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9, 2010

皮力 1974年生于中国武汉,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他策划的展览包括“希望之星”(青岛雕塑艺术博物馆,2000),“狂想区”(2001,韩国东亚日报美术馆,2002年北京远洋艺术中心)、“正在建设”(东京歌剧院美术馆,2002年)、“润化:亚太媒体艺术”(2002年,北京世纪坛美术馆)和“图像就是力量”(2002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此外,他是2002年“圣保罗双年展”、2002年“上海双年展”和2003年“中国怎么样?”(2003,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助理策划人。皮力出版的著作包括《后现代雕塑》(江苏美术出版社),同时他还曾是美术同盟网站的创始人之一,《现代艺术》特约主编,2002年中国当代艺术奖金评选的艺术总监。

 皮力,人如其名,俏皮而年轻。不过最近几年饱满了不少,有些像充气的小皮球。水灵灵的大眼睛眨巴眨巴,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位影视歌三栖明星,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黄磊。皮力也是老师,任教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但他的身份不仅与此,还是独立批评家和策划人。现在,他又与桦林.布尔思Waling Boers先生(柏林非营利艺术空间BuroFriedrich的负责人)在北京五环边上的草场地艺术区创办了北京U空间(Universal Studios Beijing)–一个非营利的展示空间。
  U空间很高很大,没有展览的时候可以用空旷来形容。门口的标牌,是女艺术家傅杰的作品--用橙红色霓虹灯管做成的「UNIVERSALSTUDIOSBEIJING」字样,每个字母依次循环亮起来,极其商业感。皮力解释傅杰的想法:今天的艺术是商业的,艺术要比商业更商业才行!而U空间的名字听起来也很商业,因为Universal Studios是好莱坞著名电影制作公司,并在全球拥有广受欢迎的电影主题公园。为什么一个中国的艺术空间会叫这么个「大俗」的洋名?皮力脱口而出:「我去年做过电影呀」。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的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青红》,皮力是制片人。而且,Universal Studios如果直译过来,就是做广泛研究的工作室。皮力希望U空间成为广义上的艺术中心,涉及电影、设计、音乐、装置、建筑等等。再者,Universal Studios是跨国的娱乐大片制作公司,而U空间作为一个相对来说小得多的艺术机构,也叫这名,呵呵,算是个调侃吧。

  皮力98年开始在四合苑画廊工作,那时大伙都希望能用商业的手段(商业画廊)把艺术从政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3年后,皮力返回中央美院读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去了一趟英国的Glasgow,那里很穷,艺术家们更是如此。皮力就是在Glasgow第一次接触到非营利艺术机构。这些机构资助艺术家们的创作。艺术家逐渐得以成名后,就会前往伦敦进一步拓展。就好比从成都、重庆到北京、上海一样。皮力介绍西方非营利机构的发展:80年代,西方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开始加大对文化机构的扶持,并资助独立的艺术家或创作项目。中国以前是采取画院制度,但是西方运行的是这另一套体制。非营利机构在西方火了差不多20年,2000年全世界非营利机构开始有很大变化。国际政治体系开始往右转,欧洲右翼势力抬头,对非营利机构虽然继续赞助,但政治上的要求已非常明显。再加上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被慢慢消解掉了!皮力希望在北京做这样一个空间,能做真正好的展览,资助真正好的艺术项目。但是,颇需澄清的是:非营利(non-for-profit)机构并不是不营利(no profit),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它和纯商业画廊(commercial gallery)的区别在于:商业画廊要代理艺术家,造成垄断,形成品牌,是artist-based(以艺术家为基础)。非营利机构不做代理,而是project-based(跟着项目走)。U空间的格局现在分为两部分,一边做学术展览,一边做商业销售。学术展览可产生效益的部分,将转换到销售这边接着做。销售挣来的钱,会循环到用于学术。可是,这个循环怎么保证纯净?相信皮力已经被N个人反问过了,他说:非营利的问题最终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制度。具体怎么操作,真就看策划人了,「我倒不是说我有多好⋯」,皮力补充。他说的在理,如果非营利机构不赚钱,拱手让商业画廊来「摘果子」,那非营利的就永远穷,就没办法再资助好专案。「直言不讳地说,我们肯定是要卖的,而且比商业画廊更专业地去卖!这样才能用赚来的钱做出好展览,做出艺术来!」皮力说的「比商业画廊更专业的去卖」,指的是U空间并不面对所有的收藏家,而是针对性的把好作品让好收藏家收藏。他指出现在的大批作品,一直在拍卖场上转,压根儿没回到家里的墙壁被人欣赏,这挺悲哀的。

  问到在北京做非营利机构,有什么困难。回答一语中的:没有钱!没有政府的资助,只能是自己找赞助。另外,中国目前对非营利机构还没有任何税率优惠,U空间居然和广告公司的收税是一个标准,那是很高的税啊!

  即使如此,U空间还是在实践学术机制和商业机制之间的衡量,「我们其实在做机构模式,在机构之间找到有意思的点」。实践起来不易。但皮力很清楚,不管怎样,衡量的标准就是:多少艺术家,多少展览,多少作品在这里成长起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