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09

成思危:全球化与管理教育

成思危:全球化与管理教育
作者:成思危 2005-09-13 14:28:00 发表于:博客中国



  我希望中国的管理教育能够面向未来,联系实际,提高水平,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管理学界的一份力量。



  中国的管理教育前途是非常广阔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世界的瞩目。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重工业企业有182,000多家,其中港、澳、台资企业共34,000家。除此之外,建筑企业有48,000家,银行和金融保险、证券等企业有109,000家。中国有这么多的企业,而我们的管理教育特别是MBA教育培养的是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可见其潜在需求是非常广阔的。目前,一方面国内的MBA教育还远远赶不上世界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学校纷纷来中国学习MBA的课程,由此来看,我国管理教育的潜力是很广阔的。



  中国的管理教育要获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面向未来。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如果归纳一下,起码有几点对我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由于网络的发展,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使我们备感紧迫;其次是我们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当然中国的新经济和美国的还不完全一样),从经济的发展来看,其有三个特点:



  一是,知识经济应该成为新的社会经济。现在知识经济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增长的综合要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生产力的构成中(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管理,管理是生产力中的软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者优化组合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如今,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活动模式。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过程要求资本首先变成劳动力、设备、厂房、原材料,然后通过生产过程变成产品,产品经过流通市场再变成货币,进行重新增值。但是随着金融、股票、证券、外汇市场及各种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直接以钱生钱,而不一定必须通过前述过程去获取。现在的企业仅靠自己的内部资金无法正常运作,必须要与金融、虚拟经济相结合。



  二是,新世纪里我们面临的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企业要更多关注对社会的贡献,企业要关心投资者的利益,要关心企业价值的增长,除此之外,还要关心顾客的满意度,但这样做还是不够,企业还要赢得社会的支持力。例如,一个企业在社区,就要处理好跟社区的各方面关系,要能够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企业的职工放在第一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只关心在一个岗位上所做的简单的劳动,不可能关心企业的创新和企业整体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重新考虑"以人为本"的涵义,使得每一个劳动者,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都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使他对工作有责任心和创新要求,关心整个企业,并树立企业的文化。因此,考虑人的因素既要考虑外部人的因素,更为重要的还要考虑企业内部的因素。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做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做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城市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先进和落后地区相协调,人和自然发展相协调,还有国内发展及国际合作相协调。



  第二,联系实际。



  管理科学是一门非常实际的科学,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进行学习,这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联系国家的实际。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文化背景,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我们曾经学过国外的管理方法,有些好用,有些不好用,即使是国外先进的方法,在中国应用的时候也应该联系中国的实际,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有的美国企业曾经向日本企业学习,结果发现日本企业的那套文化美国职工是很难接受的,比如站在门口来一个90度的鞠躬,这一点美国人就做不到。所以管理科学的应用必须结合国家自身的特点。二是,结合行业的特点。管理一个工业企业和管理一个银行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工业企业,管理机械企业和管理物流型的企业,管理化工企业和管理电子企业等,也都是不一样的,这是行业上的区别。三是,注意企业的区别。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它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第三,提高水平。



  管理学院的水平更多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人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还要有高度(就是要有战略的眼光,懂得政治、经济、法律等),最后还要有时间维,也就是要有远见。因为只有具备远见才能知道任务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有了使命才知道战略是什么,有了战略才能确定企业结构等等各方面的事情。所以首先必须要有四维的结构。同时还要懂得三个结合:一是,管理的尝试和管理的方法论结合。如果仅仅学习了方法,而没有尝试,就不会管理好。有很多管理人做事都是凭方法的,比如说有的人学过管理之后,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交给他一件事,他会说没有问题尽管放心,但你要告诉他一定要注意,如果出了问题"唯你是问";另外一些人可能胆子小,这个时候你就要告诉他怎么做能够做好,告诉他"我会支持你"。这就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二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要结合。单凭定量很难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现实中的问题远比模型复杂得多,模型是有价值的,但只是起到一些启发作用,启发你向哪个方向去做,之后要进行定性的分析和思考,如果没有这两者进行结合,就会滋生问题。三是,经验和文化的结合。很多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但是光有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树立在企业中的文化,并且在职工中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把管理做好。例如以质量管理来说,凭经验可以在工人身边看看,告诉他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如何进行改正,甚至可以搞全员、全面的管理,但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果在全体职工中树立起这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出了质量事故是见不得人的,是最可耻的事情,那么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会提高很多,质量管理自然就会做好。因此除了经验和管理手段,一定要在职工中间形成一种价值观。



  第四,走向世界。



  最后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强调的走向世界,不是说学生能讲流利的英文,用外国的教材等。而是说,一方面,走向世界就要了解世界,要了解世界的办法只有请进来,走出去。所以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加强和国外管理院校的合作,把优秀的教授请进来,这样可以更多了解国外的情况。我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到国外管理学院学习的时候对股票、期货并不懂,但是经过学习以后就懂了。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好的经验、做法,好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并且加以运用,如果只学不会用,走向世界就非常难。不光学美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要博采众长,最后自成一家。另一方面,中国已经面临新的形势,就是要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去就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能够做好管理工作,我们到国外去办企业也有一个实现当地本土化的过程,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熟悉所在国的文化、历史,并且尊重所在国的风俗习惯,能够与当地社会和人们搞好关系,这是跨国公司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出去当然要学外语,以便跟当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如果会说当地的语言,你做事情就会比较容易。比如"谢谢"这个词,在不同的国家要说它本国的语言。所以走向世界包括引进来,走出去。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和世界管理学院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管理人员。我希望中国的管理教育能够面向未来,联系实际,提高水平,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管理学界的一份力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