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1, 2010

人民币升值只是第一步
作者:瑞银高级经济顾问 乔治•马格纳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10-03-24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美中两国在汇率问题上的摩擦将明显激化。4月15日,美国财政部将发布今年首份半年度汇率报告——这是自1988年起法律赋予该部门的使命——报告中可能认定中国存在操纵本币汇率的行为,“其目的是避免国际收支得到有效调整,或者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自2003年以来,美国财政部和国会一直在审议中国的汇率政策,但都没有做出确切的结论。这次,事情的结果可能大不相同。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国际收支盈余是目前的十分之一;外汇储备则是目前2.5万亿美元的六分之一。

面对美国要求其改变汇率政策的压力,假如中国继续保持强硬立场,几乎可以肯定,此事将提交国际贸易组织(WTO)处理。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若干双边争端中最为显眼的一桩。在这些争议中,美国可能威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全面关税,而中国则可能威胁抛售所持的美国国债。美中之间发生重大经济争端,对任何一方都不利,尤其是对中国。但由于三方面的原因,这种局面看起来无可避免。

首先,金融危机已导致美国和欧洲的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并暴露出中国经济模式与全球经济体系存在着冲突。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将增加储蓄、减少借贷。这种变化已开始出现在私营部门,接下来也将发生在公共部门。但是,只有在中国——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减少储蓄的前提下,这种做法才会奏效。如果我们大家都争当储蓄者,全球经济就会更明显地向保护主义和衰退倾斜。美国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自然会要求中国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其次,从本质上来说,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中国的汇率,而在于中国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事实上,尽管温家宝总理最近宣称人民币没有低估,中国国务院仍有可能批准在适当时候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然而,在以出口和资本投资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中,汇率低估是其核心所在。这种汇率制度相当于一种消费税——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只占36%——并转化为对出口的高额补贴。支撑这种模式的是过度储蓄。如果不进行广泛的政治改革——包括但不仅限于汇率制度改革——储蓄就不会下降。

过度储蓄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例如:中国8亿农村人口在收入和经济安全方面处于落后地位;迫使数百万农民工不得不存钱的城镇居民户口登记制度;有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的巨额利润不能以股息形式进行分配;独生子女政策给社会造成的种种后果。调整汇率,不会对这些结构性现象产生丝毫影响。

第三,中国的现状,正使其信贷及货币政策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不错,近来一些关于中国存在泡沫的警告显得有些夸大其辞,忽略了以下事实:过度建设的“证据”大部分都是在沿海省份发现的,但在沿海省份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国土和人口。这个由中央控制的国家,依然有能力通过信贷创造,解决银行体系不良贷款不断增多的问题。不过,汇率机制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变得复杂,导致资本定价偏低,并无情地推动中国走向实际利率为负的境地。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如果执意保持当前的发展模式,将受制于一种信贷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商品与资产价格难以保持稳定。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将成为一个拥有庞大GDP的强国。但是,除非其制度上能够先行以上述方式进行改革,否则,中国的富强之路决非确然无疑,而且无论如何,都将十分漫长。

乔治•马格纳斯(George Magnus)是瑞银(UBS)的高级经济顾问、《老龄化时代》(the Age of Ageing)一书作者,他的新书《Uprising: Will Emerging Markets Shape or Shake the World?》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出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