由政府内部相关利益各方进行商讨安排,这种分成往往也体现了市场的力量和效率。
创新者应成为积极的实验者
0人分享此文 作者:斯科特•安东尼 发表于:2010-05-19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去年的《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就是《创新者的DNA有何不同》(The Innovator's DNA),作者是Innosight公司创办人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杨百翰大学(BYU)教授杰弗里•戴尔(Jeffrey Dyer),以及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教授哈尔•格雷格森(Hal Gregersen)。文章描述了成功创新者的关键特征,并为那些希望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领导人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而我也开始注意到,文中介绍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公司增强成功创新的能力。


教授们提供的一条指导性意见,就是通过参与实验“刻意让你的生活复杂化”。文章指出:

“创新型企业家就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建立原型产品和开展试点,积极地尝试新的创意……世界就是他们的实验室……实验者构建互动体验,并鼓励大家另辟蹊径提出全新的反馈,看看能获得怎样的洞见。”

这似乎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实际上不必如此。

在过去10年里,我每天早晨都保持着一套固定的习惯。起床后,我会先喝一杯咖啡。从闹钟铃响到喝咖啡,中间的间隔很少超过10分钟。

后来,有一个星期,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我没法早晨一起床就马上喝咖啡。令我吃惊的是,我发现当起床和喝咖啡的间隔时间延长了以后,我在早晨时精力居然更加充沛了。

但我想,这也许只是一次偶然的巧合,是由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于是我决定做个实验。有一天,我起床后先是工作了一会儿,然后吃早饭,又洗了个澡。第二天,我起床后先洗澡,接着再吃早饭、工作。这些并不是严格控制的实验,但我的确发现了一种稳定的规律:当我起床后不是马上喝咖啡时,就会感觉没那么疲倦。

要想成为积极的实验者,你不一定非得是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你可以想想你能开展哪些类似的“日常实验”。比如说,上下班时换一种交通工具,改变一下每天做事的顺序,试着每天在不同的时间吃不同分量或种类的事物。

如果教授们是正确的(我认为是的),那么实验的过程就会启发你的大脑,让它能更好地进行创新。
来自苹果的三个重要创新启示
2人分享此文 作者:斯科特•安东尼 发表于:2010-06-17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那是在2005年9月,我刚刚参加了一家媒体公司的研讨会,公司CEO在会上指出:“树木并不是一直向着天空生长的。”当时,该公司的核心业务正如日中天,但CEO却告诉与会人员,他们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动荡的环境中维持成功。

几年后,我和同事马特•艾林(Matt Eyring)聊天时,他问我说:“斯科特,过去几年里你一直在积极支持苹果公司(Apple)。那么你觉得买些股票怎么样?”

“树木并不是一直向着天空生长的。”我告诉马特。

唉!

自2005年年末到现在,苹果的股价已上涨了五倍,公司市值接近2,5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至少目前如此),仅次于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微软(Microsoft)。

这个惊人的故事早已被大家剖析得淋漓尽致,但其非凡之处仍值得我们反思。10年前,也就是公司董事长兼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重出江湖“拯救”苹果的3年之后,公司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仍停滞不前,市值只有区区30亿美元。其个人电脑产品在缝隙市场上拥有一批忠诚的拥趸,但也仅此而已。

在过去10年里,苹果推出了五项合理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

iPod。优雅的MP3播放器,为苹果开创了破坏性创新的10年。
iTunes。建立了强大商业模式的优秀软件,证明只要价格合适、界面足够简单,人们实际上是可以为音乐付费的。
iPhone。支持者将这款智能手机昵称为“耶稣手机”,3年后竞争对手仍无法与之匹敌。
AppExchange。当然,苹果为之提供的应用程序有98%都没有人用,但它的选择实在是太丰富了!
Apple Store连锁店。在苹果的一系列革命中,它是最不起眼的,但如今有近20亿美元的商品在革命性的苹果连锁店中流通。
许多人预期iPad将成为苹果的第六大成功产品。当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当我看到我那两个4岁和2岁的孩子玩弄iPad时,我相信这个设备还只是刚刚显示出其破坏性潜力。


这并不是说下一个10年对于苹果来说将与过去的10年一样伟大。现在,苹果必须努力思考如何管理其业务交叉点上出现的冲突。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发现,当收入接近1,000亿美元后,就很难再维持目前的增长率。

回想当初,我错误地驳回了马特的意见,而我犯错的原因也很简单:我没有考虑到上述第三到第五项创新的影响,因此出错就在所难免。很少有公司能够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在公司内部创建三项截然不同的、数十亿美元的新业务。

如果苹果当初止步于iPod,那么我向马特提出的建议也许看上去会明智一些。毕竟,过去几年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iPod的销售也逐渐放缓。但苹果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始终毫不松懈地推进创新的进程。

当我们反思苹果进行破坏性创新的10年时,三个重要启示最为突出:

不要只注重打造完美的产品,要建立完美的商业模式,以新的方式来创造、提供和获取价值。如果iPod和iPhone没有iTunes和AppExchange与之配套,那么它们就不可能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从平台和后续产品的角度来思考。有些竞争对手争相追逐苹果最新发布的产品,但6个月后,当苹果再次推出最新型、最伟大的产品时,他们发现自己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采用产品组合的方式。虽然苹果的发展一直令人叹为观止,但它推出的产品并非全都实现了“本垒打”。例如,2007年公司推出Apple TV,但它并未像乔布斯所预测的那样,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我采访过的许多公司对学习苹果的经验不以为然。“苹果有史蒂夫•乔布斯,”他们会说,“可我们没有。”

当然,乔布斯在苹果的成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位集远见与魅力于一身的领导人,苹果也许的确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但我的观点是,创新的“黑匣子”已经裂开,因此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

全球的创新者——无论是供职于大公司的内部企业家,还是即将创建下一个伟大企业的创业者,都可以借鉴日益丰富的学术研究和案例资料,切实提高自己成功的几率。至于要不要也像乔布斯那样穿上高领套头衫,他们可以自己说了算。
你的领导力品牌是“YOU”
1人分享此文 作者:全球著名品牌专家 布伦达•布恩斯 发表于:2010-06-04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这是商业周刊几年前的一张图片,但我现在还在看这张图,因为我觉得商标无处不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照片)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景象时,我惊呼:天呀,品牌到处都是!!

你们看下这里有些什么品牌,你们说一下?(耐克等等商标)

我们都市的人每天要经过三千个商标,我们去的超市,我们看到品牌接着品牌,我沿着南京西路走,又看到品牌接着品牌,我读报纸和杂志也看到很多品牌。品牌很多,但是他们强大吗?


看这个品牌(可口可乐),去年这个品牌有150亿的销量,这事实X上比目前八十三个小国的GDP还要大。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我们看奔驰车,回答六个问题。假设我右边有个人站着,他代表着奔驰。告诉我你的第一反应的答案,题目是,这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穿着、收入、以及喜欢的娱乐生活?

观众回答:男人、年老的、律师或医生或商人、穿西装、收入高、最喜欢打高尔夫球。

假设我左边有另一个人,他代表法拉利,你们再回答这相同的这六个问题,很快想出来。

观众回答:男人、更年轻、高尔夫球手或花花公子或艺术家、打扮时髦、收入高、喜欢兜风。

以上这些就是品牌艺术,事实上我们95%的人所联想到的是一样的形象,这个就是聪明的市场营销者所设计的。

品牌可以驱动忠诚度

大家对哪些品牌比较忠诚?

品牌可以驱动忠诚度,对于领导者来说,可以怎么做呢?我觉得人就是一个商品,再做一个练习,给大家看四张图片,你们会想到什么产品,想到什么品牌?

第一类图:巴菲特、比尔盖茨等(都是10亿美元身价以上富有的人)

第二类图:成龙、巩俐、葛优、张曼玉(中国演艺圈明星)

这说明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品牌。他们跟我们平时生活有什么关联呢?接下来看下大家心目的想象。

假设大家早上开着奔驰去上班,走进办公室,第一个走进你办公室的人,应该是你看到就开心的人,你可以想象这个人是谁?

倒带一下,如果你走进办公室,第一个看到的人是一个让你很不喜欢的,你看到他感到不舒服,他给你负面的情绪,你想到的是谁?

有些人会说,哦,我知道是谁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品牌,什么叫做个人品牌呢?你所希望人们进行认知思考,形成对你的感受,我强调三点概念:感知、认知、感受。这在市场营销的概念中就是一个事实。我们的品牌在我们的市场上是怎么被人们所认知的?有些公司认为调查结果出乎意料,这怎么会是我们的产品?但事实上就是这样,在客户的感受里它就是这样的。我对于牙膏品牌忠诚,我忠诚的原因并非一些理性原因,而是因为我跟它之间产生了一种联系,我用这个牙膏20年,我才嫁给我丈夫12年。当然我没将牙膏与我的丈夫比,回到领导力这个话题,你是希望人家怎么感受到你?你希望人们把你作为一个领导去思考,你的个人领导力品牌是什么?你的YOUtm是什么,你的品牌是什么?有些人说不需要去自我推销,不需要去做这个品牌,我告诉你,事实上你担任这个工作,你就是已经有这个品牌了,这是人们对你的认知,这种感受其实在无时无刻都在,对你来说已经有一个个人品牌了。
你是你自己的个人品牌

星巴克成功的秘诀:满足顾客的情感诉求

你的个人品牌完全就是你自己。

你的观众是谁?谁是你的品牌观众?这点很重要。

他们需要什么?如果你今天唯一要记住一个内容,那就记住这个内容。

我想和大家说一个公司品牌的故事:星巴克的品牌故事。有多少人喜欢星巴克?我想说,就算你讨厌咖啡,你还是不得不折服于星巴克做的事情。starbucks这个品牌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方式风靡全球。

星巴克是怎么做到?星巴克的CEO当时在西雅图设了一个小的咖啡店,他有一种新的烧烤咖啡豆的技术,他认为喝咖啡是一种需求的体现。咖啡有功能性,有情感诉求,星巴克做到的就是满足顾客的情感诉求。只是在功能上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感诉求。星巴克咖啡馆给人们提供一个聊天、沟通的场所,人们发现星巴克不只是星巴克,还是一种沟通体验,是人们的沟通需求。从咖啡身上看到很多人们没满足的需要,就是星巴克成功的秘诀。星巴克的创始人发现人们的情感诉求,他所做的就是建立起人们的情感诉求。

作为一个领导者怎么样很好的用这些概念?我们看你的名片,你是总裁,副总裁,这只是你的功能性,这引起不了人们太大的兴趣,但是你能产生情感诉求,那你就大不相同了,你可以留住员工,你需要知道人们希望从你身上得到什么。很多人看过show me the money的节目,你知道,看看咖啡本身,非常便宜1-2美分就可以获得,而你花2-5美元买星巴克,他们提供小面包圈又增值了,这咖啡是味道更好吗?其实人们是为了体验才去星巴克,体验就是领导者要提供的。领导者的行为也是要给其他人体验。我可以选择做怎样的人,你会让人喜欢么?会有吸引力么?你的沟通技巧很重要。你会以什么方式去沟通?我在这里写了一些中国品牌,你要做的是,选择其中一个能能给你产生共鸣的品牌(听众选择屏幕上图标)有没有志愿者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请一些人来回答。

观众回答:百事可乐。

为什么?

因为我在百事可乐工作。

这个是作弊,不管怎么说,你对百事可乐有信心,你才为它工作。我们来看另一个观众,你还是选择百事可乐?你不是为百事工作的吧?你的原因是什么?

我喜欢它不仅是因为它功能,还喜欢它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喜欢品牌

你的品牌取决于你怎么做

我们为什么喜欢品牌?品牌不是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而要看这个品牌为你做了什么,要看这个品牌有没有让你感动而不是让你失望,作为领导者也是这个道理。你的品牌取决于你怎么做,你每天是怎么去和别人沟通的,领导者塑造自己的领导力品牌,是通过自己的所做来决定的。比如说你没有及时回复电子邮件,这就是你所做的,就会对你产生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家公司首席执行官每天做了什么来执行他们的品牌,这些都是你的行为,都是你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例如,把办公室的门关上,说明你想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你不沟通的时候会怎样呢?鲁尼说过要看人们的反应。

另外,你的样子也是你品牌的组成成分。有人说个人品牌就是你的样子,例如麦当劳形象鲜明,可以说,你的样子也算是你的品牌,你是严肃的还是温和的?你听起来怎样?你的声音,语气;你的思维,你是否以领导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这都影响你的品牌,我们把这些图片组合起来称作“个人领导力品牌营销计划”。

给客户解决问题

利兹波特曼酒店的成功案例

接下来分享一个案例,利兹波特曼酒店,它的核心理念是给客户要解决问题。

我们都听过利兹波特曼酒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商人在利兹波特曼酒店住过一晚,第二天飞去夏威夷的哈曼努努参加工作会议,可是他却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落在了酒店,这个商人到了夏威夷后立即给酒店打来电话,说自己笔记本电脑落在房间,让酒店工作人员立即去找,并且不管有什么方式,一定要在第二天他参加工作会议之前送过来,因为他参加会议要做的演示文稿就在电脑里,这个酒店说没问题,马上去找他的手提电脑,这个客户在演讲的前一天及时收到了手提电脑,并且他发现给他送电脑的不是联邦快递,而是利兹波特曼酒店的服务员!他很感动。

你想想,这个客户经过这次经历之后,他还会住其他酒店嘛?并且他还把这个故事说给一百人听了,我还将这个故事跟一百个人说了。他们以一匹马为logo,让服务客户核心理念贯穿于所有员工的行为之中。作为领导者要授权员工,真正去代表你的品牌去诠释你的品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不断的把自己的品牌信息沟通出去。

避免伤害你的个人品牌

永远保持学习的姿态

最后我们要避免损害自己的品牌。这些年我们把做的好的案例叫做个人领导力品牌的大明星,这是我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有一段时间了,John pepper是宝洁前任首席执行官,我以前很有幸跟他接触,我以前是宝洁比较低的一个员工,我工作到晚上九点半了,周围一切都黑了,我还在赶我的工作,后来我在收东西,我等电梯,却看到电梯从十一层下来,我在想谁从11层下来呢,我是不是认识呢?后来电梯门打开,原来是John Pepper,我很兴奋,我将要与他待上九层楼时间!我要告诉你,遇到他之前一定要准备好问题。我说pepper,非常高兴见到你,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我想知道从助理品牌经理到经理,到副总、总裁之间要经历什么过程,我想询问各个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他跟我说这是非常好的问题,我非常开心,他说这里最大的区别你一定不能忘记,现在已经20年过去了,我还没有忘记,他说有些人不能做到高级副总,是因为他们变得不可以教了!他们认为自己到达顶端了,不再需要学习了,而你必须要可以被教育的,你必须是可以学习的!现在我很高兴的是,我还可以学习,可以听取客户的意见。你要不断的向周围的人询问我怎么能够做得更好,有不断询问的环境你才能做的更好。你要对他们的需求有反应,积极响应,另外一点是千万不要用一些不好的语言,这些语言用的太多是不好的。

最后,我们要做的是把不能做的转变成可以,做所有你能做的来避免会损坏自己的个人领导品牌。不管是在体育中,商业中,还是政治中,最后我要用诺贝尔作为我的结束辞。

结束辞

诺贝尔的经典

你们可能不知道诺贝尔是怎么起步的,他在1888年是非常富裕的工程师,他非常著名,他发明了炸药,而且他的专利赚了很多钱。当他的兄弟被炸死了,可以看到媒体像是把讣告已经写好了的一样,立即就发了出来,这是成名的一个负面作用,当时诺贝尔在巴黎的一个酒店里面,他读到他兄弟的讣告,看到之后心脏少跳了一下,因为媒体写错了名字,写的不是他兄弟的,而是写了他的名字。很少有人有这个机会,打开报纸读自己的讣告,这是多么惊人的感受,事实上他读讣告的不仅改变他的个人,也改变了整个社会,一直以来人们把他称为死亡商人,可以说,他所做的很多事情也都是造成死亡的工作,比如说炸药方面,当时他突然意识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将会永远与死亡、毁灭联系在一起,除非他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印象,所以他决定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最后他想到设定一个奖项,来将自己的名字与之联系,就是当他逝世之后让他的钱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当诺贝尔在讣告中看到自己的名字与死亡联系在了一起,他决定要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改版自己的品牌形象,所以做了这样的事情来改变自己的品牌,最终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谢谢大家!

Tuesday, June 29, 2010

塑造你的领导力品牌
24人分享此文 作者:戴夫 • 乌尔里克(Dave Ulrich)诺姆 • 斯莫尔伍德(Norm Smallwood) 发表于:2009-09-29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通用电气、强生、宝洁这样的企业,为什么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经理人?答案是它们不仅关注个人领导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公司员工的普遍领导能力。这些企业都成功地建立了作者所说的“领导力品牌”。

所谓“领导力品牌”是指企业在经理人培养方面拥有了一种声誉,能够培养出具备独特能力的杰出管理人才,满足客户与投资者的期望。这类企业大多采用一种“由外而内”的模式来培养领导人。它们会发布明确的宣言,表明自己希望在客户中建立怎样的形象。然后,它们会将这份宣言跟一系列具体的领导技能和领导行为联系起来。例如,在丰田公司,其雷克萨斯部门的品牌口号是“追求完美”,该部门将这一口号诠释为领导者要精于质量流程的管理。这种“由外而内”的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高素质领导人的声誉,让人相信它们能实现对客户的承诺。


两位作者花了10年时间研究了150家堪称“领导人培养站”的成功企业,发现它们都遵循了五条原则。

1. 确定经理人掌握了领导力的基本要素。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掌控战略,对企业有准确的定位;第二,有很强的执行力;第三,管理好企业现有的人才,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并与他们沟通;第四,培养企业未来人才,加强员工在领导力方面的培训;第五,展现良好的个人素质,比如善于学习、行为正直、社交能力强、情商高等。

2. 将高管能力与企业希望树立的声誉联系起来。例如,苹果公司希望自己被公认为在创新和用户友好型技术方面出类拔萃,于是它聘请了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和设计师,鼓励他们开拓创新。沃尔玛希望以天天低价而著称,所以它聘请的经理人通常都勤俭节约,可以在进货议价中争取到更多折让。

3. 根据领导力品牌宣言来考核领导者。公司在考核领导者时应该更多地从客户角度出发,而不只是看某位经理人或公司创造了什么。比如,在考核及时发货这一项时,要注意到客户关心的不是货物是否及时装运,而是能否及时收到货物;公司不应当只密切关注员工对企业是否恪尽职守,而要设法衡量员工的敬业精神对客户的影响。当企业把客户的期待作为评定领导人的基础时,它便真正开始塑造出属于自己的领导力品牌。

4. 以客户和投资者为师。企业可以采取几种方法将外界的期望纳入到领导力培训工作中来。比如公司可以邀请客户现场参与或通过视频方式参与培训活动,以达到“现身说法”的效果;它们还可以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请客户发表意见。客户和投资者也可以作为专家讲师来协助培训,或者只是旁听课程,然后对有关培训材料做出反馈。在培养领导者具备客户视角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安排他们做那些需要从客户角度出发的工作。比如,宝洁公司通常会把新招募的管理人员安排到公司的品牌部门,而非财务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

5. 长期关注领导力品牌建设工作的成效。强调对领导力品牌的关注,可以造就良好的管理,而且这种管理不会受到个人因素的羁绊,能够长久保持。当企业开始培养并“输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后,它的高质量管理便会为人们所熟知,这正是领导力品牌的精髓。领导力品牌强的企业不大容易受到管理层人事变动的影响。例如,在雷吉•琼斯担任通用电气CEO期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不可替代的。但当杰克•韦尔奇上任后,人们又在想韦尔奇是不可替代的。可是在韦尔奇离开之后,杰夫•伊梅尔特掌舵的通用电气看起来更加稳健。
美国彻底洗劫近中国4000亿美元!
2010-06-25 14:58:00 浏览次数:28 网友评论 0 条
1.目前有诸多证据显示,正是2007年当中国斥出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两房”房贷后,2008年美国通过高盛公司为首的对冲投资基金,精心设局,制造了震撼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其目的是为美国经济“释放泡沫”。
1.目前有诸多证据显示,正是2007年当中国斥出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两房”房贷后,2008年美国通过高盛公司为首的对冲投资基金,精心设局,制造了震撼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其目的是为美国经济“释放泡沫”。
由“两房”次级贷款衍生品所引发的债务危机,其实是美国金融决策集团与高盛公司等垄断金融组织联手策划的一招苦肉计。
到目前,这一危机呈现了对美国大为利好的初步结局:通过两房股票退市和房贷归零化,已经成功地直接洗劫了中国近4000亿美元(2万5000亿人民币)的巨额外汇储备。使之变成了无限期时间内无法变现的纸上“呆烂账”。而由中国所输入的这一笔巨额资金,则不仅为美国国土上提供了大批价格低廉的平民住房,而且由于这笔债务已经无限期内无须清偿——从而成为中国的友谊“赠款”,足以填补“两房”公司自身与次级房贷有关的金融和债务陷阱。
2.我们不能不赞叹和钦佩美国战略家的高明与高深。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面临四大危机:
——巨额国家财政赤字,
——巨额对外贸易赤字,
——巨额外债
——以及由于滥发美元导致美元面临崩盘。
在上述危机的背景下,美国金融决策集团与金融垄断资本相配合,策划了一系列战略性金融“阴谋”,并巧妙实施:
(1)主动引爆“次贷”金融危机,令全世界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2)利用金融危机,将严重资不抵债的若干金融集团(包括雷曼、两房及若干商业银行)果断破产清盘,把烂掉的股债和债务甩给千百万国际投资者(包括许多中国人),从而甩脱债务,挤出泡沫
(3)把债务危机引向欧洲,迫使欧元暴跌,从而减缓美元贬值的冲击

(4)逼迫人民币升值,最终把中国持有的美国巨额国债虚拟化
3.实际上,美国已经成功地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由坏事变为好事,转变成搞垮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行动。
现在整体回头看去,美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所欲达到的副效果,以及下一步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要彻底洗劫中国的外汇储备。
几年以来,这一阴谋”方案是分为如下四步走的:
第一步,洗劫中国购买的两房债券,使之垃圾化,赖去利息并且本金永远无法变现。这一步目标,日前通过两房退市已经趋近实现。
第二步,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把中国外汇储备尚存在的可流动部分,通过外资出境回流变成负值。
第三步,把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全部以美元计值而非以人民币计值),通过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而虚拟化,以至最终垃圾化。从而实际解除美国对于中国的巨额国家负债。(由于发生了欧元主权债务危机和欧元急剧贬值,中国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意图已经放空。)
第四步,通过人民币升值,进一步促动中国国内发生高速恶性通货膨胀、同时迫使中国提升劳工薪资成本,目的是促使外部对华实业投资(多为出口企业)不得不倒闭或撤出中国。


诱导中国加速完成所谓“经济结构转型”,即由“出口经济体”转变为“内需经济体”,从而把中国由贸易盈余国家,迅速转变成贸易赤字国和巨额外债国。
然后在未来将发生的沉重债务经济压力下,迫使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转变成为拉美菲律宾模式的主权不完整区域,变成在金融和经济、政治上都不得不依附于美国的新殖民地区域。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动乱以及国土、民族分解,将自然而然地同步完成。
目前,这个计划或者世纪性战略大阴谋的第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已经启动,第三步即将揭晓。第四步也已经显现端倪。
令何新所困惑不解的是:
面对“两房”宣告退市如此重大的金融事件,作为两房最大债权人的中国当局,为什么不立即派出代表就相关债务问题、利息问题与美国当局进行严正债务谈判?并且如果美方赖账则考虑必要的弥补对策和处罚对策?而竟然置若罔闻,听之任之?
如果这笔巨款最终真的成为一笔无限期呆烂账,这件事将记录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胡祖六:人民币温和适度升值 对中国有利2010年06月29日 03:26每日经济新闻【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每经记者贺麒麟发自上海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6月25日~6月26日举行的2010陆家嘴[17.30 -5.77%]金融论坛上高盛集团顾问董事及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和酷6网联合采访时表示,相比市场最关心的升值,他更关心的是汇率制度。。

NBD:您对这次汇改有什么看法?

胡祖六:人民币汇改和人民币国际化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当然市场最关心的是升值,我更关心的是汇率制度。

我个人看法是,中国可能更适合采取比较有弹性的汇率。

当然,不是说人民币要像美元、日元、欧元那样自由浮动,而是有管理的浮动,这是比较符合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是一个权宜的选择。现在,人民银行已经正式宣布跟美元脱钩,以后将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NBD:您刚刚也谈到市场最关心的是升值,能不能谈谈对升值的看法?

胡祖六:在有弹性的汇率体系下,汇率的升值或者贬值受基本面的影响。按宏观经济面来说,这个时点的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强劲的经济体,增长的势头非常好;相比欧元区和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财政、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等各方面都比较稳定。

如此好的经济基本面,肯定有很多优质而强大的贸易伙伴,这可能会使汇率升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大规模且快速的升值。央行等有关当局一定会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汇率在短期内过度的大幅波动。

我认为,从中长期看,如果汇率适度温和的升值,市场也用不着反应过度,这对出口竞争力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应该是非常小的。

实际上,前次汇改是此次汇改非常好的参照。从2005年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累计升值20%左右。这段时期是中国经济最强劲、出口最强劲的一段时期,这样看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没有太大的影响。我认为,未来两三年,人民币如果累计升值20%,对出口也不是一个大问题。

在中长期,按照经济基本面需要,汇率有必要温和适度的升值,这其实对中国也是有利的。

NBD:在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下半年股市将会受哪些影响?

胡祖六:我认为股市主要还是受宏观经济的走势、上市公司盈利的预期以及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于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的影响不是那么重要,可能对航空业、进口原油可能有影响,但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和汇率关系不大。

NBD:日前,六部委下发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结算境外地域扩大至所有国家。对此,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夏斌称,这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您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看法?

胡祖六: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有三点最重要。

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货币国际化才显得有意义。这是非常关键的前提,和经济基本面密不可分。

其次,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有一点非常重要——人民币一定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人类金融史或货币史上,没有一种货币既是国际化也是不可兑换的,或是有资本账户的管制。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我们真正想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就一定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资本账户一定要开放。

第三点,当然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有一些货币,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可自由兑换,但并不一定能够成为国际化的货币,比如日元。所以说,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不一定成为国际化货币。
论国人的“窝里斗”:中国人先天的“劣根性” (ZT)
来源: 西门飘雪 于 06-09-19 22:03:30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既依靠又争斗是所有民族所有人交往的两个方面,不过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多发生在“熟人”范围,所以才叫“窝里斗”

  熟人之间产生依靠,互相支持,熟人之间也同时产生矛盾,互相斗争。道理很简单,不熟悉的人交往少或不交往,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利害关系,也没有必要去争斗了。“窝里斗”的“窝”,主要是指“一家人”和“一个地方的人”的范围,以后逐渐引申到同学、同事、同行乃至民族、国家的范围。

  如果说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人“窝里斗”现象比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特别是现代化已经成功因而内部比较协调的欧美国家和民族来说严重得多,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异议。建国以前不断的内战,建国以来无数的折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恶斗,不仅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而且大大斫伤国家和民族的元气。

  一旦我们中国人的眼睛主要是向外而不是向内,主要是着眼做大蛋糕而不是老瞅着怎么分蛋糕,那个时候,“窝里斗”的问题多半就不存在了,或许留下一些热闹温馨的回忆而已。

  “窝里斗”,国人最为自我诟病的现象之一。在多数论者看来,“窝里斗”简直可以说是中国人先天就有的禀赋或“劣根性”,属于“厚黑学”浓墨重彩论述的话题。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所谓“窝”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应地都有关于“窝里斗”的说法:家里家外,家里是窝,有“父子如仇雠”、“兄弟阋于墙”之说;乡里乡外,乡里是窝,有“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之说;国内国外,国内是窝,有“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是头猪,三个中国人是条虫”的说法。泛而言之,熟人生人,熟人是窝,所以还有“杀熟”一说。

  如此看来,“窝里斗”现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普遍地严重地存在。但仔细考察一下,似乎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与上述关于“窝里斗”说法完全相反的说法也不少,比如“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以及“人熟是一宝”,等等。可见“窝里斗”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积极有消极一样。

  尤其不能说“窝里斗”是中国人独有的特性。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内部没有矛盾,没有过你死我活?从古代历史上来说,中华民族以中原为中心,融南北东西各民族各族群为一体,比较早就形成了幅员辽阔、具有“大一统”坚韧传统的统一国家。今天,包括汉族在内,我们国家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但严格说来,汉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种族,她本身是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从远方进入中原地区的各部落、各族群融合的产物,汉族本身历史地包含了境内各民族乃至境外一些民族血缘的、文化的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各民族才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中华民族。这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相比之下,亚欧大陆西端的欧洲列国支离破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你争我夺,相互征战没完没了,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两次世界大战达到高潮,然后才痛定思痛,开始一体化建设。比照之下,你不能不对二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合、混一宇内”,开创“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千秋大业而惊叹,而拜服。

  不过,如果说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人“窝里斗”现象比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特别是现代化已经成功因而内部比较协调的欧美国家和民族来说严重得多,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异议。建国以前不断的内战,建国以来无数的折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恶斗,不仅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而且大大斫伤国家和民族的元气。本质上,这是在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性现代化背景之下,古老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蜕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必须看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虚幻的,其反映的自我贬抑是国人不自信甚至悲观失望心理的替代物或“精神自虐”。

  但不管怎样,“窝里斗”总是存在的,而且不能轻看,关键是要搞清楚产生“窝里斗”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通观全球,比较西方500多年的近现代史和中国160多年的近现代史,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是,中国人生活的空间太小;不仅如此,西方人的空间不断在扩展,而中国人的空间不断被压缩。

  西方文明进入近代以后的跃迁,始有赖于15世纪文艺复兴后的两大发现,一个是“人的发现”,确立具有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的个人的价值;一个是地理大发现,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者相结合,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和征服世界的欲望。欧洲人占据了人类传统聚居地欧洲、亚洲、非洲以外的大部分地方,包括北美、南美、澳洲等。如果欧洲人始终生活在欧洲,而又能创造现代文明,至今仍在地球上居于统治地位,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托克维尔曾精辟地阐明了地广人稀的环境因素对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积极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在早期,为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到了一定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空间渐显狭窄以至饱和。近代以来,由于国家贫弱、列强掠夺,一些地方或被强行割让或分裂独立出去,失去的国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今天,虽说960万平方公里陆地不算小,但人口实在太多;而且由于生态恶化,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沙进人退”之类的现象,迄今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不适宜人类居住。就以全部陆地面积算,中国的人口密度(2003年)是西方七国的4、09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6、89倍、美国的4、23倍、加拿大的39、56倍、俄罗斯的15、82倍、巴西的6、44倍、阿根廷的9、61倍、澳大利亚的44、83倍。

当然,仅仅静态地看到人多地少,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单位土地的生产量,即同样一块土地的人口荷载能力是不同的,因而还得看看经济发展水平,看看每个人可以分到的“蛋糕”有多大。

  近邻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得多。近代开国以来实行“脱亚入欧”战略,先是竭力谋求领土扩张,先后侵占周边许多地方,直至发动对中国对全亚洲的侵略战争。战争失败后,又以制造业及其产品打头,全力实行经济扩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经济扩张替代领土扩张,实现了日本的现代化,也解决了日本人多地少的问题。

  而我们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实行的是简单再生产方式。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总体上国民只能维持很低水平的生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宣告解决温饱问题。即使有了近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GDP)上升至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平排在第128位,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5。城乡合计,还有1.2亿人口生活困难,而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不过11个。

  总览数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人多地少蛋糕小是中华民族基本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导致了中国人的两个生活特征,一是熟人生态。农业社会,在地理上是分散的,生产生活链条很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往关系主要由血缘、地缘两大自然因素决定。有血缘关系通常就说是“一家人”,而有地缘关系通常就说是“一个地方的人”。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通常,这“朋友”多为“老乡”。一个人生来就有血缘、地缘两大关系,中国人“见面熟”往往来自这种先天注定的“缘分”。二是人身依赖。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生活资料处于经常的短缺状态,人与人之间互相帮衬是生产生活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前提,而这种帮衬主要是在熟人之间发生。熟人之间产生依靠,互相支持,熟人之间也同时产生矛盾,互相斗争。道理很简单,不熟悉的人交往少或不交往,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利害关系,也没有必要去争斗了。“窝里斗”的“窝”,主要是指“一家人”和“一个地方的人”的范围,以后逐渐引申到同学、同事、同行乃至民族、国家的范围。既依靠又争斗是所有民族所有人交往的两个方面,不过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多发生在“熟人”范围,所以才叫“窝里斗”。

  怎样解决“窝里斗”问题?从大处看,一是靠“走出去”。眼下向地球其他地方大规模殖民或移民已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像日本人那样把生意做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二是靠“做大蛋糕”。发展市场经济,推动科技进步,努力扩大再生产,提高单位土地的人口荷载力。三是靠“分好蛋糕”。推进民主与法治,重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各种资源和成果得到公平、规范的配置。一旦我们中国人的眼睛主要是向外而不是向内,主要是着眼做大蛋糕而不是老瞅着怎么分蛋糕,那个时候,“窝里斗”的问题多半就不存在了,或许留下一些热闹温馨的回忆而已。

Monday, June 28, 2010

诚明,谓之性 2008-08-30 16:55:48

我在《中庸与菩提本无树》里讲到中庸就是没有善恶分别,社友飞羽认为,不分善恶则没有是非观念,不好理解。我说《慎独就是自我克制》,社友无邪则认为中庸恰恰是不需要自我克制。这篇心得,就是要与社员切磋这两点。也算是我在《慎独就是自我克制》一篇末尾承诺的另贴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超越。《慎独就是自我克制》末尾的表述,应该是基督教认为人类只有依靠神的帮助才能超越(得救),而人道主义者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超越(得道、悟道)。当然,这样讨论就把儒家视为儒教了。所以首先要讲《中庸》的有关宗教修养的问题。




我前几篇说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那么,实行中庸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天命之谓性”的“性”,也就是找出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有三种。一种是自然界客观规律,用科学研究去找。一种是社会规律,用实践来检验。最后一种是人的本性,个人自己按照宗教修练求诸于内,别人代替不了,这在儒教中就是所谓心法。




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也就是说,《中庸》是儒教修行的心法。宗教修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难以言传。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不可言说。金刚经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说出来都非道。这不是数理化,老师演练一遍,学生按照同样方法就是可以练习学会的。宗教的这个道,是无法说出来的,说得出来都非道。所以需要个人自己体验求道,被人代替不了。为了“率性之谓道”的“率性”,就必须先找出“天命之谓性”的“性”,但是这个“性”不可言传只能修悟。传道不可言说的一个最经典的故事,就是捻花微笑了。说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时,释迦牟尼捻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惟有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产生了佛教禅宗,摩诃迦叶成为禅宗鼻祖【1】。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和禅宗静坐内省的修练方式一样,不可言说,自己体验玄之有玄的人之本性。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庸就是体验道心惟微的中庸修行方法。中庸第一章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体验“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人的本心的中庸“禅修”方法就是慎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悟出人之本心,无以率性之谓道地实行中庸。中庸第二十一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与禅宗说的明心见性只说非常相似。





率性之谓道,是遵循天性行事。到达中庸境界,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应该就是社友无邪说的中庸恰恰是需要自我克制。那么,这与我前边说的中庸是自我克制是什么关系呢。这要从超越说起。




让我们先看两个超越的例子。例如现代机械。我们今天无法不依靠机器来制造其它机器,我们用车床、刨床、铣床和钻床等来生产汽车轮船,也生产车床刨床本身。但是,机械制造业是从手工业发展出来的,从没有机械发展到有机械,就是人类生产技术的一个超越。这种超越还在持续。用手锤和木头机构生产出第一台机械是超越,用低精度的车床生产出高精度的车床也是超越。我们现在计算离不开计算机,制造新的计算机需要用计算机来计算。但是,第一台计算机的制造用的是笔算,这就是超越。可见超越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神秘现象。


求道,就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所谓超凡入圣,以世俗凡夫的方法达到圣人的境界。如果中庸的“率性之谓道”就是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无需自我克制的境界,那么达到这个境界的手段就只能是凡夫的手段,就是自我克制。中庸就是自我克制,说的是修行的方法,中庸无需自我克制,说的是修行的目的。比如初学自行车,总是战战兢兢平衡自行车,学会之后,就从心所欲地驾驭自行车。学时战战兢兢左右克制,学成后根本就不用克制。佛教也一样,悟道后万法皆空,无我相无人相,但是,修道时要战战兢兢恪守戒律。


同样的,人类社会完美的境界应该是无善无恶的社会。有善有恶的国际社会必然是一个有战争的社会,有战争的社会就不是完善的人类社会。达到没有善恶区别的人类社会,就是人类解放了的社会,一个中庸的社会。这也是一个超越过程,从有善恶的社会超越到没有善恶的社会。所以,现阶段依然要有反对邪恶势力的强制暴力,如国防建设和治安建设。怎样才能达到人类社会的自我超越呢?国际社会中战争是逐渐减少呢还是保持不变甚至增加,就是判断人类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以我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和平共处无项原则就是很好的超越手段,而动则以颠覆、制裁等暴力强制手段推行所谓民主的方法恰恰是倒行逆施。


中国的民主建设,也是一个超越过程,这和其它民主国家的民主建设途径一样。英国和日本的民主建设还没完成,还有一个世袭的皇室,社会中有一族人因为血缘而享受社会特权,非常不民主,非常不平等。美国建国后持续了百年奴隶制度,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以后才超越到今天的美国社会,其超越过程不可谓不长。中国现在的制度还不够民主,手段的不民主不能说明没有建设民主社会的目的。中国民主革命用战争迎得民族独立,对日本侵略者不能讲民主,要民主就不能使用民主手段。建国宪法也写入了人民民主。但是,这个建设民主社会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制度在特定环境下无法实现民主,这不能就否认中国的民主建设,正如以英国和日本保留了皇室也没有人说英国日本不是民主国家一样。这就叫超越,以不民主的手段达到民主。


一个人,能否从压抑的情绪中自我超越恢复乐观向上,也是一个超越过程,这个心理恢复过程最有效的还是禅静方法。现代精神疗法往往是引导病人反观自己的思想,现代有效的心理咨询中,医生不是不告诉病人要保持什么精神状态,因为那时心理治疗的结果。而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生是询问病人感觉和念头,然后换一种语句复述病人的陈述,然后鼓励病人联想继续发掘脑海里的念头,如此每周聊天几次,让病人不断寻找自身“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人本主义的精神疗法,与中庸、道教和禅宗修练相通。个人的心理调整,需要自己努力,别人只能帮助而不可代替。如果依靠药物治疗,依靠外部条件来治疗精神问题,反而会造成药物依赖性。中国人相信心病还需心药医,与现代精神疗法相通。为了恢复心理健康,不妨用大哭一场或雨中跑步等等非常规行为,达到恢复常规的精神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维持要靠自己,最好经常按照中庸的慎独方法返观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当下的念头,这即是中庸的修行,也是思想的锻炼的运动。体育运动保持身体健康,慎独观想保持心理健康。


为什么中庸即是自我克制有恰恰不是自我克制,即是不分善恶又要善恶分明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量子力学中认为物质又波粒二相性,说物质即是波也是粒子。物质的能量传播的过程是波动性的,物质能量的传递(把能量从一个粒子转移到另一个粒子上边)过程是粒子性的。同样物质在不同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性质,所以不矛盾。同样的,自我克制是个人修练过程的中庸,无需自我克制是修练要达到的中庸境界。分清善恶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中庸手段,不分善恶是社会要达到的中庸境界。所以,这个亦此亦彼并不矛盾。
侃侃而谈道德经(10) 2010-06-02 21:59:57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魄 。《說文》隂神也 。赋予人体生命的精神,可以游离人体的“魂”是阳神,不可须臾离开人体的“魄”是阴神。人无神就是行尸走肉,只有生理生命不具人生意义的生命。这是古代人对生命的理解。一个人傻了,中国人说是“失魂落魄”。所以,载“魄”的主体或施动者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

营。《说文》匝居也。四周垒土而居。在句中可以理解为垒营环护魂魄使其安居体内。

载营魄而抱一:身体承载围抱魂魄而合一。

能无离乎?反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心身合一能不分离吗?

对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反问,是一个道德目标。套用曾子这个句式,在把反问句翻成陈述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意思就是要努力心身合一不可须臾走神。用现代精神学就是不要被潜意识主宰了行为而失去意志。这个努力的目标就是禅宗的入定状态,要在日常生活时时刻刻处于入定状态。所谓定力,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入定,是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就是身心分离,疯疯癫癫,六神无主。

怎样才能达到心身合一呢?这就是下一句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周易 · 系辞上 》 : 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道家因此发展出精气神概念。精生气,气生神。神不守舍、神魂颠倒的行尸走肉依然有“气”,只是其气在体内冲突无法“载营”魂魄,所以,要载营魄抱一而不分离,就得专气致柔如婴儿酣睡状态。如果前句目标是禅定,这句就是坐禅要领。身体的气要柔和顺畅才能载营魂魄。

修除玄览,能无疵乎?修身除垢,打扫尘埃,以达到心神玄览,心地干净的没有瑕疵。玄是极致细微。神秀的佛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不叫惹尘埃”就是这个意境。慧能的佛偈是顿悟,神秀的佛偈是渐修,理须顿悟,事在渐修。顿悟后依然要修身,两者都不可缺。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这是无为而治,在此系列第三章里有详细陈述。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老子第五章 “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门开阖 就是动而俞出,大意可以理解为在治乱兴亡的社会变动中能否有条不紊?雌,属阴,静。还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对天门开阖这样的大动作也以“雌”来成就。后者直译为治乱兴亡( 1 、 3 动词, 2 、 4 名词)能达到安定平稳吗?。中国今明两年好像就在是这个节骨眼上了。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事理明达能达到无智的境界吗?大智若愚。大道无形。悟到真佛就是四大皆空。中国现在是民主也不知道,经济也不知道,强权也不知道,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也不知道,可是我怎么觉得中国人比美国人还明白些呢?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这句与第七章阴阳对应,一说道,一说德。


[打印]


侃侃而谈道德经(11) 2010-06-06 07:10:29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利,从甲骨文至今文,都是从禾从刀,收割稻子之意,引申为利益。


当,金文是两块田比较相等。是相等的意思,如旗鼓相当。从比较又引申为时间和空间正对着(某事务):当时,当面。





此章逻辑上是归纳法,举三例,归纳一条原则“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之,泛指某事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有某物是为了无该物能发生效用。后者说,不是为了拥有某物而拥有某物,而是为了某种效用而拥有某物,效用是目的,拥有不是目的,所以发生效用的时候根本就不在乎某物的有无,是以无。


例一,车轱辘有“幅”,就是自行车轮的钢丝。自行车走起来,你就看不到钢丝了了。直译:车轱辘有三十条幅,当产生车子行走效用时,就看着像是透明的空了。


例二,烧陶器以乘物,当产生乘物效用时,容器内的空空(kong1kong4)就没有了。


例三,开窗口以采光,当产生采光效用的时候,窗子是空空如也的。





再举些例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拥有军队是有利的。但是,为了拥有军队而拥有以至不去打仗,就忘记了拥有军队的效用了。





公司团队中,每个人自身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但是团队工作时就是无我,忘记自己,为了实现项目而工作,成为团体的组织一部分,才能产生团队工作效用。





娱乐生活时候有个自我,工作起来聚精会神就是无我的产生效用。





一个人,太看重自己了,以至忘记了社会的责任,不贡献社会效用,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生活不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生活,生存是“有之以为利”,生活是“无之以为用”。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已。





雌三文鱼产完卵就死了,“无之以为用”。雄蜂交配完以后就死亡,“无之以为用”。一个生命,当其完成了其使命,其自我就不存在了。我毕业了,就不是学生了。我结婚了,就不再是单身汉了。





为了钱财奔波而忘了生活本来的意义,就是只有“有之以为利”而没有“无之以为用”,没有了“无之以为用”,则“有之”的“利”就落空了。





用,伴随运动转换。运动转换,就是有无相生。没有有无相生就是静态,静态就没有效用。有无相生,利用相存。


侃侃而谈道德经(12) 2010-06-14 19:30:4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此章篇文章通俗易懂,我就不作注解,放开乱侃算了。




此章对照《六祖坛经》和《心经》来读很有意思。




《六祖坛经》敦煌版31:“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於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35:“大众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六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




《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先说说这《六祖坛经》。佛经都是阿难记载的释迦牟尼的言论,唯有《六祖坛经》不是释迦牟尼的言论,而是六祖慧能的言论。为什么呢?联灯会要卷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是禅宗始祖,传到第二十八祖达摩东渡中原,达摩称为中国禅宗鼻祖,其衣钵传到六祖慧能,六祖留下《坛经》而废弃了传衣钵之法。原来是禅宗是心法,不立文字,传到六祖,把六祖的身世言论记载下来,成为禅宗的经典。为什么印度的东西到了中国形成文字而发扬光大呢?原来老子早有文字,《道德经》十二章就是抛弃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倡导心内精神追求,《六祖坛经》是对华夏文明《道德经》的承传和发扬光大。眼耳鼻舌身意在《六祖坛经》里被视为干扰心性的六贼。




五色令人目盲。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视机是很稀奇的东西,私人是没有的,工会有一台,每星期六晚上有专人管理放电视,一屋子人挤着看黑白电视。改革开发初,有钱人家可以买9英寸黑白电视了,有电视的人家很有优越感。后来有14寸电视,有彩色电视。现在有很多人家还有大屏幕配路透社电视。不过,网上骂娘的是比工会几十人看一部黑白电视的年代厉害多了,说是中国越来越专制黑暗了,不知道这算不算五色令人目盲。刚到美国时,去一位自然主义者家作客,所谓自然主义者,海滩裸体者是也。他家中竟然没有电视,美国那么先进,裸体那么新潮,竟然拒绝看电视,当时我是大为惊讶。后来知道了,人的神经系统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外界刺激越大,神经反应的阈值越高,要达到同等刺激效果,外界刺激就要越来越强,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有如吸鸦片,剂量越来越大才能满足同等的满足,直至倾家荡产为止。五色令人目盲是有科学道理的,是可以用现代心理学实验来证明的。




五音令人耳聋。有些小孩不懂事,整体把耳机塞到耳朵里听MP3,结果耳朵灵敏度大大降低。现在手机就更要命了,电磁波辐射强度那么大,还不知道对大脑有什么副作用呢。听说一位朋友去医院做手术,说是中耳炎老不好,另外一位就说了,他那手机整天在耳边叽里呱啦。




当然,我想老子不是在解释人体生理规律,不是在解释心理学原理和神经系统的特性。我想,老子更可能的是表达一种对世俗追求的不屑。




五味令人口爽。爽,差错。《詩·衞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这四句诗经翻译为: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朝,我作妻子在家安分守己,你作丈夫外边沾花惹草。《小雅·蓼萧》其德不爽,壽考不忘。翻译为:天子美德不变,长寿永远安康。如今吃肉多了,营养过剩了,美国肥胖症成为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了,中国三高糖尿等富贵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这大概就是五味令人口爽吧。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畋猎,贵族运动,相当与现在的高尔夫俱乐部之类。打高尔夫球打多了,就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打仗,大概就是这种现象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高消费经济未必就能幸福,发达国家人均GDP可以是中国的十倍,但是犯罪率并不见到就低很多,而且还到处发动战争。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於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六祖坛经》讲得清楚,不是拒六贼于门外,而是让其来去自由,勿助勿忘,这才是享受生活的品味。如果追求得过于执着,就会害人害己,如美国人追求的地主权利导致次贷风波引致全球经济衰退,就是过于追求美国梦的结果。外部刺激本身不扰乱身心,但是对外部刺激的执着追求却令人心狂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聪明智慧的人不追求身外物质生活,而追求心内精神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华夏文化的特地之一。西方精神追求都被教会垄断了,世俗生活专注物质追求,而中国文化精神追求是散布在民间的。老子西出函谷关,就是走到民间吧。《三国演绎》中刘备三顾茅庐,途中所遇耕樵渔猎凸显民间精神生活的丰富。西方人以为他们拥有一神教就高人一等,以为中国是没有宗教的国度,殊不知中国人无需制度化高度组织的教会来垄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国人的教堂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儒家的宗教体验。西方类似的体验体验到上帝而不像中国人那样体验到真实的自我,中国人的宗教体验更接近真实,更接近生活,而西方的宗教体验远离生活,更接近幻觉。如果你看到两个人静坐沉思,一个说是与上帝交流,另一个说是审视本我内心,你觉得那个更接近真实呢?精神向善,儒家三省吾身,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保持真实自我,而西方认为人性恶,向善只能找上帝。禅宗参禅,要找回自我主宰的主人公,西方祈祷却依赖主宰人类的上帝。同是闭目入静的内心体验,不可证伪,也不可证实,他体验到的是上帝,我体验到的是自我,那个更接近科学?




我对信了基督教以后以为高人一等、鄙薄华夏人本主义文化的人很不以为然,尤其反感那些以贬低华夏文化来哄抬基督教文化的言论和文章。宗教信仰自由,就是应该尊重人家自己体验的感受,中国人体验到人的自我,西方人鼓吹信仰自由就应该尊重华夏文化对“人之初、性本善”的信仰。但是,一神教鼓吹的信仰自由,往往只是为他们自封的上帝子民争取特权,往往是为了让不信上帝的人服从他们的帝国统治,所以一神教世界战争不断。逻辑上来说,体验到人类自我的文化要比体验到排他性的一神教的文化包容得多,我想这是华夏文化成为唯一的延绵不断的古老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祖坛经》与《道德经》一脉相承。现代禅宗与西方精神学科相印证。中国是一个宗教形式浅薄但宗教精神深厚的国度,正因为中国宗教生活深厚所以没有必要建立体制森严的教会制度。西方宗教活动体现在制度森严的教堂活动中,其精神追求需要依靠制度来维系。中国的宗教活动是把信仰哲学融会到日常生活中,恬淡虚无,大道无形,浩然正气自在人心。中国的宗教比西方宗教成熟多了。


侃侃而谈道德经(13) 2010-06-20 04:27:18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的话,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类似,人有生存冲动,有生理需求,然后有追求,追求成功则高兴,追求不成功则沮丧。无论成功失败,行为得到社会赞扬为宠、得到社会排斥为辱。“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没有生存的身体就谈不上荣辱,这是客观规律;不计较自身得失就无所谓荣辱,这是主观生活态度。若以身贵天下,以心爱天下,则宠辱忧患都可歌可泣,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宠辱若惊有主动被动两种。被动者以社会或他人的期望为标准,满足了权威的期望则宠,得罪了权威的期望则辱。主动者,不以他人期望所动,心中自有主心骨,让他人说去,走自己的路,有主心骨的人,宠辱是自己的感受,他人宠不了他,也辱不了他,所为“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也毁灭他的躯体,不能毁灭他的精神。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此为本章第一层意思,人有喜乐悲哀、有情感、知荣辱。追求“宠”而逃避“辱”,是人之常情。这对应《岳阳楼记》中“感怀身世,触景生情”的一段。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为本章第二层意思,宠辱为身外之物,追求宠辱是受制于人失去自我咎由自取,为了宠辱而身体都不要是虚荣。二桃杀三士就是为了虚荣而不惜生命的悲剧。不为一己私利而患得患失就无所谓宠辱。这对应《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段。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是本章第三层意思。为了虚荣而轻生固然愚蠢,没有荣辱而碌碌无为明哲保身也不过行尸走肉。一个人的生命是为了民族、国家、天下而生活,生命才有意义,宠辱的喜乐悲哀才有价值,生活才有光彩。这对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段。





“生命诚可贵,爱情加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牵强附会一下,“爱情加更高”对应第一层,“生命诚可贵”对应第二层,“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应第三层。





把宠辱做为人生目的是很滑稽可悲的。纽约共和国家银行(Republic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的控股股东、亿万富翁萨法喇(Edmond Safra)1999年12月在自己家中被烧死,原因是他的忠实保镖为了得宠,故意放火,然后去“奋不顾身”地抢救主人,结果策划失误,弄假成真,把能给他“宠”的老板烧死了。英国古代骑士和日本武士道都是为了荣誉宠辱而生活的,他们以得国王天皇的宠为荣,以不能满足国王天皇的期望为耻辱以至要剖腹自杀。介子推抱着树被烧死而不出山,为名誉誓死不与俗世同流。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宠辱的奴隶。





为了生存而生存也不是究竟。如今许多劝世说教,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世,把善行做为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是本末倒置,使得高尚流于庸俗。是为了得宠得势得生存而行善,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所以不是究竟。行善要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宠辱得失,才是真善,为了光宗耀祖或者为了其它任何荣耀而行善,都不是究竟。生命的意义因为荣耀更加精彩,但追求荣耀本身不是生命的意义。当日寇南京屠杀无辜平民的时候,他们有天皇的荣耀,有军人的荣耀。为了武士道的荣耀,多少罪恶在荣耀的旗帜下进行?如今日本靖国神社里依然供奉着屠杀中国人的战犯,以彰显他们天皇的荣耀。鸦片战争以炮舰强制贩卖毒品,将中国人毒害成东亚病夫,而今天世界各地依然可见推崇维多利亚女王荣耀塑像、地名和节日。美国在全球推行民主自由的目的是美国国家利益,推行民主自由只是手段,所以有了双重标准,因为民主自由并非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而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策略,一切只是为了美国利益而已,普世价值被糟蹋为帝国主义的外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华夏文化中这种天地之气的天下观、正义论,抚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胸怀。


侃侃而谈道德经(14) 2010-06-27 09:11:3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


人的感官是有局限性的,视觉、听觉和触觉都只能感知世界的某些发明,难以穷究世界,所谓不可致诘。古时公孙龙有《白坚论》,思辨的就是视觉感知的石头的“白”和触觉感知的石头的“坚”的问题。这与现代科学外向的把石头特征表为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划分不同,公孙龙是把石头的特征与人不同的感官得到的感性认识组合起来。这个不同在于华夏文化人本主义的社会潜意识,佛家描述的世界,是“色、声、香、味、触”法,自然界的法则就是人感知的法则。“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世界是多维的,如何一维的探究都是片面的认识,必须混而为一,全面来感知世界。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昧,《屈原·離騷》路幽昧以險隘。幽昧,不明也。


绳,《集韻》弭盡切(ming4),音泯。繩繩,無涯際貌。《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古时结绳记事,记载绵绵不断的历史,是谓“绳绳”。


我们感知世界,上观朗朗乾宇,冥冥有不明之黑洞;下观浑浑浊世,荡荡有浩然正气。古往今来,人们感知着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绵绵不断。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 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我们在第一章里就讲到,“道”是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对事事物物运动规律的抽象。我们今天到自然博物馆里看到的一万多年前的猛犸象模型,就是按照出土的化石骨头复原的,和韩非子说的过程完全吻合。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是而悟出的“万有引力”就是无物之象。牛顿用微积分把这个“无物之象”数学化了,就不会“惚恍”了,把这形而上的恍惚的“道”变为了形而下的科学规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解决今天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就得考察今天这个世界是按照什么历史途径过来的,不能脱离了历史来孤立地讨论今天的问题。如一些普世着赞美美国民主,却绝然不提美国百年“民主”奴隶制的原始积累,不提华工血泪建树的美国工业化基础跨大陆铁路,凡是举例美国富裕先进的都把其富裕归功为民主政治制度,不看奴隶制和殖民地政治的原始积累的血腥,以为可也跨越历史一民主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以美国如此先进的民主制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建设了八九年了,结果社会越来越腐败。由于脱离了历史来看问题,一些人把富裕看成是先进和道德高尚,把贫穷视为邪恶。像袁腾飞这样的历史教师竟然把中国建国前三十年说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这是最无视历史的历史教师。北美电视中常常有慈善机构鼓动捐款的广告,其中一个是麻风病人的广告,广告里都是南亚的麻风病病人。新中国建国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血吸虫、肺结核、麻风病等贫困落后的现象,这些贫困现像今天依然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发展中的“民主”国家。五千年中国历史中最黑暗的年代是鸦片战争系统的大规模地用压迫毒害中国人健康和意志的年代,是日寇入侵烧杀掳掠的年代,而新中国建立正是脱离历史黑暗的进步年代。新中国建国初贫困而且受美苏封锁,被袁腾飞之流实为黑暗,不知道这些人屁股坐在什么地方。中国民主进程摸索百年,从康有为至今,中国民主建设每每被西方“民主”国家侵略和压迫打断,几经探索,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得出的规律就是要民主先得独立自主,而今天一些人往往以打着民主的旗帜要西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实为对中国民主之反动。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要了解历史,要了解形成今天国际政治现实的历史,才能领悟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的规律。

[打印]
侃侃而谈道德经(1) 2010-03-31 14:04:01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
――――引自百度知道
年代对比:帕拉图(公元前428-348)出生在雅典的贵族家庭,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也就是说,老子就是老子。


道德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老子》写于春秋,秦李斯作小篆划分了中国文字古今的分水岭,所以,读《老子》要从金文和甲骨文的古字原意来理解。

道:金文是街上有一脑袋被手牵引。动词:本意是引导(3声):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道于前,鹰犬罗后。又引申为教导。名词:道路(4声),引申为道理,规律。《詩·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周朝的官道平坦如磨刀石,笔直如箭,贵族在上行车,老百姓只能看看。《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道(4声)可道(3声),非常道(4声)。
笔者理解为自然规律是可以作为行为的根据的,但这个人类认识的规律是不断更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客观存在,“道”是人认识到的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的认识无止境,所以没有“常道”。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民主自由,都不是常道。但道可道,即使不是常道,对于日常行为是有指导意义的。

常,原为“恒”,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而该写为“常”。

名:从夕从口,甲骨文金文楷书一以贯之。原意天黑不见,用口发音自命。引申为事务的名称(名词)或命名(动词)。

名可名,非常名。
上边一句讲了,人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而对认识了的事务人类都给予命名,即对客观事务的抽象。这一句笔者理解为“概念是可以界定的,但是,概念也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而变化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人类就无所谓天地,天地的概念也是人定义出来的。现在变成地球和太空的概念。所以,天地的开始,就是人类认识的开始,人类认识的开始是什么都没界定,是“无名”,即无名为天地之始。万物是人类概念构成的。有名万物之母。世界是有意义的话,也就是人类认识了的那部分。我们世界观宇宙观所包罗的一切,都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个头脑中的万物是被我们运用的概念界定的,所以“有名万物之母”。


小篆“妙”。左一束丝,右“少”。很细的丝,精妙,微妙。《易·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

徼。《說文》循也。从彳敫聲。《禮·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班固·西都賦》徼道綺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转接连词,所以。继续讨论前边的论题。常无的“无”指无名。无名天地始,要深化认识(欲以观其妙),就得怀疑一切,这样才能找出新的规律。徼,循规蹈矩,按照已经认识了的概念行事。这是把“名可名”(界定概念,认知)的两个方面说出来,界定概念是为了行为有规律可遵循,抛开既定概念是为了加深认识。即人要使用人类积累的知识,也要不断思考反思研究发展新知识。

玄。甲骨文为会意字,是在河里漂染丝形,表示把丝染黑。金文为倒挂的丝形,像晾干染丝一样。原意黑色。由天黑引申为幽远、深奥。《说文》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 “无名”和 “有名”,反思旧观念是为了发展新观念,发展新观念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进步。同出而异名:人类认知世界的这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康德墓铭志:“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深思就越感到新鲜、越产生更多的的赞叹和惊讶: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头顶的星空大约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注解。世界深奥得有如玄黑的星空,“无名”“有名”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的两个方面。

道法自然。这个道是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相对稳定的,是“常有”,没有这些规律人就无法生活生产。这些规律又随时面临证伪和更新,是“常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看似很唯心。名就是理念,先有理念后有万物,是西方唯心主义的说法。但是,老子是“道法自然”的,不能用西方“唯物”“唯心”的“徼”来评论老子。老子是自然唯物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老子的天地万物是人类认识的天地万物,不是自在的客观万物。人类没有认知的不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不在老子考虑的万物之中。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是脱离了人本主义的经院哲学,是以“常有”来求其“妙”,结果是落在“徼”里,局限了人类知识。老子“道可道”开篇就着眼指导人类生活生产的规律,是人类认知的规律,老子这样着眼是人本主义的,不追求与人类不相干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

当一个人类文明建立了一套知识和价值体系以后,其社会就在这个知识体系里运行,即所谓“常有欲以观其徼”。当这个系统运行遭受困难,就会发生革命,而革命的思想,就是打破这个陈旧的系统,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以“无名”否定“有名”。罗马帝国衰亡之际的耶稣的新约,就是以“无名”否定旧约的“有名”。如旧约摩西十戒中惩罚淫秽,当众人要按照旧约用石头砸死一个妓女的时候,耶稣说谁没有过邪念谁就有资格扔石头,结果众人散去,耶稣也没扔石头,难道耶稣也有邪念?显然不是。新约这段就是对摩西十戒“有名”的否定的例子之一,是“无名”。新约处处透露出这种革命的理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是一种“常无欲以观其妙”。《六祖坛经》也是充满革命气息,以“无名”否定“有名”,遇魔杀魔、遇佛杀佛,其“常无欲以观起妙” 否定了佛经中一切“有名”,奠定和发展了现代禅宗。

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常有欲以观其徼”地在一个知识体系里运行了两千多年。这个“常有”思维定式,成了中国近代悲惨的宿命。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致力于砸烂旧知识体系,建立新知识体系,引入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新中国成了后,社会运行的政权问题解决了,土地改革,经济革命解决了。但是,两千年来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常有”的思维定式难以更新。华夏文明运行的轨迹,自鸦片战争以来就脱轨了,就不能维持其“徼”而稳定运行了。而至今中国还没有进入一个“常有”的稳定运行轨迹。为了转入新的现代化国家运行轨迹,就必须“常无以观其妙”地否定旧观念,创立新观念。毛泽东志在完成五四运动未尽的事业,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革命,是触及人民灵魂深处的革命。把两千年“常有”的文化更新,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动乱,这是中国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宿命的有效方法,付出的代价对我们一代人是很沉重的,但从历史长河来看,这样巨大的转折成本实际是很低的。因为它不是明枪实弹的暴力革命。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常无以观其妙“。有人说这是暴政,如果这是暴政的话也是底层人民的暴政,当时是否定权威,否定特权,所有人到农村贫困地区与底层老百姓同甘共苦。这和历史上贵族统治压榨底层的暴政完全相反。文化革命受害最深的就是所谓统治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国家主席受害,付统帅出逃。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对自身统治的革命,是文化革命,是“常无”。

文革一过,中国社会就处于信仰真空的“常无”状态,邓小平“黑猫白猫”继续“常无以观其妙”。文革把人性都放到太阳下晾出来了,改革开放后“黑猫白猫”继续把人性放到天枰上去衡量。直至今天中国还没有进入到“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社会平稳运行的历史轨迹中。玄之又玄,众妙法门。文革动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中华民族摆脱悲惨宿命所作出的牺牲。没有文革,没有文革后的信仰真空,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的文明。西方文明进步是新文明消灭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能够自我更新,不被鸦片战争所消灭,不能殖民统治消灭,不被西方文明同化,自身更新,广纳人类文明积累,创出一个新世纪。毛泽东发动的文化革命,是华夏文明从古代转入现代的历史关键转折点。华夏文明的新生从文化革命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开始,“无名天地之始”。经过文革和改革开放,现在到了“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刻,是建立华夏新文明的时刻。

(本文为春华社学习道德经讨论会后的感想。)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0-03-31 14:04:01 (490)
侃侃而谈道德经(2) 2010-04-05 16:00:58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一章讲到“名”就认识事务界定事务概念抽象的过程,界定概念的方法就是一事务相对其它事务界定出来的。有是相对无来说的,易是相对难而言的。美相对于丑,善相对于恶。这是阴阳辨证法。




如此解释,就是价值中立地纯学术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前后两句显然有一种生活态度的价值倾向在里边。如果我们把第一句改为“天下皆知恶之为恶,斯美矣;皆知不善之为不善,斯善已”,则也可以与“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相洽,但无法表达出原句的价值倾向。老子原文,有一种对“善”和“美”不屑一顾的消极出世的态度,这态度与此段结尾“无为”的政治态度相照应。与价值判断不同是是物理表述,如把“短长相形”改写为“长短相形”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用了中国两个传统哲学理念,一是阴阳辨证,二是物极必反。“美”是好的,但一“皆”就物极必反了。“善”是“善”的,一“皆”就物极必反为“不善”了。道家这些哲学思想来源于儒教经典《易经》。《易经·乾卦》“上九:乾龙有悔”就是阐述物极必反的一例。道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多是隐士,老子也是骑青牛遁世而去,道家和儒家就哲学学术思想一脉相承,但就人生态度来说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老子生活的是什么年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去国家图书馆问古代的“礼”。礼本来是祭祀大事的程序,但是,周朝权力在春秋时代已经是名存实亡,“礼”这种老古董诸侯已经不太尊重了,一个无权无势的孔老二到一个没落的朝都里与朝廷图书馆馆长探讨“礼”这种“国家大事”,这是很经典的时代镜头。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内忧外患大变动时代,是战争频繁且经济发展的时代,是思想百花齐放的时代。春秋战国使得周朝二百来个国家最后被兼并为统一的秦朝。周初的国,就是一个小城邦。是农耕文化的社会结构。城邦本来就是军民工商一体的政治生产生活单元,有点类似与人民公社。城邦要保护耕地,抗击游牧族侵扰。这些城邦小之谓“国”,大之谓“邦”。所谓中原面对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描画的是中原与四周抗衡的图像,而实际上是华夷杂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犬牙交错,而农耕文化不断扩张,乃至最后秦统一将农耕文化连成一片地理区域,到汉朝戎狄蛮夷才明显界定中原与外域的区别。当时许多国都有城,是农耕文化扩展,军事占领处女地新建的城。这个过程有点向今天长三角和珠三角工业文化的城镇化扩张而农耕文化区域不断消失的过程。农耕与游牧文化冲突融合可上溯到炎黄。阪泉之战游牧族黄帝打败农耕族炎帝后,合炎黄两族为华夏族。春秋战国的兼并过程是农耕文化的扩张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与戎狄夷游牧文化不同的是,南蛮楚文化也是农耕文化,是与中原文化竞争的文化。老子出生地苦县本来是陈国的,楚国问鼎中原,灭了陈国,苦县才成为楚国地域。最先发明郡县制的也是楚国。秦国是后发优势,吸纳了各国的先进文化,包括楚国的郡县制。楚国是“死于安乐”,而秦国是“生与忧患”,因为中原受游牧侵扰比南方更频繁,制度变化速度快。今天美国制度是优越的,但中国制度变化速度更快。





春秋战国兼并过程,是贵族封建制没落而的过程。春秋时代周朝大权旁落给霸权,战国时代霸权又旁落给士大夫。那些权力暴发户往往不知礼,而知礼的贵族反倒大权旁落流落到民间成为无权无势的平民,于是原来贵族封建时代被贵族垄断的学术散布到了民间,兴起了相对超脱于权力和利益的民间自由学术。孔子到周朝问礼老子就是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感叹祖上高贵的身份,而自己抱负无一能拓展,这就是贵族没落的写照。当权的不讲“礼”,讲“礼”的不当权,所以才有了孔子的“克己复礼”。楚国是帝喾的后裔,被中原挤为南蛮,是政治格局大变动的结果,这种社会大变动导致无数贵族后裔流落民间。老子出世的超脱与孔子的入世执着和屈原入世而不得的牢骚恰成对照。





让我们回过头来欣赏一下老子这章文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皆,金文上边是两个人,下边是一张嘴。会意两个人一同说。本意为“一同”,“相同”,引申为“俱”,“全都”。

道家源于隐士。道家哲学是隐士生活态度的哲理。隐士的出世态度,就是对世俗执着利害的态度的否定。世人尚美,而该句说,如果人人都美,就不美了。世人尚善,而该句说,如果人人都善,就不善了。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儒家经典《易经》来理会。易经精髓之一,是阴阳互易而构成宇宙运动,如果天下都善了,社会就没有运动,没有进步了。虽然这句话的表达带有对“善”和“美”玩世不恭的态度,但其对阴阳易动的儒家哲学的张显则更具有震撼的戏剧性效果。




实际上,我们知道,一旦一个社会统一了一个善和美的标准,那个社会就会进入束缚思想的黑暗社会,如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社会,是人类历史这样的最黑暗社会之一。如今我们主张民主社会,反对任何对道德标准垄断解释权的社会机构。中世纪黑暗,就是教会垄断了思想道德的解释权。个人追求尽善尽美是好的,但社会追求统一的善和美观念就邪恶了。要求统一的“善”和“美”就抹杀了思想自由。“天下皆”是社会统一的说法。“皆知”即全体达到统一思想。善和美是价值观,具备统一的价值观和要求统一的价值观都导致邪恶。文革中容不得资本主义的苗,导致许多因言论思想被迫害的悲剧,当今国际社会容不得 “不民主”国家导致战争悲剧。今天国际上的战争,虽然实质上是资源占有和控制的国际政治的手段,但是,战争手段得以实施,就在于强调了普世价值的“天下皆善美”,因为这种普世价值是动员社会资源投入战争的舆论。有了不同的普世价值,就有了文明冲突,就有了战争,就有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两千多年前的论断今天依然有效。




为什么我反对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而支持中国的民族主义呢?用老子这句话来说,“普世价值”要求天下统一价值观,这就恶了。而且中国深受此恶之害。而中国民族主义不是“天下”的统一价值,是局部的统一,是抵抗霸权邪恶促进国际政治进步的力量。美国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美国人至上价值。中国关注民生温饱时,他们说中国是以经济发展为理由拒绝人民的政治权力,是违反人权,说自由社会的原则不应该是经济地位平等而应该是选票平等和机会平等,结果,如今美国医改搞实际的经济地位平等,搞的就是当年他们要求中国放弃的东西,他们说这是人权。同样的社会政策,在中国实行就是没有“人权”,在美国实行就是“人权”。当美国社会动乱是他们允许美国警察暴力而要求造反者非暴力运动,而对西藏新疆的暴乱他们指责中国警察暴力而给暴乱分子以诺贝尔和平奖。他们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美国利益至上价值,是美国极端民族主义。美国人把他们的民族主义强加到全球就邪恶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抵抗美国民族主义的必然产物。美国的“民主”“人权”“普世价值”都是按照美国国家利益来界定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喜欢中国释道儒的行不言之教,不喜欢西方一神教那种到处推销他们的教义、积极把其它信仰族群洗脑为他们的信徒的行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处有为之事、行有言之教,所以有了历史上了无尽头的宗教战争。而中国三大教都随缘,有缘的入教,对无缘的一样给予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宗教冲突,但都不是历史主流现象。中国农村常常可以看到三教合一的寺庙。西方教徒满街派圣经、拉人入教的行为,局部来看很慈善,但这些行为正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社会基础。如今在国际上以“民主”“人权”影响它国政治的许多NGO大多数都有西方教会背景,他们继承了一神教布道扩展教会的传统,把这些传统用来推行他们的“普世价值“,他们往往以“民主”“人权”为借口倡导经济制裁,筑起“人权“非关税壁垒、扭曲国际贸易市场、制造它国社会动乱、制造失败国家。当今国际动乱正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注解。当中国在国际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时,他们指责中国不负国际责任。而他们指责的潜台词实际上是说“为什么中国不按照我们的利益行事”。他们口口声声说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实际上他们要的不是信仰自由,他们要的是扩展教会的传道自由,要的是文化侵略自由,由于一神教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执着的布道追求,造成了今天世界动荡的社会基础。展望今天非洲、中东、南亚、中亚等动荡战争,无不带有一神教与一神教和一神教与其它信仰冲突的阴影。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秦统一天下不是用了老子“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今世界也是强权政治世界。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隐士世界。如今世界人口爆炸,土地山林都有所有权了,想做隐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崇尚的就是春风吹绿草般自由自在的自然生活,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简朴情怀。“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万物”不为情恼,不为利烦的自在景象,也是隐士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现代市场经济离老子的理想世界是越来越远了,但是,老子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依然可以是我们构建未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回归自然,简朴无华的生活态度,或许就是我们低碳经济应有的生活态度,或许就是替代美国主导的高消费经济模式、解决世界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一剂良方。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0-04-05 16:00:58 (242)

侃侃而谈道德经(3) 2010-04-14 14:47:30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是对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进一步展开。如果“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那么治世之道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如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那么治世之道就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和禅宗去执着求心安道理一样。不尚贤,不贵难得,即不见可欲,不见可以欲,则民心不乱,不争不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西方崇尚戒指,特别崇尚钻石戒指。所以西方钻石买卖和道窃特别厉害。而对中国人来说,戒指戴着碍事不舒服。中国崇尚玉石,但你要送一块玉石给西方人,就和送他一块石头装饰一样,他们不会花大价钱来购买。玉器珠宝之类的难得之货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实用价值,其实用价值用一块砖石即可替代,而珠宝玉器确实是盗窃犯的首选。我们经济体系中有一个钻石市场和没有钻石市场对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都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多了一些盗贼而已。
“不尚贤, 使民不争”。原教旨穆斯林太尚贤了,结果容不得异教徒。西藏佛教太虔诚了,结果贫困藏民把仅有的剩余都捐给寺庙,致使寺庙僧侣酥油多得烧不完,结果虔诚与贫困形影相随,如果不是那么尚虔诚的话,藏民积累发展就快多了。

“虚其心,实其腹”和“弱其志,强其骨”是同义排比。就是虚弱其心志,强壮其身体的意思。虚弱其心志,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强壮其身体,就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基本生理需求满足了,就不必在执着其它身外之物了。这和禅宗出世和菩萨入世的态度是一样的。菩萨慈悲,解救苦难,就是给人温饱,劝说四大皆空。老子的“圣人之治”就是释迦牟尼的菩萨心肠。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古时“知”“智”通假。这段话和圣经关于人的原罪来源论述相通。《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吃了 “识别善恶的智慧果”而堕落,以至人类都有了原罪。如果人类没有善恶的智识,就不会有原罪,这是圣经的记载,和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恰成印证。如今布什奥巴马与本拉登之争各方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是善恶之争。也不知道布什和奥巴马是怎么读圣经的,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是越打原罪越重。

“为无为,则无不治”。中国对外援助不附带条件,很符合“为无为”的原则。当然这也是西方诟病中国外交政策的地方。西方都是有为法,不懂中国的无为法。为无为,用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就是不要在“正义”和“邪恶”的口号里太矫情。希啦里要用巧实力来遏制中国的软实力,可惜她不懂老子的“为无为”。伊拉克被他们有为地治了七、八年了,就是难以治理。本来劝说中国自由贸易了,又出来各公平贸易来抵制自由贸易,美国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朝三暮四,变来变去,就是要美国特殊论。美国法制治得法律多得没有人能够读完,律师行业都要分专业,结果治理得囚犯人口世界第一。“为无为”,无为也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中国的无为外交也是要化大功夫才能实施的。即要对他国主权无为,也有防止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有为。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0-04-14 14:47:30 (253)


侃侃而谈道德经(4) 2010-04-15 15:28:37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水的力量作用。水虚柔,但冲之无可阻挡。“道冲而用之”就是道起作用有如河水冲击一样。盈与虚对,道力如水力,有劲但很虚。道的力量就在其“虚”。老子认为道很虚,正因为很虚所以很有用,正因为很虚所以作用很大。这就是“道冲而用之”。道家太极拳就是按照这个道理来用劲的,从来不直接对抗,虚以委婉,四两博千斤。“渊兮似万物之宗”。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天地生于无,道虚柔得接近无。“湛兮似或存”,虚得或有或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进一步描绘是道的作用或效应。我感觉政治家都得学这个方法。解决社会问题,要和光同尘地到俗世间来解决世间纠纷。不能高高在上以道德权威自居来解决社会纠纷,而要以当事人平等地和光同尘地来解决纠纷。这是“道冲而用之”的技术。美国以解放者自居武装占领伊拉克和阿富汗,根本无法建立自己运行的国家,只能建立失败的国家。道的力量在其虚,虚得“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只有虚才有力,只有和光同尘才能挫锐解纷。中国在非洲帮助非洲经济建设,西方指责中国不讲人权,不讲民主。而事实是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人权民主自由”至上的援助,造成文化的摧毁和惨烈的人道主义灾难。而中国和光同尘地援助非洲才是低人道灾难成本的征途。伊朗核问题,中国自然也是和光同尘的外交。美国是硬碰硬的要制裁,中国是与美国也和光同尘,与伊朗也和光同尘。对于伊朗核纠纷,中国是用和光同尘的方法来解美伊之纷争。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演变成一种圆融变通的生活哲学。当中西文化相碰撞的时候,我们很惊讶西方人的直率,西方人很惊讶我们的含蓄。西方人作人讲原则,钉是钉,铆是铆。中国人则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不置可否。近代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很需要西方那种认真精神,如德国技术实际体现其民族品性。中国制造质量难上,实在是企业家遇上文化传统。我想,做人做事,还是认真的好。待人处世,则不妨和光同尘,所谓宽容,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菩萨救苦救难,也只能和光同尘地入世来救。做人无原则也是要有境界的,那就是襟胸广阔,有容乃大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作为社会方法好,作为处世原则和做事态度就不好了。




老子哲学有很强的系统观念。大道运行就是宇宙规律。宇宙是一个大体系。一个体系得以平稳运行,必然有许多负反馈机制维持其平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道冲而用之”的结果,是负反馈现象的反映。好不会极端,坏也不会极端。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帝,《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中国文化没有造物主概念,帝不是上帝的意思。古称“上帝”最多也就是指天。道生天地万物,自然在上帝之先。道是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没有意志,也不是任何意志的产物。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0-04-15 15:28:37 (150)

侃侃而谈道德经(5) 2010-04-25 07:16:43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仁:中国古代至尊至善的道德价值准则。《禮·禮摺啡收撸x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則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圣:上手下土,本意以手挖土。这不是道德经里的字,是简体字代替的聖字。甲骨文象形是一个人树着大耳朵,还有一张嘴在旁边。善于听取意见能够交流沟通表达是今天公司经理的基本领导技能,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就是训练这些领导技能的俱乐部。聖字本意是明达事理无所不知,引申为崇高的,至上的。《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孟子》大而化之之謂聖。

刍狗:刍,料草。刍狗,草扎的狗,祭祀天地用。

橐tuo2:铁匠烧炉子鼓风的皮囊箱。《淮南子·本經訓》鼓橐吹埵,以消銅鐵。

龠yue4:竹管乐器。《說文》樂之竹管,三孔,以和新曇病!恫┭拧焚咧^之笛,有七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没有道德是非观念的,在天地看来,万物无所谓精神,就有如刍狗一样,祭祀时赋予精神、寄托精神,而实际没有精神。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坚持最高绝对道德。不仁,不是“反仁”,也不是“没仁”。这和第3章“不尚贤”相对应。“以百姓为刍狗”,不赋予百姓特别的精神。“百姓”在古代时贵族,贵族才有姓。战国后百姓才有平民的涵义。日本到了近代平民才有姓。百度百科:『古代庶民无 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 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百姓由“贵族”概念变为“平民”概念的时候,正是老子所处的时代,破落贵族多了,人的精神层面和社会地位产生变化巨大,赋予社会某阶层某特定尊贵名分的旧思维模式被打破了,看到如此社会聚变,没有什么可惋惜的,圣人看得开,贵族本来就是刍狗,祭祀时赋予刍狗精神,祭祀完毕就是一堆烂草,不必向孔子“克己复礼”那样坚持古代“礼”和“仁”的最高绝对道德准则。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大有如巨大的风箱,空荡荡而风起云涌。这与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对应,虚而有劲,劲从动来。有如风箱,动而愈出。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合其来看,就是道是虚的,本来无所谓仁与不仁的,但是,这“虚”是“不屈”的,越折腾就越多“仁”“义”。由此引出了下句: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就是不要去主张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越折腾就越搞不清楚,还不如不折腾。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用今天中国改革的口号,就是不争论,别去争姓资还是姓社,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别问仁还是不仁。多闻数穷,越争论就越搞不出个道理来,反而搞得经济无所适从。不如守中,就是不折腾。




圣人不仁,是老子的圣人境界,即不要搞绝对真理和普世价值。今天人权主张之一是信仰自由,所谓信仰自由就是没有普世价值和绝对真理。有了普世价值和绝对真理,就容不得信仰自由。布什说美国是仁,本拉登说伊斯兰教是仁,他们都是圣人有仁,搞得世界不安宁。圣人不仁与第3章“常使民无知无欲”对应,就是要回到亚当夏娃没有吃禁果前的没有原罪的伊甸园。当今世界战争不断,其根源在于争夺对资源和财富的占有,但是,支撑这些战争的舆论是美国的圣人有仁的“民主”“人权”“道德高地”。




一个社会肯定有主流价值信仰。有信仰有仁义才是正常的社会。但是,社会最高权力不能执着主流价值,一执着而加以强制就是政教合一,而政教合一的中世纪是人类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今天世界战争大多数是西方以军事危险和经济制裁强制“民主人权”的结果。最高权力强制普世价值就会造成宗教迫害和政治迫害,就是禁锢思想,文明倒退。文革期间及左思潮造成的政治迫害至今中国人记忆犹新。圣人不仁,就是垄断暴力的机构不得强制“仁”、倡导“仁”、制裁“不仁”,而是应该沟通对话制造百花齐放信仰自由的思想和文化繁荣的环境。不如此则道不行,则人类文明难以进步。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0-04-25 07:16:43 (234)

侃侃而谈道德经( 6 ) 2010-05-02 18:51:49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甲骨文象形字,型如山涧泉口源源不断有水流出。谷神不死,这泉眼很神妙,无论旱涝,水流不断,养育万物生生不息。

牝:母牛。亦泛指属性为阴的事务。此文当指溪谷。丘陵为牡,溪谷为牝。阴阳风水也。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泉水源源不断的溪谷,是玄妙深邃的溪谷。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深邃的山涧,有如探入地的根底,源源不断的泉水,只能来自远处的天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不勤,不用力,无为而为。这泉水养育了山谷和平原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其水流不急不缓,似止还流。其养育万物而不需刻意作为。正所谓“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中国文字是象形思维文字,古文每每散发出诗情画意。这是一幅山谷溪流的图画,山谷溪流周围万物生机勃勃,而养育万物的溪水则神秘莫测,功成而弗居。 反之,也正是这种用之不勤,才能绵绵不死,这是我们今天正确对待生态的原则,不可过度开发,生态用之过勤就难以不死地绵绵长存。

把它写成诗如下:

谷神不死, 生机勃勃的山谷,

是谓玄牝。 美妙莫测的深涧。

玄牝之门, 溪谷生命的源头,

是天地根。 来自天地的精华。

绵绵若存, 溪水缓缓如行云,

用之不勤。 滋润着万物生长。

这诗有意境,有画面,有禅意,有哲理。

老子是哲学家,哲学家善于抽象出自然的规律。有如数学抽象的 1+1 = 2 ,可用于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也可用于一个梨加一个梨,其抽象形式可用于日常许多问题。老子哲学也一样,讲的是大道空虚有如空谷,但空谷生万物,就是道生万物,是天地的根源。道的作用是无为而治,若存若隐。老子抽象出的无为而治的道,也和数学公式一样可以应用于许多事务。儒家看这段文字,看到的是修心养性之道,中医看到的是调理身体之道,道家看到的是养生之道,性生理学家看到的是男女天伦之道。见仁见智,大道无形。老子抽象出自然规律的妙处,抽象得越精妙,显现其精妙的事务就越多,所以有见仁见智各种解释,不足为怪。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0-05-02 18:51:49 (169)

侃侃而谈道德经(7) 2010-05-09 08:28: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何以人生就短暂呢?天地之所以可以长久,就是因为它不求生。《圣经》也说,放弃世间的财产富贵,就可以得到天国的永生。不求生,反而可以永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不谋功名利禄,而功名利禄自然而来。我有一个工友参军了,自卫反击时在广西部队里,他说一件奇事,有一士兵平时练兵特傻,总不得要领。在战场上也不得要领,隐蔽冲锋都不得要领,结果敌人子弹就是打不到他。因为他出现的位置和时间都是敌人预料不到的,结果反击战中立了大功。这大概就是外其身而身存吧。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哲学,用在生存上就是越不执着生存就生存的越久远。如果说老子在“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一段里讲了静态的矛盾的相辅相成,那么在这一段里讲的就是操作性的或者动态的矛盾的相辅相成:不求生反而得到永生,不求功名利禄反而得到功名利禄。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圣人为善,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和佛教无相布施一样,布施之举要无相布施才能有功德,施善之时,必须心无我相,无人相,没有施善之我,没有受施之人,亦无布施这样善事。善举出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者,不刻意为之也,是谓如来。儒道释的成圣成仙成佛之法大致就是如此,如《心经》所述成佛之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皆空。而且空也要空掉。外不着相,内不着空,一有执着,都成颠倒梦想。这就是道法自然。不执着就能够跳出六道循环,与天地共长久。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有宗教哲学都有这种违法形式逻辑排中律的辩证法。形式逻辑讲非此即彼,而辩证法讲亦此亦彼。“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是圣人成圣的过程。一个过程必须是通过“后”而达到“先”,通过“外”而达到“存”,通过“阴”而达到“阳”。形式逻辑是组织人类知识的科学方法,而辩证法适用于表述不可证伪的价值观念。形式逻辑受歌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限制,它只能在接受不可证伪的公理的前提下组织知识,而判断公理的价值或合理性问题就要依靠形而上学的思辨。所有宗教共通的地方就是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道德经》的魅力也在其思辨的超脱给人的震撼。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没有人类。个人为社会着想,才能在社会运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自我存在价值。“外其身而身存”,人生价值和自我的定位就在于其能够在社会中有一个位置,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一个人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其其社会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而这种能在社会中体现某种功能的行为构成了自我,使得个体生命有了意义。卢刚悲剧,就在于他在社会中定位为宇宙学物理学家,一旦失去了这个社会定位,他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卢刚悲剧,是内其身而身亡,王立山和蒋国斌也是失去了其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失去自我的例子。一个正常的社会要给个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个向善的人要“外其身而身存”地实现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套用肯尼迪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问社会能为我做什么,而要问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这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一代移民都是艰辛多,困难大。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是如此无助。如果遇到生活困难,不妨试试老子的“外其身而身存”,问问自己“我能为文学城做点什么呢?我能为地方华人社区做点什么呢?我能为当地社区做点什么呢?希望可以用与世无争的心态找会自己的社会地位,找回自己的生活意义。



侃侃而谈道德经(8) 2010-05-16 17:40:4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中国人常说人体就是小宇宙,人生就是小世界。这不完全是认识论的类比,而是有模仿宇宙的价值观念在其中。上一章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说求生要以天地为楷模。这一章讲求善要以水为楷模。道法自然,自然有天地山川河流,人生模仿世界,求生模仿天地,求善模仿水。这就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讲的道就如水,无为无不为。这里讲水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与万物争,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人往高处走,树往天上长,水往低处流。水去的地方就是大家不去的地方。“故几於道”,所以很像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居住的善就是住重心稳定的地方,水总是流到低出就不动的,居重心最低最稳定的地方,风水学讲藏风聚气的地方。





心善渊,健康的心怀能够像深渊一样容纳百川。静泊宽容就是心理卫生的善。





与善仁,与人交往要有仁义,交往的善就是仁义。言善信,说话讲信用就是善。正善治,政治能使得社会和平就是善。事善能,工作有能力就是善。动善时,所谓兵势如水势,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产品推出看准市场时机就是善了。





“夫唯不争,故无尤”。尤,甲骨文象形就是手上长的赘瘤,俗称“猴子”,与众不同,很特别,但最没用。水盛到圆桶里就是圆的,盛到方盆里就是方的,与世无争,所以不会有画蛇添足的累赘。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对立。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建立在利己主义之上。市场经济起源于基督教文明,因为基督教认为人就是自私的,人不可能利它,所以基督教文明根据人性设计出市场经济这样一个经济体系,很多经济学学术文章都讲资本主义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基督教教义中人是有罪的,是原罪,只有信奉基督才能得救。基督教教义中利他的能力属于上帝,不属于人类,所以,基督徒特别感动于耶稣基督被钉到十字架上代人类受罪的利他主义行为。如果人也可以利他,耶稣的利他行为就没用那么震撼的感动了。那些信奉基督教的人骨子里就不认为人类可以有利他行为。而中国传统儒道释是肯定“人之初、性本善”的,是认为人有利他能力的,无需造物主的恩赐人类自己就能利他。佛教认为佛向心中求,人人皆可成佛,众生与佛是平等的,都有利他的能力,没用什么原罪之说。





国际政治中中国每每有对利己主义的克制行为而至今不能被西方所理解,中印战争中国胜利后主动退兵,中国在朝鲜抗美援朝出兵出乎列强意料,中国自卫反击打下凉山而不拿河内,等等。类似的,当年西方的自私自利行为也难以被李鸿章所理解,李鸿章和西方打交到多年后才理解了西方强权政治的利己主义核心:得势蛮不讲理。





市场经济的核心基础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之上,在加上现在”人权民主”,人人都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权利,这个市场经济和人权民主政治最终要毁灭人类生存环境。现在环境保护主义者提倡利他主义,而中国在高铁,风能等方面主动走向低碳经济是中国传统利他主义的表现。美国就不行,总是看着别人先减排,自己减排要建立在向发展中根据征收碳关税的前提下,致使美国高科技最先进,但先进技术用于军事用于建立碳交易市场而不是用于发展低碳经济。





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先发展出来,是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人是天生自私而且永远自私的概念,所以不会去努力发展一个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体系,这是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世道兴亡有周期,有如天道,春夏秋冬,万物枯荣替代。华夏人本主义文明在近300年处于低潮,但是,人类要不毁灭环境,人类自己要能够解救自己而不依靠救世主上帝,最终还得依靠华夏文明的崛起,基督教文明是无法解决人口与环境的矛盾的。中国计划生育了,中国植树了,中国GDP虽然还远远赶不上美国,但中国的新能源科技研发投入已经赶上美国了。中国的老子哲学对未来人类前途有重大意义。有人类终极关怀的民主人士,请多张扬人本主义和华夏文明而不要沉迷于受洗后的自我陶醉。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0-05-16 17:40:49 (102)

侃侃而谈道德经(9) 2010-05-23 17:28:35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不求甚解地打个马虎眼,这一章意思大概是这样:居功自傲还不如没有功劳,恃能逞强终不得长久。金银财宝都是身外之物。富贵而骄没有好下场。功成身退才是福气。




《道德经》著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史记》记载老子出函谷关,被守关的关令尹喜敲他竹杠,非得要他写一篇文章留下才放行,于是有了这篇《道德经》。按照《史记》的这个说法,《道德经》倒是官场腐败假公济私敲诈勒索出来的伟大著作了。百度百科说“老子”似是《道德经》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也就是说《道德经》出自许多不同的作者。而老子原来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春秋时期霸主挟天子以另诸候,朝廷实际无事可做,有如今天英女皇一样,有仪式是被请出来点缀一下,所以老子有大把时间浏览古籍,这《道德经》或许是集先贤大成,博大精深而不免鱼龙混杂。前半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与前八章的古朴行文相衔接,后半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却忽然变成牧师布道劝世说教了。这忽兀的行文风格变化很可能是注释者或传抄者的痕迹,不过这只是个无法证实的网友的感觉和笔者的共鸣。




纸的规模生产发生在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以后。而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于公元1040年左右。所以,古代书籍流传以抄传为主要途径。古代也没有版权著作权之说,而公元前500年左右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字形没有一定规范,传抄添油加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今天通用的《道德经》版本是王弼(公元226-249)版,王弼是三国时代的人,距老子时代已经有700多年间隔了。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年代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应该在汉文帝刘恒之前,应为“道可道,非恒道”没有避讳。郭店楚简《道德经》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是现在保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书了。无论帛书版还是竹简版《道德经》这章的后半部都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但就算是竹简版《道德经》也是老子两百年以后的传抄本了,在春秋战国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传抄了200年,难免会夹入传抄者的注释,这一章前后两半有突兀的变化,后半像是狗尾续貂,很可能是抄传夹带。




按《史记》记载老子作《道德经》上下两卷,我估计是以前竹简卷起来,五千言得分两卷才方便。后人有尝试把上卷分为《道》经,下卷分为《德》经。或者说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这可能是把古代竹简编串技术的结果作为作者章篇布局的构思,如果把《道》和《德》分开的话,我们读到这第九章,就应该是《德》章,而前八章是《道》章。前八章反思《道》,这一章教化《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八章求善,这一章求福。这一章主题是知足是福,有趋吉避凶的指点迷津的味道。精神层面来说,求福与趋吉避凶的层次不如求善的层次高。这一章是讲洁身自好的行为,没有讲社会效果。只论怎样对自身好,而不论对社会是否有益。




――――马王堆帛书本《道德经》约公元前200年左右――――


【道经】---


(1)第壹章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 名天地之始也 有 名万物之母也


故 恒无 欲以观其眇也 恒有 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2)第贰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高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 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3)第三章


不上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 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4)第肆章


道冲 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兮 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5)第伍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 不如守于中





(6)第陆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其若存 用之不堇





(7)第柒章


天长 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8)第捌章


上善 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天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9)第玖章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葆也 金玉盈室 莫之能守也 富贵而骄 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10)第拾章


戴营魄抱一 能毋离乎


槫气致柔 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 能无疵乎


爱民活国 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毋以知乎


生之 畜之 生而弗有 长而弗宰 是谓玄德





(11)第拾壹章


卅辐同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 当其无 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 当其无 有室之用也


故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2)第拾贰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 五音使人之耳聋 五味使人之口爽 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而取此





(13)第拾三章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也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有何患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爱己身以为天下 女何以寄天下





(14)第拾肆章


视之而弗见 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 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 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一者 其上不谬 其下不惚 寻寻呵 不可名也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 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第拾伍章


古之善为道者 微眇玄达 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 故强为之容 曰 与呵 其若冬涉水 犹呵 其若畏四邻 俨呵 其若客 涣呵 其若冰泽 沌呵 其若朴 湷呵 其若浊 旷呵 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 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 故能蔽而不成





(16)第拾陆章


致虚 极也 守静 督也 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芸芸 各复归于其根 曰静 静 是谓复命


复命 常也 知常 明也 不知常 妄 妄作 凶


知常 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17)第拾柒章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 亲誉之 其次 畏之 其下 侮之


信不足 案有不信 猷呵 其贵言也 功成事遂 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18)第拾捌章


故大道废 案有仁义 知慧出 案有大伪 六亲不和 案有孝慈 邦家昏乱 案有贞臣





(19)第拾玖章


绝圣弃知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 以为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





(20)第贰拾章


唯与诃 其相去几何 美与恶 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 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 其未央才 众人熙熙 若享于太牢 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佻 若婴儿之未咳


累呵 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 惷惷呵 鬻人察察 我独闵闵呵 忽呵 其若海 望呵 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 我独顽以鄙 吾欲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21)第贰拾壹章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


道之物 唯望唯惚 惚呵 望呵 中有象呵 望呵 惚呵 中有物呵 幽呵 冥呵 中有请呵


其请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 以此





(22)第贰拾贰章


炊者不立 自视者不章 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 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23)第贰拾三章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视故章 不自现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几语才 诚全归之





(24)第贰拾肆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冬朝 暴雨不终日 孰为此 天地而弗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 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 道亦失之





(25)第贰拾伍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萧呵 寥呵 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26)第贰拾陆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官 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 躁则失君





(27)第贰拾柒章


善行者无辙迹 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 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 而无弃人 物无弃财 是谓袭明


故 善人 善人之师 不善人 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知乎大迷 是谓眇要





(28)第贰拾捌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恒德不离 恒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恒德乃足 恒德乃足 复归于朴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





(29)第贰拾玖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 神器也 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陪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太 去奢





(30)第三拾章


以道佐人主 不以兵强于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居 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 不以取强焉


果而勿娇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不得已 居是 谓果而不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蚤已





(31)第三拾壹章


夫兵者 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 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 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铦袭为上 勿美也 若美之 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 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 丧事上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居之也 杀人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 以丧礼处之





(32)第三拾贰章


道恒无名 朴虽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俞甘露 民莫之令 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 猷小谷之于江海也





(33)第三拾三章


知人者 知也 自知者 明也 胜人者 有力也 自胜者 强也 知足者 富也 强行者 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 久也 死而不忘者 寿也





(34)第三拾肆章


道泛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35)第三拾伍章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泰 乐与饵 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 曰 淡呵 其无味也 视之 不足见也 听之 不足闻也 用之 不可既也





(36)第三拾陆章


将欲拾之 必古张之 将欲弱之 必古强之 将欲去之 必古兴之 将欲夺之 必古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37)第三拾柒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地将自正





--【德 经】--





(38)第三拾捌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也 下德为之 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扔之


故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也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而取此





(39)第三拾玖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谓天毋已清 将恐裂 谓地毋已宁 将恐废 谓神毋已灵 将恐歇 谓谷毋已盈 将恐竭 谓万物毋已生 将恐灭 谓侯王毋已贵以高 将恐蹶


故 必贵而以贱为本 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 侯王自谓 孤 寡 不谷 此其贱之本与 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 珞珞若石





(40)第肆拾章


上士闻道 堇能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费 进道如退 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 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 道褒无名 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





(41)肆拾壹章


反也者 道之动也 弱也者 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2)第肆拾贰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 唯孤 寡 不谷 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 亦议而教人


故强梁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43)第肆拾三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44)第肆拾肆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45)第肆拾伍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 大巧如拙 大辩如讷 躁胜寒 靓胜炅 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46)第肆拾陆章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恒足矣








(47)第肆拾柒章


不出于户 以知天下 不窥于牖 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 其知也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弗为而成








(48)第肆拾捌章


为学者日益 为道者日损 损之有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也 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 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9)第肆拾玖章


圣人恒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 德善也 信者信之 不信者亦信之 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 詥焉 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 圣人皆孩之








(50)第伍拾章


出生 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人之生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之厚也


盖闻善执生者 陵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揣其角 虎无所措其蚤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 以其无死地焉








(51)第伍拾壹章


道生之 而德畜之 物刑之 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也 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 畜之 长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 生而弗有也 为而弗恃也 长而弗宰也 此之谓玄德








(52)第伍拾贰章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堇 启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棘


见常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 复归其明 毋遗身殃 是谓袭常





(53)第伍拾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也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民甚好解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食而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盗夸 非道也








(54)第伍拾肆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 其德乃真 修之家 其德有余 修之乡 其德乃长 修之国 其德乃夆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兹 以此








(55)第伍拾伍章


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弗蜇 攫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耰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亡





(56)第伍拾陆章


知者弗言 言者弗知


塞其兑 闭其门 和其光 同其尘 挫其锐 解其纷 是谓玄同


故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57)第伍拾柒章


以正治邦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夫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 而国家滋昏 民多伎能 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 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也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欲无欲 而民自朴





(58)第伍拾捌章


其政闵闵 其民屯屯 其正察察 其邦缺缺


祸 福之所倚 福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悉也 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 兼而不刺 直而不绁? 光而不眺





(59)第伍拾玖章


治人 事天 莫若啬


夫唯啬 是以蚤服 蚤服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氐 长生久视之道也





(60)第陆拾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 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 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61)第陆拾壹章


大邦者 下流也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国 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于大邦


故 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故 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 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 则大者宜为下








(62)第陆拾贰章


道者 万物之注也 善人之宝也 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贺人


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卿 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 不若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不谓求以得 有罪以免与 故为天下贵








(63)第陆拾三章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 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 为大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 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猷难之 故终于无难








(64)第陆拾肆章


其安也 易持也 其未兆也 易谋也 其脆易判 其微易散


为之于其未有 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 作于毫末 九成之台 起于蔂土 百仞之高 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 故无败也 无执也 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 恒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若始 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 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65)第陆拾伍章


故曰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 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也 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 邦之贼也 以不知知邦 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 此谓玄德 玄德深矣 远矣 与物反矣 乃至大顺








(66)第陆拾陆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也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 其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非以其无诤与 故天下莫能与争








(67)第陆拾柒章


小邦 寡民 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 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邻邦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8)第陆拾捌章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 既以为人 己愈有 既以予人 己愈多


故 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为而弗争








(69)第陆拾玖章


天下皆谓我大 大而不宵 夫唯不宵 故能大 若宵 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 故能勇 俭 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事长 今舍其慈 且勇 舍其俭 且广 舍其后 且先 则必死矣 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健之 如以慈垣之











(70)第柒拾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弗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诤之德 是谓用人 是谓肥天 古之极也








(71)第柒拾壹章


用兵有言曰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吾不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执无兵 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 无敌近亡吾葆矣 故乘兵相若 则哀者胜矣








(72)第柒拾贰章


吾言甚易知也 甚易行也 而人莫之能知也 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 事有宗 其唯无知也 是以不我知 知者希 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73)第柒拾三章


知不知 尚矣 不知不知 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 以其病病也 是以不病








(74)第柒拾肆章


民之不畏畏 则大畏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 毋猒其所生


夫唯弗猒 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 自爱而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








(75)第柒拾伍章


勇于敢者则杀 勇于不敢者则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战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单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76)第柒拾肆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民恒且畏死 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 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 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 是代大匠斫也 夫代大匠斫者 稀有不伤其手矣





(77)第柒拾柒章


民之饥也 以其上食税之多也 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 以其上之有以为也 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也 以其求生之厚也 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是贤贵生





(78)第柒拾捌章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月亘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曰 坚强者 死之徒也 柔弱微细者 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恒 强大居下 柔弱细微居上





(79)第柒拾玖章


天之道 犹张弓者也 高者印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故 天之道 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唯又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也 若此 其不欲见贤也





(80)第捌拾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胜刚也 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弗知也 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言云曰 受邦之垢 是谓社稷之主 受邦之不祥 是为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81)第捌拾壹章


和大怨 必有余怨 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右介 而不以责于人


故 有德司介 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 恒与善人








――――郭店楚简《老子》约公元前300年――――――――――――


一、《老子》甲本


1.1.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虛而屈,動而愈出。


2.1.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


3.1.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3.2.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3.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4.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1.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贌o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有乎屬:視素抱樸,少私寡欲。


4.2.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罪莫厚乎貪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4.3.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4.4.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混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4.5.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道恒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4.6.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4.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4.8.道恒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4.9.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5.1.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忠病F浯嘁玻足病F湮⒁玻咨⒁病橹镀錈o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2.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3.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盜俣嘤小J且月}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二、《老子》乙本

1.1治人事天莫若嗇。天唯嗇,是以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之法】,長生久視之道也。


1.2【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1.3. 絕學無憂。唯與阿,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1.4.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驚】?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2.1.上士聞道,僅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類,進】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愉,大方無隅,大器慢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善始且善成。】


3.1.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侮。啟其兌,塞其事,終身不來。


3.2.大盛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盛若詘,大直若屈。


3.3.燥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三、《老子》丙本

1.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


2.1.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3.1.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4.1.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無失也】。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恒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有趣的比较: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的文化对比 凤凰网


linannn 转译

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四个国家,英国,加拿大,澳洲和美国。他们都是西方国家,也是富有的国家,但是它们之间在文化上也有不同,这里特转译了从网上浏览到的文化对比。除了我的注解,都是别人写的,所以希望没有冒犯任何人。

澳洲人:相信要寻觅伙伴。

英国人:相信要寻找属于自己一个俱乐部的人。

美国人:相信要寻找能自立的人。

加拿大人:相信是政府的责任。

澳洲人:出国时不喜欢被认为是英国人。

加拿大人:出国被认为美国人会愤怒。

美国人:出国的话鼓励别人把自己误认为加拿大人。

英国人:出国时认为被误为他人是不可思议的。

加拿大人:可承受刺骨的寒冬并以此为傲。

英国人:可承受难以忍受的又湿又阴郁的冬天,并以此为傲。

美国人:两样都没有,所以无所谓。

澳洲人:不懂什么是狂风暴雨的天气。

美国人:喝很淡的啤酒。

加拿大人:喝强烈的啤酒。

英国人:喝温啤酒。

澳洲人:只要是酒,都喝。

美国人:似乎认为贫穷和失败是道德上有疑点(这在经济危机的今天,不太属实——丽娜注)

加拿大人:似乎认为富有和成功是在道德上有可疑处(加拿大不鼓励致富,很高的税)

英国人:似乎认为富有,贫穷,成功和失败都是靠继承得来的。

澳洲人:喝过几杯啤酒后,这些都不重要。

美国人:花很多时间粘在傻瓜盒子(电视机)前。

加拿大人:不在傻瓜盒子前看那么多电视,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频道。

英国人:交税,为的是看四个频道。

澳洲人:把自己不看的劣质节目出口到英国,那里每个人都喜欢看。

美国人:持续含糊不清地唠叨橄榄球,棒球和篮球。

英国人:持续含糊不清地唠叨板球,足球和橄榄球戏。

加拿大人:持续唠叨冰球,冰球,还有怎样赢了美国二次棒球。

澳洲:持续唠叨他们每次都能击败Poms.(这个词翻不出来,也许是指英国人)

澳洲人:对啤酒具有极端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是指啤酒牌子,是指对啤酒的爱好——丽娜注)

美国人:挥舞国旗,唱国歌,沉迷于爱国主义的情操到盲目,看不到其他东西。

加拿大人:唱国歌时不能同意国歌的歌词,不管是用法语还是英语。(加拿大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对国歌歌词有争论——丽娜注)

英国人:不唱,宁愿让铜管乐队来演奏国歌。

英国人:为他们以前的公民成就骄傲。

美国人:以他们今天的公民成就骄傲。

加拿大:孩子气的叙说那些有成就的美国人曾经是加拿大人。

澳洲人:支吾他们过去的公民曾是被放遂的英国人,但是几杯啤酒下肚,什么都不重要了。

以上都是转译,让大家笑笑而已,没有任何贬低之意,也可从中看出即使都是说英语的西方国家,在文化中还是有不同。不得不承认,西方人的幽默感还是很强的。

Saturday, June 26, 2010

李荣融 资料图 中新社发

本报上海6月24日电(记者 白天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今天召开的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央企业近几年进步很大,但主要依赖于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很大差距。虽然125家中央企业中,有中石油这样的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可是数不出几个产品能排上全球第一,更找不出一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李荣融说,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制造大国,中央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但是,我们的企业只在一些低端或中低端的产品和产业上赢得了国际竞争力,由于缺少核心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难以进入产业高端,一些领域的关键生产设备目前仍需依赖进口。中央企业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

国资委已明确,将优先在科技型上市公司探索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关村[8.07 -0.98%]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开展分红权试点,构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
男人6大绝招让女人痴心绝对
春天是恋爱最好的季节,在这个温暖的春天,你是否也在品尝爱情的甜蜜呢?很多男子给我写信说“很爱一个女孩,爱到骨子里了,却不知如何爱她”也许,真正爱一个的时候,内心的波动是最大的。

  很爱很爱,爱到可以为了她放弃自己的一切,但是,她真的能接受吗?有时候,只是需要你的一点努力,她就会死心踏地的和你在一起。

  1、她的父母对你很满意

  想要得到她的心,首先要得到她父母的认可。没有父母祝福的婚姻都不会长久,所以如果真爱她的话,就爱屋及乌,善待她的父母吧!

  她的父母,会在最关健时刻,给她提出意见,这对你来说,可是最重要的哦。只要她的父母欣赏你,你就会很快融入到她的生活中。

  2、她和你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爱一个人,就想天天和她呆在一起。但是,女人往往是最敏感的,当她爱上你的时候,就想和你有个未来,很多男人恋爱时,从来不考虑未来,只是想着现在,真爱一个人,就要给她一个家。

  你们可以订个“三年计划”,共同去做一你件事,让她每天看到你在为了爱而努力,让她看到未来的希望。

  3、她和你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女人,一生在寻找的,也许只是安全感。和你在一起,她很安心,不需要你用太多的钱,只要你时刻把她记在心上,男人就像一颗大树,能给所爱的人遮风挡雨。

  当你能给她想要的生活、当你把她当做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时,就要拿出行动,让时间来证明你对她长远的爱。

  4、每时每刻,她心里都惦记着你

  爱情,永远是两个人的事情。它需要两颗年轻的心共同感受爱的力量。所以,若她爱你的话,她一定一定会告诉你她的心意。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才能领略到爱情的美好。如果,你们真心相爱的话,她会告诉你:她的心里一直在惦记着你。

  5、你们在一起时,总是充满乐趣

  好的爱情,可以让女人年轻,充满无穷的魅力。爱上一个人是最快乐的事情,把握时机,把你们的每次约会,都变成最浪漫的回忆。只要她和你在一起,心情愉悦,充满快乐,她就会很期待和你的每次约会。

  好好享受,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吧!只要彼此相爱,就会变成你人生中,最美丽的岁月。

  6、你身上的独特魅力让她着迷

  当她爱上你时,你身上一定会有特别的地方让她着迷,所以,单身男人们,不管在何时,都要保持你们的绅士风度、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也许,你心目中的另一半,就在你身边不远处,请时刻保持着男人风范,你将会在感情的路上,紧紧抓住她的心,获得美满幸福的爱情。
女人眼中的五种上品男人
上品男人不能说没有,但是的确少见,在这里只小谈一下五种上品男人的特质.

  上品男人一:感恩的男人

  特征描述:这样的男人,会把别人对他们的一点好,牢记心头,他们的原则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嫁这样的男人,你可以永远不必担心你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更不必担心糟糠之妻会下堂。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会永远健康美丽富裕,但嫁给这样的男人,你至少可以确信,在你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会与你同在。

  上品男人二:有责任感的男人

  特征描述:这个就不必多说了,谁不希望嫁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呢?但这里要说的是对责任感也要有鉴别,责任感不是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状,而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负责。 那些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一味忧国忧民的男人,也许只是一个现实的懦夫。

  上品男人三:生活习惯良好的男人

  特征描述:如果你是一个慵懒的娇娇女,那么一个生活习惯良好的男人绝对是你的最佳伴侣。这样的男人热爱整洁并且有一定的家务天分,你会发现有了他你的周围空间变得前所未有的舒适。一般来说少小离家、有照顾弟妹责任的长子、不太受宠的孩子比较容易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家教肯定是重要的,但如果这种家教是以母亲的单方面劳碌形成的,当子女独立生活以后,他的生活习惯可能比一般人更糟糕。

  上品男人四:心态健康的男人

  特征描述:没有任何人能一生一世一帆风顺,也没有任何人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健康的心态绝对要比绝的聪明、显赫的背景、突出的成就……都来的重要的多。

  上品男人五:胸怀宽广的男人

  特征描述:胸怀宽广,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女孩子不计较不小心眼,更意味着对周围的人不贬低不诋毁不妒忌、对别人正确的意见能虚心接受。这样的男人不会来跟你算计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也不会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女孩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太看重“现在”: “现在”的他有多少钱有什么地位有什么资历有什么条件,“现在”的他是否能配得上我、“现在”选择他我是不是有面子,等等,却忽略了更为漫长的“未来”。事实上,从我所见所了解的,母亲辈和姐妹辈的亲身经历来看,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是可以维持三十年不变的,真正能让你幸福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执手偕老。
Berlin: Biennial on the Border
by Anna Altman 05/10/10


Kathrin Rhomberg's work often finds her approaching borders. Most of her projects and exhibitions over the last 10 years relate to the boundaries of European identity, where she has been a staunch supporter of reexamining particular European issue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rticularly in Central Europe. With Maria Hlavajova, she's founding director of Tranzit, a long-term initiative that supports exhibition spaces and projects in Austria, the Czech Republic, Hungary, and Slovakia, funded primarily by the ERSTE Foundation. Through these and other projects, Rhomberg has advocated for attention to the divisions existing in European identity, and for greater attention to Central European artists and art histories.



After directing and curating the Secession in Vienna from 1990 to 2001, in 2000 Rhombert co-curated the third Manifesta, entitled "Borderline Syndrome: Energies of Defense," in Ljubljana with Ole Bouman, Francesco Bonami, and Mària Hlavajová. From 2002 to 2006, she was co-artistic director with Marion von Osten of the Kulturstiftung des Bundes-initiated project Migration. The program spanned disciplines in multiple cities, including Hamburg, Istanbul, Cologne, and Berlin, with exhibitions and film programs selected by Renée Green, Georg Seeßlen, Olaf Möller, Harun Farocki, Diedrich Diedrichsen, Slavoj Zizek, Jutta Koether, and Thomas Arslan at the Kölnischer Kunstverein, and a theater project, X Wohnungen, at the Hebbel am Ufer Theater in Berlin. Rhomberg was subsequently the director of the Kölnischer Kunstverein from 2002 to 2007.

Most recently, Rhomberg curated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national pavilions at the 53rd Venice Biennale in 2009, selecting Roman Ondák, an artist whose work she had exhibited before at the Kölnischer Kunstverein, to represent the Czech and Slovak Pavilion. Set in a national pavilion in the Giardini, the artist succinctly reversed interior and exterior, bringing trees and soft mounds of dirt to dwell inside the architecture.

In June 2008, Rhomberg was named the sole curator of the 6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which will open early next month. She is also involved with Former West, a project with Basis voor aktuele Kunst (BAK), in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which is a long-term research, publishing, education, and exhibition initiative that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hanges set in motion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s of 1989.


ANNA ALTMAN: Berlin as a cityscape has figured prominently in the content of past iterations of the city's Biennial. In 2006, Of Mice and Men, exhibition spaces spanned the length of Auguststraße, making use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the range of emotional registers they provided, such as the Jewish Girl's School, a ballroom, and the cemetery. In 2008, When Things Cast No Shadow spanned the entire city and included nightly programming to complement the standing exhibitions. What is your approach to the city of Berlin, and its specific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art? How will you use the available urban space that Berlin has to offer?

KATHRIN RHOMBERG: I notic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research that Berlin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ment of fugitiveness in the sense of the sociologist Zgymunt Bauman. People live her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work or exhibit in other cities. We see a lot of different forms of migration here, which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high mobility and flexibility, but also a certain fragmentation. What was interesting in the research for the venues was to see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urban space in Berlin has changed profoundly compared to the first years of the Berlin Biennale - and I here refer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re are fewer vague terrains in the city, the empty buildings are often already under preparation for a later use. Luckily, we were able to find a wonderful venue in the quarter of Kreuzberg, a former warehouse, which we were able to complement with several smaller venues nearby.

ALTMAN: You plan to include a new exhibition space in Oranienplatz, in Kreuzberg, for example. What drew you to this location for this Biennale?

RHOMBERG: Kreuzberg is located in the former western part of the city. I think that today it's much more revealing to look at the western part than at the eastern one.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ity has undergone incredible processes of transformation that you overlook easily. Kreuzberg has a big migrant community that can be said to represent the future of our European society.

ALTMAN: How would you characterize the artistic community in Berlin? Does the Biennale aim to reflect this community?

RHOMBERG: There are many international artists and theorists living in Berlin. With them many gallerists and collectors moved to Berlin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 Berlin is also a place of very critical art that doesn't always appreciate the market. In terms of the Biennale, this makes for a very interesting field of tension calling forth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role of art in our society.

ALTMAN: You've mentioned that you visited over 1000 artist studios and have selected around 50 artists to create new art works for the exhibition. What distinguished the artists you chose? What conditions or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the artworks and artists were invited to create new works for the Biennale?

RHOMBERG: Around 50 artists will participate and there will be a lot of works that have been especially produced for the 6th Berlin Biennale—nearly half of the projects are new productions. I didn't define any thematic requir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new productions but in fact invited them because of the positions the artists already demonstrated. At the Biennale, the works will be shown in different exhibition formats: you will see traditional group exhibitions, solo exhibitions, and one historical exhibition, as well as projects presented both in public space and in the media.

ALTMAN: As a precursor to the Berlin Biennale, you planned the Artists Beyond program, which takes place at different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roughout Europe and seeks to elucidate the artist's process.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tist's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iennale you're planning?

RHOMBERG: It is one central concern of Artists Beyond to generate synergies on a local level; that is, to bring artists together with art lovers and an interested public from the region. Often you can observe a gap in the sense that the artists who exhibit their works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aren't present in the cities where they live and work. By the means of discussions, studio visits, and cooperations with art academies, Artists Beyond attempts to create a basis for a public discourse and greater attention for local and regional art scenes.

ALTMAN: In addition, Michael Schmidt's photographs will be on display and an exhibition of Adolf Menzel's works will be on view at the Alte Nationalgalerie. What draws you to the work of these two artists? Do you se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hat roles do they play in your concept for the Biennale?

RHOMBERG: Adolph Menzel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6th Berlin Biennale. He created his most important artworks in Berl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This historical period had a lot of parallels compared to the present. The social rearrangements that took place in Berl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were enormous. The number of inhabitants doubled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ing capitalism led to social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e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in the cities and on the countryside. It was when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a reality below the visible surface. During this time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848, Menzel drew a new comparison between art and reality. The experiences of crises can be followed through history and art from that time to the present. With Menzel, we can again ask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art and reality. But we purposely did not mix Menzel's works from the 19th century with contemporary works. This is the reason for presenting the exhibition, which is curated by Michael Fried, in the Alte Nationalgalerie.

Michael Schmidt, like Adolph Menzel, is an artist from Berlin whose works deal with the city's states of transition. Neither artist withdraws from his present and respective realities; nor does he simply represent or depict the world but make connections to it in different ways. Michael Schmidt is going to show a series of female portraits from the end of the 1990s. We will present these works exclusively in the public space and in the media rather than as part of the exhibition.

ALTMAN: Your introductory text on the exhibition for the Berlin Biennale describes reality as unavoidable, but opens suggestions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reality.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art's relationship to reality?

RHOMBERG: With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e faced fundamental social changes. What used to be considered to be safe has ceased to be so. This of course chang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rt and the present. As a result contemporary art reflects more or less the fragmentation and confusion that is significant for our globalized world. This is one reason, which raises for me the central question as the one of present-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that art takes to it.

ALTMAN: One of the realities that you have returned to repeatedly in your curatorial work is that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Manifesta 3 focused on the "borderline syndrome" between Europ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and between nations. Is Europe, in general, and Berlin, in particular, still suffering from the "Borderline Symptom" leftover from the days of the Cold War?

RHOMBERG: Europe is so diverse and differs so much regionally tha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make a generalizing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But, after the years of euphoria and confidence that also enveloped Berlin following the events of 1989, what we have experienced sinc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s a growing disillusionment in Europe. If you look at our societies, this underlying mood has supported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thical tendenc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apitalism, neoliberalism, and migratory movements we see growing nationalism and fundamentalism instead of an expansion of democratic ideas. We are also confronted with the topics of racism and xenophobia. In many respects our society is wedged into a structural standstill that was only intensified by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es that began in the fall of 2008.

On the one hand, Berlin is also affected by this underlying situati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ong influx has made Berlin a very cosmopolitan city-a city in which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former East as well as the former West have been deeply inscribed. This is what makes the city both so unique and productive.





ALTMAN: Another project that you're working on, Former West, also deals with the former division of Europe and the resulting lack of focus on Eastern European art. How does Former West update your approach to similar issues from past exhibitions and projects? What is your interest in this division? Will you have similar issues in mind in your choice of artists and artworks for the Berlin Biennale?

RHOMBERG: I am simultaneously working together with Maria Hlavajova and Charles Esche on the Former West project, which is a critical, emancipatory, and aspirational proposal to rethink our global histories and to speculate upon our global futures through artistic and cultural practice. In contrast to the Former West project, the 6th Berlin Biennale will focus exclusively on our present and the relation that art takes to it. It will not be an exhibition with a historical view. However, I see one clear similarity—both exhibitions will search for a shift of perspectives.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