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1, 2009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作为一部现实的企业管理教科书,谷歌以一种柔和且不夹杂任何张扬的方式显示着自己的成功,而且始终重视搜索质量以使搜索结果逐步改进。网民们接受这个来自加利福利亚的搜索引擎大多是口耳相传。他们选择谷歌完全是出于自愿,因为他们切实感受到了通过谷歌获得的服务明显优于其竞争者,这些竞争者包括大名鼎鼎的雅虎, 美国在线, 微软以及Alta Vista。
书中向您展示了一个真实的google以及这两个卓越的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一、基于免费服务的垄断
丹尼尔•伊克比亚(Daniel Ichebiah)作者: 书名: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虽然谷歌从未表示过有类似垄断的愿望,但其提供服务而不索取任何回报的运作模式,对其他软件和信息产业公司的潜在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过去的10年中,谷歌逐渐体现出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总喜欢标榜谷歌的搜索服务已经像刷牙一样成了广大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网民而言,谷歌已经成了“搜索”的代名词。在美国,Google这个词甚至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语言当中。在电影《全民情敌》(2005年)中,威尔•史密斯就曾使用过这个词——当电影中的人物面临难题时,他们立即就能找到解决方法:“给我一分钟,让我Google一下”。这个词已经可以用来表达一个实际的意义,就如同“北极”(Frigidaire)牌冰棒和“开迪”(Caddy)牌糖果一样。
回想1996和1997年,当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还在实验室中尝试完善搜索技术时,有谁能相信网民对高效搜索工具的需要是如此强烈且具有决定性意义呢?诸如雅虎、AltaVista、HotBot以及Lycos等公司提供的服务在当时看来已经是足够令人满意的了。然而,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增长,搜索结果不够精确的缺点很快就使这些公司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谷歌两位创始人的目标就是不断研发先进技术,将一台普通计算机打造成能够迅速搜索到与某一词条相关信息的资料库终端。
那么谷歌成功的最关键之处是什么呢?在于它懂得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
一种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都必然引发一场变革。毫无疑问,一些公司能够从这种变革中获利,但另一些甚至更早进入相同领域的公司却往往没能抓住机遇。例如,20世纪80年代头号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Lotus的掌门,就因为未能及时意识到其竞争对手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而被历史所淘汰。与其同时期的游戏卡制造商任天堂,则通过周密细致的研究开发出了后来大放异彩的娱乐方式:电子游戏。在其后的12年里,任天堂一直在游戏机领域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一种新型产品的发明也会促使一些新兴公司急切而迅速地成长为强者:它们的出发点是必须在一块处女地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它们缺乏经验,这些“幼苗”的存活期往往都不长。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巧妙地适应环境变化,成长为商业社会里的巨人。
举几个例子:电影的发明从1910年开始一直刺激着好莱坞这个位于洛杉矶旁的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也促使了诸如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以及哥伦比亚等电影公司的迅猛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电吉他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将Fender、Gibson等品牌推向了前台;1977年,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搭档斯蒂芬•沃兹尼克充分利用微处理器被发明的机会,研制开发出Apple2型计算机以及后来的Macintosh计算机。
对一种新型服务的喜好也会引发新的垄断。1876年2月24日,在2个小时内,两位美国青年格拉汉姆•贝尔和埃利萨•格雷先后宣布发明了电话,最终由格拉汉姆•贝尔赢得了专利权。1881年,电话用户已经发展至132 000位,而与此同时,贝尔公司也在该行业建立起了垄断地位,并最终引发美国政府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垄断诉讼。这使得贝尔公司逐渐受到限制,并最终导致贝尔(现AT&T公司)于1984年被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公司。
计算机是现今国际互联网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而这种高速运算机器的发明最远只能追溯到60年前。1943年才诞生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Mark I,这台在哈佛大学研制成功的机器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帮助盟军破解德军的密码信息。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了l’Eniac,它是一台30吨重、占地140平方米、包括18 000个真空管的庞然大物。这个钢铁怪物激发了当时不少科幻作家的灵感,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预见到这个怪物后来会不断微型化。计算机的出现给当时一家生产计算器的企业带来了机会,使它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巨头……
这家企业就是IBM。IBM公司于1948年开发制造出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1956年,它的营业额达到了神话般的10亿美元,在50年代的最后几年内,IBM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计算机帝国。1969年1月17日,美国司法部在7家计算机制造商的要求下向IBM公司提起了反垄断诉讼。
1990年5月,微软公司发布了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3.0,使个人计算机具有了可以与苹果公司的Macintosh计算机相媲美的易操作性。用户对这种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巨大需求直接刺激了微软公司为Windows量身定做的其他软件的销售,这些软件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短短的三四年内,那些曾经对Windows没有信心,而自己又开发不出更好软件的微软竞争者不得不相继面临失败的命运。试想一下,在CD唱片迅速发展的时候,唱片业的其他商家如果不采用CD格式,它们的下场会怎样。
与Windows的迅猛发展一样,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也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富有的人。目前Windows占据着软件产业95%的市场份额,面对这种近乎垄断的局面,众多的软件开发商开始联合起来反对微软。美国政府已于1998年提起了一项引起轰动的诉讼程序,但时至今日该项诉讼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1993年底,网络在国际互联网(World Wide Web)的迅猛发展下开始走进大众生活。随着国际互联网各种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简直就是在以光速前进。虽然最初的设计只是为了张贴文字和图片,但网络这种崭新的媒介很快就融入了音乐、动画以及视频,同时还创造了许多新型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竞价、折扣机票预订等等。
如今,互联网与电话以及收音机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工具。对于大部分城市居民,甚至居住在乡村的人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在网络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谷歌无疑是众多公司中发展最为成功的一家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九成以上的网民在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这使它获得了与当年的Bell/AT&T、IBM以及微软相似的几近垄断的市场地位。
谷歌的经营模式是史无前例的,这家由佩奇和布林创建的公司提供了一种完全免费的服务产品——搜索引擎。然而,这种无需付费的服务却创造出了惊人的利润,而且每年都在成倍增长!
除了一些被剥离出的单项服务,谷歌不向使用者出售任何东西,但它却比巅峰时期的IBM和微软更令人畏惧。谷歌在互联网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使它有可能对大部分网络通信实施控制:包括电子邮件、电话、新闻、电视广播、软件发行、电子商务……
用户在谷歌进行的每次搜索都会被记录,无论他使用的是谷歌的哪种服务(搜索、绘图、新闻阅读……)。为其招来非议的还有谷歌的邮件系统Gmail,它除了分析电子邮件的内容,还会保存所有收到和发出的邮件,甚至在用户删除邮件后仍然会保存——以免用户某天忽然后悔,希望重新阅读。在不久的将来,谷歌将能够建立起一个在重视市场的同时也重视社会价值的企业形象,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
诚然,谷歌从未表示过有类似垄断的愿望,但其潜在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就如同一个信奉和平主义的国家从不会试图聚集任何战争实力一样。
谷歌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许多软件和信息产业公司的担忧,其理由非常简单。谷歌的利润如此之高,以至于它可以免费发行那些竞争对手正在出售的产品: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等等。通过不断宣扬信息产品的免费化,谷歌给用户们留下的印象就如同一个纯真的好朋友。
矛盾在于,一方面谷歌是一个赚取了大量利润的上市公司,而另一方面,它又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与后嬉皮士主义类似的无私风度。公司的每一个决议——包括极具争议的世界文学遗产数字化计划——都伴有充分的理由和论据以平息外界的批评。这种灵活的方式已经赢得了不少美国学者的认可。
致力于维护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硅谷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对谷歌的“商业模式”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扬,将其称为“神奇的商业模式”:“他们实现的创意是绝妙的,他们向你提供服务,却只从广告服务中获取收入,其中最令人赞赏的是,没有一丝的强迫要求你点击他们的广告!”
那么这位反传统的学者是如何看待谷歌收集用户的数据信息的呢?“这是引发担忧的根源”,他承认。他的评价相当直接:“如果他们滥用这些数据,他们的股票价格将会大跳水”。
同时莱茵戈德也承认不能完全排除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以及政府可能会试图秘密控制这些信息。
谷歌提供服务而不索取任何回报的运作模式,不仅会让那些因为谷歌的文学作品数字化项目忽视著作权而出离愤怒的作家更加警惕和担忧,也会引起以微软为首的众多软件业巨头的不安。因为就在不久前,诸如微软等巨头们的地位在人们看来还是固若金汤的。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谷歌也会因为过度使用其垄断地位而陷入被指控的境地,理由非常简单:它所免费发行的软件正是其他主要软件生产商赖以生存的商品!
谷歌的整个发展史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在于,它是悄无声息地登上顶峰的。这种大幅度的崛起是如何在完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实现的呢
二、为何未曾引起注意
丹尼尔•伊克比亚(Daniel Ichebiah)作者: 书名: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相比其他网络公司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懂得更好地理解并满足网民的需求:信息搜索。谷歌则由此远离了那些新闻头条的关注,踏上了自己的平凡发展之路。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众多具有开创性的公司都希望成为真正的强者。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场竞争的胜利者会是网景,因为它当时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经济的先锋。
1995年8月8日,网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引发了狂热的认购,其股票价格一路狂飙,根本无法稳定。而早在几个星期之前,负责策划其上市的事务所就接到了不计其数的股票购买者的咨询电话。面对这种抢购狂潮,其股票发行价格足足翻了一番,从14美元涨至28美元。上市开盘后,成交价迅速飙升至71美元。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交易日结束时,网景的创造人吉姆•克拉克所持有的970万股股票市值已经达到了5.65亿美元。
网景这家全新的公司——仅仅成立了16个月——由此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第一家如此大规模的上市公司。作为网络经济的新贵,克拉克丝毫没有掩饰其野心:把网景发展成“互联网上的微软”。拥有2 000万用户的网景Navigator浏览器已经成为了网络用户的必备软件,信息产业的巨头诸如甲骨文公司、太阳公司和IBM,也似乎从中看到了摆脱Windows统治的希望。
然而,1998年1月,在经历了一个亏损1.15亿美元的财务季度后,网景不得不面临失败的命运。它的对手微软凭借旗下的IE浏览器不仅成功挽回了落后局面,而且成为了网络浏览器的新霸主。关于网景破产的消息并未引起轰动,因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正集中在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以及对互联网经济发展前景的狂热期待上。众多投资者甚至断言一个“新经济”正在诞生。几个月后,随着网景被美国在线收购,这个品牌从历史的河流中悄然蒸发了。
1996年4月12日,网络新贵雅虎公司进入二级股票市场。仅仅在一年前还是普通大学生的两位创始人杨致远(28岁)和大卫•费罗(30岁),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股权(各占17%的份额)演变为数百万美元的财富。那些有眼光在雅虎进行风险投资的人也一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作为一个古巴移民的儿子,杰夫•贝佐斯于1995年7月创建了第一家网上书店——亚马逊,并在1996年底拥有了近20万的客户。这家公司由此迅速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新代表,而“网络经济”则被认为是可以取代传统经济的新希望。然而,尽管在股市募集到了巨额资金,但亚马逊的亏损状况仍在继续。
事实就是这样:投资者对网络充满信心,因此对于那些与互联网这只未来会下金蛋的母鸡相关的新公司,他们都愿意为其投入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资金。
谷歌的上市则比其他网络明星更晚,也更谨慎。1998年年底成立之初,谷歌的确吸引到了部分投资,但当时全世界媒体的目光都集中在美国在线、e*Trade、eBay、AltaVista、mp3.com、Priceline等公司身上。在法国,备受关注的则是Multimania和Caramail等新星公司。
相比其他网络公司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懂得更好地理解并满足网民的需求:信息搜索。谷歌则由此远离了那些新闻头条的关注,踏上了自己的平凡发展之路。
在这个网络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雅虎的市值达到了400亿美元——是苹果电脑公司市值的3倍。迈克尔•戴尔在选择开设网站进行营销后,其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直线上升,戴尔公司的营业额达到甚至超过了之前一直占据销量第一的康柏公司。而美国在线则准备收购传媒巨头时代华纳公司……在众多的成功故事中,谷歌就好比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章节夹杂其中。
尽管谷歌不断赢得用户的良好口碑,但媒体的注意力却被另一桩大事件所吸引了。
2000年4月,纳斯达克(科技股市场)遭遇了第一次大震荡。随后,虽然经历了几次反弹,但这个二级市场仍然遭受了巨幅下挫,甚至对整个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刚刚创造了增长纪录的网络广告业务,从2000年第二季度开始遭受第一次下滑。于是新兴网络公司纷纷关门歇业,从而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就业困难。2001年1月2日,纳斯达克的市值和重新回到1999年的水平。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大部分网络公司不得不惨淡经营,整个2000年,美国的les.com公司共辞退了41 515名员工。
在整个网络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谷歌却悄无声息地迅速成长着。网络已经褪去了它色彩斑斓的外衣,而曾经对网络公司寄予厚望,却又不得不看着它们失败的大众媒体,开始不再过分关注网络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谷歌探索出了如何从信息搜索这一基本上网需求中获取丰厚利润的运作模式。
不计其数的公司最终遭受失败,就是因为没能找到这样一个出色的创意。AdWords模式(位于页面右侧的付费广告链接)的提出,肯定借鉴了Overture公司的相关概念,但佩奇和布林对其进行了绝妙的改造,这使得AdWords成为了这对搭档的第二个天才创意。
1999年至2003年,谷歌的营业额获得了437 115%的惊人增长。最初的220 000美元投资,已经变成了近10亿美元。然而,这两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还是没有引起信息产业巨头们的注意,后者仍然在关注哪家公司能够率先从不景气的网络经济中摆脱出来:是IBM、微软、戴尔、思科还是新星亚马逊或雅虎。
2004年夏天,谷歌成功上市,短短几个月,人们突然意识到,在那些传统的巨头们中间,崛起了一个新的巨人,它就是谷歌。逐渐地,谷歌似乎成为了信息产业中“举足轻重”的新公司,甚至成为了信息产业新纪元的代表。
反观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Real或者eBay这些几乎在同一时期崛起的公司,现在已经被谷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同样需要提及的,还有那些曾经在互联网上昙花一现,最终却没能成为传奇的公司或者品牌:网景、mp3.com、AltaVista……
从2004年年底开始,佩奇和布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计划,其中大部分都经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考虑和研究,例如充满争议的世界文学遗产数字化计划。
佩奇和布林实现的无与伦比的产业模式,使他们获得了某种控制互联网的能力。他们已经冷静而坚决地为谷歌规划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可能使谷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公司。

三、完美的奶牛
丹尼尔•伊克比亚(Daniel Ichebiah)作者: 书名: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拥有一头“奶牛”:产品仅仅凭借其知名度实现连续多年的热销,而且不需要做任何改动。随着一个非凡的天才创意的诞生,谷歌找到了一头完美的奶牛。
一家公司获得成功诚然可贵,但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国际巨头的地位则是另一回事,这种情况是极其罕见的。
佩奇和布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随后又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将谷歌打造成了资讯业的绝对第一,除了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地位之外,谷歌还成了信息产业新纪元里的龙头老大。
到底是哪种(或者说哪些)因素造就了这种成功呢?关键在于,谷歌的创始人懂得抢在所有竞争者之前,建立起一种高效的赢利模式。这种具有开放性的模式是如此巧妙,以至于没有人能判断出它的涵盖范围到底有多广。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拥有一头“奶牛”:产品仅仅凭借其知名度实现连续多年的热销,而且不需要做任何改动。LU饼干是如此,可口可乐是如此,Quies球(即耳塞——译者注)也是如此,它们都是最好的例子:产品经久不衰,而生产商却不用耗费一分一毫为产品进行任何修缮。
谷歌甚至较比尔•盖茨的天才创意更胜一筹,后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建立一种自动化的赢利模式。现在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成功之路进行一下对比。
1981年7月,IBM推出了其著名的个人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装备有英特尔公司的8088微处理器和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当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计算机行业的老大IBM,居然授权微软公司向其他计算机生产商销售相同的MS-DOS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于是借用IBM的品牌效应销售出了不计其数的操作系统软件。只要计算机生产商为装备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安装上MS-DOS操作系统,用户就会认为这家生产商销售的是“与IBM兼容的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计算机公司,其中有不少至今仍在生产,例如康柏、Gateway……
凭借MS-DOS,微软公司有了一个巨额的收入来源。IBM或者康柏,宏碁等厂商每销售出一台计算机,就会有一部分利润流入盖茨的公司。诚然,微软此后也开发了不少新的利润来源,但仅仅MS-DOS一项产品就为它赚下了足够与其他软件厂商竞争的资本。随着Windows的出现,微软的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因为绝大部分计算机终端都会预装这种操作系统。仅此两项,就足以将比尔•盖茨送上世界首富的宝座。直至2005年,微软仍然是如此的强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能与之匹敌的对手。
令人难以置信却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谷歌的创始人成功地找到了比MS-DOS和Windows更有效的“奶牛”。这种连比尔•盖茨都没有想到的赢利模式从逻辑上看却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这是一个非凡的天才创意。
谷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其广告业务,它推销的广告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AdWords,当你在谷歌上搜索“自行车”时,你就会在窗口显示栏的右侧看到一系列商品广告链接,诸如“荷兰自行车及配件”、“科雷兹越野自行车”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链接与网民的搜索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相对于那些充斥在网络上、令人无法忍受的广告链接(与用户的搜索毫无关联),只会引起用户对广告发布者的反感。谷歌的链接则更容易被网民接受,他们会自愿地去点击这些链接。
凭借AdWords,网民在商业广告链接上的每一次点击都会为谷歌增加几分钱的收入,这种赢利模式的效率非常惊人,谷歌的营业额不断得到巨幅增长。2002年,谷歌的收入是439 508美元;2003年,其收入就超过了10亿美元(准确数字是14.65亿美元);在接下来的200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1亿美元;2005年,谷歌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61.38亿美元。到目前为止,谷歌的收入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完全是前所未有的!
谷歌的第二个收入来源是AdSense:放置在其他网站上的商业广告链接。例如,某个交流自行车乐趣的网站就可以将前文提到的商业链接张贴到自己的网页上,当网民点击这个链接时,放置链接的网站和谷歌将共同分享广告收入。换句话说,那些将谷歌的商业广告链接放置到自己网页上的网站也能从中获利。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众化,也是最廉价的广告形式”,谷歌法国子公司总经理马特•卡尔杜内这样评价。在他看来,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谷歌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小型企业和那些想通过网络销售商品的个人。例如,皮杜通过在个人博客上放置谷歌的商业广告,其分享到的收入就足以支付日常的生活所需。
谷歌正在世界各地开办商务代表处,推销其关键词或将关键词放置到其他网站上,其业务范围涵盖了一切可能的领域,甚至那些平常很少触及的事物:“鹦鹉饲料”、“可拆卸库房”、“杏仁浆”、“滑门”、“布尔•让•布雷斯的汽车学校”、“劳拉•克劳馥”,等等。
即使是在最疯狂的梦境中,比尔•盖茨恐怕也没有想象过一头如此出众的奶牛吧!

四、谷歌是与众不同的
丹尼尔•伊克比亚(Daniel Ichebiah)作者: 书名: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任何企图以传统方式来解读谷歌的尝试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企图以传统方式来解读谷歌的尝试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这家公司的运作模式完全是其独创的,当然,这并不代表它的运作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谷歌的发展是建立在一种非条约性的合作之上的,而且它完全按照两位天才的喜好前进,这两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就是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
佩奇和布林建立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组合,凭借其远远高出常人的智商,他们集合了理查德•布兰森、泰德•特纳、迈克尔•戴尔、比尔•乔伊(太阳公司的创造人之一)以及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所有卓越品质。唯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是两人共同管理企业。
优秀的计算机专栏作家鲍伯•科林吉里曾这样风趣地评价天才:同样的错误他们只会犯一次。然而历史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天才也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迷失方向,只是天才们懂得停下脚步认真思考,然后再重新调整前进的方向。于是科林吉里又慎重地补充了这样一条:所谓超级天才,就是同样的错误在犯了两到三次后能够认识到自身错误并加以改正的人。佩奇和布林或许就是这样吧。
历史总是会不断赐予天才们机会,使他们不顾一切地努力追求和实现某个大胆新奇的创意,而且往往这个创意最初并不能被同时代的人所接纳。这种不为他人的非议左右的执着态度,甚至会被看做是狂妄自大。
1984年,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革新理论的史蒂夫•乔布斯,在推出苹果电脑的前夕,曾接受过一位记者的提问:“你调查过公众是否需要这种计算机吗?”乔布斯的回答精彩绝伦:“难道你认为莱昂纳多•达•芬奇在绘制‘蒙娜丽莎’之前也做过同样的调查吗?”。
1990年5月发布Windows 3.0操作系统之前,比尔•盖茨也曾为之努力了漫长的七年——因为大众似乎并不需要这种新的操作系统。在此期间,他不得不面对当时大部分软件设计公司的拒绝,其中也包括他的股东IBM,后者甚至根本不愿意提及新的操作系统。在微软内部,管理层也曾动摇,试图放弃这一似乎没有任何成功希望的计划。然而盖茨选择了坚持,并最终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种看似固执己见的态度源于他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如果说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受到了这种信念的鼓舞,那么佩奇和布林也得到了相同的激励。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作为技术狂热分子,他们对战胜质疑更加充满信心。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偏执的自信是促成佩奇和布林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是这种自信成就了他们比以往任何智者更聪明的超级天才地位。
佩奇和布林从一开始就坚信,研究并建立一个高效的搜索引擎是网络用户最为需要的。然而当时的网络巨头——雅虎、MSN(微软)、美国在线等等,却认为网络用户的搜索需求是第二位的,他们更注重的是为网络用户提供“门户网站”,向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甚至明知太多太复杂的服务有引起用户反感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佩奇和布林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与传统理念的不同。例如他们拒绝在谷歌的网站上放置广告栏,他们也没有跟风在网页上放置生动活泼的Flash动画,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引起众多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得搜索结果的用户们的不满。
谷歌服务的成功还来源于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它没有任何装饰。与其朴实无华的界面相对的是,其竞争者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浮华的风格,在网站页面上堆砌起无数华丽的交互式动画。佩奇和布林所坚持的理由是:选择其搜索引擎的用户不仅仅是因为认可搜索结果的质量,同时也喜欢其朴实无华的界面——这一点与其他网站的复杂和花哨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华丽之风仍在继续,众多网站并未意识到这个教训。
在信任和使用雅虎、AltaVista及美国在线多年之后,我们和许多人一样将自己计算机的浏览器首页从这些网站改为了谷歌。笔者本人是2001年作出这项选择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欣赏谷歌朴实的界面。凭借其极其简洁,仅仅专门用于搜索的界面,谷歌促使雅虎开始了界面的简洁化:不再有广告栏,首页也不再堆得像一个储藏室。
按照上述分析,要超越其他传统观念,还需要不少超脱的精神——或者说是勇敢无畏的态度。那些愿意接受盖茨、乔布斯、戴森等人那种固执己见的人,往往会很容易引起投资商的反感。约翰•杜尔和迈克尔•莫瑞茨这两位风险投资商从1999年6月就开始向谷歌注入资金,但他们也曾因为对固执己见的佩奇和布林深信不疑而感到懊恼。
谷歌两位创始人与众不同的特质中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塞吉•布林是犹太教信徒,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1970年受反犹太主义影响离开前苏联。拉里•佩奇的母亲也是犹太人,尽管后者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比家务更重要。
性格的独特来源于信任,一种文化也能形成一种世界观。也许,在犹太民族的精神中本来就存在某种挑战智慧极限的嗜好,他们喜爱深入探讨、喜爱提问、喜爱辩论、喜爱交流各自的观点、喜爱捍卫自己原则,等等。这种对辩论的爱好经常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当这种思辨上升到某个层次的时候,它往往会激发出石破天惊般的灵感。1983年,当来自百事可乐公司、略显拘谨的约翰•斯卡利被苹果公司录用时,他曾惊讶于在这个年轻的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们居然能在一起连续几个小时的放肆争论。令斯卡利印象深刻的是,在这种看似乱成一团,人人面红耳赤的辩论中,往往能诞生出绝妙的创意和构想。
佩奇和布林都喜好辩论,愿意接受挑战和解决问题。他们喜欢与充满创造精神和灵感的人共事。因此谷歌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工程师。相对于其他公司,谷歌的创始人更愿意鼓励对新创意的研究,支持就某个问题或技术观点进行辩论和交流。谷歌由此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智力开发中心。
犹太文化底蕴可能是造就谷歌特质的另一个因素。佩奇和布林都喜欢做好事,他们相信能改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种观念并不是他们的原创,在我接触过的许多企业领导者身上都存在这种精神。对于谷歌来说,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了一个格言:Don’t be evil(不作恶)。

五、不作恶
丹尼尔•伊克比亚(Daniel Ichebiah)作者: 书名: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两位创始人的目标十分明确,他们公开宣布,希望将谷歌打造成一家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公司。
2004年春天,在谷歌上市前夕,它的创始人给所有投资者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就指出:不作恶。
拉里•佩奇这样写道:“通过这句格言,我们希望能准确地表达出,最可贵的力量在于——永远只做正确的、符合道德观念的事情”,他更进一步的指出,“不作恶”会比“做好事”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们认真考虑了很长时间,最终得出结论,如果我们的公司能为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即使会损失一些短期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仍将会获得丰厚的收益——作为股东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我们的员工也赞同这个观点”。
为了实践这种观念,谷歌发起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谷歌基金会每年获得公司利润1%的资金,并且表达了同样的雄心壮志:“我们希望基金会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以其创新精神和能够应对世界性问题的丰富资源,在世界上的影响超过谷歌公司本身”。
两位创始人的目标十分明确,他们公开宣布,希望将谷歌打造成一家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公司。的确,历史上以此为信条的商业机构非常罕见,也没有任何一家大型企业敢于提出类似的口号,因为他们担心这会使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经常性地成为媒体讽刺或批评的对象。
有一种观点认为,获取金钱是企业家的原动力,在美国更是如此,这显然是非常狭隘的。的确,大部分信息产业的巨头都以追逐利润为目标,或许他们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这种观点的。但是有时候,还有其他某种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文化,例如将一项发明物质化的愿望,或者希望对社会事件施加影响的权力欲望。
Paypal的创始人之一麦克斯•拉夫琴以他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获取金钱并非企业的唯一目的。他解释说,吸引他投入到极度紧张的研发工作中的——往往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是因为他从这项工作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在谷歌创始人的眼中,赢利似乎一直都是第二位的,甚至那些曾经帮助过谷歌的风险投资者都很难使他们认识到重视赢利的必要性。虽然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开始逐渐关注利润问题,但“做好每一件事”仍然是谷歌的正式口号。
对于佩奇和布林,这种信念由于两人的自信而成倍增长。这使得他们可以将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议题付诸于实施,而不用过多地担心外界的反应。最好的例子就是其世界文学遗产数字化计划,这项计划在法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引发了强烈的抗议。
谷歌创始人对于一些设想的出发点其实并没有问题,而且他们的确是怀着某种无私的良好愿望,除了创立谷歌基金会之外,佩奇和布林的许多个人投资项目都表现出了这种愿望。作为公众慈善家,他们明确地表示愿意支持各种资助计划,无论资助的对象是某个程序员还是某个独立电影制片人。
这种源于内心良好愿望的自信使他们开始实施一项无可比拟的信息数据库建设计划: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个人数据储存系统。对此,他们也表示是出于良好愿望。
从2002年3月开始担任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让•诺埃尔•詹尼内,对谷歌的世界文学遗产数字化计划持反对意见,他表示:“‘我们会在挣钱的同时造福人类!’,谷歌创始人的这种观点值得质疑。对于这种美国人身上常有的‘天真纯朴’,我们应该谨慎对待”。
谷歌的表现不得不令我们回想起索尼的例子。井深大在1946年创立索尼公司时,也怀有同样伟大的无私愿望。当时他曾表示希望推动“文化层次的提升”,“他考虑问题的原则是,公司的产品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20世纪90年代末任索尼公司总裁的出井伸之曾这样评价创始人井深大。与佩奇和布林一样,井深大的目光远远超越了企业的赢利活动,而更希望将索尼置于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中。1997年12月井深大去世后,时任索尼公司总裁的贺典雄曾说:“即使是在索尼公司赢利非常少的时候,井深大仍然坚持拨款给索尼基金会,以支持在中小学中推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此外,其支持的领域同样也涵盖对幼儿的教育”。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井深大似乎意识到自己可能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他在这段时间的思考显示出了某种怀疑:科技对于现代社会的真实贡献到底是什么?“高科技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有一种无法预见、模糊而抽象的世界性精神,那就是人类的创造性”,井深大解释说:“人类被物质观所包围,以至于内心被冰冻起来”。
假如这位索尼创始人2006年仍健在,他可能会惊诧于一位名叫霍华德•斯丁格的美国“清道夫”所进行的工作。霍华德•斯丁格2005年受聘于索尼公司,以改善这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赢利状况,这位务实的总裁一举切中要害,干净利落地剥离了那些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赢利的项目。不仅如此,他还将索尼公司撤出了家用机器人市场,此前索尼已经在该领域投资了十余年,其主导者是一位拥有诗人般梦想的工程师土井利忠,而他正是井深大思想的忠实践行者。通过Aibo机器人的研发,土井利忠希望不仅仅设计出一种实用的机器人,而且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就像人们买了一张桌子,而只是出于娱乐的目的将其挂在墙上”,显然,索尼公司的股东们并不这样认为。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所表现出的这些慈善愿望与股东们的要求能够长期并存、融洽相处吗?

六、沉默的世界
丹尼尔•伊克比亚(Daniel Ichebiah)作者: 书名: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谷歌对敏感信息的散布十分在意,尤其是那些与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和资讯,请记住谷歌有一条不可违背的严格纪律,那就是:“沉默是金”。
沿着旧金山南部的高速公路顺势而下,就可以到达赫赫有名的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个盆地就几乎成了高技术的代名词。谷歌的总部Googleplex就位于这里。
最初,它的总部只是位于山景城的一栋小楼,但紧接着就盖起了第二栋、第三栋。现在,Googleplex已经成为了一座拥有15栋办公楼的小城。在它的入口接待处摆放着一个地球仪,上面用灯光标明了世界上有信息搜索需求的地方。地球仪上只有一处地方是黑暗的:南美洲的阿马索尼亚地区。为了使这块地方也被照亮,谷歌甚至有可能为当地提供电力,从而使这一地区与世界连成一体。
为谷歌服务的员工,有一半左右都是工程师,这个庞大的团队有数千人之多。因此佩奇和布林一直希望将总部建设成为一个“为工程师设计的工作地点”,也就是一个真正的大学校园。他们的口号是:员工应该在这里感觉到十分惬意和舒适,愿意在这里工作。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他们不仅建成了绝无仅有的信息化办公大楼,而且还包括了运动场、餐厅、美发室、按摩房、幼儿园、游泳馆……谷歌法国公司总裁马特•卡尔杜内这样评价:“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完全可能在这里度过几个星期而毫不察觉时间的流逝”。
谷歌为吸引高素质的员工制作了一部电视宣传片。片子的开头,一位工程师反复夸耀公司迅速的反应能力,以及它在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计划方面的高效率。然后,解说员的音调迅速变化,像推销广告片里一样开始展示一个家庭娱乐中心,每个环节都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从丰盛的午餐选择到设备齐全的健身房。有孩子的员工也不用担心,他们年幼的孩子将由公司提供全天候的照顾,女员工也能感受到公司无微不至的关怀,从生孩子时收到的鲜花到为她专门更改的工作时间。这种条件优厚的工作环境似乎是引人入胜的,但要真正享受这一切,还需要带上一朵名为“谨慎”的小花。
2005年1月17日,马克•简成了谷歌的一名员工,在此之前,他已经在IBM公司完成了实习,并在微软公司工作了一年半。之所以选择谷歌,是因为他相信在这家致力于“干扰”技术开发的公司里能获得愉快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
到Googleplex的第一天,马克•简就领到了一个胸卡和一台笔记本式计算机,还有一个储物箱和些许的意外。整个上午,他只参加了一个介绍公司情况的宣传说明会,3个小时的会议甚至到了令他厌烦的程度。在当天剩余的时间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公司内部局域网上浏览。
在马克•简创建的博客上,他写下了一些内心的真实想法:“谷歌非常成功地将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搬到了自己的局域网上,不过幸运的是,它运用自己的搜索引擎从中过滤了某些信息”。99zeros.blogspot.com。
上班的第二天,这位新员工参加了一个关于全球销售的研讨会。他不仅惊讶于谷歌所使用的高级设备,也叹服于谷歌提供的丰盛食物和饮料,“公司提供了许多福利,而且懂得如何营造气氛:免费的食物、开放的休闲吧、各种促销赠送活动简使用的英文单词Swag,参考了与一个乐队有关的促销方式,使用T恤、张贴画以及海报等。、滑雪日……他们拥有提供一切好东西的天赋”。
2005年1月21日,马克•简的博客文章标题就是:“佩奇和布林完全了解应该如何营造公司氛围”。他在文章里写道,星期四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是一场介绍公司财务状况的说明会,其中包括对2004年度财务情况的回顾,说明会一结束,等待1 500名与会者的是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4~5人为一个小组,共有250组,接着他们拿到了详细的活动内容说明,随后一起出发参加由谷歌和当地警方联合举办的旧金山大巡游。旧金山的市民无不为街道上风度翩翩、斗志昂扬的“谷歌人”所折服。巡游队伍最后汇集到克特大楼,在这栋高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地区的景色。随后,由1 500人共同参加的晚宴为充满欢乐的一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后的一天,同样是快乐连连:简受邀参加公司的年度出游,到一个滑雪场游玩。公司员工一起乘坐到斯阔山谷的巴士,然后在那里滑雪一整天。当晚,同样安排了一个大型庆祝活动,这次的活动地点设置在一个停车场,原因是公司员工在过去的一年内人数翻番,没有酒店能够全部容纳。停车场里一共架设了五个帐篷,其中四个是按各自的主题布置的(包括加勒比风格、得克萨斯风格、流行风格和爵士风格),主帐篷里则提供了丰盛的、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美食。
“我试图与每个帐篷里的人都谈几句,相互认识”,简说在那里他认识了不少人,其中有一些将和自己共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认识那些未来的同事,不过这些人大都很酷,我仅仅和他们在震耳欲聋的音乐中聊了几句。我遇到的所有人都显得非常年轻,充满活力,我相信自己在这样团队中工作一定会十分快乐”。
快到22:00时,佩奇和布林出场介绍当晚的重量级乐手:他们的成名曲曾进入1980年金曲排行榜,来自旧金山的组合“摇滚童话”。随后,谷歌的员工们开始陆续步入舞池。
1月23日,星期天,马克•简终于有空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同时再次提到了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他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新员工的令人惊讶的直率:“我意识到这些福利是为了让我们节约更多的时间,以便更长久地停留在工作岗位上——这几乎是掩盖不住的事实。就拿免费的食物来说,每个员工一顿午餐最多花费3美元,一顿晚餐最多花费5美元,合起来一天就是8美元。但员工会因为得到这些而可能连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以及会因此而加班工作到很晚,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公司从他们身上获得的利润远不止8美元”。
简还发现,这种管理模式为公司产生了非常好的宣传结果,而公司从这种良好形象中所获得的好处显然比员工多得多:“现在再来看一看其他的福利吧:医生、牙医、洗车……可以列举出的服务数不胜数,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项服务都在你的身边,以便使你不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简承认这些福利都十分方便,但按照这种逻辑,谷歌完全应该为所有的员工提供住房啊!
于是简试着去比较谷歌的后勤保障服务与他在微软所享受到的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显得他在微软的运气比较好:“相对微软提供的福利,谷歌所提供的待遇相形见绌”。
到了下一个星期二,简已经不得不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完成工作,但他的博客评论再次继续:“对于不了解情况的人而言,谷歌为那些希望住在旧金山的员工提供了非常好的福利保障:免费的交通车。在整个路途中,你都可以上网继续你的工作,因为公司在车上提供了高速无线网络服务”。
每辆交通车可以运送50名乘客,共有六辆车从早到晚来回穿梭。简之所以心情不太好,是因为那天早晨交通车被塞得满满的,他甚至被挤到了紧贴窗户的地方,而且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也出现了故障。由于整个行程需要1个小时,再加上从家到交通车停靠点的时间,简花了1个小时20分钟才到达公司。但是不管如何,他还是认为为了能生活在旧金山值得这样奔波。
事情在26号,星期三的晚上变得复杂起来。在简午夜发表的以“Ooops”为标题的文章中,简对暂停其博客进行了道歉,并承认自己之前的言论不合时宜:“我将一些本不该出现的东西张贴到了博客上。但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并没有要求我撤销那些文章(包括我对公司进行批评的部分)。我发现谷歌对敏感信息的散布十分在意,尤其是那些与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和资讯,当然这完全可以理解。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停止博客,但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因为我想让你们知道谷歌仍然是非常酷的。”
第二天,简在其博客上的言论则表现得温和了许多。他介绍了在谷歌作为AdSense项目(将广告关键词放置到其他网站上)合作负责人的工作,并且很高兴地就一个问题谈论了很长时间,那就是公司为其提供保障将20%的时间用于个人研究。
事实上,谷歌的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在每周抽出一天用于自己选择的研究项目。这个安排与简“20%的时间”的表述是完全相符的。在这一天,工程师们可以组成小的组合,就某个创意进行研究,并且按照需求使用任何可用的设备或技术,在这篇文章中,简的语气依然十分兴奋。
6月28日,星期五,梦想破碎。简得到了被解雇的通知,而且起因就是他的博客:“这个消息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就在两天前,我还检查了自己的博客,删除了所有不合适的文章——关于财务状况和未来产品的评论,而且从那天以后就没有再涉及过相关主题”。
这位转瞬间就从谷歌离职的年轻人坦言,自己对被解雇毫无怨言,反倒觉得增长了经验。但与此同时,他也承认自己意识到了博客的巨大影响力,并表示以后将会更加谨慎。
通过这一事件,马克•简才真正了解了谷歌一条不可违背的严格纪律:“沉默是金”。

七、神秘的公司
丹尼尔•伊克比亚(Daniel Ichebiah)作者: 书名: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
谷歌的沉默,这种对保守秘密的崇拜,已经成为了它的一种武器,成为了这家与众不同的公司的法宝之一。
“你见过比尔•盖茨吗?”
——“当然,你能想象我没见过比尔•盖茨就能够写一本与他有关的书吗?我见过他不下20次。他甚至为我的传记专门安排了一次两小时的会谈”。
这个问题,我在写作关于比尔•盖茨的书时有足够的信心回答,但对于谷歌,我无言以对。因为与写作别的书不同,我从未有机会与拉里•佩奇或塞吉•布林会面,原因不在于我没有尝试,而是因为我遇到了一堵沉默之墙,这在我的写作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我向谷歌提出的所有采访申请都没有获得同意。最初,我与谷歌法国分部的一位公共关系负责人取得了联系,但她并没有给我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是表现出了不错的热情。由于要休产假,她将我介绍给了她的同事:贝特朗。
后者的办事风格十分简单:她总是表态无法回应任何申请。最后,直到我给谷歌法国分部老总马特•卡尔杜内发了一封措词激烈的信后(我甚至直接将电话打到了他的家里,以至于引起了他夫人的愤怒),我才最终能够有机会与他们两位共进午餐。但是正是在这次午餐中,贝特朗明确地告诉我与佩奇和布林会面几乎是不可能的。
经过艰苦的努力,在我的一再坚持下我终于获得了到加利福尼亚山景城谷歌总部进行采访的机会。我再三告诉自己,一旦到了那里,与佩奇和布林会面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期间还有一家男性杂志社与我并肩战斗,然而几个星期之后,我再次遭到了拒绝。
与此同时,我很惊讶地意识到,我去信联系的所有谷歌员工没有一个人给我回复。而且,塞吉•布林的父亲也是以令人绝望的沉默来回应我的请求。迈克尔•莫瑞茨,这位来自谷歌主要投资方——红杉资本投资基金的先生,也没有给我任何积极的回应,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通常情况下,谷歌根本不给予采访请求任何答复。如果你最终有幸找到一位接待人员,答复也往往是“不”。例如一位名叫高卢歇的员工就直截了当地说:“走吧,没有什么可看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家公司拒绝接受采访呢?它又能从自己建立起的沉默之墙中获得什么呢,哪怕冒险被人认为态度傲慢?为什么谷歌的领导者选择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内始终坚持表达尽可能少的意见?而它的竞争对手诸如史蒂夫•鲍尔默(微软公司)、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以及迈克尔•戴尔(戴尔公司)的表现则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像知名记者一样,时刻准备就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还意识到,其他的记者,甚至包括那些杰出的美国同行,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正如《华盛顿邮报》的戴维•维斯所说:“我曾经发现谷歌可能准备对我说些什么,结果却完全不是我希望的那样!”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明白,这种令人疯狂的沉默实际上是谷歌的一种武器。
谷歌建立了一种了不起的赢利模式,而这种模式是它借鉴了另一家名为Overture的公司的创意,这种运营方式为它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因此,谷歌当然会担心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以及雅虎、亚马逊、eBay甚至是英特尔和戴尔等公司的老板会从它这里获得灵感。
谷歌尤其担心的是各种流言蜚语,使人相信它会挤垮微软和雅虎,会控制互联网,会以低价出售计算机而抢占康柏和戴尔的市场份额,甚至会与另一家大公司合作而垄断市场。
佩奇和布林是绝顶聪明的,他们当然不会有“卑鄙天才儿童”的不良品德,但他们很可能会因为看到竞争者在惴惴不安中猜测谷歌的下步行动而暗自得意。
谷歌的沉默,这种对保守秘密的崇拜,已经成为了它的一种武器,成为了这家与众不同的公司的法宝之一。
我们将慢慢揭开这家公司的历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