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9, 2010

经史百家杂钞  《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在清代,在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观止》,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古文选本。但是,由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经史百家杂钞》则不然。《杂钞》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都是超过了《古文观止》的,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是并不亚于《古文观止》的。“观止”者,观此为止也,其他不必看也。《经史百家杂钞》,可以说就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也可以叫作《曾氏古文观止》。
  同《古文辞类纂》相比,其中叙记、典志为新增入者,而删去了姚书中赠序一类,在选本的实际效用方面,《杂钞》改变了《类纂》较偏重对古文的研读、模习和应用,而于姚氏义理、词章、考据三条标准外,另提出经济(此处为“经世济民”之意)一项,力求选文与政事结合,使读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也就是说,《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比之主要是注重辞章的《类纂》来,《杂钞》的实用价值无疑是远超其上的。而将义理、词章、考据大体都归宿于经济。在内容上,减去了《类纂》中内 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并新增了经、史、子三类的文章,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分量。从而体现了曾氏注重经济、归宿于经济的 治学精神,表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其所选文章多为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选择精当,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体裁兼备,故可作为研 读经、史、哲学等方面的基础读物,各种文体的示范读物,还可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对照资料,加以参考。
  毛泽东对《杂钞》的这一优点评价很高,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说:“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毛泽东认为,国学的内容,包括“道”与“文”两个方面,但《类纂》只包含了“文”这一方面,而《杂钞》则二者兼之,所以《杂钞》很可贵。可以看出,毛泽东之所以把《杂钞》作为研习国学的入门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杂钞》中包含了“道”与“文”两个方面的文章。又在给萧子升的信中所说的“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一语,就是对这部书的编选功力的精当的评语。“抡”者,选择也,选编也。这句评语的意思是:《经史百家杂钞》已经把从古时到清代的经、史、子、集几方面的精华都囊括其中了。曾国藩与《类纂》的编者姚鼐在编书眼光上有很大不同,曾国藩虽也着眼于文学辞章,但因他主要是个政治家,因而在编纂《杂钞》时,在相当程度上用的是政治家的眼光,姚鼐则主要用的是辞章家的眼光。毛泽东之所以看中《杂钞》,说《杂钞》比《类纂》好,也是因为他不仅仅着眼于辞章,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论和取舍二书。《经史百家杂钞》出版以后,也曾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广泛、深远的影响,对这一点,今人则知之甚少。《杂钞》出版以后,备受文人学子的欢迎,使许多希望得国学之门而入的读书人有了一部精粹、实用的入门书。毛泽东就是这许许多多学子中的一个。由于《杂钞》的部头较大,定价较高,为了适应一般贫寒士子的阅读要求,一些书坊还出了《杂钞》的简编本。曾国藩曾经手录这部简编本,送给友人。
  曾国藩家书中的教子书部分,其中许多内容是教子读书的,曾国藩不仅告诫子女要做读书种子,而且精心推荐了阅读书目或篇目。但这些阅读书目或篇目,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而且散见于教子书中,今人不易查找。《经史百家杂钞》则是一部集中了许多名篇的、系统性很强的国学读本。曾国藩在教子书中推荐的一些古书,《杂钞》不仅选入了其中的一些篇章,而且将这些篇章系统地归入了某一文章部类,使读者不仅便于集中阅读,而且能够清晰地看出这些篇章在整个古代文章中的位置。例如,曾国藩在一封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提到,五经四书之外尚有十一种必读书,其中《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最宜熟读”。在《经史百家杂钞》中,曾国藩便精选了这四种书中的一些名篇,并将其归入某一文章部类。如在《史记》选的《太史公自序》、《十二诸侯年表序》,归入了“序跋之属”;《汉书》中选的《封燕然山铭》、《高祖泗水亭碑铭》,归入了“词赋之属”;《庄子》中选的《逍遥游》、《马蹄》归入了“论著之属”;《韩文》中选的《进士策问十三首》、《祭鳄鱼文》,归入了“诏令之属”。
  目录
  上册
  点校说明
  序例
  卷一 论著之属一
  卷二 论著之属二
  卷三 词赋之属上编一
  卷四 词赋之属上编二
  卷五 词赋之属上编三
  卷六 词赋之属下编一
  卷七 词赋之属下编二
  卷八 序跋之属一
  卷九 序跋之属二
  卷十 诏令之属
  卷十一 奏议之属一
  卷十二 奏议之属二
  卷十三 奏议之属三
  下册
  卷十四 书牍之属一
  卷十五 书牍之属二
  卷十六 哀祭之属
  卷十七 传志之属上编一
  卷十八 传志之属上编二
  卷十九 传志之属上编三
  卷二十 传志之属下编一
  卷二十一 传志之属下编二
  卷二十二 叙记之属一
  卷二十三 叙记之属二
  卷二十四 典志之属一
  卷二十五 典志之属二
  卷二十六 杂记之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