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7, 2010

《纽约时报》:中国未来的五个发展预兆(图) 环球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原题:中国未来的五个预兆

  对于中国而言,七月可以被称为“预兆之月”。从人口学上、经济学上、货币政策上,七月的中国可以让世界窥探到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未来何在。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中国未来五个发展预兆的认识,来思考将来应怎么做。

  1.人口老龄化。据中国2009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到2050年,中国几乎五分之一的人超过65岁。这个问题关系重大,这意味着可以工作的劳动力日益减少,这也会耗光老一辈贮存的储备金。

  庆幸的是,中国现在仍然有一批年轻的人群,还有大量的没有充分利用的劳动力。但是,风险在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统计学上的巨大变化可能使中国难以保持10的GDP增速。可能在中国还没有富裕之前,老龄化问题就会凸显,年轻劳动力数量下降。

  2. 河南省变得“越来越大”。河南省人口在七月份已经超过了1亿。河南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德国、法国和英国,但人均GDP与全国相比而言却低了20。当然,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话,早在13年以前河南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中国的贸易往来,但毕竟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被养活,中国需要进口更多的粮食等物品。

  3.中国的出口引擎“倒转”。在2008年,中国的出口额下降就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麻烦,而现在的出口增长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证实在七月份,出口已经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中国上半年的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3.1。中国政策制定者已经在压缩国内需求来防止过度的通货膨胀。这可能会导致美国再一次给中国贴上“汇率操作者”的标签,这个标签会导致贸易制裁。现在,美国的贸易差额已经达到了自2008年的月最高记录,其中就有中国进口增长12的功劳。中国的出口再一次看起来像一只“替罪羊”。

  4.中国的能源需求爆炸式增长。据世界能源署报告,2009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共使用了23亿吨的石油。虽然中国对这个称号予以否认,但是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大的资源进口者。这个内涵非常可怕,中国人均使用了美国人均能源的四分之一,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将会排放超出现在4倍的排放物。或许不会,中国已经引进了一些清洁科技。但是,这些数据足以使人相信与能源相关的物品价格时代就要来临。

  5.银行打破另外一个记录。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进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筹措资金192.1亿美元,并且如果算上超额配售的话,它很可能成为世界上筹资金额最大的IPO。这帮助中国打破了另外一个记录:它成为世界前三大公开募股市场,显示着新股票市场的东移。这种霸权并非是真正的霸权。中国银行同其保险商固执地追求世界的最高级。在中国,大数字确实意味着很多东西。

  总而言之,中国试图在各个方面成为世界的领先者,或许有一天,这都将成为过去。
名人“修道”正大行其道 马云、王菲等拜他为师(图) 南方人物周刊

核心提示: @方舟子:黑媒都是抱团的。《南方人物周刊》吹完“少林隐僧”就吹“神仙”李一。“道长李一的皈依弟子超过3万,一半正在商界;而在另一半中,政界、演艺界、学界的精英亦不乏其人。”凤凰卫视的@刘春 、@杨锦麟 、窦文涛、梁文道、王鲁湘都是“仙友”。






 他有弟子3万,其中包括马云、王菲、李亚鹏、杨锦麟、梁冬等人

  15年前,还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的马云访美,第一次听说并亲身体验了“互联网”这个玩意儿。回国后,他创办了一家名叫“中国黄页”的网站,并极力推销,无奈境遇凄凉。这一年末,他结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杭州同乡樊馨蔓,央视《东方时空》的纪录片导演。

  那时候,樊不懂马云口中不断提及的“网络商业模式”为何物,但仍为其拍摄了一集电视片。《书生马云》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这个长相颇有些特点的小个子男人开始进入了公众视野。

  3年后,“阿里巴巴”问世。其后,它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马云本人亦逐渐变得家喻户晓。金钱、荣誉、地位,还有烦恼、惶惑、亚健康,接踵而至。彼时,他44岁。

  樊馨蔓及其丈夫张纪中决定:带马云上趟山。

  2008年的一天,他们飞抵重庆,随后驱车直驶位于北碚的缙云山绍龙观。在那里,马云认识了生于1969年的道长李一。

  之后,马云又上过两次山。樊馨蔓说,马云到达缙云山顶的白云观后,严格地遵守一切规定:手机关闭,电脑关闭,互联网关闭;不看书、不说话,哪怕是肢体语言也不可以。他就这样在山上待过8天,终日里只能面对墙壁上一幅幅道教修炼题材的图画。

  这种生活,有一个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闭关。这是带有宗教属性的概念,佛、道皆有,要求“摒绝一切,自己进行长时间的静坐和入定”。

  和马云他们“志趣相同”的,还有李亚鹏、王菲夫妇,他们最近一次登缙云是在去年,与世隔绝了整整9天。

  若用世俗的眼光和尺度加以统计,前往缙云山闭关的“名人”们,数量早已过百,并仍在不断增加。而“上山”的企业家群体,则要更加庞大。

  浸淫在名利场中太久的他们,渴望切换另一种气场。

  历史上,缙云山与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天师、陈抟老祖和张三丰祖师都曾在此山修行。1930年秋,近代佛学泰斗太虚法师于缙云山创立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发起过“人生佛教”改革运动。缙云寺现今仍完好保存着宋太宗诵读过的24部梵经。

  十年浩劫,缙云山变得满目疮痍。它的名声与另两座山相比,悬殊渐大。

  1998年,不到30岁的道士李一上山,发心恢复重建位于缙云半山的绍龙观。

  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正一派道场,抗战时曾被作为“北泉慈幼院”,收养孤儿逾千。等到李一来的时候,绍龙观连一堵相对完好的墙体都绝难找到了。

  李一当时没有钱。光靠山里道教信众的功德,要想建成一座辉煌的宫观,断不可能。重庆宗教局的一位人士说,李一后来申请了国家贷款。为了省钱,他带着弟子们“又做木匠又做瓦匠”。

  当地的农民对这位闯入他们生活的道士并不欢迎,而政府不同机构则先后下发过7次各种名目的停工通知书。

  没有人可以预见:10年以后,李一和他的道观,能够重新“捧红”早已式微、被人淡忘的缙云山。

  北京一位商人说,李一颇有“总裁缘”。他每做一件大事,背后总会有企业家鼎力相助。事实上,早在1993年,李一便发起过“寻访南中国龙脉”的徒步行动。当年,名噪一方的重庆国光集团总裁刘宗朝看中了这个活动,出资赞助并将其命名为“国光探险队”。行经湖北神农架的时候,70余家媒体跑了过来,“炒作”他们是在“寻找野人”。这是李一第一次直面媒体和企业家。

  重建绍龙观,最终仍由企业家出面相助。重庆本土的一位商人,一次就拿出了300多万;时任四川省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甘全中也贡献了一笔数额着实不小的“善款”,因为李一为他治过病。“道医”表面上销匿了许多年;其实,他们一直在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群中若隐若现。历史上,很多道士与世俗的渊源,正来自于医。而当下已成潮流的所谓“养生”概念,最早也出自道家经卷。后来,甘全中索性专心护法,出任缙云山道教协会的副会长。

  道长与名流富贾走得近,并非现代才有。道教自古就将“法”、“财”、“侣”、“地”列为修行所必须的四大要素,“财”显居第二。道教研究专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导宫哲兵教授告诉本刊记者,自古便有“道商”一说,专指信仰道教并能给予其物质支持的商人群体。在南中国的赣、川、苏、闽、粤,“道商”曾盛极一时。

  当下,由于风水、堪舆文化的复兴,道商在地产界的分布甚广。而中国著名的CEO中,SOHO的潘石屹、阿里巴巴的马云、海尔的张瑞敏、中原地产的施永青、成都恩威的薛永新、福耀集团的曹德旺等,皆为道商或佛道双修。

  今天,道长李一的皈依弟子超过3万,一半正在商界;而在另一半中,政界、演艺界、学界的精英亦不乏其人。

  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长春观方丈吴诚真对当下“道”的“贵族化复兴”有过如下表述:

  曾经在中国人心中最根深蒂固的道家文化,如今被绝大多数人所淡忘。然而,在中产以上的精英阶层里,一种道风回归的迹象开始明朗。不一定是信仰这种宗教,而是去接纳和体悟一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与状态:放下名利,放下欲求,放下虚妄,活个清静自然。他们施舍金钱的目的,也是为了换取一种让内心宁静的东西。

  赵佳(化名)是巴蜀女人,早年随夫去广东沿海创业,挣下了过亿的身家。钱不再是问题,她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每年花在健身、足疗、SPA上的费用,接近10万。这两年,她有些厌烦闹市聒噪的生活,就去近郊买了一套海景别墅;到了晚上,她喜欢搬个瑜伽垫子,在家里宽大的露台上面朝大海,“天人合一”。

  如此,赵佳还是觉得不够:生活中,似乎就是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它不是钱,不是房子,不是豪华车,也不是头等舱。

  她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上面所说的那些,曾经是自己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目标。现在,它们都唾手可得;可是,在短暂的满足乃至膨胀过后,赵佳感到愈发的空虚。

  去年底,赵在深圳中心书城翻到一本名叫《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的书,作者樊馨蔓。赵佳看过几届樊执导的《感动中国》,她无法想象这么个严肃节目操刀者,写的书听起来那么神神叨叨。

  赵用一个晚上读完了书,然后就失眠了。

  樊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自己上缙云山“服气辟谷”(利用气息供给能量,连续多日不食,从而达到身体重启)的经历,而这是赵读大学时才从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看到的词语。她并不相信这项古老的养生道法能产生书中种种意想不到的奇异效果。但是,她对樊所记录的那段暂别红尘的生活向往不已。

  半年后,赵佳下了决心,将手中所有的项目、拜会、宴请安排通通取消,腾出5个整天的时间,上缙云山参加“道家五日养生班”。她的身体并没有到罹患绝症的程度,所以没有动过要铁心“辟谷”的念头;她也没弄明白“闭关”究竟为何物,要是天天过“牢房”般的生活,自己会觉着瘆得慌。报个班学习下,一探究竟,并在青山绿水间过几天神仙日子,成为她此行的目的。

  这期养生班与女子班常常合班上课。学员成分以企业家、企业家父母或家属、海外大学教授、医生、官员、高级白领以及富裕的退休老人为主,彼此则互称“仙友”。他们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浙、成渝和美国。

  赵佳来报到的时候,戴一副ARMANI的墨镜,提着GUCCI的坤包,拉着LV大标旅行箱。开班后,这些要全部“放下”。所有的人会穿着统一发放的中式盘扣的麻布衣服,宽大素朴,无拘无束;中途不允许使用手机;三餐一律从简,严格限制进食数量;居住条件基本相当于一家经济型酒店,由于热水有限,洗澡成为奢侈。没有网络,没有娱乐。

  清晨6点10分,带班师兄常渊开始逐一敲门叫醒,20分钟盥洗后,赵佳和众仙友们开始在住处顶楼的空地上“站桩”。这是一种道家修养的方法,也是中国武术普遍采用的筑基手段:两脚开步同肩宽,两膝微曲,两臂曲抱于胸前,双手距离约10厘米并十指相对,舌顶上颚。

  “站桩”要求绝对安静,几乎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赵佳双目微闭,立在那儿足足40分钟。乐声响起,经忏悠悠,檀香味隐隐绰绰飘来。赵佳觉得,什么奢侈的享受都抵不上眼前。

  虽然大家并不信仰道教,有一部分学员甚至在山下信仰的是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佛教;但是,他们对缙云山课程中营造出的一种道教独有的仪式感,并不排斥,一律照做,而且相当虔诚。

  仙友们彼此见面时,会复古般打个稽首,并互道一声“无量寿福”,见李一则呼“天尊慈悲”。用餐前齐诵斋咒:五星之气,六甲之精,三真天仓,青云常盈,黄父赤子,守中无倾。每口饭菜要嚼36下,禁言语,吃完要低头念结斋咒。上午或者下午,大家要端坐于蒲团之上,右手握毛笔,左手悬空打“三清印”,在黄表纸上恭敬地抄录《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抄经要求苛刻,倘若错写一处,便要重头再来;每抄完一字,就在心中默念“无量寿福”。抄经前,要在老君像前净手礼香;抄经毕,会念诵一段规定的咒语。

  在俗世之中,他们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不少人已经步入上流社会,习惯了呼风唤雨、前簇后拥。突然间,举手投足、吃喝拉撒都被禁锢住,而且,是以神灵的名义要求你服从,用仪式感的庄严要求你敬畏。

  赵佳说,这种规矩,没有束缚感,反倒逐渐成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唤醒与依赖。而另一位“仙友”、来自北京的高级白领杨艳,平素工作紧张,少有闲隙,身心俱疲;上山过了几天“人间蒸发”的日子后,她觉得那是在“荡涤心灵”。

  

  有课可上、有“仙友”相伴,赵佳们并不算孤独。相比之下,马云他们所热衷的“闭关”,则要寂静许多。

  不少人在经历养生班几日的“修炼”后,都渴望有朝一日能上到缙云山顶的白云观,闭关或者辟谷。大家容易认为,马云、王菲他们在山顶的修行,会比常人“高级”。

  “高级”与否无法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日子要更加清苦。

  在山上的日子里,王菲、李亚鹏曾随樊馨蔓上过缙云山。当时,王菲是听从张纪中的建议,去道观安胎,前后一共住了半个月,每天以山中的新鲜蔬菜、水果进补。

  再后来上山,王菲、李亚鹏连招呼吃饭都改用摇铃示意,避免一切交流,彼此肢体更是不能有任何的触碰。早上5点就要起床,晚间10点准时止静休息,每天还要保证药物熏足烫脚半小时,温度会不断升高,据称可以逼出体内沉积的毒素。在饮食以鲜香麻辣著称的山城重庆,王菲夫妇的食谱却十分的清淡,每天总共5个菜,荤腥很少,并杜绝吃糖。进食时,要绝对遵守“细嚼36口,禁言语”的规定,吃饭时间要花费40分钟左右。

  樊馨蔓透露,李亚鹏在缙云山还尝试过辟谷,但是王菲由于身体原因,被李一道长婉拒。

  同样是闭关清修,各人亦会有不同的偏好。

  马云在山上的时候,尤其喜欢静坐抄经。每天,他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誊写《常清静经》上:“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探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刚开始时,马云写下的每个字都很大;越到后来,黄表纸上呈现的皆是规整的蝇头小楷。

  常渊告诉我,“到马云这个层次的上山者,往往会相当遵守我们定下的规矩,并以此为喜乐。但是千万富翁量级,有些人还是会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比如,希望加点好菜,或者偶尔响两声手机。”常渊来自宁波,大学读了两年就退学,出来开过跆拳道馆,做过营养咨询师。后来,他听说了缙云山,便上来做了一年义工,最终留了下来。

  2007年底,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介绍杨锦麟去缙云山闭关。杨锦麟笑称:“刘春知道我为凤凰打工,干的尽是苦活、累活,血压也随之增高不少,希望我能觅个清静处适当疗养休整一番,我能体察他的好意。”接下来,杨与李一开始了手机短信往来,并定下上山行程,却被汶川地震和陈云林、江丙坤首次台北会谈两件大事搁浅。紧接着,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杨世华,以及凤凰同事窦文涛、梁文道、王鲁湘又向杨锦麟推荐了缙云山。此间,道长李一坐上了凤凰的主播台,与窦、梁一起“锵锵三人行”。

  去年7月,杨锦麟正式行走缙云山。“赴港谋生二十余年,从来没有一次是这样出门的:关闭手机,不看电视,不带电脑,不上网络。”

  他在博客中如此记录:“换上统一的练功服装之后,每个人都一样。这个班的成员,非富则贵,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多半属于中产阶级收入,学历普遍高,甚有夫妻同行,或举家同修者。最大年龄八十岁,也有七十岁,六十岁不等,普遍年龄在四五十岁之间。可以印证的是,心力交瘁,身心疲惫的,不止我一个人。”

  杨锦麟后来听说,与自己一起上山的仙友们,结束修行的那天晚上,在白云观附近的农家乐摆下了两桌筵席,以庆贺“受苦”完结。大吃大嚼一番后,居然有数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肠胃不适。这种“离苦”,未必“得乐”。他最终感念这段神奇的行走:“一墙之内就是出家人修行之处,一念之差就是红尘滚滚。常清静,不易为。”

  已经离开凤凰卫视多年,后来在百度任职副总裁,如今专心国学传播的梁冬,在我们上山前刚刚结束了7日闭关。他距离前一次上山,才刚满两个月。这位原先在屏幕上蹦蹦跶跶的娱乐达人,如今头发剃了,胡子刮了,穿麻布衣裳,系盘扣,踏老北京布鞋。2007年初,百度公关危机时,烦恼无常的他去到印度国的鹿野苑——相传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地方,找了一棵树坐下,一直坐到泪流满面。后来,他经人介绍上了缙云山。现在,梁冬经常性地做些清修和行走。李一说:“梁冬变了,比以前安静。”

  赵佳下山以后,推荐了自己的丈夫和亲友择日清修。她说身边的很多生意人,状态与自己先前类似:是骄奢淫逸的“人上人”, 是权力、资本、色欲的奴隶;无法再欣赏自然的美,看见树林以为那是木材,看见动物只知那是美味。

  现在,赵佳的很多习惯又不可抗拒地恢复如旧了。比如熬夜、暴饮暴食;比如欲望、贪婪。她无法逃避很多东西,但对下一次修行的到来存有期待。她说,目前自己还不会成为一名道商,因为对一些事情仍然琢磨不透。

  尽管李一说自己没有刻意走近某一个群体,但同为商人,赵佳觉得,马云等名人大腕儿,实际上更具有亲近李一的天然优势。“上山修炼是一回事,花钱也不在乎。但作为道商即意味着信仰,这不是闹着玩的。” 另一位修行者王春竹(化名),是来自美国的华裔、生物医药学教授,也认为,商业气息当属正常,“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但前提应当是“产业的归产业,宗教的归宗教”。

  李强调,两年来,作为闭关修行中心的山顶白云观地宫,一直长期免费开放。修行指导与食宿全部由宫观供养,目前已有近千人次在缙云山免费坐圜修行。并且,修行中心无宗教、门派之见,面向世间所有渴望静修的人们。而绍龙观的体验式项目“三日观”,也仅收取食宿费用。

  赵佳的一位渠道商朋友后来告诉她,如果没有笃定的宗教信仰,只是希望短暂地告别红尘、关注自我、洗礼灵魂,其实还有很多选择可以尝试。最终,赵佳还是更热衷于上山。她心目中的清修就不该在市肆,而是寄情山泽的一番“逍遥游”。因为“仙”字的写法,就是“人在山中”。

  不过,赵佳的公婆还是拒绝了儿媳妇的邀请,理由是唯一的:“国学院报班费用过于昂贵。”至于“闭关”和“辟谷”,他们表示不能理解。而结课才不到半个月的杨艳,7月初又利用假期,再度踏上了缙云之旅。



柴静:最近有的新闻杂志满天神佛吓我一跳

一前两天听家人说件事,有个搞房地产的同志,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庙,金光灿灿的,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架了个大台子,请小沈阳演二人转,四村八乡的同志们都去看。他特别慷慨,把乡亲们往庙里让,一人发一把香,“来来来”。人稍一多点,他又不痛快了,“别许太多愿了,这是我家的佛”。二有一年我在越南,看见地上一把香,歪插着,袅袅地供了好几位。仔细看,一个是菩萨,一个是耶稣,一个是中国皇帝,脑袋上顶着玉冠,还有一个是圣女贞德。问他们,这是怎么个供法。说“哎,就一把香嘛,总有一个灵的” 三原来认识好几位同志,都属于挺


满面愁容,他爱人清华毕业的,看了这些报道,现在要把家产都变卖了,上山去。我认识一位喇嘛,几年前一起吃饭,一些人说起各种神迹,他笑着听,不评论。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不能说这些东西肯定不存在,我只是说我从没见过” 他夹了一口菜说“只不过真正的僧人只是象妈妈一样,讲最普通的人生道理”。
前两天听家人说件事,有个搞房地产的同志,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庙,金光灿灿的,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架了个大台子,请小沈阳演二人转,四村八乡的同志们都去看。

他特别慷慨,把乡亲们往庙里让,一人发一把香,“来来来”。

人稍一多点,他又不痛快了,“别许太多愿了,这是我家的佛”。

一前两天听家人说件事,有个搞房地产的同志,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庙,金光灿灿的,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架了个大台子,请小沈阳演二人转,四村八乡的同志们都去看。他特别慷慨,把乡亲们往庙里让,一人发一把香,“来来来”。人稍一多点,他又不痛快了,“别许太多愿了,这是我家的佛”。二有一年我在越南,看见地上一把香,歪插着,袅袅地供了好几位。仔细看,一个是菩萨,一个是耶稣,一个是中国皇帝,脑袋上顶着玉冠,还有一个是圣女贞德。问他们,这是怎么个供法。说“哎,就一把香嘛,总有一个灵的” 三原来认识好几位同志,都属于挺


一前两天听家人说件事,有个搞房地产的同志,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庙,金光灿灿的,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架了个大台子,请小沈阳演二人转,四村八乡的同志们都去看。他特别慷慨,把乡亲们往庙里让,一人发一把香,“来来来”。人稍一多点,他又不痛快了,“别许太多愿了,这是我家的佛”。二有一年我在越南,看见地上一把香,歪插着,袅袅地供了好几位。仔细看,一个是菩萨,一个是耶稣,一个是中国皇帝,脑袋上顶着玉冠,还有一个是圣女贞德。问他们,这是怎么个供法。说“哎,就一把香嘛,总有一个灵的” 三原来认识好几位同志,都属于挺有一年我在越南,看见地上一把香,歪插着,袅袅地供了好几位。

仔细看,一个是菩萨,一个是耶稣,一个是中国皇帝,脑袋上顶着玉冠,还有一个是圣女贞德。

满面愁容,他爱人清华毕业的,看了这些报道,现在要把家产都变卖了,上山去。我认识一位喇嘛,几年前一起吃饭,一些人说起各种神迹,他笑着听,不评论。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不能说这些东西肯定不存在,我只是说我从没见过” 他夹了一口菜说“只不过真正的僧人只是象妈妈一样,讲最普通的人生道理”。
问他们,这是怎么个供法。

说“哎,就一把香嘛,总有一个灵的”

一前两天听家人说件事,有个搞房地产的同志,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庙,金光灿灿的,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架了个大台子,请小沈阳演二人转,四村八乡的同志们都去看。他特别慷慨,把乡亲们往庙里让,一人发一把香,“来来来”。人稍一多点,他又不痛快了,“别许太多愿了,这是我家的佛”。二有一年我在越南,看见地上一把香,歪插着,袅袅地供了好几位。仔细看,一个是菩萨,一个是耶稣,一个是中国皇帝,脑袋上顶着玉冠,还有一个是圣女贞德。问他们,这是怎么个供法。说“哎,就一把香嘛,总有一个灵的” 三原来认识好几位同志,都属于挺


原来认识好几位同志,都属于挺聪明的人,但际遇不太好,有天就突然消失了。

再过那么两三年,有一天出现的时候,面目完全改换,行头也变了。

满面愁容,他爱人清华毕业的,看了这些报道,现在要把家产都变卖了,上山去。我认识一位喇嘛,几年前一起吃饭,一些人说起各种神迹,他笑着听,不评论。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不能说这些东西肯定不存在,我只是说我从没见过” 他夹了一口菜说“只不过真正的僧人只是象妈妈一样,讲最普通的人生道理”。
跟你讲他是怎么在大师教导下顿悟的,痛哭流涕后,从此嘴角都是莫测的一缕微笑。

聪明的人,但际遇不太好,有天就突然消失了。再过那么两三年,有一天出现的时候,面目完全改换,行头也变了。跟你讲他是怎么在大师教导下顿悟的,痛哭流涕后,从此嘴角都是莫测的一缕微笑。说话特别玄,前生后世的,你要有点疑问什么的,他就怜悯地看着你“我也曾经象你一样无知”。有次跟沈浩波聊起来,他说有不少这样的同志找他出书,说要启蒙大众,他一开始也特别纳闷,聊深了明白了。他笑“这是另一种功利,这种多快啊,哥们我悟了,瞧我比你们都高” 四最近有的新闻杂志简直吓我一跳,满天神佛,写得神乎其技。前几天碰上一个开书店的人,说话特别玄,前生后世的,你要有点疑问什么的,他就怜悯地看着你“我也曾经象你一样无知”。

有次跟沈浩波聊起来,他说有不少这样的同志找他出书,说要启蒙大众,他一开始也特别纳闷,聊深了明白了。

满面愁容,他爱人清华毕业的,看了这些报道,现在要把家产都变卖了,上山去。我认识一位喇嘛,几年前一起吃饭,一些人说起各种神迹,他笑着听,不评论。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不能说这些东西肯定不存在,我只是说我从没见过” 他夹了一口菜说“只不过真正的僧人只是象妈妈一样,讲最普通的人生道理”。
他笑“这是另一种功利,这种多快啊,哥们我悟了,瞧我比你们都高”





一前两天听家人说件事,有个搞房地产的同志,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庙,金光灿灿的,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架了个大台子,请小沈阳演二人转,四村八乡的同志们都去看。他特别慷慨,把乡亲们往庙里让,一人发一把香,“来来来”。人稍一多点,他又不痛快了,“别许太多愿了,这是我家的佛”。二有一年我在越南,看见地上一把香,歪插着,袅袅地供了好几位。仔细看,一个是菩萨,一个是耶稣,一个是中国皇帝,脑袋上顶着玉冠,还有一个是圣女贞德。问他们,这是怎么个供法。说“哎,就一把香嘛,总有一个灵的” 三原来认识好几位同志,都属于挺
最近有的新闻杂志简直吓我一跳,满天神佛,写得神乎其技。

满面愁容,他爱人清华毕业的,看了这些报道,现在要把家产都变卖了,上山去。我认识一位喇嘛,几年前一起吃饭,一些人说起各种神迹,他笑着听,不评论。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不能说这些东西肯定不存在,我只是说我从没见过” 他夹了一口菜说“只不过真正的僧人只是象妈妈一样,讲最普通的人生道理”。前几天碰上一个开书店的人,满面愁容,他爱人清华毕业的,看了这些报道,现在要把家产都变卖了,上山去。

我认识一位喇嘛,几年前一起吃饭,一些人说起各种神迹,他笑着听,不评论。

一前两天听家人说件事,有个搞房地产的同志,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庙,金光灿灿的,搞了一个落成典礼,架了个大台子,请小沈阳演二人转,四村八乡的同志们都去看。他特别慷慨,把乡亲们往庙里让,一人发一把香,“来来来”。人稍一多点,他又不痛快了,“别许太多愿了,这是我家的佛”。二有一年我在越南,看见地上一把香,歪插着,袅袅地供了好几位。仔细看,一个是菩萨,一个是耶稣,一个是中国皇帝,脑袋上顶着玉冠,还有一个是圣女贞德。问他们,这是怎么个供法。说“哎,就一把香嘛,总有一个灵的” 三原来认识好几位同志,都属于挺
我问他怎么看。

满面愁容,他爱人清华毕业的,看了这些报道,现在要把家产都变卖了,上山去。我认识一位喇嘛,几年前一起吃饭,一些人说起各种神迹,他笑着听,不评论。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不能说这些东西肯定不存在,我只是说我从没见过” 他夹了一口菜说“只不过真正的僧人只是象妈妈一样,讲最普通的人生道理”。他说“我不能说这些东西肯定不存在,我只是说我从没见过”

他夹了一口菜说“只不过真正的僧人只是象妈妈一样,讲最普通的人生道理”。


普通网友:充满仪式感地生活


上个周日我和S帮着Y搬家。其实东西不多,可是我们两个不约而同穿着Tshirt和短裤,S竟然还穿着球鞋。就好像我们俩准备抡起膀子大干一场似的。姿态拿得十足,活也的确做了不少。就是一回家就不灵了,我头痛欲裂,她干脆就吐了。我妈妈听说之后,颇不屑地说,就你俩,还帮人家搬家?

以前的一个同事,MSN的签名档是“严重推荐***的博客”。接着就不断地跟我说修行的事情,还有些匪夷所思的传奇故事,什么某修行者手一伸就能从空中抓到食物,或者就是奄奄一息的病人到了山上就恢复健康,等等。那么低级的胡说八道,经由这些受过教育,做着严肃央视节目的人说出来,我的感觉是惊恐多于无奈。

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就是被这些名人追捧的道长。我不懂道教,完全没有资格乱发评论。对于中国古老的智慧,我一向心存敬畏。只是,这些本来非常玄妙非常精深的修行,真的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进行么?比如说那些高级白领们,据说平日里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惯了的,焦虑,不安,烦躁,失眠,不堪忍受之下跑到山上去,与世隔绝几天,下山时身轻体健神清气明,仿佛换了个人。

这怎么可能是真的?连他们自己都说,过不了几天就又恢复了熬夜泡吧喝酒放纵的生活,换回了原来的自己。继续折腾,然后再去修行,等等。这样生活的群体除了商界人士,更多的是那些明星。得是大明星,如王菲之类。

如此这般,我在想,这样的修行,莫不是在给自己的放纵充电?日子过得太乱太糟糕了,实在过不下去了,没关系我还可以去山里躲避一下充一下电。这样下山的时候,就有了更好的理由去过更糜烂的生活,因为我修行过了呀,我在道德上已经说得过去了呀。

至于对健康有利,那是自然的。什么人到了大山里,没有汽车尾气环绕,没有农药肆虐,喝山泉水,吃有机蔬菜,不熬夜不喝酒抽烟,健康状况都会迅速地好转。

我不喜欢这种充满仪式感地生活,貌似有了敬畏之心,实则轻浮地把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变成偷奸取巧的捷径。我是个俗人,喜爱世俗的一切好与坏。偶有焦躁不安的时候,读书旅游或者与朋友聚会,都能安抚我的心灵。而且,大隐隐于市,岂不是更高级的境界?

Monday, July 26, 2010

美国之行见闻及感受



经过长达15个小时的颠簸,我乘坐的美国大陆航空公司飞机徐徐降落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国际机场。抵达时正是当地时间5月26日下午2点左右,外面艳阳高照,晴朗无云。由于飞机的颠簸,旅途中几乎没有怎么睡觉,但这丝毫都不影响我的兴奋!今天,我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出国的美好愿望,来到了我一直都盼望要来看一看的美丽国际大都市---纽约!

经过美国海关和移民局工作人员的检查后,我顺利地到到达大厅领取到了我托运的行李。一走出到达大厅,我就看到了朋友正在外面等我呢!一会儿就跟着朋友提着行李来到一个类似地铁的内部车站(一列3-4节车箱的地铁往返于机场内从A,B,C三个航站楼 ),顺利地到达了他停车的地方。坐上车我们顺利地进入了一条只有双向各2车道的旧旧的道路朝朋友纽约市区的住所出发了。那条路真的很旧,有些地方还有些小坑,边上也只有旧旧的栏杆。我问朋友这是什么路,他说是一条高速。我真不敢相信。这样一个富裕的大国,高速竞然那么旧,我想象中应该是宽阔的崭新的柏油马路,这让我觉得意外。难道他们没钱去修更宽的路吗?难道他们没钱铺上黑亮亮的沥青吗?不是,那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原因,他们的政府讲究实用,能走车就不用修,不去把每条路都弄得崭新和宽宽的, 不搞面子工程,不浪费纳税人的钱!他们讲究实用,不搞面子工程。这是纽约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给我的一个良好印象。



一路上,车水马龙,但是走得还顺利,没发现出一起事故。我朋友说这是RUSH HOURS (交通高峰时刻)。但是大家都开得速度比较慢,前后车的距离也保持得比较远(15-20米远),也听不到一声喇叭声。这要是在国内一些城市,起码一大堆人要大声地按喇叭了!我看他们才开到大约30到40 码的速度。(这是高速吗?)这样的速度一直保持了大约1 小时左右。这期间,我很少看到有车变道,基本都是老老实实地慢慢行走在自已的车道里。有时一条车道慢下来了,旁边车道隔几十米才有一台车,这种情况都没有车变换车道,更没有人插队!这要是在深圳的107国道上,滨河大道上,这种事是不可想象的!大家都想一个劲地往前冲,一个劲地从这边变到那边,再变,老是开着S形。 要是哪里停下来或慢下来,喇叭声都会把车窗玻璃震下来!(虽然有点夸张,但实在是让人受不了的!)在国内开车,眼,耳,手都必须十分灵活,随时担心有人插队,有人乱变道,有人突然刹车或从旁边拐到前面,各种事情防不胜防。我们的陋习什么时候能改掉?有一部分人不守规距,为了赶一时的时间自私自利,有几个钱自认为了不起!逛飙车,乱变道,乱插队,醉酒驾车,整天人为地制造一大堆交通事故,谋财害命,素质太低了!太不应该了!不按喇叭,不随意变换车道,不插队,不超速,遇叉路先停,这是我看到的绝大部分美国司机的良好素质。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司机都能做到这样守规规矩矩,他们的国民素质想毕也不会差了。



到了朋友住的地方附近,我就入住了预先订的宾馆。这是在纽约郊区的一个小镇---街边两旁都是成排的树木。让我感觉来到了乡下的农村。酒店的环境很优雅,很安静。酒店的床很大,特别地软。那晚我睡得很香!唯一的美中不足是,酒店不提供洗嗽用品,没有拖鞋。虽然不方便,但是周围还是可以买到。



第二天,我朋友安排我去纽约市玩。他当天太忙了,早上他爸带我坐火车去市里,很快我们就到了一个叫 PENN STATION (佩恩站)的地方。从那里出来,几分钟就到了 TIME SQUARE (时代广场)。朋友给我照了几张像,买了票,我就坐上了一班游览纽约市中心的观光巴士(blue line),这个巴士上有配一个导游,在每个固定的站点旅馆客很可以随时上随时下。(想去那个站点附近的景点,可以下去。看完后等这个公司的下一趟巴士。一般10来分钟就有一辆。)我们深圳也有很多景点,可以建一个观光巴士提供这种服务(绕深圳一周,在固定站点可以随时下车,看完后再上这个公司的下趟车),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既方便游客,也能给旅游公司带来更多客源!



一会儿,我们来到一个拐角,导游说向那边看,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场!它有150年的历史了!你可以在里面逛几天几夜都逛不完!这栋楼有11层,长约500到800米,宽约100 米!应声看去,只见看到一幢大楼上写着“MACY‘S” (梅西百货商场),真的很难想象有这么大个历史悠久的商场!

再过了一会儿,导游说,前面就是纽约曾经的第一高楼--帝国大厦。应声望去,一幢高高的大楼耸立在眼前,哇太高了,不知道以前的人们怎么建的! 导游说,这栋楼建成于1931年,总高380多米,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楼和纽约的象征!既然这么说,我认为值得一看。等车到站后,我第一个快步走下去。经过相关安检,买票后,我很快就到大楼顶上了。楼顶外面的走廊上面站满了游客!大家都在不同的地方举目远眺,不停地拍照!哇,真高!我站在102层楼上放眼望去,只见街道上的车像甲壳虫一样大小,有的矮房子像小盒子一样。当然,这顶上看到的是四面环绕的都是更多的高楼大厦!整个纽约尽收眼底!当我看到这么多的摩天大楼时,我突然感觉到了人类的力量太伟大了!建筑设计师们真的很了不起,建筑工人更是让人钦佩----纽约这座城市今天有着这么多高楼大厦,这就是他们给世人留下的永远的杰作!真是太感谢他们了! 在顶上慢慢地欣赏了2圈,照了很多照片,最后才依依不舍地下楼了。

回到车站后,随观光巴士,稍后我又来到华尔街(纽约唯一一条不能开车的街道,只能走行人,不能开车)和纽约另一个标志性景点---- 自由女神像对面的公园。从公园这边望去,一座高大的浅绿色的雕像屹立在一个小岛上!海上有来来往往的游轮带游客去近距离看看这个雕像。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搭游轮去近距离欣赏这个景点(有点遗憾)。

后来我来到了“中国城”(CHINA TOWN ),在那里解决了我的午餐!这个地方比较旧。听说是第一代中国移民来纽约时聚在这里的。这里面的商铺,餐馆,公司名,市场。。。。。全部是中文写的,住这的,在这走的几乎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这里讲的是几本都是中文(普通话,粤语,闽南语。。。。中国方言)!不懂英文也可以在这生活!到了这,就像到了广州或厦门的某个街道一样!来到这里真有亲切感,仿佛我又一下回到了中国。和其它地方相比,这里有点脏,乱,差,这个值得住在这里的华人华侨们去改面一下。

再后来,我们经过了很多的景点,联合国大楼,纽约大学,洛克菲勒中心。。。。

我看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大大小小的公园。。。 街道两边高高的树木给人提供了阴凉,让大家感觉到空气清新,感到了阵阵凉爽!让人们感觉是走在乡村的林荫小道上!马路也不是很宽---很多都是单行道,但秩序非常好。

随道观光车缓缓地到达终点,纽约市中心的观光也就结束了,这里每一处景点都给我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

当晚我参加了我那个犹太朋友隆重的婚礼。他们结婚的习俗和中国完全不一样。他们要用白色布装饰所有的房间,大厅,桌子,椅子。。。(还用白玫瑰来装饰)。女士集中坐一边,男士集中坐另一边。他们的婚礼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签婚约(他们会有一个仪式,主持人唱呀,说呀弄半个小时左右后新人双方在一张犹太文字的纸上签名---签婚约)。第二部分是正式结婚仪式。男方的亲戚一个个地到台上亮相,接着是女方。最后是女方的爸妈拉着新娘的手,新娘的爸把女儿交给新郞。。。接着所有来宾开始吃自助餐。再过了约1小时新娘化完妆了,正式的舞会就开始了。他们放着我听不懂的犹太音乐,年轻人开始舞动起来了。一会儿就变得很疯逛了。他们大声唱呀,疯逛地跳呀。还不停地把新郞,他哥,他爸几个都抛到空中去了。由于我是他们唯一的中国朋友,他们也很热情地把我拉了过去,围着我唱呀跳呀,最后也把我都抛到空中了。慢慢地,男女老少都跳起来,唱起来了。照相机,射影机喀嚓响个不停。舞会到晚上11点左右,大家慢慢停下来,吃正餐了!各种各样的犹太人食物,饮料应有尽有!(但是不太合中国人口味)。他这场婚礼,男方和又方的亲人朋友都到了,场面很大,约500到600人。大家一起唱呀跳呀,太热闹了! 人生能有这么多朋友和亲人捧场,实在难得!这样我更深一层地了解到,犹太民族是多么注重团结!相比之下,身边一些人的兄弟姐妹或邻居因为小事闹得不和睦,犹太人的团结,真值得很多人反思和学习。他们经过多少搬迁,经过多少磨难,仍然保持着一个最好的传统---团结!这给了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还有,他们这场婚礼,所有的来宾都不用拿钱喝喜酒(或随礼),这是多么实际和简单。相反中国人办事喜欢铺张浪费,讲排场,喜欢收礼和攀比,这个风气让很多人为别人的酒席烦恼。如果办酒不用宾客担心要拿多少钱,拿多了或少了,谁家办的多,谁家办的少。如果全由办事的主人出钱,请了就去吃。。。大家一点烦恼都没有,大家都可以高高兴兴地聚会,开怀畅饮! 这难道不好吗?



第二天一清早我就离开酒店去纽约一个机场准备飞另一个城市了。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就到机场了,但是还是不太够,差点误了机。(最少要提前两个小时,办理行李托运慢,安检很严。)

我坐的是小飞机( JET PLANE),只有17或18排位置,每排3个位。飞机上只有机长和一个乘务员。(我认为美国的航空公司很会节省成本。中国国内航线也可以这样,不用大飞机,可以改用小飞机,一天多安排几班。航空公司赚钱,旅客方便)。经过3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了美国著名的阿肯色州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故乡,世界第一大公司--沃尔玛公司的总部)。在飞机上,我看这个地方真的很不错---到处是青山,有不少的湖泊。我的另一个朋友早已经在机场等候了。见到我,他马上快步上前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朋友沿着这个“乡村”的道路慢慢开着车,边开边介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经过的地方,和国内的乡村完全一样。公路两旁都是树木。他们这里最多的就是草地,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延绵直到远方。他们这里私人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可以自由迁徒。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可以是从别的镇,别的城市,别的州搬过来的。他们买一块地,然后建一座自已喜欢的大房子。从一个地方迁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自由的。(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户籍政策太复杂,太死板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一座很不起眼的一层楼的红色平房旁边,我朋友说,这是沃尔玛的总部。(沃尔玛多年来蝉联世界第一大公司,本人曾在WAL-MART 深圳全球采购中心工作过3年)。要不是亲眼所见,没人能让我相信,世界第一大公司的总部竟然是那么的普通、破旧、简单、矮小!这又一次向我证明了,美国人讲求实用,不搞面子工程,不铺张浪费!这就是沃尔玛为什么能成功的重要原因----节约成本!我们做生意的人都要学习,时刻铭记“节约”2字,并且时时践行!

下午与朋友到公司进行了参观,与相关负责人见面和座谈。很快我们就办完了正事。

那个星期一正好是“纪念日”(MEMORIAL DAY ),他们都放3天假。我有幸与朋友一起体验了欢乐的美国周末生活!

我朋友在我还没到美国时就做了一周的准备工作,他告诉我说会带我去湖边玩,去露营。

朋友开着他的二手车慢慢地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美国人讲究实用,不会死爱面子。很多人喜欢开二手车,价格合理,能用就好!)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穿过一片树林,一会儿路过一片湖泊。我放眼望去除了绿色还是绿色!这简直就是中国内地没有开发的乡下!每天都住在青山绿水之中,真是幸福呀!

我们路过了几个湖,翻过了几座山,大约经过40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朋友的家。他房子就建在一片高大的松树丛中。他的房子是全木结构。前面有开阔的停车场(停着大约4台不同的车,2台皮卡,2台小轿车,一台打猎车,一台割草机。。)他说右边是一个停放他几辆破旧古董车的仓库,他平时没事就去弄弄,改装改装这些古董车。房子有两层,上面有主卧,厨房,客厅,阳台,下面有3间客房。房子周围是几十亩草地。从他的阳台上可以看到那个清澈漂亮的比维尔湖(BEAVER LAKE)。我真羡慕朋友房子的位置好,这才是真真的湖景别墅! 他说,这个房子和地是他们从别人手上买来的二手房。大约100亩地加上这个大房子(两层共约800平方),几年前才花10多万美金(不到一百万人民币),相比国内深圳的房价,这真是太便宜了!

我真不敢想象中国的房价要涨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似乎房子都只是为富人而建,是富人投资的奢侈品,而不是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而建的,不是为穷人遮风挡雨而建的生活必须品!

放下沉重的行李,换上了休闲的短裤,短袖,拖鞋,我和朋友就开着他的皮卡出发去露营了。他家就在湖边上的山上,过了半小时,我们就到了。哇,真是个好地方!这是一片小树林,眼前是宽阔的湖面,政府在湖边修了好多露营场。(政府每天收租18 美金,包电费,太便宜了)。 我们到那里才5点左右,已经有好多人了。大家都在忙着安营扎寨了。朋友指着一个长长的像货柜车的柜子一样的车告诉我,这是他们常用的露营车(TRAILOR )。这个车里有两张床,有冰箱,有厨房,有厕所,只要插上电,和在家里一样。真方便!他们都会在露营车前搭一个帐篷,摆个折叠桌子和几把椅子。把各种食品,用品全摆出来,约上几个朋友聊天喝酒。我在周围看了一圈,在这个大约100 亩地面积的湖边,大约有50多家人在露营。我朋友指着周围说,你看到处都是露营的人。这个周末可以休息3天,太好了! 来这露营的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一般都有一台露营车,1-2个帐篷,4-6个椅子。一艘小船。2台尾部带托钩的皮卡车(一台拖露营车,一台拖船)。一会儿,朋友带我认识了好多朋友。一些是他们的邻居,一些是他孩子们的朋友,还有他公司的同事,他们的亲戚。。。。大约20多个人。个个都热情,很开心。大家说着笑着,和我合影留念!过了一会儿,朋友带我去划船。说实话,我不会游泳,第一次划船有点害怕。朋友开着船到了湖中,我们几个人慢慢地聊天,喝饮料,照像,录相。。。我还当了一回船长,长了几百米。一会儿看到他们的朋友在冲浪。一会儿,看到其它朋友趴在拴在船尾的一个轮胎上冲浪。(他们叫: INNER TUBING !趴在轮胎上冲浪)。还有人骑着摩托艇玩。看上去一个个好潇洒,好刺激!过了一会,朋友带我去到他家下面的一个水湾,他修了一个码头。平常他就把他的船泊在这里。周末来玩就到码头开船或者钓鱼。从码头到他家,开着他的打猎车只要5分钟就爬上去了!很方便。

在湖上玩了两小时左右,岸边已是袅袅炊烟。大家开始准备晚餐了!大部分人是在烧烤!我朋友准备的是大块的牛扒!他一家人都帮忙弄。不一会,一股香味扑面而来,让我差点流口水了。我一会就狼呑虎咽地吃完了一大块!真好吃! 后来,我们去其它人的营地转了转,看看别人做什么吃。有个好客的朋友—我朋友也不认识他,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听说我是第一次去美国,要和他们体验露营,他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尝了他最拿手的熏鸡肉,熏猪扒!这位朋友手艺真好!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大家都拉上了电灯。很多人在帐篷和露营车外面挂满了彩灯,有的点起了腊烛。慢慢地出现了几堆篝火。我朋友也点起了一堆火。一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有人喝酒,有人唱歌,有人玩牌。他们还带了一些小道具玩游戏。晚上的重头戏还是划船。约上几个哥们好们,一会儿划到这,一会儿划到那。一阵阵欢笑声,一阵阵清风,一点点星光。。。大家都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后来,我朋友说要带我去钓鱼。没想到还真幸运,不一会儿还钓了条猫鱼(CAT FISH)。我朋友当场就展示了他精湛的厨艺,做了个烤鱼给我们尝。

我朋友怕我不习惯,前两个晚上我们都回他家去住了。第三个晚上,我说不怕,要亲自正正体验一下露营,他们答应了我。我们搭了个帐篷在那个湖边草地上睡了一晚。在外面睡和在家不一样,在草地上睡和床上不一样。这几天我过得真开心,没有工作的烦恼,没有城市的喧嚣。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纯朴。。。湖边是那么的宁静,湖水是那么清澈,人们是那么的好客,一切都让我这个初到美国的游客似乎在做梦一般!

后来,我又去了芝加哥一天见另一个朋友,到了著名的 WATER TOWER (水塔)给家人买了礼物。然后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机场飞香港回到国内。

这次美国之行,我业务上有所收获,玩得也很开心,感受也很深。

通过这8天在美国的观察以及和美国朋友一起零距离生活几天,让我更了解了美国的文化,认为很多东西值得记住和借鉴。

1. 他们注重实用而不是面子。

新泽西到纽约的旧旧的高速公路以及人们喜欢买二手车就是好的

例子。

2. 他们比较守规矩。

特别是在阿肯色和纽约开车的司机,很少超速,不按喇叭,不抢道,不乱变道,礼让行人,让我印象深刻。

3. 注重家庭生活。

我朋友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结婚生子了。两个儿子各自建房分开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他们一大家人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聚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他们有时去钓鱼,有时去划船,有时去露营,有时就呆在家里弄弄他的几辆古董破车。

4. 他们懂得生活,能玩个痛快。

他们的周末才是真正放松!他们周末基本都是和家人玩。从来不会管工作上的事。这是一个好习惯。(工作日就专心工作,周末就玩个痛快。)我们中国很多人是工作日忙个不停,周末还是忙个不停。这样既没工作好,也没玩好。整天忙,也忙不出名堂来。

5. 他们珍重生命,做好预防措施。

我和他们露营时,看到每个大人或小孩上船前一定会穿上救生衣。不管会不会游的都穿上!相比之下,我们国内很多人不会水,游泳和划船时不穿救生衣,我们的安全意识差太远了。(自已都不重视安全,指望救生员,有用吗? )

6. 他们给孩子更多鼓励和实践,重视教孩子如何做人和待人,而不是死教条。

我看我朋友的媳妇与女儿教小孩,他们重注重和小孩讲道理,讲原为(为什么这个不可以做,为什么那个不可以做),很少批评。他们注重告诉小孩要懂礼貌,总是THANK YOU 不离口(递给他一张纸巾,给他捡起掉在地上的个玩具,表扬他一下)。他们注重鼓励小孩。他们放手让小孩去试,去弄明白一些事。他们可以让1岁多的小BB去湖里游泳。让小孩子去学游泳,让他们去玩水。

7. 乡村治安好,素质好,不锁门。

我朋友出门时,我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不锁门?他说他们基本都不锁门的,很安全的。他说他们那基本家家户户都有3-4台车(基本18岁以上的人都会有一台车)。大家都有船,有露营车。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一般没人干坏事。这也许是治安好的基础。另外,还有一条就是私人领地(房子和他买的地)是绝对不可侵犯的。所以,没有得到允许是不能踏入他人领地的!(不然房主有可能开枪)。

当然,另外一点,人们的素质很好。(如果素质不好,有人还是会冒险去偷别人家的东西。)

Sunday, July 25, 2010

“英式策略”:英国当代艺术产业报告(转载) 发表于 2010-07-23 09:42:55 阅读 640 次 评论 4 条 所属文章分类: 英国艺术市场在世界艺术交易上,值与量都举足轻重。交易额占世界艺术古董交易的26%,占欧洲之首,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英国的文化媒体与体育部门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 Sport,DCMS) 调查报告Market Tracking International (MTI),公布全英国的创意产业产值为三十四亿六千七百万英镑。法国项目类似的产业调查只有二十一亿一千五百万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法国境内艺术古董交易的商家数量比英国多,但英国的受雇人数比法国多。英国的艺术及古董市场的总价值估计约为四十二亿英镑,艺术与古董各占一半。全境约有9500个艺术经纪人和750家拍卖公司,全职的员工总共约28.000人,兼职者则有9,000人。从事视觉艺术创作及设计方面的人数估计有148,700人,而根据艺术家信息公司 (The Artists Information Company) 的数据,从事视觉艺术创作者可能介于六万至九万人,绝大部分是自雇。根据英国视觉及画廊协会的统计则有45,000专职艺术家。这种产业格局,有一部分要归因于苏富比与佳士得的两家独占世界拍卖经济鳌头的经营规模。英国从视觉艺术产业所得到的税收共有四亿二千六百万英镑,其中受雇员工纳税有一亿三千万、公司营业税收入一亿九千三百万,以及一千零四百万的加值营业税。

  艺术家收入

  英国的艺术市场与美术馆收藏有相依的关系,完整的收藏体系能鼓励与满足社会大众对艺术的需求,健全的艺术市场机制则是艺术家获得收入的保障。苏格兰艺术委员会针对艺术家收入调查显示,苏格兰的视觉艺术家平均年收入少于一万英镑。70%的视觉艺术家年收入少于五千英镑,而只有7%的视觉艺术家超过二万英镑。55%的视觉艺术家必须靠兼职维生。

  全英国的艺术家收入都与苏格兰艺术家的情形类似,与英国平均收入相比,艺术家收入皆偏低,或不能以艺术创作维生。英国艺术委员会希望让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一样,享有双向的身分(dual status),一方面让他们能成为国家健保制度的雇员,一方面算成自雇员工,前者让他们享有健保后者能让他们可以减税。关于艺术家与画廊的关系,艺术家与画廊通常是五五分帐,偶尔有**者。艺术家很少从画廊取得收据,获得真实到画廊操作的方式,特别是无从知道对自己的作品实际上以何种价位卖出,有可能被欺骗。然而以法规要求画廊作业的透明化的要求,可能造成过度规范。最好的方式,应是由协会或委员会等机构做出一套签约要点,作为参考资料,让艺术家在与画廊签约之前,能注意自己的利益与权益。目前有一份值得参考的要点是由艺术家信息公司 (a-n Artists Information Company) 制作的「视觉艺术家实务要点」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Visual Arts),艺术家团体希望政府的艺术辅导政策能根据这些要点,让保护艺术家的措施具有法律约束力。

  受到欧体的规范,2006年开始,英国就要和欧陆一样,必须履行「艺术品转售权利金条款」。在英国境内,艺术作品的每次交易,都还要再付最高4%的权利金给艺术家(其它国家为最高5%)。这个措施究竟能让多少艺术家获得实质的帮助,其实很难估计。反对者提出的议论为,这样只帮本来就最有钱的艺术家增加收入,从公平角度来看于事无补。统合这笔权利金收入的是设计与艺术家著作权会(Design and Artists’ Copyright Society, DACS),但是通常10%到25%的权利金进帐会变成行政工作的开支,艺术家得到的权利金又少了几成。

  英国付给艺术家的权利金是从2006年开始,但是付给已故艺术家继承人的规定到2010甚至2012年才会实施。届时艺术交易,特别是拍卖公司需要针对新法做调整,拍卖市场中80%是已故创作者的作品。成交价位很高的交易会有惊人的权利金责任,这有可能使最好的作品交易自此离开英国市场,到美国或瑞士去。艺术品转售权利金应该从什么价位开始算、对哪种价位的交易、或是对不同规模的经纪人有何冲击,都还无具体的数据。英国艺术市场联盟 (Britsh Art Market Federation, BAMF) 希望英国政府虽然迁就欧盟而执行艺术家再卖分享权,但以减少加值营业税的措施减少艺术产业的冲击。

公共部门艺术赞助措施

  全英国主持艺术补助经费的分配的,是英格兰、苏格兰、韦尔斯、北爱尔兰四个艺术委员会,这些机构负责分配乐透公益彩券所得的支配。公共部门对艺术家生活的辅助,主要有让从事创作的艺术家有足够的展览机会、购买尚未被画廊代理但有潜力的艺术家、聘用艺术家为小区的教育人士。长远来说,学校及小区教育里的艺文教育,是长期培养公民对文艺的需求与鉴赏能力,这种需求也会呈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上。而短期的目标则是充实公共机构与美术馆的收藏。

  英国公共部门从2004年十一月开始以直接补助的方式介入艺术市场,也就是英国艺术委员会 (Art Council England) 透过「拥有艺术 (Own Art)」的计划,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个人购买二千英镑以上的艺术作品。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要扩充民间的艺术收藏量,苏格兰艺术委员会(Scottish Arts Council)也加入这个计划。同时进行的还有艺术保存院(Institute of Conservation)提供的艺术品维修资源。列入购买名单的有250家画廊,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于2005年六月将贷出二十五万英镑。公家机构及美术馆购买还在创作的艺术家的作品,常是通过英国当代艺术会(Contemporary Art Society),这个机构已经为英国社会留下许多重要的收藏品。近二十年来,国家美术馆泰德 (Tate) 的收藏实力已经消退很多,以减税方式鼓励收藏家提供他们的收藏品让公众参观,将是必然的政策趋势。

  英国视觉产业规模

  全英国视觉艺术产业合计有1170个有艺术交易活动的据点,包括开放式画室、拍卖公司、博览会、非营利和公共艺廊,在伦敦的就有439家,占43%。而若以当代艺术的交易的机构比例来看,交易就更集中在伦敦。伦敦的许多重要的画廊都是家族经营的,如Gimpel Fils、Annely Juda等,前者的艺廊事业甚至起于十九世纪。全球营利最好的当代艺术画廊也集中在伦敦,如Lisson Gallery、White Cube、Victoria Miro、Gagosian等。从艺术家与画廊生态来看,似乎每一代的艺术家都会符合于他们方向的画廊出现,画廊很少能以不变应万变地经营不同世代的艺术家。

  经纪模式新趋势

  商业画廊的活动除了销售展示外,还有策划教育课程、外部活动、出版艺术学院的画册等。近年,画廊还流行到有乡村风味的地区展览,距离伦敦新的艺术中心不远处、也和Chichester的雕塑公园Goodwood Sculpture Park相临的Salisbury的Roche Court举办展览。画廊常为了精省开支,带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到营业税较低的国家之艺术博览会去卖,或在那些地方设分行。英国的营业税为17.5%,属于高税地区。自2003年诞生的伦敦的Frieze Art Fair博览会的成功,证明当代艺术市场的潜力和英国当代艺术的交易环境已臻成熟。Frieze Art Fair2003年的交易额就在一千六百万到二千万英镑之间,2004年更有二千万英镑的成交量,近年更是激增。拜访Frieze Art Fair的收藏家多来自国外,他们为英国国内的艺术市场带来新的激励。历史较久的伦敦博览会(London Art Fair)风格较传统,在2003年也有销售量一千二百万英镑的佳绩,在这个博览会上有称为START的部分,呈现新秀画廊和新秀艺术家的部分,特别是那些挤不进Frieze Art Fair的画廊经营者。

  为公家机关采买艺术品的Contemperary Art Society (CSA)每年也在伦敦举办小规模的博览会ArtFutures Fair,主要展示对象为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艺术家之作品和CSA新购的作品。仅有几十万英镑的成交额,但却能吸引新兴收藏家。还有各种所谓的价廉物美艺术博览会(Affordable Art Fair)也都是新手收藏家试探的场合。这些博览会的参观人数和交易量都是逐年增加的。

开放工作室

  另一种交易形式是直接到开放的艺术家工作室去。不少艺术家集结在团体的工作室里,每年固定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开放供人参观。这种方式让各种经纪人和公家采购寻访发堀有潜力的新秀。这些工作室通常位在交通信息及商业网络较不方便的乡下地方,但也有在都会区的工作室,如在Waywood、Newcastle、Tannery、East End of London,可以直接和商业脉络衔接。这些艺术家工作室的规模和对艺术交易的影响也相当可观,2002年英国艺术委员会拜访了三十二个工作室,估计全英国的开放艺术家工作室吸引了二十五万的访客,而即使买卖不是开放工作室的主要目的,也达到了一百五十万英镑的交易量。

  以乐透基金辅导的工作室也提供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这些工作室如Bristol的Spike Island、Persistence Work in Sheffield也都有不错的交易潜力。这种散居各地的开放艺术家工作室对开拓艺术欣赏与艺术收藏颇有帮助,非都会地区的居民比较少有机会接触艺术市场,这样的机会提供他们经由休闲与欣赏而产生喜好,也会产生买卖和收藏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声卓著East International/Norwich、Bloomberg New Contemporaries等学校、创作、画廊、展览会场、博览会一体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艺术家与收藏家汇集的机会。East International是英国境内最大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览,参展并不设限参展者年龄、使用材质,但是还是有评审团。评审团的成员是从前被选上的参展,而后奠定成功的艺术家生涯者。

  经销商

  和画廊不一样的还有商圈型聚合的艺术经销商,如在Newcastle的Biscuit Factory Original Art Store和在曼彻斯特的消费型商圈里的Comme Ca Art艺廊。这类非传统接触艺术的场合,适合让具挑战性的当代艺术家营销自己,找到一样叛逆的收藏家或新兴收藏家的青睐。而在百货公司里的销售点,如Habitat、Selfridges的艺术品交易也都还有扩充潜力。

  收藏家

  英国境内的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和传统艺术收藏家的比例,可以说是呈金字塔状分布,越当代的作品收藏家相对越少。而收藏最经典的当代作品之收藏家,业界人士估计全英国不超过一百位。

  英国最重要、利润最高的几家画廊皆称他们的交易绝大多数是卖出国的。作品卖出国到亚洲、中东、欧陆和美国,除了有经济的理由,也有历史、文化的原因。根据访问,绝大部分的收藏家都是基于对艺术品的喜好而购买艺术,还有一些收藏家购买艺术品和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交往人脉的关系,只有极少部分的人是为了投资而购买艺术品的。有些收藏家先从自己懂得的艺术品开始,然后小心地进入这个市场,这种类型收藏家来自各行各业,包含财经、教育、医疗、法律和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士,他们在收藏之前都已经和艺术有所接触。也有因为出自仰慕之情而购买特定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家,这类型的收藏家喜欢到有名气的场合,如Frieze Art Fair,寻找购买的对象。艺术产业最忠实的支柱是那些定期采购的收藏家,他们与艺术市场保持热络,而且随时注意市场与艺坛的动态。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家虽然比例很低,而且各行各业都有,但他们常是基于寻找新趋势、发展个人风格的动机而购买当代艺术,然而他们也会怕信息不足而错认艺术品的价值的问题。参观规模较小的博览会能获得观摩的机会,也同时可做作品独特性、价位的比较。大部分的收藏家同时都迫切希望多吸收艺术相关知识,也对各种形式的艺文活动有兴趣。这些需求与倾向都对艺术产业有正面的作用。

公共部门的政策

  公共部门对艺术产业的帮助主要不在于直接向商业性画廊购买艺术品,而是在教育性的、庆典性的机制场合支柱艺术。英国艺术委员会对艺术家的补助也是阶段性的,如提供工作室、奖学金、国际交流及活动展览赞助等。这些让艺术家表现的补助计划,也让市场注意特定艺术家的天份和成就,在起跑点帮助艺术家。公共机关购买艺术品也对艺术产业有刺激作用。由于近年公共经费都大不如前了。因此英国艺术委员会推出贷款方案,和HSBC的分行HFC银行合作,让新兴收藏家以贷款的方式收藏艺术品,扩大民间的收藏活力。参与这个Own Art计划的有二百五十家画廊。另外由艺术委员会的New Audiences Programme出资一个计划称为At Home with Art,是请艺术家设计家居对象项目,先在泰德美术馆展出,再由Hayway Gallery主办巡回,目的是要让当代艺术和家居生活范围产生连结与联想,激发出对创意、乃至对艺术的需求。

  公共美术馆举办艺术展览,虽然可能会影响艺术家的市场行情,但公共美术馆并不是依从或暗示市场的。这些机构必须维持中立性,而且目标仅在于呈现社会的知识成果。近年公共部门预算缩减,许多美术馆需要减少开支、另辟财源,有时需要以出版品、门票,甚至出售典藏品来增加财源。销售艺术家捐赠出来的系列作品之几件或是限量复制品也是新的开源的途径。

  公共部门购买艺术品对社会及对艺术市场都有长远的影响。英国艺术委员会的收藏(Arts Council Collection)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公共收藏,从1946年就开始,到现在有超过7500件典藏品,每年平均增加三十件。由于预算有限,每年仅有十五万英镑,因此购买对象多是年轻艺术家价位较低的作品,偶尔才会购买及重要的作品。购买的决定是由六人小组的委员会负责,此六人选自文字、视觉艺术、策展人等范围,再加上英国艺术委员会和Hayway Gallery负责人而成。然而除了英国艺术委员会的收藏具有专业性外,许多画廊批评其它公共机构,包括国家美术馆和一些地方美术馆的购买不够专业、信息落后、没有策略、方向保守等。而公共机构的动作也会引起画廊的投机,有些画廊代理某些艺术家并不是出于欣赏,而是认定他的风格会被公家收藏。

  公共决策是无法主导艺术市场的,尤其是如果想要用大量购买当代艺术来刺激市场交易,结过总是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会促使商业机制和公共机构对做,货源全都流入公家机构,作品无法形成真正的市场价值,未来即使要在出让,也会有市场而无行情。公共机关最主要的任务,在于专业性的培养和艺术品精神与知识价值的呈现,有清楚的历史角色和社会功能,不宜急迫补助艺术产业而本末倒置。

Monday, July 19, 2010

20 Tips Your Small Business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Marketing Tips June 16, 2010 By Prasad Thammineni

A web site is a must have for any small business in today’s digital age but to stand out among the crowd you need to build credibility. That is, you need to come across as a company that can be trusted to do business with. When your website visitors trust you, you are more likely to convert those visitors into paying customers. Here are 20 tips that have worked for our company and I believe that will work for you as well:

1. Find a Good Name

The company name is usually the first impression the customer gets of your business. If you’re going to plaster it all over the internet, be sure the name is easy to remember, spell, and more importantly is relevant to the products or service you are selling.

2. Have a professional looking website

Tasteful simplicity is usually the way to go. Something too flashy or sales-oriented will drive customers away while an attractive but straightforward layout will denote professionalism. Also make sure you have your own domain name (www.yourcompanyname.com) and a blog that links from the site. Try Weebly for easy, tasteful website building.

3. Showcase Press Coverage

Press coverage is a valuable badge of credibility. In the physical world we see restaurants displaying positive reviews on the door; why not do the same online?

4. Blog

Keeping a well-maintained blog is simply the standard these days. It’s an opportunity for you to engage customers, as well as to demonstrate your vast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y. As stated previously, match the blog to your site for a unified brand feel.

5. User Testimonials

Testimonials go a long way in reassuring visitors that you indeed have happy customers. Reserve a prominent place on your site for users to share their praises, and include pictures to prove these are real people.

6. Find a logo

Similar to your name, a logo can define your business as professional and established. Try to come up with a clean, tasteful stylization of a common word or image relevant to your business. If you need some help, you can consult Logoworks and they will come up with one for you.

7. Video Content

When it comes to web content, eyeballs tend to gravitate toward pictures and videos. Produced videos of reasonable length will grab the attention of browsers, and establish further your web credibility. For help producing a professional looking business video visit Pixability.

8. Social Media

Also a new standard, sites like Twitter and Facebook are now integral to a respectable web-presence. Build out your own social media pages, engage the community, and include link buttons on your main site.

9. A Friendly About Page

Often overlooked, your site’s about page is the first stop for many internet-goers. Speak in a relatable voice about what your company does, and include pictures and employee bios for personality.

10. No Errors

If your site is riddled with typos and broken links, who’s to say your product isn’t flawed as well? Attention to detail is the mark of a professional business.

11. Mention Company News

Customers will always prefer an active company to a stagnant one, and sharing company news and updates is a great way to establish yourself as the former.

12. Update Content Often

Changing the content of your site (even a little) shows that there is a living company behind the webpage, a fact vital to your credibility.

13. Establish yourself as an authority

This means engaging in the community surrounding your industry and showing you know your stuff. Leaving informed comments on relevant articles and forums will help you and your company be known as a credible resource and business.

14. Provide Helpful Information

By offering genuine, unbiased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your industry you show both that you are knowledgeable in your field, and also that you aren’t just trying to sell something.

15. SEO Optimize

Customers obviously need to find you , but Google and the like are also important to your web credibility. If people have a hard time finding you on major search-engines, they assume something is wrong.

16. Make Contact Easy

Phone numbers, email, address, and any other forms of contact should be made painfully obvious. Showing customers that you’re open to talk improves trust and professionalism. Your own 800 number is also a mark of professionalism, and can be easily set up with Grasshopper.

17. Show Affiliations with Credible Sites

If you are somehow associates with or work alongside sites that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credibility, let that be known. Conversely, do not link to or associate with less than credible ones.

18. Awards

Awards act as a shiny badge of credibility that customers can take comfort in. If there are any industry or other awards your company has won recently, be sure it’s clear on your site, and if not, enter to win some.

19. No Gimmicky Interruptional Advertising!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and gone are the days that anyone actually fell for the “you’re the 5,000th visitor!” trick. If anything flashes or pops up on your site, you can bet you aren’t going to be taken seriously.

20. Highlight Experts on Your Team

If there is anyone on your team that would qualify as an expert, find a way to include this on your site. It gives customers that personal feel, and makes them feel that they are in good hands.

As you can see, building web credibility takes a lot of work and patience, and that is precisely why you should do it. Your competition may not be up to the challenge leaving you standing above the crowd.

What things do you look for when you are visiting a potential vendor’s website? How do you try to help your website visitors feel confident in your company?

Popularity: 40% [?]

About the Author
Prasad Thammineni is a serial entrepreneur and CEO of OfficeDrop, a document management and document scanning service that helps small businesses go paperless and manage their content in the cloud. With OfficeDrop, you can search, access and share your paper and digital files from anywhere, anytime.
Connect with Prasad Thammineni:
TwitterLinkedInFacebook

email post Print This Post

Possibly Related Posts
11 Reasons Customers Don’t Trust Your Web Site
Are You Committing These 4 Common Site Errors?
Would You Visit An Anonymous Blog or Website Twice?
How to Get Media Attention and Traffic from the BusinessExchange
80 Ways To Use Twitter As A SMB Owner



28 Responses to “20 Tips Your Small Business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paige
says:
June 16, 2010 at 1:59 pm
I realize that having a great website is the key to getting people virtually, but having a good brick and mortar store is also key to keeping them coming in physically. To outfit your store for the right price, please check out http://www.storesupply.com – it has everything stores could need from shelves and hangers to bags and more. Take a look for yourself.

Prasad Thammineni
says:
June 16, 2010 at 2:11 pm
Paige,

You make a very good point. A storefront is no different from a website. A well-organized store with wide and cleanly marked aisles could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Clayton Shumway
says:
June 16, 2010 at 2:22 pm
Great article with well thought out points, and thanks for the mention!

Jeff Tucker
says:
June 16, 2010 at 2:38 pm
Not sure I concur with your mention of Weebly. While it a nice drag and drop web builder, it lacks the versatility, functionality and stability of Wordpress.org built sites. Moreover it puts your primary online business collateral in the hands of someone else rather than something that you control.

Prasad Thammineni
says:
June 16, 2010 at 2:44 pm
Jeff,

Wordpress.org is a great blogging tool and we use it at OfficeDrop (http://blog.officedrop.com) but it is not designed to be a website building tool that you can use out of the box. If you want to host a website on WordPress you need to customize it considerably and it is not for the faint-hearted – IMO.

Rog Hsieh
says:
June 16, 2010 at 2:45 pm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have a professional looking call to action on your site? Is a phone number enough?

Tweets that mention 20 Tips Your Small Business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 Small Business Trends -- Topsy.com
says:
June 16, 2010 at 2:49 pm
[...] This post was mentioned on Twitter by Healy Jones and Prasad Thammineni, OfficeDrop. OfficeDrop said: 20 Tips Small Biz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by @officedrop_ceo http://bit.ly/9JTkaY @pixability @grasshopper @weebly [...]

Michelle Jones
says:
June 16, 2010 at 3:20 pm
Rog: A call to action typically refers to something on your site encouraging action from your visitors such as “Download this Whitepaper” or “Register for our Webinar.” When you only have “Contact Us” as your call to action, you’re not going convince many of your visitors to fill out your form with their contact info…think about it, when’s the last time you filled out a “contact us” form? The key is to have interesting downloads that will interest your visitors and to market them with good calls to action.

Prasad Thammineni
says:
June 16, 2010 at 3:21 pm
Hi Rog,

That is a really good question and answer to that could take a whole new blog post. In any case, there are number of great web resources that answer this question. Anand Rajaram, Chief Product Officer at OfficeDrop suggested this great post: http://conversionroom.blogspot.com/2010/05/7-ways-to-improve-your-call-to-action.html

Prasad

Prasad Thammineni
says:
June 16, 2010 at 3:29 pm
Thank you Michelle for the great answer!

Cincinnati CPA
says:
June 16, 2010 at 3:49 pm
Video is definitely the one area I want to explore more. I’ve noticed how others are using video to instill trust with potential clients by offering helpful tips. Accountants have generally lived off of referrals, but now that more people are searching the internet for service providers you have to be able to instill trust in other ways.

Prasad Thammineni
says:
June 16, 2010 at 4:23 pm
Cincinnati CPA,

Videos are definitely the way to go. Here are some stats from my friends at http://pixability.com:

“You are 53x more likely to appear on page 1 of Google’s search results if you have video on your website.” – Forrester Research, January 2009

“More and more research shows that video improves your marketing efforts significantly: – Video in email marketing increases click-through rates by 96%.” – Implix 2010 Email Marketing Trends Survey

“Shoppers who view video at Onlineshoes.com are 45% more likely to buy – Internet Retailer, February 2010

“Press releases that include video components receive a 500% increase in views” – Eloqua, April 2010

Touraj from Webs.com
says:
June 16, 2010 at 5:16 pm
Great tips! For a small business website, I would try using http://webs.com, which is not only free and easy to use, but it also has many social media marketing components which is quickly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to generated qualified leads for your business.

Robert Brady
says:
June 16, 2010 at 5:58 pm
For a quick and inexpensive logo, consider using http://www.fiverr.com. You’ll only spend $5 and have it done within two days. I’ve used it on multiple occasions.

Kylee
says:
June 16, 2010 at 11:16 pm
Thanks for the tips, as I run a Virtual Assistant business I always update my blog page with links to it.

LloydBurrell
says:
June 17, 2010 at 7:39 am
I agree to Paige: the continuous interest in online marketing should not affect, nor diminish the concern for the physical look. This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starting businesses.

Lloyd Burrell
Publisher,
officedeskreviews.com

JL
says:
June 17, 2010 at 9:29 am
Prasad,

Thank you for posting a great How-To list.

If a website is stagnant, and never has updated content, not only is it kind of boring, but the search engines won’t take it as seriously either.

The Franchise King®

Some recent press I wanted to brag about | Startable - Healy Jones' & Prasad Thammineni's Blog
says:
June 17, 2010 at 1:07 pm
[...] 20 Tips Small Businesses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

Outsourcing Guide
says:
June 17, 2010 at 1:09 pm
Great tips! This is a very informative article. Thanks for sharing it.

How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Web and Social Media Tips|Small Business Advice | Document Management and Scanning Blog
says:
June 18, 2010 at 10:05 am
[...] In his latest article, he gives 20 tips for adding credibility to your business’ web presence. You can have a website, but that doesn’t mean anyone is going to buy anything from it. For that to happen you need to exude safety, professionalism, and sincerity with your website and related online representations. [...]

Powen
says:
June 18, 2010 at 7:22 pm
Prasad,

I agree that website creators like weebly and Jimdo (where I work) are a horse of different color. I’d issue the challenge that Jimdo is even easier to use the Weebly… Give us a try, I’d be very interested to hear your feedback.

This is whole post is great advice for small businesses — too often even the basic website is missing or too difficult to use.

Jason Hein
says:
June 19, 2010 at 3:19 am
Blogging is a good way to show the online community that you are highly knowledgeable in your business. Thanks for sharing this post. If you get the chance, feel free to visit my site.

WiseClicker - Picks of the Week: June 14-20, 2010
says:
June 21, 2010 at 9:34 am
[...] Online Ad Spend Bouncing Back After Tough Year – eMarketer.com 20 Tips Your Small Business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 Prasad Thammineni Some “refreshing” tips on growing your email marketing list – [...]

What We’ve Been Reading This Week [weekly roundup] - Mario Armstrong
says:
June 22, 2010 at 2:54 am
[...] Give your small business some credibility on the web. [...]

Corinne
says:
June 22, 2010 at 1:30 pm
These are great tips Prasad. Since basically every business does have a website, it’s important to make yours stand out. Luckily there are a lot of services that will really help you build your website and make it look good. Reading up on the latest SEO practices is also important and there are a lot of free guides out there on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EO.

Compare Reviews
says:
June 24, 2010 at 4:30 am
Web credibility is an issue because internet is full of scammers. I prefer to read customer reviews first before I make a bargain. Companies may have great stuff written on about us page or privacy policy but don’t just rely on them. Go out and find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that company. To sum up, I would say trust comes from meeting and beating the customer’s expectation.

Karen Teeters
says:
July 6, 2010 at 12:21 am
Hi,

I love creating websites that work well to add credibility to small businesses. I have been using WordPress.org and have figured out an affordable process to create customized sites that match business cards, logos and brochures for my own online businesses and for my clients.

I teach my clients to add articles themselves on a regular basis so that they become an authority in their field.

WordPress rocks for all the great plug ins that are available too. There is not anything you can think of that can not be accomplished with a Wordpress customized website.

Look up http://www.FiveStarSiteMakers.com for more details

Karen

Tweets that mention 20 Tips Your Small Business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 Small Business Trends -- Topsy.com
says:
July 12, 2010 at 10:10 am
[...] This post was mentioned on Twitter by Webs.com. Webs.com said: Happy Monday Everybody! Read up on "20 Tips Your Small Business Can Use To Build Web Credibility" http://bit.ly/brr5sI http://fb.me/CfWGN0b0 [...]
三位华人入选“全球当代艺术百人”
    2006-10-19 09:30:44    来源 : 未知

85名 艺术家蔡国强。
更多图片

  西方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评论》近日评出了“全球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100人”,入选人包括艺术收藏家、博物馆馆长、艺术家等。中国艺术界人士艾未未、蔡国强和侯瀚如榜上有名。名单第一名是大收藏家,Gucci拥有者弗朗索瓦·皮诺,而挤入名单最后一名的竟然是Google搜索引擎。

  艾未未是“华人第一”

  艺术界最权威的当代艺术杂志《艺术评论》1949年诞生于伦敦,关注全球当代先锋艺术。每年10月都要评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杂志社介绍这份名单可看出全球影响艺术生产力和交易的最重要人物。该杂志社有一个国际专家组,其中包括了美术馆专家和国际艺术评论家等,这个小组通过考查候选人上一年的表现而评分。

  今年是这份名单产生的第5年。三个华人艺术人艾未未、蔡国强、侯瀚如分别占了名单的第71,85和99位,前年,蔡国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曾进入该名单的第87与95位。去年的名单上则没有华人艺术家的影子。外报评价这次三个艺术人入选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水平的上升。这次当选人数最多的还是美国,占了40个席位。有趣的是,最有影响力100人中,到第九位才出现第一个艺术家布卢斯诺曼(Bruce Nauman)。“在艺术家评比上,我们总是在其销售成功和知识水平上平衡。”《艺术评论》编辑维斯表示。

  Gucci大亨“最有影响”

  今年该名单第一次让一个非美英人士登上了第一名宝座。Gucci品牌的拥有者弗朗索瓦·皮诺凭着在收藏界无与伦比的购买力被评为了世界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人。

  今年4月,皮诺刚在威尼斯的私人美术馆展出了他的2000件当代艺术展品,这个事件对他被评为第一人影响很大。皮诺之后,今年排名第二、三、四的分别是艺术交易商、伦敦泰德美术馆馆长瑟瑞塔以及纽约当代艺术美术馆馆长。

  名单多变,Google入围

  这份名单显示了艺术界的变化,去年名单中超过半数的人今年都没再出现在名单里。去年的第一名达米·赫斯特今年排在了第11名。除去年之外,这个榜单每年的第一名都给了收藏家。

  今年最令人惊讶的入选可能是最后一个位置竟然给了Google搜索引擎。维斯表示这是因为不少馆长先前都向他表示Google的Flickr业务改变了展览的形式。“也许几年后,馆长面对的都是上百万的网络浏览者了。”

  ■国内评论

  三位华人“受之无愧”

  对于这次的名单,国内艺术评论家鲁虹表示,两个艺术家和一个策展人能上这个名单是很好的事。他认为他们三人完全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水平,“当然,这并不代表没上这个名单的艺术家就不优秀。”他说。

  鲁虹介绍,这个名单主要是看过去一年艺术家和策展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来评判,他认为侯瀚如去年除了广东美术馆双年展之外,也在国际上策划了很多有影响的活动,这三人都“受之无愧”。

  同时,鲁虹也表示,海外华人艺术家因为常年生活在海外,西方媒体比较了解,他们用中国元素表现中国问题的方法也自然受到了很多关注。

  不过,常驻法国的国际策展人费大为却认为杂志这么做更多是一种炒作手段。

  对于同样旅法的策展人侯瀚如,费大为认为他“做了很多工作”,是挺好的策展人。但同时,他表示有优秀表现的人很多,排名也不能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水平。

  ■入选感言

  艾未未:“我应该排第一”

  华人艺术家中排名最高的艾未未表示,自己前两天从外电得知了这个消息,不过他并没有觉得特别高兴。“没什么好高兴的。”他说。不过,他也用他常用的口气说,“我还以为他们打错名字了,我觉得我应该在第一或第二名。”他形容这种说法来自文化上的自信。

  谈到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的表现,艾未未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很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前中国人在文化上没有发言权,现在有了。”他说。而对于这次上名单的另两个艺术人,他表示他们“很努力,很活跃,在文化上扮演了特殊角色”。

  问及去年他做了什么事让艺术评论来关注他,艾未未再次开玩笑地说自己去年一整年都在打瞌睡和上博客,没做什么正经事,但不小心就“从地区小混混变成了国际大流氓”。他还表示自己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就起了一个“搅屎棒”的作用。
中國追擊千名逃美貪官
記者楊青洛杉磯報導
July 16, 2010 05:21 AM | 6338 觀看次數 | 29 | |
中國肅腐反貪,貪官外逃腳步加快,大量熱錢流出國境,美國政府首次高調承諾與中國聯手合作,遏制非法斂財泛濫,包括接受中方允許美方留用沒收貪官部分黑錢作為協助調查費用、國稅局啟動10%至25%的獎金機制鼓勵民眾踴躍揭發,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也歡迎民眾提供中國貪官線索。美國不再是中國貪官避風港。

未得到官方證實消息稱,目前為止,中國反貪局和公安部向美方開出的「中國貪官外逃名單」超過1000人,平均每人向美轉移資金超過1000萬美元。絕大多數集中在洛杉磯和紐約。知情人士指出,中國貪官向美國轉移資金近期多以「中資企業海外投資」及「購買設備」瞞天過海,手法更為隱密。而使用「經過漂白」的資金在美國置產,相當普遍。


南加華裔地產經紀表示,華裔聚居的聖瑪利諾、亞凱迪亞、巴沙迪那以及東區一些富裕社區,來自中國的熱錢滾滾湧入,很多更是全部現金購買豪宅,房產更不止一處。


南巴沙迪那不願透露姓名的白人地產經紀表示,他們全用現金,一分錢不貸款,最近她賣出三棟房子,價位在58萬至95萬元間,買主全來自中國。


知情人士指出,中國貪官轉移黑錢超越地下錢莊、空頭公司投資或利用親屬出國或定居的公開、半公開方式。不少人利用中資企業海外投資,以個人名義在美國登記公司,用中國資金在美購買物產作為抵押作淨值貸款轉移巨款;一些人則以進口公司購買設備為名將巨款轉出海外,然後以「美方商業欺詐」苦肉計報銷損失;一些人則是先將貨物發到海外家屬手中,然後以「無法追討海外資金」方式偷梁換柱。此外,近年海外私人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也為貪官提供更隱密「漂白」服務,顧客包括私營業主、有巨額灰色收入的政府官員和國企高層和豪門子弟。據了解,此項服務開戶門檻最低50萬美元。


艾爾蒙地一家投資移民區域中心表示,近年接到來自中國的投資移民資產申報,「超過千萬美元者不是少數」。


洛杉磯縣警察局國際部華裔警官李明成表示,過去美國司法長期自掃門前雪,通常如果中國貪官沒在美國犯法,司法機構無從著手調查,但如觸犯美國法律,逮捕及遣返行動都可啟動,即便是綠卡人士亦不例外。


「不過美國近期已不再對中國貪官掙一隻眼閉一隻眼」,刑事律師鄧洪表示,中美雙方達成的反貪協議,美國協助中國追查貪官追回所得,大部分歸還中國政府外,小部分將作為美方調查補償,使得中國海外反貪如虎添翼。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新聞發言人樊錦表示,中領館注意到近年流入美國的熱錢愈來愈多,但目前仍難界定資金的合法性,畢竟中國經濟發展迅猛,民眾手中錢愈來愈多,民眾赴美置業也愈來愈多。


不過她表示,中國政府反貪不僅決心大,行動快,也開始取得成果。洛杉磯中領館歡迎民眾提供中國貪官線索及確鑿證據。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

Tuesday, July 13, 2010

TED University: 100 Websites You Should Know and UsePosted by Martin A. Noorkõiv on December 30, 2008 at 12:00pm
View Martin A. Noorkõiv's blog


The Web is constantly turning out new and extraordinary services many of us are unfamiliar with. During TED University at this spring's TED2007 in Monterey, Julius Wiedemann, editor in charge at Taschen GmbH, offered an ultra-fast-moving ride through site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rom art, design and illustration, to daily news, blogs and curiosity. Now, by popular demand, here's his list of 100 websites you should know and use.


CURIOSITY & KNOWLEDGE
reuters.com
research.philips.com
readme.cc
podtropolis.com
papertoys.com
new7wonders.com
lipsum.com
thomasedison.org
beelinetv.com
useit.com
submarinechannel.com/titlesequences
visual-literacy.org
cartype.com
captology.stanford.edu
bannerblog.com.au
ge.com
curiosityshoppeonline.com
creativecommons.org
lawsofsimplicity.com
gnu.org
digg.com


GRAPHICS, MUSIC & ARTS
yugop.com
vincent-vella.com
uva.co.uk
tutorialblog.org/free-vector-downloads
tate.org.uk
squidfingers.com/patterns
sohodolls.co.uk
radioblogclub.com
photogravure.com
netdiver.net/illustration
mine-control.com
matthewmahon.com
marcelod2.com.br
magwerk.com
kraftwerk.blocmedia.net
headbangers.tv
grupow.com/circulo
creaturesinmyhead.com
bernhardwolff.com
arturofuentes.com
alennox.net


E-COMMERCE EXPERIENCE
colette.fr
imaginemusicstore.com
canyon.com
coft1.com
heftyrecords.com
ourtype.be
freddyandma.com
nikeid.nike.com
feelthepower.biz
shopcomposition.com
oneill.com
agentprovocateur.com


SEARCHING & FINDING
trendwatching.com
thefwa.com
springwise.com
scirus.com
scholar.google.com
podcasts.yahoo.com
msdewey.com
maps.live.com
chacha.com
books.google.com


ONLINE RESOURCES
infopresse.com/prixboomerang
rjnet.com.br/2velocimetro_php
vixy.net
kuler.adobe.com
wikitravel.org
thinkingwithtype.com
dominiopublico.gov.br
madehow.com
icp.org
howstuffworks.com
dafont.com
dictionary.reference.com
gutenberg.org
nationmaster.com
en.proverbia.net
del.icio.us
touchgraph.com


TOP INTERACTIVE EXPERIENCE CREATORS
2advanced.com
akqa.com
almapbbdo.com.br
artless.gr.jp
bigspaceship.com
d-o-e-s.com
domanistudios.com
eurorscg4d.com
farfar.se
firstbornmultimedia.com
group94.com
heiwa-alpha.co.jp
hi-res.net
lowetesch.com
mecano.ca
northkingdom.com
rga.com
soleilnoir.com
wefail.com

From Facebook, by Austin Sprenkel
Tags:


Share Twitter Facebook

Next Post >
Add a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TED Talks to add comments!Join TED Talks
Comment by Jon Aston on July 1, 2010 at 5:50am Great list - and I have to agree with @Lee_Carrol. Comment by Lee Carroll on May 1, 2010 at 2:35pm Next time if your going to list web sites make sure that they link to that site. Comment by Thomas Hertkorn on October 6, 2009 at 3:18pm Amazing list, but what the heck does ICQ in there?
I missed the marketing part in the list such as seomozz...
Thanks for that list again, maybe some day marketing - online marketing & viral marketing get their place. Comment by Kaffeevollautomat on October 6, 2009 at 3:12pm Cool list. Thanks for this... Comment by Angria on October 5, 2009 at 1:24am Great to be here.
Internet investment's new champions

The emerging online giants
DST, Naspers and Tencent have made promising internet investments in many emerging markets. Now even Western internet financiers are emulating them
Jul 8th 2010 |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THEY may not have the name recognition of a Google or a Yahoo!, but they can claim to belong in the same league. The websites of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DST) account for more than 70% of page-views on the Russian-language internet. Naspers is Africa’s biggest media group,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And Tencent is China’s largest internet company by market capitalisation—and the third-largest in the world.

Now these firms are increasingly making their presence felt beyond their home markets. Between them they have invested in dozens of internet firms around the globe. The most adventurous of the three, DST, has already moved west—and paid top dollar for stakes in fast-growing American companies, notably Facebook, the world’s biggest social network.

At first glance the three firms could not look more different. DST was created in 2005 when two Russian internet investors, Yuri Milner and Gregory Finger, pooled their interests in mail.ru, a Russian web portal. Today the firm controls many of the country’s leading websites and boasts an interesting mix of owners, including Goldman Sachs and Alisher Usmanov, a Russian billionaire, who holds 27%.

Based in Cape Town, Naspers is nearly 100 years old and is the publisher of the Daily Sun, South Africa’s biggest newspaper. But it is one of the most ambitious old-media companies anywhere in its move online. It still makes most of its sales—28 billion rand ($3.6 billion) in the year to March—from print and pay-television, but it uses the cash to buy online firms.

Tencent hails from Shenzhen, near Hong Kong. Founded in 1998, it had revenues of $1.8 billion in 2009. Although best known for QQ, a popular instant-messaging service with 567m users, much of its profits come from online games and a virtual currency, called Q coins. Users purchase this with real money and use it to buy digital wares, such as virtual weapons to increase the powers of their avatars.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the three firms can be seen as a block. For one thing, they are financially intertwined. Naspers owns part of mail.ru and was an early investor in Tencent, of which it now holds 35%. In April Tencent invested $300m in DST, giving it a stake of more than 10% and DST a valuation of about $3 billion. Tencent also has an interest in the Indian arm of MIH, Naspers’s internet division.

What is more, the firms are on the same mission: finding promising internet companies in countries where Western investors rarely dare to go. DST’s territories are Russia and its neighbours, most of which are home to one of its collection of companies; these include social networks such as VKontakte.ru and Nasza-Klasa.pl. Naspers has the largest portfolio of internet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instance in Brazil (BuscaPé, a comparison-shopping site), India (ibibo, a social network) and at home in South Africa (24.com, a portal). Tencent has so far been the most cautious of the three. Besides its recent investment in DST it has some minority stakes in games companies, such as VinaGame in Vietnam.

This international presence allows the firms to apply lessons they have learned in one country to another. “We spend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on sharing knowledge,” says Antoine Roux, the boss of MIH. For its part, DST knows which web businesses work and how much room for growth they still have, given a country’s GDP and internet penetration. Alexander Tamas, a partner at DST, calls this “geographical arbitrage”.

In Russia DST has seen how quickly social networks can grow: latecomers to the internet, many Russians skipped e-mail and went right to social networks to communicate online. With advertising roubles in short supply, DST’s companies also experimented early with other ways of making money from social networks and online games, such as charging for services and selling virtual goods. In December it merged mail.ru with Astrum Online, a gaming firm—in effect forming a Russian Tencent. Free communication tools such as instant messaging create the audience that then pays for other services and virtual goods, Mr Tamas explains.

Tomorrow, the world
It was only a question of time before one of the three firms tried to apply these emerging-market lessons in the West. DST has been the pioneer, for several reasons. Its partners learned their trade in America. It intends to go public one day. And it saw an opportunity: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conventional investors were cautious and did not fully realise how fast social networks, for instance, would grow.

One further factor was essential in helping DST to gatecrash the party of the handful of private-equity funds, such as Elevation Partners, TCV and Silver Lake Partners, which typically provide successful American internet firms with additional cash. DST’s corporate structure allows it to act quickly, and to make offers that are hard to refuse. In the case of Facebook, it agreed to what at the time seemed a high valuation, waived any right to special treatment should things go wrong and was willing to buy stock from employees. That is especially popular with young internet firms. It allows founders and key employees to make money without having to sell the company or go public prematurely. “This is an IPO substitute,” explains Mr Milner, adding that DST’s investments give firms more time to focus on their product rather than thinking about a flotation.

Will DST’s strategy work? Buying into Facebook certainly looks like a smart move. DST has spent an estimated $800m for a stake of about 10%. When Elevation Partners recently invested $120m in Facebook, that deal put the company’s value at $23 billion, implying that DST’s investment has almost trebled.

In contrast, analysts say, DST may have overpaid for Zynga, the world’s largest online-gaming service, and for Groupon, a website that aggregates buyers and gets them special deals. Yet sceptics may again underestimate how quickly both can grow and what Zynga, for instance, is worth in combination with Facebook: taken together they look much like Tencent. In May, after lengthy negotiations, both firms agreed that Facebook Credits, the social network’s currency, would be accepted in Zynga’s games.

A bigger problem for DST may be that some see it as Russian—and thus “murky”. To counter this the firm has gone to great lengths to be open, inviting executives from firms in which it wanted to invest to Moscow to look at its books. The success of this strategy is demonstrated by the quality of its recent deals and its co-investors, which include such noted venture-capital firms as Accel Partners and Andreessen Horowitz. Even so, DST’s national origin could still matter as the firm makes further investments. Authorities in Washington, dc, are reportedly worried about DST’s latest acquisition: ICQ, an instant-messaging service previously owned by AOL.

However DST fares, it seems to attract copycats. Before Elevation Partners invested in Facebook, it had already cut what is now called a “DST deal” with Yelp, a fast-growing user-review site for local businesses. And although Naspers does not intend to make any investm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Tencent may follow DST in doing so. Martin Lau, Tencent’s president, recently said it would step up its forays abroad—which has led to talk that it may be interested in buying Yahoo!.

Conversely, the apparent success of the three emerging-market internet pioneers may prompt Western venture firms to take more interes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iger Global Management, a New York hedge fund that is also a shareholder in DST, has already specialised in investing in start-ups beyond the West’s well-known technology clusters. Clearly, internet investing is going global and the West is losing its monopoly, not just in thinking up clever ideas for web businesses but in financing them.

Sunday, July 11, 2010

美国纽约艺术区的兴衰启示
2010-06-03 00:10:51 浏览次数:6 网友评论 0 条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不时出现京城一些艺术区面临被拆除的报道。艺术家的被迫迁徙,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冲突,其实在国外也是常见的。在现当代纽约历史上,艺术家和画商为寻找廉价房租和合适空间的主观行为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不时出现京城一些艺术区面临被拆除的报道。艺术家的被迫迁徙,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冲突,其实在国外也是常见的。在现当代纽约历史上,艺术家和画商为寻找廉价房租和合适空间的主观行为,客观上曾导致了纽约城市建设和立法的相关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艺术家生存空间得到认可或者有了起码的改善,而且影响了社会时尚和当代文化;影响了纽约整个城市,甚至波及到世界其他城市。   格林尼治村的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格林尼治村,是当时美国城市生活的缩影。富人住宽敞豪宅,银行家和职员住高层公寓,爱尔兰和意大利新移民住经济公寓。艺术家、作家、波西米亚浪人们呢?住稍加改造的老房子。
  格林尼治村聚集着很多文学家,汤姆斯·佩恩晚年在这里生活,爱伦·坡换住过好几处房子,沃尔特·惠特曼的住处离这里不远,亨利·詹姆斯出生在华盛顿广场,马克·吐温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那时以视觉艺术创作为业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师和商业艺术家们,作品的尺寸较小,除了喜欢有天窗和向北的工作室,与作家和诗人相比没有特别不同的空间要求。
  格林尼治村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村”中住着让保守阶层人士看来无论穿着和举止都很怪异的艺术家。
  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两大批来自欧洲的新移民。格林尼治村像纽约其他地方一样,人口数量剧增。地产开发者伺机进行重新开发,原有的小尺度街道、风格多样化的建筑和浪漫的艺术气氛,逐步被符合最低居住标准但是密度和高度迥异于过去,而且品位一般的高层公寓所取代。到20世纪中期,占绝对数量的中产阶级住宅,价格不是艺术家能够考虑的。这实际上驱使着艺术家们另谋活路。而没有经历大面积大规模开发的苏荷(SOHO),自然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
  苏荷,LOFT生活方式发源地
  苏荷在格林尼治村南边,名字原意是休斯敦街以南地区(south of Houston)。20世纪上半叶,这里是纽约的轻型加工业基地。
  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作品,具有19世纪沙龙画艺术家不可想象的大尺寸和多种媒介。原在格林尼治村、东村等地的艺术家,逐渐感到老房子的小空间不得施展。与此同时,战后轻型加工业走向萧条,苏荷地区空置的车间和库房是敞开的LOFT,具有一般居住建筑所没有的、未经隔断的大空间,成为艺术家青睐的地方。随着工厂的慢慢撤离,艺术家不断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晚期,苏荷已成为纽约艺术家密度最高的地方。
  但最终使苏荷成为西方当代艺术重镇的重要因素,还是商业画廊的进入。到1976年,这块弹丸之地云集的画廊已经超过70家。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各类大小画廊达200多家。
  苏荷闻名纽约,随后闻名世界,其艺术家工作室和住所具有的散漫而有秩序、不昂贵却有品位的自然风格,经过媒体的宣传,一度成为家居时尚。参观苏荷的画廊,一度成为有闲阶级妇人别致的活动内容。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荷作为一个城市老旧地区的转型成功,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受到了商家的关注。著名服装和化妆品公司纷纷进入苏荷,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苏荷的街道变为精品街。这样的多方压力,使苏荷的建筑空间成为紧俏商品,最终落实为持续上扬的房租。苏荷的画廊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大迁移。



切尔西,新的艺术中心   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入苏荷的库柏画廊,再次领风气之先,迁往切尔西。此后短短几年间,所有重量级画廊,也陆陆续续撤离苏荷,拥向切尔西。
  切尔西地区有一个极其醒目的历史遗迹——延绵数里锈迹斑斑长满杂草的废弃高架铁路。在画廊进驻以前,铁路桥两侧一派凋敝景象。而如今,切尔西画廊的数量,已超过鼎盛时期的苏荷。到21世纪初年,从20街到26街这个画廊区中心地带已接近饱和,房租也看涨,迫使后来的画廊继续往北铺开。废弃铁路像一根绳子,南北纵贯整个切尔西,把有画廊藏身其中的建筑物连接起来。
  当画廊区即将形成而尚未形成的时候,切尔西不仅吸引了更多的画廊和参观者,而且吸引了住宅开发商、大型传媒企业公司和零售商。当年在苏荷显现的发展顺序——艺术家到画廊再到商家,在切尔西被压缩,所有看中切尔西前景的利益集团和个人摩肩接踵几乎同时扑来。他们都懂得一句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写这篇文字时,我当然会想到巴比松和枫丹白露,想到巴黎的左岸和蒙巴纳特高地,想到伦敦的苏荷和塔桥东南的那一片,想到北京日益商业化的798、红砖的宋庄和已被消灭或等待被消灭的画家村,想到已然小布尔乔亚得不行的上海苏州河畔那一段,想到许多类似的地方。尽管时空和文化迥异,我相信纽约的故事,纽约之外的人可以理解,也有意义。
  先锋艺术:LOFT,席卷全球的艺术时尚
  LOFT的字面意义是仓库、阁楼之意,但这个词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其最初涵义。
  20世纪40年代,LOFT这种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纽约苏荷出现。艺术家们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娱乐等各种空间,在浩大的厂房里构造各种生活方式,创作行为艺术,或者办作品展。
  20世纪后期,LOFT这种工业化和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并且在全球广为流传。798就是中国现代LOFT文化的典范。

Saturday, July 10, 2010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目录[隐藏]

简介
原文



  
[编辑本段]简介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稿。后收入《而已集》。
[编辑本段]原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大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还有一样,比方人死时,常常写点遗令,这是名人的一件极时髦的事。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独不然,他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着格式,内容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置等问题。   陆机虽然评曰:“贻尘谤于后王”,然而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魏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他也是喜欢文章的。其弟曹植,还有明帝曹睿,都是喜欢文章的。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丕著《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   曹操曹丕以外,还有下面的七个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很能做文章,后来称为“建安七子”。七人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曹丕《典论》里有论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不过在当时,他的名声可非常之大。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孔融的文章现在传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操问他的出典,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又反对他,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   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曹操见他屡屡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因为孔融有下列的两个主张:   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曹操想杀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他杀了。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与孔融一同反对曹操的尚有一个祢衡,后来给黄祖杀掉了。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来写文章的了。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但在那时不要紧,因为习惯不同之故。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烟的,我们看见两肩高耸的人,不觉得奇怪。现在不行了,倘若多数学生,他的肩成为一字形,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见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种种的书,还有葛洪的《抱朴子》。   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象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发等等,后来效之,不吃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又因“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不论时候,一日数次也不可定。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但在吃药之后,为生命计,不能管得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之,万民皆从之,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上遂尊称这样的人叫作名士派。   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着走。他们三个人多是会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传不多外,王何二人现在我们尚能看到他们的文章。他们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但这种习惯的末流,是只会吃药,或竟假装吃药,而不会做文章。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比较他们三个差得远了。三人中王弼二十余岁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为司马懿所杀。因为他二人同曹操有关系,非死不可,犹曹操之杀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二人死后,论者多因其与魏有关而骂他,其实何晏值得骂的就是因为他是吃药的发起人。这种服散的风气,魏,晋,直到隋,唐还存在着,因为唐时还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药方,可以证明还有人吃,不过少点罢了。唐以后就没有人吃,其原因尚未详,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鸦片一样罢?   晋名人皇甫谧作一书曰《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魏末,何晏他们之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竹林七贤”。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反抗旧礼教的。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结果阮得终其天年,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遭了不幸的杀害。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他们的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戴。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刘伶,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不穿衣服。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中来?至于阮籍,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在《大人先生传》里有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懿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就可以知道了。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还有管叔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诛,一向公认为坏人的。而嵇康做的《管蔡论》,就也反对历代传下来的意思,说这两个人是忠臣,他们的怀疑周公,是因为地方相距太远,消息不灵通。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懿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嵇康的见杀,是因为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多。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但倘只是实行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但魏晋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形,宽袍大袖,大家饮酒。反对的也很多。在文章上我们还可以看见裴頠的《崇有论》,孙盛的《老子非大贤论》,这些都是反对王何们的。在史实上,则何曾劝司马懿杀阮籍有好几回,司马懿不听他的话,这是因为阮籍的饮酒,与时局的关系少些的缘故。   然而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是确的,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现在说一个容易明白的比喻罢,譬如有一个军阀,在北方——在广东的人所谓北方和我常说的北方的界限有些不同,我常称山东山西直隶河南之类为北方——那军阀从前是压迫民党的,后来北伐军势力一大,他便挂起青天白日旗,说自己已经信仰三民主义了,是总理的信徒。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去呢,不去呢?不去,他那里就可以说你反对三民主义,定罪,杀人。但既然在他的势力之下,没有别法,真的总理的信徒,倒会不谈三民主义,或者听人假惺惺的谈起来就皱眉,好象反对三民主义模样。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他们倒是迂夫子,将礼教当作宝贝看待的。   还有一个实证,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天下的别人,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阮籍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竹林七贤中有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一样的饮酒。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愿加入时,阮籍却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咸在,够了。假若阮籍自以为行为是对的,就不当拒绝他的儿子,而阮籍却拒绝自己的儿子,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办法为然。至于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有一次,他在家打铁,他的性情是很喜欢打铁的。钟会来看他了,他只打铁,不理钟会。钟会没有意味,只得走了。其时嵇康就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但我看他做给他的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有一条是说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长官送人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又有一条是说宴饮时候有人争论,你可立刻走开,免得在旁批评,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评则不象样,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不免受一方见怪。还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的拿着杯子。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希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样庸碌。因此我们知道,嵇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足的。所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社会上对于儿子不象父亲,称为“不肖”,以为是坏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儿子象他自己的父亲哩。试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多了很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事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数十盆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象。   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主意罢了。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例如看北朝的墓志,官位升进,往往详细写着,再仔细一看,他已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但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成“为人”了。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Friday, July 9, 2010

美中各有忌惮?数以万亿计的美国国债是把双刃剑 中评社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上周与国内顶级学者专家开会讨论,如果中国抛售数以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美国该怎么办?

  路透社24日援引一名参与上述会议的专家的话说,会议担心中国会将手中持有的9000亿美国国债作为外交政策的武器随时向华盛顿施压。这名知情人透露,当天会议讨论的结论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美国的利率将会上升,成千上万的美国商家和消费者将成为受害者。

  路透社称,一些美国的决策者已经认定,中国会放弃在军事上,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角力的策略,转向从经济上对美国施加威胁。报道还称,美国的一些学者也认同这个观点。美国经济委员会成员布莱德-瑟斯德此前撰文称,中国可能会把手中的美国国债变成另一种“核武器”向美国投来。

  中国政府上周宣布推行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放宽对美元的汇率差。但美国国会议员们以及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还只能是“慢慢来”,不可能很快让美国如愿。

  英国《每日电讯报》2007年8月曾发表题为“抛售美国国债——中国新核武器”的文章,称中国政府可能用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筹码,对抗美国以制裁威胁人民币升值。据说这篇报道让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惊得跳了起来”。但美国向中国还钱的事还是遥遥无期,如何应对中国抛售美元国债却成为华盛顿智库热议的话题。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赵国军博士8日对《环球时报》说,美国人担心中国拿外汇储备当“核武器”,其实如果美元不停贬值,这些外汇储备也会变成伤害中国的“核武器”,要知道购买美元资产花的都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美国应当为此负责,“说实话,我们真正担心的是美元贬值问题”。

  美国财政部8日正式向国会提交已被推迟数月的2009年下半年度《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汇率报告”)。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均未操纵其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 

  美国1988年《贸易和竞争力综合法案》要求财政部长每半年提供一次有关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报告”。根据该法案第3004条,该报告必须考虑各国是否为了阻止有效调整国际收支平衡,或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谋取不公平竞争优势而操纵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

  美国财政部8日报告所述期间为2009年7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但也包括2010年上半年可获得的相关信息。报告结论为,美国任何主要贸易伙伴在上述期间都没有达到法案第3004条所罗列的标准。

  报告指出,在各主要经济体中,除巴西外,2009年美国与每个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失衡的状况都有所缓解。美国的经常帐户赤字处在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报告表示,2010年6月19日,中国宣布人民币汇率停止盯住美元,重新回到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制度。

  此外,报告还赞扬中国2009年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这一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刺激措施导致美国对华出口额在2009年下半年增长了15%,而美国同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额减少了13%。

  该报告原定今年4月15日发布,但美国政府早前决定推迟发布。在奥巴马上台后已发表的两份报告中,美国财政部均宣布,没有发现有贸易伙伴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
远离奢侈品的富裕犹太人:他们是"华尔街的大脑"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意林 于 2010-07-09 13:47:29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犹太人是世界上特别智慧的一个族群,特别对于金钱似乎有天生超凡的敏锐,按人均计算,他们是最富有、“财商”最高的民族。他们自称:“我们是上帝的管家,人类的金钱应由我们来掌管。”

  在纽约证交所周围,犹太人一群一群戴着黑色的高帽,两耳边各垂一根小辫子,身着黑色大褂,黑眼睛,黑头发,皮肤相当白皙。可以这样说,犹太人就是“华尔街的大脑”。

  华尔街80%以上的投资产品都是犹太人发明的,华尔街所有做市商也全是犹太人。进一步放眼看去,犹太人几乎掌握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命脉。

  几乎所有犹太人都知道房地产的真谛。我的一个同事亚当出生于纽约并住在曼哈顿,却一直租公寓而住。而他本人是高级金融分析师,每年能赚四五十万美元,为何租房而住呢?

  他对此的回答是:“知道吗?一般大城市的公寓都是租比买要合算得多。”相信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都是投资房地产能保值增值,然而亚当却告诉我,房地产里真正保值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下面的土地。

  当你买大城市公寓大楼的一个单位,只不过与其他几十、上百人一起共同拥有大楼下面的土地。以曼哈顿为例,高房价高地税,租售比早就超过金融的合理比值,也就是说远远超过以150个月的房租才能买下来的比例,绝对不划算。

  只要是犹太人,身上就一定有浓浓的犹太人特质。同为犹太人的巴菲特也是生活俭朴,一分钱肯定要掰成两半儿花。

  比如巴菲特年轻时一直租公寓而居,结婚新房是租来的一室户公寓,甚至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出生在那套公寓里。

  还有一个犹太人———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他也一直租公寓而居,直到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7年,才花10万美元买下一栋不能住人的百年老宅。

  与其说他买了房子,不如说是买下了房子下面的那块地。所以在西方,房价是作为消费品进入消费物价指数,而不属于投资品,只有土地才能算投资品。

  犹太人在金钱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用钱时,把消费和投资分得清清楚楚。什么叫投资?以犹太人最专业的说法:“是牺牲或放弃现在用于消费的价值,以获取未来更大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

  也就是说,消费就是享受眼前的成果,投资就是放弃眼前的享受,以获得未来更大的收益。

  对他们来说,房子、汽车、游艇都同属奢侈消费品。而犹太人多半酷爱投资,很少享受。有意思的是他们却鼓励他人“花明天的钱”。

  号称“世界央行”的美联储历届主席几乎全是犹太人,包括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和现任主席伯南克。《货币战争》一书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犹太人。

  另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摩根家族、雷曼兄弟、所罗门兄弟等,无一例外全是犹太人。可以这样说,在华尔街的大腕儿中,不用问谁是犹太人,只能问谁不是犹太人。

  犹太民族人口从来不超过2000万,只占全球人口的0.3%,他们几千年来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多少次他们的财富往往一夜间便丧失殆尽。

  但为何能一次次地东山再起,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呢?也许,我们只能从犹太人的特质中寻找出答案。
远离奢侈品的富裕犹太人:他们是"华尔街的大脑"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意林 于 2010-07-09 13:47:29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犹太人是世界上特别智慧的一个族群,特别对于金钱似乎有天生超凡的敏锐,按人均计算,他们是最富有、“财商”最高的民族。他们自称:“我们是上帝的管家,人类的金钱应由我们来掌管。”

  在纽约证交所周围,犹太人一群一群戴着黑色的高帽,两耳边各垂一根小辫子,身着黑色大褂,黑眼睛,黑头发,皮肤相当白皙。可以这样说,犹太人就是“华尔街的大脑”。

  华尔街80%以上的投资产品都是犹太人发明的,华尔街所有做市商也全是犹太人。进一步放眼看去,犹太人几乎掌握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命脉。

  几乎所有犹太人都知道房地产的真谛。我的一个同事亚当出生于纽约并住在曼哈顿,却一直租公寓而住。而他本人是高级金融分析师,每年能赚四五十万美元,为何租房而住呢?

  他对此的回答是:“知道吗?一般大城市的公寓都是租比买要合算得多。”相信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都是投资房地产能保值增值,然而亚当却告诉我,房地产里真正保值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下面的土地。

  当你买大城市公寓大楼的一个单位,只不过与其他几十、上百人一起共同拥有大楼下面的土地。以曼哈顿为例,高房价高地税,租售比早就超过金融的合理比值,也就是说远远超过以150个月的房租才能买下来的比例,绝对不划算。

  只要是犹太人,身上就一定有浓浓的犹太人特质。同为犹太人的巴菲特也是生活俭朴,一分钱肯定要掰成两半儿花。

  比如巴菲特年轻时一直租公寓而居,结婚新房是租来的一室户公寓,甚至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出生在那套公寓里。

  还有一个犹太人———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他也一直租公寓而居,直到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7年,才花10万美元买下一栋不能住人的百年老宅。

  与其说他买了房子,不如说是买下了房子下面的那块地。所以在西方,房价是作为消费品进入消费物价指数,而不属于投资品,只有土地才能算投资品。

  犹太人在金钱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用钱时,把消费和投资分得清清楚楚。什么叫投资?以犹太人最专业的说法:“是牺牲或放弃现在用于消费的价值,以获取未来更大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

  也就是说,消费就是享受眼前的成果,投资就是放弃眼前的享受,以获得未来更大的收益。

  对他们来说,房子、汽车、游艇都同属奢侈消费品。而犹太人多半酷爱投资,很少享受。有意思的是他们却鼓励他人“花明天的钱”。

  号称“世界央行”的美联储历届主席几乎全是犹太人,包括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和现任主席伯南克。《货币战争》一书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犹太人。

  另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摩根家族、雷曼兄弟、所罗门兄弟等,无一例外全是犹太人。可以这样说,在华尔街的大腕儿中,不用问谁是犹太人,只能问谁不是犹太人。

  犹太民族人口从来不超过2000万,只占全球人口的0.3%,他们几千年来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多少次他们的财富往往一夜间便丧失殆尽。

  但为何能一次次地东山再起,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呢?也许,我们只能从犹太人的特质中寻找出答案。
记当代华人四大收藏名家
发表于 2010-07-09 20:33:22 阅读 37 次 评论 0 条 所属文章分类: 杂文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 艾略奥特·威尔逊





刘銮雄(Joseph Lau)



地产商华人置业(Chinese Estate)董事局主席,香港大富豪刘銮雄(Joseph Lau)因敏锐挖掘低估价股票的独到眼光,被人冠以股市“狙击圣手”的称号。生意场外的这位大亨行事张扬,生活奢靡,与众多女星有染,是香港八卦小报的常客。



但是,刘在香港之外更多地是以一位痴迷的艺术品藏家著称,几年来他的收藏涉猎极广,上至中国古董,下至现代绘画作品。刘氏本人从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获工科学位后,于20世纪70年代从其父手上接过吊扇厂,之后他转向贸易行业发展。30多年前涉足收藏业,据报道他在国际拍卖会上的第一件拍品可追溯到1990年,当时他在佳士德拍卖会(Christie)上花了不到一百万美元竞拍到了一枚清朝乾隆皇帝的玉玺和一斗彩大花盆(doucai jardinière)。



去年,刘氏在日内瓦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花了948万美元拍到了一颗7.03克拉重的蓝色钻石。近日,他是《裸体、绿叶和半身像》(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的八位竞拍人之一,这幅毕加索1932年创作的油画在本月的拍卖会上最终以一亿六百五十万美元成交。刘銮雄最终是否抱得名画归不得而知:无论是佳士德还是苏富比都拒绝对此发表任何评论。















何鸿燊(Standley Ho)



在新葡京赌场(Grand Lisboa)的大厅,立着一尊澳门赌界大佬、拥有新葡京赌场超半股份的何鸿燊半身雕像。在其雕像身后,放置着他2007年花了八百八十万美元购得的圆明园青铜马首像。它是当时拍卖会拍出的清朝最贵的雕像,曾是圆明园(位于北京近郊的皇家避暑行宫)12生肖报时喷泉(俗称“水力钟”)边的饰物之一,在19世纪遭劫后流失海外。



何鸿燊在香港的苏富比拍卖行购得马首后,这位热心公益的赛马会主席把它捐给了中国政府。在何未定具体由哪个政府部门接收期间,马首在新葡京赌场作短暂展览。“我希望此举可以鼓励更多的国人共同努力拯救中华文物,培养爱国情怀,”88岁高龄的何鸿燊当时表示。何似乎觉得只要能买回中国的历史,出再高的价都不为过。



2003年,他抢购下了水力钟的铜猪首,并把它捐给了政府背景的保利艺术博物馆。保利当时已拥有猴首、牛首和虎首。2007年,何鸿燊花了180万美元购得一把清朝皇帝的龙椅。他其它的中国艺术藏品包括一尊用猛犸象牙雕刻的孙悟空像(the Monkey King,中国最喜闻乐见的民间形象)和一座模仿鸟鸣叫的清代皇家宝石镶钟(gem-engraved clock)。









刘益谦(Liu Yi qian)



说到中国大陆最知名的艺术藏家,来自上海的刘益谦、王薇夫妇(Liu Yiqian &Wang Wei)总是榜上有名。刘益谦的收藏原则是:“股票要买便宜的,艺术品要买贵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夫妇俩去年花了大约13亿人民币(1.16亿英镑)购买艺术品,其中以1.69亿元人民币买入16世纪明代画家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18 Arhats,Wu Bin,文章顶部图片),这是目前拍卖会上中国艺术品拍出的最高价。据刘自己说,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竞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10月拍卖会上,他们夫妇以8578万元拍得乾隆御制紫檀“水波云龙”宝座(zitan imperial throne),这同样是中国家具目前拍出的最高价。



40多岁的刘益谦是一位初中缀学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100元人民币制作皮包起家。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开始开放其金融市场,他放弃经商,转而投向债券和股票。很快他成了百万富翁,积累了巨额财富,并把它投入到自己渐趋上瘾的艺术品收藏中去,主要是中国古代绘画和古董。



王薇很小就喜欢上了艺术,当时她发现自己在绘画上有天份。她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收藏,喜欢收藏油画和雕塑,尤其是“红色经典”(代表1949后中国动荡岁月)的艺术作品。





















管艺(Guan Yi)



管艺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具影响力的藏家。他出生在中国北方青岛一家从事化工生产的中产家庭,在2001年他放弃家族企业,转而全身心投入艺术收藏。他是中国大陆第一批当代艺术作品的买家,在这些作品走向世界之前,就开始大量抢购现代绘画、雕塑和装置。“涉足收藏后,我就发现国人中没人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所有作品都流向国外。我觉得这不正常。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很重要,国人应该多买入,”44岁的管艺说。



管艺现已收藏大约800幅当代作品。然而,他对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扶摇直上颇为不满。他说当代的艺术作品演变成了商品,大家都当作股票来买。他说,这在中国的藏家中尤甚,十之八九(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让他们买走了。十年前,(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买家中只有十之一二是中国人。“这明显是资本逐利的方式。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宗教,现在资本主义成了万众敬捧的神”,管艺说。



管艺在宋庄(Songzhuang,北京东郊知名的艺术聚居区)有座私人博物馆,目前正在寻求政府审批,以建造一座10倍于现有规模的博物馆。
发表于 2010-07-09 01:48:29 阅读 76 次 评论 0 条 所属文章分类: 文章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两星期前,在上海,参加了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从北京去的班机上,有六十多人都是参加这个活动,加上其它航班和从各地赶来的人,约有四五百人,名副其实的打飞机赶场子,全部入住西郊宾馆,豪华的开馆宴会和开展酒会,使当代艺术圈子无缘谋面的各路英豪,多年来,在京城以外,齐聚一堂,碰杯寒暄,共享资本营造的当代艺术的历史荣光。



几天前,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另一个更大型的展览横空出世,《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展》,据说办展花销1800万,这不包括对参展作品的收藏费用。我没去现场,在网上就足以感受到它的热度。两个展览的策划有不同的定位和角度,但共同的是均以时间为线索,以学术和历史为为参照,在资本的强力支持下,充满了灼灼逼人的自信和野心,这应该是金融危机以来,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纷纷下滑后,资本通过学术概念连续拉动的两个高点,不知是改造了市场还是改造了历史,留给历史自己去评判吧。



从去年开始,在中国的文化和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的历史,建国以来的历史,时间到了这个节点,宏大的历史观在人们心中油然而生,我也有幸参加了一系列与历史有关的展览,“历史,30年,60年”等字眼在官方,百姓和知识界,经济界处处皆是,在盛世崛起的欢乐背景下,回顾历史多是为了把自己嵌入历史,转入更辉煌的未来30年。



30年,使我从轻狂少年变成不惑中年,记得1979年,我在中央美院附中一年级,学校马路对面,我们每天画速写的美术馆外小花园,突然有一天,铁栏杆上挂上了油画,木雕和版画。这就是美术史上重要的星星美展的首展,挂了不久就被取缔了,我从画的标签上,知道了马德生,阿城,黄锐,王克平。。。这些名字,也知道了画还可以这样画,这样呈现,这样有感觉,有力量。



从79年算起,跟着时间的脚步,伴随当代艺术走过30年的历程,这也是每一个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时间段。在我眼前曾驻留过的历史片断,随着时间渐渐远去,都成为历史。这是我听到的看到的参与其中的鲜活的生动的历史,它真实地存活于每个在场的生命体验中。做为亲历者和见证人,看到许许多多人们带着不同目的去梳理和解读这段历史时,看到已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必然和偶然性时,总想寻找对今天和未来有推动意义的线索,否则,我们所面对的历史就没有价值。



有一天,和朋友偶然聊起,49年到79年,其实就是30年的时间距离,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听到“解放前和抗日”等字眼,仿佛是遥远的历史故事,使我不禁想到,当我们这代人热烈的追述自己亲历的历史时,对于80后,90后,他们是不是有同感,我们也许在讲述与他们现在没有关联的遥远故事。他们和我们心中所感知的历史,由于时空的的原因,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历史景观。 “文革,85和64”对我们是那样近那样记忆深刻,对于他们是那样远那样模糊陌生。



所以,我们无法复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可以说历史是一个虚拟的景观,对于我们现在人,重要的是从历史的景观中看到大的轮廓,在历史的时空中看到大的轨迹。49年之前的30年,是中国推翻帝制后走向现代化,并伴随民族救亡的斗争历程,在这一时间和空间下的历史,国共两党各自表述,展现给后人的是不同的版本,所以历史片断的真实已失去意义。49年之后的60年,是共产党建政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78年开始向西方开放,走向市场经济,似乎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但中国从没放弃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经济改革也冠以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



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六十年”大展,一幅幅建国以来的名作,使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而是强烈意识形态主导的新中国美术史景观。我的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放在其中,尽管在题材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形式上借用了西方的手法,这件作品仍是社会性的宏观叙事,是意识形态的创作观念下的经典和代表作品,虽然具有历史的价值,对于我个人来说,85年之后,我就有意识的疏离了这个轨迹。



当我们宏观地去观看30年当代艺术景观时,在八十年代初,面对极端的意识形态文化,我们曾有明确的反叛目标,但伴随我们成长的意识形态已深植我们的观念和意识之中。九十年代由于政治变革的理想失败后,人们把目光放在经济变革上,冷战结束,全球化进程逐渐淡化了中国的意识形态色彩。当我们反观这段艺术史,从许多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图式和背后的意识中,可以看到他们被自我禁锢在他们所反叛的意识形态中,许多当代作品放在一起,多是以具象和社会图像为主要表现手法和题材,文革的符号,传统的符号,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社会政治的内容被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艺术手法,反复使用和强化。从当代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的批评文字和策展理念中,也可以看到意识形态所左右的思维和观念,他们对生命的冷漠和对权力的迷恋,充斥于理论的方法和视野中,使他们在群体的躁动中失去了个体的独立和感知,消弱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判断力。



改革开放的30年,使中国经济逐步走向自由繁荣,艺术领域也受惠于市场经济,艺术市场也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当自由的资本与意识形态,权力和利益通过艺术媒介结合和共谋时。便具有了更大的诱惑力和主导力,特别是在拜金主义的功利社会,它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在物质繁荣的景象中,使人们自然接受专制文化所遗留的艺术形式,甚至内容,当资本的运作使艺术作品和事件带来巨大商业利益时,无形中也在疏导和传播者着这种文化的图式,符号和价值观,使前卫艺术在资本的的驱动下,放弃文化的批判性,与意识形态的权力资源合流,成为前卫艺术系统里的既得利益者,它的角色的隐蔽性和暧昧性,将真正成为当代艺术的敌人,从而消弱当代艺术的活力。



当亿万观众的收视率成了赵本山每年出镜的硬道理时,一个农民成为中国最有才,最有名,最有钱的艺人,张艺谋也要拜倒他前,是仅仅因为商业票房吗,还是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中被引导被迷失。我们处于经济推动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中,在极度自由和欲望无度的商业文化中,金钱在打造着娱乐明星和文化经典,在没有自由的文化专制下,文化艺术在市场的运作下,表面上充满了活力,实质上走向畸形,粗俗,愚昧和道德沦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文化深植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中,也成为专制思想得以存活的土壤。改革开放30年,正是消除农民的城市化进程,经济的繁荣正是取决于对农民土地的不断占有和炒作,对农民劳动的长期廉价使用。当我们的当代艺术去关注农民,表现农民,发掘农民的艺术感染力和市场感召力时,我们是否想到,这种文化关照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冷漠和虚伪,是否为专制文化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文化氛围,麻痹了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识,成为意识形态的市场经济下,培育愚民文化的市场推手。



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的30历史,无疑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繁荣,但资本和市场在意识形态的制约下,并没有带了真正的文化自由,当人们在文化中追逐物质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时,可能会逐渐淡化和丧失文化理想,放弃个体生命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当自由经济的商业方式进入文化运作时,我们会有自由的错觉,我们还会错把商业的价值当做艺术的价值,当资本和权力和意识形态合流时,我们会自然放弃对文化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意识形态的疏离和叛逆。



我们将走入下一个30年,我们在前30年的历史中得到了什么,我们不是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享受荣光,我们不是盛世崛起的鼓噪者,我们没有忘记青春的理想,我们要的是还未得到的思想解放和独立,我们要看到真正的艺术自由和创造。我们要让未来的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历史之线,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雾 。



2010-5-26于望京
by Michael Deane, Managing Editor
Tuesday, July 6, 2010
ShareretweetEmailPrintprovided by


There are more than enough college business success stories to go around - and I'm not talking about that dude who lived next to you in your dorm and made enough money for books by selling home-made Che Guevara t-shirts. I'm talking about the businesses that started in college and became billion-dollar companies. There's something to learn from the Zuckerbergs, Dells and Gateses of the world. Here are four of those lessons.


More from Investopedia.com:

• How to Make Your First $1 Million

• Celebrities With Big Dreams That Paid Off

• 8 Financial Tips for Young Adults



1. Find a Need and Fill It

This is the most basic of advice for starting a business; either find something that doesn't exist but woul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ose around you, or find an already available product and make it better and cheaper. Mark Zuckerberg is probably the most famous and richest 26-year old on the planet right now, and he did exactly this when creating Facebook.

[Click here to find an online degree program]

Zuckerberg was an undergrad at Harvard in 2004, taking computer science (go figure), and had been programming since he was in his teens. At Zuckerberg's old school there had been a registry of students and their photos published every year, but not at Harvard. So Zuckerberg set out to change that, but after his initial hacking into Harvard's server to retrieve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make a kind of "hot or not" Harvard page, he was shut down and had to go a different route. This gave rise to thefacebook.com and later, after he and his team moved to California, facebook.com.

Popular Stories on Yahoo!:

• 10 Signs You're Headed for Debt Disaster

• How to Slash Your Auto Insurance Rates

• Tricks to Get the Highest Salary Possible

--------------------------------------------------------------------------------
More from Yahoo! Finance

There have certainly been problems and issues along the way, but what started as a desire to give everyone access to Harvard student photos has made Zuckerberg a billionaire. Facebook is expected to reach one billion accounts in the near future.

2. Think Outside of School

Michael Dell regularly ranks among the richest men in the world a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Dell computers. Dell actually started this company while he was still in college doing his pre-med courses. Even as a teenager, Dell was interested in computers and finding out how electronics work, and while he was at college, he turned this into a part-time job. Dell started upgrading computers from a room in residence and eventually started operating as "PCs Limited" out of a condo, selling upgraded PCs via direct order. This eventually became Dell computers, which dominated the PC world during the 1990s and mid-2000s.

The company is not quite as dominant a PC force right now, but having started it as a hobby while pursuing an entirely different goal, Dell has certainly made his mark on the computer world.

3. Use Your School Projects for Larger Goals

When you're in college, it's best to try and focus your studies in a way that interests you and will work out in your favor once you're done school. So don't write a 2,000 word paper on Chapter 57 from "Moby Dick" unless you truly find it interesting or want to teach this Melville classic in the future; make your studies work for you.

This is what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did when they were both pursuing their PhDs at Stanford in computer science. They were working on a research project that would create a search engine that woul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bsites, and Google was born. The idea of Google comes from Brin's and Page's idea that information should be accessible and universal, and they're making this a reality through a project started at Stanford.

4. Don't Let School Get in the Way

Bill Gates didn't let school get in the way of creating something that would both help the world and make him a multibillionaire. After scoring a mere 1590 out of 1600 on the SATs, Gates enrolled at Harvard with the hope of studying law, and after seeing one the first mass-consumed micro computers, the Altair 8800, Gates and his former classmate Paul Allen approached the maker of the computer to let them know they had written a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the computer. After the maker of the computer, MITS, accepted the offer, Gates left Harvard to pursue his dream, never to return. Shortly after this, Microsoft was formed.

Gates used the college's computer labs to work towards his real passion, and when that passion paid off, he realized that college wasn't for him. Zuckerberg also left Harvard and hasn't returned.

The Bottom Line

There are many other success stories, like Frederick Smith who based the idea for FedEx on an economics paper he'd written while doing a bachelor's of economics at Yale, but the majority of money-making college entrepreneurs have been involved with computers. Overall, college entrepreneurs need to focus on their true passions and let schooling aid them in getting to this goal, and if schooling gets in the way, entrepreneurs have to be prepared to put it aside to follow their idea to the end.

___

Thursday, July 8, 2010

史玉柱做游戏营销九点解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17


史玉柱搞电子游戏这一炮开得好。它是今年IT行业乃至整个娱乐行业里边,向客户经济、营消范式过渡最成功、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这个案例非常重要!它的确应该考虑作为我们年终盘点的标的性商业事件之一。我个人以为,它起码有以下这样九个特点——九大创新:
第一个创新,直接同用户无缝对接。史玉柱干脆把客户(供应商)甩开了,直接同顾客对接。自己每天以七、八个小时玩电子游戏,置身事中,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一招儿。从开始他就坐在马路旁边看那些老人如何,到后来他自己去观察游戏玩家们的“门道儿”,以至最终用于商业运作。
第二个创新,直接置身变动不居的消费者生活之中。置身于这些玩家的游戏生活之中,他自己几乎每天玩一整个工作日,这真够厉害的,且天天如此,不得了!GE的伊梅尔特他用20%以上的时间到客户中去,而他干脆来个八小时工作制,当然他就最了解这其中的奥妙了,更深知玩家的心理偏好,“赢”也就必在其中了。

第三个创新,将赚钱的兴奋点对准了人们游戏的兴奋点。进门不收费,他把这一环节移到了人们要想实实在在地表现自己所必须的衣着、服饰上去。你要买那个扣子吗?好,请付费。要买那个道具吗?请付费。这像画画,最注重那个“辉点”,也即画龙点睛之“睛”。没有眼睛不成龙,那个眼睛一点,就活龙活现了。这或许可叫“睛点”收费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点。

第四个创新,“打到敌人后方去”。直攻中国最广大的消费者群。放弃一线市场,主要去攻市场的二线、三线、四、五线这些所谓的爱好者们,这些客户。不在一线跟别人争。他在一线争锋可能一下子碰到陈天桥、盛大这些主,难办。这一战略调适也很正确。

第五个创新,以研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现在看来,这个研发主导,加上抓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一种双料双层自主模式:这个自主知识产权一个方面是科技,是从科技含量上来讲的;一个方面是产业核心理念创新。它是创新产业,它既是增大科技含量,又抓(文化含量增大)文化创新。这两条同时抓是特别重要的,一般的人想科技含量想得多,而文化含量想得少,甚至忽略了,尤其是典型的创新产业。

第六个创新,大抓创意。而这个创意,现在特别要讲这一点的是,多数企业重视不够、不力、不得要领,它自己,你像这个《征途》抓了,但他这儿搞的也有缺陷,没有专门说一下创意的内容。



是什么,是消费者之意念。

他的经验积累,就是脑白金的经验积累。脑白金的经验积累都跟这个有关了,行业里边,又是创新产业,他是两边跨着,可能创意产业更多一点。创意产业、IT产业都有。这个是相当突出的。他这个是拔尖的了。

第七个创新,微笑曲线抓得好。微笑曲线一边是营销,一边是研发。两边要机制平衡;但又多半是不一般高的,不能理解为“一碗水端平”,关键是微笑起来了就行。有的时候可能左角(研发)上翘得高一点,有时候可能右角(营销)翘得高一点。而他这儿重点是抓研发(左角)。他是抓了以左角研发为主导的微笑曲线。这是他的特点,其营销工作他干脆推给别人做了,因为在中国至少眼前一、两年内,营销不成问题的。要不他的利润怎么能一下子翻六、七倍啊!

第八个创新,重点有效地抓了消费价值。这是指他抓了网络游戏这种产业的消费价值链。对顾客的消费价值链能不能抓住,能不能抓好,这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线了!

第九个创新,盈利率高,盈利率比别人高的多。
2010年最新创业点子排行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17


1、新奇特玩具




  金融危机下人们的压力日益增大,还好有新奇的玩具伴随,让解压成了一件轻松快乐的小事。

  不停地挤家里电视机气泡纸上的一个个汽泡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个无限气泡纸的唯一功能就是--仿真气泡纸按下去时爆点的触感和声音,音效很正宗,而且毎按爆到一百次时,它还会发出特殊音效,比如"放屁"、"猫叫"、"门铃响"等......

  这款解压玩具仿真了一个正常毛豆的外形和触感,一挤豆荚,毛豆就会探出头,手放开,毛豆又会缩回去,于是乎,你就可以一挤再挤。据说可以这样重复数万次来回没问题,你不怕手搓破皮的话。

  这款解压玩具仿真了一个正常毛豆的外形和触感,一挤豆荚,毛豆就会探出头,手放开,毛豆又会缩回去,于是乎,你就可以一挤再挤。据说可以这样重复数万次来回没问题,你不怕手搓破皮的话。

2、性感女人



  女人是时尚的幸运儿,几乎所有的服装大师80%以上的努力都以女人为中心,在男女差异正日渐缩小的现代社会,大师们顽强地捕捉每一个灵感,通过时尚强调着女性的特征。

  大家都知道女人的钱好赚,大部分创业者都想要开一家女装店,因为开女装店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入门槛相对较低,从而成为创业者的首选,本书具有通俗、公益、实用的特点,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讲解选址常识、装修要点、销售技巧及经营管理等知识,为您提供女装店的开店流程。希望您能从中受到启迪,成功开店。
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传奇赚钱故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4-22


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传奇赚钱故事
成功财富网现在为各位讲一讲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的传奇赚钱故事:

麦当劳创始人:卖柠檬水、卖唱片、卖纸杯

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1902年出生在芝加哥西部近郊的橡树园。他不爱读书,喜欢长时间地思考,设想各种情况发生时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妈妈有时会问:你在干什么呢?他通常回答说:没干什么,想事儿呢。

12岁,读完初中二年级他就开始工作了,他的幻想或多或少地被付诸行动。如他想开一个卖柠檬水的摊点,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开了。他还和两个朋友一起开过一个很小的唱片店。他们每人投资100美元,租了一个月租25美元的小店卖唱片和稀有乐器,如奥卡利那笛、口琴和尤克里里琴等,克罗克负责弹钢琴唱歌来吸引客人。这些店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克罗克还推销过很多东西,曾经给一个叫华尔格林的食品连锁店供应纸杯。他们用小容量可折叠纸杯给客人盛放酱料。那是在1930年,克罗克在中午时间观察了他们的客流量,发现一个可以大幅提升双方生意额的黄金机会--完全可以在生意非常繁忙、座位不够时,用带盖的纸杯卖啤酒或软饮料给那些找不到座位的客人打包带走。

克罗克去拜访了那儿的经理,并给他演示了产品。但经理摇头摆手地说:不是你疯了,就是你把我当疯子。客人在我的柜台前喝一杯啤酒付15分钱,用纸杯带走也是付这么多。我为什么要多支出1.5美分而使成本提高呢?以获得指导!克罗克说: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帮你提高生意额。你可以在柜台前单独设一个地方来做外卖,用纸杯装饮料,加上盖子,把客人要的其他食品一起放在袋子里给他们拿走。最后,经理同意免费试用他提供的纸杯。结果,外卖非常成功,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华尔格林所用纸杯的供应商。

而建立麦当劳帝国,是他52岁以后的事了。
俞敏洪:新东方“蜕”与进
0人分享此文 作者:朱熹妍 经济观察 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09/01/05/126318.shtml 发表于:2010-03-15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我们成功了!”

2006年9月7日,俞敏洪面对纽交所的采访喊道。这一天,新东方成功登陆纽交所,开盘价22美元,发行价15美元,成功融资1.125亿美元。

上市之前,几个最初跟着他打拼的“战友”退出,与其每天都要完成必须的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几百封E-mail,他们宁可天天吟诗作画。俞敏洪留下来了,他说这是上市公司的需要,是新东方现有业务发展的需要,他是新东方的一个标志,而且自己不是真正的文人。


力量

两年过去,新东方不再是原来的新东方。如今,买支笔都需要批准,否则就会被视为“损害股东利益”,影响股价。

这对俞敏洪来说,是个挑战。这位美国上市公司董事局主任兼CEO,不再能随时跟学生们侃侃而谈了,接受记者采访也要深思熟虑。

俞敏洪对事业的个性与热情一度被认为是新东方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不难理解,从小学到大学的十数年里,你总会碰到一两个个性鲜明、专业素质极好的老师,他们是演讲高手,诙谐而充满激情。由他们来上课,学生会觉得自己无比幸运。而这被要求是新东方每一位教师的授课风格,几乎每个上过新东方课程的人都能够情绪高涨地讲述新东方的传奇或者趣闻。

所有来新东方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们的校长形容消瘦、貌不惊人,曾经高考两次失利,第三年终于等来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就是奋斗、失败、再奋斗,终将成功的典范,这很适合他们的心境。

俞敏洪说:“精神上新东方跟我已经不可分开。如果我死了一百年新东方还在,它还会把我那一套理论拿出来,作为新东方发展的基础。”

如今,必须让这股精神力量在上市公司的规范管理中延续下去。这是俞敏洪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也是他现在必须经历的。但是,俞敏洪是个精神强大的人,他跟上并主导了新东方这次蜕变。



为了赚取出国留学的学费,俞敏洪走上英语培训这条路。1995年,他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梦想,准备把新东方当成是终生的事业。那一年,他买了张飞机票,实现了踏上北美土地的愿望。最终的结果是,他说动几个同窗好友,回国组成了新东方最具魅力的新团队。也正是这批人把新东方从一个原始的培训学校,改造成如今上市公司。

为了肃清家族因素——这并不是他首先意识到并提出来的,但他主动一视同仁——他选择让自己的家人先离开新东方。这其中包括他孝顺的妈妈,强势的妻子,还有姐夫。这帮助新东方很快地平息了怨言,树立了规矩。

在新东方体制改革的那段时间,俞敏洪这个精神强大的人,也经历过一段危机:“好朋友都不认可你,互相之间明争暗斗,你觉得你整个基础都没有了。”2001-2004年,“大家开始了争执和吵闹”。新东方要把合伙人变成股东,进行拆分改制,完成真正的股份改革。但是最先迎合这个决定的王强、徐小平也先后递交辞职书,之后俞敏洪曾经的上铺兄弟包凡一也吵着要求退股。2004年,另外两大支柱胡敏、江博也相继出走。当年俞敏洪与这些人之间梁山聚义的友谊是新东方疯狂生长的制度基础。

但新东方最终没有崩盘。“我的柔弱个性在新东方内部起到了黏合作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走向极端。这是新东方没有崩盘的重要原因。”俞敏洪曾向媒体这样总结当时的危机。他的方法是,不会当面跟人冲突,但是会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如果要沟通的话,我一定等别人脾气发过以后再去沟通”。他自称,从来没有过跟人当面发生冲突的记录。

如今,俞敏洪正在新东方大力推行他的商业哲学:“东方的精神,西方的规矩”。他希望二者能够在新东方得到完美的结合。



2008年4月17日,新东方成功收购北京铭师堂学校,成立北京新东方铭师堂学校,标志着新东方正式进军高考复读培训领域。7月2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再次出手并购长春市同文高考培训学校。

从英语培训到复读培训,新东方的业务正在经历着一些变化,资本市场的融资成为这一系列动作的坚实后盾。同时,这种变化也受到了政策的“眷顾”,教育部出台的“公立学校不允许办复读培训机构”政策,给民办高考复读机构腾出很大的市场空间。

现在,新东方的教育产业链已经覆盖:外语和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小学生非学历教育、素质教育、高考复读教育;大学生就业培训班(律师培训、公务员培训、职业培训);幼儿园教育四大教育体系。

《民办教育促进法》在2003年9月1日开始实行,民办学校出资人首次被允许“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经济危机使得象牙塔再次成为避风港,而通往象牙塔的道路也再次变得热闹而喧嚣。今年以来,资本已经对于中国教育这块洼地表现出无比的热情。

10月,安博教育集团获得英联资本在内的三家风险投资总额约1.03亿美元的融资,这也是目前教育业最大的私募融资额。对于此次投资,英联中国区总裁林明安表示,“中国的教育服务行业还很年轻,正在经历迅速的结构性变化,而英联则看好安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很多后来者在地方上都在茁壮成长。

这些情况对于余敏洪来说,是一个来自外部的压力。“二线城市必须占领”,俞敏洪坚持认为。而这些地方往往已被各种区域品牌培训机构瓜分。据称,面对那些就要去中小城市的新东方上任的分校校长,俞敏洪当面叮嘱:一到新城市就得把这个江山打下来,否则就别做。因为如果是两虎相争或者三国鼎立,最后所有的成本都消耗在了人力资源和市场广告上,那还不如花一大笔钱把对方并购过来,这样就变成一个独立王国了。俞敏洪坚信,独立王国的成本是最低的。

业务扩张带来人员膨胀、成本上升,同时也相应的带来涨价。这对于二线城市中的扩张,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知道现在的这一切,到底是不是俞敏洪之前就想要得到的。虽然新东方的发展还是显得蒸蒸日上,但是他不止一次地向外表露:“上市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虽然这一切在现在上市搁浅的同行看来,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但是压力、焦虑、失眠对于俞敏洪来说是真实的。

“其实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新东方跟我没关系了,但新东方保持不变。这一点现在还不太好做到。”俞敏洪对外表示。到现在为止,他尚未在新东方的人物中寻找到一个精神力量比他强大的人。
敏洪:我像刘备,用眼泪赚取同情
0人分享此文 作者:张轶骞名牌杂志 http://www.infzm.com/content/17189 发表于:2010-03-15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感慨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白手起家,15载成就新东方传奇的俞敏洪,无疑是这种年富力强时就发现使命的幸运儿。

2006年9月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NYSE:EDU,以下使用简称“新东方”)上市的钟声,曾经自称“土鳖”的俞敏洪带着中国第一支教育概念股,进入了这个全球最大、最具流动性的证券交易所。


从上市之日起,俞敏洪就多了一个头衔—“中国最富有教师”。转眼两年过去,这个略显消瘦的中国男人显然已成为华尔街投资者的新宠。新东方的股价从最初的发行价每股15美元一路扶摇直上,直至稳定到近期的每股70美元左右。截至2008年一季度,俞敏洪持有新东方公司4400万股,持股比例为扩大后股本的31.18%。据此公开数据测算,俞敏洪家族的财富总值将达到58.96亿元。

在俞敏洪财富激增的同时,新东方的版图也实现了飞速扩张。据俞敏洪介绍,目前新东方在全国已经拥有40多家分校,200多个教学点,7500多个正式员工。而在七年前,它只拥有3所学校和23个教学点。

“人生不能用财富来衡量,新东方上市之后虽然让我财富增加,但是财富对我来说只是符号。”俞敏洪说,“我们近期收购了长春和北京最好的高考复读学校,我想新东方将来的策略还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逐渐向两端人群延伸。除了继续在新东方奋斗,我现在也有能力和财力去完成我的个人梦想,那就是办个小型的人文大学,希望能把它办成百年名校。”

成为最富有教师的四个步骤

回首新东方的创业之路,俞敏洪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同时这也被外界戏称为成为最富有教师的四个步骤。

第一阶段,俞敏洪把它定义为个体户+夫妻店阶段。他至今忘不了在中关村刷电线杆广告的情景。1991年,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自己出来做英语培训班。前两年的冬天,北京中关村二小的门房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俞敏洪自己拎着糨糊桶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贴广告,往往刚把糨糊刷在电线杆上,广告还没贴上,就成冰了。后来,因为市政建设,来人要拆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俞敏洪急了,死活不让拆,最后花了7万元保住新东方门口这两根吃饭的家伙。

“有人说我对电线杆特别有感情,这话说的,跟小狗似的,哈哈!”谈起这段创业经历时俞敏洪多次这样自嘲,“后来自己觉得找到了人生奋斗的道路,干得还不错,我妻子就辞职来帮我,新东方就从个体户变成了夫妻店。”

1996-2000年底,新东方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朋友合伙,团队创业阶段。经常把《曾子》中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挂在嘴边的俞敏洪深知伙伴和团队的重要性。俞敏洪想起了海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他不远万里,前去邀请他们回来一起建设新东方。他们怀着创业的激情和对自由的憧憬来到新东方。靠着这种梁山聚义的草寇方式,借着当时英语学习热和出国热,新东方开始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2001-2004年底,新东方迎来最痛苦的时刻,用俞敏洪自己的话说,就是打架阶段。这一阶段新东方要把合伙人变成股东,进行拆分改制,完成真正的股份改革。

这其中最头疼的是利益问题,做大了,股份怎么分?新进入的市场怎么分?“创业之初的伙伴们在新东方日进斗金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安于自己的分成,逐渐产生了利益纠葛。由于以前没有一套机制来规定剩余利益的归属,大家开始了争执和吵闹。”

王强、徐小平先后向俞敏洪递交辞职书,新东方三驾马车中的两驾要脱离组织。俞敏洪曾经的上铺兄弟包凡一也提出辞职,吵着要求退股。2004年,另外两大支柱胡敏、江博也相继出走。曾经的“盟友”纷纷“造反”,新东方快到土崩瓦解的边缘,俞敏洪到了创业最艰难的时刻。

但新东方最终没有崩盘。“我比较像刘备,常常用眼泪来赚取其他管理者的同情,我的柔弱个性在新东方内部起到了黏合作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走向极端。这是新东方没有崩盘的重要原因。"俞敏洪这样总结当时的危机。

从2005初开始,俞敏洪认为度过危机的新东方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国际融资阶段,经过成功的机构改造,俞敏洪带领新生的新东方团队完成了凤凰涅磐。而这两年来,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华尔街成功的表现,也使得他“最富有教师”的头衔更加稳固。
俞敏洪:成功创业的两大要素
3人分享此文 作者:俞敏洪 中国企业家 http://www.cnemag.com.cn/fenxplun/newsfx/2010-03-12/186424.shtml 发表于:2010-03-15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了主题为“政协委员谈促进就业”的集体采访。在谈到大学毕业生创业时,北京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表示,不赞成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俞敏洪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先就业,既能培养乐于工作的习惯,还可以在与领导和同事的接触中积累经验,并思考自己未来创业的方向。

以下为观点全文:


刚才徐老师和张老师都讲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我的观点是不同的。要不要鼓励创业呢?我觉得是要的,我常常说,人生一辈子如果没有创过一次业的话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方向是,面对大学生工作难,大家就拼命鼓励在大学的时候所有的学生就去创业去,但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大学生的人生经验,由于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力,对于行业的了解、容忍度等等,面对创业的环境,他们都是不够的。

面对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我也是比较们迷茫的,中国大学设置一方面讲就业问题,一方面很多的课程设置脱离社会现实,并且是落后的,知识更新速度是不够的。其实一般大学课程的设置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研究性人才的方向。这个研究性人才的方向不一定是为了某一个具体工作岗位,赚大钱的岗位,而是这些研究性人才出来以后,其实国家现在给予大量的资助,研究某个领域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知识的。

二是实践性的人才,也就是这个专业设置的时候,就是为了未来一个很好的岗位做准备的,现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到处递简历,但是挑人的单位挑出的人才却很少的情况,就是大学教育与现实脱节的明显的证明。我这儿每年收到的大学生的应聘简历大概至少是十万份,我们中间能挑出的马上能用的人才最多是一两千人,其余至少要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才能上岗,也就意味着大学教育是脱节的,一方面鼓励创业,一方面教育又脱节,这是一个问题。

我想说的是,鼓励学生创业这样一个概念是带来了一种问题,就是大学四年到底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学什么东西,如果大学生要学创业的话,请问大学里老师有几个是自己干过创业的,请问有几个老师能够教学生真正的创业水平以及创业中间遇到困难的讲解?我是看不到这样的情况。现在就变成了我们和王健林这样的企业被老师拽过去给大学生讲创业。我去的第一讲就是破凉水,请大家不要一毕业就创业,除非你是比尔盖茨。

第二是给学生带来了心态上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这个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心态就变得浮躁,创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我看到的成功的例子非常少。失败以后,大学生出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他通常不会反思自己,重新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怎么样积累经验再次创业,通常是会怨社会,觉得中国社会太黑暗,太不公平,认为这个社会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当然有部分事实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怨人心,比如他创业的时候一般要跟几个同学一起创,通常创着创着就打架了,最后的结果是,他不会总结自己作为领导人或者作为团队领袖自己凝聚团队的能力不够,他往往把问题归结在跟他一起创业的团队的懒惰、贪婪、不合作,从此以后对人失去信心。

大家稍微想一下,一个年轻的孩子一旦对社会失去信心、对人失去信心以后,请问他未来振作的机会有多少?稍微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这样一批人在社会上,大学生就业,没有参加工作就创业,创业失败了,从此以后就变成了很难描述的这样一种人群,对未来既没有信心了,又不愿意去工作了,不愿意有工作的心态。所以我通常这样鼓励,我是比较坚持大学生毕业先工作,不管是在你父母的单位工作,因为现在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创业的,比如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就希望他到我这里来实习,我言传身教,告诉他怎么样面对各种困难,对社会对人保持信心,我可以言传身教。

第二,他可以积累经验,观察老板是怎么样干活的,跟同事打交道,学会在人群中间尤其在利益和权力的人群社会中间,因为大学的人群是不涉及到利益和权力问题的,一进入单位以后,权益跟利益问题的时候,跟人群怎么样打交道,并且怎么样让自己在一帮人当中变成领袖人物,变成大家很服气的人物。

第三,思考自己未来创业的专业方向。比如说未来你做培训,那你进的机构肯定最好的是新东方。未来你想要进房地产业,最好的机构是王健林的万达。通过对王健林观察一段时间,觉得他们能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这时候创业的成功率比较高,即使是失败的时候,你也看到了人的起起落落。我也曾经想过,假如我从北大一毕业出来就创业的话,我现在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我在北大干了6-7年,又在培训机构二年这个时候我认为,既懂得了正规的教育,又懂得了培训教育,重新创业就成功了。大家也不应该说我二十九岁开始创业,三十岁开始创业,其实我真正创业是三十一岁,二十九岁进的培训机构,三十一岁成立新东方,到了四十多岁到美国上市也不错,同时带动了一万五千人的就业,新东方现在有接近一万五千个员工,这也不错的。

这意味着,尽可能给孩子们一个沉静的心态学习,并且让他们了解社会,但是给他们一个勇敢的心未来走上社会去创业,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时机。有时候不仅仅是时间问题,在英文中有两个词,一个叫TIME,就是时间;另外一个词就是时机。什么时机进入能够成功,打仗的时候,早上打会成功还是晚上打会成功是一样的概念。

所以,我不要盲目地鼓励创业,但是我认为应该支持创业,我认为人生一辈子不创一次业一定是一个遗憾,在座的各位记者一定要有一个理想,自己做一个传媒公司,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俞敏洪:我,传奇
0人分享此文 作者:李翔 经济观察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eijing_news/2008/03/28/95162.shtml 发表于:2010-03-15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谈话时断时续,打断它的是经过者客气的寒暄和他们携带的数码相机的闪光灯。他们有礼貌地提出拍照要求——“俞老师,不介意吧?”,或者是进行简短的交谈,直到俞敏洪指指我们,语含歉意,“你看,有个采访”。

他和他创建的公司已经成为一个让人好奇的传奇。有时候我很纳闷竟然有记者胆敢对这样一位过于公众的人物提出采访要求。要知道,很多年轻人听过他在新东方课堂上的演讲;那些没能亲临他的课堂的人,也能随口讲出一大串关于他的传闻。他从来不惮于向大众发表意见,或者仅仅是一通激动人心的励志讲演。他刚刚提出一项乌托邦计划,要建立一所专收穷人子女的大学;然后,这位新东方教育集团上市后被称为中国最富有的校长的人,开始在各种媒体上谈论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他是一位演讲高手,诙谐而充满激情。新东方的授课也融合了他的风格,英语教师们在讲台上对着无数抱有出国梦的年轻人谈笑风生。更加难得的是他和他的数位同事都依靠着俞敏洪所称的“精神力量”,成为励志畅销书作家和某种意义上的“青年导师”。听他们授课或者演讲已成为一种精神按摩。几乎每个上过新东方课程的人都能够滔滔不绝讲述新东方的传奇或者趣闻。

互联网上流传着各种俞敏洪的经典语录。他还是一档颇受欢迎的创业节目 《赢在中国》的评委。甚至他被抢劫的倒霉经历也被演绎成一桩传奇事件,据称他是这一系列抢劫案的惟一生还者,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命运让他遭逢噩运,但同时赐予他从中摆脱出来的勇气和毅力。

只有当新东方在纽交所上市之后,人们才发现,所有这些精神力量和教授年轻人通过外语考试的技巧,都已经成为俞敏洪独特的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资本市场对新东方和俞敏洪的认可,让俞老师变成俞老板。他开始同时活跃于教育和商业领域。媒体在谈论新东方和俞敏洪时,口气突然变得严肃和带有敬意。他被加以一系列商人才能获得的殊荣,从年度经济人物到中国商业领袖。可能有些商人经历诸多曲折才获得大众所认可的成功,但从来没有一个商人被公众如此晚地承认其为商人。

在铁道大厦的咖啡厅内,第一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的俞敏洪在谈到这种身份的转换时,颇为得意。尽管没有公开表示,但他显然很满足于自己“知名企业家”的身份——虽然他的装扮非常不商人:一件深蓝色格子衬衫,一双淡褐色运动鞋,塑料黑框眼镜,就像我们在大学校园内甚至菜市场碰到的任何一个普通中年男人,只是他并不英俊的面孔早已经为公众熟知。那些不时过来打断谈话、给他拍照的人,以及凌晨四点钟打到他房间的电话,都足以证明他的公众明星身份。

他个人的经历已经被多次描绘,并且被渲染成一种传奇。他出生于江苏省的江阴市。这个地区后来也成为一个商业上的奇迹之地。仅仅在国内A股上市的公司就接近20家。在最著名的江阴商人中包括华西村的缔造者吴仁宝和华晨汽车陨落的明星仰融。

出身贫寒的俞敏洪三次高考都没能够考上大学。这已经众所周知。后来见到马云时,俞敏洪开玩笑说,我们都是三次高考都没考上,但是我一考就考到了北京大学,而你只考上了杭州本地的一个师范学院。机智的马云反击说,那有什么,你做了十几年生意,但是现在阿里巴巴的市值要远远高于新东方,“我现在比你大多了”。

我们的理解中,在那个年代,能够进入北京大学的年轻人都属于这个庞大国家中的佼佼者,但俞敏洪仍然乐于谈论自己在北京大学的边缘地位。在他为自己描述的过去,学生时代是最差的学生,留校之后的教师生涯也不顺利,刚开始创业时屡经磨难。这也是媒体营造出的俞敏洪“镜像”:一个饱受坎坷和磨难的英雄,一个无人注意的小角色最后成为明星,他是一个传奇,任何人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并不渺茫。

在同我们的交谈中,他声称自己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让他在新东方的影响不会被消除,即使在多年之后。这种精神力量正是从他并不顺利的经历中产生的。

但或许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说自己从未和人发生过正面冲突。他选择更为技巧的方式来处理同合作伙伴之间的矛盾。“这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他说。母亲的训斥,即使觉得是被冤枉,他也能听下去。“后来就慢慢养成了我这样一个习惯,不管是不是冤枉我都听着,尽管很多事情我有自己的主见,但不会当面和人冲突”。

或许正是俞敏洪的这种性格使新东方能够顺利完成转型,从他所说的梁山泊式聚义发展成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我的这种性格)算是一种黏合剂,因为大家感情上不会受到彻底的伤害——互相伤害都是有的,但是不会感到被彻底伤害。反过来说,假如我受到了彻底伤害,我是能够吃得住的,这样就比较好办一点。”

正如他选择让自己的家人先离开新东方——要知道在新东方的创立过程中,她们不仅仅是他的母亲和妻子,还是他不折不扣的创业伙伴。但这种方式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自动接受新东方清除家族因素的决定——俞敏洪那么孝顺他妈妈,同时又那么怕他妻子,他的同事们说。如果创始人俞敏洪都做到了,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发出怨言,或者在违背规则时逃避惩罚。

在并不漫长的交谈中,俞敏洪谈论了他如何将个人的性格投射到新东方之上,新东方如何建立从创业期的激情与混乱过渡到一家上市公司所需要的制度与理性,他和他的同事如何完成这一过渡,他的创始人权威,以及他所谓的精神力量如何形成。

“新东方还是有点像我的。”他说。



更多相关阅读:

俞敏洪:新东方“蜕”与进

俞敏洪:我像刘备,用眼泪赚取同情

俞敏洪:成功创业的两大要素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