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09

Conceptual Art

《中国观念艺术》是一部图像文献集,它主要收录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重要的观念艺术。

  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地区产生的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不仅几乎改变了西方艺术史的性质和方向,而且对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无法逆转的影响,“观念艺术”这个含混而矛盾的术语重新界定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语言、艺术作品与艺术过程、艺术与观众以及艺术门类、艺术界限的传统关系,观念艺术使艺术不再作为风格和技术媒介,而是作为某种新型的视觉方法论和智力活动成为人类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它的历史颇类似“禅宗”之于佛学,“心学”之于儒教,甚至于它的弊端都酷似胡捧乱喝的“禅宗”末流。西方“观念艺术”滥觞于20世纪初杜桑恶作剧式的实验,而完成于波伊斯的“社会雕塑”。这是一个由艺术的内部问题向艺术的社会学、人类学方向展开的历史,正是波伊斯使观念艺术由一种杜桑式的玄学把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视觉方法。观念艺术对现实的批判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不仅在于它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视觉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在于它追求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政治目标之上而是依托于一种泛人文的公共理想,这种理想反对任何确定的政治结构和稳定的社会模式,事实上,它将对社会的警示和修正作为改善我们社会的最有效方法,它主张一种真正多元化的而非单元化的公共关系和公共制度,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公、社会歧视和社会暴力都是它的敌人,它关注的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意识中的社会异化倾向,它以反讽、戏拟和异质化的方式“再现”这种异化的现实。观念艺术之所以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游戏正是在于它有意歪曲和颠覆所指和能指的传统关系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智力而在于加深我们对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社会异化和暴力的警觉,观念艺术的价值基础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后波伊斯时代的观念艺术正面临着坠入空洞的“巴洛克风格”的危险。

  我们之所以将中国观念艺术的历史上溯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是基于这样几个理由:其一,虽然这一时期的新潮艺术从整体性质而言仍属于现代主义,其文化任务和问题也属于早期启蒙主义范畴,甚至有些具有观念艺术特征的艺术现象(如“厦门达达”和一些零星的“行为艺术”)也混杂着浓厚的现代主义反文化、反传统的色彩,但这一时期的确出现了像黄永003、张培力、徐冰、蔡国强和“新解析小组”这类明确地使用了观念主义方式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他们的作品或者探讨图表、数字、文字等抽象元素与触觉、视觉元素的关系(如“新解析小组”)或者通过思辨性的“程序”设置和手工过程将绘画问题置换成哲学问题和文化问题(如黄永003的《非表达绘画》、徐冰的《天书》)或者使用新的媒介表达(如张培力最早使用的录像艺术);其二,这一时期许多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和历史反省意识的作品在超越专制性的反映论传统的同时,也为观念艺术这种新的视觉方法论和政治社会态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方面如谷文达对水墨象征传统的批判,王广义对政治神话的分析以及吴山专对历史文字神话的反讽性借用,都为观念艺术的产生打下了认识论伏笔;其三,尽管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信息资源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但像《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等传媒都尽其所能地介绍和传播着与观念艺术相关的信息,尤其是1985年在北京意外展出的美国波普主义艺术家劳森伯格的展览,也都为中国艺术家从理论和视觉实践上接受观念艺术提供了条件。1989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戏剧性地呈现了中国错综复杂的现代艺术现状,也真实和集中地呈现了处于萌芽阶段的观念艺术的尴尬处境。这里既有启蒙性的理性说教(如“理性绘画”),也有无政府主义性质的达达行为(如枪击事件);既有禅宗式的内省性演出,也有对文化、社会、政治、语言、神话诸问题或严肃、或调侃的视觉讨论。这个展览与其说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次大检阅,不如说是交织着现代主义与观念艺术的一种混乱的视觉拼盘。

  1989年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展”标志性地结束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那种启蒙性和集体主义的运动方式,来自现实的无法抗拒的压力直接导致了各种玩世和厌世情绪的蔓延,一些艺术家以无聊、荒诞的生活态度和政治、商业的流行符号来调侃主流意识形态。从积极的意义看,它们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反思性和现实批判能量,但无论从这种批判的性质和使用的视觉方法上看,它都尚未摆脱旧式现代主义的范畴,而它的末流则直接沦落成为各种形态的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显然,要使中国先锋艺术在一个更加开放和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中承载先锋和批判的职能,它就必须首先完成自身在视觉方法论和政治思维模式上的转换,或者说,由现代主义向当代主义的转换,而观念主义为这种转换提供了无法替代的方法论资源。观念艺术首先是一种视觉方法论,从语言上看,它以颠覆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主客体反映论传统为目的,强调符号能指功能的开放性和多义性,反对所谓“所指固化”,但是,观念艺术又绝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视觉语言游戏,因为与现代主义中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仅不反对艺术中的“意义”的表达,而且强调这种表达的人类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属性,它认为需要改变的只是这种表达所依托的反映论方法,观念艺术因此也被视为一种后政治的思想形式和社会实践。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不同的是,观念艺术反对以任何单一的、稳定的逻各斯中心理念作为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赞成将表达视为形式与内容的简单的匹配过程,它强调符号能指充分的自由作用,强调艺术产品的“象征力量”(Symbolique)和“解放功能”(汉斯·哈克)。从人类学角度看,观念艺术是一种以肯定差异为前提的、更高形式的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观念艺术的这种民主的方法论特性无疑会给处于文化上的第三世界的中国先锋艺术带来某种深刻的启示,因为冷战结束后,中国先锋艺术面临的文化背景和批判对象都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它必须完成对自身文化、历史、政治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内部批判,又必须进行对各种形式的文化霸权和文化中心主义的外部批判,而这种对差异性现实的批判显然只有在完全新型的视觉方法论框架中才能进行。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后89”的艺术思潮充其量不过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向当代艺术过渡的一种折中形式,那么,严格意义上的观念艺术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前后,比较其他类型的先锋艺术运动,它的进展似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范式,事实上,它更像是一种没有坐标的运动,力量分散却潜伏着更多的可能性。从媒介上看,它已开始广泛使用诸如文字、装置、身体、影像、网络、图片及其他图像媒介,尽其可能地发掘这些媒介在文化、历史、心理、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意义潜能,从而有效地拓展着中国先锋艺术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内涵。也许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出现缺乏像西方那样的艺术史逻辑,而且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和关注的问题也极不平衡,但这种运动从一开始就摆脱了20世纪80年代“宏大叙事”的特征,而与自身具体的社会和私人课题密切相关,同时这种运动从一开始就十分国际化,这当然不是指它对西方观念艺术具有更大的模仿性,而是指它开始习惯于从国际角度理解和认识中国问题,也开始习惯于以国际通行的方式和规则从事自己的工作。从问题和问题方式看,中国观念艺术有这样一些特征:其一,艺术家开始放弃图解性的政治对抗姿态,强调艺术与本土具体社会、政治问题的联系,强调这些问题与国际性问题的同步性和有机性,力图以观念主义的方式有效地呈现中国当代问题的复杂性、易变性和多样性。他们不再企求以标本化的东方历史和政治图像符号获取西方的理解,而是寻求和争取与西方主流艺术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将中国问题纳入世界问题,并对世界问题主动发言。在这方面,汪建伟的“灰色系统”实验和录像、表演艺术,顾德新、王友身、王广义、颜磊、尹秀珍、林天苗的装置艺术,张培力、耿建翌、王功新、李永斌、朱加、陈劭雄的录像艺术,马六明、张洹、王晋、朱发东、宋冬、罗子丹等的行为艺术,赵半狄、庄辉、安宏、周铁海等的图片作品都敏锐而有效地接触和呈现着后意识形态背景中国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徐冰的《文化动物》,徐坦的《新秩序》,林一林的《驱动器》,王广义的《签证》,王功新的《布鲁克林的天空》,颜磊、洪浩的《邀请信》,朱青生的《滚!》等作品又表现了对后冷战现实中各种国际政治、文化、历史关系和全球化消费、都市文化的一种主动、积极和批判性的文化态度。其二,艺术家们进一步强调从当代艺术的自身逻辑出发设置自己的艺术问题,强调运用多种媒介进行自治性的视觉创造和观念表达,要求艺术摆脱各种形态的意义强权和庸俗的图像社会学的干预,充分释放各种视觉和非视觉媒介的意义能量,不仅从社会学而且从人类学、心理学甚至生物学角度寻找对人的感性、知觉和心理、生理命题的直接表达,这方面如“新刻度小组”(陈少平、王鲁炎、顾德新)的概念艺术,邱志杰、郑国谷、杨勇、蒋志、翁奋、冯峰、王蓬、陈羚羊等的观念摄影作品,徐坦、冯梦波、施勇等的网络艺术,黄岩延续了近十年的邮寄艺术,张大力的公共涂鸦艺术,以及隋建国、展望、傅中望、姜杰、李秀勤、施慧、廖海瑛、张新、喻高等雕塑艺术家和王广义、张晓刚、丁乙等油画家从事的观念艺术活动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观念艺术独特的视觉能量,也促使中国先锋艺术逐渐摆脱对传统反映论和各种伪文化、伪政治的功能主义诱惑,从而使其呈现出某种非意识形态的特征,而这一视觉方法论的转换过程正是中国先锋艺术运动由现代主义跨入当代主义的最显著标志。其三,在这一阶段,中国先锋艺术“北京中心”和“北重南轻”的地域格局也开始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沿海城市迅速国际化和都市化过程,导致了相对开放和宽松的艺术环境,而这一过程出现的许多新型的社会矛盾又为新的艺术提供了许多新型的视觉问题和现实资源;而另一方面随着当代文化的非意识形态过程的加速,像北京这类政治中心城市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正在相对削弱。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像广州“大尾象工作小组”(林一林、徐坦、陈劭雄、梁矩辉),上海施勇、胡建平、倪卫华、钱喂康、周铁海、张新等人的艺术活动,成都戴光郁等9人的“719艺术家工作室联盟”和罗子丹的行为艺术,湖北黄石“SHS小组”的活动都具有独立的操作方式和明确的艺术方向。广州、上海、福建、成都、南京等地开始逐渐成为活跃的当代艺术地区,使中国当代艺术在地域上也开始呈现多极发展的态势。另外,“女性艺术”作为观念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方向,在这一阶段也开始成为当代艺术的焦点之一,出现了像林天苗、尹秀珍、姜杰、陈妍音、李秀勤、奉家丽、廖海瑛、杨克勤、石头、施慧、崔岫闻、刘意、张蕾、喻高、陈羚羊等一大批活跃的女艺术家,她们预示着未来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型的潜在主题。
作为一种没有坐标的运动,观念艺术成为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代化和国际化转换的重要催化剂,它不仅改变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经验和方法论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知识资源,但必须指出,观念艺术毕竟是一种西方当代的认知方式,它在为中国艺术带来某些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使这种自由负载某种文化强权和暴力的性质,这一点正如我曾担忧的那样:“文化含义上的第三世界的当代艺术在表述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时,始终面临着这样的悖论:从处境上看,它在不断反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压迫,摆脱自己的臣服地位时,又要不断小心警惕避免使这种反抗坠入旧式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陷阱;从方式上看,它在不得不使用第一世界的思想资源和表述方式来确立自己独立的文化身份时,又要不断警惕叙述本身有可能给这种身份带来的异化性。”(《第三世界当代艺术的问题与方式》)其次,由于中国当代艺术是在缺乏一种彻底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背景中产生,加之西方展览制度和商业制度所虚拟的国际性“成功”,使我们在面对西方艺术制度和权力时往往不自觉地采取了一种文化顺从主义态度,使中国当代艺术长期保持西方策划人和掮客们所希望的犬儒状态,从而使中国当代艺术长期脱离本土的真实经验和现实,成为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后冷战文化标志中的一种。近期在中国出现的各种反人性、反理智的所谓“行为艺术”就不仅无法根本呈现中国的现实经验,而且也歪曲观念艺术的人属性,今天在中国观念艺术正在面临着沦为空洞的智力游戏、冒险家的赌局和暴富者乐园的危险,它充分说明在一个缺乏理性批判逻辑和人文主义训练的国家,观念艺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制造自由时又在毁灭自由,它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又在损害智力。最后,观念艺术在中国是在缺乏必要的社会赞助制度和合法性背景中产生的,作品质量往往受制于资金和材料的限制,“观念”大于材料往往成为中国观念艺术作品的通病。

  编辑这部图集的动机之一,是希望对中国过去20年发生的观念艺术进行一个图像梳理,以便为那些对中国观念艺术感兴趣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个基本的图像背景,然而这部图集远不是中国观念艺术的全集。因为首先它受到编者的认识范围和资料收集水平的局限;其次是受到编者判别标准和价值的限制:某些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作者和作品被编者以“不好”的理由而舍弃,由于本图集并不以客观和权威自居,所以相信这种取舍会为读者原谅;最后由于受编辑体例的限制:该图集是一个反映中国当代艺术全貌的丛书中的一种,而这套丛书是以艺术媒介(如油画、国画)为分类原则,这种设计无疑使反对艺术门类的观念艺术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处境,它给编者带来的直接难度就是,我们只得舍弃那些以油画、雕塑和水墨形式呈现的观念艺术(尽管此图集也包括了一部分这类作品)。另外,此图集将收集作品的范围限定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作品,所以不仅在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作品没有包括在图集内,就连最近在国际上产生着重大影响的、发生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都被舍弃,当然,我希望有机会再编辑本图集的海外部分,使图集能名副其实地称为《中国观念艺术》。我要感谢为本图集慷慨提供图片和文献的所有艺术家,感谢吕澎、易丹、易英、尹吉男、栗宪庭、黄笃、欧阳江河、王林、冷林、高岭、钱志坚、史泽曼、崔子恩、查常平、胡舫、戴锦华、陈鸿捷、汤荻、凯伦等朋友慷慨地让我们援引了他们的评论文字。最后,我当然要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和鲁虹为我提供的这样一次机会,感谢他们的信任及帮助,我相信以上条件缺乏任何一个,这部图集都无法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2001年1月23日

加强虚拟经济领域内的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2005)》

成思危:全球化与管理教育

成思危:全球化与管理教育
作者:成思危 2005-09-13 14:28:00 发表于:博客中国



  我希望中国的管理教育能够面向未来,联系实际,提高水平,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管理学界的一份力量。



  中国的管理教育前途是非常广阔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世界的瞩目。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重工业企业有182,000多家,其中港、澳、台资企业共34,000家。除此之外,建筑企业有48,000家,银行和金融保险、证券等企业有109,000家。中国有这么多的企业,而我们的管理教育特别是MBA教育培养的是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可见其潜在需求是非常广阔的。目前,一方面国内的MBA教育还远远赶不上世界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学校纷纷来中国学习MBA的课程,由此来看,我国管理教育的潜力是很广阔的。



  中国的管理教育要获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面向未来。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如果归纳一下,起码有几点对我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由于网络的发展,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使我们备感紧迫;其次是我们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当然中国的新经济和美国的还不完全一样),从经济的发展来看,其有三个特点:



  一是,知识经济应该成为新的社会经济。现在知识经济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增长的综合要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生产力的构成中(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管理,管理是生产力中的软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者优化组合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如今,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活动模式。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过程要求资本首先变成劳动力、设备、厂房、原材料,然后通过生产过程变成产品,产品经过流通市场再变成货币,进行重新增值。但是随着金融、股票、证券、外汇市场及各种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直接以钱生钱,而不一定必须通过前述过程去获取。现在的企业仅靠自己的内部资金无法正常运作,必须要与金融、虚拟经济相结合。



  二是,新世纪里我们面临的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企业要更多关注对社会的贡献,企业要关心投资者的利益,要关心企业价值的增长,除此之外,还要关心顾客的满意度,但这样做还是不够,企业还要赢得社会的支持力。例如,一个企业在社区,就要处理好跟社区的各方面关系,要能够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企业的职工放在第一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只关心在一个岗位上所做的简单的劳动,不可能关心企业的创新和企业整体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重新考虑"以人为本"的涵义,使得每一个劳动者,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都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使他对工作有责任心和创新要求,关心整个企业,并树立企业的文化。因此,考虑人的因素既要考虑外部人的因素,更为重要的还要考虑企业内部的因素。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做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做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城市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先进和落后地区相协调,人和自然发展相协调,还有国内发展及国际合作相协调。



  第二,联系实际。



  管理科学是一门非常实际的科学,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进行学习,这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联系国家的实际。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文化背景,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我们曾经学过国外的管理方法,有些好用,有些不好用,即使是国外先进的方法,在中国应用的时候也应该联系中国的实际,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有的美国企业曾经向日本企业学习,结果发现日本企业的那套文化美国职工是很难接受的,比如站在门口来一个90度的鞠躬,这一点美国人就做不到。所以管理科学的应用必须结合国家自身的特点。二是,结合行业的特点。管理一个工业企业和管理一个银行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工业企业,管理机械企业和管理物流型的企业,管理化工企业和管理电子企业等,也都是不一样的,这是行业上的区别。三是,注意企业的区别。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它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第三,提高水平。



  管理学院的水平更多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人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还要有高度(就是要有战略的眼光,懂得政治、经济、法律等),最后还要有时间维,也就是要有远见。因为只有具备远见才能知道任务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有了使命才知道战略是什么,有了战略才能确定企业结构等等各方面的事情。所以首先必须要有四维的结构。同时还要懂得三个结合:一是,管理的尝试和管理的方法论结合。如果仅仅学习了方法,而没有尝试,就不会管理好。有很多管理人做事都是凭方法的,比如说有的人学过管理之后,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交给他一件事,他会说没有问题尽管放心,但你要告诉他一定要注意,如果出了问题"唯你是问";另外一些人可能胆子小,这个时候你就要告诉他怎么做能够做好,告诉他"我会支持你"。这就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二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要结合。单凭定量很难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现实中的问题远比模型复杂得多,模型是有价值的,但只是起到一些启发作用,启发你向哪个方向去做,之后要进行定性的分析和思考,如果没有这两者进行结合,就会滋生问题。三是,经验和文化的结合。很多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但是光有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树立在企业中的文化,并且在职工中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把管理做好。例如以质量管理来说,凭经验可以在工人身边看看,告诉他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如何进行改正,甚至可以搞全员、全面的管理,但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果在全体职工中树立起这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出了质量事故是见不得人的,是最可耻的事情,那么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会提高很多,质量管理自然就会做好。因此除了经验和管理手段,一定要在职工中间形成一种价值观。



  第四,走向世界。



  最后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强调的走向世界,不是说学生能讲流利的英文,用外国的教材等。而是说,一方面,走向世界就要了解世界,要了解世界的办法只有请进来,走出去。所以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加强和国外管理院校的合作,把优秀的教授请进来,这样可以更多了解国外的情况。我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到国外管理学院学习的时候对股票、期货并不懂,但是经过学习以后就懂了。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好的经验、做法,好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并且加以运用,如果只学不会用,走向世界就非常难。不光学美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要博采众长,最后自成一家。另一方面,中国已经面临新的形势,就是要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去就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能够做好管理工作,我们到国外去办企业也有一个实现当地本土化的过程,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熟悉所在国的文化、历史,并且尊重所在国的风俗习惯,能够与当地社会和人们搞好关系,这是跨国公司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出去当然要学外语,以便跟当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如果会说当地的语言,你做事情就会比较容易。比如"谢谢"这个词,在不同的国家要说它本国的语言。所以走向世界包括引进来,走出去。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和世界管理学院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管理人员。我希望中国的管理教育能够面向未来,联系实际,提高水平,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管理学界的一份力量。

中国应警惕资产价值暴涨

中国应警惕资产价值暴涨
作者:成思危 2007-07-16 14:39:01 发表于:博客中国



  资产价值暴涨很危险,因为经验证明,暴涨不可持续;发展替代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李其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在“东亚投资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和东亚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速度,在这种时候,应当记取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谨防金融资产暴涨。



  “在东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比世界的平均速度要高,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是暴涨就很危险。因为经验证明,资产价值暴涨是不可持续的。”成思希指出,“根据目前东亚经济的发展,再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要注意历史的教训,要注意防止金融资产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



  在成思危看来,资本市场属于虚拟经济,内在存在泡沫,泡沫的增长和破灭就造成了它的波动。“从长远来看,我们抱着审慎和乐观的态度。世界各主要股市,从长期看还是上升的趋势,东亚地区也发展得好。但如果我们对它的经济成就估计过高,就像十年前一样,对承受风险的能力估计过高,人们的头脑发热,泡沫增加,资产价值暴涨,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了。”



  成思危还就能源问题发表了看法。目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东亚地区面临的大问题,尤其东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都是能源消耗大国。他表示,应加强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共同保障石油运输安全。目前在有些地区的能源开发存在争议,中国的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从中国本身来看,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进口石油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自己一定要发展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煤炭等方面,逐步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存。”成思危认为,发展替代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希望在15年左右的时间,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在中国能源里的比重从2005年的3%提高到15%,这样就可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证监会所推救市措施治标不治本

证监会所推救市措施治标不治本
作者:成思危 2008-04-22 14:14:04 发表于:博客中国



 利好出 缘何“高台”又“跳水”



  昨日上证综指高开低走,盘中创出今年新低3073点,收盘时仅涨22点;深证成指全天下跌197点



  传调整印花税的文件已上交高层,待时机成熟按程序通过



  期盼已久的救市之举??限制“大小非”解禁,给股民带来希望。
但昨日股市“高台跳水”,甚至一度跌出3073点的新低,让人们对后市再度陷入迷茫中。



  许多深套其中的股民更是郁闷:是什么阻挡了再次走牛的步伐?各界如何看待证监会新规?股市今后咋走?究竟需要怎样一张“救市路线图”……



  沪深交易所:减持150万股鼓励大宗交易



  本报讯(记者 韩博强)记者昨日从沪深交易所获悉,“小非”减持不到1%,但是达到或超过150万股的,鼓励在大宗交易市场转让。



  



  这份指导意见的最新动态对于“小非”的限售又作出了新的规范,也体现了管理层的态度。上交所、深交所昨日发布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对于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在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虽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1%,但达到或超过150万股的,鼓励在大宗交易市场转让。



  业内人士认为,这份通知更多是针对“小非”而言的,是继《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个“补丁”,不过这样的“补丁”对于市场的漏洞是一种预防,可以说显示了管理层的态度,也有一定的利好作用。



  动态:调整印花税文件据传已上交高层



  据《中国经营报》引述一位消息人士的话称,一份关于调整当前股市交易印花税的文件已经上交到高层,只待时机成熟就会按程序签发通过。“印花税调整是迟早的事情,而且是越来越近。管理层现在正在等待不利的市场数据和消息释放,等待市场的充分消化后,在关键之时闪电推出。”该消息人士说。



  这位消息人士透露,此前管理层曾计划于4月1日左右出台印花税调整方案,但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搁置。



  盘面:沪指“惊魂”22点深指“沦陷”197点



  昨日沪指开盘,直接高开210点,令市场颇为欢欣鼓舞了一阵子,但此后上证综指走出了典型的高开低走格局,将其中约200点损失殆尽,收盘的时候仅上涨22点,而盘中还创出了今年的新低3073点。深证成指全天还下跌了197点。《指导意见》无疑是昨日高开的“功臣”,然而由于市场积弱已久,高开之后反而引发场内大量抛盘涌出,沪指盘中连续跌破3300、3200、3100三个整数关口,两市再次创调整以来新低。好在新低之后随着工行、平安等权重股纷纷企稳,两市股指逐渐回稳并维持震荡格局。截至收盘,两市上涨家数稍多于下跌家数,成交量较昨日有明显放大。



  从盘面看,券商股昨日表现异常活跃,太平洋开盘不久便强势涨停,截至收盘涨停仍未打开,另外,国元证券、安信信托也被封至涨停板。此外,权重股昨日也整体走强,前20只权重股中,工商银行涨幅超过4%,中信证券涨幅为3.99%,中国平安、交通银行、中国铝业涨幅超过3%。而地产股领跌市场,其中,天鸿宝业、浦东金桥、深振业A、华发股份、上实发展和新黄埔跌停,荣盛发展和栖霞建设跌幅超过9%。



  从A股市场表现来看,大盘的反弹力度甚至远低于一次普通的超跌反弹,其中开盘瞬间所爆发的沉重抛压,更暴露出投资者极为强烈的逢高减持欲望。市场对利好反应麻木,显然是因为投资者在熊市思维的主导下对政策作出了悲观的解读。 本报记者 韩博强



  目击:涨停追入盘中跌停



  “证监会终于救市了,咱们的亏损也许还有希望挽回!”“高开210,涨势太猛了!”昨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西安市环城南路国泰君安证券营业部人流涌动,看着满眼的红盘,一些股民兴奋地说。



  受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大小非”“约束”消息刺激,A股开盘半小时呈现井喷之势头,沪综指高开210点并收复3300点关,200多只个股逼近涨停,这种喜人盘面让压抑了很久的股民感到欢欣鼓舞。



  不过欢喜仅仅持续了10分钟,一王姓股民刚刚在涨停板上追入泛海建设,股价便飞流直下直至跌停,收盘仍跌8.6%。而一大早就来到证券营业部的股民刘先生本来盘算着再补点仓,但看了巨大的抛盘后,便径直挂单卖掉了部分股票。虽然减了仓,但他还是对于管理层出利好政策救市感到认可:“不管怎么说,管理层已经发出了强烈的救市信号,咋能不让人高兴!”



  到上午11时许,大盘已经回落了130多点,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市场成交量近500亿元。老股民王大妈开始劝身边的股友:“最好啥股都不买。”



  果然,随后大盘依然跳水。随着基金重仓的黄金、地产、航空等股一路杀跌,其余各类个股亦急剧回吐,从而带动大盘单边回落,沪指早日收市涨幅收窄至54点。



  午后,市场抛压不见减轻,大盘快速拉绿,并将早盘的成果全部吞噬。“高开210点,然后又逐波砸下来。你说这不是一场空欢喜吗?”股民周先生摇着头说,“唉,太失望了,反弹就逃吧。”接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分析:四大主因“谋杀”反弹



  面对这样一个近期最大的利好政策,市场做多情绪为何如此低落?在高开跳水的行情中,是谁在砸盘?



  基金砸盘应对赎回



  记者注意到,黄金、地产、航空等基金重仓股快速下跌,尤其是在地产股迅速下行的带动下,深成指率先大跌,从而引发两市大盘双双再创本轮调整新低。这是否表明以基金为主的机构在砸盘?



  公开资料显示,一季度末包括开放式股票型、混合型和封闭式基金在内的股票方向基金股票仓位平均为76.66%,比去年底的82.69%下降6.03个百分点。



  “基金等机构的股票仓位都已经降到了历史低位,与此对应的是金融、地产等基金重仓股领跌市场。”华鑫证券分析师张晖表示,“这说明基金等机构在大量地出货。”在张晖看来,净值大幅缩水让基金承受很大的赎回压力,而减仓之后才能应对该压力。



  惧怕限售令“小非”提前逃命



  资深投资者马国平分析说:“机构砸盘也不排除是为了迫使管理层出重大实质利好组合,因为限制‘大小非’的这个利好并非市场期盼的实质组合利好。”民间投资高手张亮认为:“由于限售令在‘小非’机构眼中是大利空,所以此消息一出可能加速对于1%以下限售‘小非’的解禁。”“今天高开半小时巨大的抛盘中或许也有‘小非’的身影,因为他们怕未来有政策限制他们的交易。”华鑫证券分析师张晖还如此分析。



  套得太深 各方信心不足



  高开可能是机构所为,因为普通的投资者根本不具有如此大的做多实力。但随后,买入盘稀少显示了各方投资者对后市不确定性的极度担忧。渤海证券分析师冯小军认为:“这也就是说,在大盘持续跌了近五成之后,带来的杀伤力太大,被套得太深的投资者几近崩溃的信心仍无改观,所以一遇反弹大家依然会采取减仓避险的方式,从而压制反弹。”



  担忧宏观经济 不敢做多



  冯小军还认为,一季度8%的CPI,使得机构也担心宏观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的“困难”,若看不到其明显的回落,机构投资者不敢果断做多,这也制约着人气的有效恢复,也让很多投资者形成反弹就逃命的心态。



  当然,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多方博弈力量在其中作祟。 本报记者 赵锋



  观点:利好利空“大家”有分歧



  成思危措施治标不治本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香港表示,证监会推出的救市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短期可以防止市场股份数量增加,对投资者的信心有少许帮助,但治本方法仍要靠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他说,有关措施是否有成效,需有待观望才能知道。成思危重申,现时内地股市处于“慢牛”阶段。



  曹凤岐证监会已尽职



  “证监会已经把能做的工作都做了。”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说,此前呼吁政府“救市”中,“大小非”解禁就是最大的难题,印花税本身不是证监会能够负责的事情。



  曹凤岐认为,此前管理层的态度显得很慢很犹豫,此次的表态可以看作管理层对于市场关注的一个信号。



  水皮结束调整再走牛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认为,救市终于有了效果,相信还会有后续措施出来。



  水皮认为大调整该结束了,接下来重新走大牛市路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道琼斯指数已经非常鲜明地重新走牛;2.基本面上,一季度宏观经济已非常明朗;3.市场本身已经调整到位,再跌就不合理了;4.政策面上,管理层出台了管理“大小非”的措施。



  韩志国仅有短期效应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对股市有短期效应,没长期作用。这主要因为,“大小非”问题的核心逆转了股市供求关系,摧毁了中国股市的估值体系,紊乱了中国股市的发展预期。“大小非”问题的核心是解禁时间过于集中、规模过于庞大,对中国股市的冲击,既深刻又深远。



  后市:仍有可能破3000



  “大盘仍有破3000的可能。”华鑫证券分析师张晖分析说:“目前的市场状况已陷入了每有反弹就遭遇出货的现实,并且宏观从紧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变化。中期若要反弹,还需重大救市政策的支持。”他建议投资者,目前观望或是最好的选择。



  西安投资高手张亮也认为,目前市场依然是处在弱势之中,而管理层在3000点附近显示救市态度虽有助于逐步稳定市场,但若没有更多后续政策跟上,市场将难以形成引发人气的大反弹。



  北京首放证券分析师杨柳认为,在市场信心极度丧失之后,任何大幅高开都成为减仓的时机。昨日,沪市金额全天只有828.4亿元,表明没有增量资金进场,因此,市场目前属于极度的脆弱状态,若要改变弱市还须有根本性的利好政策。



  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



  泰达荷银基金公司专户投资部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尹哲分析认为,市场将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他分析,其实市场在3000点到3200点之间已经达到相对平衡的位置,估值也进入平衡区。《指导意见》对市场有比较积极的影响。这不仅限制了“大小非”的流动性,也减少了“大小非”对市场的冲击。在此影响下,市场在高开回落后,将逐渐企稳。



  当前做空风险大于做多风险



  海通证券研究所认为,尽管情绪性因素可能导致A股短期走势延续弱势格局,但A股市场运行趋势持续背离全球股票市场走势的可能性非常小。近一个月A股新基金发行节奏为历史最快时期之一、各部委纷纷发表有关支持A股市场发展的积极言论、海外股票市场走势出现回暖迹象等多项有利因素,有望促使A股投资者信心逐渐恢复。操作上,在目前指数点位,继续做空的潜在风险将明显大于做多风险,建议逢低不断增仓。本报记者 赵锋 韩博强



  操作:耐心耐心还是耐心



  “最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虽然股市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大涨,但证监会的出手已经表明了一种态度。对此,普通股民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呢?



  在操作方面:第一,对于很多套牢幅度在30%~40%的投资者,只要所持品种基本面有一定保障,目前位置再考虑卖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可适当耐心等待阶段性反弹机会的出现,或者在适当低位找机会做一定仓位回补,以摊低持仓成本。第二,对于一些在前期高位出局、仓位较轻的投资者,在3000点附近可适当低吸一些过度超跌的绩优股、调整充分的各类业绩预增股、调整充分且具有高送转方案的潜力品种。第三,对于部分业绩存在下降可能,而股价却调整不够充分,存在下跌风险的品种,应注意提前规避补跌风险。



  无论如何,管理层已开始释放利好,此时操作不可急躁。耐心,耐心,还是耐心。 首放



  献计:救市需要“组合拳”



  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市场对继续出利好并形成利好组合拳的预期显著提高。不少市场人士纷纷献计献策,综合来看,利好“组合拳”分三部分。



  限售:建议国资委出台有关限制“大非”减持的规定。这是涉及A股价值体系的命脉所在,可望改变市场的预期。



  融资:目前有消息显示,证监会下一步将出台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详细制度,而新股发行制度的完善也是市场人士的建议之一。



  税收:下调印花税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救市措施,不过届时为了平衡财税收入,它可能与交易方式改为“T+0”同步推出,后者能提高市场交易量。此外,也有建议,除下调印花税外,不妨对“大小非”减持征收资本利得税,同时减轻公司税负,打出税收组合拳。



  此外,还有分析人士认为,推出股指期货等措施也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本报记者 韩博强



  链接:“大小非”解禁



  “大小非”的根源始于2005年9月启动的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当初限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这些股票也叫限售股。“小非”指小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内。“大非”指大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



  解禁就是非流通股票已获得上市流通的权力。减持就是大股东在二级市场抛售一部分可以上市流通的股份,增加了市场的流通量。有人卖就要有人买,需要资金去承接,一般来说算是利空,短时间内供过于求,使股价下跌。当然如果大股东不减持,就不算利空,反而有可能刺激股价上涨。



  2008年,“大小非”解禁开始“猛虎下山”。压力最大的季度为一季度,高达9800亿元的解禁。相比一季度,二季度大约有4633亿元的限售股解禁,只有一季度9800亿的一半。有网民将“大小非”解禁称为“非”来横祸。

房地产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是误读

客网 博客中国 财经
56

支持
成思危:房地产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是误读
作者:成思危 2009-2-25 11:52:17 发表于:博客中国



东方网2月25日报道 这几天,一条有关房地产行业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消息,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是昨天的A股市场受此消息影响,房地产板块全线大幅上涨;今天,众多的议论开始集中在振兴计划是否会导致房价上升。大家之所以对这条消息如此关注,是因为消息说这是经济学家成思危透露的。不过,今天成思危在接受经济频道记者独家专访时郑重表示,他也是从网上看到。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首先我是从人民网看到证券报2月17号发布的新闻。”



成思危所提到的2月17日的报道是这样的:国家能源局人士表示,拟在9大行业振兴规划之外,再出台1个能源领域的规划已被房地产业有关规划取代;而成思危所提到的网站,是人民网关于中国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的专题版面,上面一共标明了十个产业,房地产行业赫然出现在其中。但是,和其他振兴规划的报道不同的是,所谓的房地产振兴规划始终没有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而现在网上提到房地产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说消息最早由经济学家成思危在出席某论坛时透露的。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我觉得这个有点误导,就是我刚才说的,其实这个新闻已经是17号就公布了,而且我讲的时候就是讲,我是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据报道,所以这个应该是很清楚的。我现在讲的都是学者的观点,学者不可能代替政府去做决策,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报道不大准确。”



聂梅生:政府曾召集讨论房地产振兴规划



那么房地产行业到底有没有振兴规划呢?今天,我们经济频道的记者采访到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她证实,此前政府曾召集过专家和有关人员,就房地产振兴规划问题提建议。



聂梅生告诉记者,房地产振兴规划问题政府曾召集过专家和有关人员提建议,房地产商会也积极参与了这件事情,并在今年1月10号左右,他们就开始一方面组织商会的意见,一方面对编制规划的内容提出了详细的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降低房地产价格税费、彻底取消二套房相关限制政策、进一步拓展房地产投资渠道等内容。她和房地产商会都对房地产业加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持支持的态度。但是针对“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为房地产”的报道,聂梅生表示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官方的核实。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说:“最近我觉得最官方的一个渠道,就是星期天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他是在一个正式的场合,就是在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个会上,一个金融会上的讲了这件事情,我想这是个正式的场合,而且呢一个高层次的中国的原来的官员。”



记者:“那您去核实这件事情了吗?”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说:“作为我个人我当然希望去核实,但是核实的结果和现在各个大的媒体上说出来是差不多,就这件事情正在报批过程。”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Art in Review; Mike Bouchet

Art in Review; Mike Bouchet
Sign in to RecommendE-MAIL Send To PhonePrint Reprints ShareClose
LinkedinDiggFacebookMixxMySpaceYahoo! BuzzPermalinkBy HOLLAND COTTER
Published: May 20, 2005
Photo: Mike Bouchet's installation of soil and compost at Maccarone gallery. (Photo by 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Dirty Room, 2005'
Maccarone Inc.
45 Canal Street, Lower East Side
Through August


The story of American art in the 1960's and 70's was one of unfinished business, of movements or trends -- Photo-Realism, Pattern and Decoration, Earth Art -- that got rolling only to be sidelined by the shifting enthusiasms of a restless market. This is one reason we now exist in a post-and-neo art world of revivals and comebacks.

Figurative painting has recently been resuscitated in a thousand ingenious ways, but with mostly wan results. Pattern and Decoration seems to be a lost movement, its influence on multiculturalism little examined, its practitioners little seen. Earth Art is still around. A Robert Smithson show is on its way to the Whitney. Walter De Maria's ''New York Earth Room,'' which opened in SoHo in 1977, remains there in an installation overseen by the Dia Art Foundation. And it has just been updated -- freshened and funkified -- as ''The New York Dirty Room'' by the New York artist Mike Bouchet.

In a reduced, though not small, version of Mr. De Maria's original, Mr. Bouchet has filled the street-level space of the three-story Maccarone gallery with a wall-to-wall, three-foot-deep blend of 50,000 pounds of topsoil and 25,000 pounds of compost. The soil is from Home Depot, and ''clean'' the way store-bought stuff is. The compost, however, was produced by the prison on Rikers Island, and so, at least by implication, comes with an unpure human component that Earth Art didn't have, or at least didn't call attention to. All the associations attached to prisons -- drugs and disease, not to mention crime and race -- are symbolically stirred into the rank-smelling ocean of dirt that seems to be pushing the gallery into the street.

It was possible in the 1970's to see Mr. De Maria's installation as the critical yin to the conservative yang of market-approved New York painting at the time: Frank Stella's ''Exotic Birds,'' for example, or Jennifer Bartlett's wrap-around ''Rhapsody. In a similar way, the ''Dirty Room'' offers a Conceptualist alternative to the painterly confections of Chelsea. And as if to underscore the contrast, Mr. Bouchet offers his own line of retail product as part of the show.

The gallery's second floor is set up as a kind of sculpture department with 100 clay portrait heads of Tom Cruise in ''Top Gun'' scattered around the floor. They are based on an original by Mr. Bouchet, who out-sourced the reproduction job to Mexico, where the examples in the gallery were cast and hand-painted. And the third floor has paintings, stacks of them. All are graphically crisp Pop-ish depictions of fictional soft drink labels, painted with diet cola, Mr. Bouchet's personal recipe.

Realist painting has, of course, a great tradition.. To some people, Earth Art, and the American aesthetic of heroism to which it belongs, is sublime. But some people might say that those traditions and trends have long been problematic, and that they are now just on permanent spin cycle.

Mr. Bouchet may not be saying any of this, exactly. But at a time when the New York art world is distinguished chiefly by hard sell and soft art, he and some of his colleagues are at least continuing to ask questions, instill doubts, raise a usefully confusing stink. Take a whiff of ''New York Dirty Room.'' Nobody would want this in their museum, never mind in their home, and that's a healthy thing for art. HOLLAND COTTER

US lab debuts super laser

US lab debuts super laser
Buzz Up Send
Email IM Share
Delicious Digg Facebook Fark Newsvine Reddit StumbleUpon Technorati Yahoo! Bookmarks Print AFP/File – A US weapons lab pulled back the curtain on a super laser with the power to burn as hot as a star.(AFP/File/MONICA … by Glenn Chapman Glenn Chapman – Sat May 30, 4:23 am ET
SAN FRANCISCO (AFP) – A US weapons lab on Friday pulled back the curtain on a super laser with the power to burn as hot as a star.

The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s main purpose is to serve as a tool for gauging the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US nuclear weapons arsenal but scientists say it could deliver breakthroughs in safe fusion power.

"We have invented the world's largest laser system," actor-turned-governor Arnold Schwarzenegger said during a dedication ceremony attended by thousands including state and national officials.

"We can create the stars right here on earth. And I can see already my friends in Hollywood being very upset that their stuff that they show on the big screen is obsolete. We have the real stuff right here."

NIF is touted as the world's highest-energy laser system. It is located inside the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about an hour's drive from San Francisco.

Equipment connected to a house-sized sphere can focus 192 laser beams on a small point, generating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hat exist at cores of stars or giant planets.

NIF will be able to create conditions and conduct experiments never before possible on Earth, according to the laboratory.

A fusion reaction triggered by the super laser hitting hydrogen atoms will produce more energy than was required to prompt "ignition," according to NIF director Edward Moses.

"This is the long-sought goal of 'energy gain' that has been the goal of fusion researchers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Moses said.

"NIF's success will be a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fusion ignition in a laboratory setting, duplicating on Earth the processes that power the stars."

Construction of the NIF began in 1997, fund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NNSA).

"NIF, a cornerstone of the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 effort to maintain our nuclear deterrent without nuclear testing, will play a vital role in reshap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aid NNSA administrator Tom D'Agostino.

"This one-of-a-kind facility is the only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some of the most critical technical means to safely maintain the viability of the nation's nuclear stockpile."

Scientists say that NIF also promis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planetary science and astrophysics by re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exist in supernovas, black holes, and in the cores of giant planets.

Electricity derived from fusion reactions similar to what takes place in the sun could help sate humanity's growing appetite for green energy, according to lab officials.

"Very shortly we will engage in what many believe to be this nation's greatest challenge thus far, one that confronts not only the nation but all of mankind -- energy independence," said lab director George Miller.

The lab was founded in 1952 and describes itself as a research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ed to national security.

"This laser system is an incredible success not just for California, but for our country and our world," Schwarzenegger said.

"NIF has the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our energy system, teaching us a new way to harness the energy of the sun to power our cars and homes."
SAN FRANCISCO (AFP) – A US weapons lab on Friday pulled back the curtain on a super laser with the power to burn as hot as a star.

The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s main purpose is to serve as a tool for gauging the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US nuclear weapons arsenal but scientists say it could deliver breakthroughs in safe fusion power.

"We have invented the world's largest laser system," actor-turned-governor Arnold Schwarzenegger said during a dedication ceremony attended by thousands including state and national officials.

"We can create the stars right here on earth. And I can see already my friends in Hollywood being very upset that their stuff that they show on the big screen is obsolete. We have the real stuff right here."

NIF is touted as the world's highest-energy laser system. It is located inside the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about an hour's drive from San Francisco.

Equipment connected to a house-sized sphere can focus 192 laser beams on a small point, generating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hat exist at cores of stars or giant planets.

NIF will be able to create conditions and conduct experiments never before possible on Earth, according to the laboratory.

A fusion reaction triggered by the super laser hitting hydrogen atoms will produce more energy than was required to prompt "ignition," according to NIF director Edward Moses.

"This is the long-sought goal of 'energy gain' that has been the goal of fusion researchers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Moses said.

"NIF's success will be a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fusion ignition in a laboratory setting, duplicating on Earth the processes that power the stars."

Construction of the NIF began in 1997, fund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NNSA).

"NIF, a cornerstone of the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 effort to maintain our nuclear deterrent without nuclear testing, will play a vital role in reshap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aid NNSA administrator Tom D'Agostino.

"This one-of-a-kind facility is the only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some of the most critical technical means to safely maintain the viability of the nation's nuclear stockpile."

Scientists say that NIF also promis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planetary science and astrophysics by re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exist in supernovas, black holes, and in the cores of giant planets.

Electricity derived from fusion reactions similar to what takes place in the sun could help sate humanity's growing appetite for green energy, according to lab officials.

"Very shortly we will engage in what many believe to be this nation's greatest challenge thus far, one that confronts not only the nation but all of mankind -- energy independence," said lab director George Miller.

The lab was founded in 1952 and describes itself as a research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ed to national security.

"This laser system is an incredible success not just for California, but for our country and our world," Schwarzenegger said.

"NIF has the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our energy system, teaching us a new way to harness the energy of the sun to power our cars and homes."
谢国忠:热钱涌入亚洲 当心熊市反弹"老虎机"
2009年05月16日 第一财经日报

第二届陆家嘴论坛5月16日继续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召开,“中美经济与全球经济复苏”分论坛进入问答环节。

[现场听众] 我刚才注意到谢国忠为代表,对我们经济应该说是比较悲观的。观点就是说,即使是结构调整,即使政策到位,也不可能短期解决。刚才也有乐观一点的说法,像哈继铭先生讲深化改革解远虑。我的问题是说真正这些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真的被采纳了,我们多长时间能解决这个问题?

[谢国忠] 做得最快的就是把国家持有的股票分给老百姓。今天就分钱,明天就有效。现在国家的刺激都是在刺激自己,只会让自己更加浮肿。

[现场听众] 我想问谢国忠先生一个问题,您在文章当中写到IPO的问题,而各位嘉宾也提到直接融资,想问题一下您的观点有没有改变,新的依据是什么?

[谢国忠] 现在国外已经开始发很多股票了,我看到最近有一些都跌破发行价钱。我认为在国外差不多见顶了。秋天经济刺激会有一个反弹,会有一个支持,最终熊市结尾结束。中国有政府调控,IPO不批,股市要掉的时候,政府托一下,这个就很难说了。

[现场听众] 我想问一下,从一开始各国面临的情况,现在这几个月的趋势,像香港、韩国货币已经升值,回调幅度也非常高。现在是不是有这个趋势?会持续多久?而且有没有热钱往新兴市场涌入的可能?而且条件是什么?请教一下谢国忠和哈继铭博士。

[谢国忠] 去杠杆化,有一些新兴市场里面的衍生产品。但美国这个地方,没有看到。美国负债17万亿,去年年底,这是我们看到的数字,比前一年还高,所以我觉得去杠杆化是要有概念的,根本没有做多少。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才说的,去杠杆化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至于这一波钱是哪里来的?我们看到香港有很多钱流进来,特别是亚洲有很多钱流进来。一些人打电话问我,说你们那边怎么样?我知道钱已经来了。这一波钱哪里来?是去年没有亏掉的钱,那一波人觉得自己是聪明的人,觉得自己聪明,等下一步捞底。我自己认为,熊市反弹是老虎机,钱放进去多,出来的比较小。日本89年之后,三次熊市反弹的情况,美国29年之后熊市反弹也是这么巨大的。但熊市反弹大家觉得可以玩,因为有一段时间。熊市反弹最终能否及时出来?大部分不会及时出来的,最终我觉得慢慢有钱的人都变得没钱了。现在这个时代,有钱,第一个想到以后赚钱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事。钱放出去要特别小心,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来回走一圈,过二十年又变穷了。

[现场听众] 我想请问一下谢国忠老师,刚才您讲话当中提到过中国内需不足是因为老百姓没有钱,收入太少。刚刚您在回答大家问题的时候又说最好办法是把国有企业股份分给大家。但是我们也知道苏联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做法,但是最后这样改革的结果是国有企业变为少数人手里的企业。请您做一下评论,并且说一下比较有效的办法,如何提高大家收入的问题?有什么比较合理、全面的解决办法?

[谢国忠] 你找的案例是负面的,也是分国有资产,这个不一样。当时在俄罗斯时候是拍卖资产,老百姓没有钱买资产,一小部分人钱哪里来的,把银行搞定,从银行里面拿出来,买了国有资产变己有等等,后来普京上台之后重新搞国有化,把这些人全抓了,原罪。这是第一点。我说的是类似于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分了钱之后,经济繁荣了十年,朝好的地方看,这也是应该的。第二,中国人跟俄罗斯人不一样,俄罗斯人炒股是0.5,中国人是百分之十几,中国人比俄罗斯人敏感多了。中国人对钱特精明,你要把钱放在手里,从手指缝漏出去,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的,不要看低中国老百姓。

全球经济最坏的时候,届时将出现第二次衰退

谢国忠:不废止IPO审批制上海难建成金融中心-谢国忠 [原创 2009-05-17 15:16:40]
字号:大 中 小
谢国忠:不废止IPO审批制上海难建成金融中心

谢国忠:不废止IPO审批制上海难建成金融中心
2009年05月16日 腾讯财经

著名经济学家、玫瑰石投资公司顾问谢国忠在今天陆家嘴论坛上接受了腾讯财经的专访,在谈到上海要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话题时,他称,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需要建成自由市场,届时IPO审批制度就应该废止,而改成登记制(备案制)。

谢国忠称,“从股市内部操作的程序来说,上市公司的话,我们必须要变成真的自由市场,比如公司的批股,不应该是由证监会再去批,不然上市就失去意义了。”

“IPO应该变成登记制,不要审批制,价格不要政府参与,就要真正做到自由市场管理的模式。”他称,“政府要做裁判,不要参加游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从内部来说是非常重要 的事,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话,可能性是没有的。”

此外,关于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和通胀威胁话题,他称 ,“中国货币政策要赶快收紧了,因为中国其实通胀的苗头已经有了,放那么多钱的话,一个是会引起通胀,第二个会引起银行的坏帐。”

对于经济前景的预测,他坚持自己之前的观点,2010年可能是全球经济最坏的时候,届时将出现第二次衰退。(
股市已经涨得差不多了 市场必须更加自由
2009年05月16日 新民网


“股市已经涨得差不多了”,这是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16日接受采访时对A股市场发表的看法。

谢国忠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证券市场必须更加自由,不该由证监会审批,不然就失去意义。IPO 应该实行登记制,不能搞审批制。上市价格的话,也不该由政府干预。

他强调,“政府要做裁判,不要参加游戏。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做到的。”

对于上交所公司化上市的观点,谢国忠认为,交易所上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规章制度的完善。

谢国忠还预计了经济前景,他说,世界经济仍在萎缩,但下半年会有反弹,主要是受到这么多经济方案的刺激。但他认为,明年会有第二次衰退,因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会导致通胀。一旦政府回笼资金,经济将出现又一次衰退。对中国而言,若出口得不到恢复,经济要全面恢复是很困难的。

他建议,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赶快收紧,银行应该谨慎放贷,要保住银行改革成果。
中国如何转向靠效率来增长?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5月22日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谢国忠:当前危机的教训对中国政策走向无意义,中国市场远未变成“太自由”


【背景】工信部预测,下半年工业增长达10%。宋国青称中国经济迅速回升。

  5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春季报告》提出,下半年中国工业可望达到10%以上的增长水平。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高华证券特别顾问宋国青,在高华证券和高盛集团“2009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电话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迅速回升,伴随经济回升、货币增长,今年四季度政府进行某种程度的宏观调控的可能性很大,对通货膨胀不必过多担心。

  《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应该着眼于提高效率来保持高增长,而且,已经到了该收紧货币的时候了,信贷再放松可能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谢国忠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提高供应方的效率,来保持高增长。未来十年里,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比过去慢很多。中国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达到同样的增速。效率的提高不能依赖固定资产扩张。过去的问题是规模小,设备陈旧。现在,这两点都不再是问题,中国大部分工业似乎都是装备精良,但苦于产能过剩。

  今后,效率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或者激励问题,而不是投资问题。因为是微调而不是蛮力使生产率提高,是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干预能提升效率。

  谢国忠指出,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流动性主导,大量流动性被注入企业和政府部门。无论效率如何,更多的消费会使经济恢复;如果通过低效率的投资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会需要更多的消费。当然,如果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印钞票能解决任何经济问题:如果不奏效,只需再多印一些。但是,增加流动性或者印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投资效率越低,通货膨胀出现得越早。由于全球化和IT业的收益已经被吸收,现在,通货膨胀更容易出现。

  谢国忠认为,中国有很大的机动空间:政府债务低,银行系统存贷款比例低,家庭部门杠杆率低。当然,公司部门的高杠杆值得担忧。国家有强大的购买力,这在巨额外汇储备和持续的贸易顺差中反映出来。如今可选择的办法反映了过去在提高生产率和出口能力方面的成功。但是,这两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因此,中国应该谨慎地将资金投向那些能带来未来收益的项目上,而不是投在仅仅能提高即期GDP的非生产性项目上。

  即使中国有足够的财力,也应该谨慎花费,因为未来挣钱的难度加大了,谢国忠指出,很容易就能提高生产率和出口能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中国应该尽早收紧货币政策。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五个月里,中国的银行信贷增长了20%。如果保持这一速度,信贷年增长率将达到 50%。上一次信贷如此快速增长是在1992年,它导致了失控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将比上一次更难解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时,出口的快速增长维持了经济增长。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谢国忠认为,如果通货膨胀出现而经济仍然低迷,政府可能不愿充分收紧来冷却通胀,这可能导致长时间的高通胀、低增长。对中国、美国和世界来讲,滞胀的风险很大。最初信贷激增对稳定经济是必要的,但是,持续下去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为今年GDP多增长一两个百分点,甘冒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是不值得的。”

  他建议,在今年剩余的时间内,银行信贷应由非常宽松转向中性。中性意味着银行信贷与GDP的比率应该保持不变。例如,现在的银行信贷是37万亿人民币,是GDP的1.2倍。如果名义GDP每月增加2000亿人民币,今年增长8%,那么,银行信贷应该每月增长2400亿人民币。4月新增贷款从此前四个月的月均1.4万亿,下降到6400万亿,但相对中性的标准来讲,仍然太高。货币收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过多的流动性刺激可能导致今后的通货膨胀。对中国来讲,是放慢货币供应的时候了。政策着眼点应该转向扩大家庭部门的消费,提升供应方的效率。否则,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中国将要承受低增长和高通胀。

  许多人认为,美国和发达国家发生的事情表现出了市场经济坏的一面,因此,中国不应该再朝市场经济发展。谢国忠表示,这是从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得出的错误结论。市场仍然是激发企业用最低的成本交付最好的产品的最好工具。其他所有的体制都已经在促进繁荣上失败了。然而,市场要正常运转,也需要监管。比如,需要有食品安全标准,确保行业正常发展。监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转,而不是取代市场。

  他指出,一些经济体,像美国、英国,十年前过多地放松了管制,为当前的危机埋下了隐患。中国经济则是被政府过度监管和控制。当前危机的教训对中国的政策走向没有意义,中国的市场要变成“太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谢国忠相关观点详见5月25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球金融危机2010年才会见底

谢国忠PK龚方雄:A股是否处在牛市初级阶段

2009年05月23日  每日经济新闻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进入5月以来,世界各国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认识初步稳定,股市、宏观经济也逐渐出现好转的迹象。而A股的投资者更是从率先复苏的市场中受益,不少人都宣称从股市赚了超过50%的利润。

  可就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经济学家对A股未来走势的分歧也正逐渐深化。“近期大家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好市场就会好。但我们的经济实际上仍有很大的结构性问题,说股市好经济就会好是不对的。”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昨日表示,目前股市只是进入到了一个僵持阶段,而一旦中央政府收紧钱袋的时候,伴随着加息声落,股市的泡沫就很有可能破裂。而与此同时,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近日却表示,目前经济见底的信号更加明显,下半年经济亮点闪现,中国的股市也已经进入了牛市的“初级阶段”。多空两方究竟谁的势力更大,牛熊的碰撞让市场将走向何方,本期“每经周末大论坛”邀请到谢国忠和龚方雄两位学者,就A股的未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谢国忠:加息将猛烈冲击楼市

  谢国忠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库存过高,同时每一任地方政府都要靠房地产支撑经济,因此新盖的房子可谓此起彼伏,究竟库存多少谁也难以确知——在大的金融危机中,肯定会有房地产商倒下,而目前中国房地产商的情况并不正常。

  NBD:此前楼市“小阳春”及目前传出的开发商涨价消息是否意味着开发商无房可卖的情况将会出现,房地产市场已经启动了吗?

  谢国忠:房子缺不缺看库存就行了,中国有20亿平方米库存房,大约合3300万套,中国人有多少能买得起房子?

  NBD:您曾说过,如果说现在宏观经济是0的话,房价还在100的位置,两者要接近平衡,那么房价要跌到什么程度才体现这种平衡?

  谢国忠:这个要用存量比来衡量。以香港为例,房子在香港是按照两个方面考虑,供应量一般是存量的1%,平均房价则是工资收入水平的1.5到 1.6倍。比如香港人月工资是1.6万港元的话,由于这些买房者中有一半人住公房,那么剩下买房的人平均工资算2.5万港币,而房价则是4万港元/平方米。

  但是现在中国房地产的供应量是存量的4%~5%,房价是工资的3倍左右,供应量和价格都很高——这种情况在市场刚开始的阶段是可以的,就比如现在的汽车消费,刚开始有钱人买车,后来车供应越来越多,车也会逐渐降价,卖给不那么有钱的人,这一次汽车消费大幅上升也是降价引起的。

  NBD:目前市场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透明吗?未来房价会怎样?

  谢国忠:现在大家就是搞不明白到底库存多少房子——好的时候数据只说房价、库存上涨了一个百分点,坏的时候就说降了一个百分点,要知道房价一波动就应该是10多个或者20个百分点才对。

  房子这波卖了,下一波消费者就不买了,只能卖给收入更低的人,房价需要一点点的打折,慢慢地下降。一般房价下降快的时候是市场利息上升快的时候,现在房价下降得慢是因为银行的利息太低。中国政府的愿望是房价慢慢降,但是如果明年全球都加息的话,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就会比较大。

  龚方雄:现在是买地建房好时机

  龚方雄指出,在我国经济逐步好转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会充当领头羊的角色。他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启动之后,就会为未来经济的增长带来诸多亮点。

  在他看来,房地产行业正面的反馈是最多的,开发商的库存目前很少,全国平均的房地产库存量按当前成交量来计算大约能维持7个月左右,“到年底时就应该消化得差不多了,所以明年楼市的价格可能会上升。”

  但是未来新房的成交量还会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重新进入低迷。龚方雄认为,购买力在向二级市场转换,中国南部地区将引领中国房地产市场反弹趋势,比如深圳二级市场成交量非常大,可见房地产市场在恢复中其投资效率很高。在老百姓投资之后,发展商便可以回笼资金,重新购地。“现在正是买地、建房的一个好时机,不仅地价便宜,建筑材价格下降,建房成本也便宜。”

  龚方雄算了一笔账,如果开发商在下半年开始行动,新建的房源要等到2011年、2012年才能建好开始销售。而在那时候全球经济已经稳定,市场上最担心的便是通货膨胀。前期由于有通货紧缩的压力,资金回笼后,房企有钱买地开始建房,到通货膨胀时再进行销售,其盈利就会非常好,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宏观经济

  谢国忠: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才会见底

  早在2009年初,谢国忠就撰文对宏观经济进行了预测。他表示,2009年一季度将是全球经济硬着陆阶段,二季度会有一次熊市反弹,各国尤其是美国会采取印刷钞票等措施应对危机,但如果不对已经出现结构性问题的经济进行调整,那么2009年4季度通胀就会到来——此时人们会发现问题还没有解决,而通胀又已到来,世界经济将重新陷入危机,市场再度见底,因此2010年才是全球金融危机见底的时候。

  谢国忠表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美、英等消费经济国家的债务相对于收入的水平必须重返20年前的标准;其次,中国、日本等制造业出口国必须显著弱化其生产导向性特征。

  NBD:消费经济国的债务与收入比要回到20年前,是回到格林斯潘宽松货币政策之前的状态吗?

  谢国忠:目前消费经济国家家庭债务普遍在100%左右,比应有水平高出了50%。这主要是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因为这些宽松的货币并没有形成通货膨胀,只是形成了债务。

  现在有两种方式还债,一是居民增加储蓄还钱,另外是发动通货膨胀把债“胀”掉。美国居民此前的家庭储蓄是8%,后来泡沫中掉到了负0.2%,现在又回到了5%~6%,那么这个还原过程肯定要求储蓄率还要高,比如回到10%以上,并且要在10%以上保持一定时间才能把债务降下来。那么通胀胀掉这个债务也是可能的,因为美国居民的债务多是10年期,如果债务利率是4、5个百分点,而通胀达到了7、8个百分点,债务就相对减轻了。

  不过,明年经济会很糟,因为通胀到来后印刷钞票已经不起作用了,继续印钞只会引发恶性通胀,而经济问题还没有解决,市场泡沫破灭的速度会超过政府制造泡沫的速度,资产价格很有可能再次下跌。全球经济会第二次下挫。

  龚方雄:中国经济已经见底

  龚方雄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V型反弹阶段,在下半年将可以复苏。

  5月初,龚方雄预计按照环比计算,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能达到10%左右,可以说环比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经济增长的区间。下半年经济的同比增长也会恢复到8%甚至以上的水平,至今年年底GDP增速可以恢复到9%至10%,因此他维持2009年内地经济增长7.2%的预测不变。

  早些时候,龚方雄带领全球机构投资者深入中国基层进行调研,一路走访了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与企业的老总座谈,观看他们的生产线。而调研的一个普遍反馈是,除去出口行业外,所有从事内需的行业最近情况改善的趋势都非常明显,尤其是4月份形势要比3月份好,5月份前十天更比想象的要乐观。

  尽管出口行业仍旧在底部徘徊,不过也已经逐渐稳定了下来,并没有出现继续恶化的迹象。

  那么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亮点在哪里?龚方雄认为,私人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可能会迅速恢复。目前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源于与4万亿投资相关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的刺激,而房地产等投资从去年就开始放缓,没有增加。不过,由于房地产开发商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大多没有再增加新的项目,因此库存已消耗得差不多了,明年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另一方面,龚方雄预测世界经济大概在第三季度会见底,在第四季度开始反弹。而美国经济如果第三季度真正见底的话,那么中国出口数据就会停止恶化,虽然按同比会继续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

  不过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很多,出口会进一步寻底,所以他建议中国经济需推出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特别要增强市民消费及降低储蓄率。

  关键词·A股走势

  谢国忠:明年一旦加息 股市将会到头

  进入5月中旬,虽然唱多市场人士认为破3000点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但是A股2600点附近的上下徘徊也让人焦虑不已。对于认定此次熊市反弹是“吃人机器”的谢国忠来说,熊市反弹是否已进入收尾阶段?

  NBD:您认为目前股市进入了怎样的阶段,下一步会如何演绎?

  谢国忠:目前股市进入了拉锯战状态。之前大家都说股市好了宏观经济就会好,投资者完全不看基本面的,就靠想象认为只要股市能够变好,宏观经济也会恢复,市场再重新回到5000点、6000点,好日子又来了,所以很多人都在市场里炒作。

  但是那些公司和企业对经济情况比较了解,公司盈利水平下跌了30%,他们对情况了解的深入就会趁着股市好的时候赶紧融资,好准备资金过冬。这样,人们想象炒股与公司配股一定程度达成了平衡。另外,股市好的话也会引起油价上升,油价上涨就会分一批股市的钱出去,这也是一些分流股市的力量。

  所以,股市短时期内想大幅上涨是不太可能的,大幅下滑也不大可能。什么时候大幅下滑呢,就是央行收紧钱袋的时候,也就是通胀苗头出来的时候,我估计今年也不大可能,因为中央政府不会承认通胀的情况,但等到明年一加息就意味着股市到头了。

  NBD:是全球股市都这样,还是只是A股会如此?

  谢国忠:全球股市都这样,A股也是一样的。现在对股市有幻想的人有两个假定,一个是国家会放钱,另一个是放的钱能够拉动经济上涨。最近公布的一些数据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而放钱只会引发通胀。最终导致股市暴跌的导火索就是央行加息,我预计明年央行会加息2~3个百分点。等到全球一加息,大家炒股暴富的梦马上就破了。

  龚方雄:A股进入“牛市初级阶段”

  龚方雄最早提出,股指2500点不是顶部,他一直坚持指数会站上2800点至3000点。他认为本轮股市的行情不仅仅是流动性所驱动,经济基本层面的好转才是股市本轮上涨最关键的因素。龚方雄表示,对市场的估值和盈利应该从动态来看,不要静态地看,伴随着市场向上修正经济成长的预期,接下来分析师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正他们对盈利的预期。

  很多人在谈论股市的时候,觉得A股市场不够成熟,但是龚方雄觉得中国股市在过去的几年中经过金融市场改革、股权分置等大动作后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引入了机构投资者,有数据显示,以前A股成交量60%是散户,40%是机构,而现在50~55%是机构,40~50%是散户,散户对市场影响力已经降到50%以下。

  由于机构力量参与度的增强,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就会改善。龚方雄强调的是实际上A股市场反应基本层面的能力在改善和加强。

  于是他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小视A股市场。其中的一个理由便是,全球资本市场一片灰暗,仅有A股一枝独秀,引领全球股市的反弹。在他看来,A股已经完成了由熊到牛的转换,现在正处于牛市的“初级阶段”。

  龚方雄给投资者的建议是:改变心态,进行牛市的操作方式,即一跌就要买,尤其是选择一些好股票,盈利预期会上调的行业。

  他首选地产行业;第二是耐用消费品,比如汽车行业;第三便是银行业,未来银行盈利能力会增强,尤其是未来的贷存比例会上升,流动性流入经济体系对银行是利好。

  关键词·金融风险

  谢国忠:美银行业压力测试是演戏

  惹出金融危机祸患的美国金融机构近期动作频频。在奥巴马号召全民买房的前提下,银行业压力测试又测试出一些新亮点,再融资紧随其后让谢国忠感言:“银行业又在玩一个新游戏”。

  NBD:美国银行业的压力测试是否传递出美国政府不允许其破产的决心——这种决心会否激发市场信心,让美国银行业渡过难关?

  谢国忠:所谓的压力测试就是在拖,这背后肯定有利益集团操控的因素。其本意是希望市场相信金融机构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这样金融机构可以在市场发股票融资,让自己不至于倒掉。

  但这只是一个新游戏而已,我们知道金融机构只是经济的前脸,他背后的支撑是就业和房地产价格。目前美国公布的数字可以看到,失业率还在不断攀升而且房价还在下降——目前美国平均房价降了有30%,但是还没有降到位,是从100元降到了70元,但市场认为50元才是合理的。如果下降趋势形成的话,还会跌得更多。

  另外,金融机构有7万亿美元的资产,但是只有7000多亿的股本金,而美国房地产按揭平均净资产到年底是0,大部分是负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进一步恶化是非常可能的。与此同时,银行中2.5万亿美元房地产按揭是没有两房担保的,银行需要自己承担风险。而这部分资产目前在市场上交易价格是正常价格一半以下,这都意味着未来的损失,而政府和资本市场也不可能给它们那么多钱。

  房地产不见底,金融危机不可能结束。金融机构的股本金问题要解决,压力测试演场戏,让银行再出来融点钱,就想渡过危机,这是不太可能玩成功的。

  龚方雄:美银行业不会再现系统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最新的一个变化即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不过银行业已经发出了再融资的信号。市场担心的是美国这次对金融机构的拯救,能否从“改良”角度真的维持住金融机构的生命和业务。

  就美国银行业的情况看,龚方雄观察认为,美国金融体系最坏的情况时期已经过去,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比较低。所谓系统性风险就像去年9、10月份大的金融机构一家接连一家地倒闭,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了。从这个角度讲,龚方雄认为金融行业已经见底了。

  根据龚方雄之前的预计,今年美国经济第一季度衰退5.5%,第二季度衰退0.5%至1%,第三季度会恢复到1.5%的成长水平,第四季度会恢复到2.5%的成长水平,美国全年经济将衰退1.8%。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样是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回复状况。

  龚方雄观察到,近期呈现出的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中二级指标出现了好转。二级指标好转指的是本来是加速下滑,但现在下滑的速度不再加速,尽管仍旧处在下滑的通道中,但速度放缓了,这就表明加速度已经由负变正了。

  “美国的经济仍旧在衰退,但衰退的幅度会越来越小。”在经济基本面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最近几个月的销量相比预期要好。数据显示,除去2月份房屋销量有所下跌之外,1月份和3月份的房屋销量都在上升。并且重新贷款也表现良好,而重新贷款的走好无疑会减缓美国经济下滑的风险。

  龚方雄认为拐点出现的一个关键就是美国现在可以重新贷款。例如,原来美国30年的房贷利息是7%,现在重启二次贷款,30年的房贷利息可能只有 5%,也就是说购房者每个月房屋的付款会节省几百美元。如此一来,每个月购房者节省下来的这几百美元在不需要削减支出的情况下便可以存储起来,这样储蓄率就会上升,他表示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

  从降低利率的角度讲,美国经济刺激的效果会慢慢得以体现。龚方雄认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稳定的迹象,如此银行系统性风险再现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龚方雄称自己另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是流动性未见顶。

  目前市场上形成的一致看法是,中国一季度贷款增速过快,这一增速或许在一季度已经见顶,未来增速会放缓,流动性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

  龚方雄承认未来贷款增速不可避免地会放慢下来,我国贷款速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前高后低。但是他坚决否认流动性见顶的说法,相反他认为,中国未来整个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里面的流动性会继续改善,就是贷款增速见顶,流动性也还未见顶。

  龚方雄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一季度新增贷款4.6万亿元,增速确实较快,不过同时存款的速度也非常快,两者相差不多。而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第一季度贷出去的钱实际上没有流入经济体系,而是以存款的形式回到了银行体系当中,很多项目拿到贷款却没有进行开工。所以银行一季度的盈利反而不好看,因为贷出去的资金又变成了存款,存款就需要支付利息,其边际利润并不好。不过对此不必担心,随着开工项目数量的增加,这些项目会从银行里面提取存款,存款会慢慢流入经济体系。所以说,未来一段时间虽然贷款增速会降下来,但是流入经济体系的流动性反而会逐渐释放出来,流动性反而会增加。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讲,贷存比例会增加,即银行的边际利润也会改善。

  龚方雄认为,只要央行不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要央行不开始紧缩流动性,流动性到今年年底前都不可能见顶,而且应该还会不断释放新流动性出来。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效率的紧迫性 / 謝國忠
2009-05-25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The urgency for efficiency



May 22, 2009



The world is awash in Keynesian liquidity. Market consensus has shifted from depression in early March to a new bull market at present. The bull case is built on liquidity pumping up asset prices first, improving corporate and household balance sheet next, and increasing demand afterwards. This Greenspan dynamic that worked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won’t work this time. The liquidity flood will lead to inflation soon, nipping the bud of the nascent asset bubble.



Liquidity works when a disinflationary force keeps inflation down and channels liquidity into asset markets. Rising asset prices then lead to demand for debt. Rising leverage increases demand. This asset market-led growth model worked because globalization and IT kept inflation in check. As the upside from both has been absorbed and there isn’t another source of production growth in sight, liquidity will soon lead to inflation.



Most analysts argue against inflation on the ground that excess capacity due to demand slump will keep inflation in check. Hence, the liquidity boom won’t be a problem until the global economy is fully recovered. I think this logic is faulty. Financial markets can channel liquidity directly into inflation through commodity speculation. Despite demand declining oil price has nearly doubled from its spring low. It mainly reflects rising financial demand; a rising amount of liquidity has flowed into oil futures, which is powered by inflation expectation. Like the 1970s expectation alone is capable of turning liquidity into inflation.



Rising labor activism is another source of inflation. Most think that labor union is no longer an important force because its influence has wane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 think that the power of labor union is demand rather than supply driven. During economic boom few are interested in supporting labor union. But in economic hard time workers are more supportive of labor unions. Globalization drove the boom of the past quarter century. The bottom half of the income earner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lost out in sharing the income growth; their wages stagnated through the boom. However, they benefited from rising property price and easy credit condition. They improved their living standard from borrowing like running up credit card debt, minimizing down payment for auto or property purchase, or running up debts against rising property price. Pacifying the losers in globalization with easy credit is coming to an end. Creditors now know the risk and won’t lend like before anymore. When the credit card stops working, labor unions are likely to come back demanding wage increase.



The excess capacity won’t hold inflation down for two reasons. First,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 is so much smaller than before relative to the cost of raw materials. Globalization has forced multinationals to shift their production to low cost countries like China. In the process, manufacturing has decreased in importance. For example, steel price is moving in tandem with iron ore price despite huge processing overcapacity. The reason is that iron ore accounts for over half of the production cost. Coking coal is another quarter. Equipment depreciation, labor, and profit account for small shares in product price.



Second, much of the overcapacity needs to be scrapped, because demand won’t recover back to yesterday’s composition. The bubble exaggerated demand in many industries. Automobile, IT and financial services stand out in that regard. Credit won’t be so cheap in future. Auto demand will reflect that. The industry may shrink one third.



The bankruptcy of Chrysler is the first step. GM may be next.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was exaggerated by over 100% at the bubble peak. It led to outrageous capex expenditure in IT. As the financial sector shrinks and its profitability normalizes, IT demand will remain much lower than before, even as the global demand recovers. Lastly, the financial sector has to shrink enormously, possibly by 50%. The bubble-inspired demand simply won’t come back.



The macro concept of excess capacity as a check against inflation wouldn’t work this time. Pumping liquidity on this flimsy concept would lead the global economy down a dangerous path. I expected stagflation as the end game for the Greenspan era in 2006. It seems the world is sliding into this path without any resistance. After two decades of easy life during the Greenspan era, policymakers, markets, and workers all want an easy solution-a euphemism for free lunch as a way out of an economic downturn. Free lunch may appear likely during a unique era, defying economic logic. But, the longer a ‘free lunch’ lasts, the more painful the eventual adjustment becomes.



Instead of overindulging in Keynesian stimulus, the world, especially China, should focus on reform. I have written on the need for China to shift demand from export to household through wealth redistribution. For example, distributing the share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venly am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ould spark an economic boom for a decade.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emphasize the need to focus on the need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I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China to experience another high growth cycle.



China has experienced high growth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Good policy mix was the catalyst. But it was a necessary,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Low base in the 1980s and 90s gave good policy ample room to be effective. The low base could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wage level, urbanization rate, or export penetration. The last element has played the dominant role on the demand side. Through attracting manufacturing relocation and building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China’s exports have achieved nearly 20% annual growth rate. The low base effect, however, no longer applies in the future; n terms of the share of GDP in value added, China’s exports are now by far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among large economies. Some economies have larger export to GDP ratio due to cross-border shipping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On the supply side, the economies of scale from building up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boosted productivity enormously. The key was the so-called network effect. When one builds one highway, it improves efficiency by decreasing the transportation cost along the route. When one builds a network,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per unit of investment is squared because it lowers the transportation cost from one point to an entire area. China was building networks like highway, telecom, electricity, etc.,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ast decade. As the networks were completed, productivity improved enormously by lowering production costs. China’s low cost was as much due to low wage as due to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Market was puzzled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poorly performing businesses (e.g., low profitability and lack of sustainable assets like IPRs) and strong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China. In the 1990s, most investors thought that China’s growth would fall apart soon due to underperforming businesses. It didn’t happen because the benefits from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spread through the economy by decreasing production cost and boosting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e upside from the economic growth went disproportionately into asset inflation and government revenue. Corporate profit and labor income didn’t benefit as much. The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were critical to sustaining good macro despite bad micro.



The productivity gains in future would be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 China’s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have formed. Expansion won’t generate the same gain. The reason is that the rising economies of scale when a network begins eventually turn into diminishing economies of scale. For example, if one builds a highway to alleviate the congestion of an existing highway, its economic benefi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investment, not exponential like building a highway network for the first time. If one builds a highway next to one not congested, its benefit is probably less than the investment.



Economies of scale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economics. The standard economic theory assumes diminishing economies of scale, i.e., more of the same will lead to less output. When a company expands, it runs into coordination problem sooner or later. We frequently hear of corporate sliming down stories for that reason. At an early stage of growth, coordination at firm level is not a problem, while the advantage from sharing resources is significant. Hence, a company exhibits increasing economies of scale during its early development and diminishing economies of scale when it matures. As economic theory deals with equilibrium stat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diminishing economies of scale is the right assumption.



Network economies of scale are similar to that at a firm level except with more intensity. When a network construction is just beginning, its economic benefit is probably linear or proportional to investment scale. When a network is about to be completed, its economic benefit grows exponentially. When a completed network expands, the benefit is diminishing relative to investment, i.e., every additional dollar of investment gets less economic benefit.



Has China’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reached diminishing returns? It is hard to say. But, its effectiveness is much less than before because the networks have already formed. As there will be less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the infrastructure, one productivity gains are needed from elsewhere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China’s macro policy is now dominated by liquidity pumping into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sectors. The argument is that spending more will bring the economy back regardless of efficiency; it just needs more to achieve the same result with less efficient investment. Of course, if there are no bad consequences, printing money would be able to solve any economic problem: if it’s not working, just print more. However, boosting liquidity or printing money will lead to inflation. The less efficient the investment, the earlier inflation arrives. As I elaborated before, inflation is easier to happen now as the benefits from globalization and IT have been absorbed.



China has a lot of room to maneuver: the government debt level is low, the loan deposit ratio of the banking system is low, and the household leverage is low. The high leverage of the corporate sector is a worry. The country has excellent spending power overall as reflected in the larg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persistent trade surplus. Today’s options reflect the past successes in achieving productivity gains and export penetration. Both stories are running into barriers. Hence, China should spend money carefully to nurse golden gooses for the future rather than on unproductive white elephant projects for pumping up today’s GDP.



China should spend carefully even though it can spend more, because money won’t come so easy in future. Easy productivity gains and export penetration are over. This is why China should tighten its monetary policy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five months between December 2008 and April 2009 China’s bank lending rose by 20%. If the current pace is maintained, the annual loan growth would reach 50%. Lending rose this fast last in 1992. It led to rampant inflation. If inflation becomes a problem again, it will be more difficult to tackle than last time. As China tightened to contain inflation, exports rose rapidly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mid-1990s. The same luck is unlikely this time.



If inflation pops up while the economy remains sluggish, the government may not be willing to tighten sufficiently for cooling inflation. It may lead to a prolonged period of high inflation and sluggish economic growth. This risk of stagflation is quite significant for China, the US, and the world. While the initial burst in lending was necessary to stabilize the economy, its continuation may carry more negatives than positives. It is not worth risking virulent inflation for one or two more percentage points in GDP growth rate this year.



Bank lending should switch from extremely expansionary to neutral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year. Neutral means that bank loan/GDP ratio should remain the same. For example, the current loan stock is Rmb 37 trillion or 1.2 times GDP. If nominal GDP grows by Rmb 200 billion per month or 8% for the year, bank lending should grow by Rmb 240 billion per month. The lending in April cooled to Rmb 640 billion from an average of Rmb 1.4 trillion in the previous four months. It is still too high relative to the neutral level. Monetary tightening has a long way to go.



In my view, China should focus more on improving supply side efficiency to sustain high growth. The global economy is likely to be much slower in the next decade than the past. China has to be much more efficient to achieve the same growth rate.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cannot rely on fixed asset expansion. The problem in the past was small scale and old equipment. Neither is the problem now. Most of China’s industries seem to have state-of-the equipment but suffer from excess capacit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future is less an investment issue than a system or incentive issue. Because fine-tuning rather than brutal force must drive productivity growth, market force rather tha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should drive efficiency.



Many now argue that what’s happened in the US and in developed economies shows the bad side of market economy and, hence, China should not move further towards market. This is drawing the wrong conclusion from the current crisis. Market remains the best tool for motivating businesses to deliver the best products at the lowest possible costs. All other systems have failed in delivering prosperity. Markets, however, need regulations to function properly. For example, food safety standards need to be there for the industry to function properly. The main purpose of regulation should be to enable market to function more efficiently rather than to replace market.



Some economies like the US or UK deregulated too much a decade ago,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oday’s crisis. China’s economy, however, is excessively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lesson from the today’s crisis has little bearing on China’s policy forward. China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its market may become ‘too free’.



Excessive liquidity stimulus today may lead to inflation economic chaos in future. It’s time for China to rein in money supply. The policy focus should shift towards promoting household demand and supply side efficiency. Otherwise, China could suffer low growth and high inflation for years to come.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求诸效率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09年第11期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5日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是微调而不是蛮力使生产率提高,是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干预能提升效率
散发着凯恩斯主义味道的流动性正在全球泛滥。市场共识已经由3月初的萧条,变成了现在的新一轮牛市。牛市判断,首先基于催生资产价格上涨的流动性,其次是公司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改善,最后是需求日益增加。这种在过去20年来一直奏效的“格林斯潘动力”,这次将会失灵。流动性泛滥将很快导致通货膨胀,阻碍刚刚萌芽的资产泡沫蓓蕾成长。

  当反通胀的力量使通货膨胀下降、将流动性疏导进资产市场时,流动性是奏效的。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会引起负债的需求,杠杆率的提高又会增加需求。资产市场驱动增长模型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全球化和IT使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内。当两者的收益被吸收掉,又看不到新的生产增长源时,流动性很快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产能过剩不能拉低通胀

  大多数分析者并不认为过剩产能会导致通胀,因为需求大幅下滑会使通货膨胀处在可控范围内。因此,在全球经济完全复苏之前,流动性激增不会成为问题。我认为,这种逻辑是错误的。金融市场通过商品投机活动,可以直接将通货膨胀作为流动性的疏导路径。尽管需求下滑,但是,石油价格已经接近春季低点的2 倍了。这主要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增加。增加的流动性已经流向了石油期货,这是由通胀预期驱动的。只凭20世纪70年代那样的预期,就能使流动性变成通胀。

  过剩的产能并不能拉低通胀,原因有二。首先,和原材料相比,制造业增加值比以前要小很多。全球化驱使跨国公司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例如,尽管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钢铁价格仍然随着铁矿石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为铁矿石占到钢铁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炼焦煤占了四分之一,设备折旧、劳动力成本和利润只占到产品价格的一小部分。

  其次,许多过剩产能需要被淘汰,因为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泡沫夸大了许多产业的需求,汽车、IT、金融服务表现得尤为突出。未来信贷不会那么廉价。汽车需求也会反映出这一点,产业可能收缩三分之一。

  克莱斯勒破产是第一步,接下来可能是通用汽车公司。在泡沫鼎盛时期,金融部门的利润率被夸大1倍以上,这导致了骇人的IT基建费用支出。当金融部门收缩、利润率恢复正常时,即使全球需求复苏,IT需求也将比此前低很多。最后,金融部门不得不大幅收缩,可能达到50%。泡沫创造的需求不会再现。

  过剩的产能会抑制通货膨胀的“宏大观点”,并不适用于现在。如果执意按此观点增加流动性,会将全球经济引向一条危险的道路。我曾预言,滞胀将会是2006年格林斯潘时代终结时的安魂曲。现在看来,世界没有任何抵抗地滑入了这条路径。在格林斯潘时代度过20年安逸生活后,政策制定者、市场和工人都想要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法(“免费的午餐”的委婉说法),来走出经济下滑。“免费的午餐”可能违背经济逻辑,在特定时期出现。但是,这顿“午餐”持续时间越长,最终的调整就会变得越痛苦。

“网络效应”消耗殆尽

  世界,尤其是中国,应该着眼于改革,而不是凯恩斯主义刺激计划的过度放纵。我已经撰文指出,中国需要通过财富再分配,将需求从出口转向家庭部门。在本文中,我想强调,中国需要着力提高效率。这是中国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好的政策组合是催化剂。但是,这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低起点,为好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低起点可以从工资水平、城市化率、出口能力等方面来理解。出口能力在需求方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吸引制造业重新布局和建设支持性基础设施,中国出口年均增长率接近20%。但是,低起点效应在未来不再灵验;在大的经济体中,中国出口占GDP增长的份额是最高的。一些经济体出口占 GDP的比重更高一些,是由于跨境运输零部件。

  在供给方面,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带来的规模经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其中的关键是所谓的“网络效应”。修建高速公路,可以通过降低沿途的运输成本来提高效率。当建成网络时,单位投资带来的效率提高会按平方级增长,因为运输成本的降低从一点扩大至整个区域。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一直建设高速公路、电信、电力网络。网络建成时,由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得到极大提升。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低工资一样,也是中国低成本的原因。

  表现欠佳的中国企业(比如利润率低、缺乏知识产权之类的可持续资产)和强劲的宏观经济之间的冲突,让市场感到困惑。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很快崩溃,因为企业表现不佳。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因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出口竞争力。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成比例地进入了资产通货膨胀和政府收入。公司利润和工人工资并没能获得同样的改善。尽管微观表现不佳,基础设施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仍然是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关键。

  未来,提高生产率的难度将加大。中国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形成。扩张并不能带来同样的收益。原因是网络最初带来的规模经济递增,最终会转化为规模经济递减。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设会减轻现有高速公路的拥堵,经济收益与投资是成比例的,但不会像第一次建高速公路网时那般呈现指数级增长。如果在一条并不拥堵的高速公路旁再修建一条,收益可能会少于投资。

  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没有被透彻理解。标准的经济理论假设规模经济递减,比如,增加同样的投入,所得产出将减少。当公司扩张时,迟早会遇到协作的问题。我们经常听说公司因此而“瘦身”。在增长的早期,公司层面的协作不成问题,共享资源带来的优势很明显。因此,公司在成长初期表现为规模经济递增,在成熟期表现为规模经济递减。当经济理论论及经济活动的均衡状态时,规模经济递减是正确的假设。

  网络的规模经济与公司层面的规模经济相似,只是更加强烈。在网络建设初期,经济收益与投资规模可能是线性的或者成比例的。当网络即将建成时,经济收益呈指数级增长。当一个完整的网络扩张时,收益相对于投资是下降的,比如,额外的每1美元投资只能得到更少的经济收益。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否已到收益递减阶段了?这很难说。但是,因为网络已经形成,效率比此前要低得多。由于基础设施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放缓,需要找到一个其他来源来保持经济增长。

提高效率维持增长

  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流动性主导,流动性注入企业和政府部门。理由是无论效率如何,更多的消费会使经济恢复;如果通过低效率的投资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会需要更多的消费。当然,如果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印钞票能解决任何经济问题:如果不奏效,只需再多印一些。但是,增加流动性或者印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投资效率越低,通货膨胀出现得越早。

  中国有很大的机动空间:政府债务低,银行系统存贷款比例低,家庭部门杠杆率低。当然,公司部门的高杠杆值得担忧。国家有强大的购买力,这在巨额外汇储备和持续的贸易顺差中反映出来。如今可选择的办法,反映了过去在提高生产率和出口能力方面的成功。但是,这两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因此,中国应该谨慎地将资金投向那些来未能带来收益的项目上,而不是投在仅仅能提高即期GDP的非生产性项目上。

  即使中国有足够的财力,也应该谨慎花费,因为未来挣钱的难度加大了。很容易就能提高生产率和出口能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中国应该尽早收紧货币政策。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五个月里,中国的银行信贷增长了20%。如果保持这一速度,信贷年增长率将达到50%。上一次信贷如此快速增长是在1992年,它导致了失控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将比上一次更难解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时,出口的快速增长维持了经济增长。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如果通货膨胀出现而经济仍然低迷,政府可能不愿充分收紧来冷却通胀,这可能导致长时间的高通胀、低增长。对中国、美国和世界来讲,滞胀的风险很大。最初信贷激增对稳定经济是必要的,但是,持续下去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为今年GDP多增长一两个百分点,甘冒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是不值得的。

  在今年剩余的时间内,银行信贷应由非常宽松转向中性。中性意味着银行信贷与GDP的比率应该保持不变。例如,现在的银行信贷是37万亿元人民币,是GDP的1.2倍。如果名义GDP每月增加2000亿元,今年增长8%,那么,银行信贷应该每月增长2400亿元。4月新增贷款从此前四个月的月均 1.4万亿元,下降到6400亿元,但相对中性的标准来讲,仍然太高。货币收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看来,中国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提高供应方的效率,来保持高增长。未来十年里,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比过去慢很多。中国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达到同样的增速。效率的提高不能依赖固定资产扩张。过去的问题是规模小,设备陈旧。现在,这两点都不再是问题,中国大部分工业似乎都是装备精良,但苦于产能过剩。

  今后,效率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或者激励问题,而不是投资问题。因为是微调而不是蛮力使生产率提高,是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干预能提升效率。

  许多人认为,美国和发达国家发生的事情,表现出了市场经济坏的一面,因此,中国不应该再朝市场经济发展。这是从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得出的错误结论。市场仍然是激发企业用最低的成本交付最好的产品的最好工具。其他所有的体制都已经在促进繁荣上失败了。然而,市场要正常运转,也需要监管。比如,需要有食品安全标准,确保行业正常发展。监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转,而不是取代市场。

  一些经济体,像美国、英国,十年前过多地放松了管制,为当前的危机埋下了隐患。中国经济则是被政府过度监管和控制。当前危机的教训对中国的政策走向没有意义,中国的市场要变成“太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过多的流动性刺激,可能导致今后的通货膨胀。对中国来讲,是放慢货币供应的时候了。政策着眼点应该转向扩大家庭部门的消费,提升供应方的效率。否则,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中国将要承受低增长和高通胀。■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作者为《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亿万富豪许伟明 穿Bata皮鞋 戴Seiko表

(2009-05-24)

早报导读

亚洲安全大会 美国严厉警告朝鲜
朝鲜成为今年亚洲安全大会的焦点,美国防部长盖茨在朝鲜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对其进行严厉警告。
朝鲜又准备发射长程导弹 美战斗机抵冲绳部署
官员: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 必成中国法律
切尼给奥巴马出了道难题


● 李韵琳
  新加坡排名第24富豪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穿名牌、戴名表、出入高级餐馆、住黄金地带的大洋房?都不是。

  靠兴建小型住宅和廉价酒店起家的飞龙集团掌舵人许伟明,去年8月第一次挤进《福布斯》狮城40大富豪排行榜。45岁的他以2亿3000万美元的财富,名列富豪榜第24名。 

  这名年轻企业家第一眼看上去和普通上班族没有两样。从许伟明口中得悉,他脚下的Bata皮鞋值39元9角、腕上的日本精工表(Seiko)是老百姓熟悉的牌子、值100多元,至于衣裤由太太代买,也不贵。

  踏进他宽敞的办公室,与四房式组屋客厅一般大,布置十分简单,桌上摆了一台电话、一台传真机和一个日历,墙上则安装了几个橱柜,还挂了一幅对联。

不用电脑用头脑

  笔者好奇,怎么没有电脑?许伟明淡淡地回答:“我不会用电脑。”

  不会用电脑,做起事来不是很不方便?他指着脑袋说:“这就是我的电脑。我整天往外跑,实地了解和掌握各个地区的情况。对手做什么,有什么机会,地皮合理价值是多少,我很清楚。

  “还有,我有很忠心能干的员工。他们许多为我工作了10年以上。”墙上的对联就是一名工作了10多年的老员工,退休后到中国游山玩水时,请了当地师傅专为飞龙集团提笔。

  记者在与许伟明交谈中,见证他那台“电脑”的运作。近两个小时的会谈,他接了不少房地产经纪的来电,而他都能很果断地告诉他们,那幅地段是否值得买入,他愿意出多少钱等。

  许伟明通常是早午饭一起吃,到哪一个工地去,就到附近的咖啡店或小贩中心吃饭,晚餐则由工头打包给他。与许伟明会面当天是下午3时,一整天都没进食的他带了笔者到总部隔邻的咖啡店买了两片吐司和一杯菊花茶,就算解决了两餐。

  既然生活如此简朴,为何还那么拼命赚钱?

  许伟明回答:“我喜欢做生意,盖房子是我的梦想。以前路过工地时,我都会停下脚步看看。在空地上竖起高楼令人感到满足。所以,我建了一个又想建下一个,就是这样。”

  自称不是读书的料,许伟明念实仁中学时就帮忙父亲做生意。许伟明的父亲是利华珠宝(Lee Hwa Jewellery)创办人,于1983年开始住宅发展业务。利华珠宝后来在利华控股(Aspial Corporation)名下,于1999年挂牌上市,旗下有个发展中高档房地产的公司——世界级置地私人有限公司(World Class Land)。利华控股目前由许伟明的弟弟和姐妹打理,他本身是股东之一。

  家中排老二的许伟明,在三育私立念高中,但没毕业就创业。21岁那年,他在父亲位于循环路的珠宝店楼上开设一家出产金饰的工厂。

70万买地建房 180万元卖出

  1991年,他开始实现建房子的梦想,以70万元买下景万岸一带一幅占地5000平方英尺的地段,建了一栋洋房,还未建成就以180万元卖出。近20年来,许伟明承建了超过100个洋房、排屋、公寓和酒店项目,分布全岛各地。

  市场人士指出,让许伟明赚到第一桶金的是在芽笼兴建廉价酒店,现有六家,还把他封为“芽笼大王”。

  许伟明加以澄清:“别人乱乱讲的啦!其实,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实笼岗一带。我在那里长大,那里的泥土很肥沃。我家花园里种的三棵榴梿树,一年可以开花结果三次,每一次都会有整百颗以上。我不喜欢吃榴梿,每年到了那个时候,我最忙,要到处把榴梿送出去!”

  许伟明的另一个嗜好是园艺,榴梿树的种子是他在1995年到原产局位于蔡厝港的农场买下的。

  许伟明与妻女住在实龙岗一带的两个半层楼高的洋房,据说是在半年内建成的,外观就和他的酒店一样简朴。他说:“反正我整天都往工地跑,在家时间不多,住得舒服就行了。”

发展房地产如同熬煮食物

  飞龙集团(Fragrance Group)过去三个月通过子公司悄悄地收购了总值6289万元的地皮和房地产,并在今年内发展和推出312个公寓单位和六栋有地房产。 

  市场普遍认为楼市最早要到年底才会见底,大型发展商因银行信贷吃紧而专注发展现有项目,在买地市场毫无动静,飞龙集团自去年5月以1680万元买入密驼路一栋建筑后就按兵不动,直到今年2月才进场。

  许伟明坦言因为得填仓,手上可发展的地段不多,即将完工的都已全部卖出。集团购买的项目,大部分资金来自内部现金。

  许伟明说:“买地皮或房地产不像买股票,今天买了明天可以卖,而是需要策划熬煮的。还有,即使不买地、不发展新项目,我的建筑团队还需要维持。我不能说现在市场不好,将队伍解散,等到市场恢复时就找不到人了。”

  1994年创办飞龙集团,2005年1月挂牌上市后,作风一向低调的许伟明就不曾接受媒体访问。他一再强调,“这不是访问。”

  过去几个月,经历金融海啸,刚恢复生气的楼市又碰上甲型H1N1流感来袭,许伟明难道不担心现在进场会蒙亏吗?

  他轻松地回答:“房地产是个周期性行业,没有人能够逃避下跌周期,也没有所谓的百发百中。只要掌握好成本、利息和费用,买进的价格是自己负担得起的,即使输钱也不多,而盈余多少则得看市场日后的变化。”

  自1993年投入房地产业以来,许伟明发展了超过100个项目。他透露,“失手”没赚利润或蒙亏的项目不超过4个,而且都是在90年代,还没上市之前。“这些项目没有赚钱大多因为得不到政府批准。”

  飞龙集团项目都属于小规模。既然许伟明眼光独到,为何不挑战更大的项目?

  他笑说:“我现在很舒服。小地段,即使不成功,风险较小,输的钱也少。地段越大,风险越大。”

  不单是为避免“消化不良”,许伟明做事讲究速度,一座五六层楼高的建筑可在一年内建成。他解释:“我要吃饭的!房地产发展是个庞大的投资,拖太久不符合经济效益。所以我会对建筑师和工程师施压,给予期限,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工。”

  过去三个月买入的四幅地段,许伟明计划根据市场情况,在今年内推出和发展。此外,集团目前正在发展一个拥有32个客房的酒店,预计今年第三季完工。

  尽管到访我国的旅客持续减少,未来三年本地将迎来1万个新客房,许伟明依然对酒店业信心满满。我不担心。经济不好,每个人都想省钱。这场危机反而对廉价酒店业有好处。省下50元,可到乌节路多买一两样东西。”

  许伟明本月初五度在公开市场上买入集团的67万1000股,把持股权从72.907%提高到72.949%,但否认有意将公司私有化。他表示:“当初把公司挂牌上市经历了很辛苦的过程,现在想私有化不是很浪费?我对我所做的生意有信心,认为它在未来将增值,而目前的股价也相当合理。”

  飞龙集团股票于2005年2月3日,以每股6分上市,并于去年8月1日创下51分的历来最高闭市价。该股的股价今年一月以每股20分交易,目前则接近40分的水平。

拉链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之一。

拉链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之一。驰马拉链(CMZ)总裁邵达君说:“不说你不知道,区区一个链头其实包含了五个成分,而整个拉链更是各门学问的结合体。”
  邵达君说起自己的行业来,话匣子打开就合不起来。他说,拉链行业的鼻祖、日本吉田拉链公司(YKK)的老板曾经说过:“做好一条拉链,并不比制造一辆丰田汽车容易。”

全心迷恋拉链的年轻人 ——访驰马拉链总裁邵达君

徐伏钢 (2009-05-30)

早报导读

亚洲安全大会 美国严厉警告朝鲜
朝鲜成为今年亚洲安全大会的焦点,美国防部长盖茨在朝鲜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对其进行严厉警告。
朝鲜又准备发射长程导弹 美战斗机抵冲绳部署
官员: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 必成中国法律
切尼给奥巴马出了道难题


  在一般人眼里,拉链不过就是两片齿牙、一声“哗啦”,如此简单而已。然而,只有真正在这个行道的人才懂得,生产拉链所涉及的工艺和技术,涵盖了机械、电子、液压、数控、红外线、超声波和化工等领域,涉及的专利多达2万项。

  驰马拉链(CMZ)总裁邵达君说起自己的行业来,话匣子打开就合不起来。他说,拉链行业的鼻祖、日本吉田拉链公司(YKK)的老板曾经说过:“做好一条拉链,并不比制造一辆丰田汽车容易。”

  拉链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之一。邵达君说:“不说你不知道,区区一个链头其实包含了五个成分,而整个拉链更是各门学问的结合体。”

回乡下做拉链

  邵达君生长在中国江苏省宜兴乡下,大学时学的是机械制造工艺,他的毕业设计就是研究拉链冲压模具设计。199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学校分配到城里一家国有企业做技术员,却干了不到半年,就辞职跑去乡下加盟了驰马拉链厂。

  当时的驰马拉链只不过是一间小型家庭作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而,邵达君放弃城里的“铁饭碗”,跑回乡下做拉链,这个举动当时让很多人想不明白。

  “国有企业人才济济,论资排辈现象非常严重,我觉得个人发展不如去乡镇企业,在那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学和专长。”邵达君说,当时的乡镇企业根本没有大学生,因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话虽这样说,其实当时驰马拉链的老板,就是后来邵达君的岳父大人,因此我们很难说那时他“义无反顾”的举动同这层关系没有一点关连。

  邵达君的岳父让他负责公司采购业务和对外联系,让他在商场上经受了很好的磨炼。不久,当地政府选派他去党校进修,有意要培养他做当地的副镇长。可是,他发现岳父大人对此不开心。于是,他只好放弃了这个机会。

  1999年,邵达君被扶正做了公司当家人,全心全意负责公司重大管理事务。

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无论干哪一行,你只有真正喜欢它,才能长长久久干下去。做企业跟从政不一样的地方是,你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

接手做公司总裁

  他接手做公司总裁的时候,当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2400万元,到去年,已经突破1亿7000万元,公司员工上千人。在全国2000家拉链厂家中,生产规模已经名列前5位。

  面临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邵达君表示,公司今年的发展机会还是大于挑战。金融海啸使一些服装出口商关门倒闭,导致出口订单相对集中到优质企业手中。另一方面,迫于成本压力,相当数量的订单也从这个行业的霸主手中分流出来。“吉田拉链一年的销售额为21亿美元,只要我们能从中抓到0.5%的份额,新增销售额就能达到人民币8000万元到1亿元!”

  他还说,拉链行业其实很赚钱,干起来也很有意思。“金融海啸一来,很多电子企业都死了,可是至今没有一家拉链厂家关门。你说说,是电子生意好,还是拉链生意好?”
中印经贸交流要有大国心态

(2009-05-30)

早报导读

亚洲安全大会 美国严厉警告朝鲜
朝鲜成为今年亚洲安全大会的焦点,美国防部长盖茨在朝鲜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对其进行严厉警告。
朝鲜又准备发射长程导弹 美战斗机抵冲绳部署
官员: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 必成中国法律
切尼给奥巴马出了道难题


● 韩方明
  关注中印关系的人士,应该都注意到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印度情报局和国防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反对国营电信局使用两家中国公司的通讯设备,并且正在调查中国企业参与一项高达60亿美元的通讯系统网路工程招标案。

据了解,那家中国公司在该网路工程的投标中,有望以最低标价获得印度西区、南区和东区的工程,一家欧洲公司则获得北区工程合同。

称中国公司有安全威胁

对这种事件的发生,一般认为是印度电信市场不正当竞争的结果。据悉,在印度电信市场上,除了中国公司外,还有若干家大型西方跨国公司。由于人力、研发成本低,中国公司一直很有竞争力,对一些西方公司构成一定的冲击。于是,受某些西方公司的支持,一些印度的院外集团到政府部门去游说,通过多种方式施加影响,称中国公司会影响西方大公司在印度的投资,对印度电信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一些公司甚至通过造谣等手段来影响舆论,对中资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资企业真的会威胁印度的安全吗?这个问题在某些过敏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说明还有不少人对中国企业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对民间经济交流和合作抱有偏见。而西方一些跨国公司也经常采取不同手段,在印度或其他国家对竞争对手予以打击和排挤。

在印度国内,有些人喜欢在经济会议上谈政治,把一些经济现象归为政治现象,把正常的市场行为误解为政治行为,动辄给中资企业扣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大帽子,最终受损失的不仅仅是中国企业。我认为,类似阻挠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参与正常竞争的事情,实际上是违背了国际贸易的公平有序原则,损害了印度本国市场秩序,也伤害了中国投资者的感情。

  中国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中印两国毗邻而居,有着文化融汇交流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两国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今,“中印友好年”活动正在举办,在两国人民中间架设了友谊桥梁。两国理应更加友好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平等相处,达致双赢。

交流中的其他障碍

  早在三年前,我就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文章表达过这个观点,呼吁各国之间应当少一些争斗、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猜忌、多一些包容。这种包容应体现在与国际体制的关系上,需要心态的根本变化。参与国际社会,不是为了斗争,而是为了共赢;不是要恶性竞争,而是要良性竞合。今天,如果有什么障碍阻挡中印两国的交往与合作,那一定是尚未扶正的心里和陈旧思想。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多年以来,中国企业人员要获得印度签证非常困难,而印方颁发的商务签证只有3个月期限。满3个月后,中国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回国续签。在此,笔者也呼吁印度政府有关部门在签证方面简化和放宽条件,减少误解和摩擦,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印两国政治家和企业家都需要有大国民的风范和气度,不能拘泥于一己之利和眼前之蝇利。中印文化合璧曾经给世界贡献过许多精神财富,而在新世纪,这两个东方大国在发展模式和世界治理上,应该再次为世界贡献智慧。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以上为个人观点
朝鲜核威胁何以逼近中国?

[杜平] (2009-05-29)

早报导读

亚洲安全大会 美国严厉警告朝鲜
朝鲜成为今年亚洲安全大会的焦点,美国防部长盖茨在朝鲜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对其进行严厉警告。
朝鲜又准备发射长程导弹 美战斗机抵冲绳部署
官员: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 必成中国法律
切尼给奥巴马出了道难题


  朝鲜此次进行地下核试炸,既表明了金正日政权对所有大国的蔑视,更暴露了东亚地区缺乏新型安全机制的缺陷。面对平壤的核试炸和多次导弹试射,所有邻国和大国都茫然无措,既耍不出大国的威风,更拿不出大国的办法。所谓“半岛无核化”的目标,事实上已成为笑话。

  朝核争执起始于90年代初,美国率先察觉、过问和介入,后来其他主要国家也纷纷干预,直至后来专门建立六方会谈的机制。但是,十多年的努力,只换来今日一败涂地的结局。很多舆论早就在诅咒平壤政权即将崩溃,但没有想到的是,国际社会合力遏制朝鲜的战略却先告失败。

金正日看穿“纸老虎”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有关各方都在愤怒地谴责平壤,指责金正日政权无赖和邪恶。这些指责固然有理,但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而且也掩盖不了大国自身的政策不当和举措乏力。

  在六方会谈框架内,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个个听起来都是不同凡响。仅看经济和军事实力,五国叠加起来足以压扁半个地球。可是,面对一个半死不活的政权,这些庞然大物竟然如同侏儒。原本是要联手设套,请君入瓮,逼其就范,结果却是众不敌寡,强不敌弱。

  金正日政权拥有核武器,这个事实对上述五国无疑是一个讽刺。不管外界是诅咒它、恨之入骨,还是嗤之以鼻,都不能改变朝鲜已经成为核武国家的事实。一个弱小、穷困、孤立的政权,竟然把几个强国玩弄得六神无主,这是当代世界外交史上罕有的案例。

  五个大国有什么必须反省之处?从过去十多年的情况看,最大的败笔莫过于美国的政策反复不定,韩国缺乏外交主见,日本夹带太多“私货”,中国跳不出感性思维,俄罗斯实行虎视眈眈的机会主义。

  而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短视和自私的算计。这就是为什么在具体事务的决策和操作中,所有五国都有“纸老虎”心态:首尾两端、投鼠忌器、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在它们“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之际,原本无核的朝鲜半岛加速实现了核武化。

中国须凸显自身的“关切”

  朝鲜和中国不只是山水相连,而且历史纠葛盘根错节,在安全上更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一直努力保持稳健、谨慎,最大前提是确保朝鲜局势的稳定,而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过程和方式,都要服从于这个前提。

  这一战略思维是正确的,因为假若朝鲜政局不稳,麻烦就会更多。因此,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各方之间耐心地进行外交斡旋,纾解了紧张气氛,防止了局势的恶化和失控。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反面。过多地强调稳定,过于担心出乱子,其结果之一,就是导致自己束手束脚,谨小慎微,缺乏主导国际事务议程的魄力,对朝鲜半岛及至东亚格局的战略思考缺乏创造性和扩张性;结果之二,就是使平壤当局觉得有机可乘,甚至有恃无恐,继而对中国予取予求,乃至进行各种形式的要挟。

  当前的朝鲜局势看上去是稳定的,但维持半岛无核化的努力也是失败的。朝鲜拥有了核武装之后,其局势或稳定或动荡,对中国都极端不利。一个动荡不定而没有核武器的朝鲜,一个稳定而拥有核武器的朝鲜,究竟哪一种情形对中国构成更大、更长久的威胁?没有错,朝鲜之所以要发展核武器,公开目标是指向美国、日本和韩国,但在客观上,它是中国周边地区的新隐患。

  因此,现在也许是中国跳脱惯性政策思维的时候了。一方面,在地缘上,朝鲜是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缓冲地,确实有唇亡齿寒的关系,中国不可能弃之不顾;另一方面,朝鲜的核武器确实也是一大隐患,中国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池鱼之殃。也就是说,对平壤的战略定位,除了“唇亡齿寒”之外,还要增加“池鱼之殃”的内容。隔壁人家玩火,邻居首当其冲。中国在朝核问题上更要强调自己的“关切”,不再把朝核问题只当作美朝之间的事情。

乘势推动东亚格局重组

  从东亚安全格局来看,朝核问题的最新发展,对中国外交战略固然是一大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机遇。关键要看是否运用战略远见,能否启动大格局思维,因势利导、借力使力。

  如上所述,平壤发展核武器的首要目的,是针对美日韩,旨在突破三国军事同盟的长期钳制。而在拥有了核武器之后,朝鲜的谈判地位和谈判筹码便立即加重。

  客观地看,冷战已经结束近20年,而美日韩却保持、甚至在加强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早已落后于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平壤将此作为核武装自己的理由,并非完全无理。

  中国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在东亚地区建立新的安全机制,增加开放性,剔除排他性,创造一个和平、稳定和多赢的格局。而着手之处,就是与其他各国一起,说服或迫使平壤放弃核武器,并把重塑东亚安全格局提上日程。而关键的步骤,就是美日韩必须松动或放弃冷战盟友关系,以便换取朝鲜冻结或放弃核武计划。

  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必须敢于出头,以亚洲大国的身份,发出倡议,斡旋各方,担起更大责任。无论这个目标何时能够达成,其过程本身就是中国树立国际威信、塑造世界领袖形象的机会。
卢武铉之死冲击韩国社会

[黄彬华] (2009-05-29)

早报导读

亚洲安全大会 美国严厉警告朝鲜
朝鲜成为今年亚洲安全大会的焦点,美国防部长盖茨在朝鲜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对其进行严厉警告。
朝鲜又准备发射长程导弹 美战斗机抵冲绳部署
官员: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 必成中国法律
切尼给奥巴马出了道难题


  刚卸任的韩国总统卢武铉跳崖自尽,不仅让韩国人震惊,也让世界重新认识韩国。根据纪录,韩国卸任总统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现在又增添一个自我了结生命的卢武铉,在韩国政治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桩,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卢武铉是一个贡献良多的平民政治家,出身贫寒,自学成功,支援弱者,最后担负起改造国家的重任,成为年轻一代的表率。但五年总统任期是一个局限,执政党只顾内耗也是一个缘由,对他五年政绩评价结果有褒有贬,特别是促使南北朝鲜和解的“阳光政策”。

600万美元之谜

  对韩国政坛,卢武铉也许已经意兴阑珊,他决心远离政治中枢的首尔,回返家乡当“平凡农夫”,即使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也是归隐政治的最佳选择。这就是卢武铉总是与众不同的地方,甚至被韩国政坛视为“异端”,是他处处跑在时代尖端的例证。

  虽有归隐山林的决心,但现实却不让卢武铉摆脱党派政治的干扰,特别是“报复政治”如影随形。卢武铉似乎也陷入了“卸任总统没有好下场”的怪圈,遭到检察部门穷追不舍的“秋后算账”。

  事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制鞋商人、卢武铉的同乡世交朴渊次被查逃税,而牵连到卢武铉。卢武铉家人,包括妻子权良淑、胞兄卢建平,曾先后向朴渊次收取100万和500万美元,当局指卢武铉就是商人朴渊次的“最终贿赂对象”,这不仅划破了峰下村的安宁,也撕破了“廉洁总统”的面具,不论事实真相如何,对有洁癖的卢武铉来说,是一种精神摧残,最终被迫以死明志。

第一名“自尽总统”

  卢武铉直率刚烈,有人形容他是“腐败零容忍”,因此被人称为行为“非常卢武铉”。所谓“非常卢武铉”,是指他对与自己预设原则或价值观有违的事情,几乎会产生洁癖般的过敏,出现难以忍受的反应,毫不依恋地放弃一切。这种“极端性选择”性格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卢武铉不仅患有洁癖症,而且在从政生涯中,几乎放弃了自己先前拥有的一切。通过自杀来展现自己,就是“非常卢武铉”的一例。有人说,如果他忍耐一点,圆融一些,也许不会成为第一名“自尽总统”。

  在政治上,卢武铉曾经是著名的“斗士”,但接近他的人却见他感情丰沛,常会流泪,就是在阅读到一般国民、“爱卢会”支持者的激励信时,他会激动到流下热泪。“朴渊次事件”发生后,卢武铉越来越频繁通过网页,或对周边的人表示自己的歉意,说明他除了“个性偏激”,还有“感情柔弱”的另一面,加上传统的罪责感、愧疚心理以及挫折感,特别是羞耻心,使到他无地自容。

烛光示威会淹没首尔

  作为一名“草根总统”,卢武铉的直率性格、平民化作风,使他显得与首尔官场格格不入。任满退休,在首尔租一套房子安度晚年,是他原本的规划。但首尔却有法律规定,没有首尔户籍的公务员,一律不得在首尔租买房屋,他被迫回故乡盖新房。在韩国东南部金海市峰下村的新居并不很豪华,没有证据显示他在离开青瓦台之前,曾大肆敛财。

  “朴渊次门”暴露,卢武铉的妻子权良淑,2007年从韩国制鞋企业老板朴渊次处收取过100万美元,卢武铉的侄女婿延哲浩(卢建平的女婿)则从朴渊次处收取过500万美元,卢武铉表示他不知情。即使如此,跟过去几名前总统的贪腐金额相比,区区600余万美元确实是小巫见大巫,尤其跟台湾陈水扁夫妇的胡作非为相比。卢武铉家人即使有敛财,行为也很笨拙,手法也很原始。更重要的是,追查卢武铉近半年的检察当局,至今未公布,朴渊次为何要贿赂卢武铉?动机是什么、证据在哪里?

  卢武铉感到羞耻、无奈,最后跳崖自尽,从卢武铉个人性格来看,也许可以理解。但一般人民却不能接受。如此奉献一生的“草根总统”,竟然被迫走上如此悲哀的道路,显然有制度上的严重缺陷,有政治操作的奇异痕迹,所有这些疑惑、愤概,一旦演变成为政治不信,变成韩国人心中的“怨”,左翼的民众运动可能会死灰复燃,甚至重新集结,新的烛光示威可能重新占领首都街头,民众怒火甚至会延烧到李明博政府的身上。这是卢武铉自杀事件的可能发展,也是李明博政府的最大担忧。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资深报人

哈佛商学院

首页 >> 新闻 >> 世界报刊文萃


金融业道德操守受关注 哈佛MBA学生签操守宣言

(香港) (2009-05-31)

早报导读

亚洲安全大会 美国严厉警告朝鲜
朝鲜成为今年亚洲安全大会的焦点,美国防部长盖茨在朝鲜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对其进行严厉警告。
朝鲜又准备发射长程导弹 美战斗机抵冲绳部署
官员: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 必成中国法律
切尼给奥巴马出了道难题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金融海啸暴露金融业的贪婪自私,企业的道德操守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在执全球商学院牛耳的哈佛大学商学院,一群即将于本周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学生,破天荒签署了一份名为“M.B.A誓言”的道德誓言,承诺不会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做出损害别人的事,要做一个有益人群的商业管理人。

  即将毕业的哈佛MBA生将成为金融海啸爆发后该学院的首批毕业生。他们当中五分之一学生于毕业前自愿签署了一份由学生自发编制的“M.B.A誓言”(The M.B.A Oath),答应以成为一位服务社群的商业管理人员为目标,并承诺不会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做出损害别人的事情。

  哈佛商学院的课程无疑仍以教授“赚钱之道”为中心,但哈佛及其他顶尖的商业学校都显得对于开办有关道德操守的课程有很浓厚兴趣。在发生能源公司安隆(Enron)丑闻及马多夫(Bernard Madoff)大骗案后的年代,似乎更加有逼切需要确保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视道德及商界社会责任的问题。人们以往或会把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视为通往“发达之路”的跳板,但现有些商学院的教授强调新一代的情况已出现转变。他们指现今的准毕业生明显更加关注商业机构对社会、雇员生活及环境造成甚么影响。哈佛的情况是,学生主动制订了这份专业守则,就正如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同样要遵守各自界别的守则一样。

  哈佛一班约八百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约一百六十人已签署“M.B.A誓言”。有哈佛学生称,华尔街及金融从业员在金融海啸中饱受冲击,令人们明白到有必要进行变革,也启发哈佛生制订道德誓言。

  誓言的其中一名组织者安德森(Max Anderson)毕业后将投身资金管理行业,他说:“有一种感觉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更多意义,可以为其他人的福祉出点力。”
“人造太阳”建成 美核威慑力升

(香港) (2009-05-31)

早报导读

亚洲安全大会 美国严厉警告朝鲜
朝鲜成为今年亚洲安全大会的焦点,美国防部长盖茨在朝鲜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对其进行严厉警告。
朝鲜又准备发射长程导弹 美战斗机抵冲绳部署
官员: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 必成中国法律
切尼给奥巴马出了道难题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文汇报报道,在朝鲜核试引发全球核阴霾之际,世界最大的激光核聚变装置前日在美国加州北部的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举行落成典礼,这个装置能产生类似恒星内核温度和压力,并使美国在无需核试的情况下保持核威慑力。

  国家点火装置可以把200万焦耳的能量,通过192条激光束聚焦到一个2毫米大的冷冻氢气球上,从而产生高达华氏1.8亿度(相当于摄氏1亿度)的热力,类似恒星和巨大行星的内核以及核爆炸时的温度和压力。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可进行之前在地球上无法进行的许多试验。

  12年兴建 耗271亿

  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新闻公报指出,这个激光聚变装置名为“国家点火装置”(NIF),由美国能源部属下的国家核安全管理局投资,1997年开始建造,共耗资约35亿美元(约271亿港元)。

  公报说,NIF共有3个任务,首先是让科学家用它模拟核爆,研究核武性能,作为美国核武储存管理计划的一部分,保证美国在无需核试的情况下保持核威慑力。

  其次是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秘密,科学家可模拟超新星、黑洞边界、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将为科学界提供大量之前无法获取的数据。

  能源结构革命性变化

  第3个任务是保证美国的能源安全。科学家希望从2010年开始,借助NIF制造类似太阳内部的可控氢核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

  包括加州州长阿诺舒华辛力加、联邦能源部长朱棣文及多位顶尖科学家出席了落成仪式。阿诺发表讲话称,这个激光系统的落成,是加州和美国的伟大成就,它可能使美国的能源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因它将教晓人们驾驭类似太阳能的能量,使其转变成驾驶汽车和家庭生活所需的能源。

  负责NIF的科学家指核聚变能创造大量能源,产生的辐射废料则少于传统核反应堆。但有科学家指这装置无法解决能源问题,只是浪费纳税人金钱。有反对者在落成仪式会场外示威,指装置对当地构成危险,并会训练年轻物理学家研发新一代核武。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指定传记作家。最近刚出席了比尔德伯格年会。是圈里人。

《货币崛起》:货币怎样战争(图)
2009年05月20日 07:29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http://book.ce.cn/spsy/200905/20/t20090520_19122294_1.shtml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


在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大国竞争中,各国为了筹措战争经费,不停地向商人借贷,专制君主因为权力不受限制,在财政危机时动辄废除自己所欠的债务,信誉很差,借不到钱不说,即便借到了,利息也非常高。立宪君主因为权力受到限制,不会轻易赖账,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仍能以低息获得巨额贷款,最终在财政上把对手拖垮。是故罗斯切尔德的成功,实际上是所谓“财政国家”的成功。

据说,世界正在经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对此我虽然将信将疑,但媒体塑造的这一景观无疑刺激人们反省金融历史,质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哈佛大学历史系和商学院的两栖教授尼尔·弗格森不愧是最有生意眼的历史学家,抓住这举世恐慌的机会出版了《货币崛起》。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不懂中文,却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在书中破天荒地提到了宋鸿兵所“编著”的《货币战争》。其实,他的书和宋著一样,都是畅销书,本无什么学术价值。但是,如果从公共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则两书都值得一评。因为两书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很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

宫廷学者还是泡沫学者?

先说说弗格森其人。他可以说是目前西方身价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1964年出生,三十几岁就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声誉。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有严格的历史学训练,又懂金融。他2000-2002年间在牛津大学任政治史和财经史教授,2002-2004年到纽约大学商学院担任财经史讲座教授,2004年后则在哈佛大学历史系和商学院同时担任讲座教授。从2007年开始,他还在一家对冲基金公司GLGPartners担任咨询人,算是金融界的高级从业人员。同年,他离开英国的《每日电讯》而加盟《金融时报》,成为其客座编辑。一个勉强刚刚进入中年的人,不仅打通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和财经两个领域,而且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在我们这个已经高度专业化的星球上当然是个异数。

他最大的贡献,或者说他的看家本领,还是其历史著作。从1995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纸和铁》以来,他已经出版了13本书(不完全的统计)。基辛格甚至把自己的档案向他开放,指望由他来完成自己的权威传记。不过,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从职业历史学家变身为畅销书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

《时代》周刊在2004年(也就是他40岁那年)把他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主要就是根据他的通俗历史写作。随着美国崛起为独霸以及布什单边主义外交的施行,他从大英帝国的兴衰一直写到美利坚帝国的崛起,历史和时评浑然一体。他从历史的视野为布什的单边主义张目,称帝国主义历史虽然血淋淋,但总体上推进了人类文明。大英帝国的衰落,不是因为像保罗·肯尼迪所说的扩张过度,而是扩张不足。美国不应该从中错误地总结经验教训,要抓住时机建立一个自由帝国(liberalempire)的世界秩序等等。可见,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方中心论者,被许多人称为殖民主义的卫道士、布什政府的宫廷史学家。

即使把这些激烈的批评都视为意识形态的偏见,我们站在中性的立场上冷静地估量,他至少是个泡沫性人物。过去十年,华尔街有华尔街的泡沫,房地产有房地产的泡沫,知识分子也有知识分子的泡沫。这些泡沫的根源,恐怕还是美国成为世界独霸后信心无限、最终由布什政府造成了的“帝国泡沫”。如今这些泡沫都破灭了,弗格森这个泡沫也不例外。

许多学术界人士指出,他的“历史著作”越来越背离历史学的家法,有的书居然没有注释!另外,在这些书中许多内容不断重复,有几本像是报纸上的时评集。他经常作一些简单化、大而无当的结论,却没有什么史料上的证据来支持,甚至对同行的最新研究也没有注意,写历史越来越像写政治小说。最糟糕的是,他要求美国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建立自由帝国的世界秩序。这种“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如今也已经破产。

《货币崛起》这本新著也有同样的问题。有些章节,特别是涉及到美国金融史的部分,超出了他欧洲史的专业领域不说,写得也非常草率。比如写到安然破产案等等,不过是把媒体报道重新炒一遍而已,读来索然无味。他最后以中美金融合体的“中华美利坚”(Chimerica)的宏观构想代替了其“自由帝国”的理念,算是又一新论,以适应单边主义之后的世界。可惜其中还是见识有余,论证不足。

泡沫学术破灭后还有实货

不过,此书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对中国的读者、特别是非史学专业的读者而言,还很有参考价值。

首先,弗格森开宗明义,说明撰写此书的目的是在金融危机的时代启蒙公众的财经知识,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今日的世界。在这方面,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像他这样兼通金融和历史,并有着媒体写手的沟通能力。他先发制人地声言自己写的就是畅销书,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也堵住了那些以学术标准要求他的批评者的嘴。

第二,他毕竟受过严格的历史学训练,而且是一流的史学家。凭着过去的家底,他在自己的领地不太会犯常识性错误,对学术界成果的概述虽然不全面,但至少不离谱儿。你要听人讲通俗版的历史,最好还是找这种靠得住的人。

第三,他在学术起家阶段,对几个具体题目都进行过扎实的研究,在学术界普遍受到称赞。而这些原创性的研究,正好构成他此书的核心部分。比如他在1998年和1999年出版了《罗斯切尔德家族》两卷,被称为是他最后一次从原始档案出发的原创性研究,也是他唯一在史学界广受赞誉并多次获奖的著作。众所周知,罗斯切尔德是《货币战争》一书的主角,也是《金钱的崛起:世界金融史》其中一章的主要部分。作为罗斯切尔德研究的权威,弗格森对相关金融史的叙述举重若轻、简要精当。中国那些《货币战争》的读者,如果读不懂弗格森的两卷经典研究的话,至少要从他这本畅销书中了解个概要。(薛涌)

书名:《货币崛起》 作者:尼尔·弗格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纽约时报 中国对美国国债越来越挑剔 [转帖 2009-05-22 11:20:49]
字号:大 中 小
http://www.stnn.cc/fin_op/200905/t20090522_1034158.html

2009-05-22

  华盛顿和北京的领导人不断公开表示对相互依赖(有些人称“互累症”)表示不安,这种依赖来自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但这种关系已经在以惊人速度发生改变。

  中国愿意投资美国国债,但变得越来越挑剔,并且在修改法律,便于中国公司轻松将通过出口美国挣来的钱投向别国。从这点上说,美国对中国融资依赖相对减弱。

  实际上,尽管中国官员抱怨美国的肆意挥霍,去年中国购买国债还是在加速。但美国政府的借贷需求变得更快。因此,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份额在迅速减少。“去年中国对美国债的需求增加,但增加幅度远远小于财政部的国债销售量”,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中国专家赛特思称。

  最近中美两国的金融统计数字表明,上个冬天中国向美政府借贷加快,而事实上中国已经停止为美元注入新资金,这令人费解。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为中国一直在交换美元资产——出售美国公司的债券,然后抓紧购买美国国债。新资料显示,中国也在将长期国债换成短期国债。这凸显出中国的担心:从长期看,随着美国累积创纪录的债务,通货膨胀会侵蚀美元价值。

  因此,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增多不代表对美国未来有信心。例如,经济学家说,中国似乎没有抛售欧元或者日元来买美国国债。此外,近期中美资料显示,中国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82%以美元形式存在。这种趋势引起双方领导人的重视。“我们长期积聚的赤字和债务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不能仅靠从中国借钱”,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中国总理温家宝也表示关切:“我们借给美国很多钱。我们当然关心我们的资产安全。坦率地讲,我肯定有些担心。”

  中国已经改变购买债券的类型,目的是适当减少受美国通货膨胀以及其他问题的影响。就在一年前,中国积极购买长期债券,寻求比短期债券更多的收益,而中国实际上几乎没买短期债券。但是,从去年12月起,中国每月购买的一年期美国国债多于其他长期债券。这使得中国能够及时摆脱当前境况。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最近发布规范草案,该草案利于私有公司在中国筹集美元进行海外投资,这会减少中国政府购买这类美元的需求。(来源:中评社)
点评:罗杰斯正在给全世界众多外围组织传同步传达地下“世界中央全会”的决议精神? [转帖 2009-05-22 13:04:08]
字号:大 中 小
钱学深

2009-5-21

从5月17号比尔德伯格年会结束后,美国股市开始南下,同时美元开始走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发布悲观评估。英国信誉被降级。在短短一周之内,各种利空纷纷出笼,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尔德伯格年会的倾向已经反映出来了。罗杰斯是圈里人。表面上是预测,实际上可能是一个“新闻发言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分布在全世界的众多外围组织同步传达地下“世界中央全会”的决议精神。他这篇讲话是给特定的接受者听的。很可能是一个做空和做多有关市场的指令。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现在起金融海啸第二波的探测雷达要加强扫描了。



罗杰斯:下一轮金融危机将爆发在货币市场

--------------------------------------------------------------------------------

上海证券报 2009-05-21 00:51:22

亿万富翁投资人吉姆.罗杰斯昨日表示,下一轮金融危机可能爆发在货币市场,这主要归咎于各国央行纷纷开启印钞机。他还预言,近期持续火热的股市年内还可能再创新低,因为这一波反弹主要是“央行印钞行情”,经济基本面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印钞不解决根本问题

  罗杰斯认为,股市可能再度探底,因为前一波股市上涨主要是归功于各大央行的大量印钞,后者硬是把股指推离了谷底。

  “我没有买股票,一点都没买,如果你是要问我这个问题的话。”已在新加坡定居的罗杰斯昨日在接受CNBC采访时说。“新的底部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是明年见到,谁知道。”

  在罗杰斯看来,政府没有解决引发危机的最关键问题,相反,他们“用大把钞票充斥世界”。他表示,仅靠大量“撒钱”不足以让世界经济恢复增长。

  罗杰斯看空股市的论调也与另一位知名人士——“末日博士”麦嘉华近期的表态不谋而合。后者此前称,股市近期的上涨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即将启动一轮可持续的增长。

  自3月初以来,全球股市都进入一轮长达两个月的强劲反弹。美国股市已接近收复年内跌幅,回到年初时的水平,而新兴市场不少都已达到至少六个月的收盘高点,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

  商品市场将最早复苏

  对于大宗商品,罗杰斯始终坚持唱多。在昨天的访问中,他再次重申,一旦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商品将是第一个复苏的领域。因为在危机中,矿产、石油和农产品方面的投资受到了很大抑制,从而会产生巨大的供应缺口。

  “通用汽车的基本面没有出现改善,花旗也一样。全世界范围内我能想到的,好像还没有什么领域基本面正在好转,但商品市场的基本面却的确正在改善。”罗杰斯说。

  “我想我会加大在农产品上的投资,也会多投资其他一些实物资产。我可能会多买白银,但我现在的确持有黄金。”罗杰斯说。他表示,油价也很可能维持在高位,尽管衰退的确影响到了需求。

  “你知道,全球原油供应都在下降,每年的降幅在4%到6%。没错,石油需求现在也在下降,但从长期来看,除非不久的某一天又发现很多新的油田,否则油市未来的主题仍将是油价到底会涨到多高。”罗杰斯说。

  货币危机是迟早的事

  罗杰斯还预言,下一个危机将发生在货币市场。他说,通过全力开动印钞机,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竭尽所能“破坏”各自的本币。“人们需要明白这一点。如果大家现在不明白,那也只是迟早的事。”罗杰斯说。

  罗杰斯表示,就眼下而言,货币依然比金融市场上的所有其他资产类别都更安全,但长期来看,货币市场有很多“陷阱”。“如果我的判断没错,未来10到20年你会看到很多货币问题。”罗杰斯说。

  “眼下我还没有(对潜在的货币危机)采取任何对冲措施,但我怀疑这会是下一个大麻烦,货币市场可能爆发大危机,我正在思考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罗杰斯说。

  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本周发布报告警告说,未来那些通过印钞为赤字融资的国家可能爆发货币危机。斯蒂芬.金表示,在这轮危机过后,各国会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对于英国和美国等国而言,更可能选择通过“印钞票”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因为在闲置产能巨大的前提下,“印钞票”可以带来更高的产出而不必担忧诱发过高的通胀。

  但与此同时,这种做法对于那些投资于美国国债和英国国债的外部投资人来说,却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诱发美元和英镑等主要货币发生危机。

  罗杰斯透露,他已买进一些日元,因为他认为,日本货币未来一段时间会有不错表现。但他现时并未做空任何货币,眼下也没有继续买入日元。



标签: 金融危机 .
美国医疗保险可能是最大的旁氏骗局

新华网 2009-05-21

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被称为“这个国家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它的缺陷日益显现。专家说,现行医疗保险体系是对年轻一代的掠夺,终有一天将不堪负荷,分崩离析。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好比世界最大的旁氏骗局。

  老人:看病是一种社交

  在美国弗洛里达州棕榈滩的拉波萨达退休社区,人们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那里有大理石铺成的地面,清澈的游泳池,美味的食堂,还有风景如画的湖边公寓。拉波萨达退休社区因此被福布斯评为美国十大“富丽宫”退休社区之一。

  居民乔特纳说:“我们在这里的生活比蜜甜。” 那么,入住这一社区要多少钱呢? “约35万到50万美元之间,”另一居民山姆说。

  这还只是入住的初始费用。来这里居住的老人都是成功人士,收入颇丰。除此之外,他们还享受优厚的医疗保险,绝大多数医疗费用都由纳税人替他们支付。

  “医疗保险,我认为它是最美妙的东西,”居民玛丽莲赫伦说。

  另一位居民亨利贝克同意这一说法,他说医疗保险是“这个国家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

  他们当然热爱医疗保险,谁不希望得到免费服务?正因为医疗保险的存在,他们看病几乎全部免费,即使有少许开支,也十分便宜,因此,他们中有些人三天两头跑医院。

  “那是我们的社交生活,”赫伦开玩笑道。

  年轻人:这是对我们的盗窃

  但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吉娜赫茨林格认为,医疗保险欺诈了年轻人。“我们给年轻人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她说,“我们实际上是在盗窃,这是不对的。” 美国广播公司“20/20”节目组采访了俄亥俄州代顿3名高中生。他们非常热衷于帮助老人,是食物派发中心的志愿者,但他们都对医疗保险体系颇有微词,认为这一体系强迫他们为富有老人支付医疗费用。

  学生帕蒂阿诺德说:“他们住着30万到50万的豪宅,却不用自己支付医疗费用,他们在道义上是怎么想的?” 另一名学生扎克加达维说:“医疗体系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一代的抢劫。” 美国企业研究所政策制定专家安德鲁比格斯认为,学生的抱怨不无道理。他说:“政府对老人和孩子的花费比例是6:1,而实际上,孩子中的贫穷率远远高于老人的贫穷率。” 正如学生内森12539;康斯特布尔所言,这就好比“从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夺取钱财帮助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

  对于年轻人的抱怨,拉波萨达社区的居民作何反应?大多数老人认为,这么多年来,他们每月的工资收入都要被扣除一笔钱用于养老,现在享有的一切,他们早就预付了。

  居民亨利 珀尔说:“我为它支付了40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应得的。”

  危机:酝酿财政海啸

  的确,老人为医疗保险支付多年,但如今的医疗保险受益人所得到的是他们当初付出的两到三倍。

  已退休的亿万富翁皮特 彼得森说,医疗保险体系“不仅不公平,而且是彻头彻尾的不道德”。

  彼得森认为,医疗保险体系不仅关乎公平,也关乎支付能力。他名下的慈善基金会警告说,如不采取措施推动政府财政改革,医疗保险体系行将倒闭。

  “医疗保险体系正在酝酿一场财政海啸,”彼得森说。

  美国政府1965年创建医疗保险体系,那时,每6个处于就业年龄段的美国人支付一名医疗保险受益人;如今,由于人们寿命延长、老人大幅增多,约4名处于就业年龄段的美国人就要支付一名医疗保险受益人。随着婴儿潮一代进入退休阶段,这一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政府承诺在目前基础上,对医疗保险再追加34万亿美元投入,这相当于发动30场伊拉克战争。在今天的青少年步入退休年龄之前,现行医疗保险体系注定分崩离析。从这一意义上讲,当前的医疗保险体系好比世界最大的旁氏骗局。

  “医疗保险体系不可能担保我们这一代有任何回报,”康斯特布尔说。

  但拉波萨达的居民认为,现行医疗保险体系应当承担更多费用,尽管它已经支付了一些并非必要的内容,比如伟哥。

  这听起来令人震惊,但老人需要这些。事实上,他们需要什么,往往就能得到什么,因为他们手中有选票,而且数目巨大。所以,如果一个政治家试图在竞选中宣扬削减医疗保险开支,老人们会说:“好吧,你自己支付竞选费用吧,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赫茨林格和彼得森认为,老人应当做出一定牺牲:医疗保险必须提高适用人年龄,或者减少对富裕老人的免费服务。

  “我们需要在医疗保险体系中增加个人义务,”赫茨林格说,“如果你没钱,好,你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如果你能支付医疗保险,那么,请你自行支付。” 美国退休协会反对这一提议。它认为,医疗保险赤字可以通过消除浪费和改革医疗服务来解决。退休协会立法政策负责人大卫12539;塞尔特内尔说:“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更好地利用医疗信息技术和医疗记录。” 那么,计算机能解决所有问题?“当然,它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有助于医疗体系更加有效,”塞尔特内尔说。

  但国会预算办公室说,塞尔特内尔所倡导的改革并不能节省多少钱,不会带来实际不同,但塞尔特内尔坚持己见。

  过去10年里,美国退休协会为游说政府实施它设想的医疗改革共花费1.5亿美元。

  它还打广告提醒立法者:我们在盯着你们。

  “美国退休协会不希望看到人们失去医疗保险,”塞尔特内尔说。

  但彼得森坚持认为,最终将有人放弃部分医疗保险内容。他一直在进行一场孤独的战争,因为很多老年人并不知道现行医疗保险体系的弊端。

  令人高兴的是,当“20/20”节目组向拉波萨达的居民介绍了现行医疗保险体系的困境后,一部分人表达了他们新的想法。

  “我听过年轻人的说法,严格从货币角度来讲,他们说的没错,”珀尔说,“当他们到我们这把年纪,可能就没有医疗保险了。” 他们理解医疗保险体系面临的财政危机,并不真想掠夺年轻一代的财富。“让他们去改变法律吧,当他们有了选举权,就可以实现,”拉波萨达居民麦卡锡说。

  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唐昀)
相关链接:美民企将参与削减医疗开支努力

美国媒体5月10日报道,6家美国主要医疗和保险组织准备与总统奥巴马递交一封信,表示愿意帮助政府,从明年开始的10年内,把美国医疗开支增长速度每年降低1.5个百分点,总共节省约2万亿美元。按此幅度,到计划实施第五年时,一个4口之家一年可以省下平均2500美元医疗费。

  美国政府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家庭2007年平均年收入约为5万美元。

  美国的医疗开支为全球之最。根据政府统计,美国2007年医疗支出为2.2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1%。这一数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相当于平均每人支出7421美元。

  政府预计,从2008年到2018年,医疗开支平均每年将增长6.2%。按此速度,到2018年,美国医疗支出将占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

  美国虽然医疗支出庞大,但长期存在效率和公平问题。3亿多美国人中约46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

  《纽约时报》报道,上述6家医疗和保险组织表示,削减开支途径包括采取积极措施向肥胖开战、协同医疗、控制慢性病、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手续、制订标准化保险索赔单据和增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建立电子医疗记录。

  报道认为,民间企业和机构的努力只能部分解决医疗支出上涨问题,大部分支出减少还需要改革现行法规来实现。
美国医疗保险可能是最大的旁氏骗局

新华网 2009-05-21

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被称为“这个国家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它的缺陷日益显现。专家说,现行医疗保险体系是对年轻一代的掠夺,终有一天将不堪负荷,分崩离析。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好比世界最大的旁氏骗局。

  老人:看病是一种社交

  在美国弗洛里达州棕榈滩的拉波萨达退休社区,人们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那里有大理石铺成的地面,清澈的游泳池,美味的食堂,还有风景如画的湖边公寓。拉波萨达退休社区因此被福布斯评为美国十大“富丽宫”退休社区之一。

  居民乔特纳说:“我们在这里的生活比蜜甜。” 那么,入住这一社区要多少钱呢? “约35万到50万美元之间,”另一居民山姆说。

  这还只是入住的初始费用。来这里居住的老人都是成功人士,收入颇丰。除此之外,他们还享受优厚的医疗保险,绝大多数医疗费用都由纳税人替他们支付。

  “医疗保险,我认为它是最美妙的东西,”居民玛丽莲赫伦说。

  另一位居民亨利贝克同意这一说法,他说医疗保险是“这个国家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

  他们当然热爱医疗保险,谁不希望得到免费服务?正因为医疗保险的存在,他们看病几乎全部免费,即使有少许开支,也十分便宜,因此,他们中有些人三天两头跑医院。

  “那是我们的社交生活,”赫伦开玩笑道。

  年轻人:这是对我们的盗窃

  但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吉娜赫茨林格认为,医疗保险欺诈了年轻人。“我们给年轻人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她说,“我们实际上是在盗窃,这是不对的。” 美国广播公司“20/20”节目组采访了俄亥俄州代顿3名高中生。他们非常热衷于帮助老人,是食物派发中心的志愿者,但他们都对医疗保险体系颇有微词,认为这一体系强迫他们为富有老人支付医疗费用。

  学生帕蒂阿诺德说:“他们住着30万到50万的豪宅,却不用自己支付医疗费用,他们在道义上是怎么想的?” 另一名学生扎克加达维说:“医疗体系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一代的抢劫。” 美国企业研究所政策制定专家安德鲁比格斯认为,学生的抱怨不无道理。他说:“政府对老人和孩子的花费比例是6:1,而实际上,孩子中的贫穷率远远高于老人的贫穷率。” 正如学生内森12539;康斯特布尔所言,这就好比“从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夺取钱财帮助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

  对于年轻人的抱怨,拉波萨达社区的居民作何反应?大多数老人认为,这么多年来,他们每月的工资收入都要被扣除一笔钱用于养老,现在享有的一切,他们早就预付了。

  居民亨利 珀尔说:“我为它支付了40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应得的。”

  危机:酝酿财政海啸

  的确,老人为医疗保险支付多年,但如今的医疗保险受益人所得到的是他们当初付出的两到三倍。

  已退休的亿万富翁皮特 彼得森说,医疗保险体系“不仅不公平,而且是彻头彻尾的不道德”。

  彼得森认为,医疗保险体系不仅关乎公平,也关乎支付能力。他名下的慈善基金会警告说,如不采取措施推动政府财政改革,医疗保险体系行将倒闭。

  “医疗保险体系正在酝酿一场财政海啸,”彼得森说。

  美国政府1965年创建医疗保险体系,那时,每6个处于就业年龄段的美国人支付一名医疗保险受益人;如今,由于人们寿命延长、老人大幅增多,约4名处于就业年龄段的美国人就要支付一名医疗保险受益人。随着婴儿潮一代进入退休阶段,这一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政府承诺在目前基础上,对医疗保险再追加34万亿美元投入,这相当于发动30场伊拉克战争。在今天的青少年步入退休年龄之前,现行医疗保险体系注定分崩离析。从这一意义上讲,当前的医疗保险体系好比世界最大的旁氏骗局。

  “医疗保险体系不可能担保我们这一代有任何回报,”康斯特布尔说。

  但拉波萨达的居民认为,现行医疗保险体系应当承担更多费用,尽管它已经支付了一些并非必要的内容,比如伟哥。

  这听起来令人震惊,但老人需要这些。事实上,他们需要什么,往往就能得到什么,因为他们手中有选票,而且数目巨大。所以,如果一个政治家试图在竞选中宣扬削减医疗保险开支,老人们会说:“好吧,你自己支付竞选费用吧,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赫茨林格和彼得森认为,老人应当做出一定牺牲:医疗保险必须提高适用人年龄,或者减少对富裕老人的免费服务。

  “我们需要在医疗保险体系中增加个人义务,”赫茨林格说,“如果你没钱,好,你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如果你能支付医疗保险,那么,请你自行支付。” 美国退休协会反对这一提议。它认为,医疗保险赤字可以通过消除浪费和改革医疗服务来解决。退休协会立法政策负责人大卫12539;塞尔特内尔说:“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更好地利用医疗信息技术和医疗记录。” 那么,计算机能解决所有问题?“当然,它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有助于医疗体系更加有效,”塞尔特内尔说。

  但国会预算办公室说,塞尔特内尔所倡导的改革并不能节省多少钱,不会带来实际不同,但塞尔特内尔坚持己见。

  过去10年里,美国退休协会为游说政府实施它设想的医疗改革共花费1.5亿美元。

  它还打广告提醒立法者:我们在盯着你们。

  “美国退休协会不希望看到人们失去医疗保险,”塞尔特内尔说。

  但彼得森坚持认为,最终将有人放弃部分医疗保险内容。他一直在进行一场孤独的战争,因为很多老年人并不知道现行医疗保险体系的弊端。

  令人高兴的是,当“20/20”节目组向拉波萨达的居民介绍了现行医疗保险体系的困境后,一部分人表达了他们新的想法。

  “我听过年轻人的说法,严格从货币角度来讲,他们说的没错,”珀尔说,“当他们到我们这把年纪,可能就没有医疗保险了。” 他们理解医疗保险体系面临的财政危机,并不真想掠夺年轻一代的财富。“让他们去改变法律吧,当他们有了选举权,就可以实现,”拉波萨达居民麦卡锡说。

  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唐昀)
相关链接:美民企将参与削减医疗开支努力

美国媒体5月10日报道,6家美国主要医疗和保险组织准备与总统奥巴马递交一封信,表示愿意帮助政府,从明年开始的10年内,把美国医疗开支增长速度每年降低1.5个百分点,总共节省约2万亿美元。按此幅度,到计划实施第五年时,一个4口之家一年可以省下平均2500美元医疗费。

  美国政府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家庭2007年平均年收入约为5万美元。

  美国的医疗开支为全球之最。根据政府统计,美国2007年医疗支出为2.2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1%。这一数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相当于平均每人支出7421美元。

  政府预计,从2008年到2018年,医疗开支平均每年将增长6.2%。按此速度,到2018年,美国医疗支出将占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

  美国虽然医疗支出庞大,但长期存在效率和公平问题。3亿多美国人中约46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

  《纽约时报》报道,上述6家医疗和保险组织表示,削减开支途径包括采取积极措施向肥胖开战、协同医疗、控制慢性病、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手续、制订标准化保险索赔单据和增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建立电子医疗记录。

  报道认为,民间企业和机构的努力只能部分解决医疗支出上涨问题,大部分支出减少还需要改革现行法规来实现。
亚洲发展模式破产了

金融时报 2009-05-21

亚洲经济近来的好转,正催生出一种危险的乐观情绪,几乎是在蓄意漠视今后的困难。未来的历史学家将把2008年作为亚洲发展模式破产的标志性年份。过去20年间,这种模式为亚洲经济的迅速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而未来10年,将迎来通往新发展模式的艰难转型期。不幸的是,许多亚洲国家正在施行的危机应对政策,虽然可能暂时推动增长,却只会加大转型的难度。
亚洲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强劲增长的典范——的核心,是旨在调动高水平的国内储蓄、并把巨额投资输送到产能建设的各项政策。这些政策通过制约消费推高了储蓄水平,尽管与此同时,也迫使国内生产迅速增长。亚洲发展模式的后果之一,就是数十年来,生产一直超过消费。当一个国家的产出超过了消费,它就必须实现贸易顺差,出口过剩产能。因此,亚洲模式要求贸易顺差高高在上且不断扩大,使亚洲制造商能够生产远远超出亚洲消费者购买力的产品。

但如果没有其它地区的贸易逆差,就不会有(亚洲的)贸易顺差。亚洲模式的一个根本条件是:外国人能够维持必要的贸易逆差。实际上,只有美国经济及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灵活程度能够胜任这一角色。换言之,亚洲模式隐含着一场豪赌——即押注于美国继续维持并扩大其巨额贸易逆差的意愿和能力。

近20年来,美国家庭一直不计后果借贷,为消费狂欢埋单,也使亚洲出口商得以持续出口过剩产能。但随着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状况表变得不堪重负,步入一段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

因此,未来很多年,美国消费增长都将落后于GDP增长。也就是说,美国的贸易逆差必将收窄,甚至变成贸易顺差。就规模而言,欧洲是足以取代美国的唯一经济体,而它显然也境况不佳,且负债累累,无力弥补上述需求缺口。因此,未来数年亚洲国家将无法继续通过巨额的贸易顺差来消化过剩的产能。

那它们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亚洲国家能够迅速推高国内消费净额,使其足以弥补美国消费净额的下滑,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不幸的是——如果说历史情况可以为鉴的话——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时间,将比许多人希望的长得多。从出口驱动型经济向着国内消费驱动型模式的转型,涉及金融体系及家庭行为的漫长调整,还须对以往推动经济增长的政治结构和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然而,许多亚洲决策者仍对过时的发展观和僵化的产业及金融体系恋恋不舍,他们正把事情弄得更糟。他们试图通过加速推行已经破产的政策,来促进国内消费。

这些投资导向型政策会通过扩大生产,间接地推动消费增长。因此,虽然它们暂时能拉动经济增长,但无法令国内消费净额上升到足以取代美国购买额的水平。更糟糕的是,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将在未来最需要国内消费的时候,对其构成严重制约。

举例而言,过去5个月,在中国政策制定者的鼓励下,出现了一轮规模空前的信贷扩张,它不仅以拉动投资为主要目标,也几乎肯定会导致未来的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当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并威胁到银行体系的生存能力时,中国政府将不得不出台应对政策——它以往就是这样做的,以进一步遏制消费,比如强制降低存款利率,以提高银行利润水平,或吸纳存款用于银行的资本重组。

风险在于,如果政策的效果是令财政借贷、银行债务及企业存货出现短暂、且不可持续的增长,那么这些政策只会令中国的转型之路更加艰难。最终消化这些政策的影响,将令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的过程变得更加漫长和痛苦。

事实证明,亚洲发展模式隐含的一个基本前提——美国家庭有能力无限制地贷款和消费——是错误的。这意味着,以这种模式作为增长引擎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于亚洲政策制定者来说,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早坚定地推行经济与政治变革,转型经受的痛苦就会越轻。不幸的是,这种情况似乎并未出现。
美民众卷入次贷危机漩涡 “丢房”人数激增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9-05-20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民似乎被卷入一场深不可测的漩涡里,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和房子。如果说在现在的形势下重新找一份工作很困难,但总还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一旦因缴不起月供而被赶出住所,再赚回一套房子将难如登天。


  据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根据房地产数据公司RealtyTrac的统计,美国4月份丧失抵押赎回权的案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这个消息让人心情沉重。每374个有房贷的家庭中,就有一个接到了止赎申请。这个月共有超过34万个美国家庭收到止赎申请。银行和其他抵押贷款机构纷纷取消临时宽限,一到约定期限,就迅速启动止赎程序。这一轮止赎风暴好比冰山解冻之后决堤的洪水。RealtyTrac估计,接下来的三到四个月依然是止赎的高峰。

  在内华达州,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好的一面是,4月份止赎案比上个月减少了18%,银行资产也随之损失了44%。但是,每68个有抵押贷款的家庭中就有1家丧失赎回权,5倍于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上升了111%。在佛罗里达州,上赎率同比上升了37%,每135家就有1家丧失赎回权。加州则上升了33%,每138户家庭中就有一家蒙受厄运。

  美国75号州际公路连接密歇根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南岸,所有从这条公路行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目睹经济萧条之后,大量房屋空闲。对于邮递员来说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因为很多熟悉的面孔都消失了。

  马克·西恩(MarkSinnen)干了30年的邮递员,他热爱这份工作。他甚至把美国邮政局的老鹰标志纹在身上。今年马克51岁了,他说这项工作变得越来越寂寞。

  他还与房贷危机有更近的接触,在他的手中,递出了一份又一份银行发给居民的止赎申请。他把很多这样的信送到一个叫做救济所(OpenDoor)的地方,白天,那里是无家可归的人们集中的地方。
美民众卷入次贷危机漩涡 “丢房”人数激增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9-05-20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民似乎被卷入一场深不可测的漩涡里,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和房子。如果说在现在的形势下重新找一份工作很困难,但总还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一旦因缴不起月供而被赶出住所,再赚回一套房子将难如登天。


  据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根据房地产数据公司RealtyTrac的统计,美国4月份丧失抵押赎回权的案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这个消息让人心情沉重。每374个有房贷的家庭中,就有一个接到了止赎申请。这个月共有超过34万个美国家庭收到止赎申请。银行和其他抵押贷款机构纷纷取消临时宽限,一到约定期限,就迅速启动止赎程序。这一轮止赎风暴好比冰山解冻之后决堤的洪水。RealtyTrac估计,接下来的三到四个月依然是止赎的高峰。

  在内华达州,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好的一面是,4月份止赎案比上个月减少了18%,银行资产也随之损失了44%。但是,每68个有抵押贷款的家庭中就有1家丧失赎回权,5倍于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上升了111%。在佛罗里达州,上赎率同比上升了37%,每135家就有1家丧失赎回权。加州则上升了33%,每138户家庭中就有一家蒙受厄运。

  美国75号州际公路连接密歇根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南岸,所有从这条公路行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目睹经济萧条之后,大量房屋空闲。对于邮递员来说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因为很多熟悉的面孔都消失了。

  马克·西恩(MarkSinnen)干了30年的邮递员,他热爱这份工作。他甚至把美国邮政局的老鹰标志纹在身上。今年马克51岁了,他说这项工作变得越来越寂寞。

  他还与房贷危机有更近的接触,在他的手中,递出了一份又一份银行发给居民的止赎申请。他把很多这样的信送到一个叫做救济所(OpenDoor)的地方,白天,那里是无家可归的人们集中的地方。
美民众卷入次贷危机漩涡 “丢房”人数激增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9-05-20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民似乎被卷入一场深不可测的漩涡里,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和房子。如果说在现在的形势下重新找一份工作很困难,但总还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一旦因缴不起月供而被赶出住所,再赚回一套房子将难如登天。


  据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根据房地产数据公司RealtyTrac的统计,美国4月份丧失抵押赎回权的案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这个消息让人心情沉重。每374个有房贷的家庭中,就有一个接到了止赎申请。这个月共有超过34万个美国家庭收到止赎申请。银行和其他抵押贷款机构纷纷取消临时宽限,一到约定期限,就迅速启动止赎程序。这一轮止赎风暴好比冰山解冻之后决堤的洪水。RealtyTrac估计,接下来的三到四个月依然是止赎的高峰。

  在内华达州,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好的一面是,4月份止赎案比上个月减少了18%,银行资产也随之损失了44%。但是,每68个有抵押贷款的家庭中就有1家丧失赎回权,5倍于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上升了111%。在佛罗里达州,上赎率同比上升了37%,每135家就有1家丧失赎回权。加州则上升了33%,每138户家庭中就有一家蒙受厄运。

  美国75号州际公路连接密歇根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南岸,所有从这条公路行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目睹经济萧条之后,大量房屋空闲。对于邮递员来说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因为很多熟悉的面孔都消失了。

  马克·西恩(MarkSinnen)干了30年的邮递员,他热爱这份工作。他甚至把美国邮政局的老鹰标志纹在身上。今年马克51岁了,他说这项工作变得越来越寂寞。

  他还与房贷危机有更近的接触,在他的手中,递出了一份又一份银行发给居民的止赎申请。他把很多这样的信送到一个叫做救济所(OpenDoor)的地方,白天,那里是无家可归的人们集中的地方。
美国人伤疤没好却忘了痛---─加州的悲惨状况 [转帖 2009-05-25 02:13:24]
字号:大 中 小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05/news-gb2312-857187.html



美国人伤疤没好却忘了痛---─加州的悲惨状况(图) 华尔街日报



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对吗?

不过,美国不是这样。我们在这个国家生活、把事情搞砸,然后又重复着我们此前做过的蠢事。

显然,要我们作出艰难的必然选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看看我们状况最为糟糕的州──加州的悲惨状况。加州可能是全球第六或第八大经济体,但现在加州可不只是身无分文,而是破产了。

是谁令加州沦落的?选民们会怪罪于州长。民主党人会归咎于共和党人,反之亦然。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当然还是加州民众自己。加州民众否决了五项旨在削减该州213亿美元预算赤字的提案,加州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美信用评级最为糟糕的州,他们可真是居功致伟。




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毫无疑问的是,加州怪异的政治体制没有带来帮助。特别选票制对治理任何一个州来说都不容易。尤其是加州议会还规定要有三分之二的选票才能通过一项预算案。

加州州长施瓦辛格(Schwarzenegger)昨天说,我尊重民众的意志,他们对我们预算制度的运转失灵感到失望灰心。他谈到了这个体制一片混乱,这点说的没错。

但施瓦辛格不应当只是归咎制度。归根结底,错就错在加州的民众以超过自己收入、违背经济学定律的方式生活。

你不可能给警察开出一年19万美元的薪水和福利,或是给学校员工支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5%的工资,同时还要保证加州收支平衡。

你不可能给300万非法移民提供社会福利──人均社会福利支出比美国平均水平高出70%──同时还要保证加州预算平衡。

你也不能通过全美最高的个人所得税率来保证加州免予破产。

这就是为什么加州预算赤字会在仅仅几个月内从150亿美元急剧膨胀至210亿美元,涨幅高达42%;也是加州赤字为什么还在继续扩大的原因。

更夸张的是,或许加州民众没有吸取过去几年的经验教训,美国其他地方也一样没有。纽约州正忙着紧步后尘。该州给工会加了3%的薪水,还新增了一项针对百万富翁的税项。不过,纽约州的预算赤字只有大约60亿美元。

再说联邦政府,它甚至都不必假装要平衡预算。因此,它为什么要阻止自己重犯过去的错误?

上周,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制定了一个计划,向首次购房者支付的头款提供至多8,000美元的现金抵税额。这样的话,一个准购房者只需要数千美元就可以贷款购买一座15万美元的房子了。

这样的情形如此熟悉:拥有自己住房的美国梦,极少的先期付款,以及急切热心的放贷商。和五年前的情况没什么两样。

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显而易见,加州不懂这个道理,美国其他地区也不懂。

Evan Newmark

(编者按:本文作者Evan Newmark曾在华尔街工作了20余年,目前已远离各大投行、自己在进行股票投资。本栏目文章选自他在Deal Journl上的博客Mean Street。栏目内容都与华尔街有关。)

标签: 金融危机 .
California faces its day of fiscal reckoning [转帖 2009-05-26 04:13:07]
字号:大 中 小
http://apnews.myway.com/article/20090522/D98BICMG2.html

May 22, 6:25 PM (ET)

By JULIET WILLIAMS



SACRAMENTO, Calif. (AP) - The day of reckoning that California has been warned about for years has arrived. The longest recession in generations and the defeat this week of a package of budget-balancing ballot measures are expected to lead to state spending cuts so deep and so painful that they could rewrite the social contract between California and its citizens. They could also force a fundamental rethinking of the proper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Golden State.

"The voters are getting what they asked for, but I'm not sure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y're going to like what they asked for," said Jim Earp,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alifornia Alliance for Jobs, which represents the hard-hit construction industry. "I think we've crossed a threshold in many ways."

California is looking at a budget deficit projected at more than $24 billion when the new fiscal year starts in July. That is more than one-quarter of the state's general fund.

This week, voters said they no longer want the Legislature to balance budgets with higher taxes, complicated transfer schemes or borrowing that pushes California's financial problems off into the distant future. In light of that, Republican Gov. Arnold Schwarzenegger has made it clear he intends to close the gap almost entirely through drastic spending cuts.

The governor's cutbacks could include ending the state's main welfare program for the poor, eliminating health coverage for about 1.5 million poor children, halting cash grants for about 77,000 college students, shortening the school year by seven days, laying off thousands of state workers and teachers, slashing money for state parks and releasing thousands of prisoners before their sentences are finished.

"I understand that these cuts are very painful and they affect real lives," Schwarzenegger said. "This is the harsh reality and the reality that we face. Sacramento is not Washington - we cannot print our own money. We can only spend what we have."

He also has advocated selling state assets to raise cash, including the Los Angeles Memorial Coliseum and San Quentin State Prison.

The Democrats who control the Legislature do not want major spending cuts, but so far they don't have a plan for closing the deficit. And if their solution is higher taxes and more borrowing, they will probably not have enough Republican votes to get the two-thirds approval needed for passage.

The crisis is a sort of political comeuppance for Schwarzenegger, who took over a state with a projected $16 billion gap in 2003 and promised to end California's "crazy deficit spending."

The gap has two primary causes: The state has been living beyond its means for years by spending generously on all sorts of programs that the voters, the politicians and the special interests wanted. And the recession has hammered California's economy.

Personal income declined this year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38 and unemployment is 11 percent, one of the highest rates in the nation. Nearly $13 billion in tax increases and $15 billion in cuts enacted earlier this year, as well as billions in federal stimulus money, have not been enough to make up for the drop-off in revenue.

"This is the year everything has fallen apart," said outgoing Assembly Minority Leader Mike Villines, a Republican from the Central Valley. "We don't have an alternative. We're literally at the day of reckoning and have to cut it all out."

The drastic cuts that appear to lie ahead will, by accident, accomplish the stark reduction in state government that many Republicans have long advocated.

"We should have been limiting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for years," Villines said.

The crisis also has prompted talk of a complete overhaul of the way California government operates.

A group of business leaders and good-government groups has begun the process of calling for a convention to rewrite the California Constitution.

A separate commission is expected to release a proposal to rework the state's tax structure, which is vulnerable to booms and busts in California's economy because it relies heavily on high-income earners. The state also has few limits on what state government can spend and a small rainy day fund that can easily be raided by the politicians.

Former Assembly Speaker Bob Hertzberg, a Democrat who has joined a group seeking to change the state's budget system, said too many services that used to be performed by local governments have been taken over by the state because of a landmark 1978 ballot measure that drastically limited property tax revenue. Hertzberg said the programs, and the money, need to be sent back to counties and cities.

"The real problem of California is that we need to bring government closer to the people, so that the role of the state is much narrower. We need to focus on big-picture stuff," he said.

In the near term, the huge cuts that are about to hit will probably affect nearly every one of the state's 38 million residents. Schwarzenegger's latest budget proposal, for example, would eliminate health care coverage for more than 2 million people, about 1.5 million of them children, said Anthony Wright, executive director of Health Access California.

"It would place their families in financial jeopardy for any ailment, injury," he said. "A child won't be able to see a dentist if they have a toothache or see a doctor if they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see the blackboard at school."

The state also faces a related problem: Every year, California borrows money on the bond market to cover its day-to-day expenses and pays it back when tax receipts flow in. But the tight credit market and questions about California's ability to repay its obligations could make borrowing difficult or extremely expensive this fall.

Schwarzenegger and some Democratic lawmakers have aske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or a federal loan guarantee - or what some are calling a bailout. The move would be virtually unprecedented and would require the approval of a reluctant Congress.

---

Associated Press Writers Judy Lin, Tom Verdin and Samantha Young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标签: 金融危机 .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