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1, 2010

我们是多国公民!
作者:张晓明 发布时间:2009/5/19



  东西方之间是没有分别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都市性的社会里。我们是多国公民。——罗伯特 斯托,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所有人都在为市场担忧。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买卖而真正审视艺术的内在价值?文化与艺术如何给我们的历史与生活增值?

  国际艺术在百花齐放:东京、巴黎、纽约、旧金山、北京、上海、苏州、广州、费城……用八个字概括:不温不火,时有暴雨。事实上,当美国金融市场受到重创的时候,世界资产正逐步向亚洲转移。亚洲当代艺术展览也随之像雨后春笋般浮现。

  1. 纽约

  曾梵志

  2009.4.2-5.15

  纽约阿奎维拉画廊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曾梵志在纽约上城和苏州博物馆的两个个展。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赶来纽约的阿奎维拉画廊,齐襄盛举。

  纽约的阿奎维拉是家族经营的画廊,刚开始以尼古拉斯·阿奎维拉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专长而著名。1960年,威廉·阿奎维拉加入画廊,将画廊的重心扩展到了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从而使画廊一跃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画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画廊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从而花两年时间促成了曾梵志的个展。

  20幅油画精巧地陈列在阿奎维拉两层欧式古典画廊里,其中包括巨大的风景和曾梵志的自画像。空旷的空间里,布满了蜿蜒曲折的笔触,延伸到了远处海洋一样的蓝色中。透明而又泥泞,迷幻并纠结着。也许就是这种混乱的、迷幻的国际主义和非存在主义吸引了收藏家的目光。真正的幕后英雄不是曾梵志,而是比尔·阿奎维拉和他的家人,比尔和他的三个孩子,还有画廊总监麦克·芬莱十分严谨地经营着这个画廊。画展开幕的第二天就有八幅油画找到了卖家——从10万美金到200万不等。在经济萧条的状况下,曾梵志的收藏家始终非常活跃地支持他的画作,也许是尝到了他油画高增值的甜头。

  2.费城

  墨非墨

  2009.4.2-5.9

  卓克赛尔大学

  柏松研究中心/保罗·佩克校友会/里奥纳多·裴斯坦画廊

  在曾梵志画展的同一天,“墨非墨”也在费城的卓克赛尔大学开幕。这次展览由深圳美术馆策划,中国文化部和Drexel(卓克赛尔)大学组织承办。此前* 的儿子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所以这次展出是一次政府间的文化外交活动。开幕上,费城市长、中国文化部代表团、深圳美术馆策展人鲁虹、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罗伯特·斯托、《美国艺术》高级主编理查德﹒韦恩、亚洲艺术协会的梅丽莎·周、前波艺术的创始人和总监茅为清都到场庆祝。中国美术馆副策展人潘晴博士主持了就中国水墨中西方发展为议题的讨论会。潘晴问了研讨会成员有关于现当代水墨在国际上的发展和运动。罗伯特·斯托的发言也许最非官方却又是最睿智的,体现了美国文人式的直爽和原本的精神。他说道:“在大师和他们的学生关系上,总是给后人误解……东西方之间是没有分别的。我们活在一个都市性的社会里。我们是多国公民。”

  “墨非墨”是第一次由中国政府出面在费城组织的当代水墨画回顾展,展示了80余幅绘画、雕塑、影像艺术和装置作品。艺术家包括谷文达、彭嶶、林天苗和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根据官方报导,这次展出的中心是:生活在一个高速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的世界里,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传统国画的的记忆和想象。事实上,外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因此这个中心有些太宽泛而不够学术。在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中,什么力量在推动它?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艺术?艺术家真正想表达什么?这种想法如何和他们经历的文化联系起来?也许这次展出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良莠不齐的艺术品。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谷文达的装置。谷文达是八十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概念水墨艺术家。他的“联合国”系列从九三年延续至今,已经和徐冰、蔡国强一样树立了自己国际艺术家的形象。其中,艺术家谷文达庞大的装置作品《联合国——人间》是收集世界各地区人发而创作了这堵由186面国旗组成的100英尺高的国旗墙,悬挂于作为重要展场的由贝聿铭设计的柏松研究中心的展览入口处,长至一条街。

  “当我还在中国时,中国的文化是主导性的。住在纽约的好处就是多民族社会环境,联合国是作品的名字……我想要将我的艺术观念扩展到我的作品里,使其与所有的文化和种族息息相关。我想要人们参与到我的作品里。”著名学者爱德华·史密斯对谷文达的采访中解释了谷文达的联合国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谷文达的作品带有‘拥抱一切’(兼容并包)的野心,和欧洲的浪漫主义一脉相传,也有从十八、十九世纪的现代主义的元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包括他自己也提到,他的作品是为了‘培养地域性的自我主义和利他主义’。”

  3.严培明年

  旧金山

  “YES!——严培明”个展

  华特和麦宾画廊/旧金山艺术学院

  2009.2.20-5.23

  中国最受尊敬的旅法艺术家严培明今年的行程满满当当。他可以被称为是文革之后第一代“国际公民”:生于60年代,1980年远赴重洋在法国第戎美术学院求学,这也是二十世纪油画大师林风眠的母校。严培明以他大尺寸的肖像画闻名于世——* 、李小龙、教皇二世,还有他的父亲——最近奥巴马、佛像、新生婴儿和蒙娜丽莎都成为了他绘画对象。不夸张的说,严培明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查克·克鲁斯的肖像画家。他写意和写实的表现和极其克制的色彩反映出了文化大革命和20世纪西方概念艺术的双重结合。严培明喜爱与死亡有关的肖像画,也许通过死亡,他可以接触到永生。在纽约,是大卫·茨威格画廊代理他的作品。

  “YES!”由侯瀚如策展。侯瀚如不仅担任旧金山艺术学校的展览和项目总监,也是国际著名策展人,早在巴黎时他就和严培明就结识并成为好友至今。

  一系列的油画和水彩作品安静地陈列在画廊里。通过笔触的表现,严培明给人的感觉是一位极度严谨的艺术家。侯瀚如诠释说:“似乎要故意的煽动大众,他的笔触快速,激烈地征服了移动的画布。严的油画不是那种将僵硬的构图,色彩和结构统统在一张画布上,而是让人感受到对意识形态持续不断的研磨。”严培明使用黑、红、灰为最具基本性和表现性的色彩。他的作品体现了时间的流逝,每一笔都是一段历史和回忆。

  展览表现了严培明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忧虑。在他的作品里,严培明给美国讲述了一段不属于他本土文化的经历。作为一个第三世界的代表,他冷眼观看美国的政治闹剧和纷争,表达了他在多文化背景下的诠释——权力交接、历史转折和美国社会价值观的破坏与重建。

  巴黎

  严培明个展 卢浮宫

  2009.2.12-5.18

  罗浮宫的总监汉瑞·露维瑞特,在中国和巴黎与严陪明两次邂逅,催生了邀请严培明去罗浮宫做一个展览的想法。“蒙娜丽莎的葬礼”是罗浮宫当代艺术项目的一部分,严培明是第一个被罗浮宫邀请的中国艺术家,也是在毕加索和德拉特瓦克展览之后,第二位有机会重新诠释卢浮宫传世珍宝”蒙娜丽莎”的画家。他绘制了五幅油画置于罗浮宫的德农画廊。硕大的展厅里,严培明版的“蒙娜丽莎”位于中间,左边是严培明已经死去的父亲,右边是他自己濒临死亡状态的画像。“蒙娜丽莎的葬礼“大部分使用白色和灰色,借鉴了中国葬礼中常见的颜色。父亲的死亡和活着的儿子的对话实际在暗示着生死轮回,父子关系和不断更新的油画的力量。

  他的旅程还在继续……

  严培明今年六月会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一次个展。他也许会用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和实验性的表现手法震撼中国的观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曾梵志、谷文达、严培明均代表三位跨越三大陆的杰出当代艺术家。在不再神视不清的调整期和整合期时代, 中国当代艺术仍然在世界的各角落百花齐放。值得骄傲的是, 我们仍然在提高和进步。作为政府的文化外交的一个手段,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主流画廊和世界最好的美术馆,艺术家的作品也从传统,、地域和社会的变迁中走入新的非现实、非国界的非空间。危机给我们时机,去心平气和地看待世界的变化, 在万变不离其宗中, 我们重整价值观念, 回到根本。价值可能不在数字, 而在于会给社会、历史、后代带来的后果和结果。今天我们是多国的公民, 但真正挽救我们的是我们前世纪的危机和革命,在逆境中勤俭建国, 勤俭办一切事业。在这种境界中, 市场的变动也不是价值确认的唯一标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