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3, 2009

Ward Christensen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BBS大约诞生于1978年。沃德·克里斯滕森(Ward Christensen)和兰迪·瑟斯(Randy Seuss)这两名黑客编写了第一个能在两台计算机之间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的软件,从而一台计算机可以“呼叫”另外一台并进行信息交换。在20世纪80年代,BBS迅速传播开来,并形成了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对换或是交易软件,并通过在论坛里发布信息进行“交谈”。只要你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再加上一根电话线和一个调制解调器,你就可以开一个BBS。这种方便廉价的系统迅速传遍了世界,在宿舍的房间内,在大楼的公寓里,在计算机实验室中,人们架设起无数BBS,其中一些,譬如旧金山的WELL站(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成为了黑客和玩家们的温床。
目录
• 个人简介
• 1978 战国时代的革命导火索
• BBS的兴起
• 互联网是准创业者成长的原子弹
• 参考文献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Ward Christensen, born in West Bend, Wisconsin, U.S., was the founder of the CBBS bulletin board, the first 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 ever brought online. He started development during a blizzard in Chicago, Illinois, and officially established CBBS four weeks later, on February 16, 1978.


Ward ChristensenChristensen was noted for building software tools for his needs. He wrote a cassette-based operating system before floppies and hard disks were common. When he lost track of the source code for some programs he wrote ReSource, an iterative disassembler for the Intel 8080, to help him regenerate the source code. When he needed to send files to Randy Suess he wrote XMODEM.

Christensen received two 1992 Dvorak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Telecommunications, one with Randy Seuss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BBS, and 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PC telecommunications."[4] In 1993 he received the Pioneer Award from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5] He also was an initial inductee into the Shareware Hall of Fame in 1997.[6]

Christensen has been working for IBM as a technical sales specialist since 1968.

1978年1月16日,大雪覆盖了芝加哥。

被暴雪围困无法出门的大学生Ward Christensen拨通了好友Randy Seuss的电话,两人突法奇想地商量,如何用电话线借助当时刚刚上市的Heyes调制解调器(Modem)将两台苹果电脑连接到一起,来继续讨论怎样完成他们的学期作业。从那一天,史上第一个BBS计划形成了。两周后,他们的想法变成了软件,他们称之为CBBS(Computer Bulletin Board System),第一个数字社区就此诞生,这一刻比现代意义的互联网,也即Tim Berners-Lee于1991年8月6日推出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早了整整13年。
1978 战国时代的革命导火索编辑本段回目录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网络的战国时代。各类网络应运而生,阿帕网(ARPANET)、UNIX、以太网(Ethernet)群雄并起。与此同时,为网络发展奠定基础的各种计算机软、硬件也应运而生。


Ward Christensen  随着1977年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阿帕网(ARPANET)的主机数目已经突破100台,Internet变得越来越现实。David Clark在1978年1月3日ARPANET项目正式完成的报告中这样写道:“ARPA这次的项目掀起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上的革命,也是ARPA所实施过的最为成功的计划,这项技术所造成的影响可能在许多年后才能被世人所领悟。”作为Internet雏形的阿帕网诞生之日,本意是要成为战时军队通讯的支柱。然而冥冥中它却背负起成为Internet基石的重任。

  由于阿帕网(ARPANET)当时局限于美国国防系统使用,普通的爱好者是无缘问津的。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的普及。如果没有两名芝加哥人的存在,也许Internet的历史就要改写了。1978年2月16日,芝加哥的Ward Christiansen和Randy Seuss开发出第一个计算机的公告牌系统。第二年在网上向公众开放。

   起因是两位对软、硬件极其精通的计算机专家不希望自己在交流文本时每次都要用软盘拷来拷去的,于是他们想到了网络。Randy Seuss将带有S-100总线的主板、64KB 内存和243KB的单面8英寸软盘的PC机与一个Hayes MicroModem 100的调制解调器组装在一起。而身为IBM大型机编程人员的Christiansen则利用8080汇编程序编制命令。

  Ward和Seuss赋予了该系统以生命,并将其命名为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即CBBS。这成为所有这类系统的一般称呼。后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成为现在的BBS。但最初的公告板如今仍在网上,作为一项划时代的纪念。CBBS成为第一个民众参与的实验系统。自此,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可以通过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连接网络,为网络的普及铺垫了很好的应用基础。 CBBS点燃了电子通讯技术革命的导火线,虚拟布告牌系统从此风靡世界。直到90年代初,具有丰富图形界面的WWW系统出现,CBBS的爱好者们才开始转向WWW形式的BBS。

对于那些依赖计算机网络生存的现代人来说,通过1200bps的“猫”上网简直是一个噩梦。然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拥有这样的条件连上BBS是件非常兴奋的事情。就在1978年的2月16日,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BBS系统——CBBS上网运行。芝加哥人Ward Christensen,他是Xmodem 协议的发明人、物理学家、专业程序员,同时也是个电子技术的业余爱好者。在1978年1月,芝加哥很冷的冬天里,他和好友Randy seuss开发了一个小小的计算机通信系统,该系统由Christensen开发软件,Suess组装硬件。条件虽然艰苦,工作虽然劳累,但是Christensen和Suess仍然兴致勃勃。2月16日,他们的系统完成了,命名为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 (CBBS)。当时的CBBS运行在一台Intel8080计算机上,用改装的强力电源供电,同时外加几个风扇来散热。存储系统采用两个8英寸软盘,每个243K,没有使用当时更好用的5英寸软盘。在那个没有“软件”交换的时代,许多人从零开始编写自己的BBS软件,Christensen and Seuss的BBS,其实就是最早走向“信息高速公路”的BBS系统。回顾1978年,大多数拥有调制解调器的人,CBBS是他们唯一能拨入的网络。1979年初,在CBBS上的大多数议题围绕计算机和电子通讯领域,逐渐地话题越来越广,同时虚拟公告牌系统迅速在世界范围流传,成为普及Internet的启明星,并拥有了一个更简洁的名字BBS。90年代初,许多BBS连上了Internet,从此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向BBS爱好者敞开,成为普及Internet的启明星。天才们的故事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BBS的兴起 编辑本段回目录黑客通常是无需为生计奔忙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一般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反对物质至上(当然,牵涉到计算机设备时是另一回事)。任何只图金钱的人都会被当作头脑狭窄、趣味低下的市侩遭到他们的唾弃。他们追求的是权力、知识和地位。


Ward Christensen这些在70年代~80年代长大的年轻的反主流文化分子认为他们对现实社会有深刻的把握:这是一个财阀当道。贪欲横流的社会,任何东西,包括总统职位都是可以收买的,有钱人制定着游戏规则。

有趣的是,同样的哈哈镜似的认识也存在于冲突的另一方身上。警察也是社会中自认坚决反对物质第一的一群,他们工作的动力不是金钱,而是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团队精神,正义,当然还有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专业知识和权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警察与黑客之间的宣传战中,从来不乏一方对另一方企图赚取肮脏金钱的愤怒指控。黑客们坚持说,反电话盗窃的检察官们心里想的是成为电信公司舒适安逸的专职律师,而对付计算机犯罪的警察则企望日后在私营部门中捞到油水丰厚的计算机安全顾问的职位。

另一方面,警察们则把黑客描述成拿着撬棍撬开公用电话抢钱的恶棍。对入侵计算机造成的经济损失,警察的估计常常高得离谱,而从一台机器上非法拷贝一份文件则被等同于从一家公司盗走了上万美元。那些拿到这种“专有”文件的少年黑客当然没有卖出过这么好的价钱,甚至也不知道怎样卖钱,很可能他压根就不懂他拿到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因此挣到一分钱,但这并不妨碍警察把他们当作抢钱的罪犯。

警察把一切黑客都当贼,但黑客的“盗窃”只与信息有关。对司法系统来说,仅仅因为人们想了解禁止他们知道的东西就将其投入监狱,是一种难以容忍的做法。尤其是在美国,对任何犯罪的任何处罚,恐怕都比为了保护某种特定信息而把人收监来得体面些。可是,尽管如此,控制信息仍然是反对黑客的斗争的一部分。

这种两难处境在伊曼纽尔·戈德斯但(Emmanuel Gold-stein)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戈德斯但是一本叫做《2600:黑客季刊》的杂志的编辑和发行人,他70年代在纽约的长岛大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电台广播。慢慢地,他对电子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TAP的忠实读者,并由此进入数字化地下社会。他主办的杂志上充满了对电信公司和政府劣迹的揭露报道,还有大量的介绍如何在电脑和电话网上进行“探索”的技术性文章。

戈德斯但是警察眼中冥顽不化、死不改悔的惯犯。他的别号来自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中的一个人物,这多少反映了他的政治倾向。他本人并不从事黑客活动,虽然他不断鼓动人们打入大企业和政府机构的计算机。他也不是一个贼,因为他唾弃盗窃行为而赞成“探索和掌握系统”。也许可以把他称为一个“持不同政见者”。

《2600》认为,任何技术权力和专业知识,都属于那些敢于大胆地去发现它们的个人,为此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任何自由的。有自尊心的黑客,都应该对阻碍信息的使用和自由传播的设施。法律或系统发起毫不留情的攻击。对政府。公司和其他没有灵魂的技术机构的隐私性的保护,决不能以牺牲个人技术精英的自由和进取心为代价。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和企业都竭力要控制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秘密的,专有的。有限制的。受到版权保护的、申请了专利的,危险的、非法的、不道德的,或者敏感的。这就使得戈德斯但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其哲学也成为一种威胁。

《2600》的2000多名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电信公司的安全人员和警察。他们不得不订阅这本杂志,否则的话,他们无从了解黑客的最新技术进展。这样,他们发现自己一边咬牙切齿,一边为戈德斯但付着房租,因为根据宪法修正案有关自由的条款,他们没法查封《2600》。这种场景一定会使艾比·霍夫曼高兴(他也是戈德斯但少有的几个偶像之一)。

戈德斯但也许是今天地下黑客中最有名的公开代表,也是当局最仇视的。警察把他当作年轻人的坏榜样,他则把自己视作一只快乐的牛虻。

例如,在“一·一五大瘫痪”发生后,他立即往AT&t 的伤口上撒盐。“眼看网络瘫痪,我们这些电话飞客真是开心,”他得意他说,“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像AT&T这样的电信业中坚会如此脆弱不堪。如果我们继续在不懂技术的情况下迷信技术,我们将会听到同一主题的不同变调。”

在详细探讨了AT&T系统的缺陷后,戈德斯但接着向这个企业巨头的上百名专业工程师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近乎罪犯的家伙,竟然敢指手划脚他说AT&T的行为“不能令人接受”?就在同一期杂志上,他还登出了制造“蓝匣子”的详细图解。

《2600》杂志还经营着一个电子公告牌系统。1990年的黑客严打活动开始后,戈德斯但公开发出抗议。但他是在杂志而不是电子公告牌上这样做的,这使他逃脱了警察的袭击:因为从法律上说,关闭一家印刷媒介要比关闭电子公告牌困难得多。

1990年黑客严打活动的矛头首先指向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因为它是数字化地下社会的生命线。它也对执法部门制定战略战术起了关键作用。

一个BBS可被视作由计算机构成的信息传播和用户讯息交换中心,用户使用调制解调器经由电话线路与BBS相连,调制解调器可将计算机的数字脉冲转化为模拟电话信号,亦可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脉冲,这样,它将计算机与电话连接起来,从而也将计算机彼此互联起来。

早在60年代,大型主机就已互联,但个人电脑的互联始于70年代未。第一个BBS是由沃德·克里斯但森(Ward Christensen)和兰迪·瑟斯(Randy Seuss)1978年在芝加哥创立的,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它在美国各地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980年,全美BBS的数目突破1000个,到今天,总数已至少翻了一倍还多。它有点像人们在社区中心见到的布告栏,提供一些诸如哪里可以找到管道疏通服务之类的信息,但真正的BBS要有趣得多。由于可以在别人的讯息上添加自己的讯息,而且可以将其分类以便快速浏览,BBS很快就分成了专门的类别。大部分讨论是关于计算机的,但也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信息,从科幻小说到奇特性行为,无所不包。可以给某个用户留下私人讯息,但公共讯息是任何登录的人都可以阅读的。用户可以每天阅读新的消息,并加上自己的评论。BBS成了邻里闲聊的数字化替代物,随着它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电子意识流。

BBS利用了许多不同的软件,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机器上运行。早期的BBS原始而粗糙,它们的管理人员,人称“系统操作员”(sysop),是一群自己动手写作软件的技术专家。但就像电子世界里的其他东西一样,BBS变得越来越完善,价格越来越低,而速度则越来越快。它也从技术先驱者转移到普通大众手中。

BBS堪称一种没有规范的事业。很随便地就可以建立一家BBS。基本上,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一台调制解调器、一些软件和一条电话线就可以经营BBS。如果使用二手设备和免费的公用软件的话,需要花费的钱也很少——比出版一本杂志或是小册子要便宜多了。BBS不是印刷媒介,不是图书馆,不是电话,不是民用波段无线电(Cb radio),也不是社区中心的传统布告栏,尽管它与这些早期媒介都有相似之处。它是一种新媒介——这种新媒介的数量还很多。
互联网是准创业者成长的原子弹编辑本段回目录Ray Tomlinson设想,可以通过CRYNET向其他主机传送数据,在接受数据的主机上,用类似SNDMSG的方式写入特定使用者账户的mailbox。为了区分本地用户(使用同一台主机的用户)和远程用户(其他主机上的用户),Ray Tomlinson选择“@@是一个古老的符号,在现代英语中读作at,表示“单位物品价格”,例如10 items @ $5,“每10个5美元”。有趣的是,在不同国家,对这个符号有不同的叫法,在有些国家,现在甚至还没有官方认定的读法,只能采用英语发音(我不记得中国国家语言委员会是否已经为这个符号找到合适的翻译和读音)。”符号作为区隔符,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英文名字中有这个符号,不会引起混淆。@前面的部分表示用户账号,后面的部分表示主机名。


Ward Christensen实现这些协议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很快Ray Tomlinson就在两台并排放置的计算机之间(两台机器通过ARPANET相连)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像所有其他程序员测试功能时所做的一样,他随便敲击键盘上几个字母(Ray Tomlinson回忆说,可能是QWERTYIOU,也可能是ASDF之类),第一封Email就这样发给了自己。

连Ray Tomlinson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项发明的重大意义,他甚至不让同事告诉别人。只是因为部门负责人的喜好,才使得Email项目能继续进行。1972年发布的TENEX第二版,内嵌了支持联网邮件的SNDMSG。针对Email特性开发的新协议替代了CYPNET,Email很快为计算机用户们所熟知。

到1978年,ARPANET已经开始为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用户大量提供Email服务,Email往来也成为ARPANET上流量最大的应用。用户按照兴趣、职业等,自发形成了一些Email组,这就是早期的mailing-list(邮件列表)。其中一个用户组的成员,DEC公司市场人员Gary Thuerk邮件账号是THUERK@DEC-MARLBORO,你可以注意到,没有“.com”这样的后缀,因为当时DNS体系尚未建立。突发奇想,向所有西海岸ARPANET用户发送广告邮件,介绍DEC-20计算机。这封邮件被看作是第一封垃圾邮件(spam这个词是Shoulder Pork and hAM/SPiced hAM(Hormel Foods出品的罐头食品)的简称;有些人认为,该单词被用来表示“垃圾信息”、“垃圾邮件”,源自BBC广播节目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

从精英走向平民——BBS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公告板系统)的简称。物理学家Ward Christensen和同伴 Randy Suess一起,于1978年2月创建了第一个BBS系统。说来有趣,这个系统的产生,BBS创建人之一Randy Suess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芝加哥寒冷的冬天——Ward和Randy整日呆在屋里,设计出一种网络沟通方式,这就是BBS。

Ward创建BBS的初衷,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张贴简单公告和传输数据”,其灵感来自于美国随处可见的贴纸公告板——你需要告诉某人或某些人一件事,就在他/他们经常出现的地方贴一张小纸条,然后等待回应。

Ward和Randy把这套系统命名为“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计算机公告板系统)”,简称CBBS。Ward于当年11月,在Byte杂志上撰文介绍CBBS及其理念,很快就激起了使用BBS的热潮(当然,仅限于有条件接入网络的用户)。早期(1980年)的CBBS服务器CBBS的产生,可以说是网络史上的里程碑之一。1978年的ARPANET,仍然属于国防项目,并未完全向公众开放。CBBS通过把人们熟知的“公告板”概念搬迁到网络,构建了第一个大众虚拟社区环境。1990年,BBS正式接入Internet,无数的BBS社区争相出现。在WWW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后,BBS顺应潮流,以图形化方式和HTML语法重新打造自己,并得到了更恰当的命名:Forum(论坛)。传统意义的BBS,实际上已经逐渐衰亡下去。

要准确地描写一件伟大事物的产生,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其发明者自己来谈。让我们来看看BBS发明者Ward Christensen和 Randy Suess的说法吧。以下是这两位仁兄1989年的记录——

(下面是Ward Christensen的记录)

我和Randy大概于1975年末在Cache相遇,我们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为Tarbell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http://en.wikipedia.org/wiki/Ward_Christensen
http://www.cyol.net/gb/it/2000-11/28/content_118536.htm
http://www.freewarehof.org/ward.html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1/0710/A20010710035525_2.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