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5, 2009

法国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确立地位所做的贡献
—— Laurent Padel ——

  我作为法国学者,要跟大家分享法国的展览经验,以及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借鉴。这里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合伙人,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法国的展览举办的如此成功。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这样的中国国际论坛,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定的提升。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特别是法国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支持。第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在93年的在威尼斯举办的国际双年展,当时有14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将其作品展出,引起了巨大反响。



  1994年,张小刚和其他的政治波普派的艺术家也被圣保罗的双年展邀请参展。几年之后,在1999年威尼斯的双年展中,20%的作品都来自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从此以后,在国际展览和其他的重要场合当中,都会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都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上的曝光度。这里面是我搜集的相关作品展目录,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跟你们分享。



  (图)这是按时间顺序列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时间年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就是1919年的5月份,当时的思维创新就是强调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当时强调“中体西用”,“中体”指的是中国人的想法,“西用”指的是西方人可以从中国文化借鉴什么东西,并且为我所用。这个思想在现在也是十分有适用性的。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了一次演讲,以及提出了他的相应见解,这次事件非常重要,基于各方面的考虑,我就不再赘述了。



  (彭峰: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Laurnet Padel: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今天早上被发言人提起。在1979年-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国门开放和新兴发展方面的展览。在1985年,开展了新浪潮文艺运动,在1989年又举办了前卫艺术运动展。关于1989年的这次展览,我要多解释一点,这次展览是非常好的平台,中国当代艺术家第一次通过这个展览与世界有所接触,是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窗口。我们之前也讨论过法国历史以来一直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这个时代开始,法国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个兴趣点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当中。2002-2004年举行了一系列双年展,02年的巴黎-北京、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03年-04年在法国的中国年,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先锋时代以及相应的文艺作品。这样显示出了法国人越来越有兴趣挖掘中国的魅力所在。如果没有法国在1989年身先士卒,将中国当代艺术介绍给国外的话,中国当代艺术也没有机会走出国门,让全世界了解。这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来说,也是获得国际承认的第一步。特别是在1989年及1990年的展览之后,这是两个坐标式的事件,特别是1990年在里昂举办的一次展览,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介绍给了法国人。当时有一大批深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比如蔡国强,谷文达,黄永砯,顾得新等等。当时,在1989年的展览,有三位艺术家参与其中,杨叶红、黄永砯,顾得新。这三位艺术家都是中国先锋流派。当时,法国的主流媒体将这三个人的作品登在了头版头条,特别是黄永砯当时说到“真是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发表”。对西方人来说,如何将东方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融汇于西方对当代艺术狭隘的定义。对于当代艺术家,东方和西方的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这一相应理论,很多时候都是源于西方的先锋思想。当时也涉及到西方,比如像法国一些国家,受到了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先锋思想开始在中国等其他地区相继地扎根、发芽、成长。可谓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就是将西方的思想借助于殖民这样的行为,在西方以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西方思想统治的国家扎根、落地、发展。1989年的这一次运动,将殖民主义的做法进一步深化,将西方思想介绍到世界各地。JEAN 说到通过借助这些展览,可以将西方的思想介绍给更多的非西方国家,使其他国家的人能够了解我们的思想。当时这个展览吸引了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参展,包括来自西欧、南美、非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亚等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人员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现代技术,将研讨会变得更加与众不同,运用现代科技给研讨会带来新的元素。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更加有机会了解到世界各地文化的不同,也了解到多样的世界文化会也怎样的交织和碰撞,以及会有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次论坛,也将很多国家的艺术,特别是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广,并且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了解到艺术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有怎样的融合,与其他文化有怎样的交织。在融合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候是互相冲突的。



  有些时候,针对西方思想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特点,有不同的批判身影。一个原则就是把世界各地的名著介绍给其他人。当中也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其他国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是缺乏了解,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曲解和误解。特别是通过这次研讨会,更好地定义了何为当代艺术,并且共同回顾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也相互分析了当代艺术对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最后,通过当代艺术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有怎样的跨文化交际。



  接下来我有三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艺术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完善当代艺术体系有怎样的做法。每个人都提出了有意思的想法,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传统,如何将传统艺术与全球化进行融合。也就是说,一个文化是如何影响另外一个文化的?并且如何进行互融。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当中,这个文化如何注入到另一个文化,如何进行文化的融合。



  第一个受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是杨诘苍。他的作品是通过中国的木偶来展现。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如何融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当中。当代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承和进化,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创造热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应当总是把当代艺术理解成对过去历史回顾的艺术。通过当代艺术可以回顾历史,比如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时代,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是怎样的场景。当然也可以把当代、现代作为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从现实来说,可以同时考虑现存的情况,而不用太多地考虑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通过当代艺术了解世界的多样性。这也是这次展览的主要收获之一。这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比如说将木偶画在纸上,这当然是中国的传统,也对中国的传统艺术赋予了现代的形式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就是体现传统的佛教思想,比如可以看到王维或者是吴奇的作品,王维可以把佛教元素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这些就成为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当然有些时候他还强调了“空”。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典范,特别是体现出了佛教的特色。



  (图)Sam Francis在日本信仰禅佛教,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佛教源于中国。



  (图)这也是体现佛教思想的作品。



  (图)Rothko是中西元素结合的典范。



  这三位艺术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其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就不应该在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将中国艺术家拒之门外,而只是谈论西方的当代艺术。杨诘苍也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在巨大空间的基础上丰富了许多元素。他强调了东方的思想,比如通过单色调的表达方式,强调对能量的控制。就像中国历史上的苏东坡曾经说的,“画非常小,但是可以以小见大”,比如这个画画在四英寸宽的纸上,但是通过这个四英寸的画,我们却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创作的灵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息息相关,通过西方思想的影响,我们又将其传承和发扬。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次思想的革新和反省,比如说西方的艺术家也传承了东方的哲学思想,他们借助了佛教的元素,将这些元素体现在其作品当中。他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可以将东西方进行很好的融合,也就是借助艺术个载体,使东西方原本冲突的文化能够兼容并蓄。我们的思想有些时候非常肤浅,只停留在表面。但是我们往往又希望挖掘其中的奥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些时候思想就是自我反省,有些时候艺术的表达方式及它们是无序的,但是对这种无序又不能进行改变,我们想从思想上改变它。由于这个思想带来了两个不同的现象:一个就是误解、曲解,还有一个就是了解不够。也就是对另一个文化的了解深度还不够。



  我还要提到另外一个艺术家,他叫顾德新。他将很多作品进行复制,比如说他们把废物或者垃圾进行回收,然后用新的表达方式给予它新的面貌。他并不是强调特别之处或者是独到之处,而是强调对价值的共同分享。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求同存异。有些时候,通过对西方艺术家认为是糟粕的东西进行回收和处理,并且进行创新的话,可以摆脱很多个人情感,从而达到理想状态。但是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其他的文化进行融合。比如说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体现中国的特色和身份呢?中国艺术家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但是西方流派是不是能完全接受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比如很多西方学者说你们的作品不够中国化,中国元素没有完全被体现,或者你们只是简单地复制西方的表达方式,这是非常苍白的复制。在这个情况之下,李山的作品只是被人们称为是复制,杨少斌就被称为是伪培根的复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批判的声音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明显舍弃了中国传统艺术表达工具,广泛采用了现代的或西方的表达方式,比如视频录像或者装置等等。我们再次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有中国身份,或者是有中国符号?这个事情在不断地被诠释,不断的带来争议。因为对中国艺术的阐述有不同的声音,比如现在的流行艺术,特别是与现代政治流行艺术相关的,很多时候把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其他相关的冷冷的广告标志,比如可口可乐和劳力士进行了结合。这个代表人物就是王广义。这个艺术家作品的特点就是进行了一系列批判式的创作,特别是强调在毛泽东时代的工人和士兵的生活状态。顾德新一直在采用现有的元素,重新摧毁了现有艺术体系,特别是他指出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比如说糟粕或者是当代消费者社会的垃圾,这样的话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与杜尚思想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大家可以猜到,他当中提到的价值所在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别是他强调了中国“大家”的思想,比如庄子的思想。



  第三位是黄永砯。他的理论是将中国艺术史与西方当代艺术史进行结合。作品当中处处以幽默的语言重新定义艺术的历史,这位艺术家指出在一系列看起来是破碎,没有任何联系的事实面前,可以将艺术进行决然的分离。这就与文化的多样性紧紧相关。他的作品的创作思想就是传承了传统的“达达”的思想,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将现有的理念进行发展,从广义和宏观上了解到未来的梦想,进一步加深我们的理念,以抽象的更为概括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当时黄永砯还引入了“厦门达达”的运动,通过这次运动可以将中西方联结在一起。厦门达达这个名字来源于黄永砯的家乡,因为他是厦门人,而且他是欧洲“达达”派的艺术家,所以有了一个组合词叫“厦门达达”。






  这一组艺术家的运动源于1986年,当时由“达达”、“后达达”,以及道家思想的思潮有感而发,这个具有革命性的活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个运动也受到文化大革命当中具有历史时代意义的人物的影响。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雕塑作品,叫做一百只手的观音。这也是继承了杜尚的作品表达方式。当时强调了这一百只手的物体表达,这就使我们再次回顾了“达达”派艺术家的作品特色,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新浪潮出现以后,又赋予了怎样的新的中国内容。融合式的文化被黄永砯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传承,比如他的作品包括中国绘画的历史以及现代西方艺术的历史。他的一个作品叫做《两分钟的洗衣机》。通过这台洗衣机可以将他两本书中传达的思想进行融合,并且开展了对话。这两本书搅合在一起,这显示出了两个文化之间在迅速融合时,有怎样的现象,当然给所有的文化带来了重创和摧毁。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双方的文化和历史需要一定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展开双臂,对不同的文化给予足够的兼容和包容。



  我们当时也举行了很多展览,许多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都在试图用新的方式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创作出共同的作品。中国艺术家要想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的话,他们需要共同合作,中国艺术家应该倍加珍视与西方艺术家对话的机会,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艺术家创造出的许多经典作品都与道家学派和其他中国哲学紧密相连,这对西方的学者和西方艺术家来理解中国艺术作品的含义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将一个文化传统当中对文化解读的真正含义翻译为另一种文化传统,它的解读译文是非常困难的,不利于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艺术家都应该珍视对话的机制,通过彼此间的对话来宣扬本国的文化,以及文化作品的真谛。刚才我们也谈到了文化作品的解读以及翻译。



  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中国人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明显标志,因此,中国的艺术家应该以一种公开、开放的方式与西方的艺术家进行互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国家的艺术应该秉承各国的国家身份,我们应该通过质疑历史,质疑历史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问题,来寻求发展艺术的途径,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公开的态势,与各国的艺术家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实现共同发展,这就是我所做的演讲,谢谢大家!



  讨论提问部分:



  提问:这个盒子里的物品到底是什么。黄先生的作品一般是画盒子里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放在玻璃片上。



  Laurnet Padel:刚才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明显,这个作品里的物品只不过是一个隐喻,我们谈到艺术历史的时候谈到两种艺术,一种是中国文化,一种是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有不同之处。但是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必然联系。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传统性的东西在日臻完善。当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总的来说,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看这些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在水墨的使用上,可以看到法国的教堂里使用了水墨的色彩,同时在印度、中国发现了水墨的使用。目前也不能完全地证明这种共同性还有其他的显著特点。当然中西方文化目前已经走到了交融点上,我们接受的就是下一步的发展,那就是文化的全球共融性。在这里我们谈论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也更广泛地谈到了中国的身份、中国的特性,当然这在西方人看来与西方的文化特性是不同的。此外,也不能忘记中国的特性和传统元素,要不断发挥中国的特性,以开放的态度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文化的共融。



  杰尼芬·普特尔:您刚才说的观点与我自己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确实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研究,我们有专门的史学家、研究学者对中国的历史进行研究,比如中国早在过去有四大发明,所以在我看来,与您的观点有些许不同,因为我们确实有一些实证。



  Laurnet Padel:我非常高兴听到您刚才的见解,也让我备受启发。当然我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总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现在我们认识到确实生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这个背景下文化也处于共融的状态。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看到一些艺术现象,发生了,出现了,也逐渐消失了。我们不免看到一些消失的文化现象卷土重来,对全球文化背景造成深远影响,我们不能忘记佛教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我们要谈到中国的文化身份,那就是我们以公开的态度博采众长。对西方文化来讲,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逐渐发展,这都是因为我们公开了,并且开放了传统意识、传统元素。我们也看到,目前有很多国家的艺术都在不断发展。同时,我们也在创造新的艺术。中国的绘画也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从艺术的现代化到它的后现代化历程当中,我们珍视多样性,跨文化的交易性的时候,这是非常重要的。



  朱其:我刚才听了他对中国艺术的介绍,我去年有一个观点,现在存在两个中国当代艺术史,一个是西方人解释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一个是中国人自己的解释。这两个当代艺术史是不太一样的。为什么不太一样呢?他刚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读一个是有文化误读的成分,第二是过度解释。比如他刚才举的黄永砯搅拌机的例子,他说他把中国两部绘画史融合在一起,是两本书的纸张融合在一起呢?还是两本书的思想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两本书里面的思想,是不是真的能融合在一起?我觉得不是这样。最近十五年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释,我觉得差不多是这样一种模式,一个是解释中国当代艺术用了哪些西方的语言方法;第二个是关于它的内容,文革之后中国艺术如何反叛,以及社会现实;还有一个是中国如何用西方的语言方法改造中国的艺术传统,或者说如何重新表达中国的文化传统。当然,其中也有很多误读的成分。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受到重视的艺术家,他们使用佛教或者使用水墨画的元素,这样艺术家大部分是比较肤浅的,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中国水墨的理解其实是很肤浅的。他跟西方的观念艺术结合在一起,过去十五年就被认为是代表中国的新艺术。我觉得这里面有误会的成分,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Laurnet Padel:就我的理解,因为我们知道在西方对中国的传统元素,比如佛教和水墨画,并没有完好的背景,并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目前我们与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人士交流,我们通过阅读中国过去的书本和现在的书本来了解中国,当然这些书本都是通过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广泛发行的。当然也存在误译的状况,我们对中国文化也有一些知误导。由于语言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了解一国的语言对我们来说是困难的,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绘画作品的过度解释或者是误解。我们很难了解到中国人到底珍视什么样的理念,他们在绘画过程中要阐述什么样的观念。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观念、思想、思维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现在我们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当代艺术已经走向国际,展现在国际大舞台上。但是国际上各个层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也有不同的了解,因为我们身处不同的背景下。每一个时代背景都有不同的代表寓意,据我了解文革发生在六十年代,因此它只代表六十年代的意义,因为各个时代的意义都有所不同。



  提问:黄永砯的作品如果不是这样做,那么会是什么样的?



  Laurnet Padel: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思想就是体现出时代特色和变化,从时空方面来考虑,其变化和特色,比如说从时间上面体现出当代的特点,从空间上体现出地理位置的变化。在地理位置变化方面有三个特点要强调,就是在当代历史艺术方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也就是通过对当代艺术史,以及其表达的风格和方式,以及地理位置。对于法国现在的问题来说,如果我们考虑到时空的规则和时空特点的话,很多西方人不能接受对当代艺术的定义,因为法国人也不了解当中的特点。对于我们来说,特别是在1999年以前,很多法国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是不能认同的。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历史的革命性的创新。法语中的先锋具有一定军事背景,法国士兵当中有先遣队,通常走在最前面,是冲锋陷阵的。对于我们来说,艺术就是革命。新事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习惯了新事物之后,对它的兴趣点就会大大降低。对于西方人来说,在理解当代艺术定义的时候,由于西方人的思想和西方的历史、哲学思想是紧紧相关的,所以我们就从西方人的观点出发,对当代艺术进行了定义。对于我们来说,很好的例子是,比如一个法国艺术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创作了一幅中国绘画,我们就不能完全认为这个作品就是中国绘画,这对我们来说不能接受。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1989年以后,对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理解起了相应变化,我们将其定义与全球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文化方面进行了时空的诠释。同时,将我们对文化时空的诠释与艺术的理解相结合。之后,典型的西方人就可以接受来自于非西方的艺术作品,并且认为它们是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一员。我们知道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参与到国际展览中,但是还需要考虑这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也会受到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杰尼芬·普特尔:对于我来说,非常感谢Laurnet Padel教授的演讲。但是,我觉得,我们北美人更加关注对历史的考证,而不是如何将思想进行翻译或者是移植。很多时候,如果人们不太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研究,也就是汉语学,可能就不太了解它当中的思想传达。



  彭峰:其实Padel先生会古代汉语,他不会说,但是他会看文言文。



  Laurent Padel:非常感谢中国文化给各个国家带来的贡献,我自己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