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11

彭锋:威尼斯双年展不是国家选举
发表于 2011-04-21 10:44:12 阅读 1216 次 评论 15 条 所属文章分类:



陈军:展览筹备工作到现在,您对中国馆的主题“弥漫”,有没有更深入的想法,或者是新的想法?



彭锋:暂时没有什么新的想法,跟以前一样的。



陈军:现在网上有一些对展览质疑的声音,请问你怎么看?



彭锋:我还没来得及去看这些质疑的声音,因为艺术家都在忙自己的作品。我觉得质疑的声音是很正常的,任何一场展览都会有人质疑,他们可能有他们自己的出发点和立场。但是我觉得他们不是特别有道理,因为他们没有见过方案和作品。他们可以质疑,他们也有质疑的权力,但是我觉得他们应该想想质疑的理由、对象是什么东西,因为他们根本就还没见过这些东西。





陈军: 之前批评家段君在网上写了文章《最后的傀儡——2011年威尼斯中国馆》,要求公开发布展览筹办的具体过程,他认为这次展览包括历届展览都有很浓厚的官方背景。他质疑参展艺术家的水平,说这次的主题是“羊大为美”。



彭锋:他可以质疑但是我觉得这个质疑是没什么道理的。因为从第一个方面来说,所有参展都是由官方背景来安排,因为它是中国馆,中国馆的官方背景就是中国政府、文化部的一个馆,它是有政府背景的。我觉得它要是没了政府背景,怎么能出得去?第二点我觉得他质疑艺术家的水平,这是很怪的,因为艺术家的水平我们很难凭听这个人的名字,看这个人以前做了什么东西来评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看这个艺术家做的双年展作品是否好。因为这次是全新的,艺术家们为这次策展也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和努力,他们一直做了好几个月。所以我觉得他们在没有看到作品之前对艺术家进行批评这是不负责任的,也不利于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



你刚刚说的这个公开不公开展览筹备过程,威尼斯双年展是有严格专门的评审制度的。那么这个评审的过程需要公开吗?我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文化部对于这个过程是有一个严格的纪律的,是要保密的。我觉得这里面的意见会是很激烈很不同的。那么我想全世界也没有说有哪个国家把这个过程的每个细节都向公众公布的,我想这也没必要。毕竟威尼斯双年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不是国家选举。



关于“羊大为美”,我不知道他是从哪说的。我觉得这应该是属于一种猜测吧,他先假想一个对象猜测,然后再进行一些批评。因为他对这个展览的方案根本就不知道,展览的作品也没见过,他就开始批评,我觉得这个批评是有点不太高明的。他应该先看看作品,比如说他可以先看看我的方案,然后再批评,没有必要那么着急吧。





陈军:他的文章,里面讲述“国内批评家对国家馆的概念已经展开批评,官方意识形态则将中国馆视为中国本土文化的展位,而欧洲批评家对国家馆模式的怀疑已久,他们认为国家馆的展览模式并不能适应全球化的艺术世界” 。您是怎么看的呢?



彭锋: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是由他提出来,而应该由威尼斯的人提出来,因为这是由威尼斯设的双年展,它有这样一个国家馆,我想威尼斯的人很早就应该在想需不需要这样一个国家馆,威尼斯双年展的组委会很长时间来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陈军:文中还有这样一段:“策展人公平竞选的幻象不过是中国社会不公的冰山一角,社会的公平、公正并没有建立起来。具有前卫意志的当代艺术,现在不仅未能引领突破,反而是当代艺术的部分从业者竭力向官方靠拢,而在他们如愿成为艺术官僚以后,又要充分使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并不多的权力。”请问您是怎么看的?



彭锋:艺术家向官方靠拢这个现象是否存在我从来不管。因为我们说艺术家有体制外体制内的这种区分,在我这里从来没有存在过。我是看艺术家是否能完成我需要的作品,其他的我不管。艺术家是不是向官方靠拢,靠拢之后是好还是坏,这些东西我都不好说、不好判断,因为这些现象我觉得过于宏观。





陈军:您对中国馆有什么期待,对国际艺术界想传递一个什么声音?您是怎么看中国艺术界目前的状态?



彭锋:我本身是做艺术哲学,艺术理论批评研究的,我不是职业策展人。我觉得我要来做这个展览肯定是有我自己的想法和抱负的。这个抱负需要你在看了我的展览效果之后,可能比我自己说要好些。因为这个展览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这个策展的模式上或者是艺术家的创作上,都是全新的。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但是可以说是非常独特和有创意的艺术展览。所以那些没有见过作品、展览,没见过我方案或者根本没聊过的人不知道我想什么,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我觉得都可以不听。批评者应该是了解这个人的意图和作品后,才有发言权,这算是我对段君的一些想法,对这个事情的一个态度。对于现在的媒体来说,它想要一些能够引起激烈讨论的东西,越有戏剧性、越离谱越有使用价值。如果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作者,我觉得他就不应该去制造一些这样新闻轰动的效应,或者是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或者是纯粹为了点击率。当然,如果是一个好出风头的人,那么我觉得这也未尝不可,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每次的威尼斯双年展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论。



那么这次的双年展我想表达的第一点是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是我自己理解的一个当代艺术的趋势,不止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我觉得我考虑东西不仅仅是从中国出发,而是从整个国际出发。我觉得国际当代艺术界很长时间一直受概念的局限,就是做概念艺术。就是(Conceptual)。那么我就是想探讨的是在概念之外有没有一种感觉艺术,就是(affect),有没有一种感受性的东西,能不能在艺术里面体现出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concept)概念和感觉之间有没有一种桥梁可以沟通起来,纯观念艺术是反对感觉的,纯感觉艺术是反对观念的。那么我想做一个尝试,这两个方面能不能沟通在一起。我觉得是有这种可能的,因为我们这次去有一些味道,有茶味、中药味、香味等,这些味道是冲击我们的感官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比如说我们觉得很冷,身体意识和感觉其实是相关的,我觉得这个跟以前的概念艺术不一样了。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中国文化里面哪些东西是有生命力的。我选了几种中国气味,我为什么不选其它气味呢。我觉得中国人在生活当中有一些东西是可以有形而上的意义的,有些东西味道是可以升华的,有些东西的味道是不容易升华的,比如我们平时吃饭饭香的味道,它就比较形而下,它很难往上拔得很高。那么比如说我们还有书画的味道,这种笔墨纸砚的味道,但它又太小度,所以我选一个味道,这个味道一直存活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但是它里面又有形而上的含义。



通过这个想说明的就是: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哪些在今天是有活力的;第二,有活力的中国文化传统在当代活着,是否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创作。通过这个展览解决两个问题:当代艺术的观念艺术与感觉艺术是否能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是否能够通过一个桥梁沟通起来。





陈军:想了解一下目前展览的赞助情况?



彭锋:因为已经得到文化部的一部分赞助,其它的在我们新闻发布会之前不会公布。但这个方案可以透露一下,将会涉及到一些比较重要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我跟他们做过方案的沟通。我这次去纽约就是参加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批评家和策展人的派对,他们对于我做的这个事很好奇,我就给他们解释了一下。普遍反应是这样,这是一个太了不起的展览主题,题目是太了不起了,能够想到这点是个太聪明的想法,没有人能够想到。因为威尼斯双年展还没有做过以味道为中心的展览,所以如果他们担心中国馆的展览条件,这里面有很多油罐,他们如果知道的话会完全觉得这是为这个馆完全量身定做的。在目前这个情况下,我可以有这样一个自信,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出更好的想法去适应这个馆。因为这个馆的展览条件是世界上最恶劣的展览条件,基本上没什么空间,里面摆满了油罐,而且很陈旧,还有很多油的味道。那么这个味道我觉得是最好最好的展览方式。这是逼出来的,如果给你一个很干净的美术馆,一堵堵白墙很干净,没有人会想到味道,我也想不出来。





陈军:那您是怎么想到这个味道的?是闻到油罐气味有灵感的吗?还是其他?



彭锋:我一直在研究这个场馆,怎么才能把这个场馆用起来呢?第一眼看到这个场馆就觉得根本没法儿做嘛,这怎么做呢。你拿一幅画去展,拿雕塑去展,之前有人做过影象,锈迹斑斑不好弄。后来我刚好看了关于鲁迅的一篇文章,讲的是魏晋玄学、药和酒的关系,我觉得可以用药和酒这两种味道去做,药和酒这两个味道在鲁迅看来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而且还写到了魏晋这个事情。当时我觉得挺有意思,可以试试。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五种味道,因为中国讲“五味”。





陈军:现在展览的筹备工作已经进行到哪一步了?



彭锋: 现在我们必须在4月1号前把作品运到威尼斯。所以这段时间最紧张了,因为所有艺术家针对这个馆和这个馆的主题创作新作品,不是任何现成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段君对艺术家是不够尊敬,也不够公平的。原因是什么,你不能根据前面的作品来评,你都还没有见过人家的作品就来评,这个有失公道。威尼斯双年展并不是一个排行榜,并不是前几名才去威尼斯,去威尼斯看谁的作品做得最好。我觉得应该是谁能够做出适合这个展览的作品谁就去,而且我最不喜欢在艺术家中排名,比如说谁是一线的,二线的或者是三线的。我觉得艺术本来就是很难进行量化的和标志化的,谁一定是最好的,这个不好说。我不敢说我选去的是最好的艺术家,但是我觉得这些艺术家工作非常认真,态度非常好,充满热情要把这个展览做好,这点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威尼斯双年展一直鼓励创新,创新应该看这个人现在的作品跟他以前的作品有多大关系,如果只把以前最好的作品拿去这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我希望他们根据场馆和基本要求做出作品。我不敢说挑出来的五个人都是最好的艺术家,我觉得他们是比较适合这个展览的艺术家。我从来不说他们之间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的,原因我之前说过的。也许对于其他艺术家不公平的是他们没有机会来做这个展览,如果让每个艺术家都来试一试再来选方案也许会好点,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不够。





陈军:这次参展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吗?



彭锋:都完成了。这次的作品没有一件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它都要到现场去安装调整,因为味道是无形的,它不能收藏,不是绘画和雕塑放在那里已经固定了。所以我会去现场调效果,比如说这个味道太轻、太重,比如说这个烟雾太浓太淡了,所以我们都会用十几天提前去布展和调试。



采访时间:2011年3月中旬

刊发于《艺术新闻周刊》2011年5月创刊号,发表时有删节。



相关链接:

最后的傀儡——2011年威尼斯中国馆

彭锋谈威尼斯双年展中国的“五味”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划人彭锋专访

威尼斯双年展的冷思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