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1, 2010

赚钱不要嫌俗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谁谁谁 2010-03-31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先做展览、后做公关,最近又改做网络时装名品直销的前同事对我感慨,越是看上去很美的生意,越是赚不到钱,越是看上去俗不可耐的生意,越是来钱。比如,离奢侈品越近,她越是发现做奢侈品生意赚钱很难,钱都被豪华商场赚走了;反而是那些制造并销售看上去俗不可耐,也没多少人知道的牌子的衣服的人,身家个个过亿。

类似的感慨我听到过很多次了。比如一个做塑胶礼品的人,通过关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计生委的人,结果人家看在朋友面子上才订了几十个,还有附带条件,希望他们接下一个制造供免费发放的避孕套的单子,量很大。为了维护关系,礼品制造商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条件,最后的结果是,那几十个主打产品没赚到钱,几百万个避孕套,倒赚了不少。

文化产业也一样。电视制作人对我诉苦,本来想做一档高雅的文化时评节目,可是收视率的结果显示,如果嘉宾们相敬如宾,温文而雅,收视率就上不去,而嘉宾若像“超女”的评委一样吵得翻了脸,最好像包小柏那样当场宣布老子不干了,收视率就会一路狂飙。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电视节目里吵的吵,哭的哭,骂的骂的原因。俗吗?很俗。可是一般观众都是一边看,一边骂它们俗。骂来的收视率也是收视率啊。有收视率才有广告收入,没有收视率就意味着这档节目很可能会关门大吉。

高雅着饿死,还是变俗了生存,这在目前似乎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先活下来再说,会成为生意人的第一选择。

所以有位书商对我说,现在我们做的书,书名越俗,卖得越好。看看现在畅销作品的名字《和空姐同居的日子》、《裸婚》、《求医不如求己》,不是大实话就是往猎奇惊悚上靠,相比之下,六六的《蜗居》,书名已经是文艺精品。大概是被席卷全中国的川菜、湖南菜的红油剁椒轰炸惯了,如今大家的胃口都比较生猛。斯文淡雅的书名,引诱不起人的购买欲。比如我现在看的《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若不是朋友推荐,估计我也不会买,名字太素淡,留不下印象。

虽然书市的这一规律我已有所耳闻,但是当出版商给我的新书取名为《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时,我的第一反应还是“天呐,不行”,就像得知自己的孩子被取名为“富贵”一样。但是经过出版商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及“销售部对这个名字很有信心”之类的疑似威逼利诱后,我还是妥协了,如果这个名字真的卖得动的话。怕就怕名字取得俗了,卖得还是不好,实际上这种可能非常大。媚俗也是有风险的。

有些诗人书商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平衡金钱和艺术的关系。白天他们出“什么玩意儿”之类的书,赚眼球,赚销量,晚上回家在博客上写后现代的诗。这些诗不供出版,不为赚钱,只留给自己看。那些心心念念想做高雅生意的人,大概可以参照这个玩法,不求回报地将高雅供养下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