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9, 2011

艺术大奖满天飞,谁是获利者?2011年03月19日 11:03:09 作者:王栋栋 来源:艺术国际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当代艺术界近几年来出现了一股颁奖风潮,这些活动的直接支持方几乎全部为民间资本,奖项数量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多个。支持企业包括宝马、奔驰、奥迪以及一些艺术媒体、机构等。我一直有个疑问: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各方面都显得拮据的时候没有人来赞助,现在许多艺术家作品能进入市场了,创作空间也改善了,一大拨一大拨的人反而来赞助艺术了。这些活动大部分具有如下特点:评选程序不透明、获奖者明星化、多个奖项同质化、操作谋略化、权钱交易化、现场舞台化。我认为最值得警惕的是艺术明星化现象!而且这个现象也牵动着其他问题的联动反应。

  在各大颁奖活动现场,艺术明星的身影无处不在。似乎没有他们的存在活动就搞不起来。我们知道明星是大众消费时代的产物,是神话政治人物破灭后的新角色。改革开放后随着港台和西方流行音乐、影视剧的流入,大众明星的价值逐渐取代了原来大众对政治偶像的崇拜。明星成为平民追慕的对象,成为大众消费中的一个环节,链接着大众愿望和商家利益之间的共通渠道。明星既服务于商家的营销计划,也满足于大众的喜闻乐见。明星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是体现附加值。无论娱乐明星还是文化明星,总之都脱离不了它本身和商业资本以及大众群体间的暧昧关系。中国的明星艺术家们随着1990年代中期陆续在国际展览中亮相,并获得国际身份认可后,迅速积累起了名誉基础,于是以独立、前卫的姿态进入了媒体叙事中,成为前卫文化的代言人。这里应注意,媒体也是这场“盛典”的幕后推手。当经历了媒体管道的净身后,明星们几近完美,饱受年轻艺术家的追捧,又引来更多艺术品投资人的莫大兴趣。他们以强有力的明星效应平衡着各方利益的需求,于是在崇拜GDP增长的中国,即使受到政府唯利是图的垂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政治可以在资本面前大开绿灯,资本可以在政治面前投怀送抱,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潜规则。当代艺术院的成立就是一个例子,它是各方利益集团在相互妥协、相互勾引、相互示好中达成的共识。因此这时候明星们的出场意味着政治上的正确性和商业上的可持续性,何乐而不为?和谐的交响乐伴随着红地毯上的脚步声,那些手里拥有他们作品的人此时是最兴奋的了,谁能猜测到他们的内心一直在嘀咕着现场的布景,他们深知付出越多回报越翻倍。这个“布景”很有意思,它是金钱,它是仪式,它是说教,它是迷魂药,是合法化,是历史的制造者。可见在这隆重热闹的秀场上包含着变数,潜藏着不可认清的意识形态杀机。

  在政治和资本面前,谁都是渺小的,别说明星了,就连卡扎菲这个绝对的军事强人在这方面没有将国际社会资源问题摆平,并连遭欧盟和阿盟的连环制衡,弄得不堪忍受。可见明星人物仅是各方利益较量中的标签,唯有的义务就是出场要有立场和及时,幕后的事情没有义务管也没有权力管。明星艺术家叶永青在最近一篇访谈文章中提到“每一件价格炒到吓人的作品都不在我们手上,我们的过去都不知道被谁收藏了,后面是赤裸裸的金钱。”①可见光彩的舞台背后暗藏着恐惧的阴影。当明星成为消费符号,成为证券投资时,明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活活牺牲品,他们只是利益较量中的一颗棋子,红地毯上的漫步都是集体主义需要的安排。将当代艺术明星化的操作,实际上是将当代艺术商标化、垄断化,是国家文化战略统一发展要求和资本主义企业最大剩余价值获取计划的巧妙联姻,实属利益集团野心勃勃的联动谋略,是极其危险的人为制造的文化躁动。在乐此不疲的各大秀场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社会文化消费的快餐化,审美的平庸化和意识的肤浅化。

  这种危险就好比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在各种手腕较劲后才获得对城市大面积开发的权利,怎么能允许散户们对土地的“私有化占有”,从而阻碍集团创收的前景,于是滥卖土地、强制拆 迁、破坏文物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同样,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幕后推手们终于将明星作品推动到制高点,同时又在各种努力中排除万难使市场和行政意识协同一致。此时此刻不抓紧时机,不浪费一切机会做全面冲刺,更待何时?于是明星们频频走场,你家走了,又来我家,其实都是一大家。这些主导者、资本家们怎会有足够的胸怀去接纳其他同类与自己的品牌同台竞技?那是金钱,那是权力,那是他们的上帝啊!美其名曰,他们是通过30年革命才走上红地毯的,说白了这些都是资本塑造的景观,是政治打造的产业,是GDP的海市蜃楼。真正的前卫艺术根本就不屑来走这一过场。在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协同作战的今天,真正的前卫艺术确实没有多少公共资源可以利用,至少在政治上被视为不合作,在商业资本中被视为不入流。

  将当代艺术商标化、垄断化其实是将其一元化。从近期屡获大奖的不少艺术家来看,他们的作品不断重复,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作品的精神性、问题性表现,在各种重要展览中显示出一贯的常态化风格,完全合拍当下的主旋律、正确性的一元政治形势。大家应该记得,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私有化”,这就是当下文化建设的潜台词。温 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实际上当代艺术在2000年以后并没有在大文化领域创造多少有突破性的价值,其仅有的价值基础也没有真正引入到大众的文化消费中。现有的艺术区繁荣和拍卖场的火爆十有八九都是虚火旺盛。因此文化产业的概念也纯属资本炒作和政绩工程的合谋,若真要刻意将其打造成支柱产业,那么必将使当代艺术品市场成为第二个房地产市场。所以眼前这些都是一种舞台效应,是商人和政府相互勾结与欺骗中制造的GDP幻想,充分反映了国家内部政治腐败,不务实,追求浮夸风的功利主义作风盛行。然而,在各种场合,主导者总是刻意回避当代艺术本体对文化和现实的批判性立场,总是颇有用心地抛出一个看似与时俱进的“多元化”阐释,实则是回避问题,屏蔽问题②。所以颁奖是中国社会在特定政治舞台下的产物,是符合各种利益要求的虚构的自上而下的说教工具。之所以动不动就被冠以“国家”、“中国”等大名头纯属垄断性的行业较量和政治性的专制蛮横。在这个漩涡中的明星们其实早已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这无不成为当代艺术的悲哀,若不就此引起当代艺术界的重视,随之而来的还将包括当代艺术批判精神的集体丧失!

  因此,独立性成为我们必须要强调的,它是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最起码条件,同时它也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性的人就是没有节气、没有操守的人,没有独立性的社会就是一个专制、强权、腐败的社会。从当代社会的现实来看,不少人总是在金钱面前丢弃道德,在地位面前丧失尊严,在权力面前葬送理想。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献媚强权、欺软怕硬、利益至上。看来,当代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作为30年来本应具有革命锐气的先行者,怎么能丧失独立性?独立性是我们一切希望的开始。它不仅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更是改善社会问题,建设现代国家,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品格。因此任何人、任何角色主动保持对体制、资本以及一切景观效应的反思都是非常必要的。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非要塑造权威



  雅昌艺术网发起的“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是一次超大型的以学术自居的活动,评选结果包括艺术家奖、艺术人物奖、机构奖、展览将、贡献奖、出版奖等多个类别的奖项,可谓十分全面、照顾周到。全面是指奖项设置丰富,理由很多,照顾周到指各方面利益平衡得当,这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如果一个评选活动搞成照顾性的关系活动,就成为大问题了。 2006年年度艺术事件评选中,十大事件其中有六大事件属于拍卖事件,不得不令人怀疑该活动与市场运作有关。艺术家奖得主的获奖理由也有不少是因拍卖价格而成全。重复获奖或提名时有发生,例如蔡国强在2008年以烟火事件获得年度艺术人物奖和年度艺术家奖,其个展也获得年度展览奖,而2007年蔡以拍卖高价也获得年度艺术家奖,另外如吴冠中、刘小东、徐震等人连续得奖现象普遍,奖项发放中缺乏回避机制不得不成为问题。也有不少获奖理由过分牵强的事件发生,例如王广义、卢昊因2008年的“退展事件”的闹剧就获得当年的年度艺术人物奖,实属搞笑。然而该活动被冠以围绕学术建设为核心的活动,在种种牵强的理由中实在令人失望。

  该活动在评选程序上也存在颇多不透明的地方,过程中首先由主办方内部成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以内部标准对该年度艺术家进行归纳、选择,再交评委会复评,尽管评委会有自主提名权,但初选的局限性已经使该奖项的普遍性和权威性打了折扣,而复评的程序也不能保证其透明。在活动宣传中,主办方明确宣布该活动是联合数十家各类媒体共同举办的年度评选及发布活动,但据我所知和大部分媒体的联合仅限于相关的广告互换,所谓的联合媒体并未参与具体评选活动。因此存在诸多疑点的评选活动不可能达到主办方宣扬的宗旨“代表学术界最权威一致的观点”,但即使真成为“一致的权威”同样是搞笑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当代艺术权力榜:唯利是图的大奖



  这些奖项的颁布超级“正确”,其获奖者完全是近两年来在媒体中曝光率最高的明星。难道他们真是象征着权力的高贵?尽管主办方尽力解释其用意,但怎么解释也显得理由牵强,只能让人觉得权力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塑造出来的。颁奖现场,所有嘉宾在红领巾的簇拥下,大放革命伪激情。他们在领奖台上显示了政治的正确,也制造了市场的繁荣。问题也正在这里,舞台总是光鲜夺目的,即使在危险的时候也不会改变舞台的特性。而舞台之后的一切确是由化妆师塑造的,化妆师在今天可谓是世界的主宰者,尽管他们总是在幕后,却掌控者全局。无论世界的目光如何挑剔,权力者从来都不以为然,他们只相信舞台的效果。所以任何艺术家一经化妆后都有上台的理由。我们姑且可以将其中许多奖项看作是商业世界或人情世界中的友善往来,和睦相处,互相评个奖,算是说得过去。我也且不说2010年权力榜的“网络评选事故”③和它的评选程序的神秘化。但有些奖项的确说不过去,例如2010年度跨界影响力艺术家奖颁给了艺术家曾梵志就不太适合了,曾梵志在绘画领域创造的价值无可非议,近两年他转向了绘画之外的实验,作为一位在学术和市场上都取得众多成就的人的大胆超越,其精神的确值得肯定,但要以奖项来表彰他的新作带来的学术影响力实属欺人。仔细看,方力钧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获得“权力大奖”,范迪安也在2007、2008、2010三年都获“权力大奖”,还有几位艺术家也是连年获奖,不得不使我们认为方先生和范先生就是主办方他们家的亲戚或者是有什么神秘关系,难道这就是权力榜的意义?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每年安排的奖项名称都不一样,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个新奖,可过一年又没了,例如2009年设立了“年度艺术事件奖”,按理说这个奖项的设置很识时务,每年都可以评出有意义的事件,可单单就只有这一年设置,然而奖项却颁发给了“艺术北京+艺术长沙”,但当年颇具影响的例如当代艺术院成立这类关系当代艺术界结构变迁的重要事件,以及“暖冬计划”这类有关艺术区生死存亡的事件偏偏就上不了榜,而那两个影响非常有限而又很常态化的事件就被化妆上了“权力榜”。我不知道这个权利是如何来的。这些细节不得不使我认定这个奖太随便,太唯利是图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由瑞士人希克创立的这个奖项创办于1998年,那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了少部分艺术家有市场和展览机会,大部分艺术家入不敷出。而且当时的社会体制开放程度也十分有限。因此该奖项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客观上也给一些正在奋斗中的年轻艺术家起到了增强信心的作用。

  但这个奖项由于组织结构方面的策略性,也使得该奖项在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心中笼罩上了一层近乎神圣的光芒。本来是希克个人创立的评奖活动,却偏偏被冠以“中国”的名号,以他本人对该活动的有限投入,以及评委组成人员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关注度的局限性,其奖项被塑造成为“国家级”的确是颇有用意。希克以前的身份属于西方来中国的外交官,他对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民族性格势必有较多的了解,在中国特殊的时期,中国艺术家的迎合性被希克抓个正着。再加上希克本人手里拥有中国当代艺术品上千件,难免会引来人们的揣测。而且这个奖项的评选过程中,希克一直担当评委的角色,从严格的学术评选程序来看,他本人的身份是不适合的。从刻意安排的奖项名号和评选程序来看,难免与市场运作有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2010瑞信今日艺术大奖:不讨厌


  该奖项是今年才刚刚设立的,目前只评选了2010年一届。从名称看,它属于一个美术馆性质的奖项,由瑞信赞助,今日美术馆主办。从程序上看,评选对象是完全开放的,除了有评委会的推荐,也接受艺术家的个人申请,并在媒体中发布公告,相比“关门评奖”显示出合理性。每年只评选出一项艺术家大奖,相比那些艺术大奖生产专业户的主办方,这个奖项显得低调务实。该奖项同样也走“红地毯”,同样请明星出场,但都是以晚宴受邀者身份出场,并不领奖,属于内部行为。当然评选结果不一定能实现主办方宣扬的“要为中国当代艺术树立一个新的标杆”,我想也不至于使很多人讨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苺奖:有好有坏





  这个奖项是一个相对有特点的评选活动,名称有“拿来”的色彩,充满几份轻松、游戏的感觉,它由青年批评家自发形成。值得肯定的是评选结果有具体的责任承担人。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相对透明的评选活动。该活动评选的现场实行全程开放,媒体可以入席旁听。评选过程和结果均在媒体全程披露,在程序上显示了透明性。相较于最近几年许多媒体和机构颁布的不少令人质疑的奖项,不顾学术标准大肆推出的有待商榷的艺术家,致使艺术媒体的公信力和批评界的独立性严重下降,该奖项的推出是对那些暗想操作和关门评奖现状的回击,有助于激励更多的人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发表批评。参与这项奖项的评委既享有名誉的光荣,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评好评坏,众人皆知,因此这个评选也是对批评界整体水平的集体检验。同时,也对当前艺术界那些好玩假大空、重视景观效应的艺术家提出了警示。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批评界和艺术界相互博弈、相互制衡的局面,它在客观上有助于艺术圈学术空气的净化。

  但该奖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个因为由青年批评家自发,那么评选价值观和结果真能与所谓年长的批评家的判断形成多少差异?目前来看并不太明显。金棕榈获奖艺术家有很大一部分是曝光率很高的明星级艺术家,也是所谓年长的批评家们长期关注的对象。所以一个奖项要做到真正的年轻,能为未来作出预见性的判断,绝不只是年轻批评家一起来参与评选、发表观点就能打造出的品牌。在我看来,有组织性的相互鼓励发表独立批评,为艺术界的新现象提出参考意见,这是任何年龄的批评家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一个新奖项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评选制度的真正创新。比如金棕榈奖和金酸莓奖是不是应该分别设置进入评奖对象的前提。金棕榈奖是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年度作品,为避免与目前众多商业味十足的评选结果相重复,特别在这个媒体效应的年代,资本和声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多数人的判断,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是否可以把犹如年龄、媒体曝光率、拍卖成交数据等因素考虑在前提条件中,以避免对明星人物做免费广告而引起的资源浪费,使真正有才华却又没有机会展现的年轻艺术家被拒绝在了学术关注的范围内。反过来,为了使机会公平,组委会是否也可以把金酸莓奖的前提条件尽量设置在符合一定年龄、媒体曝光率或拍卖成交数据等条件的,并享有一定社会声望的明星级人物范围内。因为此时此刻的他们并不缺肯定的声音,恰恰需要批评的声音。我想这样的安排是符合批评的现实需要的。批评家的自发组织是好事情,可以避免外界的干预,但我必须强调自发不等于无制度无章程,否则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最终将演变成自私自利的小圈子,不但不能重塑批评的公信力,反而使批评成为自以为是的表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其他艺术大奖:继续走秀


  昨天刚刚出炉的艺文中国•首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揭晓,徐冰获“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奖”, 早前的新周刊2010中国娇子新锐榜将年度艺术家大奖颁发给了曾梵志,上一年的该奖项由岳敏君摘得。已在去年年底举办的第四届梅赛德斯- AMG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颁奖盛典上,周春芽和范冰冰、冯小刚等人同台获颁国家精神造就者大奖。2010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也颁发给了周春芽等人,而该奖项在2009年颁发给了曾梵志、谷文达等人。姑且不说这些奖项的学术公信力。仅从结果看,明星化、派对化已是今天众多评奖活动的基本特征。明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标签,他是某种商品价格的指向。派对是有产阶级的交际活动。什么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都成为商业资本的外包装,没有不可能的结果,只有想不到的包装设计,总之这一切都向往着崇高、宏大、权威,是符合当下社会生产要求的,红地毯将继续延伸下去……

  注:

  ① 中国当代艺术站起来了,但还不会走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14833

  ② 详见“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主题阐释

  http://show.artintern.net/html.php?id=3535

  ③ 新浪收藏“2010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造假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yangzhichao/186712

  程美信:警惕“中国当代艺术奖”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chengmeixin/2234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艺术国际”网站的价值判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