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8, 2010

三种人生观的有趣比照: 中国人——人生就是一桌麻将,看住上家,管住下家;自己胡不了,千万不能让别人胡! 日本人——人生就是一盘围棋,从大局入手,成就于细节收关! 美国人——人生就是一场桥牌,最大利益存在于相互合作中!
巴黎世博为“农民”喝彩 名画曾被嘲笑土气2010年04月22日 12:04:16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大 中 小】


“拾穗者”忙碌在金黄色的麦田

  《拾穗者》,创作于1857年,展现出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画作中,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得如同古典雕刻一般的庄重。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用一只手握着袋子里那一大束麦穗,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面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在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挚爱。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这幅画内容通俗易懂,但又绝不平庸浅薄,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省,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晚钟”从远方传来依稀的钟声

  《晚钟》,创作于1958年至1859年。画面十分简洁,米勒撷取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暮色中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隐约显露出教堂的钟楼,画面前景是一对正低头合掌祈祷的青年夫妇,身边停放着独轮小推车、篓筐、装土豆的麻袋和农具。

  整幅画面宁静而安详,一切都表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天的劳作忙碌后停顿下来,画面在此刻凝滞,原来是远处教堂飘荡过来的钟声使他们如此虔诚,观者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的钟声。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

  在画面中,画家让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相互映衬;又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仿佛融为一体。画作处处体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乡村生活。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法国著名画家米勒名作《晚钟》将作为镇馆之宝在法国馆展出。其实,这并非是《晚钟》的首次世博秀。早在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这幅农民题材的作品就成了明星。一度潦倒的让·弗朗索瓦·米勒也借那届世博会,奠定了“农民画家”的地位。

  曾被嘲笑“土气”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省的一户农民家庭。金色的田野、雪白的羊群、宁静而温暖的夕阳……这些自然而又质朴的景象深深吸引着年幼的米勒,他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也由此萌发。

  幼年时,米勒便表现出绝佳的绘画才能,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受到了家乡老师的赞赏和鼓励,米勒由此立志学习绘画。

  23岁那年,米勒离开了乡村,前往巴黎并拜画家德拉罗什为师。然而,五光十色、川流不息的巴黎城并没有成为米勒眼中的天堂,这位来自乡村的小伙子与繁华热闹的巴黎城格格不入。在德拉罗什的画室中,米勒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他们看不起米勒的出身,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不喜欢米勒,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让年轻的米勒对巴黎全无好感,曾经的向往完全变成了厌恶。在米勒心里,巴黎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沙漠,唯一可以称得上艺术“绿洲”的只有罗浮宫。走进罗浮宫的大厅时,他曾惊喜地赞叹道:“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尽管伟大的罗浮宫为米勒的巴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生计的问题仍是困扰年轻画家的残酷现实。在巴黎,米勒可以称得上是穷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贫困一度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米勒曾经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也曾经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因为生存的压力,米勒险些迷失了自我。

  直到有一天,他无意听到了别人对他的评论:“这就是那个除了画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番话犹如当头棒喝,唤醒了画家沉睡的才华。此后,米勒下定决心,不会再为迎合任何人而画,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离闹市重归乡村

  从那以后,米勒绘画的主题开始重归自己熟悉并喜爱的乡村,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1848年,米勒画了一幅名为《簸谷子的女人》的画作,卖了500法郎。他同好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想用这笔钱去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巴比松安家,米勒对于这种安逸的生活非常向往。不久以后,他迈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这也最终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1849年黑热病在巴黎城流行开来。7月的一个早晨,米勒带着家人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车,驶向距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一家人又背着简单的行囊,徒步来到向往已久的巴比松村。望着成片的树木和田野,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再次闻到了大地的芳香、听到了林间小鸟的歌声。已35岁的米勒如同一个孩子一般忘情地欢呼着,赞叹着大自然的美丽。

  正是在这个被世人认为穷困闭塞的小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定居于此,米勒仍然要经受贫困的考验,但出于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热爱,他没有丝毫不快。每天,米勒都早出晚归,他上午在田间劳作,下午就在简陋的小屋里作画。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必须用自制的木炭条画素描。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抹杀米勒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他终于发现,自己是如此地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农民。

  “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曾经迷失的画家终于找到了自我。在巴比松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后世家喻户晓的名画,如《播种者》、 《牧羊女》、《拾穗者》、《晚钟》、《扶锄的男子》、《喂食》、《春》等,都在这里诞生。

  世博会上获得盛赞

  米勒的画作真正在画坛引起巨大的反响,要归功于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

  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米勒的绘画并没有引来过多的关注,甚至屡遭拒绝。在1855年巴黎的世博会上,米勒虽然也有一幅画作入选,但反响也不大。

  直到1867年,米勒在这一届世博会上展出了包括《拾穗者》、《晚钟》在内的8幅作品,人们这才意识到米勒在艺术上的非凡价值。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对于米勒的绘画颇为喜爱,他赞美《晚钟》的画风充满了人道关怀,这一评价使米勒的人道画家之名开始远播。巴黎市民则普遍对《拾穗者》青眼有加,认为它画出了农民的辛劳,至此米勒又被冠以“农民画家”的称号。

  而更为重要的是,后期的印象派画家们在米勒所画的天空背景中,发现了光线的绝妙,一股开创新世纪的风潮逐渐形成。

  绘画事业虽然渐入佳境,可米勒的身体却每况愈下。1875年,61岁的米勒因咯血病在巴比松与世长辞。

  米勒在世时,总是饱受着贫困的折磨,但他过世以后,其画作却身价倍增。米勒的一些作品一度流落海外,其中就包括《晚钟》和《拾穗者》。米勒死后不久,法国为购回《晚钟》,竟花费了80万法郎。1890年,《拾穗者》也终于回到故土。

  【世博会人物榜 】

  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米勒展出了包括《拾穗者》、《晚钟》在内的8幅作品,被冠以“农民画家”的称号。
陈丹青:回到当代艺术发生之前 谈中国艺术发展2010年04月28日 11:04:49 作者:陈丹青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大 中 小】
  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主讲“在当代艺术发生之前,中国发生了什么”

  作为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由陈丹青主讲的题为“在当代艺术发生之前,中国发生了什么”的讲座日前吸引了500多名听众。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陈丹青带领现场听众回顾了从“五四”开始的三个30年里中国艺术发展的特点。



陈丹青素描(局部)

  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是断层的

  陈丹青认为大家普遍对民国时期、“文革”时期以及1949年以后的艺术有隔膜。因此他把30年作为一个艺术的断层。从五四运动到今天,中国艺术走过了三个30年,即1919到1949年,1949到1979年以及1979到2009年。“每个30年不知道前面的30年,后果是有可能明天的艺术家也不知道今天。”除了纵向时间上的断层,还存在横向空间的断层。陈丹青以陈逸飞为例,认为在陈逸飞的时代,大家只知道陈逸飞,但对同时代的其他著名画家却所知甚少。这样的断层认识导致了人们无法看到艺术发展整个脉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上海美专的老师俞云阶是陈逸飞的老师,俞是前苏联画家马克西诺夫的马训班上唯一的上海人。俞也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第一个到法国去把完整的学院教课体系带进来,今天这个体系还在影响我们。俞云阶在徐悲鸿处吃了‘开口奶’,之后学了马克西诺夫。这‘两口奶’就教给陈逸飞那代人,陈逸飞那代人影响了我这代人,我这代人据说后来影响了1960年代出生的画家。就是这样的关系。”

  三个30年加在一起,是个因果关系

  陈丹青认为,从1919年开始,90年来中国在文化上一直是以文化激进主义为主线,其表现就是急着进入世界范围的先进文化。当代艺术也是如此。当代艺术一直延续了1949到1979年这前30年以来的“左”倾路线,而这条线又与五四以来的民国左翼路线相呼应。“一个国家的一种文艺,要左倾,要激进,要付代价。”对此,他从信息封闭、高度政治化、极度单元化、与世界绝缘以及非经济化这五个方面回顾了这一因果关系。

  陈丹青认为,1949年以后中国对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和自己民族传统的双重信息封锁导致了改革开放后信息的反差和爆炸,从而使信息带给大众很有影响力的正导和误导,也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1989年办了一个展览,叫全国人体大展,以中央美院为首,收集了中国很多的人体画,当然,主要是女人体。中国美术馆门口排长队,比任何展览排队都长,门票一块钱,当时一块钱很贵。纽约时代周刊就评论,这是全世界美术史上没有过的例子。”

  除此,艺术领域的高度政治化、主题先行使艺术无法完全“成为自己”。“当然西方也有主题先行,程度不一样,原因不一样。”谈到绘画系统的极度单元化,陈丹青也比较客观。“从1949年到1979年统治全国至少油画圈的都是苏联系统。这个系统对我、对考过艺术学院的人都有影响,考试必须画石膏像,素描。通不过这个,无法考上艺术学院,这就是苏联系统,欧洲系统不是这样的。”

  开放和国际化,艺术处在最好时期

  陈丹青还认为,虽然“文革”十年里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绝缘造成了改革开放后的过度西化,但当代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10年,中国空前被世界关注,我相信当代艺术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西方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要了解中国,除了GDP,了解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活跃的程度,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在什么状况,没有比考察这个国家的当代艺术更有效的方式。”

  说到前三十年艺术的非经济化、非市场化,陈丹青也不无感慨,“我正好经历过这个时代,就是艺术家全部由国家养的时代。所以我现在很同情今天上大学的同学,你们付了学费毕业之后是失业。”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前三十年的非市场化所导致的现在极度市场化。“我们没有见到哪个国家的艺术家对钱、对卖价这么敏感,全世界更没有见过像中国现在的艺术市场一样,有点像中国的楼市,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几十倍成百倍地翻价钱。”

  虽然对当代艺术的一系列弊端不无思虑,但陈丹青还是认为这些年的开放和国际化是他经历的最好的时期,而当代艺术的成熟和进步也离不开这样的“走出去”和“请进来”。
高靖:奚老师,作为文化大流亡时期远去海外的艺术家之一,您当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

  奚建军:1982年我进入中央工艺美院学习,学习期间就不安分,组织参与了中国最早的行为艺术“观念21”,前往西藏做了很多考察。1986年毕业后去英国,那时国内的政治、思想都比较保守,大批的知识分子,音乐家,诗人,艺术家都“文化大流亡”去国外寻找自由、民主、平等的空间,可以在那儿创作。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想去看看康斯坦布尔、提香和“蒙娜丽莎”的原作。86年理想实现,受到西班牙和巴黎两个基金会的邀请在这两个国家进行两年创作,回到英国后我特别想做一些研究,进一步整理自己。这时候又得到一个奖学金,进入英国著名的哥德斯密斯学院念研究生,接受严肃的英国文化教育熏陶。欧洲的文化背景对我的艺术创作方式影响很深。我和蔡元从1999年到2009年在英国做了十年的行为艺术,2010年蔡元开始自己做一些行为,我在中国又做了一些装置。这两年陆陆续续回来比较多。

  高靖:在英国早期的作品中,哪个作品最早为您赢得名声?

  奚建军:研究生毕业展的时候,我的一个作品“一千一百二十镑三十六P”引起很大反响,在一个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我把当时身上仅有的钱物一千一百二十镑三十六便士全部掏出来撒在地上,还有一些摄影和录像。这意味着,艺术就是要把自己全部无偿地揭发出来,钱是物质,但也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作品等于是把自己暴露在这儿,我就这么多钱,我把个人的身体、私欲全部倾其所有,像一个轮回一样把自己清洗干净,再重新开始。这个展览结束之后,我的身心感觉到了新的一天降临,仿佛人生重新开始!做作品应该是这么去看,一个作品做完了艺术家自己的生命和思考被刷新了。

  高靖:谈谈您为人熟知的作品“跳上崔西·艾米的床”。

  奚建军:1999年12月份在英国做了一个行为“跳上崔西·艾米的床”,崔西·艾米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一个非常彻底的艺术家,但在中国介绍得并不多。她当时在泰特美术馆展出自己一件床的作品,这个床曾经是她失恋以后躺在上面一个多月没下来的床,一个多月里她在床上吸毒,看书,酗酒,这个床在那个时期是和她自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床上床下撒了一地女式提包、香烟、酒瓶子、内裤、避孕套。当时在英国有很多讨论,这是不是艺术?我们发现这床是一个很好的思想舞台,艺术舞台,已经不把它看作一个床,“床”只是这个艺术现成品一个很小的含义。于是我和蔡元合计要在这个床上做个作品,告诉一些媒体叫他们到时候过来。那一天,我们就假装自己是游客,床的四角有四个保安非常严,突然蔡元大喊一声,我们四个人就从四个角落跳上去。我们得以在床上表演了15分钟:我们把酒瓶子拿起来喝喝,看看还有没有酒,把内裤拿起来穿穿,我们用枕头撕打,棉絮漫天飞舞。

  高靖:作为整个作品的一部分,据说后来发生了一些有惊无险的故事?

  奚建军:对。突如其来的这个行为使保安惊慌失措,美术馆所有门关闭,在我们的预测下,也是我们希望的后续故事里,两个华人艺术家当场被带到警察局,很多观众和媒体都对这个作品很感兴趣,到警局门口等待看是个什么结果。在警局度过的六个小时,我感觉也是很美好的时光,英国警察说“如果你们需要律师可以找律师,需要医疗可以找医疗”。这六个小时其实也是这个行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马上他们就意识到这是艺术家在做一件艺术作品,而且我是受过英国最高等的严肃艺术教育的,我的行为都是艺术行为,当初泰特美术馆和崔西·艾米都明智肯定了这是个艺术行为,六小时之后我们就像英雄一样从英国警局走出来了。做行为艺术很多结果和冲突是你预想不到的。这个作品很完整,整个程序的起伏,以及所接触的这些人,里面所发生的细节都充满了艺术色彩。现在我们和泰特美术馆都有很好的合作。

  高靖:“两位艺术家在杜尚的小便池上撒尿”,无疑是您最著名也最受争议的一个作品。
奚建军:杜尚的《泉》是1917标志西方当代艺术起点的一个重要艺术作品。现成品进入当代艺术美术馆是第一个被承认的,开辟了一个现成品进入美术馆的新纪元。《泉》这个作品在英国,在法国蓬皮杜等世界上七个地方有七件原作。我个人觉得,在真正对艺术史做过贡献的伟大艺术家里,杜尚是最杰出的其中之一。2000年的时候,我和蔡元就一直想如果能在杜尚的作品之上做一个作品,和杜尚引发的艺术史发生一个来龙去脉的关系,他有来龙,我们有去脉,将会非常有意义。作为艺术作品的《泉》是一个非常美的装置,供人欣赏;同时它又是实用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和这些器具发生最亲密的关系,你可以跟它发生情感上,肉体上的关系,是一种很了不得的关系,就像我跟妻子的拥抱一样美好。

  高靖: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后续肯定也引发很大的争议?

  奚建军:这个作品的最终含义是把杜尚的精神延续下来,在这个小便器上直接发生关系。那天上午我和蔡元就喝了两大瓶水,不想留下任何遗憾,希望能坚持时间长一点,更有意义一点。当时警卫很严密,一看发生情况警察就来了,我们很坦然很自信,警察说要跟我们谈一谈,我们觉得和警察没什么好谈的,我们要和泰特的Director谈,但当时Director不在。因为我们的行为已经完成了,录像、摄影都完成了,我们就走了。他要抓,也可以来抓,没有关系。之后,泰特美术馆来了一封信,说从此不让我们再进入美术馆。收到这个信,我们感到很可笑,我们都是英国公民怎么会被列入美术馆黑名单呢,这是没有人权的。第二天我们就拿着这个信又去了,没有人挡我们,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行动来验证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信是这样一种关系,这个信只是一种官僚的形式。这个作品在当时也很受争议,一些不搞艺术的也掺和在里面,我们不想理那个茬儿,这些都不是我们要管的事。一些小市民不理解写信过来,我们回信劝他们应该去学习,去补补课吧,看看艺术史,这种争论其实已经不属于艺术范畴。过了三五年,这些作品才在国内有影响。

  高靖:何种力量赋予您这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行为艺术的探索和体验?

  奚建军:艺术需要思想和巨大的勇气,做到与做不到就区分了有人是艺术家,有人不是艺术家。只有思想没有勇气,做不了艺术家。很多人有思想阅读广泛,但没有把他的心,整个情态投进去,艺术家是不能想后果的,先做!做出来,必须在严肃的思想境界里把作品构思好,然后就放手去做。如果你处处考虑后果,那你的思维还在世俗常人的意义上走。行为艺术是直指人心,最能打动人的。行为是直接和人对话,不是艺术品那种情感转化的方式,它抛弃了“品”的方式。让你当下受到感召!做行为艺术,很多突发事件和结果是无法料想和控制的。人生就像一幕戏剧一样,或者我是导演,或者我是主角。要玩就玩得彻底,心要跳,你不打动自己怎么打动别人,欺骗自己可以,欺骗别人就不现实了。

  高靖:为什么中国的行为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发展滞缓?国外的行为艺术现在是什么状况?

  奚建军:亚洲受儒教文化的影响,提倡要“忍”要“和”,要自我修炼达到天人合一,不要说话,不要做出格的事,这跟西方是完全相反的,西方是主张你不要忍,要激发,要用你的气场带动别人。中国在85运动也搞了一批,后来被压下去了,这以后,二十年三十年都没能超过最早那一批的。其实如果能一直在中国延续下去,当代艺术可能更多元,更能带动文化活力。

  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都是行为艺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英国对行为艺术投资很多,国家非常支持行为艺术,拨很多钱给这些行为艺术机构做研究。这个可能也是我们的艺术能在那里生存的一个土壤性的原因。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激进的国家,但讲究民主,不管说对说错,首先你可以说话,可以做。给你这个说的权利,不会有警察来的。

  高靖:国内外的氛围差异很大,为什么还是选择回归?

  奚建军:我是中国人嘛。可能再过十年,中国会变成一个亚洲艺术的中心,现在很多欧洲人,也陆陆续续到中国,生活、创作,邻邦的一些国家和香港、台湾现在已经把中国作为亚洲艺术的中心,这种状况有点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人去纽约一样。八十年代文化大流亡,现在大家又回来,过些年再来总结这种文化现象其实会非常有意思。

  高靖:英国和中国在您的艺术图景中分别意味着什么?

  奚建军:创作如果可以描述的话,可能前面是个景,后面有个思想之幕,很多东西都牵在一起。欧洲的背景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这个思想之幕,包括艺术的视野和一种“智慧”。应该说,我大部分作品的创作背景、持续的灵感和思路主要是从欧洲带来。我的很多作品是在后现代和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来创作的。

  中国呢,我在这里主要是生产加工。中国社会这些年变化很大,在英国这些年我做了很多,也得到很多,遗憾的是,可能丢失了对中国变化最激烈时候的特殊体验,人嘛你也不可能什么都得到。但我一直在持续面对西方语境里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我前一段在瑞典用一百个沃尔沃轮胎做的行为“运动”,就是针对欧洲工业和倒退现状的一个反思。我现在两边都在做,当我身处中国的时候,我也会去尝试发现当下中国一些新的社会课题。

  高靖:今年除了您个人的几个重要展览,还会有什么大的计划和动作?

  奚建军:下半年我们准备在北京、西安和西藏做一个“国际行为艺术双年展”,主要在西藏,北京只是一个开幕式。一直以来,西藏还没有被作为世界行为艺术史的发生地,2010年准备在西藏做它一把!在西藏喜马拉雅的登山基地,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做行为艺术的表演。
收藏当代艺术品的好莱坞明星们2010年04月22日 13:04:56 来源:艺术眼 字号:【大 中 小】
  传言好莱坞影星詹姆斯·弗兰科 (James·Franco)与前卫歌手LADAY GAGA开始关注行为艺术,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涉足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好莱坞影星,歌手以及各路明星的一种时尚潮流,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以收藏家、画廊老板甚至是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各种活动中来。这些演员、设计师、歌手、体育明星往往对当代艺术毫不吝啬,一掷千金。



Christina Aguilera2010年新专辑封面

  克里斯汀娜·阿奎莱拉(Christina Aguilera)

  从迪斯尼米老鼠俱乐部中最有魅力的女孩到狗仔队追逐的"堕落"女孩,真到现在以机械,太空时代形象出现在舞台上,阿奎莱拉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影响阿奎莱拉能成为一名艺术领域的行家,并成为LADY GAGA 的艺术品投资顾问。但是与LADAY GAGA更倾向于行为艺术家如Francesco Vezzoli 和 Leigh Bowery不同,阿奎莱拉更喜爱来自英国的街头涂鸦艺术。

  2005年阿奎莱拉购买了英国涂鸦大师班克斯(Banksy)的两件版画作品,并花费2.5万英镑购得另一件由神秘高调艺术家Queen Victoria的作品《Busy with a prostitute》. 早在十年前Queen Victoria就开始对伦敦艺术家Dean Stockton(阿奎莱拉的丈夫,音乐制作人Jordan Bratman同样是这位艺术家的发烧友)。阿奎莱拉最近为自己定做的一件恶搞沃霍尔和玛丽莲梦露和作品《Pop Tart》,她甚至让艺术家Dean Stockton为她2010年新专辑《Bionic》制作了艺术封面,阿奎莱拉没有皮肤的半张脸下面是音乐播放机器。

  阿奎莱拉在评论她的艺术收藏时说道“我和Jordan已经是很多年的收藏家了,我们特别喜欢Dean Stockton的作品,并对他的创作提供资金支持,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艺术家。”



Jay-Z 与碧昂丝(Beyonce)

Jay-Z 与碧昂丝(Beyonce)

  巨星Jay-Z与碧昂丝更是一对当代艺术品的狂热爱好者。他们一起出参加过以往的几届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节(Art Basel Miami),到目前为止这对夫妇投资收购了包括达明赫斯特、Richard Prince在内的超级明星级艺术家的多件作品。
 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Neil Patrick Harris)

  之前很多媒体对影星哈里斯与女友David Burtka对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报道过,哈里斯对当代艺术尤其是给人带来惊吓体验的作品情有独钟。去年为了方便参观洛杉矶艺术馆的各项活动,他们特意在洛杉矶市买下豪宅,并把客厅布置成艺术家Andrew SendorI和Tony Payne作品展厅,以便于宾客参观。去年1月哈里斯参加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览会,并且收获颇丰。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

  几年前,《艺术与拍卖》杂志对这位奥斯卡提名导演科波拉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 )以及NADA展会上大肆购买奥地利概念雕塑家Hugo Markl和法国画家Anne-Laure Sacriste作品进行了相关报道。科波拉也在去年出现在美国纽约的军械库展(Armory Show)会上。

  方-基默(Val Kilmer)

  根据《艺术与拍卖》报道,演员基默目前正在自己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农场花费巨资制作一件雕塑。最近基默购买了艺术家 Val Kilmer的作品《2009Maelstrom》,这件作品去年夏天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过展览。 基默参加了最近一次的惠特尼双年展,艺术家Alice Neel在休斯顿美术馆的发布会。

  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

  时尚设计大师马克·雅可布以及与他的路易威登品牌,最近一次法国《W》杂志在他巴黎寓所中的采访,使他的收藏品公诸于世。他收藏了包括Karen Kilimnik, Ed Ruscha, John Baldessari, 以及John Currin多件作品。

  维多利亚和大卫贝克汉姆(Victoria and David Beckham)

  尽管这对知名夫妇对自己的三个子女每年都有巨额的花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艺术品的热情。昔日的辣妹与AC米兰的足球巨星在他们洛杉矶的家里装饰了达明赫斯特的作品。据报道不久前,贝克汉姆又花费几百万美元买下了赫斯特的另一件大幅蝴蝶绘画作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妻子。“我和维多利亚都很喜欢艺术”贝克汉姆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一直在搜寻原创性的作品,在我们英格兰的家里有很多件价值不菲的艺术品”

  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

  可能安妮斯顿在艺术界的知名是由于她的前男友是位尽人皆知的艺术大亨的原因,然而二月份发行的《Architectural Digest》让我们了解到安妮斯顿对艺术品的收藏是如此的狂热。艺术家Robert Motherwell的一件作品《A Throw of Dice》,据艺术媒体ARTINFO报道2008年在苏富比一次拍卖中以12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现在悬挂在安妮斯顿位于夏威夷的豪宅之中。这位美女演员同时也对陶瓷设计,以及水晶玻璃艺术有浓厚兴趣。

  托贝·马奎尔(Tobey Maguire)

  马奎尔,这位电影屏幕上超级英雄式的蝙蝠侠,私下里的副业却是艺术品收藏与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在一次纽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的私下募集拍卖会中,马奎尔成功竞得了艺术家Mark Ryden,的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最近的Phillips de Pury拍卖行当代艺术预拍中,马奎尔又购得了John Baldessari的几件作品。
Louise Blouin Media Launches ARTINFO China
By ARTINFO
Published: April 27, 2010


Courtesy Chu Yun
Chu Yun, "Unspeakable Happiness II" (2003). Colored flags, dimensions variable.


Send a letter to the Editor


Save to Del.icio.us

Digg this
BEIJING—As the art world looks east toward the rising Chinese economy, Louise Blouin Media has announced twin ventures that will bring the publishing company into this new marketplace: a new partnership with China Yahoo!, and a new sister site, ARTINFO China. The initiatives, announced earlier today at Hotel Sofitel Wanda Beijing, will introduce the ARTINFO brand to a growing Chinese audience that is eager to learn the latest news about the arts and the art market, plus fashion, celebrity, luxury, and style. As a result of the arrangement with China Yahoo!, ARTINFO — the online arm of Louise Blouin Media — will provide the popular Web portal with a steady stream of this content,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through a new CULTURE+STYLE channel on www.cn.Yahoo.com. ARTINFO China, which will be in Mandarin, will then function as the media company's signature online base in the country.
“We are delighted to form this new relationship with Yahoo and are privileged to be regarded as the leading resource of art and culture news for the Chinese public," said Louise Blouin, the chairman and CEO of Louise Blouin Media. "China is historically rich in traditional art and fosters defining, vibrant contemporary art at the present and for the future as well. This partnership and ARTINFO China embody the company’s goal of fostering culture beyond borders, as it is an extension our depth of art world expertise across a breadth of geographic locations.”

Like what you see? Sign up for ARTINFO's weekly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on the market, emerging artists, auctions, galleries, museums, and more.

China Yahoo! president Tiger Wang, who celebrated the partnership with Blouin at a dinner the two co-hosted after the announcement, said the arrangement would make the portal a destination for up-to-the-minute cultural coverage. "China Yahoo! is committed to offering dynamic news and entertainment content to its users, and is very pleased to work with Louise Blouin Media to deliver the latest on international arts, culture, luxury and style,” he said. “With this partnership, China Yahoo! will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for Chinese netizens with unique and compelling content from Louise Blouin Media.”
The venture is ARTINFO's first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and will have a dedicated staff based in China. The site will be overseen by Benjamin Genocchio, Louise Blouin Media's vice president of editorial, who will preside over its content together with that of ARTINFO U.S.
重新定义建筑
作者: 丁达韦
日期: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北京报道——马岩松正在用一座座建筑重新编织城市的织体。在2002年获得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并在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伦敦事务所担任项目设计师后,马于2004年回到了故乡北京,与早野洋介一同创立了MAD建筑事务所。在马及其同事的努力下,MAD迅速成为北京最具前瞻思想的事务所,在中国和海外建起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标建筑,它们本着当地的文化,重新描绘了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得知MAD的《胡同泡泡32号》——一只贴附在某北京老住宅区的小型亮银色壳体——入围2010年英国生命保险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评选后不久,我造访了热闹的MAD办公室,和马岩松谈了北京的四合院,他对新亚洲建筑的展望以及即将和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一同进行的联展。



说说MAD创建的故事吧。事务所是如何起步的?团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我一直都想有一个自己的事务所。在美国毕业,并在伦敦工作后,我回到北京。我想请之前在伦敦的同事、日本建筑师早野洋介加入我们。我们谈了对亚洲建筑的新展望。我们在一起工作了3年,后来在东京开了一个小事务所。他现在是日本事务所的负责人。另一个合伙人党群是在美国认识的。在北京做了两年,我和早野送了很多作品去评奖,但等到实际的事务开始后,我们意识到我们不知道怎么造一个建筑,所以我请来了党群。她在美国做项目已经有十年了。最近有一个新合伙人——姜平加入了我们。五年下来我们大大小小已经做了十个建筑。我知道怎么建造和设计,但我们很需要一个懂管理的人。我们总是在谈建筑观念和建筑在社会中的角色——都是些抽象的想法——但人们关心的当然是你的建筑做出来是什么样子。姜平在芝加哥的SOM做了差不多有十年,在高端建筑方面很有经验。他给这个事务所带来了实践经验。

一个新项目的具体推进过程是怎样的?

一开始是一种情感。我们会和许多潜在客户会面,但我们只和我们喜欢的人合作。你能通过第一次会面判断出一个人能不能合作。然后我们到所在地寻找对这个项目的感觉。一旦了解了社会和实体的语境,想法会很快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这个环节非常快——可能见一次面,出一次差,我们就已经强烈地感觉到该做些什么了。如果你对相关的人和地点没有感觉,心里很难起反应。

刚才你提到,你和早野在创立事务所的时候想探索一种“新亚洲建筑”。当时在这个问题上具体都有什么想法?现在你在这个领域的经验更丰富了,这些想法有没有改变?

起初我们只是觉得需要有个东西来把我们组织起来。他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我们需要找个共通点,那就是亚洲。现在我们感兴趣的是人和自然在这一语境下的关系。我想这跟独特的亚洲传统有关,是一种可以把我们带向未来的东西。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我们现在在做许多大型项目,在这地方有那么多高楼和高密度的城市。但如果你了解一下这里的历史,在日本和中国有很多小房子和花园,这里的人喜欢把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我们正在建造一个垂直的城市,但这不是一个机器、一座雕塑;你可以过着高密度的都市生活,同时又享受到自然。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在谈论这个问题。

这让我想到在黄都艺术中心的项目阐述里,你引用了作家老舍的一句话:“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每个建筑倒不需要显示自己。”能不能谈谈你是如何从北京的都市和建筑具体状况出发进行作品构思的?北京人和自然是不是有种特别的关系?

黄都艺术中心和我们其他的项目是很不一样的。之前我们做了很多所谓的地标建筑,没有任何语境。因为在许多新开发地块,建筑物周围还没有环境可言,所以我们的建筑就像是平地里冒出的一只怪物。但现在是在北京的中心,在这个作为传统博物馆的艺术中心周围全都是小房子。所以我们在考虑如何把我们的新建筑和环境融汇、整合一起来。我们发现北京的灵魂是庭院,一种空的空间。以一个院子为中心,环绕它的是作为边界的建筑物。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你永远无法清晰地看到某一个建筑。比如在故宫,空间有很清晰的秩序,当你穿过大的空间、小的空间、花园,你是在墙和墙之间移动,总是在空间里的。你不会把广场上的建筑一个一个分开来看。人是喜欢空的空间的,因为它能给树和鸟、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提供“空儿”。社交活动、人和自然的交流,这些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头等大事;建造一个实体的建筑已经是次要的了。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把这种空间放到我们的新建筑里去。

但是——我继续艺术中心这个例子——我们的建筑是很高的,而庭院是一种在平地上的单层单元。我们必须想办法把树种到空中,种到新建筑里去。建筑通过庭院的叠加来形成高度。所以我们的建筑是由许多平面构成的;在不同的平面上都有庭院和树,这样我们就有了空间的中央空隙。

这个问题对北京太重要了,因为正如你所说,社交生活是围绕着院子进行的,院子从根本上是一个平面结构,但这个地方的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随着城市密度的加大,建筑必须直立起来。

没错。同时,像故宫或者胡同(一种狭窄的走道,两旁通常是四合院)这样的老式结构是以建筑的群体面目示人的,没有哪个单独的部分特别显眼。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顺着自然和建筑环境这个话题,我们来谈谈绿色建筑。比如目前正在天津施工的中钢国际广场(2007),似乎透着一种绿色建筑的新理念。你们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我们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梦露大厦那样的,我们希望在大都市的天际线上做一点曲线。这个项目是有阳台的,所以我们认为人应该可以在这个地方接触到自然,同时它还应该有自然通风和光照。所以我们就做了梦露大厦,同时我们还希望建造过程也是绿色的,因为高层建筑无论如何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在这个项目上我们设计了一种蜂窝状的构造单元,它可以在工厂里批量、高速地生产。有了这种结构系统,建筑里就不需要柱子了。此外这种蜂窝结构还具备气候适应力和更高的能源利用率。所以这个建筑是利用高科技来实现绿色的。

在这之后,我们刚刚完成了一个重庆的大厦项目,叫做“重庆森林”(2009),建筑是由许多漂浮的平面组成的,每一层都有花园。它体现了我们目前的绿色建筑理念。不一定要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在这个项目里,花园可以给办公空间带来很自然的感觉。与此同时,它的结构很简单,造价合理,而且悬梁平面还可以提供太阳能,所以它是一个自然的绿色建筑。以我们现在的理解,绿色建筑不只是技术问题。我想如果一个建筑能让住在里面的人感到接近自然,那它的可持续性就更强。你得把人在山水中游玩的感觉做出来——他们喜欢大自然,能够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我希望建筑能够起到传统花园的作用,能激发人去写诗。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重点不是科技,而是人类精神。科技一直会变,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的基石。

我们继续谈北京以及那里的建筑,“胡同泡泡32号”获得了英国生命保险设计大奖“年度最佳设计”的提名。这个已经在北京建起来的泡泡只是一个提案,其背后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有没有打算再多建几个?你觉得这个项目的前景如何?

这个项目起初是为了展览做的,没有打算真的去建造——它属于一个叫做《北京2050》的提案。这个提案分三部分,2006年作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卫星展《Mad in China_Venice》的一部分在Diocesi博物馆展出。我们打算通过这个来提出对未来北京的三个期望:高密度漂浮城市;天安门广场是一片森林;传统住宅区里有泡泡。我们的想法是,在老胡同里楔入更多的建筑空间,这样老百姓还是可以继续住在那里,同时又有供暖,有独立卫生间,有煤气这些东西,这样能够保持住邻里关系。我认为这是保护城市的一种途径。如果你只把建筑保留下来,人都得搬走——我觉得这不太好。有人以为就是一个泡泡,但那不是我们计划的全部。另外,它是在一个商业空间里的。我肯定会构思更多这样的空间,给居住环境带来一些变化——这就是初衷。这个工程定在2050年竣工[发笑],所以我们还有时间。但想法就是这样。

为什么用泡泡这个形式?这种干预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吗?

我觉得从空间考虑,泡泡是很灵活的。它可以插到随便哪个院子的角落里,可以是任何形状。同时,它的外观很浪漫,像一个梦,如果你上用反光材料,它的形体就消失了,这样你就能看到自然风景,房屋都融合到了它的表面。不过我也不介意去尝试新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百姓的生活,它可以改善他们的老房子,他们可以得到生活所需,可以世世代代继续生活在那里。

在做国内的市政建筑项目的时候,比如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造的鄂尔多斯博物馆,你们如何让当地政府官员和城市规划者接受如此新颖的想法,让他们最终认可你们的设计?

像这样的项目,需要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对话。在一个城市里,你只需要跟一个人对话就够了,因为权力是高度集中的。在鄂尔多斯博物馆这个项目上,我们之所以决定做,是因为那个地点非常的疏离——他们要在一片荒漠上建一座新的城市。在考虑这个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完全不知道周围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决定做一个壳,不管将来有什么,它可以保护自己。我们拿出设计方案的时候,掌权的那个人说:“我喜欢。看上去像个敖包。”(一种用于宗教仪式的石头堆。)看得出来。反正是圆的嘛。

还有一些人,包括市长,一开始是反对我们的设计的,但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接受了。我估计这个认可我们的人并不觉得它像个敖包;这是他的一个策略,让其他人相信这个项目的价值。事实上他是感觉到了这个建筑的未来主义气息。这是一个命悬一线的时刻,在每一个项目中都会有这么一个时刻。一旦你从某个特定的人那里得到了认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预算或者技术问题完全不需要谈。

他们肯定特别信任你。

他们不是信任我。他们只是认为这个项目必须做出来,我们必须想办法把这事做成——他们不在乎代价。他们会去雇施工队,但一旦有问题了,他们会说:“这是你们的工作。想办法解决。”这样整个流程就简单多了。

从图片上看,这个博物馆漂亮至极。现在工程的进度如何?开始做室内了吗?

是的,开始了。难以置信——外立面做的非常快。只花了8个月。

知道附近会有什么建筑吗?

在我们开始施工后有一个图书馆也开始建了,但他们比我们早完工。建筑本身挺简单的,但样子很怪。外形看上去是三本书,到晚上会发出黄色的光。在中文里,“黄书”有色情书籍的意思!所以老百姓在拿这个建筑开玩笑。甚至政府官员也认为这个建筑里我们的博物馆太近了。他们想要把它给挪开,但那是不可能的。

说说事务所在做的其他事情吧,专题座谈、研讨会、活动,还有出版?这些事对建筑项目有什么帮助?

其实最初的两年我们什么奖也没拿过,我们就是自然而然地参加了更多的展览。通过这些展览,我们认识了很多艺术家。喜欢这些建筑的艺术家比建筑师要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自然就跟喜欢我们的人走的更近些了。然后我们发现做一些虚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思考未来,思考理想城市,总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把想法画出来也很有乐趣。所以我们就继续做展览提案。在我而言,这些事情都是一样重要的。另外我们还开始做“疯狂晚餐”,把不同的人放到一起进行圆桌对话,我们打算继续做下去。我如果对某个东西产生了兴趣,总是想跟别人聊;这可以做一个探索新事物的论坛。这些对话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获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反馈。

我了解到你正准备和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做一个联展,4月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展。说说这个计划把——是什么把你和埃利亚松联系在一起的?

2008年我们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做了一个《超级明星: 移动中国城》的计划。我喜欢埃利亚松的作品,而他也看到了我的《超级明星》,所以我们聊了起来。我们交流了彼此的想法,把自己的计划拿给对方看,在这个过程中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埃利亚松说:“我看到你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建筑计划,但我好奇的是住在里面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就给我们的对话带来一个新的方向。因为我感到在建筑和感受之间存在一种很重要的关系。比如在我小时候,那些在胡同、四合院里的生活我至今还记得。这种建筑至今还在和我的记忆互动。有时候在其他地方也会有这种感觉,但不会总是有,因为对我来说,虽然建筑可以做的(比四合院)大的多、结实的多,也更醒目,但它们不应该侵扰人的感受。和埃利亚松合作很有意思。具体到展览,我们打算做一种空间体验出来。我们设计了一个相对比较空的空间,然后在里面创造一个环境,用颜色、光、雾来激发其他的感官体验,不只是眼睛。你在爬坡的时候是看不到很远的地方的,所以你必须相信自己的感觉。也许这个展能让你打开其他的感官,那些在大城市里已经很少用得到的感官。

你们现在正在做许多激动人心的项目。你对MAD未来五年的发展有什么展望?对事务所的未来有什么设想?

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国际化,但我们身处在中国,这本身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挑战。要想实现这种高密度自然的概念,我们需要的时间远不止五年。我们必须把它彻底的概念化,把它们发展成设计,让它们得到认可——然后我们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来建造一个超级摩天大楼。我想要做成这件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就像一个中式园林——从中你总是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我希望最终能够把这个系统建起来。

Sunday, April 25, 2010

苹果:人类精神的醒目标志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我们常见的许多事物,总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展现自身,然而这其中隐藏着多少曲折抑或惊心动魄,绝不是通过单纯的观察就能得来的。

苹果是什么?这问题如此草率,如此突兀,和问“世界是什么”一样令人费解。我们常常削苹果、吃苹果甚至观察苹果,但对苹果所知甚少。

依据柏拉图,必然存在一个苹果的理念,所有“真实的”苹果都是幻影;依据亚里士多德,个别的苹果显然比一般的苹果更真实;依据胡塞尔,苹果的出现必然牵扯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域;依据海德格尔,苹果是大地的馈赠,是神的祭品……德谟克利特曾明确地说“就连苹果中也有虚空”;而我们偏将苹果理解成种种的意义或实体。

日常世界,首先是看见。我们看见苹果、刀子、桌子甚至自己;我们还可以动手抓、洗、吃掉它们。我们可以理智地考察苹果和刀子、桌子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想像、以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画下来……这是一些简单的事情,我们就这样理解着苹果的客观和主观。我们得出结论:苹果和其它东西的关联以及和人的关联是最基本的两种关联;然而我们总是在后一种关联的基础上危险地谈论这两种关联……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苹果就是一种能吃的果子,它除了是活人吃的水果,还是死人“吃”的供品。而在最早栽培苹果的西方人心目中,苹果的意义非同寻常。

苹果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出现在西方大量的文献资料中。虽然《圣经》上未明确说亚当夏娃吃的禁果是什么,但西方人普遍以为就是苹果。且不论著名的柏拉图的苹果,牛顿的苹果,宫廷画家埃沃斯的苹果,基耶斯洛夫司基的苹果;梭罗在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中写道:“在许多语言中,苹果都是水果的统称;希腊语Μηλον意指苹果,同时还表示其它水果,又表示羊和家畜,最终表示财产;苹果树一贯为希伯来人、希腊人、罗马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所歌颂;人们认为是苹果诱惑了最初的人类……”其实,仅仅通过An Apple of Discord这样一个典故,我们就已完全了解苹果在西方人尤其希腊人、欧洲人心中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涵义。

我们扯远了。我们问的是苹果是什么?或者事物到底是怎样的?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人类意义。

我们该从哪里下手?从我们的考察来看,我们只能从两种最基本的关联出发,但又不能给予过多的判断。我们坚持看和记忆,但又保持充分的怀疑。或许,在绘画这门几近末落的艺术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碎片。我们将这些碎片一点点拼接起来,就能得到某种看似完整的完整性。

我们权且通过苹果来考察事物或世界。虽然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统统画过苹果,不过我们只须紧跟一个最杰出的代表: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The Apple of Ones' Eye。这话显然是为一个制帽厂主即后来的银行家的儿子准备的。塞尚是一个对苹果研究至深的人,他说:“我要用一只苹果震撼巴黎。”事实上,通过艺术家常见的自大和虚妄,他要表达的是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天才的勇气和决心。

苹果在塞尚作品中的位置,丝毫不亚于他一生热爱的圣维克多山。然而他的苹果既不如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那样细致到画出败叶和虫眼(图1),也不如普鲁斯特所钟爱的夏尔丹(Simone Chardin,1699-1779)画得富有生活气息(图2),既不如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苹果沉重如大地(图11),也不如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那样充满天国的迷幻和灿烂(图6)。那么,他用什么打动我们?

真实地再现自然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的伟大传统,塞尚无疑深深扎根于自己的传统并质疑它。他理解的苹果既是触手可及的日常实物,又是某种矛盾中的坚不可摧的形式。“人们无须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但当他对模特大喊“做一只苹果!做一只苹果!”时他又将自然理解为某种能够把握的绝对秩序。杜飞(Raoul Dufy,1877-1953)的苹果多么赏心悦目(图8),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1898-1967)的苹果荒谬地陷进桌子里(图12),这些若干年后的作派在塞尚看来绝无可能,他所要画的是一个人的顽固、激情以及那种目力所及以至于永恒的东西。

作于1879—1882年的《高脚盘、杯子和苹果》(图3)是塞尚第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苹果作品。虽然在此之前及同期他也画过苹果,但这一幅无疑使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力。以传统的眼光来看,这件作品相当拙劣,它的画面几乎被苹果和其它物象填满,找不到一丝让人喘息的空间,而且所有的物象因透视不准而歪曲。然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塞尚已渐渐扑捉到苹果乃至事物的内在秩序。他故意将一切画在一个平面上,使“显出”成为事物最根本的存在形式;桌子画得前倾,使桌上的物件尽量凸出;高脚盘画得靠左,硬是充塞本应留有的空间以寻求平衡;桌布和盘子里的苹果全凭厚重的色彩造型,显得坚实有力;画面左右两角的树叶暗示着交叉的对角线式的牢固框架……塞尚第一次完整表达了自己对苹果乃至事物的真实理解。

如果说《高脚盘、杯子和苹果》因为一种理性的要求而使事物的显出显得刻意、生硬,那么在1890-1894年的《静物苹果篮子》(图4)中塞尚则找到了对事物秩序的更自由的表达。在这幅画中,桌面上散乱的苹果和篮子里紧紧聚集的苹果形成对比,洁白的桌布使苹果的红、黄、绿更具视觉效果,而倾斜的漆黑的瓶子、篮子有力地标画出真实视觉中的事物性空间。和前一幅作品不同,这里一切皆显得动荡,即使醒目的苹果也因笔触的松软而和空间紧密相连,于是塞尚在一种自由的混乱中终于把握住事物最基本的构成,使空间和事物的关系获得新的奠基,而不再是对传统的简单撕裂或破坏。

1893年的《静物和水壶》(图5)表现出塞尚苹果考察的更进一步。在这幅作品中我们首先看到,桌布的规模变得异常宏大,苹果的颜色、外观则趋于单一。基于空间的考虑,塞尚使巨大的桌布折叠又铺展开来,小的蓝色、绿色的苹果稀疏地点缀在桌布和盘子里,而一只较大的醒目的陶罐在墙上映出深深的油漆似的影子。在这里,苹果以一种次要的外观显示自身,尤其值得注意,盘子里的几个苹果已经显得非常松散以至残缺,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坚实的形体。

1895-1900年的《苹果和橘子》(图9)是塞尚最杰出的苹果画, 这幅耗时5年之久的灿烂作品凝结着塞尚对苹果乃至事物最完美的理解。在这幅画中,红褐色的和墨绿色的缀着花纹的巨大墙布从左右两个上角垂铺下来,桌布的折线既富动感又有理性的单纯,而均匀的苹果、橘子辐射出坚实、璀璨的形式美和色彩美。这里无疑带有古典的素描框架,但又融入全新的色彩和线条。那画面中央的一只苹果,孤单地站着,虽然离别的苹果那么近,却无形中成为一个力和美的中心。以这个苹果为中点的对角线将画面清晰地分为两半,塞尚又一次深刻地表达了空间化的事物和事物化的空间。

《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图10)是塞尚1905年的作品。依然是单对角线式地分割画面,上半部分是巨大的布帘和一个有手柄的罐子,下面是垂着的一小块桌布、桌上的桃子和苹果。这里,又有一只孤独的苹果,而这次是真正的孤独,静静呆在巨大的墙布和桌布之间。色调整体暗淡了,尤其陈旧不堪的桌子比以往显出很多,右半边全部露着。晚年塞尚的心境可想而知,任何一个愿意观察的人都能领悟到塞尚静物的宏伟抑或惊心动魄。

1902-1906年,塞尚还画过两副水彩苹果(图13、14)。在这里,最醒目的是黄色、红色的背景化运用,苹果显然没有做过多的布置,只是几个几个地在一起,在一种色彩化的空间中释放柔情和梦幻……

塞尚的苹果不像流俗意见理解的那么单纯。他的苹果在日常的微观秩序中,在自我精神世界的旷野中。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他的苹果摇摆在空间、事物、形式和色彩之间,摇摆在一切可能显出的领域。他为了事物,宁愿牺牲空间或深度;他为了结构,可以牺牲事物;他拒绝物象的模糊不清,却始终戴着欧氏几何的紧箍咒,将一切处理成色彩和形式。

然而塞尚知道自己在探索什么。正像他自己说的,他要“把这个世界的辽阔无垠以及强劲有力的浩荡潮流在一两英寸的空间里表现出来”,他要在自然中找到“还有没被看到的事物,为后继者开辟道路”。苹果代表事物、空间和世界,这些最古老、最深奥的存在问题,最终在塞尚这些闪光的苹果里舒展、激荡开来。

这个“相貌丑陋、满嘴粗话”的大师真的把苹果画烂了。他在研究什么是真实。在此,隐含的文化涵义和个人情欲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事物本身及其显现方式。我们暂且回到起初的追问。塞尚客观的意图依然在二而一的最基本的关联之间,而客观的关联和形式构成并不意味客观性本身。艺术的客观和几何的客观几乎是同一回事情,塞尚在这里只不过是做了最出色的交叉运用。客观是维特根斯坦理解的“不可说”的东西;真实不是说出的东西,即使现象学的晦暗或东方式的含蓄也不能保证真理成其真理。澄明和遮蔽的形式辩证并不比事物的显出和丰富关系来得有效,而塞尚和所有欧洲思想家、艺术家一样就停留在这种形式的单纯和事物显出的丰富的紧张之中。我们问:这种来自欧氏几何的形式——当然测量关系已经不重要了,但最基本的框架依然——真的有效么?为什么非要把苹果画得这么突出?事物和空间的真实关系是这样的么?如果这是可能的,那么贾克梅蒂(Giacometti,1901-1966)浩淼阴森的空间和虚空化的人物素描又作何理解?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纯线条的苹果树(图7)还是苹果树么?在此,我们又联系到德谟克利特的“包含虚空的苹果”。

苹果是什么,塞尚带着自己的见解。他是在真正地面对自然、思考自然,同时又顽固地将自然当作一个对象。他坚持对象的存在,他要在这所谓的对象中把握璀璨的真理。他从不画树上的苹果,农人手中的苹果,而始终是静物,也就是面对自然而不是人类的隐患。时代的暴力摧毁一切,更能导致集体的梦幻,但这和个人的执着毫不相干。“难道苹果会打瞌睡么?难道苹果会摇晃么?”他以无与伦比的激情和理智探索着世界,却从不画切开的苹果,以此捍卫自然本身的庄严和完整性,同时却又在事物、色彩、空间、结构的一切可能的对象化中越走越远。

塞尚的困惑是他个人的困惑,这往往能够升华为人类的困惑。1945年,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在《塞尚的困惑》一文中写道:“塞尚的困难是吐出第一个字的困难。他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这是因为他不是上帝,他的愿望只是描摹这个世界,将它整个地转变为图画,使世界如何接触我们这件事成为可见的。”

“在所有活着的画家中,只有一个人才是真正的画家——那就是我。”塞尚的自信暴露了艺术本身的巨变亦即不断地走向自身的反面。这是欧洲的伟大传统。塞尚之前的世界是一种理性均匀的空间-事物显出秩序,塞尚之后,一切都起了变化。塞尚目不转睛地刻画事物,使事物和空间在紧密的纠缠中凸现出来,甚至空气也成为对象。塞尚之后,立体主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愈演愈烈,世界越来越不真实,或者说真实的东西不再具有最基本的显现形态,而是潜意识的、妖魔化的、唯灵论的、所谓自由的、和一个非理性的现实世界在形式上保持危险的同一的所谓的人类艺术精神。

塞尚说:“画家作画,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为的全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别无其它。”毕加索((Pabol Picasso,1881-1973))也说:“塞尚并没有画苹果,他画的是圆上的空间和重量。”这是一种从有到无的说法,跟当时艺术史的进程保持同一。它不再理会古希腊人“有虚空”的苹果,而是认为苹果本身就是虚空,就是无,而这无和东方人理解的无是多么的不一样。

在探究苹果或世界的过程中,塞尚无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他的后继者也越来越步入迷途。这迷途不是什么绝对荒谬,而是可能的事物及事物性的彻底消失,也就是人不再能从自身和事物的显出中把握美和真理,而是将一切当成行为和幻觉。这是一次永恒的失败,在此之后,艺术不可能再理解什么是事物。艺术理解的将是种种形式主义的审美批判,将是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的小便器,种种装置、身体、观念,将是经过“机械复制”洗礼之后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么个图像幻影时代。这是失败中的狂欢,歇斯底里抑或平静。真实性消失了,真实性仅仅成为人类生活的真实性:观念的真实性和握在手中的实物的真实性以及这一切的游戏的真实性。所谓自然已经是一个久远的神话,而苹果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理智变迁中的一个最醒目的标志。

“今天我们的视力被成千的图像记忆压得有些疲倦了”……“在我接触到印象主义者时,我懂得了我应当再次成为世界的学生”……“画家画的是尚未画过的东西,他创造着绝对的绘画,也即是说他创造的是现实而不是别的……” “我的目标是以自然为对象,画出普桑式的作品。”这些无论作为一种坚实的幻想,抑或使孤独者得以继续前行的精神之火,都已永载史册。

苹果的形象坚固有力,塞尚的目标是“使印象主义像博物馆中的艺术那样坚固而恒久” 。而坚固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苹果或任何事物。这仅仅是人的看和思;它需要在判断中追问,需要以自然显现的丰富多样摧毁一切理智化的情欲、僵硬的人工形式。一切物体或许真的可以概括为“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然而事物永远以平静的方式面对人类的梦幻,坚定地攻击人的一厢情愿。苹果是什么?这是一个通过人类考古能够继续思考而不能回答的问题。抛开同样的时间的问题性,我们依然能在问题性的时间中回忆、想像、思考:或许最初的苹果并无形象,而是可能的S,X,以至于后来的种子、树木、枝叶、花朵、果实和籽粒。从树上来到人间,这是所有奇迹中的一个奇迹。或者最初的人类将它刻在石壁上,画在陶器上,接下来画在布上、木板上,挂在墙上,后来干脆是直接的艺术行为,冥冥中和其它事物聚合离分同时又蕴涵人世的万千含义。

苹果以至自然或事物,始终处于一种永恒的显出中。这种显出是日常显出的根源或深渊,是艺术显出乃至科学的逻辑起点。它是永恒,也是短暂;它隐含简朴的秩序,但又如此混乱;它能在人的持续性用力中表现出逻辑构造、价值意义,同时又沉入漆黑,将一切表达为梦幻(亦即两种关联的有效和无意义)。人的双手不能空空如也。意义无穷无尽,而事物纯然而不可知。如果说传统艺术形式来源于时代生活对这种显出的理解和把握,画家、雕塑家做出的是上帝光辉中的测量关系(东方的空白艺术注重人和物的关联从而获得一整团气韵生命,这使它既属于传统艺术之列,又需要新的现代性断裂和要求),而不是真正的事物,那么由塞尚所开辟的道路,则使事物的显出更为单纯和彻底。当然,这不是虚妄的人类进步、艺术进步,而仅仅是新的时代境况中物的粗砺站出对艺术形式的根本规范和要求,又一次集体的理智和迷梦。

艺术是古老常新的祭祀。艺术的起源是一种事物性的根本起源。假如我们妄言一切变形艺术都是毕加索的注脚,一切现成品艺术都是杜尚的注脚,那么对事物不屈不挠的理解——以及对后两种艺术在精神上的根本影响——只能来自塞尚。这是欧洲人“不死的实体精神”的最杰出的艺术化,一种几乎失去目标的努力,一种对人的任何理智和情欲的深刻怀疑,但又不落入虚无或沉沦,而是以新的显出为基架,通过一种半开半闭、带着传统枷锁的常常被指责为保守的艺术形式艰难探索着自然、世界以及艺术本身。

然而我们今天的艺术已成为彻头彻尾的“人类艺术”,成为对自然的直接使用、改变、转换,对人类自身文化的不断攻击。在今天,我们无须再认识自然,而是在自然之外、自然之中生存,更使艺术和生活打成一片。我们不再理会老子的静观,庄子的嬉戏,康德对自然的敬意,阿多诺有距离的瞻望;我们只须投入一个广阔的社会世界,通过我们的身体,通过现成品来制造种种观点、态度、野心,反抗或消解,而不再是什么“艺术”。在此我们合理地混淆了自然物和人工物,使一个大写的“事物”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无意义中时隐时现。

艺术家是不同的狩猎者,苹果代表一种隐秘的渴望。永恒化的形式和瞬间化的奠基,目不转睛和不关心不留意,这些仅仅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意义。这意义非常危险,但并不完全虚幻,因为这是来自存在的深渊中的理解。企图彻底紧张或完全放松下来,这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区别又不是很大。苹果非常简单,apple则意味深长。作为东方人,我们胸有成竹,我们桃之夭夭,而苹果代表一种更宽广的视野。任何选择都是踏上一条永无归途的路。苹果最终成为人类的水果,头颅和眼珠,小虫子的家园和墓穴,温柔的艺术,人类文化的祭品抑或上帝的永恒杰作。

苹果是什么?问题在自身的单纯中显出曲折。苹果是一个幽灵,是这个世界的小小的缩影。在一种根本的深渊状态中,人能够赋予事物任何意义,也能够将它完全榨干、幽灵化。深渊中的最基本关联,揭示人和事物的不相称关系(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纯粹关系!):人能够以所谓客观的精神考察,极端地主观,也能沉湎于和谐静寂的东方情怀。苹果不是雨伞,不是我们;而所奠基的,不是人,也不是任何事物,所奠基的正是这深渊本身。观念和实物都在其中。恐惧和平常心都在其中。敬畏和虚妄都在其中。所有区分、遗忘都在其中。人如何理解事物,也就如何理解自己。真理充满尼采所领悟的戏剧性。事物本身仍待追问。问题自身揭示为答案。关于苹果,我们其实已经闭嘴了。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我们和事物的交往最终只须通过这简单而又神经兮兮的言辞传达出来。







1.《一篮水果》 卡拉瓦乔 1596年 46×64.5厘米 米兰安布罗西阿纳美术馆藏





2.静物苹果 夏尔丹




3.《高脚盘、杯子和苹果》塞尚1879—1882年 46×55厘米 勒内·勒孔特收藏







4.《静物苹果篮子》塞尚1890-1894年 65cm×81厘米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5.《静物和水壶》 塞尚 1893年 53×71厘米






6.《苹果园》洛德·莱顿





7.《开花的苹果树》 蒙德里安1912年 78×106厘米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







8.《静物》 杜飞 1928年 64×82.3厘米 常青屋基金会收藏









9《苹果和橘子》塞尚 1895-1900年 73×92厘米 巴黎印象派美术馆







10.《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 塞尚 1905年 81×100厘米









11.《一篮苹果》凡高 1885年 油画 40.5×60.4厘米 阿姆斯特丹 凡高美术馆藏







12.陷进桌子的苹果 马格里特









13.《静物和苹果、葡萄酒、牛奶瓶》 塞尚1902-1906年 19.125×24.875厘米

美国达拉斯美术馆







14.《静物,苹果,葡萄酒》塞尚1902-1906年 44.3 ×59厘米
中国行为艺术中对“身体暴力”的和平表现2008年08月06日 14:55:04 作者:杨志超 来源:艺术国际 字号:【大 中 小】
  一,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开始

  80年代中期,行为艺术开始在中国大陆的各省份出现。8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时代,在传统艺术形式统治了中国艺术界多年以后,积压了多年的思考和个性开始爆发。而行为艺术作为一种临界点的艺术状态,它的功能和扩张力以及它最初的反叛性恰恰吻合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渴望破坏和突破的意识。于是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行为艺术的方式被更多的艺术家所采用,并从最初的集体化作品过渡到90年代中期纯粹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行为艺术的创作。只是在早期,多以集体和小组的方式出现,纯粹个人化的行为方式还比较少见,纯粹运用身体的艺术语言更是没有,这和当时的背景有相当大的关系。严格地讲,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所谓的行为艺术只是借用了行为艺术的外在形式,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语言特征。(图片,厦门达达,等)行为艺术完全是无序的、随意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旧的、封闭艺术形式的反抗和冲击。

  

  89现代艺术大展,使行为艺术拉开了序幕。卖虾、洗脚、枪击等事件,使行为艺术一时间成了现代艺术的代名词。在其后的日子里,行为艺术出现在各个地下展览中,但问题依然严重。这一阶段的行为艺术仅仅突破了从群体向个体的过渡,从简单的情绪反抗过渡到开始意识到这是具有冲击性的艺术形态,除此之外,便再也不知道行为艺术还应该有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了。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行为艺术的过渡期,直到90年代中期,遭到大展挫败后的艺术家,面临着政府的压制和经济的极度困顿时期,逐渐反思和冷静,艺术家也开始分化,行为艺术开始出现以个人方式表达的作品。以东村为居住地的艺术家的出现,奠定了行为艺术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和个人语言方式的建立,直到这时,以身体为核心的行为艺术方式才首次以完整意义出现。

  1,身体概念的出现

  行为艺术在初期和过渡期,并不存在身体的理性概念和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对“行为”的解释上。东村行为艺术家的出现和生存环境、认识深度均有重要关系,这里不多叙述。马六明,张桓、朱冥、仓鑫均使用“身体”创作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行为已从初期的对行为的解释进入到了向内,自醒的潜意识身体的回归。当然,这时的身体是简单的、客观的、具体说是停留在“裸体”上的一种模糊行为。从当时“以裸体为正宗的”说法可以看出这样的认识。但随着艺术范围的扩大和突破,对身体的单一认识正在为身体的社会化所代替,也受当代哲学、心理学的影响,对身体的认识开始出现更为深入的探索。开始出现更具有社会化的行为作品(如,为无名山增高一米,马六明的:芬-马六明、耿见宜:婚姻法等)这一发展期丰富了行为的含义,涉及面也很广。但单纯以身体为媒介,表达权利和暴力倾向的作品并不多见。而较早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张桓的“十二平方米”和其后的“65公斤”从形式到内容已呈现出了强烈的震撼力和暴力氛围,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行为艺术采用暴力方式创作的序幕。中国著名批评家老栗评价其“深刻”。这既是和艺术家个人的生存环境有关,又与当时整体的文化氛围有关,而对身体的再认识是出现暴力化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艺术家不是理论家,他在运用身体包括裸体进行创作中,他的感性认识会随着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而出现新的认识,但他不一定能把握住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最可能出现的是他下一件与上一件对身体概念的重复运用。

  那究竟为什么会产生以这样的创作方式完成作品的艺术家呢?又为什么在其后的时间里,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一种艺术语言和艺术现象呢?暴力现象为什么总是会阶段性地出现在行为艺术家的作品中?其动机是什么?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却为什么总有表现暴力的作品出现?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我们必须探讨的内容。因此在谈行为艺术作品之前,有必要对暴力现象及其历史根源解释一下,它对我们判断行为艺术中的暴力现象可以提供一个客观的心理基础。也是行为艺术作品出现暴力形式的重要外因。
二:暴力的根源

  身体——

  暴力——①强制的力量;武力。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

  暴力是一个历史问题,从有人类产生,就存在暴力,因此可以说暴力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有太多的书在反复论述这个问题,为此我不想重复这个问题)但既然是人类存在就有的现象,它就必然会成为艺术家追问的方式之一。

  1:暴力的历史根源

  德国哲学家“佛罗姆”在《人类的破坏性剖剖析》一书中认为:人跟动物共有的侵犯是防卫侵犯,是用来维系生命与种族生存的,除了这种侵犯以外,人类还有一种特有的侵犯,就是恶性侵犯,也就是破坏性,这种破坏性是人类特有的,而且并不是来自本能。佛罗姆指出:暴力嗜杀不是人类共有的本能,只是文明产生的一个恶果,跟着文明的发达,人越来越相互残杀,而解决的办法是:把尊严还给人,把中心地位还给人,使人不在做物质文明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奴隶。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侵犯性,第一种是人与其它一切动物公有的侵犯性,这是当他的生存权利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攻击(或逃走)冲动,这是种族发生史演化出来的冲动,这一种防卫性的“良性的侵犯,是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必须的,它是生存适应性的,而一旦威胁消失,它也跟着消失。第二种恶性侵犯,也既破坏与残忍,这是人类特有的侵犯性,大多数别的扑乳动物都没有,这不是种族发生史演化出来的,也不是生存适应性的,它无目的可言,除了满足凶残的欲望之外,别无意义。《人类的破坏性剖剖析》中译本—15页

  这条论点足以解释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暴力和侵犯事件的发生基础,从古老的中国历史到当今社会现实,暴力贯穿着始终,看看当代报道,每天都可以找到此类事件。中国古代刑罚是暴力形式的实际见证,历史上的酷刑——凌迟,从设计的细致和精到,时间的掌握,都达到了空前的残酷!19世纪的大百科全书将“桩形“描述为“将人类的残忍性发挥到极致的创造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万类归一,人类的文明共同缔造了暴力产生。

  2,暴力的现实问题

  1910年,清朝法学家沈家本提议废除了酷刑。漫长的历史中,从没消失过暴力的痕迹。今天,距离废除酷刑的时间已有97年,但暴力问题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当代中国,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随着产生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刑事案件和青少年犯罪逐年增高。2006年在网上出现的“虐猫事件“震惊全国,事后调查,用高跟鞋踩踏小猫眼睛的“杀手”竟是位医院护士!(图片)另一件是一位民工王斌余,在索要工钱没有得到后,连续杀死三个人,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他给我工钱会如此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它促使我们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仍然低估了暴力产生的根源以及暴力背后的所隐藏的人格分裂问题。和平年代的暴力不同于战争年代的暴力,后者因为为国家而战,有暴力转化为正义,前者则完全因为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所致,原因更加复杂。

  显然行为艺术中的暴力也是如此。有趣的是,人的词汇是相当贫乏的,在尚没有找到客观的来表达这种形式的辞藻时,往往习惯性的用“暴力”加以概括。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艺术形式?除了以上谈到的相关历史根源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 大背景下的集体压抑情结和破坏性情结的聚集(现实背景)

  9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的前卫艺术仍处于地下状态,除极个别画家和海外画家以外,云集在北京各个地区的立志从事前卫艺术的艺术家已有上千人,共同构成了一种新艺术的态势,并在完全缺乏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以自己解决资金的方式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地下展览。这样的地下展览和公开展览的作品的平庸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以至于在2000年前后形成了所有此类作品爆发的焦点。“不合做方式“展览上出现的不约而同的暴力化作品,相互既不认识,也无联系,但这恰恰证明了这段时期所形成的共性和心里基础的相似。

  1992年,兰州军团实施“葬” 艺术活动,事隔三年后,在1995年,遭到当地警察的严格审查,所涉及面多达20人左右,而且根本没有明确原因,参加的主要艺术家都被限制在规定时间内不许擅自外出,每七天必须来市局汇报一次,这样的调查持续了半年,而且,类似的事件发生了两次。

  2000年初,有陈进、朱冥、舒阳策划的第一界OPEN行为艺术节原计划在北京城区进行,参加的有几十位艺术家,有意思的恰恰是地点的选择。当时,行为艺术完全处于地下,不为政府所接受,这样的艺术形式是要遭到查封和控制的,为了可以让活动顺利进行,几经周折后,选在了怀柔山区,一是比较偏僻,二是旅游区,人多也不会引起注意。即使发现了,由于离城较远,也不容易被查封。活动在当天上午开始,到场的有艺术家及其朋友、摄影师、观众约100人。然而,刚做了几个行为作品,公安局和当地派出所的人就到了,还有安全局的便衣人员,马上查封了现场,扣留了部分艺术家的摄像机,磁带和胶卷,并不许人离开。将策划者逐一盘查,态度很凶横,感觉这是一帮危害社会的异己分子一般,严令不许做这样的活动!在场的许多艺术家在警察的眼皮下,像地下党一样,纷纷沿山沟逃跑。走小路,越苞米地,过小河,再拦三轮拖拉机返回怀柔城后转班车逃回城里。现在只要一想起那狼狈的样子,坐在车里人的疲惫和无奈的神情,心里还会痛!第一界OPEN艺术节也被迫在几天后,转移到陈进家中秘密进行。
另一个现象是艺术家个体的遭遇。在1996年北京举办的艺术博览会上,艺术家王楚禹做他的一件行为作品《擦拭日记》过程就是给参加博览会的艺术家和单位依次发卫生纸,这样一个行为活动结果遭到了武警的抓捕,在把王带到一间房子里后,4个武警把他围在中间,像车轮战一样,从一边打到另一边,王口鼻多处流血,青紫。在禁闭几个小时后,才被释放。另两位有此遭遇的行为艺术家是朱冥和马六明,在1994、6月东村的一次行为活动中,突遭警察的包围,现场大乱,艺术家都跑了,只剩下朱冥和马六明,自然就被带走了,朱被关了三个月后才放出。著名策划人栗宪庭多方营救,分别给北京市公安局和邓小平的女儿写了信,但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消息。我在1999年7月做行为作品《四环以内》时,也遭到几个小时的盘查,好在我的证件齐全,警察没发现什么问题,把我放了,为此事,艺术家艾未未也受到牵连,多次去东城分局解释此事。最近的事件发生在2007年的5月,有宋庄艺术家成力发起的“国际裸体日”活动,由于在户外进行,导致警察干涉,除严令禁止这样的活动外,成立虽没有遭到拘捕,但被多次询问、审查。

  那么,艺术家面临这样的社会现象时,无疑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我们可以说艺术不是政治,但艺术家一天都无法离开社会,如果你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会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呢?答案很简单,中国三四十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这一点

  类似的事件有许多,包括遭到查封的展览。举这样的事例我只想说明当时的真实环境和行为艺术的处境。这一点十分重要,它对理解和明白为什么在90—2000年代所产生的诸多暴力作品确实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背景并不是产生这些作品的全部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艺术本身。比如现代和传统的分裂、个性的复苏、以及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个人生存现状的矛盾感等等,这些向内和向外的双重现状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初的反叛性作品的集体出现,最终在1999年1月“对伤害的迷恋”,2000年的“不合做方式”等展览中亮相,以至于构成了一股风潮。社会将此称为“血腥暴力性作品”在其后的几年中,掀起了全国性的批判运动,文化部也因此在2002年春发布“关于禁止以艺术的名义实施暴力、血腥、尸体作品的禁止令。”

  二,暴力来自于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和重新解释

  80年代中期,行为艺术开始在中国大陆的各省份出现,8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时代,在传统统治了中国艺术形态多年以后的80年代,积压了多年的思考和个性的复苏开始爆发,而行为艺术作为一种临界点的艺术状态,它的功能和扩张力以及它最初的反叛意识的彻底性恰恰吻合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渴望破坏和突破的意识,于是在80年代中期及90年代,行为艺术的方式被更多的艺术家所采用,并从最初的集体化作品过渡到90年代中期纯粹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行为艺术的创作,当以个人化方式创作时,暴力作品必将出现。

  三,个人环境和艺术倾向影响了行为艺术家早期的暴力情节

  尽管我们知道,同时期同环境的相同年龄的艺术家很多,为什么会形成相似同甚至完全相同的作品倾向呢?必须指出的是,行为艺术家的暴力化作品的出现和他个人生存成长的环境有绝对相关的因素,这并不是仅仅指童年的经历,更多的是在他成年以后和构成他生存的环境有关。基于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化情节,行为艺术的地下化也促成了这种情绪的漫延。急于追求个性的表达,对艺术充满理想情节的艺术家在受压制后,会感到更加急迫表达他的反抗,这多重原因的症状积压很重,在以往的艺术形式中难以找到突围之路,因此,转向启用最强烈的形式。而最强烈的效果便只能转向对暴力的诉求,其目的不是表达暴力而是借此震动摧毁旧的方便法门。同时,艺术家当时的艰难生存加剧了对暴力表现的欲望。以当时宋庄的艺术家为例,每天的生活费最低只有一元钱,冬季连买煤的八元钱还需借,而且这样的艺术家不在少数。苦难固然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但这样长期的苦难早已从最初的理想演变为精神上的痛苦,并最终成为暴力作品产生的重要原因!让观者从震惊中引发思考。我以为,不管此时的方式有多么不成熟,有多么简单,但从作品的真诚和创造力上讲,这样的作品绝对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而这样的作品无论放在什么时间段里,都是必需的。因为,这样的艺术作品是对我们良知的提问,是当时的真实缩影。当代艺术并不是因为美才震撼我们,而是因为真实的历程才震撼我们!批评家栗宪庭说“我至今认为,真艺术往往产生于不幸的人生和痛苦的心灵。”

  中国有位行为艺术家叫成立,在2004年他自己创作的一部反映个人生活的短片《人民个体的私有权利—勃起》中,他有这么一段自述:“我从1998年每天早晨洗冷水澡,至今已快五年了,早上生殖器会勃起,球勃起的那种感觉坚挺,坚挺是一种力……我吃素菜、单身、创作很多作品,也卖不掉。它是一种力、一种追求、这种追求的力量很像勃起,持续不断地追求,生命本在的一种力,使人振奋,用力去做…… 我是贫困,家庭不能团圆,同行的不理解,经济的窘迫,还要努力去做,坦然的追求。我现在很平静,就像“庄子斗鸡”。第一年,斗鸡一见另一只鸡,就勃起。第二年听见别的公鸡叫还勃起。第三年它听见别的公鸡叫都很坦然。这种坦然、平静的心情才能勃起,自由才能勃起,这是生理事实。其实每一个人都会勃起,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平静地把它诉说出来,就很美,就很好”。评论家也许会说,这和艺术有什么关系?这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一个人离开了生存的土壤,其作品本身就非常可疑。生活的艰辛不是我探讨的目的,有太多的人比这更苦,但如果有人甘愿冒艰辛之苦而为了精神追求的话,这样的艰苦正是一种近乎仪式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信仰,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的艰苦。
四,西方文化暴力的传入和遗传影响

  在至今许多关于中国行为艺术的文章里,尤其在关于出现暴力性作品的原因简述上,没有不谈到西方的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的“感觉“展。批评家一致认为这极大影响了中国艺术家,我们的暴力倾向由此而来,然而这种表面的理论细细想来十分可疑,在有关中国此类作品出现的前后,大部分艺术家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展览,根本不知道还有”赫思特“这个人。我们只要想想我们当时的资讯通道,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90年代初到中期,行为艺术处于地下状态,我们得到国外资料的情况依然少得可怜,传播当代艺术的资料也很少,中期以后逐渐多了起来,但这不足以支持影响理论的确立。更准确地讲,受影响的是西方多年思潮的潜移默化,而不是那个具体展览。同时,我国自开放以来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渴望突破和打破传统思维的意识已积累了多年,正在寻找一个时期和爆发点,而艺术中的暴力化现象恰恰与此相呼应,我们不能忘记当代文学中出现的暴力描述,在余华的作品中最突出。这表明在文化界,不同学科的情绪正惊人的一致,这都构成了同一背景下的爆发,因此说暴力文化并不仅仅发生在行为艺术界,而是各个方面的,只是行为艺术表现得更为不同和充满真实感而已。另外,行为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也是相当奇特,它充当的角色总是处于边缘和转型期时某个特定角色,它所运用的形式和手段及其效果从一出现就是异类,而它的异类和社会进程、社会矛盾及社会多种思潮的形成有极亲的血缘关系。很像家庭中变异的孩子,虽是一家,但性格、脾气、爱好又极不同,因此往往遭到家人的嫌弃,最后在拼杀一番后,只好另谋生路、悄然离去了,这些都造成了行为艺术的悲剧色彩。因此表现苦难和暴力就成了他们那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而一旦转型期结束,它的使用也随之结束,它彻底成了一个孤儿,寂寞地飘零。挑战别人的时候,也在挑战自己,攻击别人的时候,人们也在攻击他,提出问题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成了问题。它像战争中的流浪儿,在无法生存时,只能以暴力侵犯的方式保护自己。然而,由于缺乏自律和理性因素并经常违反社会惯例,最终在和平来临之际,遭到消灭。甚至在它临终之际,还在怀疑自己怎么干了这么件事?然而,这正是它的贵族精神,它勇于挑战和牺牲、不畏章法、它建立的提问方式最终构成了一种存在,引出了我们对自身的反省和警觉。以上是外在原因分析,现在从内在上谈谈行为暴力的原因。

  二:身体概念的使用导致暴力的出现、

  身体是当代最方便的使用工具,谈身体暴力不能不谈谈对身体的使用。

  少化钱甚至不花钱是中国90年代非常具有实际性的操作方式,如果行为艺术的出场一开始就建立在大资金的基础上,那这种艺术在中国不会形成气候,至少在当时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在做。在当时的行为活动中,集体形式比个人形式花费要大,比如兰州军团的“葬“活动,材料费花了800元,而我的个人行为”职业保姆“则花了100元。而油画的成本就要高很多。因为你不会只画一幅油画,光颜料就可能花几百元。因此,费用少,便于操作是行为艺术的现实理由。

  行为艺术家对身体的自觉运用和使用,在从一个自然使用转化到有意识运用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这个觉悟包含这样的理论,身体从最初的对它的物理现象的认识转化到对它具有精神性的思维感受体的认识是一种升华。它不仅是一条条筋脉,一根根血管,而是具有细胞具有思想的载体。因此,以身体转达信息,是说用身体表达思想。同时,科技的发达,也使我们的简单身体具有了社会化的属性。人工心脏、人工肾移制、人工关节、人工血管、换脸、克隆、甚至唤头医学的诞生,也彻底打破了身体隶属于我一个人的传统概念。社会救助体系、环保概念的普及,也极大地将身体存在的空间法律化,你已不是你,我也不是我,这都构成了对身体觉悟和再认识的基础。因此,有个哲学家说:认识一个人就认识了全球。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也奠定了这一认识,因此对身体的觉悟意识是行为艺术中的革命,只是艺术家不善于做理论,无法用逻辑方式解答这一命题。

  那既然身体构成了行为中的要害,那行为艺术中的暴力比较常见就不难理解。不管身体的概念有多少,你必须还得使用它完成作品,这就限制了艺术家的使用范围。纽动、翻滚、蹦跳、走来走去,除了这些身体的基本运动外,艺术家已无法表达他的想法,于是,向内向外对身体内部的挖掘,自然而然成了新的表现形式。鲜血、毛发、经脉、内脏、当然远比外表的蹦跳更能揭示身体的心理因素和深层精神。这样的表现方式既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所谓暴力现象,也不是简单的引起观者的生理反应,而是多学科发展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在原地磨磨蹭蹭东摆西摆的艺术品,当然没有让医生在身上把血管里的血抽出,滴到电炉上更为震撼,更为深刻。当然,我不是说只有在身体上动刀动枪才震撼,我是指对身体的使用上的深度而言。理解这样的方式是需要以上基础认识的。在充满了虚伪、自私的利益群体中,这样的文化暴力正是走向觉悟的过程和起点,它是我们揭开身体表层,向下向内揭示生命本身秘密和疑惑的方式之一,由此,暴力成了艺术家作品的一种语言方式。

  我们通过作品可以发现,2000年最初的暴力作品逐渐转型和消失,而坚持此种形式的艺术家很少,这又是变化的结果,在经历了大大集体暴力后,多元形式出现,环境的要求,商业利益的原因等,都促使行为艺术中的暴力逐渐衰弱。但历史是一种惯性的抛物线,以固定的周期在重复着前面的事,因此,行为艺术中的文化暴力现象,在经过不自觉和自觉的挣扎、探索后,已形成了一种当代文化转型中的独特语言体系。它既不是简单的形式花样,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刺激,而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一种自律和反省的必要方式。它在芸芸众生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物欲生活中无法自拔,价值体系处在崩溃边缘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如果我们还没有堕落到高楼大厦就是繁荣,纸醉金迷就是太平盛世,那这样的作品就是有意义的。

  三,文化暴力和现实暴力的区别

  那么,现实的暴力对行为艺术有什么影响呢?

  现实暴力构成艺术家创作暴力作品的心理基础,但焦点恰恰是为了解决这种现象而不是扩展。暴力是从人类存在之初就产生的,它做为一种社会现象,将永久存在。现实暴力产生的根源、动机和目的完全不同于艺术作品中暴力产生的根源、动机和目的,甚至完全相反。艺术作品中存在的暴力现象完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暴力事件,因此它只隶属于艺术范畴内,因而是非暴力的。佛氏理论为我们寻找暴力根源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论述,但文化中的暴力并不吻合上述理论,但在人类的良性侵犯中,文化暴力的动机符合他所说的“是个体的、种族生存所必需的、是生存适应性的”。虽然文化暴力并不具备人类生存必需的唯一性,但文化暴力的终极目的也在于拯救我们所出现的矛盾,让人重获自由,因此,两者没有本质冲突。所以,文化暴力应属于人类的良性侵犯之中。
一是行为艺术中的暴力缺乏对他人的侵犯和由此而产生的直接结果。二是行为暴力没有给他人带来实际的伤害,和肉体伤害。三是行为艺术中暴力产生的目的恰恰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压抑和肉体伤害。四是行为艺术中的暴力由于不具备暴力的社会属性而永远隶属于学术范畴。五,如果说行为艺术中的暴力伤害了你的视神经和产生心理难受,原因在于你。反问一句,社会中的实际暴力难到没有给你造成同等的甚至更严重的伤害吗?一个最可笑的结论是,人常常面对现实暴力无动于衷,反而对行为艺术深恶痛绝。在确定了以上的概念后,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暴力可以成为艺术家的一种语言方式。可以这样讲,只要有人类存在,社会矛盾就会产生,恐怖事件就会产生,冲突就会产生,死亡就会产生。因此,对这样问题的追问就永远是艺术家的重要命题之一,它只会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人类的毁灭而毁灭。

  中国行为的暴力是将承受、自我牺牲、(类似武士道)自我压抑,甚至自我毁灭的方式和艺术结合起来,以达到解脱和觉悟为终极目的,(和中国的佛教有关)

  国家暴力和战争暴力是一致的,目的是掠夺财物,占有资源,维持地位,是一种具体手段,每个人这时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艺术中的暴力则恰恰相反,它首先是一种文化方式,就像作家手中的笔,音乐家的曲子一样,不具有暴力的排它性。我们一般的误解是把文化暴力误认为政治暴力而拒绝接受。印度湿婆一手举毁灭,一手抓创造,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意义,这给行为艺术的暴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的是行为暴力并非为了毁灭,而可解释为自我牺牲,自我体验,有时甚至是下意识的。而其目的是为了自身的觉悟和觉醒,也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像伯夷和叔其,饿死在首阳山中,其形式也是暴力的。只是让自己变成了暴力的牺牲者和承受者,但目的却是为了保持信仰的高度统一,而非刻意为之。

  有一则故事,是讲“台阶和石像的“一天,铺路的石台阶问石佛像”“太不公平了,凭什么人们每天睬着我去拜见你,咱两都是石头啊,佛说:“你说的不错呵,可你想想,一快石头变成台阶才需要多少刀啊,我要变成石佛就得经历千百刀呵,这就不同了”。

  暴力往往和苦难连在一起,对暴力的形式表现是基于对苦难的承受,而对苦难的承受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必经之路,没有这样的过程体验,便不会明白人类的苦难为什么这么多!

  显然行为艺术中的暴力也是如此。有趣的是,人的词汇是相当贫乏的,在尚没有找到统一的来表达行为艺术这种方式的词汇时,人们只能习惯性将此称为暴力。况且,艺术家在使用自己身体作为伤害本体时,从法律角度讲,同样无法归入暴力范畴。为了区分这中间的天瓤之别,我称行为艺术中的暴力为“非暴力和平形式“,如果一个有理性的人尚不能区分其中的巨大差异和质的不同,而硬性将此归为暴力,那这种无知和空白只能让我感到更加恐怖。

  二, 暴力现象成为行为艺术语言方式的几个特征:

  一、对身体的医学和生物学解释

  在身体成为一种“物“一种材料的同时,也同样认为,这种以往认为的材料可以具备‘思想和感受能力”也是人类认识外界的第一感觉物体,它所有的神经器官的反应和共同作用才形成了所谓的想法和感觉“因此,任何物体作用于身体本身实际上是给身体一种说法,所以,用医学方式和生物学方式运用在身体本身上,就变成了艺术家选择的语言形式之一。当刀切开皮肤,血流入器皿或用手指不停地积压皮肤产生的外在视觉效果,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反应现象和医学现象,而是在阐述一种’想法”。而这样的‘想法’力求表达是:对医学的科技依赖的心理暗示,这里的生物学并不是指动物的刺激和反应,而是指人类的起源之初的最真实状态。(如:高峰的滴血、河运昌的吊车、杨志超的种草等。)

  二、对身体的社会学解释

  由于现在“身体“已并非完全属于自我,当代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成果说明了这个问题,那身体的社会性很明白了,即通过自身以极致的行为方式介入到社会生活中,甚至以打破道德的以往定例而实施行为作品,这样的一种暗含暴力因素的作品正是身体的社会性的暴力特征。

  (如:朱昱的“食人”、谢德庆的“在室外一年”、杨志超的“嘉峪关”、片山的“吃屎”等。)

  身体的社会化并不仅仅指你在社会环境中以达到暴力的方式完成了作品,而是艺术家作品的特征和社会惯例发生了冲突,和人的生活准则发生了冲突由此产生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个人评价的冲突,社会伦理的介入等等。这样的作品并非以医学和生物学的方式实施,也不强调那样的直接暴力方式,有很多甚至是相当平静平和,但为什么归入暴力行为范畴呢?原因是这些作品的极端化和挑战因素不属于艺术家个人,而更多指向了社会的普遍的、习以为常的道德原则,一般民众在无法归类时,也将此并入了暴力的范围之内。

  (如:成立的“杀猪”、陈光的“人种”、王楚禹的“金正日”。)

  三、暴力化语言的“无为现象”

  中国行为艺术的暴力语言,从一开始就受中国传统思维和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出现和西方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它不注重外在的强刺激,血腥场面的渲染,运动强度的扩张,而是以相对安静、平和、向内的方式展现这一问题的思考,有时运用寓意和象征,这并不是什么策略,而是和中国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有直接关系,所以,用无为来概括最为合适。
 四、对身体的个人化表达

  在行为艺术中的暴力语言中,个人对艺术的认为和认识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这样个人化的表达方式的,注重体验和过程,注重心灵在空间里的细微变化,注重时间在空间中的演变。在这些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过程中,达到个人的一种觉悟和心灵境界,极像修佛的过程。而不在意具体的社会事件和反应,但方式仍是使用暴力和极制方式来呈现的。

  身体的个人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意义,从古到今的艺术家,大部分的方式都是如此,但只有当代艺术才将身体从以往的属性拉回,扮演了主角,对身体的个人化表达也基本上围绕身体这个中心进行。

  (如:朱冥的气球)在非暴力的形式外表下,他实施的过程仍充满自虐性质,他在身体上涂满荧光粉,这种化学物质含有一定的毒素,使他的身体在几年后,浑身发痒,起疙瘩,每天吃药,这一过程是我们看不到的,最后的呈现只是几分钟的发光体。戴光郁在悬吊作品中,且不说观众用鞭子抽他的痛楚,单是悬吊的难受,也只有自己知道,常人不做也无法去体验,但这些个人化的、不具体所指的行为艺术作品,也只有通过潜暴力和个人的承受力得以建立个人语言的完善。

  个人化的暴力体验和社会学、医学的关系,在作品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分得如此清晰,有时,这几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加以这样区分。

  以上几点共同构成了行为艺术中暴力现象的整体面貌,只是从时间概念上讲,这种现象有快有慢,但一直没有消失。

  这一阶段的行为艺术作品“率真地将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背景的真实性,人生挣扎,欲望的追求,困惑的心里,琐碎的生活等都十分直接地表达出来,但让人首先感兴趣的到不是他们对苦难的、痛楚的写实性表现,而是各自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对苦难人生的存在领悟,尤其是他们试图为苦难人生找寻救赎、救度的个人化方式。“——冯博一”

  五、中国式的暴力表达

  中国有个故事,伯夷和叔其,为了反抗夏君,逃到首阳山,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这个故事的结局相当暴力,但这里的暴力又是静悄悄的,无声的,不是战场上的杀戮,但远笔杀戮更为触动内心,但究竟是夏君暴力,还是叔其更暴力,更自虐,大家有自己的判断。但这种做法却很能说明中国人所采取的暴力方法,这在行为艺术中已成为一种新的表达,它不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暴力,而是一种隐忍方式。(例,“启示录一、二、三。等)所不同的是,作品所指的并不仅仅是政治,而是又将对人的觉悟融入其中,更多的感受是来自于观众,这是中国文化长期形成的一个方法,很像禅宗,所有的形式只是形式,无论好与坏,多与少,最终目的是要求人通过体验,能让心灵开悟,而非表面。谢德庆的”囚笼“”打卡“等,形式平和,但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那种对肉体和内心的暴力更让人震撼,这也正是中国式的表达——对一种看不见的东西的表达和把握。

  六、暴力行为的式微和衰弱

  在2000年中期以后,当代艺术呈现多元。商业的兴盛,各国画廊的介入,大资金的收藏,政府已将基本除行为艺术或含有某种暴力因素的其它类作品统统纳入到正常运作机制。自此,前面所提到的行为艺术的背景和处于转型期的艺术特点开始衰弱,它产生冲撞的动机和背景都在逐渐消失,商业利益的大肆兴起,艺术家生活的极大变化,使行为艺术整体遭到了抛弃和冷落。更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在简单模仿了几次行为艺术后,发现其利益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就很快抛弃了这种方式,加入到了绘画或更能有卖场的艺术形式中,这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实用主义盛行的阶段。对此,虽无法用错对加以定性,但行为艺术的命运岌岌可危。流行的观点认为,行为并不是唯一的,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干么非得用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形式呢?这里的原因在此不做讨论,所有中国艺术家都十分清楚,直接说几个具体现象说明行为的衰弱

  1, 行为艺术家的人数虽在增加,但以从事艺术的人数和比例关系来论,非但没有多,还在减少,

  2,有的虽在做行为,但只是其艺术形式的一种,更多的作品是回归到架上的绘画艺术

  2,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独立的、学术性强的、真正的行为艺术节,和行为艺术理论体系,行为艺术画廊。

  3, 没有举办过纯粹的行为艺术的大型的展览,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对行为艺术的学术性梳理,和学术建设,没有行为艺术的批评家,

  4, 政府直到今天,仍不明缺表态,行为艺术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行为艺术的命运基本靠自己在坚持。前途未卜。
行为艺术在中国出现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却没有一个20年行为艺术家,这既说明了行为艺术的局限,却又说明了中国艺术家的多变,当然,这本身不构成一个重要问题,任何艺术家都是多元的,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艺术家的多变说明了什么,如果多变是指探索的不终止和不满足,这是值得欣慰的,而事实正好相反,多变是对时局的把握程度,是对个人利益的调整,并非是指艺术的求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短视,行为艺术自身有它的归宿,它的存在与消亡,并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左右的,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真正地在为它存在的理由而没改变初衷,而这点应是永恒不变的,正像对心灵的觉悟追求,应该永远不变,行为艺术中的暴力现象可能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可行为艺术中对暴力现象的矛盾和社会矛盾将永远存在。多少年后,也可能不叫行为艺术,而是别的什么艺术,但对这种矛盾的表现和呈现将会以延续的方式发展,因此,暴力性的行为艺术也将追随这个规律而发展变化,再过20年,我们可能会忘了行为艺术,但这段引起极大争论的历史却不会消亡,这或许是行为艺术一个宿命论的最恰当归宿吧。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行为艺术留下了一条不明不暗,若隐若现的轨迹,在转型期的当代艺术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商业利益的反动,对无功利的追寻,对道德伦理的发问,都曾经在一断时期里,没有别的艺术样式可以企及,但这些终究过去了。做为一个行为艺术家,我并不感到悲哀和失落,这是必然的过程。安迪,沃霍尔说“人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的明星”的时代正以光的速度来临,谁也无法阻拦,这应该说是公平吧。在拍卖行,几乎每次都暴出拍卖天价的今天,我为向至今还在从事行为艺术,以及保持了艺术信念的艺术家致敬,他为我们受住了一份信仰和精神依赖。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就在今年3月16日,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吴幼明,他被中国湖北省黄石交警大队辞退,理由很荒诞,说他在工作中从事商业活动,而那些真正从事商业活动的警察还堂而皇之地工做着,只因为他是头,而他只是为了发展文学,艺术的推广而办了一份民刊,这种民刊里有真实的声音,这件事告诉我们,现实的处境依然是严峻的,它折射出一个国家走上真正民主,自由的道路是十分坎坷的。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是启蒙艺术的觉醒,很像早期原始人学做武器和使用火镰,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只要想想当代中国在进入到八十年代以前的类型,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当然,整个现代艺术文化理论的突变是真正的火种,在现代艺术的起义旗帜下,行为艺术更像一小股草莽英雄一样,也在附近的山林中扯起了义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它充满着个人英雄式的理想和梦想,以及个人创造精神。它典型的身体方式和呈现方式,也为这样艺术家提供了试验场,因而在中国当代艺术各种状态尚没有完全活跃之时,像一把利斧,劈开了那道黑幕,在当代中国震撼登场。然而,个人英雄主义的旗帜扯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在最初毫无功利色彩的艺术实验中左冲右杀,引得各方大大不满之后,随之而起的多元态势和市场化迅速瓦解了行为艺术。在2002年以后,开始衰落,它所打起的旗帜也在历经风雨后残破不堪,在孤零零的山上只剩下条条缕缕。旗下加盟的曾经将士,也大多倒戈,或者重操就业,在怀疑论和利益论的驱动下,纷纷拿起画笔和依赖别的方式生存,只剩下极个别的行为艺术家带着残破的旗和满身伤痕,顽固地坚持着最初的信仰。如果说仅靠年轻时的理想和冲撞精神坚持不了多久的话,那么在坚持熬过艰难的许多年后,行为艺术也开始有了收益,甚至也有相当不错的时候,最初的坚持忽然得到了释放,心里的底线全面崩溃。行为艺术真正式微了,不再有人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只是想换取生存的资本。
没有一流大学的文化繁荣 文艺复兴琐谈2010年04月23日 16:04:11 作者:薛涌 来源:南方周末 字号:【大 中 小】
  文艺复兴的表征,是学术和文学艺术的复兴。但是其根源和本质,则是公民精神的复兴。佛罗伦萨能把其巨大的商业财富转化为永恒的文化业绩,就在于其共和体制的活力。

  十几年前,美国一位统计学家大卫·班克斯(DavidBanks)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天才过量的问题”。他指出,对人类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天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他们多是成群结伙地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上产生。他通过统计数字归纳出人类历史上三个最为盛产天才的时间和地点:公元前440-380年间的雅典,1440-1490年间的佛罗伦萨,和1570-1640年间的伦敦。他接下来质问:是什么因素使某一地点在某一时段内产生了如此之多的天才?回答这一问题,对我们的教育、政治、科学和艺术都有重大的启示。可惜我们从来没有正面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班克斯的问题对历史学家来说是个重大挑战,虽然他的统计标准或大有商榷之处。比如,他所说的佛罗伦萨,主要是梅第奇家族统治时代,也大致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时代。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天才,并不是15世纪中后期突然蹦出来的。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现代文化的起源。这一文艺复兴的中心,就是佛罗伦萨。另外,佛罗伦萨还是欧洲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我们无法把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从养育了他们的这种制度和文化中摘除出来,特别是这种制度和文化到他们出生时已经发育了百年以上。当我们把班克斯在统计学上的时间框架稍加突破,检视从13世纪到15、16世纪广义的文艺复兴时,佛罗伦萨文化巨人的阵容同样令人吃惊:但丁、彼德拉克、薄伽丘、布鲁内热斯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亚维利……再稍后一点还有伽利略。

  不过,更令人吃惊的还是佛罗伦萨的人口基数。根据当时人GiovanniVillani的记述,在1348年黑死病爆发以前,佛罗伦萨的人口达到10万的顶峰。现代学者的估计保守些,约为8万。黑死病把佛罗伦萨的人口砍掉了一半,并且不断袭来,使其人口到19世纪以前一直没有恢复。所以,在我们所谓的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人口多在四五万上下(作为对比,当今北京市仅海淀区的常住人口就在30万上下)。佛罗伦萨的识字率虽然在当时非常高,在成人男性中也不过是1/4到1/3上下。也就是说,在黑死病之后,那些识字的男人(即有成为文化巨人的最低准入资格的人口)长期维持在不过几千人的水平上。另外,现代学者还以不同的区域的标准进行估计。佛罗伦萨本身人口4万,佛罗伦萨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所统治的地区(包括周边农村、6个附属城市)的总人口共30万。不过,这些周边地区的人口,特别是将近18万的农村人口,其文化素质和佛罗伦萨本城的人口不可同日而语。这么一点人口竟在几代人之内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如此之多的文化巨人,也无怪佛罗伦萨成为世界最聪明的地方了。

  另外,13到15世纪正是欧洲大学勃兴的时期。其中佛罗伦萨所在的意大利北部地区更属于大学的发源地。比如在与佛罗伦萨交界的波伦亚(Bologna),产生了欧洲第一所大学,以法学教育领先于世,和以神学为核心的巴黎大学分庭抗礼。另一个邻居帕多瓦(Padua),乃至一度被佛罗伦萨征服的比萨,也都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伽利略就在这两所大学中都任过教,哥白尼则曾在帕多瓦任教。相比之下,佛罗伦萨虽然在1321年也建立了大学(stadiumgenerale),但1330年代就停止运行。到1348年政府下令再建,在1371—1379年间只有两位医学教授,在1379—1385年间干脆关闭。在接下来几年大学进入顶峰期,曾雇有24位教授,可惜日后每况愈下,1407—1413年间再次关闭。其校长在1430年时感叹:佛罗伦萨富甲一方,是意大利文化之都,但大学竟比不上周围差得多的城市!1473年,大学迁移到被佛罗伦萨征服的比萨,享受了20年一流学府的地位。1494年比萨反叛,又迁移到了皮斯托亚(Pistoia),随后再迁至波拉图(Prato),最后于1496年回到佛罗伦萨。不过到了1515年,则随着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又跑到比萨开张。

  为什么这么一个没有一流大学的地方,居然在文化上把人类带入了现代?佛罗伦萨的例子证明:大学未必是文化繁荣的关键,宏观的社会政治制度更为重要。从教育制度上看,佛罗伦萨虽然没有一流大学,但其草根的教育体系相当完备。让我们回到GiovanniVillani的记录:在佛罗伦萨人口达到10万时,有8000到1万名孩子在私立学校中读书。这些人大部分在读小学,基本是用母语(当地的方言)接受教育。有1000位左右的精英则进入用拉丁文教学的职业学校接受数学、逻辑、修辞等训练。除了这一基础教育外,行会拥有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米开朗基罗就是由这套体系训练出来的。他最初进入石匠作坊学艺,后曾尝试到学校读书,但马上就受不了,最终回到作坊中苦干,终于有大成。目前留下的历史档案中还有这样的司法案例:作坊中一位学徒起诉另一位伙计,因为他给了后者一笔钱,后者答应教他读书,但最终未能遵守承诺。这多少反映出作坊中的学习空气。

  更高一级的教育,则是教会、修道院中的学校。这种教育机构在大学诞生前就非常普及。即使到了16世纪,伽利略这样的人才也在这种学校中接受过教育。另外,精英的人文学者各有自己的圈子,有柏拉图学园这类的私学,如Chrysoloras等著名的古典学者,即使有大学教职,也多在大学之外的私学中教书。
没有一流大学的文化繁荣 文艺复兴琐谈2010年04月23日 16:04:11 作者:薛涌 来源:南方周末 字号:【大 中 小】
  没有一流大学还使佛罗伦萨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文化的多元化。我们一般对文艺复兴的印象,多受瑞士史学家雅克·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一书的影响。他把文艺复兴的成就描绘成人文主义战胜了中世纪的宗教、使理性把个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但后世学者的研究,指出了这一描述的夸张和片面。事实上,文艺复兴中的几个意大利城市充满了虔诚的教徒。神学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动力,也是其艺术与文化的主要题材之一。另外,当时对文化多元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教会,而是来自大学。大学所教的科目,过分地统治了当地的文化。且大学多以法学为核心。即使地处教廷所在地的罗马大学,在1514年有31位法学教授,18位修辞学教授,13位哲学教授,4位神学教授,2位数学教授,1位占星学教授,1位植物学教授。要知道,在法学领域,经院哲学是主导性的方法,和新近崛起的人文学虽然不像布克哈特所描述的那样迥异,但毕竟取向不同。波伦亚因为其大学而成为欧洲的法学之都,结果整个知识生活被法学所统治,经院气非常厚重,在其他方面则缺乏表现。帕多瓦大学素有亚里斯多德的学术传统,最后发展成自然科学的重地,但也同样不能避免文化偏食的命运。佛罗伦萨人要想接受这些主流学科的教育,很方便到邻近的大学去就读。比如,佛罗伦萨是个司法中心,许多司法人才就是波伦亚大学培养的。甚至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如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利比(FraFilippinoLippi)、写实主义雕塑的奠基人之一多那太罗(Donatello),也一度被吸引到帕多瓦大学中。不过,佛罗伦萨总能在大学的主流学科之外兼容并包。像米开朗基罗这等讨厌学校的天才,在佛罗伦萨的工匠传统中有着最好的成长环境。另外,布鲁内热斯奇、多那太罗、吉尔贝蒂(Ghilberti)都是在金器匠的作坊中接受的最初训练。他们之所以能够突破那个时代平庸的哥特式风格,就在于无学统限制,能摆脱师传,从实地考察古典遗迹中几乎无师自通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多元文化要具有真正的创造力,多元因素就必须相互交流,否则就如把各种风格的家具杂乱无章地摆一屋子,照样没有格调。美国的佛罗伦萨史学家GeneA.Brucker指出,佛罗伦萨的文化来源于两大传统:一是希腊-罗马-基督教所代表的普世主义传统(注意:在这里他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归为一类传统,而不是对立的敌人),具有着强烈的等级和权威色彩,并且主要以拉丁文作为载体;一是特殊主义的本土文化,以当地的托斯卡纳方言为载体。这两大传统的融合,在但丁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但丁是古罗马帝国秩序的崇拜者,留下的政治著述主要为拉丁文。但他的《神曲》则是用当地方言写成。雅俗文化在他身上可谓水乳交融。

  那么,这种文化融合的社会和制度根源是什么?我看最重要的还在于佛罗伦萨这个“面对面”的社区中的共和体制。不错,梅第奇家族的专制一度使共和体制名存实亡。但是,即使在梅第奇家族的极盛期,他们也都以公民领袖自居,不敢触动共和的制度形式。这种共和制度,表面上是许多学者指出的富人寡头统治,但其运作本身要求的政治参与则为大多数现代民主社会所望尘莫及。比如,作为最高政府权力机关的执政团(Signoria),由9位成员组成,任期仅为两个月。一年下来,这一最高首脑的地位就需要几十位公民轮流充任。当然,担任这一最高职位需要资格,并要经过严格审批。不过,在1343年,在8万到10万居民中,这个位置就有3000候选人,其中300左右通过审查获得了资格。到了14世纪后期,佛罗伦萨的人口仅四五万,有此资格的人则上涨到了750人。屈指一算,四五万居民中的成年男性公民不过在一万五上下。在这些人中,大约20个人中就有一个有资格充当国家最高首脑两个月!更不用说,在执政团之下,还有各由12人和16人组成的两个咨议会,负责对执政团提出政策建议,具有相当的政治权力,也是几个月一轮换。再往下,还有各级政府的行政官员、人民议会、共同体议会等等。把这些加起来,佛罗伦萨的男性公民离人人有官做已经相去不远了。

  众多的佛罗伦萨公民都意识到:我早晚要承担重大政治责任,甚至担任国家首脑,对任何公众事务不能不闻不问,都必须精通。这也难怪,班克斯统计出的人类史上3个最聪明的城市,另一个就是以公民抽签轮流担任公职为基本政治体制的古代雅典。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其实就是希腊、罗马的古典共和主义的复兴。

  共和主义往往能以公民精神超越阶层意识。佛罗伦萨固然是个贫富悬殊的地方,但是,在执政团中,富裕的国际银行家和贫困的工匠却可以平起平坐地讨论国事。精英与草根也因此有了制度化的交流渠道。构成文艺复兴里程碑的一系列公共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上往往要经过充分的公共讨论,使各种文化通过公共辩论而融合。在当时,古典学术属于精英文化。拉丁文且不用说,希腊文连彼德拉克也难以掌握,几乎被流亡的拜占廷皇族和贵族学者所垄断。建筑师和雕塑师,则属于石匠、金匠一类的手艺人,主要接受的不是古典训练。但是,共和的公共政治品性把两种文化带到了一起。布鲁内热斯奇、多那太罗这些手艺人从古典遗迹实际考查中的发现,让那些终身研究古典文本的人文学者感到别有洞天,开始对这些匠人的工作大为注意。吉尔贝蒂为设计教堂大门的浮雕,也和人文学者布鲁尼等等多有交流。发明透视法的布鲁内热斯奇则学习数学,并经常参加在神学问题上的经院辩论,远非一个只会敲敲打打的石匠。

  文艺复兴的表征,是学术和文学艺术的复兴。但是其根源和本质,则是公民精神的复兴。佛罗伦萨能把其巨大的商业财富转化为永恒的文化业绩,就在于其共和体制的活力。
没有一流大学的文化繁荣 文艺复兴琐谈2010年04月23日 16:04:11 作者:薛涌 来源:南方周末 字号:【大 中 小】
  文艺复兴的表征,是学术和文学艺术的复兴。但是其根源和本质,则是公民精神的复兴。佛罗伦萨能把其巨大的商业财富转化为永恒的文化业绩,就在于其共和体制的活力。

  十几年前,美国一位统计学家大卫·班克斯(DavidBanks)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天才过量的问题”。他指出,对人类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天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他们多是成群结伙地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上产生。他通过统计数字归纳出人类历史上三个最为盛产天才的时间和地点:公元前440-380年间的雅典,1440-1490年间的佛罗伦萨,和1570-1640年间的伦敦。他接下来质问:是什么因素使某一地点在某一时段内产生了如此之多的天才?回答这一问题,对我们的教育、政治、科学和艺术都有重大的启示。可惜我们从来没有正面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班克斯的问题对历史学家来说是个重大挑战,虽然他的统计标准或大有商榷之处。比如,他所说的佛罗伦萨,主要是梅第奇家族统治时代,也大致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时代。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天才,并不是15世纪中后期突然蹦出来的。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现代文化的起源。这一文艺复兴的中心,就是佛罗伦萨。另外,佛罗伦萨还是欧洲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我们无法把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从养育了他们的这种制度和文化中摘除出来,特别是这种制度和文化到他们出生时已经发育了百年以上。当我们把班克斯在统计学上的时间框架稍加突破,检视从13世纪到15、16世纪广义的文艺复兴时,佛罗伦萨文化巨人的阵容同样令人吃惊:但丁、彼德拉克、薄伽丘、布鲁内热斯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亚维利……再稍后一点还有伽利略。

  不过,更令人吃惊的还是佛罗伦萨的人口基数。根据当时人GiovanniVillani的记述,在1348年黑死病爆发以前,佛罗伦萨的人口达到10万的顶峰。现代学者的估计保守些,约为8万。黑死病把佛罗伦萨的人口砍掉了一半,并且不断袭来,使其人口到19世纪以前一直没有恢复。所以,在我们所谓的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人口多在四五万上下(作为对比,当今北京市仅海淀区的常住人口就在30万上下)。佛罗伦萨的识字率虽然在当时非常高,在成人男性中也不过是1/4到1/3上下。也就是说,在黑死病之后,那些识字的男人(即有成为文化巨人的最低准入资格的人口)长期维持在不过几千人的水平上。另外,现代学者还以不同的区域的标准进行估计。佛罗伦萨本身人口4万,佛罗伦萨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所统治的地区(包括周边农村、6个附属城市)的总人口共30万。不过,这些周边地区的人口,特别是将近18万的农村人口,其文化素质和佛罗伦萨本城的人口不可同日而语。这么一点人口竟在几代人之内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如此之多的文化巨人,也无怪佛罗伦萨成为世界最聪明的地方了。

  另外,13到15世纪正是欧洲大学勃兴的时期。其中佛罗伦萨所在的意大利北部地区更属于大学的发源地。比如在与佛罗伦萨交界的波伦亚(Bologna),产生了欧洲第一所大学,以法学教育领先于世,和以神学为核心的巴黎大学分庭抗礼。另一个邻居帕多瓦(Padua),乃至一度被佛罗伦萨征服的比萨,也都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伽利略就在这两所大学中都任过教,哥白尼则曾在帕多瓦任教。相比之下,佛罗伦萨虽然在1321年也建立了大学(stadiumgenerale),但1330年代就停止运行。到1348年政府下令再建,在1371—1379年间只有两位医学教授,在1379—1385年间干脆关闭。在接下来几年大学进入顶峰期,曾雇有24位教授,可惜日后每况愈下,1407—1413年间再次关闭。其校长在1430年时感叹:佛罗伦萨富甲一方,是意大利文化之都,但大学竟比不上周围差得多的城市!1473年,大学迁移到被佛罗伦萨征服的比萨,享受了20年一流学府的地位。1494年比萨反叛,又迁移到了皮斯托亚(Pistoia),随后再迁至波拉图(Prato),最后于1496年回到佛罗伦萨。不过到了1515年,则随着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又跑到比萨开张。

  为什么这么一个没有一流大学的地方,居然在文化上把人类带入了现代?佛罗伦萨的例子证明:大学未必是文化繁荣的关键,宏观的社会政治制度更为重要。从教育制度上看,佛罗伦萨虽然没有一流大学,但其草根的教育体系相当完备。让我们回到GiovanniVillani的记录:在佛罗伦萨人口达到10万时,有8000到1万名孩子在私立学校中读书。这些人大部分在读小学,基本是用母语(当地的方言)接受教育。有1000位左右的精英则进入用拉丁文教学的职业学校接受数学、逻辑、修辞等训练。除了这一基础教育外,行会拥有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米开朗基罗就是由这套体系训练出来的。他最初进入石匠作坊学艺,后曾尝试到学校读书,但马上就受不了,最终回到作坊中苦干,终于有大成。目前留下的历史档案中还有这样的司法案例:作坊中一位学徒起诉另一位伙计,因为他给了后者一笔钱,后者答应教他读书,但最终未能遵守承诺。这多少反映出作坊中的学习空气。

  更高一级的教育,则是教会、修道院中的学校。这种教育机构在大学诞生前就非常普及。即使到了16世纪,伽利略这样的人才也在这种学校中接受过教育。另外,精英的人文学者各有自己的圈子,有柏拉图学园这类的私学,如Chrysoloras等著名的古典学者,即使有大学教职,也多在大学之外的私学中教书。
现代性和传统

现代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怪物,它像一辆飞车,一经发动便再也无法停止下来,它必须保持高速运转,人们不 知道它将开到何处,也不知道它是没有刹车的,没有人能够驾驭它。今天的世界经济除了保持高速增长,已别无选择。不如此,社会难以稳定。而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的手段,一是靠制造消费,二是靠发动战争。任何停滞,即便是放慢的选择都会造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对抗。

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理性化。现代性发 展所基于的逻辑是,人的能力是无限的,经济和科技是可以无限发展的,由发展产生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的。

常常能 听到的一个论调是说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逻辑缜密推理成分。而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正是这种西方文化中的分析思维倾向。分析思维把所有外部世界以及人类本身都 当作分析的对象,以自我为中心制造出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精神与物质、理性与非理性,逻辑推理与经验感知,人与自然,文明与野蛮, 先进与落后,发展与停滞 ……。分析思维带来了西方科学的繁荣,也导致了极端主义和无限发展倾向,产生出各种形式的分离、分解、分割。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分离,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 社会的分离,人的身心的分离……。二元对立思维导致了西方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而理性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结合正是造成今天人类和自然一切灾难 的根源。

理性主义产生于十七世纪以笛卡尔、培根、牛顿为代表的哲学和现代科学。理性主义主张用思辨和推理来考察一切事物,用知识来理解和 验证自然,通过发展来扩大知识。西方的理性是工具理性,这种理性就人类、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而言,就人和自然的终极意义而言,它是违背人性和自然的,是最大 的非理性。

理性主义让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占了上风,从根本上把人引向物质,最终形成一种致命的物质发展倾向。现代资本主义正是依靠这种个人 欲望得到发展。科技与资本的结合标志着现代化的开端。

人类中心主义则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和目的,认为人是所有价值的来源,自然只是被利用 的对象,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科技是征服自然的工具。整个世界是为人类而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可操纵的——这些就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思想 基础。

以理性主义、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整个现代价值体系是导致人类生态危机和人的全面异化的最终根源。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所产生的物质力量正在毁坏自然,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正在摧毁人类亘古以来的传统和人类的终极价值。就如马尔库塞所说,“这个社会作为整体却是非理性的。它 的生产率对于人的需要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是破坏性的,它的和平要有经常的战争威胁来维持……”。


现代性与“后传统”

伦 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把当今社会表述为“后传统”社会 (Post-traditional society)。 将“后”与“传统”相连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们习惯于把“传统”作为一个“过去”的概念来理解。而事实上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在 时空中延续和变异,它存活于现在,连接着过去,也包蕴着未来。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在现实中(为现实乃至为未来) 来研究传统。传统不是来自于久远存在的简单事实,而是缘于不断的阐释,正是这种阐释将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

传统的规范或道德内容,使它们 具有约束性。传统所表现的不仅是一个社会中“正在”如此做,而且是“应该”如此做。探讨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离不开对传统的思考。这不仅因为我们需在与传统的 对比中认识现代性,而且因为二者确实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如同天玄地黄,阴阳两道那样的相辅相依。

现代性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重建了传统。吉 登斯说:“坚守传统和再造传统是权力合法性的中心内容,也是国家把自己强加给“臣民”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现代性摧毁传统,然而现代性与传统的合作对于现 代社会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吉登斯将现代社会的早期发展称为早期现代性,也就是贝克(U.Beck)所说的“简单现代化”阶段,这个时期现代性与传统实 际上处在一种共生状态,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联的。传统在现代性的初期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而发挥作用,作为过去与现在的媒介,它在现代社会的建构中被不 断地建构和重新建构着。

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所谓“被制造出来的不确定性”。科学理性一直被现代人奉为圭 臬。而当今连科学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传统。作为现代性核心要素和工具的科学,也正在面临着与传统同样的命运。“没有什么是神圣的”就此而言,科学权威也不例 外。知识所能带来的确定性已成为一种神话:我们越是试图开拓未来,未来似乎就越是让我们吃惊。因而,吉登斯把现代性喻为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巨大实验,人无 法控制其结果,也无法估计它在多大程度上会超出我们的控制。但是,无论我们是否喜欢,我们却都被卷了进去。当前人们对科学发出的疑问正类似于现代化过程中 对传统的质疑。

传统与自然之间有着直接的相似或互补关系。通常所谓“自然的”就是存在于人类干涉范围之外的。传统一经被建构筛选之后,则 具有了保守的本质,准确地说它常常处于人类活动的“操纵之外”。然而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正是人类活动不断地且加速度地侵入自然的过程,即自然逐渐解构的过 程。今天我们可以非常真实地感觉到自然的终结。与自然逐渐解构的过程相伴的正是传统的消解。

现代性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或者说传统在早期现 代性阶段依然延续着并按其原有逻辑生长着;而现代性发展的后果,即进入所谓高度现代性以来,社会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出断裂的特性,从而使我们面临我们 不能完全理解更无从控制的现象和过程;同时也使我们的行为陷入无常规可循的境地。这种情形或许是吉登斯将现代社会称为“后传统”社会的主要原因。


传 统和现代性

究竟是我们改造了传统还是传统消融了我们?是外部力量和强力意识形态摧毁了传统还是传统同化了那些力量?作为文化结构的传统 与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又是如何互动的?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在古希腊、中国、印度、这些地域, 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独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被称之“轴心时代”。“长久以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中 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仅存的古老文明,历史上的元蒙和满清外来统治并不能摧毁中华文明的传统。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以坚船利炮做后盾的西方文化, 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震荡裂变。辛亥革命,和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定只有“科学”与“民主”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效仿西 方,否定传统,在近百年中,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而上世纪末的全球化终于将中国卷入了现代化过程。

我们显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吉登斯 说:后传统社会是一个终结,但也是一个开端,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种社会秩序是一个全球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纽带不是从过去继承而来而是必须被制造 出来—,这种社会是无中心的,因为它聚焦于新型的相互依赖关系。

无须赘述,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两码事。但无可避免的是西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模板,这个模板要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与特定的传统文化、历史、制度发生碰撞和改造。

传统具有一种有机特征:它们发展并成熟,或者衰微“死 亡”。传统也具有整体的实在性。传统是有上下文的,是一个文化的结构整体。这就意味着,不能实用主义地从中抽取某些“精华”而摒弃自认为的某些“糟粕”。 这种“取”和“弃”不仅对设定的目的徒劳无功,而且可能导致整个文化大厦的倾覆。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整体的传统。传统也是动态的,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 被建构和被重新建构,并不存在一种经世不变的固化的传统。传统并不存在“精心保护”的问题。

模式并不存在。“现代化”事实上是属于每一个 社会从自身的传统、历史、价值中去索求解决危机以及进步的过程。传统并不是畏缩、封闭、偏执与过时的代名词。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并非从属于双向的、对立的 逻辑,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

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一度给整个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结构,资本主义社会严酷的权力 和社会关系没有道义的成分。资本主义文明最主要的基因,是将实力征服理念尊奉为国家关系价值观的核心。由于这一本质因子的裂变,由此引发了二次世界大战。 对内的残酷原始积累,对外的战争征服和暴力掠夺。对人类存在构成灾难的,就是资本主义文明自身孽生的无限度的贪欲。

今天人类面临的各种的 灾难,是西方文明的扩张和过度开发的结果,文明发展并没有改变人类面对的难题。巨大浪费与极度匮乏并存,贫富两极怵目惊心。强者忙于巧取豪夺,弱者的反抗 在不断蔓延。西方文明打破了整个人类的自然进程,造成了人类历史在短短几百年中的突变。

面对如此的整体性困境,世界陷入了一种万事无解的 局面。政治臣服于资本,政治家们没有自觉感知的揭示,也没有奔走呼吁的天下意识。即没有高远的视野、也没有开阔的胸襟来平衡人类的利益与价值观念的冲突。 频频举行的形形色色的高峰会议,圆桌上争论的仍然是中世纪地主一样的利益细节纠葛。

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的各种现代危机——资源危 机、生态的危机、以及基于物质主义、个人主义的西方价值危机。世界已不堪承受现代范式的发展。西方价值已成了人类的危险之源,身为西方人的汤因比就认为, 西方文化对整个人类来说,“在物质上是个灾难,在道德上是一种罪恶。”

世界文明的发展陷进了极其罕见的沼泽期,人类文明怎样才能走出这一 困境?


东方价值能做什么?

东方价值的整体观认为历史的演进不是线性,而应该是循环的。东方价值认为,万事万物在 时空上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一切行为都会产生后果。影响到自身和周围。这些影响是直接或间接的,暂时或长远的。这种整体的价值观念是东方一切认识和 判断的起点。

东方智慧是关于生命、自然,关于终极价值的智慧。东方智慧的精神高于物质,并按照这种价值来设计社会秩序,安排社会生活。东 方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将外在自我转化为内在自我;东方价值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断完善,而不是物质的无限发展。

东方价值重精神、轻物质。生产的 目的不是为了利润和积累,而是为了需要。东方价值是有节制的,因为它的价值是一种精神取向,一种内心敬畏。东方价值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秩序,商人和科技 人才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这也是对科技和商业的制约。东方价值同西方的发展、创新、速度、效率价值是对立的。

东方固有的经济是自然循环经 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育之以时,用之有节。”只有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自然的修复才能达到基本平衡,由自然经济产生出来的是乐天知命 的心态。东方的智者认为,只有自然经济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可以给人带来安定,才是可持续发展,才符合人性和自然。

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入 侵,东方社会将继续遵循自然和精神取向缓慢演进,明清之际的中国人文学者都已经在探讨有关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意识已经开始在自觉地孕育。那种纠缠于“为 什么东方社会不能产生资本主义?”,“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之类的讨论,完全是用西方的价值观来看中国,显得既狭隘又无知。

伟 大的传统遭遇现代的挑战,现时的东方国家只能按照现行规则,无可避免在现代范式上追赶西方,以从根本上取得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权利,进而在观念上影响世界。

东 方国家在近代一直在进行着艰难的制度选择,在节节败退中坚守自己的价值。每一次历史关口的选择都与其文化价值相关。如何使东方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平衡,以重 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一直在考验伟大的东方智慧。

中国社会的发展,还处在早期现代性阶段,传统的东西与现代性共存共生。长久以来,乃至当 下仍然不绝于耳的对于传统的藐视,勿庸赘言,那种西方式的冲动。就如鲁迅先生所喻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一般。

用什么来约束市场和科 技的盲目发展?用什么来抑制如此众多人口日益膨胀的物欲?现代性认为现代化带来的灾难只能依靠进一步发展科技和强化市场职能来解决;而东方的逻辑则是,人 类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以物质追求和个人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不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只会日益加深。

与西方民主和科学共 同发展起来的是过度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功利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紧张冲突的异化心理。世界并不是越现代越好,也并非现代人更富于智慧。人类要想 摆脱困境,必须重建人类价值,重建世界秩序: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

中国文化的基因是内敛有节制的。中国在过去几千年 里对周围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化同化,证明了这种价值的历史合理性。儒家传统虽然在近代遭到了重创,但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人 虽丧失了他祖先的俊伟精神,而千年之濡染浸淫,无论如何还有一点不同处。”只要我们找回了传统,也就找回了强国富民的精神之源。在人和自然的终极意义上, 东方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这不是无病呻吟吗?能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吗?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我只能试着解,大家来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
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Friday, April 23, 2010

湯唯英國素顏照曝光

口述:湯唯 整理:李 唐

很多人覺得我是花瓶,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力。

我有自己的底子,而這些底子長久以來被大多數人忽略了。我憑借自己的實力考進中戲導演係,剛入學就做了職業模特;大學期間,還學了表演、播音、美術,獲得了羽毛球國家二級運動員資格;我演過電視劇、話劇,做過話劇編導;我拿過很多獎,雖然不是什麼國際大獎,但這些獎項印證著我一步步的腳印。

《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時,也輕易將我此前的成績輕輕抹去。我的過往無人提及,倣佛我是一個空降兵,直接落到了金馬獎的頒獎臺上。送給我的形容詞都是幸運、機遇……這些與自身努力無關的字眼———我的確很希望成名,但不是以否定自己的付出為代價。

然後,我被封殺了。我很冷靜地盤點大紅大黑後的收成:金馬獎最佳新人獎、某化粧品廣告代言、花瓶、一脫成名、過火表演、對青少年有不利影響……我就像上證A股,瘋狂地衝到了歷史最高點後,稀裏嘩啦地崩了盤。

我選擇出國一段時間,不是逃避什麼,只是不想總有人喋喋不休地追問我未來的計劃。在我看來,未來,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我去了英國,帶著全部身家:《色戒》片酬50萬,廣告代言費80萬。簽合同時說好代言費600萬,可新廣告沒播幾次就被叫停,雖然我可以坦然將這600萬稅後的480萬據為己有,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最終退還了400萬。

出去之前,我不知道要在國外待多久,也不知道這筆錢能用多久。但我不發愁,我覺得,我一定能讓自己過得很好。

我本打算找個學校讀書,去了才發現很不現實。首先,英國的藝術院校,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很高,雅思成績要在6.5分以上,托福至少要在1550分以上。我的英語水平遠達不到可以被錄取的要求。其次,英國學費高,哪怕是倫敦藝術大學這樣的公立高校,對于正規錄取的學生收費也在每年1萬英鎊,對于我這樣的自費生,則是3萬~4萬英鎊。

我掂量了一下錢袋,打消了自費就讀的念頭。接下來我找了個語言培訓班,專攻英語。我的目標是以好成績爭取到全額獎學金。我打聽得很清楚:倫敦藝術大學的最高等級獎學金是每年1.8萬英鎊———有了它,不僅可以免費上學,還能從中賺到所有生活開支。

之後,我開始考慮經濟問題。手裏的錢在國內可以買一套房子外加一輛車,可在英國,不過是一個白領的年薪水準。而我,還不知何時才有賺錢的機會,所以,我不想動用這點老本。而我知道,只要一個人肯開動腦筋,就肯定會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我在大學學的兩樣東西派上了大用場———美術、羽毛球。在英國,街頭藝人是一份很有“錢途”的職業,只要有一技之長,且可以在街頭展現出來,就能獲得回報。

我的第一次“賣藝”是做街頭另類時裝秀,我用舊報紙撕出大概的衣服樣子,再用大頭針別在身上。我穿著紙衣服,站在街邊,面前擺個帽子,就算開始營業了。為了配合時裝的色係,我撲了厚厚的粉,畫了個類似日本藝伎的粧。看我造型奇特,創意新鮮,不一會兒路人就開始熱情地投硬幣紙幣。我腰裏別著MP3,塞著耳機聽英文歌,姿勢擺累了就換一種。在路邊站了兩小時後,我有了26英鎊55便士的收入。

在英國人眼裏,任何與創作有關的行為,都被視為藝術。我用油彩在臉上畫出京劇臉譜,有錢收;拎一桶水,用海綿做的毛筆在人行道上寫書法,有錢收;搬一張椅子,替路過的人畫肖像,也有錢收……每天抽出兩個小時,琢磨個點子,總能有幾十鎊收入。這些錢足夠我每日開銷,這些錢也讓我在英國的日子漸漸不那麼拮據。

除了“賣藝”,我還“賣身”。打羽毛球給我帶來了更高收入。

在英國,人工費非常昂貴。我找了一家俱樂部,跟駐場教練打了一場球,再跟老板談談,就成了俱樂部的兼職陪練。每小時80鎊,老板收取20鎊的管理費,我自己凈賺60鎊。每周大概陪練15小時,收入900鎊———正好承擔了房租和上語言班的費用。

就這樣,到倫敦一個月後,我就從吃老本變成了自給自足。這種自給自足,不僅給了我安定的生活,還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來到倫敦4個月後,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是韋恩斯坦兄弟電影公司總裁Bey Logan打來的,說想初步接觸一下,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

一個星期後,當我正裹著一次性桌布改造的“時裝”在街邊表演行為藝術時,Bey Logan笑瞇瞇地出現在我面前。他稱讚我極具創意和美感,我們進行了第一次簡單的交流。讓我最開心的不是他的誇讚,而是我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語與他溝通。我們聊了一刻鐘,然後Bey Logan邀請我一起吃晚餐。約好晚餐的時間地點後,他離開時,在我的帽子裏擱了一張100歐元的紙幣。他說,作為合作夥伴,他請我吃晚餐;作為路人,他為我的行為藝術買單。

做街頭藝人和羽毛球陪練終歸是賺小錢,我覺得我的才幹不止于此,所以,我將目光瞄準了我的老本行———專業模特。

因為有Bey Logan的引薦,我認識了英國本土的影視界資深人士,通過他們結識了一批在英國有名的化粧師、形象設計師,最終聯係上了每年都與“倫敦時裝設計周”有固定合作的服裝設計師加雷。

我告訴加雷,我曾是專業模特,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而且我有著他麾下別的模特不具備的東方神韻與氣質。我把自己的寫真帶給他看,我相信那種側面特寫、嘴唇鮮紅的老上海風韻足以打動任何設計師。

我成功了,2008年的“倫敦時裝設計周”上,我成了加雷的“禦用模特”。我穿著他最新設計的歌特式面罩時裝,走上了時裝發布會的T臺。我沒有經紀人,價碼是我跟加雷親自敲定的。我做了一周的模特,拿到的薪水是2萬歐元。

加雷對我非常滿意,在他的幫助下,我先後認識了眾多國際一線品牌的設計師。可以這麼說,只要我願意在英國時裝界發展,我相信我會在短時間內成長為最受關注的時裝模特。

正當我為前途做著樂觀規劃時,我接到了來自香港的電話,因為“優才”計劃,我獲得了香港居民身份證,港方邀請我前去發展。

在香港迎接我的,是與張學友合作新片《月滿軒尼詩》的合約。準備出演新片時,我不得不再次去補語言課,因為我的粵語很爛。我覺得,在一個新環境,要想獲得良好發展,與人溝通必不可少。身邊的人都講粵語,我改變不了這個環境,就只能去適應環境,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適者生存,人只有融會貫通,才能走得更遠。

Monday, April 19, 2010

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六世达赖仓央嘉错)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天空中洁白的仙鹤
请将你的双翅借我
我不往远处去飞
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六世达赖仓央嘉错)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天空中洁白的仙鹤
请将你的双翅借我
我不往远处去飞
只到理塘就回

Sunday, April 18, 2010

"you know you're in love when you can't fall asleep because reality is finally better than your dreams"

Wednesday, April 14, 2010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版面:上海风情][首篇作者:sinbadblue] , 2010年04月13日10:44:45
[分页:1 ]

sinbadblu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1 ]

发信人: sinbadblue (石头),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0:44:45 2010, 美东)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好友转贴:赵品佳(Dani) 王小泥 等8人
累计转贴:12175次
累计浏览:63061次
美国4月15号,将决定是否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我希望不要列入,秘密外交和它做
更深层次的外交,如果列入外汇操纵国,中国经济将倒退15年。


今天我们要谈一下2010年的经济形势展望,2008年11月份开开始,我们中国的股市
就领先全世界4个月回回暖,去年一整年,全世界地产市场如此萧条的情况下,中国楼
市一枝独秀,逆全世界而上行。汽车呢?去年一整年,全世界汽车销售量大跌的情况下
,我们既然增长40%多。因此,各个媒体的报道我们就得意了,感觉良好了,觉得中国
领先全世界回暖了。

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怎么可能呢?你这些经济是向欧美学来的,人家都没有回暖,
我们怎么可能回暖呢?而且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有中国回 暖,而别的国家都没有回暖
,那代表我们中国跟别人都不一样,如果你自己跟别人都不一样,到底是别人都不正常
,还是你一个人不正常呢?

我们高声喊中国第一个回暖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不正常,说不定别人是正常的,我
们是不正常的,整个去年一年我演讲的时候,告诉政府、企业家中国经济没有回暖过,
上个礼拜政府终于承认了,过去是2000万失业,现在是2亿,回暖了吗?还不如意。

今天我准备将这个作为切入点,其实3月28日意义并不寻常,因为还剩下18天,美
国对我们的审判就定案,在我们中国经济目前这种处境 之下,美国4月15号,将决定是
否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我希望不要列入,秘密外交和它做更深层次的外交,如果列
入外汇操纵国,中国经济将倒退15年。

我从去年6月份开始演讲,就说美国的汇率大战必定开始,到现在3月份完全证实了
我当时的观点,第一个是中国经济到底复苏了吗?第二个 是美国到底想做什么? 军事
战略站。

其实我想告诉各位,如果你觉得2009年是困难的一年,那我告诉你2010年将是极其
复杂的一年,困难不是问题,因为咬紧牙关就可以 度过困难,要度过复杂的一年,必
须靠智慧。

我希望今天演讲中把今年的形势讲的很清楚,只有了解了本质,才能处理危机,危
机本身并不可怕,我相信今天3个小时的演讲会将危机讲的 非常清楚。


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我不用太复杂的理论谈这个问题,我和你说一个非常简单的
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请大家千万牢记在心,回去告诉你的亲朋好友。

这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一个A先生在挖金矿,可以赚100块,但是他有两个选择,第
一个选择给10名矿工每人1块钱,他还剩下90块, 他很富裕,1块钱是怎么回事呢?就
是仅够温饱之用。


可是A先生还可以做第二个选择,每名矿工可以给他5块钱,5块钱当中1块钱仅够温
饱,还剩下4块钱,矿工会拿另外一块钱买奢侈品,而 在这个时刻A先生发现了他第一
个投资的机会,就是开一个大卖场,专卖这些奢侈品,他引进了10个女售货员,10个矿
工和10个女售货员会结婚,然后会花 另外一块钱买婴儿用品,A先生发现了他第二个投
资机会,就是生产婴儿用品,最后这三口之家用两块钱决定买一个房子,A先生发现了
第三个投资机会,就是做 地产开发,一栋房子只是两块钱,各位来宾,第二个选择就
叫做藏富于民,等金矿挖完了之后,它有自己的产业,会自己成长。

如果他做第一个选择呢,每个矿工只花一块钱温饱,金矿挖完矿工失业,最后A先
生不得不拿40块钱修高速公路,当他建高速公路的时候, 你知道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
题?A先生做的第一个选择,他既没有办法开大开场,第二也无法生产婴儿用品,第三
也做不了地产开发,做了第一个选择之后,就面 临第一个困境,就是投资经营环境全
部恶化。


建了一条高速公路是什么结果呢?10名矿工又就业了,我想问你高速公路建完怎么
办呢?10名矿工又失业了,这条高速公路有没有车在上 面跑呢?基本没有,没有车跑
的高速公路就叫产能过剩,所以A先生立刻面临第二个困境就是产能过剩,就是只要你
做了第一个选择,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 一就是投资经营环境全面恶化,第二个就是
产能过剩。

就是说当你做第一个选择之后,我们的企业家除了面临的二个困难之后,房地产价
格从2块涨到50块,第一个选择是什么呢?保八,这 就是2008年10月份的时候,我告诉
政府官员要放弃保八,藏富于民,就是放弃第一个选择,做第二个选择。

不听我话的结果是一定会发生我讲的结论,那就是到了今天,每个企业家一定会面
临两个困难,第一个投资环境恶化,第二个产能过剩,我讲到这你可能还有点怀疑,我
念一段话给你听。

某某的一段话,2009年8月26日,某某主持国务院会议说,钢铁、水泥、多晶硅产
能过剩,2010年1月20日,某某主持常务会议又说,电力、煤炭、焦炭、铁合金、电池
、钢铁、有色金属,还有轻工业、建材、纺织全部产能过剩,我以为这个数字会在今年
6月才出现,没有想到1月份就出现了,情况比我想的还要悲观。也就是说,我讲话这一
刹那,我们是陷于两大困境中的,第一个就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第二个就是产能过
剩,就是现在 房地产价格为什么还是标高,我们今天房价是50块,很多人问我国家调
控房地产会不会有效,我说效果应该有,我说问题是房子应该是2块,现在是50块,为
什么走到这一步呢?


因为你做了第一个选择,甚至你们还会怀疑,我们真的做了第一个选择吗?老百姓
真的只拿一块钱仅是温饱吗?

看一个数据,每小时人均工资多少钱,全世界第一名德国30美金,最后一名8毛钱
美金,它是谁?中国。你不要难过,我们有排第一的,就 是工人的工作时间是排全世
界第一,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呢?因为你做了第一个选择,每个老百姓只拿一块钱仅够温
饱之用。


我请各位朋友记住这个故事,后面的演讲都没有这个故事重要,后面的演讲就是用
实际的数据把这个故事讲的更完整,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就 是美国一定会出手汇率大
战整治中国。

我讲到现在叫前言,我们一起回到2006年。你记不记得当时也出现了楼市泡沫和股
市泡沫呢?你记不记得当时学术界是怎么争辩的?当时 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当时是
我一个人,另外一派是所有的学者,他们说这一切是因为经济发展太成功了,老百姓太
富裕了,所有大家有这么多钱炒股、炒楼才出现了泡沫,他们给了一个经济名字就是流
动性过剩。

这种说法最容易受到政府的喜欢,因为经济发展成功,当时我是怎么说的呢?我说
这一切都是因为经济发展太失败了,也就是说,2006年开始,我们已经生了金矿的第一
个困境,就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个恶化来自于2000年之后,由于第一个困境,所
以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在实体经济的 钱不投了,拿出来炒楼、炒股造成了泡沫,只
要有泡沫就是更大危机的前兆,你要知道在2006年讲这个话,需要胆识还需要水平。

政府开始做宏观政策的调控,就是透过提高利率等等方式,只要把流动性收回来了
钱就少了,也就不能炒股、炒楼了,所以2007年总共6 次提高利率,当时股价全部上去
,无一例外,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提高利率不是收回流动性了吗?就没有钱炒股了,股
价要下跌了,怎么不跌反而涨呢?因为我说 的才是对的,我们得了第一个病,就是投
资环境恶化,打击了我们企业家的投资环境,企业家就更不想干了,就拿出更多的钱炒
楼、炒股。



到了2008年金融海啸还没有开始的6月份,广东省制造业倒闭20%,江浙倒闭了30%
,到这个时刻政府才发现还是郎咸平比较靠谱, 所以9月16号把宏观调控做了大量的调
整,又错了,一直错到今天。

请各位朋友想一想,2006年到2009年底,或者说到今天,你们每个人的第一个困境
是改善,还是更加恶化呢?当然是更加恶化,这三 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0%,严重打
击出口制造业。



第二两年多前的调低出口退税率,干什么调低呢?对经济形势完全误判。2008年1
月推出了劳动合同法,这个法的推出就是希望政府出面 保护弱势群体,可是这个法的
推出既没有论证,也没有试点,推出的结果使我们国家三分之一的企业陷入了困境,企
业输了,企业输了劳工就跟着输,然后政府就 要买单。一个法案做到三输非常不容易
的,我们做到了。

第四个内忧刚才讲的宏观调控,第五个内忧就是企业所得税逆市增长,我们企业真
厉害,各地税务机关为了达到目标摊派,这样会打击企业家 的积极性。



我还记得去年年底,我讲了下面一句话,在场的来宾全部嗤之以鼻,全部不相信,
我说进入2010年,奥巴马同志送给在座朋友三大礼物, 这三大礼物将伴随各位走完你
的余生,我去年讲的时候大体哄堂大笑,3月28号再讲没有人笑我,我只不过比大家早
看到了一年。

奥巴马人家是什么水平啊,你要想到一件事啊,美国对付前苏联花了20多年的时间
进行策划,它为什么不会这样对付中国呢?其实这一切就 来源于奥巴马的访华,他访
华的时候,大家觉得他是来给我们磕头了,我不是这样理解的,我仔细观察他干什么,
这个哥们一下飞机就很不正常,当时在上海下 着雨,奥巴马打着一把黑伞,身边没有
官员陪同,然后一个人跑下飞机旋梯,这么轻松不像美国总统。



然后在上海和大学生对话,以美国情报的准备,他不知道提问都是团委安排的吗?
更可怕的是面对这样咄咄逼人的问题,奥巴马既然是对答如 流,而且我们喜欢听什么
他讲什么,我当时心里就一阵恐慌,最后他跑到长城和故宫,8个小时就跑完了,他根
本就不想去的,我觉得他这次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就是看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4
天三夜的谈判中,奥巴马连汇率都不谈,怎么可能呢?我们这个民族是感觉非常好的民
族,到这个时刻还认为你看美国认错了、磕头了,我不这么看,我太了解美国了,因为
什么呢?因为不必谈,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国策已定,多谈不益。



按我的推定,奥巴马会打三场大战作为送给我们的礼物,第一个汇率大战,今天的
演讲我就以这个为主轴,首先谈一下汇率大战,他在想什么。

美国对付阿富汗、伊拉克一定是传统战争,对待亚洲一定是汇率大战先行,我为什
么一直讲4月15日呢?美国财政部威胁要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一旦列入了美国就可
以针对中国所有出口征收27.5%的关税,逼得你不得不汇率增值,它就是这么对付日本
、韩国、台湾的,日元升值了100%, 人民币呢?根据商务部的调查,只要人民币升值3
%到5%,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利润将为零,超过5%将有大量的企业倒闭。

1985年,日本在这种压力之下,汇率不断的升值,从1985年到1987年,日币升值了
一倍,美国丢下第二个炸弹,逼迫美国降低银 行利率,美国第二个炸弹太可怕了,金
融战是人家的天下,1987年年底发现利率这么低,日本各个商社向银行借贷款,干什么
呢?炒楼、炒股,1987年到 1989年,日本形成严重的资产泡沫化。美国为什么要替日
本创造一个资产泡沫呢?汇率大战一定要配合资产泡沫才有最大的杀伤力。

到了1990年年初,美国丢下第三个炸弹,炸毁了日本的资产泡沫,到今天还没有复
苏,因此,谁告诉你冬天过后一定有春天呢?胡说。

到了1997年,亚洲出了一个四小龙,又一个四小虎,这些国家也变得异常的嚣张,
美国1995年就开始了亚洲资产泡沫化的良机,杀死了四小龙、四小虎。

到了2008年,亚洲又有一个冉冉升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越南,美国就趁着越南
2005年开始的资产泡沫化的良机,2007年打击 越南,摧毁了泡沫,让越南陷入全面崩
溃的局面。



下面一定是我们中国,我们已经有资产泡沫化了,这个礼拜上海市的楼盘交易量竟
然大幅攀升,美国人看了一定心花怒放。我们国家参加20国领导人峰会的,我们表达自
由贸易的同时,奥巴马发言了,第一句话就是人民币必须升值,中国出口必须减少,结
果全世界联合围剿中国,10月3日,七大工业国在土耳其发表联合宣言,要求人民币升
值,11月30日,欧盟要求人民币升值,今天很多学者说美国想号召全世界对抗中国很难
,这是错误的,现在美国已经成功的号召了其他国家对抗中国,过去对抗日本也不过4
个国家,这次为了对抗中国,美国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对抗我们,12月人民币没有升值
,美国说中国不调整人民币汇率,就是剥削欧美,很可怕的是什么呢?呼吁美国政府展
开贸易大战,以贸易大战逼迫汇率大战。

到了1月份,情况极转直下,因为我们可爱的统计局发布了一些不该发布的新闻,
包括保八无庸,中国的失业人口只有2000万,我们首度 超过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这
些新闻是千万不能发布的,大家知道不知道,1月1日到15日欧洲各大报纸是怎么写文章
的?美国失业率是19%,5个欧美人士当中有1个是失业的,他们是这么些的,欧洲老百
姓你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因为中国回暖了,怎么回暖的?它超过了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
,因此,剥夺了你的就业机会,因为中国的失业率下降了,而欧洲老百姓有惨重的失业
现象,这都是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把失业带给我们欧洲人民。

一直到3月份,双方不断争辩,3月11日,我们的希望完全破灭,就是奥巴马提出了
用强硬手法逼迫人民币升值,130个国会议员写信给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希望到4月15
日,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只要把我们列入操纵国,三个月之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
货品一律将征收27.5%的关税,但是美国不是要提高关税,它是想利用这个方式,逼迫
人民币升值,这才叫一劳永逸。

那么,还剩下20天,我希望政府能够和美国私下协商这件事,千万不能列入汇率操
纵国,如果列入的话不堪设想,想想日本、想想其他国 家。但是更大的问题在后面,
那就是美国将打第二场大战就是贸易大战,我记得前一阵出了一件事,就是丰田汽车案
,看到这件事之后,我感到毛骨悚然,美国对付日本我们根本不在乎,但是你要想到,
如果美国这样对付日本,如果对付我们中国呢?



我想谈一下丰田背后的阴谋,请各位朋友想一想,美国干吗打丰田大战、打汇率大
战针对中国呢?以奥巴马的处境而言,他现在非常艰难,官方发布的失业率是10%,但
是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失业的人口远不止如此,是19%的失业率,5个美国人就有一个
失业的,美国人为什么失业呢?工厂关门了,工厂为什么关门呢?因为美国老百姓不喜
欢买美国货,第一个美国人喜欢买日本高品质的产品,还有中国的低价产品,因此,奥
巴马会想,要让19%的人 重新就业的前提,就是美国人开始买美国货,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美国人不喜欢买美国货,一个中国的廉价货品,一个日本的高品质货品就拉走了大
量的美国消费者,必须同时对付中国的低价产品和日本的高品质产品,这样美国老百姓
才会喜欢买美国货,美国的工厂才会开工,工人才会就业。

对付日本,就要打破美国人对日本高品质的执着,美国人对付丰田,1992年就开始
精心策划,美国是世界超级强权是有道理的,所以,4月15日,无论我们是不是汇率操
纵国,人民币升值已经毫无意义。

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潜伏》,你一定要找到余则成,美国就开始找,
1992年找到了一个美国版的余则成,他的名字叫比勒,这个人聪明伶俐,他有为美国牺
牲的决心,把他送到了黄埔军校,1995年毕业成绩优异,1995年到1997年把他派到福特
的汽车制造厂,让他 了解福特厂所有的生产流程,他是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人才,
这么优秀的人才到了1997年的时候,福特将他解聘,根本不合理,这位余则成去了哪里
呢?到了一家与福特完全无关的律师行,而后7年家,福特把所有的汽车诉讼官司交给
这家律师行,必须要求比勒打官司,比勒从来没有败过,比勒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威严,
丰田看上比勒,把他挖过去当丰田的首席法律顾问,2003年到2007年他在丰田做事,帮
丰田打了12场官司,全部胜诉,他不断的教育日本人质量不是最重要的,律师最重要,
以后碰到有质量问题的诉讼案件,你们就极力否认,我就帮你搞定,比勒2007年离职的
时候,还给了他370万的遣散费。

4年丰田的潜伏期,比勒盗窃丰田所有事故的资料,总共有300起的汽车事故资料他
全部拿走,2009年4月,他控告丰田,当时检察官说,你进入丰田的时候,曾经签过保
密协议吗?你答应不泄漏丰田的秘密,你违反了你的誓言,他说,我太爱美国了。到了
8月出了一个超级大车祸,就是公路巡 警开了一个丰田的车,一家四口死了,美国媒体
滚动播出,你知道这是什么人吗?他是标准的美国白人,爱公司、爱老婆、爱子女的人
竟然死在丰田的手中,比勒一个月丢一个案子出来。



2月24日,丰田到美国国会听证,千万不能去啊,首先找个汽车专家说,你的汽车
有A、B、C三个毛病,请出受害人说因为A、B、C 的毛病导致丧失家人,然后请出丰田
,让它说到底有没有A、B、C三个毛病,日本人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从头哭到尾。

2010年,丰田案件将使得日本的品牌,包括丰田、本田、索尼全部遭受到重大打击
,而其后的损失不可估计。美国成功的打下了丰田,让美国人不再迷信日本的高品质,
下一步就一定要让我们人民币升值,你知道他们想让升值多少吗?41%。超过5%的话,
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定亏损,如果人民币升值20%多,中国经济将倒退数年,这就是
美国以贸易大战逼迫我们屈服现实情况。



这几天情况扑朔迷离,让我们非常忧心,第一个美国已经决定了,第二个等待我们
屈服,不过人民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人民币升值 20%的话,你还有什么企业战略
的问题,你做出口的还有什么好谈的,好好想想自己的下一步,以后该干什么干什么。

当然了,我看到最近很多学者,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发表言论说,人民币升值对中国
其实也是有利的,我们这种学者是很多的,他们说人民币升 值对出口不利,但是对进
口有利,而且我们很多的制造业都是进口原材料,进口机械加工,人民币升值进口原材
料价格就会下降,你说连我们这些学者都能看懂的问题,奥巴马能干不懂吗?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口有益的话,你觉得奥巴马如何做才可以打击中国呢?他就正
在他做的事,1月5日,世界银行发布了第三场大战的警告,就是成本大战,今年农矿原
材料价格将大幅度攀升,以铁矿石为例,三个礼拜涨价30%,前天涨价114,和去年同期
相比涨价150%,那你人民币升值还有什么用啊?

成本大战是什么目的?就是让我们中国企业连进口的优势都没有,一点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美国人,所以我把三场大战重复一遍,如果汇率大战,人民币升值20%,第二
场贸易大战丰田事件重演,包括4月15日,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关税增加27.5%,第
三农矿原材料价格上涨 100%,各位来宾请你告诉我你准备怎么办?人民币升值的结果
不但打击出口制造业,而且打击进口制造业,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三个礼物将伴随
各位走完你的一生。



去年哄堂大笑,今年没人笑了,因为大家知道这是对的。

我在想,我们刚刚讲过的五大内忧,配合上美国总统给我们的三大外患、三大礼物
,让你们每个人的投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你生病了,除了这个病你还有第二个病就是
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怎么来的?我讲完之后你们就会笑的,来源于金融海啸。



金融海啸这个病毒怎么会影响到我们呢?因为我们丧失了免疫力,为什么丧失免疫
力呢?因为我们地方政府的两大政策,第一个政策拉动GDP,第二个政策招商引资,在
这两个政策下,我们每个城市都像公馆,到处搞建设,到处拆,首先谈第一个,叫做抓
建设,拉动GDP。

这几年我们中国经济怎么成长的,这几年每年10%GDP增长的主要原因,都是我们各
级政府通过修桥、铺路、房地产钢筋水泥堆建起来的,2008年,钢筋水泥占了57%,消
费压缩到只有35%,到了2009年更疯狂,钢筋水泥占了67%,消费占了29%,这是一个个
政策造成的结果。

第二个政策招商引资,我们各级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什么都敢签,什么都敢卖,没有
它不敢的,甚至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它根本不在乎,比如说 美丽的青岛引入了污染极
高的化工厂,海南也引入了化工厂,到底干什么啊?GDP是最重要的,招商引资导致我
们国家产能爆炸,中国的产能在这种情况下,占到GDP的70%以上。

以2008年为例,我们的产能是70%的GDP,我们的消费是35%的GDP,请问各位朋友你
消费不了的部分叫做什么呢?产能过剩。因此,中国每年都有百分之几十的产能过剩,
那么,你怎么办呢?我们出口,让美国人去消化掉我们的过剩产能,因此,我们把它称
为出口创汇,实际上出口创汇的意义识什么?这个国家有一个严重的危机就是产能过剩。



你的出口是什么样的消费,都是借钱来的超前消费,简称泡沫消费,只要是泡沫一
定会破裂,只是时间的问题,什么叫破裂?金融海啸,那就 是2008年11月美国的消费
泡沫爆裂,2009年一整年负16%的出口,我们产品卖不出去了,别人不要消费了,所以
产能过剩危机立刻暴露,你就生了第二个病,最可怕的是什么?2009年1月,进口暴跌
43%,其中原油之外的原材料下跌50%,进口机器设备下跌40%,各位朋友知不知道这是
什么可怕的意义呢?我们的制造业说白了,就是简单的进口原材料、进口机器的粗加工
,1月份进口原材料竟然跌了一半,进口机器跌了4成,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可怕的意义
呢?就是前面讲的两个病,就是造成的投资环境恶化,第二个就是产能过剩,在这两个
病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我们企业家不想干了,所以不需要进口了,他不想干了以后,哥
们们干什么呢?拿出大量的钱炒楼、炒股、买汽车、买奢侈品,形成了第一个冲击波,
就是造成了2009年回暖。

休息之前我想提一个问题,2008年底、2009年初,制造业的资金流入市场发烧了,
下面回来谈我们的政府要给我们治病了,这一年多来,我们政府连续开了6副虎狼之药
,这些药方可以对症下药,我们的发烧就应该得到了缓解,好了,大家想想如果用错药
了怎么办呢?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庸医用错药了,会怎么样呢?那就更严重了。



下面我就要跟各位谈谈我们政府如何治病,用错药之后美国如何利用这种良机进行
三场大战。

主持人: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希望把更加精彩的内容,通过郎咸平教授带给现场的朋
友,如果您觉得很精彩、很期待的话,用热烈的掌声请 出郎咸平教授!有请!



郎咸平:

开始治病了,我们病了。我还记得在2008年10月份金融海啸刚开始的时刻,我讲了
一句名言,现在看起来应验了金融海啸最后的结果是,美国是轻伤、欧洲是重伤、中国
是内伤,欧洲的重伤我们看出来了,中国的内伤就是一切中国的问题,就是这两个病造
成的,没有其他的问题,归根结底一句话,目前看到的所有问题来源于这两个病。



从2008年10月份开始,中国政府推出6大虎狼之药,因为我们具有良好的背景,我
们一一来分析。

第一个药方叫农业改革,农业改革其实我们今天也不是主谈农业,那么农业改革有
没有治好这两个病呢?没有,不但没有,农业改革最后图利 了欧美的新帝国主义。

第二个药方叫做医疗改革。我不知道你们这里有没有做医药的,有的话比较了解,
医疗改革很难推动。

还剩4个药方,第一4万亿,第二10大产业振兴方案,第三汽车家电下乡,第四、去
年上半年银行信贷的6成基础建设。上半年大概有 7.37万亿的信贷,6成做基础建设。



请大家想想,这4大药方它们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拉动内需,只要是你们能想到的
答案,通通叫做表面现象,我们政府的决策基本上都是根据表面现象做决策,也叫做头
疼治头、脚疼医脚,最怕的就是头疼医脚,而从来不理解本质的问题,那么我就想以这
4大药方为例,谈谈什么是表面现象,什么是本质。

你们刚才的回答,包括拉动内需、保八、保就业、促增长,你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一
切类似的表述,都叫做表面现象,所以我们政府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搞4万亿、汽车家电
下乡,那都是表面现象。犯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极大的错误,就是本质意义是什么。



我在这里告诉各位,请各位一定听清楚,这4大药方的本质意义,就是利用明天的
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我以4万亿为例,4万亿投 在哪里?中西部的基础建设
上,我再以高速公路为例,和金矿的故事做一个对比,中西部建好的高速公路,建完有
没有车跑呢?基本上没有,这就叫金矿的股市, 产能过剩的高速公路。

这4大药方用完之后一定产能过剩,建的时候需要钢材、水泥,所以可以消化今天
钢材市场2亿吨的产能过剩,也可能消化今天10亿吨的水泥过剩,因此看起来红红火火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请各位朋友想想建完怎么办?像金矿的故事一样,建完之后通通
产能过剩,而因为不需要钢材和水泥,就把这 两个行业打会原形、产能过剩。从今年
开始,中国将成为产能过剩的大黑洞,这就是政府的药方。

某某同志已经说了,这么多行业产能过剩,我发现除了食品,其他都是产能过剩,
这两天新闻又出来了,什么新闻呢?抓产能过剩,号召各 地政府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其实这一切我2008年就说过,所有你们看到的建设通通都是产能过剩,建的时候需要
钢材和水泥,可以消化产能过剩,一旦建成 之后危机一定来临,而且已经来了。

那么,再请问各位,这4大药方让产能过剩这个病更严重了,那解决第一个病了吗
?没有,如果第一个病没解决,第二个病产能过剩更严重 了,你的发烧呢?你的发烧
就一定更严重,这就是一个因果关系。



这个再一次的发烧是怎么来的?那就是我们银行信贷剩下的4成给谁,基本上给国
营企业,国营企业突然拿到这么多的钱,它的两个病解决了吗?国营企业面临的第一个
困难就是投资环境恶化,第二个就是产能过剩,国有企业把这些钱拿来干什么呢?炒股
、炒地皮了,它实在不知道怎么做,买个地最简单,银行借给国有企业钱更放心。

所以,从去年年初开始,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造成更发烧了,同时炒地皮
造成各地地王现象,我转头一想,我们政府是不是有点多事,印的钞票给国有企业去买
地,拉高了地价之后,把钱收回来自己花,干脆印钞票自己花算了,拉高了地价老百姓
还不高兴,纯粹是自己找事。



地价也涨了,股价也涨了,从去年1月1日,到今年1月31日,我们13个月放出了11
万亿,好大胆啊,我们不怕通货膨胀吗?我问各位,如果通货膨胀来了怎么办呢?你们
存的银行的钱就毛了,为了让钱不毛,你们敢不敢和几个朋友开一个塑料玩具加工厂呢
?不敢,因为两个病还没有解决,你会 做什么呢?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楼市造成更发
烧,这才是我们楼市泡沫、股市泡沫真正的本质问题,目前你看到的一切治理楼市和股
市的政策通通都是表面现象。

做一个总结,今天中国的股市所以从1600点到了3000多点,来源于3笔资金,第一
笔资金是因为两个病没有解决,制造业资金首先冲击股市。第二笔资金国有企业的银行
信贷,因为两个病没有解决,不敢投实体,投入股市了。第三笔资金避险资金因为两个
病没有解决,不敢投实业,所以进入股市。

今天楼市这么火爆,就是因为两笔资金进入楼市,目前的政策最多能使楼市从50块
降到48块,你一定要治本,只有把企业家面临的两个病解决了,一个是投资环境恶化,
第二个是产能过剩。

楼市的情况更可怕,两笔资金进入楼市,这两笔资金是投机性的资金,转炒高档楼
盘,这是高档楼盘如此之火爆的原因,更让我们感到恐怖的是什么?去年一整年,北京
、上海等高档写字楼的租金持续下滑,这些中高档楼盘的租金是什么意义呢?它们就是
社会的主流购买力,也叫刚性需求,租金下滑就代表社会的主流购买力是下滑的,而房
价是上升的,那么这个房价上升根本不是因为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是下滑的,那是因为
我前面说的两笔资金的拉动,房价是两笔资金的拉动,

这个中间就是泡沫。



2009年11月26日,世界银行行长说了一句话,只要中国的泡沫一旦爆破,将带来
2010年全球经济危机,因为我们有太多资源已经误导到了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会误导呢
?因为两个病没有解决,去年一整年很多房地产商赚钱赚翻了,但是内心深处极为恐惧
,真正拉动地产价格的是社会的投机性资金,整个刚性需求是下滑的。

资产泡沫化是我们今年要面临的第一大危机,还有第二个危机就是经济停滞化,我
们统计局说去年保八无忧,我听着就生气,你说保几都可以,保20都没问题,统计嘛。

我们有三架马车,过去30年,我们就是靠这三架马车拉动中国经济,第一个马车消
费,第二个马车出口,第三个马车政府支出。

首先看消费,政府出台很多政策促进消费,我的回答是不会成功,为什么呢?老百
姓太贫穷,我前面说过了,人均每小时工资8毛美金,全世界最低,你消费的钱从哪里
呢?一个是工资拿来消费,一个是储蓄拿来消费。



我们学者说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因为中国人很辛劳是一个储蓄大国,是吗?我们
玩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算术,拿储蓄数额除以13亿人口,99%的人储蓄7000块,你敢不敢
花呢?爸妈生病怎么办?子女上学的学费怎么办?一个人均储蓄7000、8000的国家,你
想问一下消费如何拉动呢?

这就是我给你讲的金矿的故事,每个矿工只有1块钱,所有仅够温饱之用,1块钱是
拉动不了消费的,消费这个马车没戏了。



第二个马车出口,请各位朋友想想,过去拉动出口的是什么?美国的泡沫消费,就
像我们的股指一样,泡沫一旦爆破就很难回到6000点,2008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零,
2009年储蓄率变成了4.5%,如果储蓄率增加了那消费就减少了。

第三个马车所有的投资意义,都是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一旦建
设完成后,全中国变成了一个强大可怕的产能过剩的大黑洞,请问你,你的新的增长点
是什么?请你告诉我,所以政府急了,最近出来一系列方案,希望民营企业增加投资,
可是你觉得民营企业会增加这么大量的投资吗? 它可以增加,你先把两个病解决了再
说,你改善企业的投资经营含量,改善产能过剩才会投资,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这个
问题不解决,未来非常艰辛。



由于美国泡沫消费爆破,所以中国出口的衰退恐怕是一个问题,想靠出口拉动就更
难了,第二个马车也不灵了,这就是会碰到的第二个危机, 就是经济长期停滞化。

还有第三个危机,第三个危机叫做通货膨胀,请你想想13个月敢释放出11万亿,这
些钱要找出口的,去年是透过房地产出口,通货膨胀不可避免,所以资产泡沫化、经济
停滞化、通货膨胀化,是每一位现场来宾今年开始要应付的三大危机。



那么,我请各位再想一个恐怖的话题,美国总统都有两大特色,第一具有超常人的
人格魅力,第二手下人才济济,请你想想,奥巴马要当选美国总统必须经过几十年的竞
选,怎么能没有人格魅力呢?

第二个特性特别会用人,几十年的竞选如果你不会用人根本竞选不上。

我在念书的时候,我以前以为中国是最聪明的民族,我们到美国去念书,跟美国人
比起来,他们那个数学都不会算的,觉得自己好聪明,等我到了商学院之后,发现每个
都比我聪明,因为我们引以为傲的数学那是念理工科的人,我们是一流人才念理工科,
美国是三流人才念理工,我们一流人才到了美国跟它的三流人才竞争,他当然不是对手
,美国的聪明人都是念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的,我一直到了商学院之后,我才发现
这些人怎么这么聪明,到最后我们 班同学念书,那些聪明的人都去华尔街了,当美国
总统的顾问了,笨的才去当教授了。



所以我对这些对手我是了如指掌,为什么他们想的是事情我都知道,我在去年就说
有三大战争,因为我们有一样的老师,做一样的习题,都是一样的逻辑。

请你想想,如果这些聪明的人,也看懂了中国三大危机,他应该怎么做呢?就是我
今天做的演讲他们通通知道,我从3点讲到现在的一切他们 都知道的话,我想问你美国
人知道中国面临三大危机的时候,奥巴马应该是落井下石还是雪中送炭呢?落井下石,
所以最近就是一个好时机,他一定要下手。



按照逻辑推论,中国在今年应该是最弱势的时候,美国一定会出手,否则就不是美
国,它要出手的话,它要怎么做呢?你突然会发现奥巴马送给我们的刚好是三大礼物,
这么巧啊,三对三。

那我们来复习一下,三大危机叫做资产泡沫化、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他的三
大礼物是汇率、贸易、成本,我们来玩一个小学生喜欢玩的游戏,连连看,我们的第一
个危机叫资产泡沫化,他的第一个礼物叫汇率大战。

我们谈日本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汇率大战要配合上资产泡沫化才有效。



第二个危机叫做经济停滞化,当中有三架马车还记得吗?三架马车中奥巴马能控制
哪一座呢?消费他管不了,政府支出也管不了,唯一能控制的一定是出口,贸易大战针
对的是什么?4月15日针对我们的出口征收27.5% 的关税,同时逼迫我们提高人民币汇
率,还是打击出口,美国通过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打击我们的出口,未来不是经济停滞
的问题,而是经济如何衰退的问题,今年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

第三个危机通货膨胀化,奥巴马的第三个礼物成本大战,今年1月5日世界银行说了
,今年农矿原材料价格可能大幅度攀升,已经开始了,而大幅度攀升的结果就是直接打
击我们通货膨胀,所以我讲到这,你们都应该听的很清楚了,我们三大危机怎么发生的
?那就是两个病没解决,加上用错药,创造出了三大危机,美国趁着这个良机拟定了三
大礼物,而且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虽然我一年半前就看到了,这三大礼物完完全全针
对我们三大危机,你听我讲到这, 应该感到非常的恐惧,它是玩真的,绝对不是忽悠
一下,因为我们是受重伤,它只是轻伤,我们生了两个病之外,又用错药了,我们现在
经济叫奄奄一息,美国用三大礼物打击三大危机才合理。



过去讲日子过的很好,怎么会有危机呢?2000万人失业,某某说我们失业人口是2
亿,这就是今天的格局,其实听我讲到这,你是 不是觉得很悲观呢?

是。心里什么感觉?很悲观。



如果你现在还觉得很悲观的话,你还是太乐观了,还有更糟糕的在后面,看你们胆
子也不大,就不讲了,算了,怕你们晚上睡不着觉了。过去什么都不知道日子过的挺好
,现在什么都听懂了,再也睡不着了,敢听吗?

最近民工荒对不对?对。我们民工觉得钱太少了,以东莞熟悉的工厂为例,10年前
的工资跟现在是一样,10年前到现在物价翻了多少倍? 那我们很多学者说,趁此良机
逼迫企业转型,我听了以后哄堂大笑,如果转不了型呢?



我再请问你一句话,东莞这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们付一些工
资呢?因为多付就要倒闭了。你付不起钱,你的毛利率接近 于零,那你转型算了,做
集成电路,毛利率超过40%。只要我们提出的政策就是根据表面政策做决策的,我想问
我们朋友,我们民工荒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然后你可以说我们农二代绝对不像他父母那
一代,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农二代每天都要上网,在请问各位一句话,是谁告诉你的,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毛利率是这么差,又是谁告诉你这些工厂这么差?全部都是胡说。

美国有一家玩具工厂,它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毛利率跟我们的集成电路和芯
片是一样的,超过40%,它做玩具整条产业链的非制造环节,请问中国为什么要做制造
呢?30年前我们为什么要做制造呢?因为美国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国际沟通,它把整条产
业链一切为二,把制造丢给了我们中国,为什么它不要呢?因为这个只要它有两大特性
,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谁控制了其他6大块,谁就控制了产品销售的定价权,美国把
制造放在中国,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



在请问各位一个问题,对于做玩具的工厂而言,你要不要购买塑胶粒呢?要,塑胶
粒是什么东西呢?化工产品,全世界掌控农矿材料价格的是谁?华尔街。因此,送你一
幅图,我们制造在中间,当我们购买原材料的时候,这个价格受制于华尔街,它的名字
叫金融资本,掌握了原材料的定价权,我们制造出来的产品,卖到美国去,美国控制着
销售权,中国的制造业是全世界最可悲的制造业,既不掌控原材料的定价权,也不掌握
销售权。

最后一句话,什么叫做内需?我们这种水平把它理解成钢筋、水泥、GDP,可怜的
国家,只有美国的思想是对的,唯一的内需就是企业的利润,只有每个企业挣了钱才能
给每个工人5块钱,才可以藏富于民,经济才可以增长。

中国做的就是第一个选择,所以,各位朋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美国那么支持我们
的改革开放呢?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我们90%的利润拱手让给美国。

今天看到的招工难不要觉得奇怪,这都是结果,就是我们制造业不掌控两关定价权
的必然结果,我再反问各位朋友一个问题,我们各级政府在呼吁产业升级,或者叫产业
转型,不要做玩具,要做集成电路、芯片,我想问各位,如果转型之后的高科技,你是
不是还是做制造呢?是的,如果还是做制造的话,你不要升级了,必定你重蹈玩具的覆
辙,你不掌握原材料定价权,也不掌握销售定价权,你还是要重蹈覆辙。

你们现在看到的政策都是根据表面现象做决策的,表面上看玩具的毛利润是零,表
面上看不做玩具做集成电路毛利率增加,转型之后不能控制住两端定价权,你还会重蹈
覆辙。

我们国家搞多晶硅,18个省列为一把手工程,到最后重蹈玩具的覆辙。今天不是美
国三大礼物对付我们这么简单了,我们的产业已经陷入了绝境。

为什么你们都去买房子呢?因为两端定价没有掌控,两大病没有解决,三大危机在
前面,三大礼物还等着你,逼迫着你只能炒楼、炒股。

我准备留下20分钟时间提问,今天你们来听我演讲到底得到什么好处呢?我再重复
一遍,对于我们企业而言,还是两端的定价的问题,未来还有两个病,还有三大危机,
还有奥巴马的三个礼物,但是我帮不了你,都不是我造成的,虽然我帮不了你,但是我
让你死的明明白白的。

主持人:谢谢郎咸平教授,非常的精彩,而且现场的气氛也是非常的活跃,看到现场所
有的朋友都是非常开心、灿烂的微笑面对着您,我 想问一下现场的朋友,从开始郎咸
平教授上台到现在,您觉得受益了吗?如果有的话,让我听一下大家的掌声,很多的真
知灼见让我们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我 们从3月12日开始,我们在搜房网、还有销售中
心都征集了关注本次活动业主的提问,我们把问的最多的三个问题问一下郎咸平教授。

第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我们国家在粮食上不受制于人?

郎咸平: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连我们都可以想到的问题,你觉得奥巴马会想不到吗?
如何不受制于人呢?

研发转基因稻米有一个流程,请你想想,连华中农业大学都可以想出来,美国人能
不知道,要完成转基因稻米的研发,走完流程要走完59个专利,都要付钱,这59个专利
是谁掌控的?当然是美国。华中农业大学牵扯到14项专利,我们现在吃的大米只付一点
肥料费用,我们吃转基因大米 还要付高额的专利费用,我们开始受制于人。



讲到稻米的毒,我突然发现了很有趣的事实,奥地利宣布美国的转基因稻米有毒,
奥地利政府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一群小白老鼠饲料中的33%换成美国玉米,小白老鼠的
体重下降,他们宣布禁止用美国玉米,我突然发现2004年我们允许种美国的这个玉米,
我看到广西新闻网的一个新闻,广西医科大学承接了世界银行的一个项目,对广西大学
的男生做精液测试,发现57%异常,当时我就想是不是美国玉米,我们广西老百姓吃了
25%的美国玉米,我们无法证明是不是跟美国玉米有关,应该由美国人来证明。

我发现转基因不是增产的问题了,我认定这是一个国际阴谋,道理很简单,为什么
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的东西呢?只有我们吃,为什么呢?中国 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国家,
美国只是在实验室做试验,我们中国法治不健全,可以用人体做试验,所以你怎么测试
无所谓,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大地,可以做活体试验。



美国已经开始转基因大战了,但是更可怕的在后头,我举一个例子,你们今天晚上
回去炒个菜叫青椒肉丝,倒油,看中国的油是谁控制的,看青椒是谁控制的,看肉是谁
控制的,全部是美国华尔街控制的。

2003年,美国政府压迫中国政府开放美国大豆,大豆进口了它特别便宜,就淘汰了
东北大豆,2003年8月份,美国政府农业部宣布,由于天气因素它们决定调低美国大豆
的库存,这些资本进入芝加哥,今天80%的粮油都是外资,你们炒菜用什么油?鲁花、
金龙鱼,这些价格都是外资决定的。

猪肉呢?真正操纵猪肉价格的是华尔街的高盛,2004年收购了雨润集团,高盛是中
国唯一一家掌控养猪上中下产业链的公司,告 诉各位一个更不幸的公司,现在政府已
经允许进口美国猪肉,猪肉价格将是美国直接操纵的问题。

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我不是卖出,叫《新帝国主义大战二》,希望阻止侵略。



主持人:除了粮食问题之外,很多业主包括关注此事的朋友,提出了市场经济的问题,
市场经济以来理论和实际出现了争论,请问中国要是合 理的市场经济,有没有合适的
模型和目标呢?

郎咸平:我从来不谈体制的问题,我们今天对于市场经济是什么样可怕的思维,我们觉
得政府退出不干预叫市场,很多省的领导说,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这都是胡扯,总
认为政府不管就叫市场,那你把美国的市场看的太简单了,如果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市
场的话,美国就不是超级强国了,亚洲就成为超级强国了。

我们犯了一个误区就是退出,退出就是市场吗?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看到民主,
这不是重点、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市场需要一个精英政府仔细构建的,要建立起一套
游戏规则,举一个例子,今天你问农民,你怎么灌溉,农民会说我先弄水匝,然后放水
进田里,农民挖水沟如果像我们这种市场经济下,农民不挖水沟呢?

市场经济是需要挖沟渠的,就是先要制定法治化的游戏规则,要规范政府、规范企
业,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没有这种规范就是今天,国有企业可以随便炒地皮,这叫
规范吗?这叫市场吗?

主持人:伴随中国产业的升级,中国互联网现在是市场规模还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将
来是物联网的时代,会不会向物联网的转型呢?如何在产业升级中提升自我的价值和社
会的价值?

郎咸平:互联网在产业升级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在演讲的最后给各位一点希望,请你
想想,你有没有突围的机会,要突围不是现在讲的高科技,有一个方向是可以考虑的,
就是在重重包围下,我们可以向产业资本要回定价权,而且在广东跟福建的很多企业,
按照我这个思维做的非常成功。



这话什么意思呢?安踏运动鞋,完全复制了耐克的所有流程,而就在一点突围,就
是强化销售,就可以打败耐克,中国制造业的处境在这样的层层包围下,如何形成产业
链的整合,而不是产业整合。

我需要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个产品而言,这个有产业链,这个也有产业链,问题是
每一条产业链都要整合,要考虑产品设计、订单等。



你贯穿6加一,一就是制造,6就是6大物流环节,你可以考虑用现代的资讯系统贯
穿产业链,如果可以做到的话就可以突围,而且这个已经不是理论层次了,我国制造业
以服装、家具、运动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目前正在朝着6加一整条产业链整
合的方向努力,而且整合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这个问题问的,用现在的资讯系统、网络系
统做一个产业链,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一下,在重重包围圈子下,我们企
业突围是极其有可能的,现在福建和广州做的最好,只要政府通过产业链整合,我们未
来是有希望的。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2.47.]






每周8堂课:教授投资窍门,分析市场走势
秘籍独享:怎么样让你放心打电话安心看电视?
中国打美国1.6分,美国打中国1分;台湾1.6分;不需签约,没有最低消费
现在订购中文电视,送3个月免费,还送3个月影视点播套装;加拿大客户还可在4月免费看中天频道,早订早看! 订购热线:1-877-285-1542
IBM最新岗位需求,申请从速:SWG-0308887 Websphere service architect, China


sinbadblu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2 ]

发信人: sinbadblue (石头),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0:46:15 2010, 美东)

光指出問題也没啥用处,怎么办呢?

革命有理造反无罪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2.47.]







sweetpizza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3 ]

发信人: sweetpizza (羊羊,我是一只羊~~),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1:19:58 2010, 美东)

哎过几年再看看吧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44.81.]







PingLor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4 ]

发信人: PingLore (Jar Jar Binks),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1:33:40 2010, 美东)

哈7达八。

美国根本不想峁死中国的汇率。

项庄舞剑,根本就是意旨北韩还有伊朗。

中国都配合, 帮腔,就么问题了。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28.29.]







swthreefour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5 ]

发信人: swthreefour (钢筋水泥的森林),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2:02:59 2010, 美东)

中国三月逆差了,汇率的压力会小一点。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63.125.]







sinbadblu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6 ]

发信人: sinbadblue (石头),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2:19:00 2010, 美东)

i hope so.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7&sid=a07psM9uKD6g&pos=8

By saying China would adjust exchange rates based on its own needs, Hu left
the matter “wide open,” Lieberthal said. “Hu’s left himself a lot of
wiggle room.”


【 在 swthreefour (钢筋水泥的森林)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三月逆差了,汇率的压力会小一点。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2.173.]







swthreefour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7 ]

发信人: swthreefour (钢筋水泥的森林),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2:26:07 2010, 美东)

3% seemed to be common among experts, but that was before this news came out.

【 在 sinbadblue (石头) 的大作中提到: 】
: i hope so.
: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7&sid=a07psM9uKD6g&pos=8
: By saying China would adjust exchange rates based on its own needs, Hu
left
: the matter “wide open,” Lieberthal said. “Hu’s left himself a lot of
: wiggle room.”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63.125.]







eau


形象投票:选择分数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
形象得分: 0 分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8 ]

发信人: eau (Kshanti鱼~~~~~),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3:00:56 2010, 美东)

这两天核峰会不知道他们会讨论啥,不过看中国的行程,接下来要去拉美拜访,也许是
个信号。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76.67.]







Azure2006


形象投票:选择分数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
形象得分: 0 分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9 ]

发信人: Azure2006 (Azure),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6:37:44 2010, 美东)

3月份的贸易逆差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在加速增长,感觉中国
会在未来几个月允许人民币逐步升值,但不可能大幅升值。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73.67.]







sinbadblu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10 ]

发信人: sinbadblue (石头),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6:58:08 2010, 美东)

growth? what growth? GDP driven by railway/highway construction?

【 在 Azure2006 (Azure) 的大作中提到: 】
: 3月份的贸易逆差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在加速增长,感觉中国
: 会在未来几个月允许人民币逐步升值,但不可能大幅升值。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2.173.]







Azure2006


形象投票:选择分数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
形象得分: 0 分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11 ]

发信人: Azure2006 (Azure),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8:37:25 2010, 美东)

“亚洲开发银行13日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GDP预计增长9.6%。其中,大约60%的增长
动力来自投资、40%的动力来自国内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一个百分点,但
不会像去年那样拖经济增长的后腿。”

【 在 sinbadblue (石头) 的大作中提到: 】
: growth? what growth? GDP driven by railway/highway construction?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73.67.]







phoenixali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12 ]

发信人: phoenixali (四眼卷毛哥~上海老克勒),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9:25:34 2010, 美东)

投资...

【 在 Azure2006 (Azure) 的大作中提到: 】
: “亚洲开发银行13日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GDP预计增长9.6%。其中,大约60%的增长
: 动力来自投资、40%的动力来自国内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一个百分点,但
: 不会像去年那样拖经济增长的后腿。”



--

※ 来源:·BBS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65.230.]







sinbadblu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0 0
[ 13 ]

发信人: sinbadblue (石头),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Re: 郎咸平惊人之语:4月15日中美必将决一死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3 19:31:30 2010, 美东)

增长动力?何为增长动力?

简单算10%增长 基数为100

假设投资占基数比重为1,增加到7
或者从60到66?

【 在 Azure2006 (Azure) 的大作中提到: 】
: “亚洲开发银行13日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GDP预计增长9.6%。其中,大约60%的增长
: 动力来自投资、40%的动力来自国内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一个百分点,但
: 不会像去年那样拖经济增长的后腿。”

Thursday, April 8, 2010

里根如何毁了保守主义?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2010-03-05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上周末,奋力读完莎拉•佩林(Sarah Palin)的自传《单打独斗:一个美国人的生活》(Going Rogue: An American Life)之后,我开始思考美国保守主义是如何会落到目前这种地步的。佩林的自传自以为是,缺乏内涵,充斥着民族主义情绪,完全没有新颖的见解。这个女人是如何成为美国右翼青睐的对象的?她怎么会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一些出版商认为她有望在2012年赢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

随后我明白了——这种没落始自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这看起来或许是个奇怪的结论,因为里根是一位赢得过两届总统选举的保守派英雄。但实际上,目前被称之为“里根主义”(Reaganism)的思想,完全背离了一些最重要的保守主义价值观。传统的保守主义鄙视民粹主义,尊重知识。他们信奉政府收支平衡,他们是对意识形态心存疑虑的务实主义者。里根摒弃了所有这些思想——现代美国保守主义至今仍在承受由此产生的后果。

“里根主义”所宣扬的最具破坏性的思想,是崇尚白痴天才(聪明的傻子)。你可以在迪内什•迪索萨(Dinesh D' Souza)充满仰慕之情的《里根传》中的开篇看到这种思想:“有时候当一个笨蛋确实有所裨益。”迪索萨讲述了许多知识分子(甚至是保守派知识分子)轻视里根的故事。他们嘲笑里根经常在内阁会议上将吉利豆(jelly bean)按不同颜色分类,并且喜欢打听奇闻异事。但是,迪索萨得出的结论是:“笨蛋”是正确的,而那些“聪明人”错了。

这段流传甚广的历史演绎出一种危险的推理过程。里根显然是愚蠢的,且经常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但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因此,这种理论认为,无知和愚蠢是好兆头。它们表明政客与人们更深层的智慧合拍。一旦你开始这样考虑问题,距离莎拉•佩林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如果你所追求的是无知,那么佩林无疑就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最近出版的《游戏改变》(Game Change),是一本讲述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作品,书中描述了在佩林与乔•拜登(Joe Biden)进行副总统辩论之前,绝望的麦凯恩-佩林团队顾问是如何决定让她恶补现代史知识的。

“他们让佩林坐在套间里的一张桌子旁,铺开一张世界地图,开始向她讲述对外政策的简要历史。他们从西班牙内战说起,然后是一战、二战、冷战……当老师们建议吃午饭或晚饭时,学生坚持说,‘不,不,还是让我们继续学习吧',佩林说道,‘这太棒了'。”

那么20世纪的历史又如何?我猜这会相当棒。

实际上,与里根相比,佩林远没有资格出任总统。她是“简体版”的罗纳德•里根——里根一开始也相当浅薄。但他至少当过加州州长,而不是阿拉斯加州州长,并且博览群书。

里根主义给保守主义造成的破坏,远远超出了佩林效应。这位已故总统还与两种糟糕的观点有些瓜葛,而小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如此失败,这些观点难辞其咎。首先是财政上的无节制;其次是成功外交政策的关键在于,严格区分“好”与“坏”,以及拥有强大的军力。

用佩林打头阵,共和党目前正指责奥巴马(Obama)政府的赤字规模庞大。但这只是共和党近来的转变。自里根执政以来,共和党一直奉行赤字支出的政策。

保守派曾经信奉降低税收和平衡预算。在里根执政时期,他们简直成为了减税党,将财政责任完全抛诸脑后。曾在小布什政府担任副总统的迪克•切尼(Dick Cheney)也承认这一点,他向一位内阁同僚表示:“里根证明了赤字无关紧要。”一种神秘的观点认为,如果你只是减税,经济将迅速增长,足以弥补税收的不足——或者政府将几乎神奇地缩减规模。不知何故,这种观点会完全正确,共和党思想的这种漂移实际上与保守主义完全相违背——因为它将意识形态(不惜任何代价减税)提升到了良好治理的务实承诺之上。

外交政策上同样如此。里根坚称苏联是一个“邪恶帝国”,这让许多自由主义者退缩——但根本上讲他是正确的。然而,当小布什试图效仿里根的“道德明晰”(moral clarity)而提出“邪恶轴心”(Axis of Evil)时,这一愚蠢的概念让美国陷入了代价高昂却毫无必要的伊拉克战争。小布什还忽略了以下事实:尽管里根增强了美国军力,但他却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战争。里根任期内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是一回事;而事实证明,小布什任期内美国入侵伊拉克完全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里根本人远比他离任后产生的“里根主义”务实。真正的里根愿意在迫不得已时增税,并坚决支持裁军谈判。而今天打着里根旗号的美国保守主义者,会把这些观点视为背叛和软弱。里根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总统。但在他身后,却为保守主义运动留下了有害的遗赠。
日本为何向中国靠拢?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2010-03-15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上周,一位日本高层官员坐在位于东京的办公室里,指着一本最近出版的《日本崛起》(Japan Rising)说道:“我会时不时看看那本书,给自己打气。”人们不难理解他为何这样说。眼下,日本已经有了那种没落的感觉。

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达到令人生畏的180%——轻松(却也令人不安地)拔得全球富国中的头筹;而且该国尚无降低负债的可靠方案。曾作为日本质量象征的丰田汽车(Toyota),如今陷入了一场安全与公关梦魇。去年,日本经济萎缩了5%以上。而民众曾对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领导下的改革主义政府寄予的厚望,已很快消散。去年夏季当选首相的鸠山,支持率正不断下降,日本企业与公职部门似乎都急于让这个无能的粗材下台。

日本如何应对这种新的软弱感——尽管它可能被夸大了——将事关整个世界。由于日本的规模和战略重要性,该国对于美国的太平洋战略和中国的地缘政治考量至关重要。

当鸠山政府针对本国的新环境作出调整时,几乎是在不经意间,掀起了一场关于日美同盟价值的论战。一些驻东京的西方观察员思忖,或许日本会又一次遵循其历史政策——通过与强国结盟,来适应全球政治的变化。在一战之前,日本与英国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间,日本与德国结成了盟友。而1945年以来,则一直紧紧粘着美国。或许,眼下日本正为与中国建立一种新的“特殊关系”做铺垫?

当鸠山的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去年8月份上台时,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自民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几乎连续执政的历史。民主党急于在几乎所有方面表现出自己与自民党的不同,外交政策上也不例外。在上周的一次采访中,日本外相冈田克也(Katsuya Okada)表示,自民党追随美国政策“过于紧密”。他表示:“从现在开始,将会是亚洲的时代。”这位外相补充称,关于日本在中美之间做选择的言论毫无意义,日美友好关系与日中关系仍将存在“质的差别”。但一些民主党人士已呼吁施行与中美“等距离”的政策。

鸠山政府的早期政策,证实了人们的感觉:即某些事情正在酝酿之中。民主党想迁移美军在冲绳岛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此举惊动并惹恼了美国人,同时也对美日安保条约以及大约5万名驻日美军的未来提出了疑问。

如果冲绳岛纠纷是一起孤立事件,我们某种程度上或许会把它视为一个偶发事件,源自于一个竞选承诺——这也的确是实情。但鸠山似乎已特意证实:形势正发生变化。在鸠山就职前夕,他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撰文抨击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失败,称之为“无节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并暗示美国已陷入不可挽回的衰落。这位日本新首相还谈到了建立新东亚共同体,其中包括中国、但不包括美国,并效仿欧盟(EU)早期的模式。

日本正逐渐疏远美国、并亲近中国的感觉,在去年12月份得到了证实。当时,民主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小泽一郎(Ichiro Ozawa)率领一个600多人的代表团访问北京,其中包括143名国会议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代表团成员一一微笑合影。此后不久,当被视为胡锦涛接班人的习近平访问东京时,他很快就被安排与天皇会面——这打破了此类会晤通常需要提前30天通知的惯例。
那么,鸠山的用意何在?日本政界有一种不安的猜测,即连首相自己可能也不真正清楚。据说,鸠山常常会在尚未真正思考透彻的情况下,提出一些石破天惊的方案——无论是在气候变化,还是在冲绳岛问题上。

鸠山的含糊,意味着那种认为日本已坚决改变其战后与美国之间特殊关系的说法,可能有些过火了。但尽管如此,从长期来看,日本无疑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

选择之一是,假设中国正逐渐取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宰地位,所以,(日本)将努力与中国政府建立一种亲密得多的关系。另一种选择是,进一步密切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与亚太地区其它民主国家(如印度、澳大利亚)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即对中国权力施行“软遏制”这一并未言明的政策。

目前,日本打算与中美两国均保持良好关系是一种明智做法。而从长期来看,日本可能会面临一个不太舒服的选择。
医改让奥巴马重新振作?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2010-03-25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跳下了政治病床,拔掉了喂食管,准备在椭圆办公室跳上一支舞。美国国会批准医改方案,使奥巴马的总统任期重焕生机,这对美国人乃至整个世界都将产生影响。

从西奥多•罗斯福(Teddy Roosevelt)到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历代总统都未能实现这一社会改革。如今,奥巴马有了一项可以记在自己名下的真正的历史成就。他扭转了自己身为总统却无法落实事情的软弱形象,这种形象本来就要成为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

过去一年,奥巴马宣誓就职时围绕着他的乐观情绪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那么光鲜的新形象:奥巴马是空谈家,而非实干家;奥巴马是一位幼稚的总统,任凭世界上那些强悍的人物摆布;奥巴马失去了民主党最安全的马萨诸塞州参议院席位,是美国右翼的憎恨对象。

奥巴马貌似没有能力让医改方案通过的形象,损害了他在全球(而非仅在美国)的可信度。外国人对参议院程序的规定不感兴趣: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位人气颇高的总统,在国会拥有绝对多数席位,却似乎无法让自己最主要的国内政策获得通过。

医改问题上的僵局形成了一种令人担忧的模式,这种模式随后再现于奥巴马政府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来往。奥巴马在执政第一年养成了一种习惯:宣布一些宏伟的目标,然后拿不出实际成果。

奥巴马宣布,他将重启中东和平进程,并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坦地区修建新的移民点。但和平会谈从未成为现实,而在移民问题上,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基本上不理会他的要求。在当选之夜的胜选演讲中,奥巴马将“危机四伏的星球”列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之一,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外交动作让美国陷入被动。

奥巴马政府表示,不会容许伊朗发展核武器,但伊朗核计划仍在加速发展,而美国政府迄今无法团结各国,支持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公开挣扎了几个月,才宣布似乎连他本人都没有信心的新的增兵计划。

渐渐地,奥巴马在海外被描绘成了软弱、优柔寡断和无能的形象。随着医改方案的通过,这种情况现在可能发生改变,至少在短期会如此。因此,奥巴马目前有机会重新塑造其总统形象,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

当然,奥巴马在国内政界重新振作、与他能否取得外交政策成功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间接联系还是有的。生硬地说,医改方案得以通过,让奥巴马看上去像是一个赢家,而非输家。这还展示出他的执著,以及他的顽强能得到回报。

医改曾经看上去是场败仗,但结果证明不过是旷日持久的一仗。曾以为奥巴马不可能成功解决那些重大国际问题——阿富汗、中东、气候变化及伊朗等等——的外国领导人,如今都不得不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奥巴马的坚持不懈也许最终会取得成功。这就增加了那些犹豫不决的领导人聆听奥巴马的意见、并设法与之合作的可能性。

这也会让那些喜欢对奥巴马嗤之以鼻的外国领导人三思。现在不是内塔尼亚胡访美的好时机——他定于本周在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Aipac)年会上发表演讲。如果医改方案在国会折戟,内塔尼亚胡或许会放胆号召美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共同抵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但现在,由于奥巴马气势正旺,对抗他的风险看上去增大了不少。

在医改问题上取得成功,还可能促使那些善变的预言家们(我也算一个)对奥巴马的第一年任期有更均衡的看法。毕竟,奥巴马政府避免了银行业彻底崩盘的威胁。美国经济目前以将近6%的年率增长,远远快于其它可比的西方经济体。

美国保守人士说得没错:医改让美国朝欧洲人的社会团结理念迈近了一步,而离美国自己的刚毅个人主义传统远了一些。此举在社会和经济上的成本与效益有待商榷,但有可能间接地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有利影响。

通过承诺为几乎全民提供医保,奥巴马将让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对美国的描述站不住脚:即大企业无情地剥削受压迫的穷人。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这种对美国的漫画式描绘十分流行。但随着奥巴马医改方案的通过,其传播会更加困难。
谁是中国的榜样?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2010-03-18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当今的中国更像是1890年的美国,还是1980年的日本?如果更像是美国,那么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下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如果比作日本更准确一些,那么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可能不过是昙花一现。

当下美国民众的心境无疑像是夸张版的“衰落主义”——该理论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日本的崛起令美国惊慌失措。美国调查机构皮尤(Pew)最近进行的民调显示,目前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比美国大。这真是大错特错。进行民调之际,中国经济的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左右。

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恐慌也曾大行其道。因买下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日本投资者让美国人忧心忡忡——当时,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耶鲁大学(Yale)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的《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书抓住了衰落主义的精神实质。他在书中提出了“帝国过度扩张”这一概念。他的论点是:由于不堪全球承诺的重负,美国正步大英帝国、拿破仑及西班牙帝国的后尘,走向相对的衰落。

该书1988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时隔仅一年,柏林墙倒了,日本的股市泡沫也突然破灭。到90年代中期,“肯尼迪命题”本身已相对衰落,被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及“文化冲突”等更有吸引力的新理论所取代。

眼下,美国在财政和军事方面的问题,加之中国的崛起,让人对肯尼迪教授的观点究竟是否正确产生了疑问。或许美国在后冷战时代的主导地位,不过是再次走向相对衰落之前的回光返照。

在出版20多年后重读该书,会发现它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先见之明,而在某些方面又错得离谱。该书称,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不可避免地下降,由此会对全球政治产生连锁效应——这话现在听上去仍完全正确。但肯尼迪教授还是为日本的崛起所迷惑,宣称该国“今后的扩张速度可能比其它主要大国都快”,此外,到21世纪初,日本经济将“远为强大”。

我并非故意翻出这些老话来取笑肯尼迪教授。我只是想说明,现实和传统智慧可能瞬息万变。眼下, 与80年代末的日本一样,中国的崛起看上去势不可挡。但也有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中正在滋生日本式的泡沫。或许中国的泡沫也会突然破灭,让那些预言世界将迎来“中国世纪”的人大跌眼镜,难堪不已。

实际上,从某些方面讲,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还不及80年代末的日本。日本是一个富裕的同质型发达国家,政治体制稳定。而中国在许多方面就像其领导人一再强调的那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尽管一些西方知识分子称颂中国的长期规划能力,但中国政治体制具有先天的不稳定性。中国政府的举动常常表明,其领导层对于自己的权力与合法性仍非常敏感。中国在坚持民族团结问题上的愤怒态度,也流露出它对于西藏和新疆分裂势力的挑战深感焦虑。

但在其它更重要的方面,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要强于任何时期的日本。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人口结构方面。美国人口是日本的两倍以上;却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日本当时同样是(现在也是)一个民主国家,是美国的同盟国,那里驻扎着约5万名美军。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地缘政治对手。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规模终有一天会超过美国,而这一进程无疑会改变全球的实力平衡。

因此,关键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还能迅猛发展多久?在这方面,今天的中国与80年代的日本之间,差异要比相似之处更为显著。由于中国远比当时的日本贫穷,人口基数要大得多,中国仍可能有相当大的内部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空间。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支巨大,但这很有必要——例如,许多村庄仍未通路。即使在前进道路上,中国遇到停顿、泡沫破灭,偶尔还会陷入衰退,我们仍应该相信,它有实力赶超其它强国。实际上,中国可能比较像日本——但更像是上世纪60年代、而非1988年的日本。

如果中国的迅速增长还能维持20年,那么它的确有可能在本世纪20年代的某个时候,夺得“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头衔。美国大概是在19世纪末获得的这一地位。接着花了半个世纪和两次世界大战,将原始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我也无法确定,这样的想法会不会让人感到宽慰。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