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8, 2011

奢侈品投资市场两大拍行掌控定价权2008年02月28日 来源:新财富 字号:【大 中 小】
  在全球高级艺术品和奢侈品拍卖市场,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拥有约90%的份额,形成双寡头垄断的格局,并由此获得了全球高级艺术品和奢侈品的定价权。这一定价权背后的重要筹码,一是两大拍卖行“与世界上最富裕的人建立别人所无法建立的纽带”—苏富比CFO威廉·舍利丹(William Sheridan)津津乐道的公司核心资产;另一个是拍卖行开放的竞价机制有利于市场筛选出最具价值的投资品,因此它也是奢侈品制造商提升品牌影响力及投资价值的较佳渠道。迄今,卡地亚、蒂芙尼和梵克雅宝等珠宝名牌几乎所有的最高成交纪录都是在两大拍卖行实现的。

  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而言,两大拍卖巨头更是牢牢掌握了定价权,并在2007年的中国艺术品、尤其是当代艺术品投资热潮中推波助澜,将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推向海外。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000年前后,一批中国优质企业赴海外低价IPO,在海外完成价值发现再返回国内市场的过程。也许,这是“中国资产”的一种宿命。国外拍卖行的运作经验表明,中国艺术品乃至本土奢侈品牌的兴盛,需要具定价权的本土拍卖行的支撑。

  尽管业界一直颇有争议,但拍卖行无疑是奢侈品(包括艺术品)的重要流通渠道,是整个奢侈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7年,成分调整后的花旗奢侈品股价指数(Plutonomy Index)将苏富比(Sotheby's)的名字与四季酒店、蒂芙尼、拉夫·劳伦和Coach等23家奢侈品公司排在了一起。除此以外,2007年年中,全球奢侈品风尚的权威机构《罗伯报告》(Robb Report)推出的全球奢侈品指数,以及较早前美林的生活风尚指数(ML LifeStyle Index)均把苏富比纳入其中。第一只艺术品对冲交易基金(Art Trading Fund)同样把苏富比列为对冲风险的主要公司之一。苏富比的名字屡屡出现在众多奢侈品投资基金、指数的成分指标之列,这不能不算是对其奢侈行业属性的某种肯定。

  根据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网站的跟踪记录,2006年全球9200场高级艺术品拍卖会中,佳士得(Christie's)和苏富比举行了842场。尽管只占到了拍卖场次的9.15%,但两大拍卖行的高级艺术品拍卖收入之和却是全球总额的76%。两大拍卖行作品的平均成交价高达91805美元,而其他所有拍卖行的平均值仅为7156美元,他们几乎是高级艺术品拍卖交易中的“霸主”。2006 年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的成交额逾75亿美元,轻松超过了上世纪最后十年交易量的总额。以现场拍卖的方式,佳士得和苏富比几乎控制着全球高级艺术品及奢侈品拍卖市场90%的份额。

  两大拍卖巨头掌控奢侈品投资定价权

  佳士得和苏富比已是奢侈品(包括艺术品)的重要流通渠道。更重要的变化在于,拍卖行的拍品已不完全是“二手货”。1986年以前,拍卖行经手的珠宝几乎都是二次流通的,但其后,由于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热衷于通过拍卖行进行交易,因此从这年开始,苏富比和佳士得同时开始拍卖各珠宝品牌刚刚上市的新品,其珠宝拍卖成交额迅速增加5倍。截至上世纪末,从单颗的宝石到成套的珠宝首饰,超过1/3在拍卖行流通的珠宝为新品。今天,卡地亚、蒂芙尼和梵克雅宝等珠宝名牌几乎所有的最高成交纪录都是由两大拍卖行实现的。利用拍卖行这个渠道,奢侈品牌珠宝商不仅成功售出商品,迅速回笼了资金,同时也借由拍卖行的高知名度和高曝光率大大提升了各自的品牌影响力。这也正是拍卖行作为流通渠道优于零售门店的长处之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市场的垄断,两大拍卖行还掌控着具有投资特性的奢侈品的定价权。2000年-2001年间,这两大拍卖行在美国就因被指控勾结操纵市场价格而上了法庭。

  也正因这种定价权,一些奢侈品公司也力图向拍卖行扩展。1999年,LVMH就试图收购苏富比,以失败告终之后,LVMH又斥资约6000万-1亿美元先收购了伦敦的菲利普斯拍卖行(Philips),后又将总部在日内瓦的德普瑞和卢森堡拍卖行(de Pury & Luxembourg)收入囊中,合并为“菲利普斯、德普瑞和卢森堡拍卖行”(Phillips de Pury & Luxembourg),使之成为全球第三大拍卖行。由于适逢世纪之交艺术品市场的小低潮期,再加上菲利普斯管理混乱(比如2001年,菲利普斯拍卖两件艺术品时开出保底的3亿美元价码,而拍卖的结果却不到3亿美元的一半),LVMH没能帮助其在两大竞争对手遭遇丑闻困境时拓展市场份额,导致菲利普斯面临着再度重组。2002年,二者分道扬镳。

  LVMH由此错失了介入拍卖业的最佳时机。近几年拍卖行与奢侈品行业的关联更加紧密,成为奢侈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在分享奢侈品行业繁荣的同时日益壮大。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的苏富比近五年来股价上扬了331.56%, 优于同期纳斯达克、道琼斯和标普500的表现(图1)。2007年,尽管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苏富比三季度利润下滑。  但从整个行业来看,不管是苏富比还是佳士得,春秋两季拍卖高峰时,各自的新闻中心都忙于发布令人咋舌的新纪录。佳士得2007年上半年的拍卖总额高达3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上扬了45%,创下全球艺术品市场有史以来最高的半年总成交金额,358件作品的成交单价逾百万美元。苏富比2007年的年成交总额也逾53.3亿美元,较上年的36.6亿美元劲增45.63%。2007年两大行年拍卖成交金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据《金融时报》报道,秋拍两周中,苏富比、佳士得和菲利普斯三家拍卖行拍出的印象派、现代和当代艺术品成交总额高达17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的13亿美元,是2005年的两倍多。

  




  整合画廊 强化渠道控制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对艺术品市场流通渠道的控制力,两大拍卖行还纷纷将触角向艺术品一级市场—画廊延伸。

  2007年2月,佳士得宣布收购在伦敦、苏黎世及柏林设有展览场地的著名当代艺术画廊Haunch of Venison,此举被视为佳士得开拓非拍卖艺术市场,以及战后及当代艺术私人市场的重要举措。2007年11月,Haunch of Venison在纽约的画廊开幕,预示着佳士得由此进入艺术品交易的初级市场,进一步加强对交易渠道的控制力。

  拍卖行渠道和投资价值“过滤器”优势的显现以及消费者“盛世藏董”的心态、投资观念的加强共同支撑着拍卖行火红的交易纪录和颇似“坐地起价”的话语权。两大拍卖行在2007年年初步调一致地将原本收取20%买方佣金的起征点从20万美元提升至50万美元,而超过50万美元的部分则仍维持拍品落槌价12%的佣金比例。这样的调整,除了大幅增加拍卖公司的佣金收入之外,也足以彰显拍卖行对上下游的控制力日益强势。

  从佳士得的角度出发,收购画廊可以充分利用其既有的艺术家和买家资源,拓展私人客户。与苏富比之间激烈的竞争挤压了拍卖行的利润空间,而大买家们越来越多地流露出对私人交易的偏好。拍卖行的网络加上画廊的资源,佳士得不仅大大加强了私人业务的实力,同时也连接了通向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渠道。

  2007年11月,Haunch of Venison在纽约的画廊开幕,使其在纽约、伦敦、苏黎世及柏林四地均拥有了场馆。佳士得迈出了由纯粹的拍卖行向全球艺术品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的操盘手转型的重要一步。接下来,其在曼哈顿的中心地区还将开设另一个场馆。而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东扩,画廊负责人表示希望在中国也能建立据点。

  早在1996、1997年,苏富比就先后吞并了Andre Emmerich画廊以及Deitch Projects50%的股份。可惜短短一年之后,前者关门大吉,后者的股份尽数出售。2006年夏,苏富比再度收购了一家荷兰画廊。佳士得与苏富比频频出手画廊并不只是简单的巧合,业界将此视为艺术品市场的重大结构性调整,它不仅使艺术家与中间商之间既有的关系面临改变,同时也模糊了拍卖行与画廊之间的界限,预示着整个艺术品市场流通渠道的整合。
发现和提升中国艺术品价值

  在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方面,两大拍卖行的定价权尤其突出。诸如张晓刚、岳敏君等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亮相两大拍卖行并成功出售之后,他们的作品在国内拍卖行从估值到成交额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2006年3月,纽约苏富比举行首次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 张晓刚的“补丁”肖像《血缘系列:同志120号》,被不愿透露姓名的新加坡买家以97.92万美元(约合810万元)竞得,比估价高出了2倍多。这一价格既创下了当天的最高成交价,也成为当时张晓刚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他的另外两幅作品也以超过4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在此之前,根据雅昌艺术网统计的12大拍卖公司(嘉德、翰海、佳士得、苏富比、中贸圣佳、北京荣宝、华辰、崇源、北京保利、北京永乐、北京匡时、北京诚轩)的成交纪录,张晓刚作品成交额均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下,2006年1月时作品成交前的估值也在30万元左右。随着在苏富比的成功,同年6月,在北京保利和北京诚轩举行的两场拍卖中,张晓刚三幅作品中有两幅的估值超过了百万元,他在2005年创作的作品《戴红领巾的女孩》以385万元的价格在北京诚轩落槌。在苏富比的“发掘”之下,张晓刚的作品价格从此晋级百万元的行列。

  张晓刚在苏富比的成功为中国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向上突破打开了空间。2006年,张晓刚作品在佳士得与苏富比香港和纽约的拍卖价格均呈上升趋势,在国内拍卖行的成交纪录也是节节攀升。2006年10月,他的《大家庭系列第15号》以1120755美元(约合927万元)的成交价在香港苏富比再创新高。11月,北京匡时国际举行的拍卖会上,张晓刚的四件作品以平均477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创作于1998年的《血缘系列:大家庭》拍出了726万元的价格。

  岳敏君的作品在2006年以前也至多以数十万元的价格成交。2006年3、4、5三个月,他的六幅作品先后在佳士得与苏富比拍卖,其中五件作品成交价过百万,最高达到了511万元。在6月北京诚轩的拍卖会上,他的《满天星》和《关系-1》分别以154万元和220万元的价格成交(图2)。

  




  两大拍卖行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值发现和走向世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图3)。本土拍卖行在此过程中的跟随与被动,足以表明其与两大国际巨头在专业能力与运作能力上的较大差距。它们想要拥有中国艺术品定价的话语权,可能还需要经过几个行业周期的洗礼。

  




  无论如何,拍卖行已称得上是奢侈品市场的风向标与温度计。拍卖市场的持续火爆,让不少投资者对艺术品乃至奢侈品市场的未来走势颇为担忧,毕竟艺术品牛市已持续了近6年,印象派和当代作品的拍卖价格以及成交量均已突破了1990年时的峰值,再加上近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让人们对市场的未来走势颇为担忧。不过,《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如今的“艺术品”已经不单单是指凡高、莫奈的画作,也不仅仅局限于古董、雕塑或是瓷器,邮票、书稿、照片甚至泰迪熊,有人藏有人买,市场的供求关系就此形成,“市场早以突破了原本的单一性”。上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企业巨头砸下重金收购凡高和伦勃朗等印象派作品,一时洛阳纸贵。而如今的市场,已经不再是一群人所能左右的,参与者众多,兴趣区别各异,而可供挑选的作品也是五花八门。艺术品领域的人士指出,一旦价格走软,买家和艺术品种类的多样性都将是市场的缓冲器。

  我们根据佳士得的拍卖记录,选取其中与奢侈品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品、珠宝、钟表、汽车等,分析其2007年全年的拍品及拍价,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把握奢侈投资品的趋势和方向。

  艺术品市场:当代“最贵”

  “波普之星” 沃霍尔(Andy Warhol)2004-2006年间连续三年居于全年拍卖成交额榜单的第二位,仅列于毕加索之后。2007年5月,其创作于1956年的作品《撞毁的绿车》落槌价逾7172万美元,成为本年度佳士得高级艺术品拍卖的状元。统计显示,沃霍尔作品价格持续走高,在2006年一年中升值了36%,10年期的上扬幅度更达382%(图4)。

  




  沃霍尔登上2007年冠军宝座,更显当代艺术品风头强劲。艺术品市场再次上演风生轮流转、各流派轮执牛耳的大戏。上世纪80年代,后印象派大行其道,现在,最当红的则是当代艺术品,19世纪的作品几乎失去了吸引力。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网站(www.artprice.com)每年都会根据全年拍卖金额给各个艺术家们排定座次,借此反映出整个市场的偏好与趋势。毕加索、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和夏加尔(Marc Chagall)这些大师的名字如同常青树一般,多年来一直在榜单前列占据着一席之地。而莫奈、雷诺阿(Auguste Renoir)等顶尖的印象派大师,却随着市场需求的降温,逐渐失去了与现代艺术大师比拼的阵地。另一方面,近年来对当代艺术品的狂热追捧已经使得沃霍尔和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不管从年拍卖交易额还是交易量甚至单品的最高价上都开始与大师们分庭抗礼。

  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新兴市场不断扩张,富裕人士数量攀升合力导演了2007年甚至新千年以来汹涌澎湃的投资热,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无疑是这其中的宠儿,从凡高(Vincent van Gogh)、莫奈(Claude Monet)到安迪·沃霍尔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从印象派到战后和当代艺术,各流派、各名家的画作素来是收藏家和投资家的心头好,有着“挂在墙上的损益表”的美誉。

  梅摩高级艺术品价格指数(Mei/Moses All Art Index)显示,过去50年间,美国艺术品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为10.9%,基本追平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的10.5%,高于债券、短期国债和公司债券。而2001至2005年间,投资艺术品的回报率远高于股票。2006年,梅摩高级艺术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8%,略高于标普500全年16%的涨幅。出自莫奈的名画《睡莲》历史上只交易过三次,1960年有藏家以5万美元购入,1999年时以22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某通讯公司,2002年该公司因财务问题抛售兑现1800万美元。在这42年里,美国股市下跌超过12%,扣除两次拍卖的交易手续费用,持有人的损失仍然低于股市等量投资的损失。这也体现出投资艺术品的另一大优势—艺术品与股票和房地产的市场景气循环相关性极低,与债券市场呈负相关关系。尤其在熊市时,艺术品能有效抵御贬值的风险(详见本刊2007年4月号《艺术品基金:分享市场繁荣》)。
艺术品拍卖行成交额占整个市场的1/5强

  美林在《2006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指出,过去艺术品收藏被视为鉴赏家的专属嗜好,如今,已逐渐成为一种投资工具。这一趋势进一步促进了一个大型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形成,不仅昔日艺术大师的稀有作品交易价格屡创新高,一些颇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也频频以高价卖出。2006年11月初,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名作“1948年第五号”(No.5, 1948)以1.4亿美元成交,成为全球最贵的画作,每平方米的售价约达4667万美元。粗略估计,如今艺术品全球市场的年交易额在300亿美元左右,规模大约是1990年时的20倍。其中,根据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网站的统计,高级艺术品2006年在拍卖行的成交额达到了6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2%。2006年全球共举行高级艺术品拍卖9200场,低于2005年的9600场和2000年的15000场。然而,拍卖的作品数量则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逾40万件,而流拍率也第三年维持在34%左右的水平(图5)。

  




  全球化、全方位的买家托盘

  毕加索的作品已经连续10年最为抢手,2006年投资者在他的2087件作品拍卖中花费了3.39亿美元,比上一年的成交额翻了一倍多。而进入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前十位的艺术家,他们作品的年交易额最低也达到了5900万美元,比上一年足足增加了2600万美元之多。十位艺术家作品的年成交总额更是突破了12.6亿美元,不到5000幅作品占据了整个拍卖行高级艺术品交易额的19.4%。

  在这些动辄数百、千万美元交易的背后,一支与以往不同的生力军正在逐渐兴起,并且在推高艺术品价格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欣欣向荣的资本市场孕育了一大批新的超级富豪,除了原本的实业家外,基金经理、私募基金合伙人也成了拍卖行里的常客。上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受到了日本房地产财富的推动。当日本房市崩盘后,艺术品市场也坍塌了。而如今,正如《经济学人》杂志指出的那样,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百万富翁,以及迅速蹿升为新贵的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经理们,不仅仅买豪宅和游艇享受生活,同样也热衷于把他们的财富以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挂在墙上。从巴西到印度,从新兴市场到成熟市场,全球的买家都携真金白银赶赴着这场艺术品的盛宴。美林《2006年全球财富报告》调查显示,金砖四国与其他新兴市场不但主导着全球的经济增长,其富有的公民也变得热衷于艺术品收藏,尤其是足够反映其文化身份的作品。

  为了迎合来自新兴市场的需求,原本只在美国和欧洲经营的国际拍卖公司,现在也开始将业务版图扩大到新兴市场。佳士得在全球43个国家设有85间办事处,其中包括伦敦、纽约、香港、巴黎等14个拍卖中心。佳士得于2007年年初在迪拜成立了办事处,是首间在中国大陆和中东地区驻有代表的国际拍卖行,亦是全球唯一在印度驻有全职代表的国际拍卖行。而苏富比2006年在北京和莫斯科设立了分公司。2007年5月,两大拍卖行又双双开始以卢布标价,敞开怀抱欢迎俄罗斯的亿万富翁们投入艺术品世界。市场推测,下一个目标就是以人民币计价,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除了传统的个人买家与画廊之外,艺术品市场里不容忽视的另一股力量来自金融界,许多银行都将艺术品视为投资级别的资产。德意志银行收藏了超过5万幅作品,是全球最大的以公司为单位的艺术品买家,其总值估计超过2亿美元。在英国,仅2005年一年,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共计调动了逾3亿美元资金在艺术品市场上运作。而在美国,对冲基金也在艺术品市场上频繁出手,这其中有基金经理出于个人爱好或投资目的购买,而另有部分则是看好艺术品的升值潜力而将其作为基金配置资产。对冲基金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活跃对拍卖行交易的兴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相对隐秘的画廊交易记录相比,拍卖行更加透明,与金融市场也更具可比性,容易获得基金经理人的青睐。

  对冲基金粉墨登场

  如果说基金以艺术品为配置资产是对艺术品投资价值的肯定的话,那么艺术品对冲基金的粉墨登场则是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包括梅摩高级艺术品价格指数、艺术品价格全球指数在内的大约6个艺术品指数。而从最早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开始,美术基金(The Fine Art Fund)、艺术家养老金信托(Artist Pension Trust)和艺术经纪人基金(Art Dealer Fund)相继问世,艺术品的投资特性逐步开发。并且对投资人而言以购买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艺术品市场,风险小、起点低并且收益期短—这一点在美术投资咨询公司(Artistic Investment Advisers)率先推出的第一只艺术品对冲基金艺术交易基金(Art Trading Fund)上体现最为明显。

  根据梅摩高级艺术品价格指数的追踪,在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交易的画作,其平均持有时间为28年,最长持有时间超过100年,历史上单一作品重复交易的最高记录不超过7次。一般艺术品的投资期限多为10-15年,而于2007年7月1日面市的艺术交易基金则试图让艺术品的持有时间缩短到3-6个月,年化回报率却高达30%。作为一只为期3年的封闭式基金,艺术交易基金最低购买额度为20万美元,每年除收取2%的管理费外,还基于基金回报情况提取收益的20%。

  据基金创始人之一的威廉姆斯介绍,艺术品交易基金已经与10位成名的艺术家签订了协议,专门为其创作作品,基金有权利优先购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预计基金1/3的收益将来自这些活着的艺术家。而余下的收益则来自于一般的艺术品买卖,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以及当代艺术都会有所涉及,且油画、素描、水彩和雕塑等多种形式亦包括其中,选择范围极为宽泛。

  除了艺术品频繁换手之外,艺术交易基金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用对冲手段化解风险的策略,对冲组合中不仅包括苏富比和历峰集团等奢侈品公司,同时也有美国10年期国债甚至俄罗斯债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资产,以期熨平艺术品投资的周期性风险。

  质疑艺术品基金的声音一直存在,事实上,艺术品市场缺乏透明度,投资者不可能每天从彭博终端里查到毕加索的某幅画作的最新价格。现任菲利普斯拍卖行董事总经理的前高盛投资银行家布鲁克·哈泽腾认为,“艺术基金是一个危险的概念。在一个基金中,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时限,你如何调和这种冲突呢?”但不管最后的成败如何,作为艺术品市场的新兴金融衍生产品,艺术品对冲基金的出现本身就是个令投资人振奋的消息,艺术品的证券化更深入了一步,投资艺术品的渠道也在增加。然而,艺术品市场的流动性毕竟不能与股票市场同日而语,即使号称拥有中间商、拍卖行以及关联博物馆三大退出渠道,艺术交易基金究竟是否能实现艺术品短期内如此频繁的换手率,两年半之后答案才能揭晓。一些市场观察者真正的担忧在于,艺术品对冲基金的诞生是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即使艺术品的价格还有上涨空间,但距离峰顶,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拐点来临?

  数据显示,自1998年开始,全球成交的拍品数量翻了一倍,而同期,成交额却上升了两倍。近年来,艺术品价格高企的势头更加明显,从2005年年中至2006年年中的一年里,全球拍卖行14.4万件拍品实现了59亿美元的资金流动。截至2007年6月底的一年时间里,16.5万件拍品又以破纪录的90亿美元的总金额成交,拍品数量仅增加了14%,成交金额却上涨了52%。2007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价格再度上扬28%。半数艺术品指数显示,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越了1990年时的峰值。

  同其他市场类似,艺术品市场也按一定的周期循环,一般6年为一周期。有艺术品市场的专家指出,在经历了2001年“9·11”事件对各个市场的洗礼之后,2002年艺术品市场开始企稳并出现上升势头,至2003年艺术品价格出现井喷似地上涨。掐指算来,2007年已经是第5个继续上行的年份,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辉煌与热闹还能延续多久?

  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以及对整个金融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将人们对艺术品市场未来走势的担忧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苏富比秋拍时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拍卖专场的成交平平似乎正是某种印证。整场拍卖成交额为2.697亿美元,连3.556亿美元的最低预期都未达到。凡高在自杀前两周创作的名作《麦田》,事前最高估值达到3500万美元,最终没有吸引到一个买家,莫奈与毕加索也未找到新的买家。虽然这次拍卖会算不上损失惨重,但在次债危机的阴影之下,引发人们对市场下滑的猜想。另外,这场拍卖也导致苏富比的股价在随后两天之内下挫了35%。即使不是泡沫破裂,这是否也预示着艺术品市场开始降温?

  艺术品市场仍以欧美买家为主力,而他们的购买行为多多少少会受到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从而左右市场对苏富比拍卖行基本面的考量。而从整个艺术品市场来看,秋拍两周中,苏富比、佳士得和菲利普斯三家拍卖行拍出的印象派、现代和当代艺术品成交总额仍然高达17亿美元,超过2006年的13亿美元,是2005年的两倍多。苏富比在随后也创下了自己历史上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额,仅略低于佳士得前一天拍得的3.25亿美元。纵观2007年,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全年成交纪录纷纷刷新。种种迹象显示,尽管次级债危机的余震会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离欧美经济较远国家的买家比例持续攀升,以及来自市场需求的内生动力最起码能让艺术品市场的2008年实现平稳着陆。

  虽然拍卖交易只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出口,并不能全面反映艺术品市场整体走势,但每季大型拍卖会的成交结果,总是牵动着艺术市场的神经,发挥着类似“后市指南”的作用。《福布斯》根据佳士得多年的拍卖纪录预测了各个细分市场的未来走势。很明显,他们的预计更为乐观,也符合多数专家的预测。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中国当代艺术一马当先(图6)。
中国当代艺术品:最畅销的“出口商品”

  就绝对价格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无法与上述的国际大家的巨作相媲美,但其快速攀升的势头让全世界都无法视而不见。

  在2007年佳士得亚洲、伊斯兰艺术品前10位的榜单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占据了三席,由蔡国强在2002年创作的《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在香港举行的秋拍中更是突破了9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350万元),不仅创下了他本人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更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新纪录的诞生也令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国际价格迅速重新洗牌。2007年春拍之后,岳敏君的《处决》、曾梵志的《协和医院三联画》、陈逸飞的《黄河颂》分别以4516.05万、4256.56万和4035万元的成交价位居前三名,而蔡国强的名字当时连前十名都没有进入,如今一下跃升至首位。

  至2005年时,绝大多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还以十万计。两年光景,拍卖的高价纪录不绝于耳,计量单位已经升至“千万”计。如果在2000年就能有此先见之明买入,按现时的价格计算,七年来年复合回报率可高达125%。如此吸引人的高回报,也无怪乎不仅是在本土的北京和香港,即使是在纽约和伦敦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上全世界的买家也是纷至沓来,并且有人称当代艺术品已经成为中国最热门、也是最畅销的“出口商品”。

  根据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网站的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攀升了440%之多。2001年时,仅有蔡国强一人以20.7万美元的年拍卖交易额,位居全球前100位当代艺术家排名的第59位。到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占据了榜单上的1/4强。张晓刚以2370万美元的年拍卖成交额跃升至第2位,在所有类别艺术家的总排名中也由2005年的1446位上升至2006年的38位。可以预见,蔡国强的新纪录会让2007年的排名再度发生剧烈变化。市场需求强劲,作品价格上涨,拍卖次数增加,年拍卖成交额走高,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以数字记录见证着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走俏(表2)。

  




  与此同时,自2002年开始,香港艺术品拍卖的年成交额和年成交量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逐年提升,其中2006年的增长尤其突出。并且从2006年开始,国家(地区)分类的抬头由“香港地区”变为了“中国”,这个细微的变化或许也透露着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业务在当代艺术品的带动下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图7)。

  




  艺术金融化:银行牵手艺术品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走红不仅推动了拍卖行业的进步,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纵深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200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最振奋人心的消息除了当代艺术品的烫手行情,就数民生银行成为内地第一家涉足艺术品投资领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从银监会获准了中国第一个“艺术基金”牌照后,2007年6月,民生银行推出了“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预示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将逐步拥有强大的资本后盾。随后,民生银行还将入主艺术馆并筹建新的美术馆,并于2008年开始将陆续设立中国艺术家个人基金。民生银行与艺术品市场的牵手显然适应了国际上艺术金融化的潮流,有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长远和规范发展。

  在西方,瑞士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早已推出了有关艺术投资的多种理财方式,各类艺术基金、艺术信托也层出不穷。不仅如此,完善的鉴定体系使艺术品的资产特性完全被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认可,实现了艺术品的抵押再融资。作为抵押项目,艺术品往往比房产更受欢迎。而专门经营此种业务的艺术银行在国外也已经运作了几十年,提供与艺术品相关的购买、托管等多种贷款形式。诸如列支敦士登皇家银行的艺术银行这样的机构更是不仅扮演着艺术品交易中介人的角色,同时还提供专家报告和估价,并协助保护、储存、整理等全方位的艺术品私人银行综合理财服务。除了贷款利息之外,艺术品档案管理以及艺术品销售同样能为艺术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

  2006年8月在香港开业的画廊“抱趣堂”就具有与艺术银行极为相似的性质,不仅提供以艺术品作为抵押的贷款服务,同时还开展了艺术品免息分期付款计划。据介绍,借款额为估值的一半,贷款期最长为一年。“抱趣堂”收取相等于贷款额4%的一次性服务费。若到期时贷款人无力赎回自己的艺术品,抵押品就会被代为拍卖或寄售。2006年,内地也出现了“艺术银行”概念,上海的公共艺术银行,通过公益性质的艺术品的购买和租赁,支持艺术原创。而2007年4月在北京成立的艺术银行,主要从事的是将作品的出售或租赁,再用收益购买艺术品,支持国内艺术家。尽管从本质上而言,中国的艺术银行目前还以支持年轻艺术家为主,可租赁的艺术作品也还局限在当代艺术作品,古董和书画等艺术品还都不包括在内,但毕竟也跨出了艺术品金融化的一大步。

  哈里·温斯顿:明星的“珠宝商”

  作为珠宝奢侈品牌的一员,哈里·温斯顿(Harry Winston)在中国市场没有卡地亚、香奈尔、梵克雅宝、宝格丽、蒂芙尼等有名气,但连续两年上榜佳士得年度十大珠宝拍卖单品,其“钻石王”的称号的确名不虚传。

  2007年10月,哈里·温斯顿出品的一枚23.14克拉(D,VVS2)方形钻戒以261.7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在佳士得年度十大珠宝拍卖单品上名列第九位(除了巴罗达珍珠的套件及其他两件成品珠宝外,其余十强均为裸钻或宝石)。2006年,它的表现更为抢眼,在十强之中占据了三席,也是唯一上榜的珠宝品牌,其余均为裸钻或宝石。三套珠宝中,镶有海湾珍珠和钻石的哈里·温斯顿首饰以418.92万美元成交,仅略低于421.6万美元的该年度最高珠宝拍卖价。

  哈里·温斯顿在著名的旺多姆广场当然占据了一席之地。旺多姆广场是举世闻名的全球高级珠宝品牌的心脏所在,一圈石头房子都可圈可点,8号的迪奥,11号的卡地亚,12号的绰美,18号的香奈尔,22号的梵克雅宝,26号的宝诗龙,此外还有宝格丽、御木本(Mikimoto)、蒂芙尼等等。一家店铺挨着另一家,橱窗里格调高雅地摆放着令人眩目的各式高级珠宝,标签上写着的还有同样让人眩晕的价格,动辄就是十几万欧元的钻石项链,要不然也是几万欧元的红宝石戒指。

  尽管旺多姆广场的高级珠宝店在19世纪初就名播遐迩,可也就是在近几年,这些名字响当当的奢侈品行业巨头们才开始意识到,在盛行了七年之久,给他们带来巨额利润的“IT”包之后,下一个最有望继承衣钵的就数珠宝和腕表。一方面,与服饰、鞋履等其他奢侈品相比,珠宝和腕表受尺寸的影响最小,最易在全球范围内以统一尺寸制作和销售,作为个人物件,与包袋一样具有彰显个性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与爱马仕的王牌“Kelly” 或是“Birkin”包6位数的价格相比,真金白银、翡翠钻石的助阵,往往让珠宝和腕表,尤其是珠宝的价格更具有想象空间。根据摩根大通分析师的统计,在奢侈品行业中,珠宝占据着最大的份额。

  于是,以书写工具发家的万宝龙于2005年推出了首个女性银饰系列,并且大获成功。2007年2月,万宝龙为它的首饰系列更新升级,钻石黄金系列正式面市,让这个新拓展的业务与自己“奢侈品牌”的标签更为吻合。在新产品的发布酒会上,同时展出的还有一条价值300万美元的钻石项链,这个价位可以让万宝龙轻松跻身2007年佳士得珠宝拍卖成交价的前十位之列。一套巴罗达出品的天然珍珠套件包括两圈项链、戒指、胸针以及耳坠,以超过700万美元的价格荣登榜首。排在第八位的2.26克拉八角形略带紫色的红色钻石戒指则创下了新的每克拉成交纪录,逾118万美元。拍卖行的流通显然让珠宝原本就不菲的“身家”锦上添花,奢侈品牌原本就金灿灿的招牌更加闪亮。

  旺多姆广场上的珠宝品牌有接近一半都出现在2007年佳士得的珠宝拍卖名录上,卡地亚、宝格丽、蒂芙尼和哈里·温斯顿等都是两大拍卖行的常客。以年收入来衡量,在拍卖场风光独好的哈里·温斯顿三甲不入,蒂芙尼、卡地亚和宝格丽占据着全球最大的珠宝公司的前三席。蒂芙尼公司的市值接近60亿美元,2006财年(截至2007年1月31日)的收入为26.48亿美元,其中珠宝的收入占到了73%。卡地亚隶属于奢侈品集团历峰,尽管集团没有披露卡地亚的单独收入情况,但其与梵克雅宝一起,两大珠宝品牌在2006财年(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为集团48.27亿欧元(约合63.47亿美元)的年收入打下了半壁江山。而意大利最大的奢侈品上市公司宝格丽以27.3亿美元的市值和10.1亿欧元(约合13.28亿美元)的收入居于第三位,其中,珠宝占到了公司年收入的40%。据市场人士分析,在5万美元以上的珠宝市场中,蒂芙尼市场份额在20%左右,卡地亚居于次席超过10%,而宝格丽则不到5%。

  与这三大巨头相比,总部设在美国的哈里·温斯顿无论在规模和收入上都相形见绌。目前的市值不到2亿美元,且2007财年(截至2007年1月31日)的收入不到5.9亿美元,其中珠宝零售业务的收入约为2.3亿美元。作为一家经营豪华珠宝零售的“百年老字号”,它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事钻石原石生意的珠宝品牌。2004年4月Aber钻石公司收购了哈里·温斯顿51%的股权,在2006年9月又买下其47%的股份之后,于2007年11月正式更名为哈里·温斯顿,并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挂牌上市。之前,Aber公司已在多伦多和纳斯达克分别上市,并一直持有Diavik钻石矿40%的股份。

  哈里·温斯顿并不像蒂芙尼等品牌一样在全球大力布局,并开辟相对低端的产品线以迎合大众的需求。截至2006年底,蒂芙尼在全球拥有167家专卖店,而哈里·温斯顿仅有区区13家沙龙店。但哈里·温斯顿“钻石王”美誉绝非图有虚名,由美国“奢侈学院”针对年收入不低于20万美元、家庭资产不少于500万美元的消费者进行的珠宝品牌评选中,哈里·温斯顿已经连续三年在20多个品牌中名列榜首。拍卖行里出色的成交纪录,除了有品质和设计上的保证之外,哈里·温斯顿也非常擅长打明星牌,被称为“明星的珠宝商”。早在1944年,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女主角候选人之一詹妮芙·琼斯(Jennifer Jones)佩戴了一条出自哈里·温斯顿的项链出席典礼并成功获奖。1999年,颈戴一条价值16万美元的哈里·温斯顿40克拉钻石项链的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以《莎翁情史》勇夺后冠。给好莱坞明星带来好运的哈里·温斯顿珠宝也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通过赞助明星出席各种典礼来提升知名度是珠宝品牌惯用的公关策略之一,与之相比,拍卖交易对各珠宝品牌而言属于典型的名利双收的“游戏”。今天,虽然卡地亚、蒂芙尼和梵克雅宝等珠宝名牌都在类似旺多姆广场的地方经营着各自的销售网点,但利用拍卖行这个渠道,品牌珠宝商不仅成功以高价售出了商品,迅速回笼了资金,同时也可以借由拍卖行的高知名度和高曝光率来提升各自的品牌形象,为日后的高定价奠定基础。2007年苏富比的秋拍上,一颗重达84.37克拉的白钻以162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价格第二贵的珠宝。

  稀有的材质、繁复的工序使高级珠宝成为矜贵的艺术品,而拍卖行的成功交易则让其升值潜力充分显现。根据美林的《2006年全球财富报告》,富裕人士投资珠宝的金额占到了全部个人嗜好投资的18%,略低于对艺术品的投入。2006年美国人对高级珠宝的支出比上一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尽管2008年的经济走势可能会受到次级债风波的负面影响,但摩根大通的分析师指出,对珠宝行业而言,中低价位产品的销售可能会受到拖累,而单价5万美元以上的珠宝市场仍将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从这个角度而言,相比投资蒂芙尼,购买哈里·温斯顿的股票应该是个更好的选择,或者,干脆买入一套哈里·温斯顿的珠宝,既鼓了钱包,也饱了眼福。

  2007年年初,佳士得成功在迪拜举行了首场珠宝和腕表拍卖会,中东人士对珠宝的青睐(占个人嗜好投资的32%),强劲的购买力,以及来自新兴市场经济的富裕人士的加入,会对美国和欧洲人士购买力的下降形成一定的弥补。如同艺术品市场一样,买家的国际化给珠宝拍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福布斯》根据佳士得过往的珠宝成交所做的统计显示,从2004年开始,珠宝价格的走势好于标普500,2008年这种势头仍将持续。珠宝的投资价值就如同钻石的璀璨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图8)。

  




  百达翡丽:稳赚不赔的投资品

  毫无悬念,百达翡丽再次成为2007年钟表拍卖市场中的大赢家。在拍价最高的前10名钟表中,百达翡丽占据8席,一块型号2499的百达翡丽腕表以228万美元的价格登上了榜首,为这个品牌原本就无比辉煌的拍卖交易又添上了一笔。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百达翡丽都无愧于“名表中的劳斯莱斯”、“拍卖之王”等一系列的美誉。以拍卖价格来衡量,百达翡丽、宝玑、劳力士、江诗丹顿和爱彼名列前五,而以拍卖行的成交量衡量,这五个品牌仍然处在第一方阵的位置,只是顺序上发生了变化,百达翡丽的头把交椅依然无人能够撼动。如果将钟表拍卖市场比做股市,显然百达翡丽、宝玑、劳力士、江诗丹顿、爱彼、卡地亚和欧米茄之类的品牌是这个市场上的绩优股。

  精湛工艺就是“业绩”

  在《国际钟表》杂志举行的钟表品牌调查中,百达翡丽始终排在第一位,品牌的名称已经成了完美工艺的近义词。

  凤凰卫视的晚间节目时段近期播放了一段长达10分钟的百达翡丽广告,或许用纪录片来形容更为恰当。由开始到结束,除了最早出现的“代代相传、由您开始”的广告语,整条片子没有一句台词,在舒缓轻盈的旋律声中,镜头从百达翡丽在日内瓦的总部开始,腕表各个制作环节的特写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最终定格在公司的现任掌门人菲力·斯登 (Philippe Stern)和他儿子的笑脸上。内敛的气质、出众的技艺以及高贵的品质,片子中所传达的信息也正是百达翡丽这家拥有近170年历史的瑞士钟表品牌能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虏获众多人心的最基本条件。

  这个短片也向外界传达了百达翡丽一贯重视外形设计与制作工序的理念。其制表工序全部在日内瓦原厂完成,是全球众多品牌表中唯一一家全部机芯获“日内瓦优质印记”(Geneva Seal)的品牌,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仍全部采用手工精制钟表的制造商。上世纪60年代以前,百达翡丽是唯一实现万年历量产的制表商,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其复杂工艺的百达翡丽古董腕表在收藏家和拍卖市场上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现在,一些制表商为了追求精确度而使用快摆的机芯,影响了表的寿命,而百达翡丽则一贯用慢摆的,并采用其他技术来弥补精准度上的损失。不仅如此,百达翡丽还拥有许多种不同的机芯,增强了对爱表人士的粘性。

  对于百达翡丽真正的爱好者而言,时间和金钱都不构成他们投资百达翡丽的任何障碍。不管是出产于1939年的古董腕表530,还是1992年出厂的多功能怀表,抑或是近几年的新品,譬如3939H。来自品牌的独特魅力总让它们落入出价最高的藏家手中。而对这些拥有百达翡丽的人而言,他们所投资的和回报的都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代代相传的情感。身为唯一独立经营的家族制表商,家族的延续对爱表人士而言本来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并且,与擅打名人牌的其他奢侈品牌不尽相同,尽管百达翡丽的买家商富巨贾、王室政要无所不包,但是在一系列的平面广告中,平凡人祖孙、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交流成为了诉求点。从最初单纯的“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的创意到今天“代代相传,由您开始”的广告语,百达翡丽所传承的是亲情与资产上的双重价值回报。

  高“持表集中度”带来高估值

  对制表工艺的坚持与执著,为百达翡丽带来了一批批忠实的拥趸,而这种拥戴则转化为百达翡丽持续走高的市场价格。就像一只业绩优良又能够持续增长的股票,自然成为投资人喜爱的投资品,不惜高价购买。

  根据《福布斯》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钟表的整体价格表现都优于标普500(图9)。而至今,全球腕表和怀表的最高拍卖纪录都由百达翡丽保持着,一款具有24种功能的18K黄金怀表在1999年拍出1100.23万美元(约合8400万元)的高价纪录一直保持至今。2002年,其一款402.65万美元的腕表纪录也无人能望其项背。专业钟表行安帝古伦(Antiquorum)的历次拍卖中,每场拍卖价格的前十位中总会出现百达翡丽的身影,甚至,全球钟表拍卖成交价的前20位多年来也一直为百达翡丽所垄断。

  




  除了“业绩”以外,每年控制出品数量也为其持续高涨的价格提供了重要支撑。百达翡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年产量控制在20000以下,随着石英表系列的推出,目前其年产量为38000只手表,其中机械表28000只,石英表10000只。2007年的产量在此基础上小幅上升,而增加的也主要是石英表。复杂的机械表由于工艺上的限制,加上百达翡丽一直坚持全部生产包括机芯都由百达翡丽的工厂制造,因此要大幅提高产量十分困难。而质量上的优势以及拍卖行情的看涨造成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部分百达翡丽的指定零售商甚至已经提高了售价,高于百达翡丽的指定价格。在采访菲力·斯登时,《国际钟表》杂志(International Watch)的编辑开玩笑说,买不到百达翡丽的顾客时常抱怨百达翡丽根本不用设立市场营销部,相反倒是应该设立一个“安抚”部门,专门用来安慰买不到百达翡丽的爱表之人。而斯登则自信满满地回答:“以产量来衡量,百达翡丽永远称不了第一。而如果以公司利润率来衡量,我想我们应该是第一位的。”

  显然,百达翡丽堪称钟表市场的小盘绩优股,容易吸引投资及投机资金的介入,在近年来拍卖市场的钟表价格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百达翡丽的屡创纪录也就不难理解。

  与此同时,百达翡丽并不排斥“自我炒作”。其建立了自己的钟表博物馆,记录钟表行业的变迁。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过去40年里,百达翡丽回购了约1300块表作为其日内瓦博物馆的馆藏,并指出百达翡丽的这一行为间接“托高了市场对百达翡丽的估值,操纵了二级市场的价格,导致拍卖纪录的不断刷新”。不管其真正的动因何在,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百达翡丽的价格连年走高,长盛不衰。

  另外,目前有数千人拥有10只以上百达翡丽腕表。对单位售价超过1.5万美元的手表而言,这样的数字已经十分可观。很少有其他品牌的手表能够吸引到如此狂热的投资人群,不禁让人联想到股票的持股集中度。显然,“持表集中度”远高于其他品牌,也是百达翡丽价格走高的保证。

  供求杠杆撬动顶级车价

  2007年拍卖价前十中,法拉利占据了3席,其中1962年产的330 TRI/LM以928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了近15年来汽车成交的最高纪录。

  整个汽车行业中最有代表性的颜色非法拉利的红色莫属,被戏称为“红魔法拉利”,而法拉利的价格也足以在整个车市称雄。根据运动汽车市场网站的统计,2007年全球最贵的10辆汽车中,有4辆出自意大利马拉内罗—法拉利的故乡。从1983年2007年年底,共有五款不同车型的法拉利以高于50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全部位于这15年来全球最贵的十辆汽车之列。而在整个2007年成交超过100万美元的车款中,法拉利占据了21席,劳斯莱斯次之,为10席,奔驰略逊一筹,9席。作为2007年车市成交价格的三驾“马”车,不管是注重驾驶乐趣的法拉利,或是尊显身份的劳斯莱斯和奔驰,车一开出,旁人即知车主口袋的深浅。在耐心等待数年拿到爱车、充分享受驾驶乐趣之后,若干年过去,原本就限量的车款更为稀有,它可能更会带来一笔可观的回报,成为移动的“印钞机”。“物以稀为贵”永远是市场上的金科玉律。而法拉利和劳斯莱斯无疑是这一规律最忠实的拥趸,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劳斯莱斯:“小作坊、大价钱”

  与年产量数十万辆的大型汽车造商相比,劳斯莱斯在英国的工厂就只能算是个“手工小作坊”了。2007年员工人数也不足700人,但这个“手工小作坊”打造的却是号称“全世界最好的车”。这个自1904年创立以来就坚持手工打造的汽车品牌,2007年的产量也不过区区1000台,并且在2002年以前,其产量从未超过300台。尽管从2003年1月起,它的心脏已经打上了宝马的烙印,但整车的风格依然延续着劳斯莱斯的经典风范。目前投放市场的“幻影”系列,最低售价超过46万美元,瞄准的客户群人均净资产逾3000万美元。根据劳斯莱斯销售团队的统计,这一人群全球不超过9.4万人。即使以年产200台的年平均产量计算,劳斯莱斯的存世量也不过2万台左右。如此小的存世量导致它一旦出现在流通市场上就成为车迷追捧的对象。2007年,一台产于1904年,年代最为久远的劳斯莱斯10hp在伦敦拍出了725万美元的价格,是全年成交的第三高价。

  法拉利的供求杠杆

  如果说劳斯莱斯1000台的年产量给了它坐地起价的资本的话,法拉利则是娴熟地运用供求之间的杠杆维持着产品在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双重高价格。当然,车辆的质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法拉利的标志是一匹腾空跃起的俊马,用一“马”当先这个词来形容它在整个行业以及价格上的领先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事了。尽管在2006年底,菲亚达集团回购了法拉利公司29%的股份后掌握了这个品牌85%的控制权,事实上法拉利一直独立于菲亚达集团之外,自主运营。与集团主攻大众市场的策略截然不同,法拉利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持走令人“高处不胜寒”的路线,而事实也证明,“曲高”却未必“和寡”。对于坐拥数亿、甚至数千亿美元的富豪而言,有钱却买不到的东西对他们才是最有吸引力的。目前,法拉利的年产量为5600台,在全美也仅有17000台法拉利。而购买者的最低年收入也在50-80万美元的范围内。

  法拉利在1929年以制造赛车起家,1947年才开始生产日常使用的车辆。时值今日,法拉利及其车队在F1方程式赛车场上的叱咤风云为其品牌价值增加了无数筹码。赛车出身、手工打造、性能出众,法拉利的品质自然是没有可挑剔的地方,然而“红魔”之所以让人如此着迷,其“杀手锏”就是控制产量,永远让大批顾客保持等待的状态。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法拉利北美市场的主席兼CEO公开表示:“我们想要生产多少台法拉利都不成问题。”这意味着,法拉利的年产量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002年,售价65万美元的法拉利顶级系列Enzo甫一亮相就收到了1000份订单,而法拉利坚持只生产400台车,其中还有1台是送给罗马教皇的,也就是说只有399台法拉利Enzo流向了市场。尽管从简单的财务计算出发,少生产600台Enzo让法拉利凭白无故少了3.9亿美元的收入,然而对法拉利来说,就好比投资了3.9亿元来增强品牌对顾客的吸引力。可以想象,那面市的399台Enzo再度异手的价格也绝对将水涨船高。售价18万美元的入门级车型F430,二手市场上的价格高达30万美元,完全颠覆了新车上路即开始贬值的理论。有人因此形容说,法拉利绝对是爱车之人的“梦中情人”,而等待的过程则完全是个恶梦,就好比是乘坐迪斯尼乐园内的太空飞车,每当转过一个弯以为到达尽头之时,没想到前面依然是连绵不断的轨道。

  “产量和价格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关系。”法拉利北美市场主席兼CEO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从入门级的最低14万美元到Enzo的65万美元,普通非定制版的法拉利在一级市场的流通价格通常都不过百万美元,这与二级拍卖市场上动辙百万美元的成交价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行情也在逐年看涨。创下拍卖纪录的法拉利330TRI/LM,2002年的成交价为649万美元,5年时间价格上扬了143%。法拉利坚持限量生产的手法不仅提升了自己品牌的价值,同时也间接抬高了二级市场上的价格走势。稀缺概念的打造成功使得排队等候的名单长之又长,众人心甘情愿地捧着钱等待购买极其不实用的跑车,而那些掏了多达近百万美元的车主们更是感觉异常荣幸,虽然他们可能只是开着类似F1的赛车去趟超市。
上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