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9, 2010

2200页报告揭开雷曼破产真相
2人分享此文 作者:21世纪网 发表于:2010-03-17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历时一年,耗资3800万美元——一份长达2200多页、提交于美国当地时间3月11日的“雷曼兄弟破产调查报告”(下称“报告”)的出炉,震撼了华尔街。

有的是赤裸裸的利益,有的是血淋淋的真相。

2008年9月18日雷曼兄弟的崩塌,掀起了全球百年来最大的金融海啸。而这份由美国破产法庭委托Jenner & Block律师事务所律师、检察官安东·沃卢卡斯(Anton R. Valukas)完成的雷曼兄弟破产调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访问,在一年半之后,把真相呈现。


雷曼兄弟究竟因何而倒?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报告调查显示,雷曼之劫的根本在于,通过大量肆无忌惮、眼花缭乱的“会计手段”,粉饰资产负债表,造成净杠杆比率健康的假象,不断延迟“绝症”发病期的来临。

这种手段被叫做“回购105”(REPO 105)。

更加令华尔街胆寒的是,雷曼的外部审计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被“主考官”沃卢卡斯拎出水面,多项玩忽职守的职责毫不留情的指向安永,这一幕,令人不由想起“安然事件”中的安达信。只是,安永的下一步究竟如何,目前难以定论。

什么是“回购105”“回购105”是贯彻调查报告首尾的关键,它实际上包括“回购105”和“回购108”,但大多统称前者。

简单理解,即雷曼用价值105美元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或者108美元的权益类资产,作为抵押向交易对手借入100美元的现金,并承诺日后再将这些资产进行回购的做法,简称“回购105”。这其中,超额抵押的5美元或者8美元,即相当于支付给交易对手的利息,即利率分别为5%和8%。

而回购105的目的是,为了在定期报告如季报和年报中隐藏债务、降低公司净杠杆率。调查发现,雷曼在发布定期报告日前几天,往往疯狂“卖出”资产,并将所融得的短期资金用于偿还资产负债表上的其它债务,从而使资产与负债双降,待报告期过后,再迅速“回购”之前“卖出”的资产并支付高额利息。

而这种回购操作与通常的回购并不相同,根本区别在于,这种回购并非资产的“真实卖出”,而只是短期遮掩,并且,与常规回购操作大约2%的成本相比,回购105操作显得“非常昂贵”。

调查发现,自从2001年雷曼首次采用这种回购105手法之后,就一发不可收。尤其是每逢季报和年报之前,雷曼的回购105操作就变得愈加疯狂。可以说,这一首发在雷曼的报表中“屡建奇功”。

“金融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绕过会计和监管机构的约束”,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吴毓武认为。

调查报告指,雷曼在2007年第四季度做了386亿美元的回购105交易,此举令雷曼2007年年报中的净杠杆比率(Net leverage ratio)由17.8下降1.7至16.1。

雷曼2007年年报显示,届时其股本权益仅有225亿美元,总负债却达到6686亿美元,杠杆比率达30.7倍;若加上用回购105所得资金偿还的386亿美元债务,总负债更高达7072亿美元。

接下来的2008年第一和第二季度,雷曼加大回购105交易,交易额达491亿美元和503.8亿美元,分别使净杠杆比率下降1.9和1.8。

雷曼的财技问题的根本在于,雷曼并没有把这些交易当“卖出回购”进行会计核算,而是当做真实销售做账;也从来没有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这些现金乃由回购105交易所得并披露“已获悉的偿还这些债务的义务”。

沃卢卡斯在调查中指出,雷曼对回购105的操作,其目的只是为了操纵资产负债表,而并不是为了开展业务。

事实上,自从2007年下半年雷曼的杠杆情况开始被市场高度关注开始,它就在回购105的依赖之路上越走越远,且几近疯狂。因为,对当时的雷曼来说,如果选择“跳楼价”出售这些问题资产,很可能会引发交易对手以及市场的警觉,认为雷曼可能大有问题,因此,它就只能不断将回购105进行到底,甚至变成了一种“管理资产负债表的最懒惰的方法”。

到2008年9月份倒闭之前,雷曼高层似乎已经为如何最快速的进行回购105而发狂。调查记录显示,雷曼高层曾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赶紧在这一通道下卖出尽量多的资产,“成本不是问题”。

与此同时,雷曼高层则在不断对市场表示,将会提供更加透明的资产负债表给公众,且信誓旦旦称,公司正在想方设法降低杠杆。当时,被欺骗者中,就包括精明的分析师。
事实上,回购操作并非只有雷曼一家在用。

3月16日,某国际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几乎每个银行都在用回购105,只是雷曼用得夸张了点。”只不过据说,雷曼回购105中的超额抵押(或“折扣”)明显比用同类证券所做的普通回购交易要高。

另外,据调查报告显示,雷曼2007财年末用于回购105的资产有84%为政府债券,至2008年8月27日,用于回购105的资产也仍有78%政府债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