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5, 2009

邢丹文访谈:关于《都市演绎》
—— Britta Lee Erickson ——

  因为我中文讲得还没有那么好,不能阐述我一些复杂的想法,所以我的演讲用英文来讲。我论文的题目是 《过去的艺术,灵感与否?》石涛推动了艺术系统的发展,他不断结合新的创新的想法并延续了古代大师艺术的优势,并综合古今而研发出新的创意。在1691的一个记载上,引用他的话 “我现在的作品没有完全继承古代的画风,但是也不能说是单纯来源于我的方式。对意义的打乱和对感情的激发以及对能量的把握都是通过标识与系统表现出来。最后评论家可能说这是我的风格,也有可能他们更多看到的是历史的重现”。石涛把这个叫做“一法”,最后他把理论定位为“一划”,每一笔画都对前面的笔画有所呼应。我首先提到徐涛不仅因为我认为他的哲学理念直接对今天有所受用,而是我认为从普遍角度来说,他对艺术家与历史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中,他们可能会发现过去所有的艺术都是有所启示性的。五千年前的文化与文明可能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有所影响。



  石涛在他的作品上记录到“一万个丑陋的墨点”,也有人评论到这10000个点真的有可能让人觉得厌烦。所有对水墨有研究的学者会发觉他是用一种讽刺的方法把11世纪的传统手法推入极致。模仿是一直以来艺术家不可避免的一步,而石涛的做法已经远远超过有创意性的模仿。三个世纪之前,艺术家可以看到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熟人和朋友,所以他们的眼界就受到他们所认识的人的范围之内。在20世纪,公共博物馆和交通的便利化使得艺术的展示更为大众,现在通过复制,印刷和网络等媒介,艺术的推广性更是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不论何类的艺术,大师和非大师的,高质量的和非高质量的都可以及时的呈现在众人眼前。



  我想说的是,如果说在过去,如果一个艺术家想要参考其他的作品,他的举动往往是被同行所赞赏的。我这个问题不仅仅针对中国。因为在当时,共同地来分享其他人的信息和经验是有限的。借鉴别人的方法是很公开的目的是丰富大家对艺术的经验和感知。现在艺术家可以参照的系统是相当的大,以至于相对所有的艺术都有了解成了不太可能的事情,也会对理解艺术作品带来一定的阻挠。最近我发现了一个还没被公众认可的艺术借鉴,也是复制艺术这样一个问题。 比如说蔡国强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了他复制了文革时期的一些雕塑。你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右边展出了这些雕塑的原本,而在左边展出的是蔡国强的翻本。这个复制的过程被透明化了,他想让观众明确的知道他是在复制。蔡国强的这个作品得到威尼斯金狮奖。



  最近我又关注到刘辉和王建的壁挂,他们的作品直接让我联想到王淮青的作品,通过电脑就可以再几秒钟之内完成复制。可以卡到屏幕上两个作品的比较和对照。 不像蔡国强的作品,这里对复制的过程两位艺术家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复制或者引用时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比较重要的方法。 当然具体落实复制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一个例子,是周铁海的这么一个书法作品。他是仿制石涛的书写体的风格来进行他的作品的复制。



  洪浩,也是复制的《清明上河图》的模式把一副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呈现给大家。刘大鸿《马王堆》的作品是在复制我们的公元前168年这么一个我们最初的丝绸画上面这么一个红白相间的这种画的风格,大家可以看到画面的布局相似而刘大鸿却用文革时期的一些符号代替了原有的棺材上面的象征符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革时期的一些近于宗教性的迷信思想。另一个是石国瑞个展(在 De Young 博物馆)的一个摄影作品,呈现了加州的风景。他照片中的风景和博物馆中的一副19世纪的作品构成有一定得对照,所以艺术家有很多方式可以把过去的图像和画面重现。再有一个例子就是张洪图的风景图,画的是中国的山水,却用欧洲大师,尤其是梵高的风格来进行画作,这点体现在富有表现力和色彩丰富的图像上。几个世纪以来,模仿大师的作品也是中国艺术家所遵循的道路。再研究复制和引用的这种手法时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同步性。换句话说,就是两个艺术家可能在同时期有很相似的想法。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的快速,这种假设可能有一定的可疑性。在另一方面,同时性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比如在科学上,基础和根基性的东西已经有了,剩下的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来解决和发展一些想法。另外,不一定所有的想法都在一时间形成。我可以用灯泡的例子来解释我的想法,发明灯泡的想法在几十年里都有酝酿,在逐渐改善中形成了现在的灯泡。从1800到1910,人们一直想改进灯泡,最终爱迪生发明出了现代版的灯泡。人们也从此在他的发明中逐渐改进灯泡。



  在我论文的最后,我想通过几个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看似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实不然的。比如说两个人同时有相同的想法却纯属一种巧合。我要强调得使我并不是在宣称这些艺术家在互相模仿或复制,从对作品的比较与参照中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再右面的作品是由Sophie Matisse 所做,她把Vermeer的作品的作品中的某个部分移走。岳敏君也创作出了在理念和操作上与Sophie 十分相似的作品。我想应该不会是岳敏君来抄袭Sophie的作品。我也觉得他反讽一个历史性的绘画的作品时也十分有趣。绍以农和陈慕的摄影作品《大礼堂》拍摄的是一个对称的礼堂空间,看上去几乎是一个记录性的拍摄。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大礼堂也是个有当地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场所。有些礼堂已被利用,有些就被遗弃了。所以这几乎是一个对人文学的分析。



  下面我要并置几个图片来激发大家想像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在不同的文化里,自行车有什么样的意义。最终的问题是从作品表面不能看出艺术家的用意,尤其是当艺术家看到别的艺术家的作品而两者又有相同之处。举例来说,这幅画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超现实风格的作者的人,同时我们看到了展望的一个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他的妻子在一个空间的,手法上也采取了超现实主义风格。最后我发现很多相似组的作品。比较这些作品时可以对我们有些启示,尤其是当我们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我在这里没有充足的时间细细分析。 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组和某些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多相似性的作品,我会让大家去品论。我们可以回顾下Jennifer Purtle 昨天的演讲,并结合她的演讲内容。 我想强调的是他们并不是互相拷贝,重点的是我们要放开眼界来丰富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解读。尤其是,当考虑和分析两个看似相同的作品时,深刻挖掘他们的不同之处会很有意义。让我以对一组有靶子图像的图片分析作为今天演讲的总结,这组画靶子的艺术家其实是在画相同的主题,但却赋予他们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我的演讲。谢谢大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