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11

不好做的中国菜——2011年春天,围观中国当代艺术家
发表于 2011-04-21 23:47:46阅读 1169 次 评论 6 条 所属文章分类: 春节过后,尤伦斯夫妇“抛售”其所藏106件价值近亿元人民币的早期中国前卫艺术作品,这在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收藏家、评论家、艺术家到机构、媒体纷纷对此次拍卖事件的起因与动向进行了持续的争论与探究。张晓刚、曾梵志、王广义等艺术大腕以及他们的早期作品再次跃入人们的视线,时光似乎能够倒流至2007年尤伦斯的首次亮相的《‘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有人不禁在猜测,难道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世界被抛弃的时刻已经提前到来?艺术似乎从来就不是只关乎艺术家个体行为的“单行道”,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复杂性正像艺术之外的意识形态那样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与人类的想象和预言,其种种现象不管是骨感还是丰满,都交织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欲望与热爱。



纵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都不可避免地被深深打上了西方价值判断体系的烙印,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在“85新潮”的反思中明显带有去政治化、去西方化的特征,虽然走的很急,但无疑促使了那一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能够用新的眼光去反观自身,这种挣脱桎梏、纠正轨道的决心与力量在今天来看都绝对不能小觑,正像顾振清在文章《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提到的那样“1990年前后,方力钧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反叛式的光头图像的确立,而且在于职业艺术家身份的开创。……这批中国最早的独立艺术家群体由于经济独立,从而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压力下获得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和创作自由。” 也正是由于90年代艺术家群体的努力与坚持使中国当代艺术能够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观察方式与方法。但境外资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介入一方面给予了艺术以延续和扶持,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日后凸显其影响与瓜葛的利益温床,从而使曾经代表着绝对先锋、前卫姿态的艺术家团体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分崩离析,一些艺术家中的既得利益者不再是具有波希米亚精神与风格的流放者或反叛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上世纪美国60年代流行艺术、观念迅速合体的“潮族”——物质、虚无、时尚日渐取代了对执着精神信仰夸父追日般的追问与需求。



随着对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尤其是1993年中国艺术家首次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能够本色“演出”便成为一个实实在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像是一道“中国菜”虽然早已在唐人街屡见不鲜但是要做好做的有风格却是件难事了。在这期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80年代出国的海归艺术家陆续回国后却并未表现出人们期待中的那种巨大能量,其中佼佼者陈丹青多是以美育家的身份出现;艾未未则是屡次超越艺术的范畴去冲击现有的政党体制、政治意识形态导致评价褒贬不一;徐冰回国后一方面搞自己的创作一方面从事教育,其豁达的一面正像他本人所说的那样“有些人是随画随卖,有些人则是一辈子卖一个的想法,全在于你喜欢哪一类”。而如何表现“中国式”的当代艺术就这样成为一个接力棒,只是鼓声停止的时间还远远未定。



时至今日,艺术家肩负的文化责任已越来越重,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以及艺术收藏、拍卖的强势介入,艺术家的价值标准混淆不清,尽管业内人士不断重申艺术拍卖的价格并不等同于价值,但是趋之若鹜的藏家和起哄者依然占大多数,这种局面无疑使艺术的发展充满了风险。目前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导航下发展出三类现象:“私人化语言”、“二手的国际化”和“传统新浪潮”。“私人化语言”,是制造出来的75后、80后艺术家特有的标签,虽然这种粗糙简单的分类有失公允,但是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艺术家在60后艺术家去政治化基础上更大的推进和对现实的关照,抛开表达方式不说,其实这也是新的“现实主义”,正像“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语境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而严格来讲这种特质也不仅限于年轻艺术家,它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一种独特气质与禀赋;“二手的国际化”,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进入国际视野的一种表现,最典型的便是没顶公司,从组合方式到作品形式,没顶公司在形式上完全拷贝了西方后现代以来的表现方法,巨大而生疏的材料、难以捉摸的含义使其作品必然与中国的观众少了些亲近,在一些国际性的展览上却留下了更多的痕迹,其中的原委必定也有着许多曲折;“传统新浪潮”,顾名思义,近两年来很多艺术家把目光转向了传统领域,包括策展人吕澎最近也不遗余力地把“传统”作为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手段,即将在美国举办他去年就做过的展览“溪山清远”。在最近的展览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传统符号”充斥其中,这种对传统的利用也更多体现在对材料的借鉴之中,刘小东、岳敏君在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传统”的关注,甚至方力钧在最近也画了水墨画,这不能不说是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更深一层的探索与实验。而这样的一种“回归”在西方也有过类似的情形,王端廷在《有的何止是绘画:西方当代艺术现状评说》一文中说到:“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有两条平行的路线,这就是塞尚派的‘形式化’路线和杜尚派的‘观念化’路线。当‘形式化’艺术经由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的演变,最终产生了极简主义的单色画的时候,当“观念化”艺术从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一步步蜕化出了取消文本的概念艺术的时候,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现代主义之路殊途同归,一同走到了尽头。有道是‘物极必反’。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艺坛涌现了一股回归具象、回归绘画的艺术潮流。意大利的超前卫(la Transavanguardia)艺术、法国的自由具象(la Figuration libre)艺术和德、英、美等国的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绘画共同上演了这场回归大戏。”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深邃的一面,艺术家如果把它转换并发展成为一道中西皆宜的“菜”无疑是一道难题,也正像深谙中西文化的史学家巫鸿对此的看法——我个人意见是,把这种东西作为政策、口号,往往适得其反,真民族性,是内在的东西,不是表面的。



而不管是“回归”还是继续吸收西方的文化、图像、形式、意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影响,艺术家作为个体的意义理所应当是要被放大的一面,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史,每一位从中产生的艺术家都不可抗拒的具有独特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历史与现实对艺术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艺术家周京新认为,艺术家应该很个体,他们的精神应该很独立,但是艺术家是应该有文化责任的,对历史、对优秀的东西,对所有的文化传统应该是尊重的。现在就像有一种力量来操控一样,对艺术家来说是很悲哀的,充其量你就是一个棋子,一个舞台上的配角。在商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利益温床已经发挥它副作用的一面,如何避免成为“棋子”“配角”也成为艺术家们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当然这样一种争取也需要更加良好的环境培育。徐冰就曾在给艺术家的信中说道:今天的艺术变得表面丰富多彩但在方法论上却越走越窄。太多的艺术家都会做这种标准的现代艺术,真的不需要更多的这类艺术家进来了。不管是哪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有一点是相同的——“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进入互联时代的今天,艺术家已经不用再苦于信息的封闭和政治的压迫,无论何时艺术都会是一场实验,在面对今天这样强大的资本链条和利益诱惑,如何规避并独善其身才是艺术家真正可以去穿越古今获得能量的时光隧道。



2011年3月16日


标签:
分享到微博
1

支持
2 反对
0
转载
2 收藏
0


上一篇:文化超人“双年展”下一篇:是建筑还是静谧的告别仪式? 看过该文章的最新访客(当月)最新评论
李枪2011-04-26 18:09:57
“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很个体,他们的精神应该很独立!;------是不是继承了传统不重要,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见对中国文化继承很好的艺术家,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趣味上,这是表面和肤浅的,我认为批判是最好的继承。

游客2011-04-26 13:10:40
无论何时艺术都会是一场实验,在面对今天这样强大的资本链条和利益诱惑,如何规避并独善其身才是艺术家真正可以去穿越古今获得能量的时光隧道。

上官云雪2011-04-24 01:16:45
精彩!
游客2011-04-23 20:07:38
现在的大多艺术家是给西方做中国菜的,我感觉一些出口转内销的菜得保质期快到了,来个艺术保质期大赛多好,楼主当个评委,一定拒绝添加剂,看有没有时间自身长久的,


丁小洁2011-04-23 22:18:22
额~~

郜少华2011-04-22 20:58:1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