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有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原版为英文,后经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据英文本译为中文。该中文译本行文流畅,引述准确,保留原著深入浅出的特色,同今日粗制滥造的大多译著有天壤之别。
最近又有赵复三先生的新译本面世,评价颇高,相信会比原译本更进一步。
目录 [隐藏]
1 目录及摘录
1.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2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1.3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1.4 第六章 道有的第一阶段:杨朱
1.5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1.6 第八章 名家
1.7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1.8 第十章 道有的第三阶段:庄子
1.9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1.10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1.11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1.12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1.13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1.14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1.15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1.16 第十八章 儒家汉盛和道有再起
1.17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1.18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1.19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1.20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1.21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1.22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1.23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1.24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1.25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1.26 最后一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1.26.1 人生的境界
1.26.2 形上学的方法论
2 参考资料
3 外部连接
[编辑] 目录及摘录
[编辑]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 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 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 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宇经》,每句三个宇, 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 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 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 “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 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 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 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 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 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 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 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 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 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哲学家说宇 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 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以每个人、每个事物 都应当看作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 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 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 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 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 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 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 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 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 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 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 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 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 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 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①,其中说:“中国 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 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 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 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 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 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 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 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 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 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 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 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 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 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 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 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 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 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老子》 这个说法我也不完全同意。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 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 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 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 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还 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 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 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 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 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 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 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 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 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 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 正是宗教的洪福。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以上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论。以下就专讲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 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 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 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 为大艺术家。人员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 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 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 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 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 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 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 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 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 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 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 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 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 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 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 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 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 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 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 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 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 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 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 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 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 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 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 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 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 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相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 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 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 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 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栖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这样说的。 据说有个圣人,被某国人请求为王,他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某国人找到这个洞、用烟把 他薰出来,强迫他担任这个苦差事(见《吕氏春秋·贵生》)。这是柏拉图和古代道家的人相 似的一点,也显示出道家哲学的出世品格。到了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国哲学的 主要传统,修正了这一点。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 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 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 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 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学各家 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有形上学,没有伦 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 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 举例来说,名家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 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今 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 备战争。在这里,也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 这确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 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 多的东西。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 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 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 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 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 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 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 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 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 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 记。”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初学中国哲学的西方学生经常遇到两个困难。一个当然是语言障碍;另一个是中国哲学 家表达他们的思想的特殊方式。我先讲后一个困难。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 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 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 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 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 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 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 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 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 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 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 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 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 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 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 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 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 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 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 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 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 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 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 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 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 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 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 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公元三、四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史称玄学。那时候有部书名叫 《世说新语》,记载汉晋以来名士们的佳话和韵事。说的话大都很简短,有的只有几个字。 这部书《文学》篇说,有位大官向一个哲学家(这位大官本人也是哲学家)问老、庄与孔子的 异同。哲学家回答说:“将无同?”意思是:莫不是同吗?大官非常喜欢这个回答,马上任 命这个哲学家为他的秘书,当时称为“掾”,由于这个回答只有三个字,世称“三语掾”。 他不能说老、庄与孔子毫不相同,也不能说他们一切相同。所以他以问为答,的确是很妙的 回答。《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 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 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五万字甚至五十万宇的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 不能取代原书。 我已经提到过郭象,他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的注,本身就是道家文献的经 典。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成他自己的散文语 言。他的文章比庄子的文章明晰多了。但是,庄子原文的暗示,郭象注的明晰,二者之中, 哪个好些?人们仍然会这样问。后来有一位禅宗和尚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 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语言障碍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 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 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 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 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 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 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 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 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 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 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 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注: ①DominantldeasintheFormationofChineseCulture,载《美国东方学会杂志》62卷4 号,293—294页。收入H.F.MacNair编《中国》,18—28页,加利弗尼亚大学出版社, 1946年版。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在前一章 我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 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 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 就个人说是如此,就民族说也是如此。这一章 将要讲一讲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 以便说明,一般地说中国文化,特殊地说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为什么成为现在这 样。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读这段话,我悟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暗示着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的不同。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译 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海洋国家的人,如希腊人,也许不 能理解这几个词语竟然是同义的。但是这种事就发生在汉语里,而且是不无道理的。 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人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如果我们用 现代标准看距离,孔子、孟子住的地方离海都不远,可是《论语》中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 他的话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仲由是孔子弟 子,以有勇闻名。据说仲由听了这句话很高兴。只是他的过分热心并没有博得孔子喜欢,孔 子却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同上) 孟子提到海的话,同样也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孟子一点也不比孔子强,孔子也只仅仅想到“浮于海”。生活在海洋国 家而周游各岛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该是多么不同!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 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 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 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在这样一种经济中,农业不仅在和平时期重要,在战争时期也一样重要。战国时期(公 元前480一前222年),许多方面和我们这个时代相似,当时中国分成许多封建王国,每个 国家都高度重视当时所谓的“耕战之术”。最后,七雄之一的秦国在耕战两方面都获得优 势。结果胜利地征服了其他各国,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统一。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 “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 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 会、经济的理论、政策都是企图“重本轻末”。 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轻视。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 商,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个。士通常就是地主,农就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在中国,这 是两种光荣的职业。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士”虽然本身并不实 际耕种土地,可是由于他们通常是地主、他们的命运也系于农业。收成的好坏意昧着他们命 运的好坏,所以他们对宇宙的反应,对生活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是“农”的反应和看法。加 上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就有表达能力,把实际耕种的“农”所感受而自己不会表达的东西 表达出来。这种表达采取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的形式。
“上农”
公元前三世纪有一部各家哲学的撮要汇编《吕氏春秋》,其中一篇题为《上农》。在这 一篇里,对比了两种人的生活方式:从事“本”业的人即“农”的生活方式,和从事“末” 作的人即“商”的生活方式。农很朴实,所以容易使唤。他们孩子似的天真,所以不自私。 他们的财物很复杂,很难搬动,所以一旦国家有难,他们也不弃家而逃。另一方面,商的心 肠坏,所以不听话。他们诡计多,所以很自私。他们的财产很简单,容易转运,所以一旦国 家有难,他们总是逃往国外。这一篇由此断言,不仅在经济上农业比商业重要,而且在生活 方式上农也比商高尚。“上农”的道理也就在此。这一篇的作者看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其 经济背景的限制;他对农业的评价则又表明他本人受到他自己时代经济背景的限制。 从《吕氏春秋》的这种观察,我们看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 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 有不同而已。
“反者道之动”
在考虑这两家的不同之前,我们先且举出一个这两家都支持的理论。这个理论说,在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 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 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这无疑是受到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农为了进行他们 自己的工作对这些变化必须特别注意。“易传”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系 辞传》下)又说:“日盈则仄,月盈则食。”(《丰卦·辞》)这样的运动叫做“复”。《复 卦·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老 子》第四十章) 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许 多困难,贡献很大。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 险时也满怀希望。在前不久的战争中,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 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度过来了、这种希望表现在这句话里:“黎明即 将到来”。正是这种“信仰的意志”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这场战争。 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一样赞 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因为照两家所说,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 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和儒家不同,是因为它们所理性化的、或理论地表现小农的生活的方面不同。小农 的生活简朴,思想天真。从这个方面看问题,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会的简朴加以理想化,而 谴责文化。他们还把儿童的天真加以理想化,而鄙弃知识。《老子》说:“小国寡民,……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这不正是小农国家的一幅田园画吗? 农时时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这种赞美和热爱都被道家的人发 挥到极致。什么属于天,什么属于人。这两者之间,自然的、人为的这两者之间。他们作出 了鲜明的区别。照他们说,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子。他们 正如儒家的萄子所说,“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 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这个主张正是这个思想趋势的 最后发展。
家族制度
农只有靠士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除非他有特殊的才 能。或是特别地走运,他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孙孙续继生活 的地方。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 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 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 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 关系可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在通常人们也真地是这 样来理解的。但是这几种不过是主要的家族关系,另外还有许许多多。公元前有一部最早的 汉语词典《尔雅》,其中表示各种家族关系的名词有一百多个,大多数在英语里没有相当的 词。 由于同样的原因,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了。居住在某地的一个家族,所崇拜的祖先通常 就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将全家定居此地的人。这样他就成了这个家族团结的象征,这样的一 个象征是一个又大又复杂的组织必不可少的。 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经济条件打下 了它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 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 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 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入世和出世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 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 指社会。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 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 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从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 (公元八世纪),在他们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 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 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在三、四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十一、二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 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 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在第一章 我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虽没有论艺术的专著,但是他们对于精神自由运动 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难怪中国 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翎毛,花卉,树木,竹 子。一幅山水画里,在山脚下,或是在河岸边,总可以看到有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参 悟超越天人的妙道。 同样在中国诗歌里我们可以读到像陶潜(372-427年)写的这样的诗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的精髓就在这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 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诺思罗普(Nort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 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 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蓝’,作为感觉到的 颜色,就是一个用直觉得到的概念。……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 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是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蓝’,在电磁 理论中波长数目的意义上,就是一个用假设得到的概念。”① 诺思罗普还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又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 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同上,187页)。照他说,“儒家 学说可以定义为一种心灵状态,在其中,不定的直觉到的多方面的概念移人思想背景了。而 具体区分其相对的、人道的、短暂的‘来来往往’则构成了(同上,205页)。但是在道家学 说中:“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同上)。 诺思罗普在他这篇论文中所说的,我并不全部十分同意,但是我认为他在这里已经抓住 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学中国哲学的学生开始学西方哲学的时候,看到希 腊哲学家们也区别有和无,有限和无限,他很高兴。但是他感到很吃惊的是,希腊哲学家们 却认为无和无限低于有和有限。在中国哲学里,情况则刚刚相反。为什么有这种不同,就因 为有和有限是有区别的、无和无限是无区别的。从假设的概念出发的哲学家就偏爱有区别 的,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哲学家则偏爱无区别的。 我们若把诺思罗普在这里指出的和我在本章开头提到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已区分 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由此而来的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同上,187 页),基本上是农的概念。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他 们纯朴而天真,珍贵他们如此直接领悟的东西。这就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一样,以对于事物 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我看见我面前的 桌子,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是仅仅在我心中的一个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 学家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这样的知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除开佛学,它来自印度)里是找不 到的,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 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认识者和被认识的是一个整体。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它不很明晰。 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 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他们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 是用于商业帐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只有通过这些数字才能直接掌握这些具体 东西。这样的数字,就是诺思罗普所谓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于是希腊哲学家也照样以这种 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 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但是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 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由于这个原故,希腊人就围 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与中国社会制度形成对照,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为在这 种制度之下,邦是用家来理解的。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 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但是在一个家 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中国人过去是农,这个事实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以工业革命为手 段,才能进入现代世界。《列子》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宋国国君有一次叫一个巧匠把一片玉 石雕成树叶。二年以后雕成了,把这片雕成的叶子放在树上,谁也分辨不出哪是真叶子,哪 是雕成的叶子。因此国君非常高兴。但是列子听说这件事以后,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 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列子·说符》)这是赞美自然、谴责人为的人的观点。 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于其纯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 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中国曾经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发明,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它 们不是受到鼓励,而是受到阻挠。 海洋国家的商人,情况就是另一个样子。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 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 物的工艺创新。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最初发动在英国,也是一个靠商业维持繁荣的海洋国 家,这不是偶然的。 本章在前面提到《吕氏春秋》关于商人的那些话,对于海洋国家的人也可以那样说,不 过要把说他们心肠坏、诡计多,换成说他们很精细、很聪明。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 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然后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以希腊、英国的地理、经济条件为一方,以西方的科学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为另一 方,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若要举出证据,加以证明,那就超出了本章范围之外。但是希 腊、英国的地理、经济条件都与中国的完全不同,这个事实就足以构成一个反证,从反面证 明我在本章内关于中国历史的论点。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科学的进展突破了地域,中国不再是孤立于“四海之内”了。她也在进行工业化,虽然 比西方世界迟了许多,但是迟化总比不化好。说西方侵略东方,这样说并不准确。事实上, 正是现代侵略中世纪。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就必须现代化。 有一个问题有待于提出:既然中国哲学与中国人的经济条件联系如此密切,那么中国哲 学所说的东西,是不是只适用于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呢? 回答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 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 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我很费踌躇,要不要说它是绝对真理,因为要确定什么是绝对真 理,这个任务太大,任何人也不能担当,还是留给上帝独自担当吧,如果真有一个上帝的话。 让我们从希腊哲学举个例子。亚力士多德论证奴隶制度合理,这只能看作是相对于希腊 生活的经济条件的理论。但是这样说并不是说亚力士多德的社会哲学中就没有不相对的东西 了。中国思想同样是如此。一旦中国工业化了,旧的家族制度势必废除,儒家论证它合理的 理论也要随之废除。但是这样说并不是说儒家的社会哲学中就没有不相对的东西了。 这个道理就在于,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社会固然不同,但是两者都属于我们称之为 “社会”的一般范畴。凡是希腊社会或中国社会的理论说明,因此也就有一部分是“社会一 般”的说明。虽然它们之中有些东西是专门属于希腊或中国社会本身的,但是也一定有些更 为普遍的东西是属于“社会一般”的。正是后面的这些东西。是不相对的,具有长远的价值。 道家也是如此。道家的理论说,人类的乌托邦是远古原始社会、这种理论肯定错了。我 们现代人具有关于进步的观念,认为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只能创造于未来,不会失之于既 往。但是有些现代人所想的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例如无政府主义,却与道家所想的并不是 一点也不相似的。 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 只属于该民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但是必定也有一部分属于“人生一 般”,所以不相对而有长远价值。这一点似可以儒家的理想人生的理论为例说明。照这个理 论说,理想的人生是这样一种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 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这些人伦的性质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所 以,如果有人说,由于五伦中有些伦必须废除,因此儒家的人生理想也必须一道废除,这样 说就不对了。又如果有人说,由于这种人生理想是可取的,因此全部五伦都必须照样保存。 这样说也不对。必须进行逻辑分析,以便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别哪是不变的,哪是可变的、每 个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为什么各个哲学虽不相同,却能互相 比较,彼此翻译。原因就在此。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将来会变吗?这就是说,新的中国哲学将不再把自己限于“用直觉得 到的概念”吗?肯定地说,它会变的,它没有任何理由不该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变。关于 这个变化,在本书末章我将要多说一些。 注: ①FilmerS.C.Northrop,《东方直觉的哲学和西方科学的哲学互补的重点》(TheComplenentaryEmphasesofEasternlntuitionPhilosophyandWestermScientificPhiloso phy),见《东方和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EastandWest),C.A.Moore编,187页,普 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前一章说,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它们成为主流,是由长期演变而来;而在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它们还不过是争鸣的许多家中的两家。那时候学派的数目很多,中国人称它们为"百家"。 司马谈和六家 后来的历史家对"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l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6?年)的父亲。《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 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但是"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所以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就不大确切,因为这没有表明这一家的人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籍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这一家,司马谈叫做"道德家",后来简称"道家"。第一章已经指出,应当注意它与道教的区别。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二个历史家是刘歆(公元前46?一公元23年)。他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和他父亲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皇家图书。他把整理的结果写成附有说明的分类书目,名为《七略》,后来班固(公元32-92年)用它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从《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句话是说,小说家没有其他九家重要。 这个分类的本身,并没有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1738一1801年)、章炳麟(1869一1936年),大大发挥了刘歆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义,是主张,在周朝(公元前1122?一前225年)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封建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人以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这门学术。 这个理论说,周朝后期的几百年,王室丧失了极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流落各地。他们这时候就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学的"师"。各个学派正是由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刘歆所作的全部分析如下: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长也。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尧狂夫之议也。"(《汉书·艺文志》) 对于十家的历史的起源,刘歆所说的就是这些。他对各家意义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他把各家各归一"官"有时也是任意的。例如,他描述道家思想,只涉及老子,完全忽略了庄子。又如,名家与礼官的职能也并无相同之处,只有一点,就是两者都强调区别。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刘歆的理论,在详细情节上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他试图从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寻求各家起源,这无疑代表着一种正确观点。我大段地引用他的话,是因为他对各家的描述本身就是中国史料学中的经典文献。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当代,特别是正在1937年日本侵入的前几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根据最新的研究,我才得以形成自己的关于各家哲学起源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精神与刘歆的相合,但是一定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这就是说必须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让我们想象一下,古代的中国,比方说公元前十世纪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是什么样子。当时政治、社会结构的顶点是周王的王室,他是天下各国的"共主"。周王之下有成百的国家,为其国君所有、所统治。有些国家是周朝建国的功臣们建立的,他们又把这些新占的领土分给他们的亲属作采邑。另一些国家则由周室以前的敌人统治着,但是现在他们已经承认周王是他们的"共主"。 在国君统治下,每个国家内的土地再分为许多采邑,每个采邑各有其封建主,他们都是国君的亲属。当此之时,政治极力和经济控制完全是一回事。土地的所有者,既是领地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也是居民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他们是"君子",其字面意思是"国君之子",但是已经用作封建主阶级的共名。 另一个社会阶级是"小人"阶级,或曰"庶民"即普通人民群众。这些人是封建主的农奴,平时为君子种地,战时为君子打仗。 不光是政治统治者和地主,就连那些有机会受教育的少数人,也都是贵族的成员。于是封建主的"家"不仅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也是学术的中心。附属于它们的有具有各门专业知识的官吏。但是普通人民没有受教育的份儿,所以他们中间没有学人。这就是刘歆理论所反映的事实:周朝前期官、师不分。 这种封土建国制度被秦朝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废除。但是在正式废除以前的几百年,它已经开始解体了,而在几千年后,封建的经济残余仍以地主阶级权力的形式保存着。 这种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何在,现代历史学家们仍无一致意见。要讨论这些原因,就超出了本章的范围。在这里只要说明这一点也就够了,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七至三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这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的确切时间。不过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已经有些贵族成员,由于当时的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爵位,因而下降为普通庶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别宠信,变成了国家的高级官吏。这些事例表明了周朝解体的真实意义。这不只是某个具体的王室的解体,而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的解体。 随着这种解体,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或者本人就是贵族,或者是服事贵族统治者室家而有世袭职位的专家。前面引用的《艺文志》中,另有刘歆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这些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的人,就变成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 上面所说各家的"家"字,就暗示着与个人或私人有关的意思,在没有人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不可能有哪一"家"的思想。 有各种不同的"家",也由于这些教师各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于是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有说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方士"。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按照我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这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套用刘歆的话,我可以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以下各章将对这些说法作出解释。
[编辑]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是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是。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编辑] 形上学的方法论
“清晰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编辑] 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是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是。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编辑] 形上学的方法论
“清晰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编辑] 参考资料
朱伯kūn
1923年9月,朱伯kūn@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1947 年考进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事冯友兰、张岱年两位教授,专攻中国哲学。1951年毕业后留校作冯教授助手,协助他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一年后院校调整,朱氏改任北京大学助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主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易学研究》主编,以及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在科学研究中,朱伯kūn@⑴严格要求本身和学生,注意六大问题:1.根据史料说话,缺乏证据则勿空谈或猜测。研究哲学史,非引史料去论证原则或结论,而是从史实导出原则与结论。2.必先熟悉哲学问题,具备哲学头脑,擅长分析和概括哲人的理论系统,不宜列举史料或解释史料而欠分析综合(煜按:英国霍布斯兼重分析与综合。章太炎门徒曹聚仁指出皖派戴震等长于分析,而浙东学派章学诚等善于综合)。3.熟悉哲学史发展全程,兼备通史知识,始能研究专题或断代哲学史。4.掌握外国哲学史,尤其是欧洲的,然后比较中外哲学问题,突显中国哲学特征。5.勿仅传授历史知识,甚至单为某流派辩护,必须客观总结人类思维的成果与教训。6.要勇敢创新,精确论证。勿心急成名,而要仿效蚂蚁啃骨头那般锲而不舍。
英国哲人波普尔贬“心理分析”为伪科学,朱伯kūn@⑴斥卜筮为假科学,积极消泯盛行民间的迷信活动。《荀子•大略》首倡“善为《易》者不占”,朱氏推崇荀子开创儒家解易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汉代《周易》跃居五经之首,贾谊呵斥算命术士司马季主“矫言鬼神,实尽人财”,即是“卑污”。司马季主狡辩宣称只要心地端正,占术便可治病救人。班固把占筮列于数术(术数)类,以别于经学与子学。卜筮的神秘主义传统发展至明清,民间出现用《周易》名义谈算命的大批书籍,如《六壬》、《火珠林》、《梅花易数》、《四柱命理》、《卜筮正宗》,特色有四项:1.单凭卦象推断个人的吉凶祸福;不解《周易》经传,亦不管卦爻辞的人道教训。2.起卦方法乃掷铜钱(如《火珠林》)、触景生卦(如《梅花易数》),舍弃大衍之数,即揲蓍成卦过程中数学的演算程序,而纯粹取决于偶然的“鬼谋”。3.运用象数学派诠释《周易》经传体例、术语和概念,虚构欠缺生活经验的空洞模式,规定卦象的吉凶意义作为断卦根据,放弃彰往察来的类推思维。4.夸称心诚则灵,即恳切求助则必灵验,这纯属神秘主义的宿命论,毁坏《周易》文化的优良传统,遂受邵雍、张载、朱熹、方以智、王夫之等批判及抵制。
朱伯kūn@⑴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易学研究。他指出《易》的传播分三阶段,西周是撰“经”阶段,战国时代是写“传”阶段,汉代开始是为“学”阶段;初段没有阴阳观,邵雍先天卦序图始于乾而终于坤;大脑扫描图中漩涡颇似太极图;“照”着讲《易》和“接”着讲《易》各有千秋;占卜很不科学,比天气预测更不准确;江湖术士却夸谈预测学,创办预测公司敛财,对顾客首次收五百元,难怪中国科学院百余院士为了保卫科学而请求当局清除迷信。筮用蓍草,比占卜晚出,理性成份较高。《易》诉诸比附和联想,旨在趋吉避凶,甚至化险为夷。儒家人文主义以善恶分别吉凶,《易传》对《周易》增加忧患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人要摆脱困境,苦于不能掌握命运,唯有用卜筮安慰自我。倘若占得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病人便耐心养病。卜筮结果往往迎合世俗心理。日本遂生算命公司,此社会心理现象怪在不重视灵验与否,但求慰藉。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光璧撰《易学科学史纲》(武汉出版社,1993版),指出筮法非预测学而为原始对策论。帛书《易》有数字卦,象数派必定欣赏,义理派也许不感兴趣了。1995年1 月北京华夏出版社印行朱伯kūn@⑴《易学哲学史》,它本身就是《易》学里程碑了。
作者:sgm666
2005-7-13 01:38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朱伯昆先生与易学研究
朱著四卷共约1900页,优点如下:1.预设读者具备中国哲学根底,对一切学者只用原名,不写字号、籍贯及生卒年份,即专注于义理。2.立论客观,永不偏袒义理派或象数派。3.1989年作者改写完成8 年前为研究生开设的《易》学哲学史课程讲稿,所以此书特别适合研究生及大学生。4.作者毫无迷信地洞察占术依照卦爻象的变化以推测命运,含蕴逻辑推衍及理智分析的因素,不单靠天启或祈祷,遂能发展为哲学的世界观,例如无神论。5.对哲思的评析详细且清楚,特别是方以智和王夫之。6.最先归约中国辩证思维成四大流派或系统:《周易》、兵家(尤其是孙子)、老庄、佛教。7.剪裁慎重,放弃侧重训诂的学派,特别重视宋、明儒学,也顾及儒道兵法四家的互相渗透。8.图表丰盛,辅助理解。缺点在多错字,如全部尘(chén@⑵)字错作@⑶(一种鹿)字。
首卷由先秦至汉唐,引孔子“不占而已矣”,恰切解为“善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周易》的用处,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第32页)凭良心做人,实践自律道德,根本不必预测将来。例如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改过从善,强调人道教训,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易》。《礼记•经解》称赞《易》令人洁净精微而不贼害,《荀子•大略》“善为《易》者不占”发扬孔子道德观。孔孟不谈阴阳,《荀子•礼论》“阴阳接而变化起”始用阴阳作哲学范畴。64条“象”文成生活格准,《易》升为伦理政治教科书。有心的圣贤必怀忧患,无心的《周易》不与圣人同忧或为圣贤分忧。《系辞》褒赏《易》开物成务,即通天下之志和定天下之业,或开通心意兼规定事业,兼顾内圣外王或立德立功。功业必需儒、兵、道、法四家皆重的“趋时”或“时中”,修炼必需“日新”。“立本”(刚柔)与“趋时”(变通)有体用关系。
《淮南子》感染孟喜、京房的卦气说和八宫卦说(飞伏说)、纳甲说、五行说、阴阳说,正如老子影响扬雄《太玄》。汉人分《老子》成81章,所以《太玄》共81首。王充误解京房《易》学与政治不相应,朱伯kūn@⑴援引张衡纠正《论衡》,反对贬抑孟京为儒家经学异端或教外别传,因为没有正统《易》学。《系辞》揭示简易、变易两事,京房添加“不易”义。“易”遂得三义。《易纬》将“变易”引向“不易”,透露社会秩序规范化。它提出太初、太始、太素,郑玄注为始、壮、究。至于象、数、气的关系或次序,《易纬》道不一致,“数”居首位或次位。王充以道家和荀子的自然主义呵斥《易纬》的神学目的论,即孔子作纬书表达天意。荀爽的乾升坤降说主张九二、六五两爻各当其位,阴阳和谐即不相侵凌。恰似管辂预知何晏快将伏诛,虞翻的卦变说准确预告关羽两天内斩头,可惜他把汉代《易》学推向烦琐胡同,王夫之裁判它“繁杂琐屈”。朱熹说“易”有变易和交易两义,即流行与对待。此意源于汉代卦气说和卦变说。
《周易》、道教与中医关系密切,朱伯kūn@⑴难免评介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他洞悉《易》理同黄老养生道术一致。道士未必为名医,但是可在理论上援《易》入医。道教徒凭借《参同契》讲究炼内丹或体中精气,字面上“屈伸以应时”乃儒、道所同,“夺取阴阳造化机”一句发扬《荀子•天论》,朱伯kūn@⑴解作“承认人类掌握自然界的法则可以改变自然物,是一种不可胜天的辩证思维”。我认为改变自然物,如栽无核瓜果、实施遗传工程及实践优生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胜天”。
王弼对象数派作彻底的反动,侧重人事问题,尊“无”为万物本体(超越根据)或天地之心。他的浑忘言象以求意说酷似维特根斯坦所倡登楼弃梯。朱伯kūn@⑴谴责黄宗羲所言王弼“何曾笼络玄旨”。韩康伯也糅合《易》老,然而将裴wěi@⑷、郭象的崇有论引进王弼的贵无论。儒家孙盛反对玄学派和管辂派,遭殷浩、刘@⑸反攻。梁武帝萧衍融会《易》佛,但是又倡唯气论。他的大臣周弘正阐释元亨利贞四德,冲决了道德网罗而趋赴宇宙论。周弘正借佛学分64卦成六门,例如乾坤泰否四卦属天道门。他的门徒张讥解《说卦》“参天两地而奇数”,认为三含二意味着一包二,“一”非单独而是结合如荀子之“壹”,这沾溉了张载及王夫之。
作者:sgm666
2005-7-13 01:38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朱伯昆先生与易学研究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和李鼎祚《周易集解》总结往昔与当时的《易》学。孔疏推崇修正郭、韩两注(如视象比数优先)而误信《易传》及《易纬乾凿度》的孔子语非假托。李鼎祚对玄学派半推半就,清儒误解他对汉《易》尽忠。具备华严宗、禅宗双重身份的圭峰宗密,采取汉代太极元气观。李通玄以《易》解华严教义,正如晚明智旭用禅解《易》、方以智以佛解《庄》。崔憬《易探玄》主张象尽意及辞尽言,否定王弼忘言象说。他用八卦配四季,汲取汉代八卦体旺说。朱伯kūn@⑴激赏崔憬将孔疏自然无为之道,归约为形器的功能或作用。他借老子思想注剥至离的顺序云:“物复甚本,则为诚实。”我推测此诚实观濡染王夫之。
宋明哲学亦分为理学、数学、气学、心学、功利五派。刘牧以气象无形释“无”,不尊它为实体。李觏《易论》重人事而轻天道,他将元亨利贞局限于政治,令人联想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将《老子》囿于政治。欧阳修《易童子问》承王弼、李觏,理解爻辞皆谈人事,最先否定《易传》由孔子作。周敦颐用“诚”贯通《易传》和《中庸》。邵雍赢得莱布尼兹惊叹。康节《先天吟》云:“天地与身皆《易》地,己身殊不异庖牺”。朱伯kūn@⑴指出它基于道教炼内丹说。邵子理智可开启自然科学。别扭的是他定义“一”为数之根源而非数目,二才是初数。其子邵伯温遂解“一”为天地之心或造化本原。《观物外篇》规定先天之学是心而后天之学是迹,又尊心为奇偶二数之根源。大程不严辨心、理,小程相反。二程分别成为心学和理学前驱。伊川肯定“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他以微显诠释理和象,即西哲谓本质和现象。他的体用观却来自华严宗法藏贤首以“自性清净心”和“染(生灭)心”为体用。韩康伯提出理事范畴,但是华严哲学比它深刻,尽管伊川否定玄、佛世界观。朱伯kūn@⑴欣赏程颐以理化情说表现儒家对老死的乐观态度,我认为伊川媲美斯宾诺莎。二程以艮卦义凌驾佛教“止观”的止,半因钳制李觏、王安石师徒功利主义。张载《易》学改以气代理为至尊范畴,开启后世解《易》的气学;横渠《易说》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且认为道虽无形而有象,王夫之发展为“象外无道”观。横渠肯定生死乃气之聚散,隐讽佛教鄙视道教贪恋生命。他提出人性两重,即道德本能与生理本能。他分辞为缓、急两种,裨益牟宗三老师《周易形上学及其道德函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及《佛性与般若》诸书。可惜朱伯kūn@⑴只讲至焦循。
南宋朱震象居首位;蔡元定主张理先于数,其子蔡沉以数居首位。杨万里发扬程朱《易》学,反对象数派,朱伯kūn@⑴察觉诚斋透露爱国的主战派立场。但是杨氏太极观近似周子而远离程颐和朱震。功利派薛季宣倡道器合一,并重下学与上达;陈亮强调形势;叶适像欧阳修不信孔子撰《易传》,又主张:“欲折衷于天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水心文集•题西溪集》)。我悟到中西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紧密关联,经验论者水心当然否定神秘主义。朱伯kūn@⑴裁判他矫枉过正道:“视本体论一概为玄虚之学,对张载的气一元论也简单地加以否定,未免带著狭隘的……偏见。”(第617页)元代象数学挂帅, 是由于理学衰落。朱伯kūn@⑴选评雷思齐、俞琰、张理、萧汉中四位。
明代薛xuān@⑹心中理气不分先后,滚滚不息的阴阳生成日日新的造化与人事。他用《华严经》月印万川之喻肯定气有聚散而理无聚散,《中庸》“费隐”即显微或体用。罗钦顺针对朱熹而倡理气为一,但是分辨心和性,仍尊道为实体。我认为他误解张载“大心”是违反自然的人为。朱伯kūn@⑴说整庵看出杨简以心为性(道、理)必然导致人心为自然立法的结论,因为杨慈湖《己易》像张横渠批判佛教所谓“以心法起灭天地”。事实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首倡人心为自然界立法,尚未属佛教唯识的极端主观唯心论;《易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则似怀特海心中上帝的原初性和后得性。王廷相的科学知识冠于明儒,遂倡无形、有形分别指谓道氐与道显,即元气和万物,唯独“理”无形质故不朽。然而理非独立实体,只是实体的功能,不能成为太极(元气)。阴阳相依而不相生,后于元气。王廷相自相矛盾于又谓元气即阴阳。湛若水以心体为《易》体,与天地万物同体,气质的中正部分就是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朱子人心为气之灵,甘泉《文集•讲章》说“气之精露中正处即心”。朱伯kūn@⑴评判“其天人一体说,终于导出人心主宰世界的结论”。心指良知。
作者:sgm666
2005-7-13 01:38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朱伯昆先生与易学研究
罗洪先和王时槐对王畿的批评,朱伯kūn@⑴援引且接受。至于泰州学派的禅门《易》说,朱君引焦@⑺《易筌》作样板:“程子斥佛……大抵谓出离生死为利心。夫生死者所谓生灭心也。《起信论》有真如、生灭二门。未达真如之门,则念念迁流,……欲止其所不能已……。然上亦非殄灭消煞……(否)则二乘(缘觉、声闻)之断见也。”澹园促进王学分化,李贽《易因》常引方时化批王门语。禅师真可心中,卦爻象、辞披露佛性。诠释渐卦时他标举理想的无生灭位。智旭巧用天台宗“六即”阐述六爻之位辞,以坚固的《首楞严》三昧比附艮卦之象。明代《易》学大家有蔡清与来知德,虚斋提出万物非变易则交易;来氏强调舍象不可谈《易》,朱伯kūn@⑴谴责他安于造化理数而走向宿命论。我们很容易察觉出庄子对来知德的震撼。名医张介宾《医易义》云:“《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他按阴阳互藏法则治病,深信养生必须保存身中阳气。方以智笔下《易》含质测(物理)和通几(掌握规律)两面,理与数相依,先天寓后天,太极即在有极。他呵责陆九渊“蛮横——万物皆备之我,忌讳强恕精义”。奇趣的是方氏借孟子“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责备显扬孟学的象山。朱伯kūn@⑴时刻留意桐城方家对王夫之的陶冶。
第四卷只有一章《道学的终结和汉易的复兴》。谁是理学殿军?今存三答案:刘宗周、黄宗羲、王夫之。朱伯kūn@⑴此卷聚焦于王、黄及毛奇龄、胡渭、惠栋、张惠言、焦循七位,首总述船山《易》学,抨击邵雍和陆(九渊)、杨简师徒,修正程朱,发扬张载,尊称张、程、朱三位为“子”。朱伯kūn@⑴心中,王弼《周易注》、程颐《易传》及王夫之《周易内传》鼎足而立。务实的船山反对废用求体,认为君子“因动玩占,不能以非常之变为怪,不因祸福之逆转,动摇自己的信念。”(第47页)《易》全体在象,盈天下皆象或器(梨洲却说皆气或心),《易》总会其理,当然之象就是必然之理。对《序卦》的解释,船山归纳为相因、相成、相反三类。他洞悉邵雍卦序观的谬误:相因而渐成,相反而定位,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船山主张乾坤和六十二卦彼此包涵,阴阳有幽明而无消灭。自然方面象生数,人为方面数生象。他遂反对刘牧用奇偶数阐释宇宙。言象意道四位一体,但是得象不可忘言,得道不可忘象。象理统一观否定道、理的实体性,改转理本说为象本说,孟子“践形”践其下而非其上。上非下存在的条件,反面才对。但是船山的非《易》学作品仍依程朱贵道贱器。《内传》力言阴阳相倚不离、交待以成,引申为万物相依的机体哲学。朱伯kūn@⑴发现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始辩议理气问题,且围绕人性及社会、历史。《外传》透示:“无先后者天也,先后者人之识力所据也。”意谓认知过程而非自然历程才分先后。他解颐卦道:“阳动不停,推陈致新。”释无妄卦云:“因缘和合,自然之妙合……阴阳之施予而不倦也。……推故而别致其新也”。他将郑玄“始、壮、究”三段观和佛家成、住、异(坏)、灭(空)四段说发展为胚胎、流荡(成长)、灌注(壮大)、衰减(衰老)、散灭(死亡)五段论。朱伯kūn@⑴拈出船山特色在“以偶然性解释筮法中阴阳不测说,进而提出气化无心,出于偶然,肯定了偶然性在变易中的地位;但同时又肯定事物的变易有其必然性即规律性。”(第184页)《维摩经》提出芥子纳须弥,船山隐约贬为“索光怪泡影以为一归”,因为万法一致而非归一。《内传》在儒家立场说:“圣人尽人道,而不如异端之欲妄同于天。”妄同就是贪婪。
朱伯kūn@⑴并论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与其弟黄宗炎《图学辨惑》、毛奇龄《仲氏易》和李gōng@⑻《周易传注》。黄、毛同谓周敦颐图说出于道佛。李gōng@⑻气学式性善论开戴震先河。胡渭《易图明辨》侧重道教《易》学,承认邵雍《易》学为一家之言,与正宗儒家如朱子的《易》学“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朱伯kūn@⑴赞胡渭客观。焦循《雕菰楼集•述雅》反对墨守汉代家法,在《里堂家训》提倡“博览众说而自得其性灵”,即先抉择后创新;《易学三书》强调圣哲教人改过,卦爻辞像代数符号具备逻辑联系。焦循解“相孚”为旁道,朱伯kūn@⑴用现代术语阐释:“卦爻象的刚柔相易,如同数学中方程式一样,依此方之数值则知彼方之数值;即《系辞》所说引而申之,成为一连续的系列。”(第356页)焦循将《周易》彻底抽象化和公式化或代数化, 结合辩证思维与形式思维,在中国哲学史别开生面或独出心裁。有人醉心数学由于它的形式美,美学家刘纲纪《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版)和道教学者刘国梁《道教与周易》亦因参阅朱伯kūn@⑴著作而丰富其内容。朱著几乎堪称半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人逃不掉三玄的薰染。《易》学比老庄之学繁琐。
【作者简介】王煜,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绍燕
【外 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⑴原字为山下加昆
@⑵原字为尘的繁体字
@⑶原字为鹿下加圭
@⑷原字为危右加页
@⑸原字为怀的左半部右加炎
@⑹原字为王右加宣
@⑺原字为立右加宏的下半部
@⑻原字为土右加恭
在科学研究中,朱伯kūn@⑴严格要求本身和学生,注意六大问题:1.根据史料说话,缺乏证据则勿空谈或猜测。研究哲学史,非引史料去论证原则或结论,而是从史实导出原则与结论。2.必先熟悉哲学问题,具备哲学头脑,擅长分析和概括哲人的理论系统,不宜列举史料或解释史料而欠分析综合(煜按:英国霍布斯兼重分析与综合。章太炎门徒曹聚仁指出皖派戴震等长于分析,而浙东学派章学诚等善于综合)。3.熟悉哲学史发展全程,兼备通史知识,始能研究专题或断代哲学史。4.掌握外国哲学史,尤其是欧洲的,然后比较中外哲学问题,突显中国哲学特征。5.勿仅传授历史知识,甚至单为某流派辩护,必须客观总结人类思维的成果与教训。6.要勇敢创新,精确论证。勿心急成名,而要仿效蚂蚁啃骨头那般锲而不舍。
英国哲人波普尔贬“心理分析”为伪科学,朱伯kūn@⑴斥卜筮为假科学,积极消泯盛行民间的迷信活动。《荀子•大略》首倡“善为《易》者不占”,朱氏推崇荀子开创儒家解易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汉代《周易》跃居五经之首,贾谊呵斥算命术士司马季主“矫言鬼神,实尽人财”,即是“卑污”。司马季主狡辩宣称只要心地端正,占术便可治病救人。班固把占筮列于数术(术数)类,以别于经学与子学。卜筮的神秘主义传统发展至明清,民间出现用《周易》名义谈算命的大批书籍,如《六壬》、《火珠林》、《梅花易数》、《四柱命理》、《卜筮正宗》,特色有四项:1.单凭卦象推断个人的吉凶祸福;不解《周易》经传,亦不管卦爻辞的人道教训。2.起卦方法乃掷铜钱(如《火珠林》)、触景生卦(如《梅花易数》),舍弃大衍之数,即揲蓍成卦过程中数学的演算程序,而纯粹取决于偶然的“鬼谋”。3.运用象数学派诠释《周易》经传体例、术语和概念,虚构欠缺生活经验的空洞模式,规定卦象的吉凶意义作为断卦根据,放弃彰往察来的类推思维。4.夸称心诚则灵,即恳切求助则必灵验,这纯属神秘主义的宿命论,毁坏《周易》文化的优良传统,遂受邵雍、张载、朱熹、方以智、王夫之等批判及抵制。
朱伯kūn@⑴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易学研究。他指出《易》的传播分三阶段,西周是撰“经”阶段,战国时代是写“传”阶段,汉代开始是为“学”阶段;初段没有阴阳观,邵雍先天卦序图始于乾而终于坤;大脑扫描图中漩涡颇似太极图;“照”着讲《易》和“接”着讲《易》各有千秋;占卜很不科学,比天气预测更不准确;江湖术士却夸谈预测学,创办预测公司敛财,对顾客首次收五百元,难怪中国科学院百余院士为了保卫科学而请求当局清除迷信。筮用蓍草,比占卜晚出,理性成份较高。《易》诉诸比附和联想,旨在趋吉避凶,甚至化险为夷。儒家人文主义以善恶分别吉凶,《易传》对《周易》增加忧患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人要摆脱困境,苦于不能掌握命运,唯有用卜筮安慰自我。倘若占得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病人便耐心养病。卜筮结果往往迎合世俗心理。日本遂生算命公司,此社会心理现象怪在不重视灵验与否,但求慰藉。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光璧撰《易学科学史纲》(武汉出版社,1993版),指出筮法非预测学而为原始对策论。帛书《易》有数字卦,象数派必定欣赏,义理派也许不感兴趣了。1995年1 月北京华夏出版社印行朱伯kūn@⑴《易学哲学史》,它本身就是《易》学里程碑了。
作者:sgm666
2005-7-13 01:38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朱伯昆先生与易学研究
朱著四卷共约1900页,优点如下:1.预设读者具备中国哲学根底,对一切学者只用原名,不写字号、籍贯及生卒年份,即专注于义理。2.立论客观,永不偏袒义理派或象数派。3.1989年作者改写完成8 年前为研究生开设的《易》学哲学史课程讲稿,所以此书特别适合研究生及大学生。4.作者毫无迷信地洞察占术依照卦爻象的变化以推测命运,含蕴逻辑推衍及理智分析的因素,不单靠天启或祈祷,遂能发展为哲学的世界观,例如无神论。5.对哲思的评析详细且清楚,特别是方以智和王夫之。6.最先归约中国辩证思维成四大流派或系统:《周易》、兵家(尤其是孙子)、老庄、佛教。7.剪裁慎重,放弃侧重训诂的学派,特别重视宋、明儒学,也顾及儒道兵法四家的互相渗透。8.图表丰盛,辅助理解。缺点在多错字,如全部尘(chén@⑵)字错作@⑶(一种鹿)字。
首卷由先秦至汉唐,引孔子“不占而已矣”,恰切解为“善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周易》的用处,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第32页)凭良心做人,实践自律道德,根本不必预测将来。例如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改过从善,强调人道教训,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易》。《礼记•经解》称赞《易》令人洁净精微而不贼害,《荀子•大略》“善为《易》者不占”发扬孔子道德观。孔孟不谈阴阳,《荀子•礼论》“阴阳接而变化起”始用阴阳作哲学范畴。64条“象”文成生活格准,《易》升为伦理政治教科书。有心的圣贤必怀忧患,无心的《周易》不与圣人同忧或为圣贤分忧。《系辞》褒赏《易》开物成务,即通天下之志和定天下之业,或开通心意兼规定事业,兼顾内圣外王或立德立功。功业必需儒、兵、道、法四家皆重的“趋时”或“时中”,修炼必需“日新”。“立本”(刚柔)与“趋时”(变通)有体用关系。
《淮南子》感染孟喜、京房的卦气说和八宫卦说(飞伏说)、纳甲说、五行说、阴阳说,正如老子影响扬雄《太玄》。汉人分《老子》成81章,所以《太玄》共81首。王充误解京房《易》学与政治不相应,朱伯kūn@⑴援引张衡纠正《论衡》,反对贬抑孟京为儒家经学异端或教外别传,因为没有正统《易》学。《系辞》揭示简易、变易两事,京房添加“不易”义。“易”遂得三义。《易纬》将“变易”引向“不易”,透露社会秩序规范化。它提出太初、太始、太素,郑玄注为始、壮、究。至于象、数、气的关系或次序,《易纬》道不一致,“数”居首位或次位。王充以道家和荀子的自然主义呵斥《易纬》的神学目的论,即孔子作纬书表达天意。荀爽的乾升坤降说主张九二、六五两爻各当其位,阴阳和谐即不相侵凌。恰似管辂预知何晏快将伏诛,虞翻的卦变说准确预告关羽两天内斩头,可惜他把汉代《易》学推向烦琐胡同,王夫之裁判它“繁杂琐屈”。朱熹说“易”有变易和交易两义,即流行与对待。此意源于汉代卦气说和卦变说。
《周易》、道教与中医关系密切,朱伯kūn@⑴难免评介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他洞悉《易》理同黄老养生道术一致。道士未必为名医,但是可在理论上援《易》入医。道教徒凭借《参同契》讲究炼内丹或体中精气,字面上“屈伸以应时”乃儒、道所同,“夺取阴阳造化机”一句发扬《荀子•天论》,朱伯kūn@⑴解作“承认人类掌握自然界的法则可以改变自然物,是一种不可胜天的辩证思维”。我认为改变自然物,如栽无核瓜果、实施遗传工程及实践优生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胜天”。
王弼对象数派作彻底的反动,侧重人事问题,尊“无”为万物本体(超越根据)或天地之心。他的浑忘言象以求意说酷似维特根斯坦所倡登楼弃梯。朱伯kūn@⑴谴责黄宗羲所言王弼“何曾笼络玄旨”。韩康伯也糅合《易》老,然而将裴wěi@⑷、郭象的崇有论引进王弼的贵无论。儒家孙盛反对玄学派和管辂派,遭殷浩、刘@⑸反攻。梁武帝萧衍融会《易》佛,但是又倡唯气论。他的大臣周弘正阐释元亨利贞四德,冲决了道德网罗而趋赴宇宙论。周弘正借佛学分64卦成六门,例如乾坤泰否四卦属天道门。他的门徒张讥解《说卦》“参天两地而奇数”,认为三含二意味着一包二,“一”非单独而是结合如荀子之“壹”,这沾溉了张载及王夫之。
作者:sgm666
2005-7-13 01:38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朱伯昆先生与易学研究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和李鼎祚《周易集解》总结往昔与当时的《易》学。孔疏推崇修正郭、韩两注(如视象比数优先)而误信《易传》及《易纬乾凿度》的孔子语非假托。李鼎祚对玄学派半推半就,清儒误解他对汉《易》尽忠。具备华严宗、禅宗双重身份的圭峰宗密,采取汉代太极元气观。李通玄以《易》解华严教义,正如晚明智旭用禅解《易》、方以智以佛解《庄》。崔憬《易探玄》主张象尽意及辞尽言,否定王弼忘言象说。他用八卦配四季,汲取汉代八卦体旺说。朱伯kūn@⑴激赏崔憬将孔疏自然无为之道,归约为形器的功能或作用。他借老子思想注剥至离的顺序云:“物复甚本,则为诚实。”我推测此诚实观濡染王夫之。
宋明哲学亦分为理学、数学、气学、心学、功利五派。刘牧以气象无形释“无”,不尊它为实体。李觏《易论》重人事而轻天道,他将元亨利贞局限于政治,令人联想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将《老子》囿于政治。欧阳修《易童子问》承王弼、李觏,理解爻辞皆谈人事,最先否定《易传》由孔子作。周敦颐用“诚”贯通《易传》和《中庸》。邵雍赢得莱布尼兹惊叹。康节《先天吟》云:“天地与身皆《易》地,己身殊不异庖牺”。朱伯kūn@⑴指出它基于道教炼内丹说。邵子理智可开启自然科学。别扭的是他定义“一”为数之根源而非数目,二才是初数。其子邵伯温遂解“一”为天地之心或造化本原。《观物外篇》规定先天之学是心而后天之学是迹,又尊心为奇偶二数之根源。大程不严辨心、理,小程相反。二程分别成为心学和理学前驱。伊川肯定“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他以微显诠释理和象,即西哲谓本质和现象。他的体用观却来自华严宗法藏贤首以“自性清净心”和“染(生灭)心”为体用。韩康伯提出理事范畴,但是华严哲学比它深刻,尽管伊川否定玄、佛世界观。朱伯kūn@⑴欣赏程颐以理化情说表现儒家对老死的乐观态度,我认为伊川媲美斯宾诺莎。二程以艮卦义凌驾佛教“止观”的止,半因钳制李觏、王安石师徒功利主义。张载《易》学改以气代理为至尊范畴,开启后世解《易》的气学;横渠《易说》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且认为道虽无形而有象,王夫之发展为“象外无道”观。横渠肯定生死乃气之聚散,隐讽佛教鄙视道教贪恋生命。他提出人性两重,即道德本能与生理本能。他分辞为缓、急两种,裨益牟宗三老师《周易形上学及其道德函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及《佛性与般若》诸书。可惜朱伯kūn@⑴只讲至焦循。
南宋朱震象居首位;蔡元定主张理先于数,其子蔡沉以数居首位。杨万里发扬程朱《易》学,反对象数派,朱伯kūn@⑴察觉诚斋透露爱国的主战派立场。但是杨氏太极观近似周子而远离程颐和朱震。功利派薛季宣倡道器合一,并重下学与上达;陈亮强调形势;叶适像欧阳修不信孔子撰《易传》,又主张:“欲折衷于天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水心文集•题西溪集》)。我悟到中西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紧密关联,经验论者水心当然否定神秘主义。朱伯kūn@⑴裁判他矫枉过正道:“视本体论一概为玄虚之学,对张载的气一元论也简单地加以否定,未免带著狭隘的……偏见。”(第617页)元代象数学挂帅, 是由于理学衰落。朱伯kūn@⑴选评雷思齐、俞琰、张理、萧汉中四位。
明代薛xuān@⑹心中理气不分先后,滚滚不息的阴阳生成日日新的造化与人事。他用《华严经》月印万川之喻肯定气有聚散而理无聚散,《中庸》“费隐”即显微或体用。罗钦顺针对朱熹而倡理气为一,但是分辨心和性,仍尊道为实体。我认为他误解张载“大心”是违反自然的人为。朱伯kūn@⑴说整庵看出杨简以心为性(道、理)必然导致人心为自然立法的结论,因为杨慈湖《己易》像张横渠批判佛教所谓“以心法起灭天地”。事实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首倡人心为自然界立法,尚未属佛教唯识的极端主观唯心论;《易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则似怀特海心中上帝的原初性和后得性。王廷相的科学知识冠于明儒,遂倡无形、有形分别指谓道氐与道显,即元气和万物,唯独“理”无形质故不朽。然而理非独立实体,只是实体的功能,不能成为太极(元气)。阴阳相依而不相生,后于元气。王廷相自相矛盾于又谓元气即阴阳。湛若水以心体为《易》体,与天地万物同体,气质的中正部分就是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朱子人心为气之灵,甘泉《文集•讲章》说“气之精露中正处即心”。朱伯kūn@⑴评判“其天人一体说,终于导出人心主宰世界的结论”。心指良知。
作者:sgm666
2005-7-13 01:38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朱伯昆先生与易学研究
罗洪先和王时槐对王畿的批评,朱伯kūn@⑴援引且接受。至于泰州学派的禅门《易》说,朱君引焦@⑺《易筌》作样板:“程子斥佛……大抵谓出离生死为利心。夫生死者所谓生灭心也。《起信论》有真如、生灭二门。未达真如之门,则念念迁流,……欲止其所不能已……。然上亦非殄灭消煞……(否)则二乘(缘觉、声闻)之断见也。”澹园促进王学分化,李贽《易因》常引方时化批王门语。禅师真可心中,卦爻象、辞披露佛性。诠释渐卦时他标举理想的无生灭位。智旭巧用天台宗“六即”阐述六爻之位辞,以坚固的《首楞严》三昧比附艮卦之象。明代《易》学大家有蔡清与来知德,虚斋提出万物非变易则交易;来氏强调舍象不可谈《易》,朱伯kūn@⑴谴责他安于造化理数而走向宿命论。我们很容易察觉出庄子对来知德的震撼。名医张介宾《医易义》云:“《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他按阴阳互藏法则治病,深信养生必须保存身中阳气。方以智笔下《易》含质测(物理)和通几(掌握规律)两面,理与数相依,先天寓后天,太极即在有极。他呵责陆九渊“蛮横——万物皆备之我,忌讳强恕精义”。奇趣的是方氏借孟子“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责备显扬孟学的象山。朱伯kūn@⑴时刻留意桐城方家对王夫之的陶冶。
第四卷只有一章《道学的终结和汉易的复兴》。谁是理学殿军?今存三答案:刘宗周、黄宗羲、王夫之。朱伯kūn@⑴此卷聚焦于王、黄及毛奇龄、胡渭、惠栋、张惠言、焦循七位,首总述船山《易》学,抨击邵雍和陆(九渊)、杨简师徒,修正程朱,发扬张载,尊称张、程、朱三位为“子”。朱伯kūn@⑴心中,王弼《周易注》、程颐《易传》及王夫之《周易内传》鼎足而立。务实的船山反对废用求体,认为君子“因动玩占,不能以非常之变为怪,不因祸福之逆转,动摇自己的信念。”(第47页)《易》全体在象,盈天下皆象或器(梨洲却说皆气或心),《易》总会其理,当然之象就是必然之理。对《序卦》的解释,船山归纳为相因、相成、相反三类。他洞悉邵雍卦序观的谬误:相因而渐成,相反而定位,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船山主张乾坤和六十二卦彼此包涵,阴阳有幽明而无消灭。自然方面象生数,人为方面数生象。他遂反对刘牧用奇偶数阐释宇宙。言象意道四位一体,但是得象不可忘言,得道不可忘象。象理统一观否定道、理的实体性,改转理本说为象本说,孟子“践形”践其下而非其上。上非下存在的条件,反面才对。但是船山的非《易》学作品仍依程朱贵道贱器。《内传》力言阴阳相倚不离、交待以成,引申为万物相依的机体哲学。朱伯kūn@⑴发现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始辩议理气问题,且围绕人性及社会、历史。《外传》透示:“无先后者天也,先后者人之识力所据也。”意谓认知过程而非自然历程才分先后。他解颐卦道:“阳动不停,推陈致新。”释无妄卦云:“因缘和合,自然之妙合……阴阳之施予而不倦也。……推故而别致其新也”。他将郑玄“始、壮、究”三段观和佛家成、住、异(坏)、灭(空)四段说发展为胚胎、流荡(成长)、灌注(壮大)、衰减(衰老)、散灭(死亡)五段论。朱伯kūn@⑴拈出船山特色在“以偶然性解释筮法中阴阳不测说,进而提出气化无心,出于偶然,肯定了偶然性在变易中的地位;但同时又肯定事物的变易有其必然性即规律性。”(第184页)《维摩经》提出芥子纳须弥,船山隐约贬为“索光怪泡影以为一归”,因为万法一致而非归一。《内传》在儒家立场说:“圣人尽人道,而不如异端之欲妄同于天。”妄同就是贪婪。
朱伯kūn@⑴并论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与其弟黄宗炎《图学辨惑》、毛奇龄《仲氏易》和李gōng@⑻《周易传注》。黄、毛同谓周敦颐图说出于道佛。李gōng@⑻气学式性善论开戴震先河。胡渭《易图明辨》侧重道教《易》学,承认邵雍《易》学为一家之言,与正宗儒家如朱子的《易》学“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朱伯kūn@⑴赞胡渭客观。焦循《雕菰楼集•述雅》反对墨守汉代家法,在《里堂家训》提倡“博览众说而自得其性灵”,即先抉择后创新;《易学三书》强调圣哲教人改过,卦爻辞像代数符号具备逻辑联系。焦循解“相孚”为旁道,朱伯kūn@⑴用现代术语阐释:“卦爻象的刚柔相易,如同数学中方程式一样,依此方之数值则知彼方之数值;即《系辞》所说引而申之,成为一连续的系列。”(第356页)焦循将《周易》彻底抽象化和公式化或代数化, 结合辩证思维与形式思维,在中国哲学史别开生面或独出心裁。有人醉心数学由于它的形式美,美学家刘纲纪《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版)和道教学者刘国梁《道教与周易》亦因参阅朱伯kūn@⑴著作而丰富其内容。朱著几乎堪称半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人逃不掉三玄的薰染。《易》学比老庄之学繁琐。
【作者简介】王煜,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绍燕
【外 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⑴原字为山下加昆
@⑵原字为尘的繁体字
@⑶原字为鹿下加圭
@⑷原字为危右加页
@⑸原字为怀的左半部右加炎
@⑹原字为王右加宣
@⑺原字为立右加宏的下半部
@⑻原字为土右加恭
Tuesday, April 28, 2009
比 尔 盖 茨
比 尔 盖 茨
盖茨简介
姓 名 Bill Gates
中 文 译 名 比尔盖茨(港)、比尔盖兹(台)
喜欢的歌星 John Lennon 最崇拜 拿破仑
出生年月日 1955年10月28日
结婚日期 1994年1月1日
星 座
天蝎座——黄道第八个星座,蝎子是极具攻击性的危险生物,尤其受到威胁时,会给予敌人痛苦的一针,但平时不易现身。这星座之人,感情强烈,充满力量和神秘感。
职 业 微软公司创办人之一,微软公司董事长及最高执行主管(CEO)。
资 产
1986年 进入Fortune亿万富豪榜,约3亿1千5百万美元。
1991年 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为全美第二富豪。
1992年 约70亿美元。
1995年至1998年公认世界首富。
1995年 约200亿美元。
1997年 约364亿美元。
1998年 约461亿美元。
名 言 我要赢!
爱 好 除电脑之外,酷爱艺术品收藏。
口 头 语 掌握资讯在手。
念过的学校
公立小学,十一岁时入读北西雅图湖滨中学,十八岁(1973年)入读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大学一年级生。
年轻时的 Bill Gates
Bill Gates1975年、1977年、1989年曾有三次因超速、闯红灯、酗酒及无牌驾驶被捕记录。美国一家杂志表示,Bill Gates的被捕照片是从新墨西哥州的警察部门取得的,在警方同时亦将照片副本送给Bill Gates,他得知消息后,立即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此事,实行在照片未刊登前先发制人,减低了照片的负面影响。
爱 情 路 1983年Bill Gates结交了一位在Prime Computer任职的Jill Bennett,这位金发女郎曾劝Bill Gates何不开发32-bits电脑软件?从此,她的花名就是32-bits(不是32B)。由于Bill Gates太“迷恋”微软,以至分手,后来才以美国商业奇才Winbiad为第二任女友。
与妻子Melinda相识及求婚过程
Bill Gates与妻子Mel inda是在纽约哈曼顿微软公司的记者会上相识, 当时Melinda正在微软工作。1993年时Bill Gates决定向Melinda求婚,而求婚过程也相当浪漫。他与Melinda一同乘专机往奥马哈市降落,因为Bill Gates一早约定珠宝商在店内等候,让他和未婚妻在无人骚扰下挑选心水婚戒,他俩其后在夏威夷共谐连理。
喜爱的食物 汉堡包与可乐,后受第二任女友Winbiad影响,也有吃素。
俭朴程度 Bill Gates很俭朴,据闻出行一向只坐经济客位,后来发达了,也照买最平的机票,反而是航空公司看不过眼,见到Bill Gates,自动将之升格到头等舱,他看到心里,更加不买贵的机票。虽然,近年已改搭商务客位,然而 , Bill Gates仍住不惯总统套房呢!
其他资料 在西雅图湖滨中学,他就开始了未来的事业:个人电脑软件与设计电脑程序,那年他才13岁。他爱读书,并且喜爱高尔夫球运动和打桥牌。在哈佛大学读到二年级时辍学,出来创立微软公司。
电子信箱 askbill@microsoft.com
永远的微软,永远的比尔·盖茨
一提起微软,大家就会想起比尔·盖茨──微软的创始人、微软的精神象征;而一谈起比尔·盖茨──这位富可敌国的世界首富,人们就不能不想起软件巨人微软公司。盖茨和微软的关系,就如同上帝和天堂、阎王爷和地狱一样密不可分。
尽管现在盖茨被官司搅闹的焦头烂额,尽管要被分解的坏消息使微软的股票受到了灾难般的重挫,尽管这半年来英特尔、思科曾经超越了微软的市值,尽管Oracle的拉里·埃里森也曾一度取代盖茨世界首富的位置,但在《福布斯》最新富翁排名中,盖茨仍然稳稳地坐住了第一名的交椅,微软仍然是高科技战场中的领头羊。
遥想当年:盖茨白手起家,创立微软公司,31岁时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后来这个记录被打破),37岁时成为美国首富并获得国家科技奖章,39岁时身价一举超越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而成为世界首富,同年,以一票之差击败通用电器的杰克·韦尔奇,被《工业周刊》评选为"最受尊敬的CEO";微软公司上市之后,市值也节节摸高,超越波音、IBM,接着又超过三大汽车公司市值总和,直至突破5000亿大关超越通用电器(GE),成为全球市场价值最高的公司,年营业额超过世界前五十名软件企业中其他49家的总和,即使在去年年底被司法部和19州围追堵截的景况下,仍被评为"最受尊崇的公司"……
这一切,都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辉煌。
盖茨和微软,创造了20世纪最美丽的神话,吹响了信息经济时代最嘹亮的号角,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掠夺和不平等的残酷竞争。盖茨是魔鬼,还是天使,微软是新科技的缔造者,还是商业规则的破坏者,现在还没有谁能下一个公正的结论,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盖茨不是靠幸运取得成功的,微软也不是建立在偶然基础上的软件帝国,盖茨是电脑天才,但更是一个经营和管理天才,他在微软的成长壮大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非凡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异常敏锐的市场嗅觉,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超越的。盖茨和微软,都将是永远的……
痴迷电脑的天才少年
盖茨是为电脑而生的,而他也把电脑带入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盖茨进入湖滨中学之后迷上了电脑,从此就无心上其他课,每天都泡在计算中心。从8年级开始,他就和同学一起帮人设计简单的电脑程序,以此赚取零用钱。盖茨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后来和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回忆说,"我们当时经常一直干到三更半夜,我们爱死了电脑软件的工作,那时侯我们玩的真开心。"
盖茨说,"那时侯,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起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渣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或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研究操作系统。"
盖茨上9年级的时候,TRW公司的工程师在架设西北输电网络时遇到了问题,一筹莫展。这时候,他们发现了湖滨中学计算中心的一份《问题报告书》,当场打电话给制作这份报告的两位"侦测错误大师"(盖茨和艾伦),希望他们两人能来帮助排除问题。但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这两位大师居然只是9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
创业的艰辛
1973年夏天,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了哈佛大学。在那里,他仍然无法抵抗电脑的诱惑,于是就经常逃课,一连几天呆在电脑实验室里整晚整晚地写程序、打游戏。
1975的冬天,盖茨和保罗从MITS的Altair机器得到了灵感的启示,看到了商机和未来电脑的发展方向,于是他们就给MITS创办人罗伯茨打电话,说可以为Altair提供一套BASIC编译器。罗伯茨当时说:"我每天都收到很多来信和电话,我告诉他们,不论是谁,先写完程序的可以得到这份工作。"
于是盖茨和保罗回到哈佛,从一月到三月,整整8个星期,他们一直呆在盖茨的寝室里,没日没夜地编写、调试程序,他们几乎都不记得寝室的灯几时关过,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两个月通宵达旦的心血和智慧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BASIC编译器,MITS对此也非常满意。
三个月之后,盖茨敏感地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太快了,等大学毕业之后,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退学了。然后,和保罗创立了微软公司。
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的盖茨和保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和劳累,他们在一间灰尘弥漫的汽车旅馆中租用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旅程。他们挤在那个杂乱无章、噪音纷扰的小空间中,没日没夜地写程序,饿了就吃个比萨饼充饥,实在累的受不了了就出去看场电影或开车兜兜风解困……
正当他们不知疲倦朝着梦想的电脑王国挺进的时候,微软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官司中……
当时软件盗版情况特别严重,大大损害了盖茨的利益,盖茨认为罗伯茨对市场上BASIC编译器的盗版应该负责,于是将它收回卖给了Perterc公司,但这之前他曾经和罗伯茨签署过该软件的协议,允许MITS在十年内使用和转让BASIC程序和源代码。
很快,MITS就将微软送了法庭的被告席,高昂的律师费令盖茨不知所措,与此同时,Perterc也拒绝支付微软版权费,法院仲裁过程慢如蜗牛,收入的减少和庞大的开支把微软送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盖茨和保罗几乎都捱不过去了。盖茨对那段经历至今历历在目,"他们企图把我们饿死,我们甚至付不出律师费,所以当他们有意与我们和解时,我们几乎就范。事情到了那么糟糕的地步,仲裁者用了9个月才发布那该死的裁决……"
不过,他们终于熬过来了,微软赢了这场官司。
其实,盖茨当时完全可以向父母借钱,相信他的父母也会帮他度过难关的,但他没有,盖茨坚持微软必须自力更生。盖茨就是这样自己白手起家、艰难地、一步一步打下天下的。
盖茨一直是一个以工作狂而著称的人物,即使到了39岁结婚的时候,他还经常加班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对于以前任何一个亿万富翁来说,这都是没有的事。尽管微软公司一向以员工习惯性加班拼命工作而闻名,但那些工作的眼冒金星的员工还是心悦诚服地说,他们之中几乎没有谁能比盖茨更辛苦。
为了事业,什么都可以舍弃
盖茨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微软是我永远的情人。"其实,在通往微软帝国辉煌的道路上,盖茨经历过无数次极端痛苦和无奈的选择,当求学、爱情、婚姻和事业发生矛盾或者冲突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学位、心爱的女人,而选择微软和自己的事业。
1975年6月,盖茨经过认真的考虑,说服了自己,决定放弃了这所世界上最好大学的毕业证书,要求退学创业。接着,又说服了万分震惊的父母。这股毅然决然的勇气绝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
在盖茨的心中,微软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微软,盖茨可以放弃一切
盖茨简介
姓 名 Bill Gates
中 文 译 名 比尔盖茨(港)、比尔盖兹(台)
喜欢的歌星 John Lennon 最崇拜 拿破仑
出生年月日 1955年10月28日
结婚日期 1994年1月1日
星 座
天蝎座——黄道第八个星座,蝎子是极具攻击性的危险生物,尤其受到威胁时,会给予敌人痛苦的一针,但平时不易现身。这星座之人,感情强烈,充满力量和神秘感。
职 业 微软公司创办人之一,微软公司董事长及最高执行主管(CEO)。
资 产
1986年 进入Fortune亿万富豪榜,约3亿1千5百万美元。
1991年 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为全美第二富豪。
1992年 约70亿美元。
1995年至1998年公认世界首富。
1995年 约200亿美元。
1997年 约364亿美元。
1998年 约461亿美元。
名 言 我要赢!
爱 好 除电脑之外,酷爱艺术品收藏。
口 头 语 掌握资讯在手。
念过的学校
公立小学,十一岁时入读北西雅图湖滨中学,十八岁(1973年)入读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大学一年级生。
年轻时的 Bill Gates
Bill Gates1975年、1977年、1989年曾有三次因超速、闯红灯、酗酒及无牌驾驶被捕记录。美国一家杂志表示,Bill Gates的被捕照片是从新墨西哥州的警察部门取得的,在警方同时亦将照片副本送给Bill Gates,他得知消息后,立即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此事,实行在照片未刊登前先发制人,减低了照片的负面影响。
爱 情 路 1983年Bill Gates结交了一位在Prime Computer任职的Jill Bennett,这位金发女郎曾劝Bill Gates何不开发32-bits电脑软件?从此,她的花名就是32-bits(不是32B)。由于Bill Gates太“迷恋”微软,以至分手,后来才以美国商业奇才Winbiad为第二任女友。
与妻子Melinda相识及求婚过程
Bill Gates与妻子Mel inda是在纽约哈曼顿微软公司的记者会上相识, 当时Melinda正在微软工作。1993年时Bill Gates决定向Melinda求婚,而求婚过程也相当浪漫。他与Melinda一同乘专机往奥马哈市降落,因为Bill Gates一早约定珠宝商在店内等候,让他和未婚妻在无人骚扰下挑选心水婚戒,他俩其后在夏威夷共谐连理。
喜爱的食物 汉堡包与可乐,后受第二任女友Winbiad影响,也有吃素。
俭朴程度 Bill Gates很俭朴,据闻出行一向只坐经济客位,后来发达了,也照买最平的机票,反而是航空公司看不过眼,见到Bill Gates,自动将之升格到头等舱,他看到心里,更加不买贵的机票。虽然,近年已改搭商务客位,然而 , Bill Gates仍住不惯总统套房呢!
其他资料 在西雅图湖滨中学,他就开始了未来的事业:个人电脑软件与设计电脑程序,那年他才13岁。他爱读书,并且喜爱高尔夫球运动和打桥牌。在哈佛大学读到二年级时辍学,出来创立微软公司。
电子信箱 askbill@microsoft.com
永远的微软,永远的比尔·盖茨
一提起微软,大家就会想起比尔·盖茨──微软的创始人、微软的精神象征;而一谈起比尔·盖茨──这位富可敌国的世界首富,人们就不能不想起软件巨人微软公司。盖茨和微软的关系,就如同上帝和天堂、阎王爷和地狱一样密不可分。
尽管现在盖茨被官司搅闹的焦头烂额,尽管要被分解的坏消息使微软的股票受到了灾难般的重挫,尽管这半年来英特尔、思科曾经超越了微软的市值,尽管Oracle的拉里·埃里森也曾一度取代盖茨世界首富的位置,但在《福布斯》最新富翁排名中,盖茨仍然稳稳地坐住了第一名的交椅,微软仍然是高科技战场中的领头羊。
遥想当年:盖茨白手起家,创立微软公司,31岁时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后来这个记录被打破),37岁时成为美国首富并获得国家科技奖章,39岁时身价一举超越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而成为世界首富,同年,以一票之差击败通用电器的杰克·韦尔奇,被《工业周刊》评选为"最受尊敬的CEO";微软公司上市之后,市值也节节摸高,超越波音、IBM,接着又超过三大汽车公司市值总和,直至突破5000亿大关超越通用电器(GE),成为全球市场价值最高的公司,年营业额超过世界前五十名软件企业中其他49家的总和,即使在去年年底被司法部和19州围追堵截的景况下,仍被评为"最受尊崇的公司"……
这一切,都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辉煌。
盖茨和微软,创造了20世纪最美丽的神话,吹响了信息经济时代最嘹亮的号角,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掠夺和不平等的残酷竞争。盖茨是魔鬼,还是天使,微软是新科技的缔造者,还是商业规则的破坏者,现在还没有谁能下一个公正的结论,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盖茨不是靠幸运取得成功的,微软也不是建立在偶然基础上的软件帝国,盖茨是电脑天才,但更是一个经营和管理天才,他在微软的成长壮大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非凡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异常敏锐的市场嗅觉,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超越的。盖茨和微软,都将是永远的……
痴迷电脑的天才少年
盖茨是为电脑而生的,而他也把电脑带入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盖茨进入湖滨中学之后迷上了电脑,从此就无心上其他课,每天都泡在计算中心。从8年级开始,他就和同学一起帮人设计简单的电脑程序,以此赚取零用钱。盖茨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后来和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回忆说,"我们当时经常一直干到三更半夜,我们爱死了电脑软件的工作,那时侯我们玩的真开心。"
盖茨说,"那时侯,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起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渣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或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研究操作系统。"
盖茨上9年级的时候,TRW公司的工程师在架设西北输电网络时遇到了问题,一筹莫展。这时候,他们发现了湖滨中学计算中心的一份《问题报告书》,当场打电话给制作这份报告的两位"侦测错误大师"(盖茨和艾伦),希望他们两人能来帮助排除问题。但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这两位大师居然只是9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
创业的艰辛
1973年夏天,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了哈佛大学。在那里,他仍然无法抵抗电脑的诱惑,于是就经常逃课,一连几天呆在电脑实验室里整晚整晚地写程序、打游戏。
1975的冬天,盖茨和保罗从MITS的Altair机器得到了灵感的启示,看到了商机和未来电脑的发展方向,于是他们就给MITS创办人罗伯茨打电话,说可以为Altair提供一套BASIC编译器。罗伯茨当时说:"我每天都收到很多来信和电话,我告诉他们,不论是谁,先写完程序的可以得到这份工作。"
于是盖茨和保罗回到哈佛,从一月到三月,整整8个星期,他们一直呆在盖茨的寝室里,没日没夜地编写、调试程序,他们几乎都不记得寝室的灯几时关过,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两个月通宵达旦的心血和智慧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BASIC编译器,MITS对此也非常满意。
三个月之后,盖茨敏感地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太快了,等大学毕业之后,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退学了。然后,和保罗创立了微软公司。
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的盖茨和保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和劳累,他们在一间灰尘弥漫的汽车旅馆中租用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旅程。他们挤在那个杂乱无章、噪音纷扰的小空间中,没日没夜地写程序,饿了就吃个比萨饼充饥,实在累的受不了了就出去看场电影或开车兜兜风解困……
正当他们不知疲倦朝着梦想的电脑王国挺进的时候,微软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官司中……
当时软件盗版情况特别严重,大大损害了盖茨的利益,盖茨认为罗伯茨对市场上BASIC编译器的盗版应该负责,于是将它收回卖给了Perterc公司,但这之前他曾经和罗伯茨签署过该软件的协议,允许MITS在十年内使用和转让BASIC程序和源代码。
很快,MITS就将微软送了法庭的被告席,高昂的律师费令盖茨不知所措,与此同时,Perterc也拒绝支付微软版权费,法院仲裁过程慢如蜗牛,收入的减少和庞大的开支把微软送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盖茨和保罗几乎都捱不过去了。盖茨对那段经历至今历历在目,"他们企图把我们饿死,我们甚至付不出律师费,所以当他们有意与我们和解时,我们几乎就范。事情到了那么糟糕的地步,仲裁者用了9个月才发布那该死的裁决……"
不过,他们终于熬过来了,微软赢了这场官司。
其实,盖茨当时完全可以向父母借钱,相信他的父母也会帮他度过难关的,但他没有,盖茨坚持微软必须自力更生。盖茨就是这样自己白手起家、艰难地、一步一步打下天下的。
盖茨一直是一个以工作狂而著称的人物,即使到了39岁结婚的时候,他还经常加班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对于以前任何一个亿万富翁来说,这都是没有的事。尽管微软公司一向以员工习惯性加班拼命工作而闻名,但那些工作的眼冒金星的员工还是心悦诚服地说,他们之中几乎没有谁能比盖茨更辛苦。
为了事业,什么都可以舍弃
盖茨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微软是我永远的情人。"其实,在通往微软帝国辉煌的道路上,盖茨经历过无数次极端痛苦和无奈的选择,当求学、爱情、婚姻和事业发生矛盾或者冲突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学位、心爱的女人,而选择微软和自己的事业。
1975年6月,盖茨经过认真的考虑,说服了自己,决定放弃了这所世界上最好大学的毕业证书,要求退学创业。接着,又说服了万分震惊的父母。这股毅然决然的勇气绝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
在盖茨的心中,微软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微软,盖茨可以放弃一切
比尔•盖茨的成长故事
跟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家人一起谈话,最后总会有人提到泼水事件。
当时,这位后来的软件业大亨还是个12岁的任性男孩,吃饭时跟母亲吵了个天翻地覆。他父亲在一旁实在受够了,端起一杯冷水泼到了小盖茨的脸上。
小盖茨咬牙切齿地说,感谢给我来了场淋浴。
Sean Flaniga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比尔•盖茨的父亲盖茨家的人之所以经常提到这件事,不仅因为它的戏剧性,还因为,对于老盖茨(Bill Gates Sr.)来说,这是他少有的发火的时候。这次吵架预示着一个性格暴躁的小男孩的生活将出现转折,他从此走上一条使他成为日后为公众所知的比尔•盖茨的道路,成了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在比尔•盖茨的成功故事背后,是他的父亲老盖茨。老盖茨恢复了被一个男孩打破的家庭平衡,这个男孩彷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具备了成年人的智慧。当儿子冲进残酷的商业世界并在其中蓬勃发展的时候,老盖茨静静地在一旁为他出谋划策。当巨大的财富给儿子带来新的压力时,老盖茨加入进来,发起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
这家基金名叫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规模为300亿美元。今年83岁的老盖茨现在是基金会的联席主席。他一向不愿抛头露面。人们对其生活的了解仅限于从基金会得来的官方个人介绍。其中提到,他是西雅图的一名律师,曾参加过二战,当过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有三个孩子。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想法写成了一本小书,下周即将出版。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盖茨父子及他们的家人首次透露了他们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包括小盖茨从事咨询业的经历,以及他早期对电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家庭危机的结果。家庭内部讲求纪律和追求自由的力量有时会互相冲突,而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塑造了比尔•盖茨的性格。
随着这位软件巨头7个月前开始全职为盖茨基金会工作,父子间的关系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过去13年时间里,父亲一直是所有家庭成员中唯一一位每天都会出现在基金会的人。他最早在家里的地下室里创办了这个基金会,在儿子经营微软的最后10年中,他一直照看着基金会。现在,父子俩第一次直接在一起工作了。
老盖茨身高6英尺6英寸,几乎比儿子整整高出一头。众所周知,老盖茨比儿子更擅长交际,但他们都有敏锐的才智,而且同样直率,这种直率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有点唐突。他不喜欢反省自己,而且他不认为自己在儿子的生活中有多大的重要性。
老盖茨在2005年的一次演讲中对一群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说,作为一名父亲,我从没想到那个在我家里长大、吃着我的饭、名字也跟我一样的爱争论的小男孩将来会成为我的老板。但事实就是这样。
在系列采访中的某一次,老盖茨说,盖茨成长的第一阶段──爱争论的小男孩──大约是从11岁的时候开始的。老盖茨说,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小比尔长大了,而且越来越让家里人头痛。
在那之前,盖茨家一直都很宁静。老盖茨和妻子玛丽有3个孩子:克里斯蒂(Kristi)、比尔(1955年出生)和利比(Libby)。这是一个亲密的家庭,家人热衷于竞赛:各种棋盘游戏、纸牌、乒乓球。还有各种固定习惯:比如每个周日同一时间的大餐;圣诞节的时候,全家每个人都穿同样的睡衣。
虽然老盖茨深深参与到孩子们的生活里,但他在感情上却多少有点内敛,孩子们认为,这可能是他那代人的普遍特点。老盖茨身材高大,加上身为律师喜欢小心措词的习惯,也让他有时显得有点吓人。他的大女儿克里斯蒂•布莱克(Kristi Blake)说,他回到家,坐到椅子上然后吃饭,但从来没有诸如来个拥抱这样的温馨举动。
在西雅图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业期间,老盖茨将抚养孩子的日常工作大部分都留给了妻子。盖茨太太是西雅图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就读高中和大学时,她一直都是运动员和优秀学生。她是在大学遇到老盖茨的。后来她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还曾在企业董事会任职。
玛丽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多运动,并学习音乐。(比尔•盖茨曾学过长号,但没有什么建树。)由于在富裕的家庭长大,因此玛丽有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她希望孩子穿着得体、守时重信、热情好客。小盖茨在多数情况下都谨遵母命。
盖茨的妹妹莉比•阿米特洛特(Libby Armintrout)说,她是最忙碌的家长,而且对我们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还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以及如何与人交往。
盖茨从小就非常努力。他从头到尾读完了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他的父母也鼓励他多读书,但凡盖茨想读的书,他们都会买给他。
不过,父母却担心盖茨过于沉迷于书籍,而忽略了人际交往。他们强迫小盖茨参加他们举办的聚会,并在父亲的专业会议上充当服务生,希望使其不再过度沉迷于书本。
老盖茨说,儿子在11岁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经常向父母问一些国际关系、商业和生命本质的问题。
老盖茨说,这些问题很有趣,我认为这样很好。现在可以告诉你,他母亲并不欣赏这一点,甚至令她感到不安。
此时,盖茨已开始不断冲撞母亲意欲控制他的本能,不断引爆意志的较量。玛丽对儿子的一切期待──保持房间干净、按时吃饭、不要咬铅笔──忽然间成为双方摩擦的起源。 最终,两人爆发了一场激烈争吵。
阿米特洛特在谈到哥哥时说,他真的很讨厌。
老盖茨则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盖茨的姐姐说,他会将他们分开,安抚他们激动的情绪。
盖茨12岁那年,在一次晚餐时,他同母亲的大战终于达到了高潮。在餐桌上,盖茨冲着母亲大吵大嚷,他现在将其描述为“极其不敬,带有狂妄自大的孩子般的粗鲁”。
一向好脾气的老盖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将一杯水泼到了儿子的脸上。
他和妻子还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盖茨后来回忆道,他当时向心理医生说,正在与想控制他的父母爆发战争。据说心理医生当时告诉老盖茨和玛丽,他们的儿子最终将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他们最好减少对他生活的干涉。
老盖茨理解这番忠告。他在布雷默顿一个工人家庭长大,从这里乘渡轮到西雅图大约要一个小时。他说,儿子与我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我开始认真反省自己以前的行为以及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老盖茨的母亲对孩子比较溺爱,为人非常随和。他只有一个年长7岁的姐姐。他的父亲是一个工作狂,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家具店,父亲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老盖茨说,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打理店铺上。
老盖茨的人生轨迹深受另一个家庭的影响,这就是隔壁的布拉曼(Braman)一家。布拉曼的两个孩子成为他的玩伴,而父亲多姆•布拉曼(Dorm Braman)则成为老盖茨最重要的榜样。
布拉曼自己创立了企业,后来曾担任海军军官、西雅图市市长以及美国运输部副部长。上世纪30年代末,布拉曼一家带着老盖茨踏上了足迹遍布美国的公路之旅。在老盖茨成为童子军一员时,布拉曼曾是他们的团长,带领他们攀登奥林匹克山,搭乘破旧的公共汽车游览黄石公园及冰川国家公园。这支童子军团花了两年时间,用自己砍伐的花旗松建造了一座木屋。老盖茨说,布拉曼没有任何性格缺陷。
老盖茨和玛丽最终掀开了抚养孩子的重要一页:选择放手。他们把儿子送到认为会给予孩子更大自由的学校。盖茨就读的是私立湖滨学校,这所学校现在因成为盖茨首次接触到计算机的地方而闻名于世。
盖茨说,他开始意识到,他没有必要证明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地位,而是要向这个世界证明他自己。
从13岁开始,盖茨就有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很少见。有些晚上,他会去华盛顿大学享受免费使用的电脑。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呆在家里,就像他父亲小时候一样。盖茨曾在奥林匹亚呆过,在那里的州立法机构听差,也曾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听差。大四时,他休学去华盛顿州南部的一个发电厂做了程序员。当时,盖茨与未来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联手设计了用于计算道路车流量的“Traf-O-Data”设备,这也是两人之间的首次主要合作。
他的父母对他非常支持。当盖茨从哈佛退学,搬到新墨西哥州阿尔帕克基开创微软时,他们默许了。像盖茨这样的决定通常很难获得支持的。
盖茨的父亲说,我和玛丽都对他的决定很担心,我想她比我还要更加担心一点儿;我们俩的期望和那些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们的父母们的平凡期望一样,就是希望孩子能拿学位。
家人的支持是盖茨决定将微软搬到西雅图的原因之一,他在距离父母家不远的一座房子里安顿下来。盖茨的母亲安排了一个女佣打扫儿子的房子,保证他在参加重大会议时有干净的衬衫可以穿。她还坚持让盖茨遵照家族传统,包括每周日要到父母家里共进晚餐。
盖茨的父亲利用自己为小企业提供咨询的律师经历,帮助找到西雅图的商人加入微软董事会。1980年,盖茨带着他的父亲一起赴宴,帮助说服盖茨大学时的朋友、如今的微软首席执行长鲍尔默(Steve Ballmer)放弃研究生学业,加入微软。盖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后来还成了微软的代理,它的最大客户就是微软。
微软在面临上市问题时,盖茨担心这会让员工分心,他的父亲打消了他的疑虑。上市让盖茨成了亿万富翁,也酝酿了盖茨一家将要面对的新一轮挑战。
微软上市大赚一笔后,盖茨的母亲力劝他从事慈善事业。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回忆说,一天晚上在盖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里,当盖茨的母亲劝他捐钱的时候,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当时在办公室的人说,盖茨嚷道:“我只是想经营我的公司”。盖茨表示,当时他并不反对慈善事业,他只是不想从微软的工作中分心。
最后,盖茨的母亲成功说服他在微软启动一个计划,为美国联合慈善总会(United Way)筹集善款。他还跟随母亲的脚步,于80年代加入了美国联合慈善总会的董事会。
不过随着盖茨财富的增加,西雅图地区非营利机构请求捐款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盖茨说,他曾计划从微软退休后或是在60岁左右的时候,专心做慈善事业。
在盖茨的母亲被诊断患上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之后,这个计划的进度就加快了。在她与疾病抗争期间,她仍在劝说儿子更多地投入慈善事业。盖茨的母亲于1994年6月去世。
葬礼的当天,盖茨一家在家共进了晚餐。盖茨的父亲告诉孩子们不要担心他,他说他还能再活上10年。当时他70岁。不过,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就没什么精神了。
大约6个月之后,在和盖茨小两口子一起排队进电影院时,老盖茨再次提起慈善事业的想法。他建议盖茨可以开始筛选募捐请求,并捐出一部分钱。
一周后,软件大亨盖茨拨出约1亿美元创建了一个基金会,让他的父亲经营。盖茨的父亲后来坐在厨房的桌子边,开出了基金会的第一张支票,给当地一项癌症计划捐款8万美元。
开始时,盖茨的父亲(他很快又再婚了)会在最有希望获得捐款的请求上草草地做点注释。然后放在一个装葡萄酒的纸盒子里,定期送到儿子家。这个盒子随后会返回来,上面附有盖茨的回复。盖茨的父亲之后会向所有募捐人回信,有时候会附带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和一页纸多一点儿的祝贺信。
盖茨的父亲和一位微软前高管共同管理这个基金会,捐钱、监督数百名工作人员、将捐款范围扩大到教育和疫苗研制。
盖茨父亲说,他一直没有忘记这样一个事实,直到他的儿子和儿媳接管之前,他都是在扮演看管人的角色。53年后,他知道要给儿子空间。
盖茨父亲说,盖茨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非常顽固,我们家庭的活力就在于在这些事情上不要干涉他,因为这只会是浪费时间而已。
当时,这位后来的软件业大亨还是个12岁的任性男孩,吃饭时跟母亲吵了个天翻地覆。他父亲在一旁实在受够了,端起一杯冷水泼到了小盖茨的脸上。
小盖茨咬牙切齿地说,感谢给我来了场淋浴。
Sean Flaniga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比尔•盖茨的父亲盖茨家的人之所以经常提到这件事,不仅因为它的戏剧性,还因为,对于老盖茨(Bill Gates Sr.)来说,这是他少有的发火的时候。这次吵架预示着一个性格暴躁的小男孩的生活将出现转折,他从此走上一条使他成为日后为公众所知的比尔•盖茨的道路,成了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在比尔•盖茨的成功故事背后,是他的父亲老盖茨。老盖茨恢复了被一个男孩打破的家庭平衡,这个男孩彷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具备了成年人的智慧。当儿子冲进残酷的商业世界并在其中蓬勃发展的时候,老盖茨静静地在一旁为他出谋划策。当巨大的财富给儿子带来新的压力时,老盖茨加入进来,发起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
这家基金名叫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规模为300亿美元。今年83岁的老盖茨现在是基金会的联席主席。他一向不愿抛头露面。人们对其生活的了解仅限于从基金会得来的官方个人介绍。其中提到,他是西雅图的一名律师,曾参加过二战,当过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有三个孩子。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想法写成了一本小书,下周即将出版。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盖茨父子及他们的家人首次透露了他们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包括小盖茨从事咨询业的经历,以及他早期对电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家庭危机的结果。家庭内部讲求纪律和追求自由的力量有时会互相冲突,而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塑造了比尔•盖茨的性格。
随着这位软件巨头7个月前开始全职为盖茨基金会工作,父子间的关系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过去13年时间里,父亲一直是所有家庭成员中唯一一位每天都会出现在基金会的人。他最早在家里的地下室里创办了这个基金会,在儿子经营微软的最后10年中,他一直照看着基金会。现在,父子俩第一次直接在一起工作了。
老盖茨身高6英尺6英寸,几乎比儿子整整高出一头。众所周知,老盖茨比儿子更擅长交际,但他们都有敏锐的才智,而且同样直率,这种直率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有点唐突。他不喜欢反省自己,而且他不认为自己在儿子的生活中有多大的重要性。
老盖茨在2005年的一次演讲中对一群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说,作为一名父亲,我从没想到那个在我家里长大、吃着我的饭、名字也跟我一样的爱争论的小男孩将来会成为我的老板。但事实就是这样。
在系列采访中的某一次,老盖茨说,盖茨成长的第一阶段──爱争论的小男孩──大约是从11岁的时候开始的。老盖茨说,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小比尔长大了,而且越来越让家里人头痛。
在那之前,盖茨家一直都很宁静。老盖茨和妻子玛丽有3个孩子:克里斯蒂(Kristi)、比尔(1955年出生)和利比(Libby)。这是一个亲密的家庭,家人热衷于竞赛:各种棋盘游戏、纸牌、乒乓球。还有各种固定习惯:比如每个周日同一时间的大餐;圣诞节的时候,全家每个人都穿同样的睡衣。
虽然老盖茨深深参与到孩子们的生活里,但他在感情上却多少有点内敛,孩子们认为,这可能是他那代人的普遍特点。老盖茨身材高大,加上身为律师喜欢小心措词的习惯,也让他有时显得有点吓人。他的大女儿克里斯蒂•布莱克(Kristi Blake)说,他回到家,坐到椅子上然后吃饭,但从来没有诸如来个拥抱这样的温馨举动。
在西雅图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业期间,老盖茨将抚养孩子的日常工作大部分都留给了妻子。盖茨太太是西雅图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就读高中和大学时,她一直都是运动员和优秀学生。她是在大学遇到老盖茨的。后来她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还曾在企业董事会任职。
玛丽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多运动,并学习音乐。(比尔•盖茨曾学过长号,但没有什么建树。)由于在富裕的家庭长大,因此玛丽有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她希望孩子穿着得体、守时重信、热情好客。小盖茨在多数情况下都谨遵母命。
盖茨的妹妹莉比•阿米特洛特(Libby Armintrout)说,她是最忙碌的家长,而且对我们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还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以及如何与人交往。
盖茨从小就非常努力。他从头到尾读完了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他的父母也鼓励他多读书,但凡盖茨想读的书,他们都会买给他。
不过,父母却担心盖茨过于沉迷于书籍,而忽略了人际交往。他们强迫小盖茨参加他们举办的聚会,并在父亲的专业会议上充当服务生,希望使其不再过度沉迷于书本。
老盖茨说,儿子在11岁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经常向父母问一些国际关系、商业和生命本质的问题。
老盖茨说,这些问题很有趣,我认为这样很好。现在可以告诉你,他母亲并不欣赏这一点,甚至令她感到不安。
此时,盖茨已开始不断冲撞母亲意欲控制他的本能,不断引爆意志的较量。玛丽对儿子的一切期待──保持房间干净、按时吃饭、不要咬铅笔──忽然间成为双方摩擦的起源。 最终,两人爆发了一场激烈争吵。
阿米特洛特在谈到哥哥时说,他真的很讨厌。
老盖茨则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盖茨的姐姐说,他会将他们分开,安抚他们激动的情绪。
盖茨12岁那年,在一次晚餐时,他同母亲的大战终于达到了高潮。在餐桌上,盖茨冲着母亲大吵大嚷,他现在将其描述为“极其不敬,带有狂妄自大的孩子般的粗鲁”。
一向好脾气的老盖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将一杯水泼到了儿子的脸上。
他和妻子还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盖茨后来回忆道,他当时向心理医生说,正在与想控制他的父母爆发战争。据说心理医生当时告诉老盖茨和玛丽,他们的儿子最终将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他们最好减少对他生活的干涉。
老盖茨理解这番忠告。他在布雷默顿一个工人家庭长大,从这里乘渡轮到西雅图大约要一个小时。他说,儿子与我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我开始认真反省自己以前的行为以及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老盖茨的母亲对孩子比较溺爱,为人非常随和。他只有一个年长7岁的姐姐。他的父亲是一个工作狂,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家具店,父亲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老盖茨说,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打理店铺上。
老盖茨的人生轨迹深受另一个家庭的影响,这就是隔壁的布拉曼(Braman)一家。布拉曼的两个孩子成为他的玩伴,而父亲多姆•布拉曼(Dorm Braman)则成为老盖茨最重要的榜样。
布拉曼自己创立了企业,后来曾担任海军军官、西雅图市市长以及美国运输部副部长。上世纪30年代末,布拉曼一家带着老盖茨踏上了足迹遍布美国的公路之旅。在老盖茨成为童子军一员时,布拉曼曾是他们的团长,带领他们攀登奥林匹克山,搭乘破旧的公共汽车游览黄石公园及冰川国家公园。这支童子军团花了两年时间,用自己砍伐的花旗松建造了一座木屋。老盖茨说,布拉曼没有任何性格缺陷。
老盖茨和玛丽最终掀开了抚养孩子的重要一页:选择放手。他们把儿子送到认为会给予孩子更大自由的学校。盖茨就读的是私立湖滨学校,这所学校现在因成为盖茨首次接触到计算机的地方而闻名于世。
盖茨说,他开始意识到,他没有必要证明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地位,而是要向这个世界证明他自己。
从13岁开始,盖茨就有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很少见。有些晚上,他会去华盛顿大学享受免费使用的电脑。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呆在家里,就像他父亲小时候一样。盖茨曾在奥林匹亚呆过,在那里的州立法机构听差,也曾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听差。大四时,他休学去华盛顿州南部的一个发电厂做了程序员。当时,盖茨与未来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联手设计了用于计算道路车流量的“Traf-O-Data”设备,这也是两人之间的首次主要合作。
他的父母对他非常支持。当盖茨从哈佛退学,搬到新墨西哥州阿尔帕克基开创微软时,他们默许了。像盖茨这样的决定通常很难获得支持的。
盖茨的父亲说,我和玛丽都对他的决定很担心,我想她比我还要更加担心一点儿;我们俩的期望和那些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们的父母们的平凡期望一样,就是希望孩子能拿学位。
家人的支持是盖茨决定将微软搬到西雅图的原因之一,他在距离父母家不远的一座房子里安顿下来。盖茨的母亲安排了一个女佣打扫儿子的房子,保证他在参加重大会议时有干净的衬衫可以穿。她还坚持让盖茨遵照家族传统,包括每周日要到父母家里共进晚餐。
盖茨的父亲利用自己为小企业提供咨询的律师经历,帮助找到西雅图的商人加入微软董事会。1980年,盖茨带着他的父亲一起赴宴,帮助说服盖茨大学时的朋友、如今的微软首席执行长鲍尔默(Steve Ballmer)放弃研究生学业,加入微软。盖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后来还成了微软的代理,它的最大客户就是微软。
微软在面临上市问题时,盖茨担心这会让员工分心,他的父亲打消了他的疑虑。上市让盖茨成了亿万富翁,也酝酿了盖茨一家将要面对的新一轮挑战。
微软上市大赚一笔后,盖茨的母亲力劝他从事慈善事业。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回忆说,一天晚上在盖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里,当盖茨的母亲劝他捐钱的时候,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当时在办公室的人说,盖茨嚷道:“我只是想经营我的公司”。盖茨表示,当时他并不反对慈善事业,他只是不想从微软的工作中分心。
最后,盖茨的母亲成功说服他在微软启动一个计划,为美国联合慈善总会(United Way)筹集善款。他还跟随母亲的脚步,于80年代加入了美国联合慈善总会的董事会。
不过随着盖茨财富的增加,西雅图地区非营利机构请求捐款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盖茨说,他曾计划从微软退休后或是在60岁左右的时候,专心做慈善事业。
在盖茨的母亲被诊断患上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之后,这个计划的进度就加快了。在她与疾病抗争期间,她仍在劝说儿子更多地投入慈善事业。盖茨的母亲于1994年6月去世。
葬礼的当天,盖茨一家在家共进了晚餐。盖茨的父亲告诉孩子们不要担心他,他说他还能再活上10年。当时他70岁。不过,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就没什么精神了。
大约6个月之后,在和盖茨小两口子一起排队进电影院时,老盖茨再次提起慈善事业的想法。他建议盖茨可以开始筛选募捐请求,并捐出一部分钱。
一周后,软件大亨盖茨拨出约1亿美元创建了一个基金会,让他的父亲经营。盖茨的父亲后来坐在厨房的桌子边,开出了基金会的第一张支票,给当地一项癌症计划捐款8万美元。
开始时,盖茨的父亲(他很快又再婚了)会在最有希望获得捐款的请求上草草地做点注释。然后放在一个装葡萄酒的纸盒子里,定期送到儿子家。这个盒子随后会返回来,上面附有盖茨的回复。盖茨的父亲之后会向所有募捐人回信,有时候会附带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和一页纸多一点儿的祝贺信。
盖茨的父亲和一位微软前高管共同管理这个基金会,捐钱、监督数百名工作人员、将捐款范围扩大到教育和疫苗研制。
盖茨父亲说,他一直没有忘记这样一个事实,直到他的儿子和儿媳接管之前,他都是在扮演看管人的角色。53年后,他知道要给儿子空间。
盖茨父亲说,盖茨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非常顽固,我们家庭的活力就在于在这些事情上不要干涉他,因为这只会是浪费时间而已。
美学者讨论中国在东南亚扩张对策
美学者讨论中国在东南亚扩张对策
美国之音
记者: 熊健
华盛顿
Apr 28, 2009
中国日前提出向东盟国家设立1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及网络化的建设的基金以及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的信贷。此举引起了一些美国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这些举动会对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造成负面的影响。
*北京提出与东南亚合作重要主张*
4月10号,中国总理温家宝抵达曼谷准备出席原定于11号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可是由于泰国局势不稳定而推迟了会议的举行。
中国外长杨洁褫向随行的记者表达了中国原先计划在峰会 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主张。中国主张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决定,设定规模100亿美元的基金来推进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以及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的信贷。
*有系统地在东南亚扩大影响力*
针对中国所提出的这项政策主张,美国国防战争学院的教授奥特4月24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传统基金会就美国在东南亚的领导地位与来自中国的挑战为题举行的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正通过外交和经贸以及包括发展航母海军军力等软硬实力综合实力的手段有系统有计划的扩张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力。
奥特教授表示,面临中国的扩张,美国没有具体保持包括东南亚地区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的固有的战略利益的具体方案。奥特教授认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0年7月在东盟会议上所提出的新战略观点就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明显例证。
奥特引述胡锦涛的话说:“中国和东南亚应该超越已经过时的老旧的美国硬实力联盟的构思。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应该迈向经济政治合作的时代,采取联合行动,疾病控制,自由贸易联盟以及包括安全框架在内的新安全构思。”
奥特教授分析说,这种构思就代表了一种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的概念。这是根据中国作为在东南亚地区的传统权力大国的地位和能力迅速扩张的观点而作出的。
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坝控制下游湄公河流域国家用水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扩张实力的另外一个具体实例。奥特表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兴建15个到18个水坝,这就使得中国具有控制湄公河流域下游国家的用水权。
奥特教授说:“这就是一个大国行使大国权力,将湄公河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这就是一个结合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典型例子,中国现在手中握取了对东南亚半岛国家施加影响力的新工具。”
*美必须产生完整具体战略方案*
面对中国在东南亚实力的扩张,奥特认为美国至今没有对该地区完整具体的战略方案。人们看到的是美国有计划,有倡议,美国派遣军舰和外交官到东南亚地区。美国参加会谈,提供有关经贸关系的主张,可是美国没有应对东南亚地区的前后连贯一致的战略。然而中国对东南亚有具体一致的战略。相比之下,战略总是比随意凑合的倡议要更胜一筹。因此目前重要的是美国必须集思广益开始寻求一种前后一致连贯的安全战略。设法了解美国在该地区利益何在,威胁何在。
奥特说:“了解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和资源。并且了解中国的意向和能力。进行分析,整合出一套具体连贯的安全战略。提供给美国军方,国务院和国防部有关单位执行才能有效的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
目前在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韦德宁也赞同奥特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美国的外交必须以强大的军力作后盾。
韦德宁说:“维护东亚和平的途径是美国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便让中国不会试图欺压它的邻国和地区,确定中国不会对该地区采取压制行动。”
韦德宁也认为,美国应该采取眼光长远的策略,在东南亚地区推行民主政治以及在该地区继续推行自由贸易协定,如此就可以向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宣示美国对他们的承诺。否则中国就会乘虚而入。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卜大年表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驻军费用昂贵,然而驻军是必要的。
美国之音
记者: 熊健
华盛顿
Apr 28, 2009
中国日前提出向东盟国家设立1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及网络化的建设的基金以及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的信贷。此举引起了一些美国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这些举动会对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造成负面的影响。
*北京提出与东南亚合作重要主张*
4月10号,中国总理温家宝抵达曼谷准备出席原定于11号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可是由于泰国局势不稳定而推迟了会议的举行。
中国外长杨洁褫向随行的记者表达了中国原先计划在峰会 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主张。中国主张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决定,设定规模100亿美元的基金来推进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以及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的信贷。
*有系统地在东南亚扩大影响力*
针对中国所提出的这项政策主张,美国国防战争学院的教授奥特4月24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传统基金会就美国在东南亚的领导地位与来自中国的挑战为题举行的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正通过外交和经贸以及包括发展航母海军军力等软硬实力综合实力的手段有系统有计划的扩张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力。
奥特教授表示,面临中国的扩张,美国没有具体保持包括东南亚地区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的固有的战略利益的具体方案。奥特教授认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0年7月在东盟会议上所提出的新战略观点就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明显例证。
奥特引述胡锦涛的话说:“中国和东南亚应该超越已经过时的老旧的美国硬实力联盟的构思。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应该迈向经济政治合作的时代,采取联合行动,疾病控制,自由贸易联盟以及包括安全框架在内的新安全构思。”
奥特教授分析说,这种构思就代表了一种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的概念。这是根据中国作为在东南亚地区的传统权力大国的地位和能力迅速扩张的观点而作出的。
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坝控制下游湄公河流域国家用水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扩张实力的另外一个具体实例。奥特表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兴建15个到18个水坝,这就使得中国具有控制湄公河流域下游国家的用水权。
奥特教授说:“这就是一个大国行使大国权力,将湄公河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这就是一个结合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典型例子,中国现在手中握取了对东南亚半岛国家施加影响力的新工具。”
*美必须产生完整具体战略方案*
面对中国在东南亚实力的扩张,奥特认为美国至今没有对该地区完整具体的战略方案。人们看到的是美国有计划,有倡议,美国派遣军舰和外交官到东南亚地区。美国参加会谈,提供有关经贸关系的主张,可是美国没有应对东南亚地区的前后连贯一致的战略。然而中国对东南亚有具体一致的战略。相比之下,战略总是比随意凑合的倡议要更胜一筹。因此目前重要的是美国必须集思广益开始寻求一种前后一致连贯的安全战略。设法了解美国在该地区利益何在,威胁何在。
奥特说:“了解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和资源。并且了解中国的意向和能力。进行分析,整合出一套具体连贯的安全战略。提供给美国军方,国务院和国防部有关单位执行才能有效的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
目前在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韦德宁也赞同奥特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美国的外交必须以强大的军力作后盾。
韦德宁说:“维护东亚和平的途径是美国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便让中国不会试图欺压它的邻国和地区,确定中国不会对该地区采取压制行动。”
韦德宁也认为,美国应该采取眼光长远的策略,在东南亚地区推行民主政治以及在该地区继续推行自由贸易协定,如此就可以向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宣示美国对他们的承诺。否则中国就会乘虚而入。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卜大年表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驻军费用昂贵,然而驻军是必要的。
激辨黄浦江第一幕:金岩石PK谢国忠
激辨黄浦江第一幕:金岩石PK谢国忠
2009年04月20日 南方都市报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市场行进到2500点之上陷入迷茫,多空分歧加剧。流动性推动的反弹行情是否继续?宽松货币带来的通胀预期影响几何?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在哪里?刺激政策是否该加码?
上周三,在黄浦江畔举行的富国论坛将多空矛盾展现得更加白热化。非官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数据慰藉了市场,但目前没有看到经济复苏的迹象。官方经济学家则强调中国经济实现率先于全球经济的回升,迎来难得的投资机会。基金经理与官方经济学家出发点可能不同,但恰好在一个阵营之中,他们从各项复苏的指标中找到了做多的理由。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再发“盛世危言”,炒房炒股不能救经济,政府扔钱造成的复苏不是真正的复苏。
通缩中的信贷泛滥是否迎来恶性通胀,政府如何干预资产价格,投行在金融危机中怎样生存?
“论坛嘉宾”
谢国忠(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金岩石(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贝克BrianBaker(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亚太区CEO)
林如惠(富国基金QDII基金经理)
●信贷增加下的通胀预期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4.58万亿元。全年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计划规模基本完成。信贷快速增加,也让通胀问题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点。谢国忠表示,通胀通缩与否取决于央行态度,而通胀和通缩相比,贝克认为政府似乎更喜欢通胀。
金岩石:通缩是暂时的,很快会进入恶性通胀,这个通缩是价格通缩还是掉到20年以前?
谢国忠:价格是相对的,房价掉是相对于工资和物价,工资和物价是一回事,这是央行的选择。
金岩石:央行决定房价,是这个意思吗?
谢国忠:通胀将导致央行的态度,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问日本的通缩怎么治不好,日本说没有办法,没有人要钱,“那你把钱放到直升飞机,然后开到东京上空扔下来。”你千万不要相信他们。
贝克(BrianBaker):中央银行比较担心通缩,而不是担心通胀的问题,进入通缩,中央银行无计可施。我们看到两个层面政策,一个是政府跳过银行系统,把资本直接注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银行持有资金,而没有提供贷款,政府通过资产支持证券来降低成本。
有通胀只要政府通过利率就可以控制,如果通缩就比较危险。
金岩石:贝克(BrianBaker)同意国忠的观点,中央银行更关注更不喜欢通缩,但是在通缩的时候会发更多的货币,导致未来的通胀。重要的他讲了一个观点,政府会绕过银行体系,通过各种产品,事实上把变相的通胀注入到了金融体系,而这些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固定收益产品。
●资产泡沫的价值认定
如果通胀带来资产泡沫重生,虚拟经济活跃带来赚钱效应,但交易产生的泡沫是否真正蕴含财富是永恒的辩题。谢国忠选择不参与,他认为交易多数是虚的,蕴含泡沫破裂危险。
金岩石却是泡沫拥护者,他认为泡沫也是财富。
金岩石:我观察这个世界,如果把整个世界看成四条腿的桌子,实体经济占一条腿,另外三条腿是什么呢?三张纸:货币、股票、债券,一揽子杂货三张纸,这是当今世界的总体财富。国忠你提到政府不创造财富,但是你又看到了事实上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财富是不是财富?
谢国忠:我前几天听到一个朋友在说“泡沫也是财富”。
金岩石:我说的。
谢国忠:你千万别把它当真,否则一辈子做穷人,不合算,股票跟大米是没有区别的,你买大米到家里来,肚子饿的时候可以吃饭,买股票可以分红,分红之后可以买大米吃饭,但是区别在哪里呢?在分红之间股票可以交易,这有价值。
人想吃免费午餐的心态非常强烈,人在进化当中有这个基因的,但是这个基因是会引起泡沫,但是不理性的,我觉得泡沫就是虚伪的,这跟传销一回事,没有产生财富。
谢国忠:你混淆是非了,股票今天一张纸,明天同一张纸,价格不一样了,理发是退休工人弄一个小凳子给我理发,要五块钱,韩国理发师给我理发还搞一点动作,那个不一样。
金岩石:这样一弄就产生“美女”了,为什么要理200块钱的头呢?因为有更高的预期,普通的包VL为什么变成LV呢?花别的男人的钱的女人叫美女,结果就创造了交易,所以交易创造了价值是现代经济的基本概念,我觉得你还是不应该完全否认。
谢国忠:我没说交易不好,但是一张纸不断在转,说这张纸值很多钱,这时候有可能会创造价值,但是有时候也是虚的,让你相信值更多的钱。同一个房子天天在涨价,同一个股票天天在涨价,这不是一回事。
金岩石:同一个房子天天涨价怎么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房子因为交易取得价值,如果现在政府注入流动性使市场活跃,这是虚的吗?
谢国忠:很多人对交易非常相信,特别是投行里面的交易员,他认为是安全感,可以脱手,实际上这是虚假的安全感。就像衍生产品一样,这是虚的安全感,但是发生风险的时候是没有交易量的,或者说是交易价格变化巨大,对这种交易的崇拜是非常危险的。
衍生产品如同设计桥梁,衍生产品的设计系数是按照波动来算的,风险议价按照波动来算是骗人的,这个波动是天天波动的,这个波动跟设计桥梁的强度是没有关系的,设计的时候去看这是五十年一遇大洪水还是一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金岩石:国忠说只有很少的交易是有效的,其它交易没有用,我认为这是交易导向型的行业,在行业当中出现各种中介机构,把自己定义为流动性提供者,流动性、交易和预期是资本市场核心价值观。
一张纸代表的资产是真实的,代表未来股票预期,代表抵押资产,现在问题不是纸发得过多超过实际资产所代表的价值。很多消费者不理解这些资产代表的价值,而是看到了这些产品贴上3A的优质标签,这是市场带来的误导。
●政府如何干预资产价格
听起来通胀似乎比通缩好,信贷猛增导致通胀预期不可以避免,但经济低迷仍需刺激,政府该如何作为?谢国忠认为,短期央行扔钱行之有效,长远看政府参与资本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金岩石:如果政府决策决定资产价格,是不是我们所有人把钱交给政府,然后等着政府分红呢?政府在资产价格市场上到底起什么作用,国忠你的观点?
谢国忠:短线来说扔钱总有用,但是政府不是创造财富的,政府本身是不赚钱的,最终要从其它地方把钱拿过来的,从长远来说,政府多参与资本市场对大家不利,短期来说,这样的行为会引起市场反弹,这对交易员来说很感兴趣,一天动几个百分点,能够赚钱,但是对长线投资者来说没有什么作用,一个经济架构是否调整到位,是否可持续增长,这才是值得投资的。
贝克(BrianBaker):当前的情况下银行体系是紊乱的,由于经济放缓,它们的资产价值不断下跌,而且贷款价值也在下跌,消费者看到他们的房子降了40%-50%,而储蓄似乎也在日渐丧失价值,消费者在当前情况下不会主动去消费,银行也不敢去放贷,所以就必须要有政府短期干预,鼓励人们消费。
金岩石:在当前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可帮助市场恢复信心,帮助市场信用流动,于是居民消费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贝克的解读,它怎么能够来和政府玩这个游戏,他是短期刺激一下将来走了,走的时候会带走一笔财产,而很多东西都是以固定收益产品进入市场,这种产品和政府行为有什么关联,林如惠给我们解读一下?
林如惠:刚刚两位提到很多的就是投资时间,暂时干预会带来一些困扰,但是贝克也讲了,目前的环境之下政府是惟一力量,随着时间演变,我们观察未来经济,什么时候稳定下来,下一步可以到信用市场找更好的投资机会。
●金融业“神奇一跳”往何处去
衍生品溃败导致的金融危机令市场反思杠杆是万恶之源,从而迎来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但以杠杆原理生存的投行们就从此远离杠杆吗?远离金融杠杆产品还有市场吗?
谢国忠认为,狼还是那条狼,虽然披了张羊皮,金融杠杆仍会继续,但赚大钱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贝克(BrianBaker):结构性衍生品市场之所以能够支撑是因为他们认为总有下家来接手,但是这个资产标的物的证券,那些纸片所反映的价值并不值人们所付的那么多钱。
金岩石:看着很值钱,实际没东西,我提一个问题给国忠,金融就是做杠杆的,整个工业革命也是杠杆原理的应用,金融放大杠杆率,原来我们步行,后来我们跳高,华尔街发明了撑杆跳,结果折了,那这样的金融杠杆产品要还是不要?
谢国忠:金融是有周期性的,金融对经济有帮助性,投行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起来是肯定要出问题的,投行是一帮有能力的人想办法折腾别人的机器,让它折腾成的话也没有说一定是坏事情,二十年来的泡沫是给工业科技革命发展带来很廉价的资本,大家投IT,确实给经济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好处。科技也是一样,一轮轮的泡沫,给社会带来进步,相对来说也带来了创造性的毁灭。
这次不一样,在房地产市场上面没能搞成创造,这对资产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一趴下要很多年才能回来,现在还惦记赚大钱,这个时代过去了,要想别的招了。
金岩石:国忠从投行出来的,原来是食肉动物,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变成独立经济学家了,但是独立经济学家也要吃肉吃草,中餐就是菜跟肉混一块儿,包饺子不就是白菜猪肉吗,你想想高盛活下来了,然后把自己增加传统银行业务,是不是投行这种动物就永久消失?
谢国忠:你别信,高盛、摩根转成传统银行是没有办法,它是披着羊皮的狼,披一张羊皮,里面没变,我觉得投行最终还是投行,商业银行还是商业银行,现在投行变少了,很多人自己把自己玩死了,活下来的日子还可以,蛋糕变小了,但是分蛋糕的人变少了,最近股票有比较大的恢复,这个行业继续会存在的,就是变小了。
金岩石:贝克他们有一个概念,投行缩小之后就能生存了,其实并没有回归商业银行的作为,他们还是做投行业务,PIMCO是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基金,而且成功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做到全身而退。
贝克(BrianBaker):一些投行非常贪婪,他们设计了一些非常复杂的产品,里面嵌入了无法预测的风险,把这些坏的资产打包到这些结构里面。投资者忘记了风险,他们并没有质疑怎么可能一年买到这么好投资收益率的产品。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谢国忠:炒房炒股没法救经济
2009年04月16日 东方早报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股市上涨仅是熊市反弹。
对于目前经济数据传递出的一些乐观信号,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谨慎。谢国忠昨天下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富国论坛上表示,全球在经历长期的泡沫积累后,去泡沫化过程会很痛苦,企业盈利短期内总体变好的可能性不大,全球经济反转需要看美国和中国的改革是否推行,现在市场中“炒房产、炒股票能挽救经济” 的热闹说法,是天真想法。
去泡沫化会很痛苦
谢国忠认为,如果从大的概念来看世界经济,过去是“泡沫”,现在是“危机”,未来是“正常”。所谓“正常”,谢国忠指出,就是房价、股价都回到正常,过去的泡沫积累了20年,起初由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起,并不断积累,进而变成全世界的经济泡沫,现在要还原到正常。
他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危机和泡沫的中心是消费国,但对生产国影响非常大,因为消费国的泡沫引起了消费需求过旺和生产国生产能力扩大,今年生产国经济萎缩比消费国还要严重,就是因为消费国的人不买东西了,经济萎缩很大一部分被转嫁给了生产国,现在中国的沿海、日本、德国经济压力不比英国、美国小。
谢国忠提出,去泡沫化过程的调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要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以汽车行业为例,他说,虽然汽车价格没有泡沫化,但是汽车销售量是泡沫化的,主要由信贷来支撑,信贷爆了以后,汽车消费量会少很多,汽车厂要关门,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熊市反弹别当真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认为经济回来(即复苏)靠炒房地产、炒股票、银行多发钞票,这样经济就回来了,这是比较天真的想法,要是这种办法经济会好的话,全世界会有穷人吗?这是特容易做的事。”谢国忠说。
谢国忠提出,中国经济现在有一点“稳”,主要是银行放出4万亿元贷款之后,实体经济压力减轻,通过放出流动性,对降低经济收缩的压力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把这个看成解决危机的一个核心手段,我觉得是不可取的。”谢国忠说,“今天我们走的是通过暂时的释放流动性,让泡沫萎缩的时候速度慢一点,仅此而已。”
他指出,消费国的泡沫破裂、房地产和消费正常化之后,对生产国的压力会很大,生产国会面临生产能力萎缩的压力和创造自身消费的压力,如果做不到这些,最终会引起新一轮的危机。
“今天全世界政府都看好,股市涨起来了,盈利也好了,别信这个,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人说盈利变好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蛋糕在变小,有一两家公司盈利变好有可能,但总体来说盈利变好的可能性不大。”
他提醒,现在短线就有人说公司盈利变好了,天晴了,可以出来活动一下,熊市反弹就是这种心态引起来的,市场短线看起来火了,有不少人当成真的,最后跳进去又被套牢。
经济反转需两条件
谢国忠相信,目前这一轮的流动性放出和财政政策刺激,会令经济下半年有所反弹,但世界经济可能会出现第二次衰退,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经济增长持续动力,存货在下滑之后,会继续再上升。
谢国忠注意到,现在各国央行印了很多钞票,流动性被放出,但是等到通胀苗头出现,流动性被收回的时候,第二次危机和第二次通缩就来了,很多国家财政资金跟不上,这是最痛苦的时候,只有一条路就是改革,而全球改革主要看美国和中国。
“对美国来说,核心问题是怎么解决消费过度的问题,这就是鼓励老百姓要存款,推动金融机构国有化,但现在美国政府不愿意国有化金融机构,还在玩游戏,美国的金融体系是破产的,但是照样能开店,这是一个悲剧,如果不愿意走国有化,这条路是很难的。”
“如果你听到美国国有化银行,那么转折点到了,很可能是最坏的时候过了。”谢国忠说。
对于中国的改革,谢国忠认为,应该支持老百姓消费,不是“说”就可以了,而是要真的有政策,中国过去就是投资过多,再通过投资刺激经济,不能真正改变局势。现在中国老百姓不是不愿意花钱,是没钱,尽管银行里放着20万亿元的老百姓存款,但一半以上的财富在少数人手上,多数人没钱,不从这里开刀,中国经济想有根本的改变可能性不是很大。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每次你看到股市的上升(都)是一个熊市的反弹,这种来来回回不是真正的牛市,真正的牛市(是)中国把财富转向家庭,美国把银行国有化,有这两件事,新的牛市就要开始了。”谢国忠说。
2009年04月20日 南方都市报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市场行进到2500点之上陷入迷茫,多空分歧加剧。流动性推动的反弹行情是否继续?宽松货币带来的通胀预期影响几何?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在哪里?刺激政策是否该加码?
上周三,在黄浦江畔举行的富国论坛将多空矛盾展现得更加白热化。非官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数据慰藉了市场,但目前没有看到经济复苏的迹象。官方经济学家则强调中国经济实现率先于全球经济的回升,迎来难得的投资机会。基金经理与官方经济学家出发点可能不同,但恰好在一个阵营之中,他们从各项复苏的指标中找到了做多的理由。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再发“盛世危言”,炒房炒股不能救经济,政府扔钱造成的复苏不是真正的复苏。
通缩中的信贷泛滥是否迎来恶性通胀,政府如何干预资产价格,投行在金融危机中怎样生存?
“论坛嘉宾”
谢国忠(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金岩石(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贝克BrianBaker(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亚太区CEO)
林如惠(富国基金QDII基金经理)
●信贷增加下的通胀预期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4.58万亿元。全年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计划规模基本完成。信贷快速增加,也让通胀问题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点。谢国忠表示,通胀通缩与否取决于央行态度,而通胀和通缩相比,贝克认为政府似乎更喜欢通胀。
金岩石:通缩是暂时的,很快会进入恶性通胀,这个通缩是价格通缩还是掉到20年以前?
谢国忠:价格是相对的,房价掉是相对于工资和物价,工资和物价是一回事,这是央行的选择。
金岩石:央行决定房价,是这个意思吗?
谢国忠:通胀将导致央行的态度,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问日本的通缩怎么治不好,日本说没有办法,没有人要钱,“那你把钱放到直升飞机,然后开到东京上空扔下来。”你千万不要相信他们。
贝克(BrianBaker):中央银行比较担心通缩,而不是担心通胀的问题,进入通缩,中央银行无计可施。我们看到两个层面政策,一个是政府跳过银行系统,把资本直接注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银行持有资金,而没有提供贷款,政府通过资产支持证券来降低成本。
有通胀只要政府通过利率就可以控制,如果通缩就比较危险。
金岩石:贝克(BrianBaker)同意国忠的观点,中央银行更关注更不喜欢通缩,但是在通缩的时候会发更多的货币,导致未来的通胀。重要的他讲了一个观点,政府会绕过银行体系,通过各种产品,事实上把变相的通胀注入到了金融体系,而这些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固定收益产品。
●资产泡沫的价值认定
如果通胀带来资产泡沫重生,虚拟经济活跃带来赚钱效应,但交易产生的泡沫是否真正蕴含财富是永恒的辩题。谢国忠选择不参与,他认为交易多数是虚的,蕴含泡沫破裂危险。
金岩石却是泡沫拥护者,他认为泡沫也是财富。
金岩石:我观察这个世界,如果把整个世界看成四条腿的桌子,实体经济占一条腿,另外三条腿是什么呢?三张纸:货币、股票、债券,一揽子杂货三张纸,这是当今世界的总体财富。国忠你提到政府不创造财富,但是你又看到了事实上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财富是不是财富?
谢国忠:我前几天听到一个朋友在说“泡沫也是财富”。
金岩石:我说的。
谢国忠:你千万别把它当真,否则一辈子做穷人,不合算,股票跟大米是没有区别的,你买大米到家里来,肚子饿的时候可以吃饭,买股票可以分红,分红之后可以买大米吃饭,但是区别在哪里呢?在分红之间股票可以交易,这有价值。
人想吃免费午餐的心态非常强烈,人在进化当中有这个基因的,但是这个基因是会引起泡沫,但是不理性的,我觉得泡沫就是虚伪的,这跟传销一回事,没有产生财富。
谢国忠:你混淆是非了,股票今天一张纸,明天同一张纸,价格不一样了,理发是退休工人弄一个小凳子给我理发,要五块钱,韩国理发师给我理发还搞一点动作,那个不一样。
金岩石:这样一弄就产生“美女”了,为什么要理200块钱的头呢?因为有更高的预期,普通的包VL为什么变成LV呢?花别的男人的钱的女人叫美女,结果就创造了交易,所以交易创造了价值是现代经济的基本概念,我觉得你还是不应该完全否认。
谢国忠:我没说交易不好,但是一张纸不断在转,说这张纸值很多钱,这时候有可能会创造价值,但是有时候也是虚的,让你相信值更多的钱。同一个房子天天在涨价,同一个股票天天在涨价,这不是一回事。
金岩石:同一个房子天天涨价怎么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房子因为交易取得价值,如果现在政府注入流动性使市场活跃,这是虚的吗?
谢国忠:很多人对交易非常相信,特别是投行里面的交易员,他认为是安全感,可以脱手,实际上这是虚假的安全感。就像衍生产品一样,这是虚的安全感,但是发生风险的时候是没有交易量的,或者说是交易价格变化巨大,对这种交易的崇拜是非常危险的。
衍生产品如同设计桥梁,衍生产品的设计系数是按照波动来算的,风险议价按照波动来算是骗人的,这个波动是天天波动的,这个波动跟设计桥梁的强度是没有关系的,设计的时候去看这是五十年一遇大洪水还是一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金岩石:国忠说只有很少的交易是有效的,其它交易没有用,我认为这是交易导向型的行业,在行业当中出现各种中介机构,把自己定义为流动性提供者,流动性、交易和预期是资本市场核心价值观。
一张纸代表的资产是真实的,代表未来股票预期,代表抵押资产,现在问题不是纸发得过多超过实际资产所代表的价值。很多消费者不理解这些资产代表的价值,而是看到了这些产品贴上3A的优质标签,这是市场带来的误导。
●政府如何干预资产价格
听起来通胀似乎比通缩好,信贷猛增导致通胀预期不可以避免,但经济低迷仍需刺激,政府该如何作为?谢国忠认为,短期央行扔钱行之有效,长远看政府参与资本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金岩石:如果政府决策决定资产价格,是不是我们所有人把钱交给政府,然后等着政府分红呢?政府在资产价格市场上到底起什么作用,国忠你的观点?
谢国忠:短线来说扔钱总有用,但是政府不是创造财富的,政府本身是不赚钱的,最终要从其它地方把钱拿过来的,从长远来说,政府多参与资本市场对大家不利,短期来说,这样的行为会引起市场反弹,这对交易员来说很感兴趣,一天动几个百分点,能够赚钱,但是对长线投资者来说没有什么作用,一个经济架构是否调整到位,是否可持续增长,这才是值得投资的。
贝克(BrianBaker):当前的情况下银行体系是紊乱的,由于经济放缓,它们的资产价值不断下跌,而且贷款价值也在下跌,消费者看到他们的房子降了40%-50%,而储蓄似乎也在日渐丧失价值,消费者在当前情况下不会主动去消费,银行也不敢去放贷,所以就必须要有政府短期干预,鼓励人们消费。
金岩石:在当前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可帮助市场恢复信心,帮助市场信用流动,于是居民消费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贝克的解读,它怎么能够来和政府玩这个游戏,他是短期刺激一下将来走了,走的时候会带走一笔财产,而很多东西都是以固定收益产品进入市场,这种产品和政府行为有什么关联,林如惠给我们解读一下?
林如惠:刚刚两位提到很多的就是投资时间,暂时干预会带来一些困扰,但是贝克也讲了,目前的环境之下政府是惟一力量,随着时间演变,我们观察未来经济,什么时候稳定下来,下一步可以到信用市场找更好的投资机会。
●金融业“神奇一跳”往何处去
衍生品溃败导致的金融危机令市场反思杠杆是万恶之源,从而迎来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但以杠杆原理生存的投行们就从此远离杠杆吗?远离金融杠杆产品还有市场吗?
谢国忠认为,狼还是那条狼,虽然披了张羊皮,金融杠杆仍会继续,但赚大钱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贝克(BrianBaker):结构性衍生品市场之所以能够支撑是因为他们认为总有下家来接手,但是这个资产标的物的证券,那些纸片所反映的价值并不值人们所付的那么多钱。
金岩石:看着很值钱,实际没东西,我提一个问题给国忠,金融就是做杠杆的,整个工业革命也是杠杆原理的应用,金融放大杠杆率,原来我们步行,后来我们跳高,华尔街发明了撑杆跳,结果折了,那这样的金融杠杆产品要还是不要?
谢国忠:金融是有周期性的,金融对经济有帮助性,投行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起来是肯定要出问题的,投行是一帮有能力的人想办法折腾别人的机器,让它折腾成的话也没有说一定是坏事情,二十年来的泡沫是给工业科技革命发展带来很廉价的资本,大家投IT,确实给经济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好处。科技也是一样,一轮轮的泡沫,给社会带来进步,相对来说也带来了创造性的毁灭。
这次不一样,在房地产市场上面没能搞成创造,这对资产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一趴下要很多年才能回来,现在还惦记赚大钱,这个时代过去了,要想别的招了。
金岩石:国忠从投行出来的,原来是食肉动物,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变成独立经济学家了,但是独立经济学家也要吃肉吃草,中餐就是菜跟肉混一块儿,包饺子不就是白菜猪肉吗,你想想高盛活下来了,然后把自己增加传统银行业务,是不是投行这种动物就永久消失?
谢国忠:你别信,高盛、摩根转成传统银行是没有办法,它是披着羊皮的狼,披一张羊皮,里面没变,我觉得投行最终还是投行,商业银行还是商业银行,现在投行变少了,很多人自己把自己玩死了,活下来的日子还可以,蛋糕变小了,但是分蛋糕的人变少了,最近股票有比较大的恢复,这个行业继续会存在的,就是变小了。
金岩石:贝克他们有一个概念,投行缩小之后就能生存了,其实并没有回归商业银行的作为,他们还是做投行业务,PIMCO是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基金,而且成功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做到全身而退。
贝克(BrianBaker):一些投行非常贪婪,他们设计了一些非常复杂的产品,里面嵌入了无法预测的风险,把这些坏的资产打包到这些结构里面。投资者忘记了风险,他们并没有质疑怎么可能一年买到这么好投资收益率的产品。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谢国忠:炒房炒股没法救经济
2009年04月16日 东方早报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股市上涨仅是熊市反弹。
对于目前经济数据传递出的一些乐观信号,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谨慎。谢国忠昨天下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富国论坛上表示,全球在经历长期的泡沫积累后,去泡沫化过程会很痛苦,企业盈利短期内总体变好的可能性不大,全球经济反转需要看美国和中国的改革是否推行,现在市场中“炒房产、炒股票能挽救经济” 的热闹说法,是天真想法。
去泡沫化会很痛苦
谢国忠认为,如果从大的概念来看世界经济,过去是“泡沫”,现在是“危机”,未来是“正常”。所谓“正常”,谢国忠指出,就是房价、股价都回到正常,过去的泡沫积累了20年,起初由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起,并不断积累,进而变成全世界的经济泡沫,现在要还原到正常。
他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危机和泡沫的中心是消费国,但对生产国影响非常大,因为消费国的泡沫引起了消费需求过旺和生产国生产能力扩大,今年生产国经济萎缩比消费国还要严重,就是因为消费国的人不买东西了,经济萎缩很大一部分被转嫁给了生产国,现在中国的沿海、日本、德国经济压力不比英国、美国小。
谢国忠提出,去泡沫化过程的调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要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以汽车行业为例,他说,虽然汽车价格没有泡沫化,但是汽车销售量是泡沫化的,主要由信贷来支撑,信贷爆了以后,汽车消费量会少很多,汽车厂要关门,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熊市反弹别当真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认为经济回来(即复苏)靠炒房地产、炒股票、银行多发钞票,这样经济就回来了,这是比较天真的想法,要是这种办法经济会好的话,全世界会有穷人吗?这是特容易做的事。”谢国忠说。
谢国忠提出,中国经济现在有一点“稳”,主要是银行放出4万亿元贷款之后,实体经济压力减轻,通过放出流动性,对降低经济收缩的压力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把这个看成解决危机的一个核心手段,我觉得是不可取的。”谢国忠说,“今天我们走的是通过暂时的释放流动性,让泡沫萎缩的时候速度慢一点,仅此而已。”
他指出,消费国的泡沫破裂、房地产和消费正常化之后,对生产国的压力会很大,生产国会面临生产能力萎缩的压力和创造自身消费的压力,如果做不到这些,最终会引起新一轮的危机。
“今天全世界政府都看好,股市涨起来了,盈利也好了,别信这个,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人说盈利变好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蛋糕在变小,有一两家公司盈利变好有可能,但总体来说盈利变好的可能性不大。”
他提醒,现在短线就有人说公司盈利变好了,天晴了,可以出来活动一下,熊市反弹就是这种心态引起来的,市场短线看起来火了,有不少人当成真的,最后跳进去又被套牢。
经济反转需两条件
谢国忠相信,目前这一轮的流动性放出和财政政策刺激,会令经济下半年有所反弹,但世界经济可能会出现第二次衰退,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经济增长持续动力,存货在下滑之后,会继续再上升。
谢国忠注意到,现在各国央行印了很多钞票,流动性被放出,但是等到通胀苗头出现,流动性被收回的时候,第二次危机和第二次通缩就来了,很多国家财政资金跟不上,这是最痛苦的时候,只有一条路就是改革,而全球改革主要看美国和中国。
“对美国来说,核心问题是怎么解决消费过度的问题,这就是鼓励老百姓要存款,推动金融机构国有化,但现在美国政府不愿意国有化金融机构,还在玩游戏,美国的金融体系是破产的,但是照样能开店,这是一个悲剧,如果不愿意走国有化,这条路是很难的。”
“如果你听到美国国有化银行,那么转折点到了,很可能是最坏的时候过了。”谢国忠说。
对于中国的改革,谢国忠认为,应该支持老百姓消费,不是“说”就可以了,而是要真的有政策,中国过去就是投资过多,再通过投资刺激经济,不能真正改变局势。现在中国老百姓不是不愿意花钱,是没钱,尽管银行里放着20万亿元的老百姓存款,但一半以上的财富在少数人手上,多数人没钱,不从这里开刀,中国经济想有根本的改变可能性不是很大。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每次你看到股市的上升(都)是一个熊市的反弹,这种来来回回不是真正的牛市,真正的牛市(是)中国把财富转向家庭,美国把银行国有化,有这两件事,新的牛市就要开始了。”谢国忠说。
谢国忠:熊市反弹将现多次 股市已成现金碎纸机
谢国忠:熊市反弹将现多次 股市已成现金碎纸机
2009年04月23日 《环球企业家》杂志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全球市场和经济的萧条将持续经年,只有中国能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全球股市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出现了剧烈反弹—平均上涨了20%到30%。那些此前利润直线下滑的公司们,如今开始向外界传达对于未来的信心—当然,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资金支持。不过我的建议是,暂时还是握紧你的现金,因为这只是一场回光返照。全球市场正在经历一轮绵延的熊市,这种形势将至少持续到2010年。如果政策制定者们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几种刺激手段而不是改革重组上,萧条可能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现金仍然为王。也许将来有一天,现金会由于央行们疯狂开动印钞机而变得不安全,那时候你会愿意将现金换成石油、黄金等资产。但在这样恶性通胀的情况发生之前,现金仍是安全的。
下挫的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将很多人踢出了富豪俱乐部,但聪明的投资者在更早的时候就抽身而出,现在握有充裕的现金。在蛰伏数月之后,这些人渴望采取些行动。不过,那些难以按捺投资冲动的人们很可能在市场的反复中遭到损失。这种熊市中的反弹在接下来两年中还会出现很多次,而这会伤及那些此前躲过下跌行情的投资者。现在的股票市场已经变成现金碎纸机。
绝大部分天真的投资者仍然将股市看作财富的源泉,认为大跌之后总是伴随着买入的机会。但实际上,这样的美妙回忆恰恰成为引诱不谨慎的投资者重新入市的鸦片。过去三十年的股票市场发展,只能当作一种例外情况来考虑,而并不是常态。即使是巴菲特,也只不过是幸运地赶上了这个好时候。美国的上一次熊市持续了整整十年;日本股市如今的表现比25年前还要糟糕;韩国的股市也低于20年前。如果你相信长期而言股票市场为你创造财富,你得首先确保自己能活足够长的时间。
美国和欧洲已经陷入20年前在日本和韩国发生过的结构性熊市之中,原因有二:第一,对于之前过度消费型经济的纠偏将使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因此可以预期经济总量在未来不会迅速变大;第二,还有诸如老龄化社会等更加紧迫的问题需要处理。
美国的银行业救助计划是本轮反弹的催化剂,而与前任财长鲍尔森相较,现在的政策并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市场之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是因为此前的恐慌情绪已经持续了太长时间,市场心态已经调整到可以将这种计划向积极方面解读了。
美联储将斥资1.15万亿美元购买由政府担保的债券这一决定成为导致市场乐观主义的另一原因。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抵押贷款的低利率,以稳定美国住房市场。但是,增发货币来保持利率低位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奏效,而最终则会导致美元崩溃。
本质上,美国正在依靠财政泡沫来保证经济的活力。正如IT、住房和抵押债券市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样,美元的泡沫也终将破灭。我认为美国资产的价格将随着财政泡沫的破灭而最终落入谷底,或许是在2010年。
过去二十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投资者,应该趁市场看起来将要触底的时候买入,因为此时通常伴随着一个V字反转的行情。但是如果你认为现在也会如此,那就犯了一个大错:此刻不会有V字型的复苏,甚至很可能不会有恢复行情。市场和经济将在谷底运行数年。而下次牛市的唯一希望,可能是中国拾起美国丢失的地位。中国有着将可以领导全球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但中国也必须改变其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并采取三项改革措施:
1. 放开人民币汇率控制,开放资本账户并将所得税降至目前的25%的水平。这些措施将吸引全球的富豪和天才们来到中国,上海将成为超过伦敦和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
2. 将政府所持有的国有股票还富于民。这一措施的首要影响是能够创造5000亿人民币的居民消费,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
3. 设计25座超大城市,每个能容纳3000万人口。这些城市将被允许自行发债以支持其发展,这样,这些城市就能将住房价格维持在低位,并借此吸引购买者。同时,政府应该设立相应的抵押贷款方案让城市的建造者—农民工能够买得起自己建造的住宅。
中国拥有在20年之内变成一个发达国家的巨大潜力。下一个牛市也将来临,但催化剂不是华盛顿正在采取的那些措施,而是中国
2009年04月23日 《环球企业家》杂志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全球市场和经济的萧条将持续经年,只有中国能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全球股市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出现了剧烈反弹—平均上涨了20%到30%。那些此前利润直线下滑的公司们,如今开始向外界传达对于未来的信心—当然,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资金支持。不过我的建议是,暂时还是握紧你的现金,因为这只是一场回光返照。全球市场正在经历一轮绵延的熊市,这种形势将至少持续到2010年。如果政策制定者们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几种刺激手段而不是改革重组上,萧条可能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现金仍然为王。也许将来有一天,现金会由于央行们疯狂开动印钞机而变得不安全,那时候你会愿意将现金换成石油、黄金等资产。但在这样恶性通胀的情况发生之前,现金仍是安全的。
下挫的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将很多人踢出了富豪俱乐部,但聪明的投资者在更早的时候就抽身而出,现在握有充裕的现金。在蛰伏数月之后,这些人渴望采取些行动。不过,那些难以按捺投资冲动的人们很可能在市场的反复中遭到损失。这种熊市中的反弹在接下来两年中还会出现很多次,而这会伤及那些此前躲过下跌行情的投资者。现在的股票市场已经变成现金碎纸机。
绝大部分天真的投资者仍然将股市看作财富的源泉,认为大跌之后总是伴随着买入的机会。但实际上,这样的美妙回忆恰恰成为引诱不谨慎的投资者重新入市的鸦片。过去三十年的股票市场发展,只能当作一种例外情况来考虑,而并不是常态。即使是巴菲特,也只不过是幸运地赶上了这个好时候。美国的上一次熊市持续了整整十年;日本股市如今的表现比25年前还要糟糕;韩国的股市也低于20年前。如果你相信长期而言股票市场为你创造财富,你得首先确保自己能活足够长的时间。
美国和欧洲已经陷入20年前在日本和韩国发生过的结构性熊市之中,原因有二:第一,对于之前过度消费型经济的纠偏将使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因此可以预期经济总量在未来不会迅速变大;第二,还有诸如老龄化社会等更加紧迫的问题需要处理。
美国的银行业救助计划是本轮反弹的催化剂,而与前任财长鲍尔森相较,现在的政策并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市场之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是因为此前的恐慌情绪已经持续了太长时间,市场心态已经调整到可以将这种计划向积极方面解读了。
美联储将斥资1.15万亿美元购买由政府担保的债券这一决定成为导致市场乐观主义的另一原因。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抵押贷款的低利率,以稳定美国住房市场。但是,增发货币来保持利率低位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奏效,而最终则会导致美元崩溃。
本质上,美国正在依靠财政泡沫来保证经济的活力。正如IT、住房和抵押债券市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样,美元的泡沫也终将破灭。我认为美国资产的价格将随着财政泡沫的破灭而最终落入谷底,或许是在2010年。
过去二十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投资者,应该趁市场看起来将要触底的时候买入,因为此时通常伴随着一个V字反转的行情。但是如果你认为现在也会如此,那就犯了一个大错:此刻不会有V字型的复苏,甚至很可能不会有恢复行情。市场和经济将在谷底运行数年。而下次牛市的唯一希望,可能是中国拾起美国丢失的地位。中国有着将可以领导全球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但中国也必须改变其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并采取三项改革措施:
1. 放开人民币汇率控制,开放资本账户并将所得税降至目前的25%的水平。这些措施将吸引全球的富豪和天才们来到中国,上海将成为超过伦敦和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
2. 将政府所持有的国有股票还富于民。这一措施的首要影响是能够创造5000亿人民币的居民消费,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
3. 设计25座超大城市,每个能容纳3000万人口。这些城市将被允许自行发债以支持其发展,这样,这些城市就能将住房价格维持在低位,并借此吸引购买者。同时,政府应该设立相应的抵押贷款方案让城市的建造者—农民工能够买得起自己建造的住宅。
中国拥有在20年之内变成一个发达国家的巨大潜力。下一个牛市也将来临,但催化剂不是华盛顿正在采取的那些措施,而是中国
年内还有一轮反弹吗?
年内还有一轮反弹吗?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4月24日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谢国忠:再融资将吞没当前这场反弹,今秋将上演第二轮熊市反弹
【背景】中国证监会否认IPO重启传闻,全球股市大幅反弹。
近日,市场传言,A股IPO将于“五一”假期后重启。4月24日,《证券时报》引述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的话说,目前没有听到类似事宜。投资者要关注相关信息的来源,公司是否上市要以中国证监会发审会的公布为准。
自3月初以来,全球股市大幅反弹。截至4月中旬,全球主要股市均报出约20%的涨幅。处于金融危机重灾区的美国银行业也公布了业绩不错的年报。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数次表示,他已看到美国经济的“希望曙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表示,美国经济衰退显示出减弱的初步信号。但他们都强调,美国经济离复苏还有一段距离。
市场预测,中国也将公布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一时之间,市场上出现了“再不入市就晚了”的骚动。
《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2009年将出现两次熊市反弹。现在,我们正经历第一次反弹,而证券配售和IPO将终止这场反弹。转好的宏观经济数据将在第三季度推起新一轮的反弹。随后,2010年将出现第二次衰退。
谢国忠认为,正在经历的这轮上涨最终仍将以泪水作结。因为,银行业“优良”的年报以及宣称复苏的言论,很可能成为有些公司利用反弹获得大量资金的幌子,以便度过即将来临的漫长冬日。初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将吞没新兴市场。看多的投资者将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这些受苦受难的银行和公司织作寒衣。事实上,他发现,配股潮已经涌起,这轮熊市反弹可能会在一两个月内结束。
但是,受经济数据转好消息的刺激,谢国忠认为,今年秋天很可能再次上演又一轮的熊市反弹。届时,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直到央行被迫不顾经济疲软而紧缩银根时,二次反弹就会结束。当经济复苏被证实无法持续,全球经济将出现第二次衰退,资产价格也将在2010年的下半年跌至最终底部。到那时,市场会看到财政刺激政策弹尽粮绝,中央银行再也无法滥印钞票了。
谢国忠说,过去五周的上涨是危机爆发以来迄今最长的一次熊市反弹。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市场上的猜惧也越多。市场的严峻挑战将在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时候出现。高盛首开先河,新兴市场的IPO在暂停两年后,或将再次重现江湖。
对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企业需要融资的原因,谢国忠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并不需要资金来扩张,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为未来的苦日子做准备。这些在公开场合发表积极言论的企业并不看好未来,只是想在市场仍处于乐观气氛时借机圈钱。新增融资需求最终将压垮市场。
在谢国忠看来,出现牛市的条件是:市场已经跌无可跌;全球经济正在复苏或者将要复苏;如果经济仍处困境,政府能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措施。出现熊市的条件是:债务水平仍相当高,全球经济在债务水平非正常化情况下无法重现增长;全球经济仍在萎缩,尽管可能幅度较小;政府的刺激计划无法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谢国忠发现,当前,债务危机远未结束。尽管大家都在大谈“去杠杆化”,但是,美国金融部门的债务并没有降低。“在美国金融机构尚未降低杠杆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况且,债务泡沫破裂引发的不利后果才刚刚显现。美国房地产价格仍在下挫。而家庭的债务水平也没有下降。收入前景也极其黯淡。
谢国忠提醒,不要寄希望于新泡沫可以带来真正的繁荣。寄望于新一轮泡沫的人在当今世界非常普遍,甚至政策制定者们私下里也希望出现新泡沫。然而,一个泡沫破裂后,就再也不可能复原如初了。一个延续数年的泡沫破裂后,会留下遍地垃圾,以至于没有新泡沫形成的立足之地。
虽然,“信心把戏”对投资者和金融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出现暂时反弹,但谢国忠认为,这不足以扭转趋势。当通货膨胀猛然抬头时,市场将对政府的援救计划关上最后一扇门。到那时,尽管经济状况糟糕,央行也不得不提高利率,资产价格将最终真正触底。
谢国忠强调,虚幻的希望可以安慰人心,但延缓了必需的改革,只能令境况越发糟糕。在政府大把挥金试图恢复往昔的美好时光时,却发现自己缺乏财力减缓当前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痛苦。整个世界就好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吸毒者,不断透支着社会福利支票来满足自己的毒瘾。只有当支票花光用尽时,才会完全摒弃旧习。■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4月24日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谢国忠:再融资将吞没当前这场反弹,今秋将上演第二轮熊市反弹
【背景】中国证监会否认IPO重启传闻,全球股市大幅反弹。
近日,市场传言,A股IPO将于“五一”假期后重启。4月24日,《证券时报》引述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的话说,目前没有听到类似事宜。投资者要关注相关信息的来源,公司是否上市要以中国证监会发审会的公布为准。
自3月初以来,全球股市大幅反弹。截至4月中旬,全球主要股市均报出约20%的涨幅。处于金融危机重灾区的美国银行业也公布了业绩不错的年报。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数次表示,他已看到美国经济的“希望曙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表示,美国经济衰退显示出减弱的初步信号。但他们都强调,美国经济离复苏还有一段距离。
市场预测,中国也将公布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一时之间,市场上出现了“再不入市就晚了”的骚动。
《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2009年将出现两次熊市反弹。现在,我们正经历第一次反弹,而证券配售和IPO将终止这场反弹。转好的宏观经济数据将在第三季度推起新一轮的反弹。随后,2010年将出现第二次衰退。
谢国忠认为,正在经历的这轮上涨最终仍将以泪水作结。因为,银行业“优良”的年报以及宣称复苏的言论,很可能成为有些公司利用反弹获得大量资金的幌子,以便度过即将来临的漫长冬日。初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将吞没新兴市场。看多的投资者将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这些受苦受难的银行和公司织作寒衣。事实上,他发现,配股潮已经涌起,这轮熊市反弹可能会在一两个月内结束。
但是,受经济数据转好消息的刺激,谢国忠认为,今年秋天很可能再次上演又一轮的熊市反弹。届时,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直到央行被迫不顾经济疲软而紧缩银根时,二次反弹就会结束。当经济复苏被证实无法持续,全球经济将出现第二次衰退,资产价格也将在2010年的下半年跌至最终底部。到那时,市场会看到财政刺激政策弹尽粮绝,中央银行再也无法滥印钞票了。
谢国忠说,过去五周的上涨是危机爆发以来迄今最长的一次熊市反弹。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市场上的猜惧也越多。市场的严峻挑战将在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时候出现。高盛首开先河,新兴市场的IPO在暂停两年后,或将再次重现江湖。
对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企业需要融资的原因,谢国忠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并不需要资金来扩张,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为未来的苦日子做准备。这些在公开场合发表积极言论的企业并不看好未来,只是想在市场仍处于乐观气氛时借机圈钱。新增融资需求最终将压垮市场。
在谢国忠看来,出现牛市的条件是:市场已经跌无可跌;全球经济正在复苏或者将要复苏;如果经济仍处困境,政府能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措施。出现熊市的条件是:债务水平仍相当高,全球经济在债务水平非正常化情况下无法重现增长;全球经济仍在萎缩,尽管可能幅度较小;政府的刺激计划无法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谢国忠发现,当前,债务危机远未结束。尽管大家都在大谈“去杠杆化”,但是,美国金融部门的债务并没有降低。“在美国金融机构尚未降低杠杆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况且,债务泡沫破裂引发的不利后果才刚刚显现。美国房地产价格仍在下挫。而家庭的债务水平也没有下降。收入前景也极其黯淡。
谢国忠提醒,不要寄希望于新泡沫可以带来真正的繁荣。寄望于新一轮泡沫的人在当今世界非常普遍,甚至政策制定者们私下里也希望出现新泡沫。然而,一个泡沫破裂后,就再也不可能复原如初了。一个延续数年的泡沫破裂后,会留下遍地垃圾,以至于没有新泡沫形成的立足之地。
虽然,“信心把戏”对投资者和金融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出现暂时反弹,但谢国忠认为,这不足以扭转趋势。当通货膨胀猛然抬头时,市场将对政府的援救计划关上最后一扇门。到那时,尽管经济状况糟糕,央行也不得不提高利率,资产价格将最终真正触底。
谢国忠强调,虚幻的希望可以安慰人心,但延缓了必需的改革,只能令境况越发糟糕。在政府大把挥金试图恢复往昔的美好时光时,却发现自己缺乏财力减缓当前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痛苦。整个世界就好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吸毒者,不断透支着社会福利支票来满足自己的毒瘾。只有当支票花光用尽时,才会完全摒弃旧习。■
信心把戏
信心把戏
本文见《财经》杂志2009年第9期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在美国金融机构尚未降低杠杆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危机已经结束了呢?
全球股票市场自3月初触底后大幅反弹。截至4月中旬,全球主要股市均报出约20%的涨幅。处于金融危机重灾区的美国银行业公布了业绩不错的年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看到的一线希望津津乐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觉得经济有了初步复苏的迹象。日本刚刚宣布了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市场预测,中国也将公布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突然之间,市场上出现了“再不入市就晚了”的骚动。
然而,我认为,这轮上涨仅仅是最终以泪水作结的熊市反弹。接下来一系列新难题将使行情再次下跌。银行业“优良”的年报以及宣称复苏的言论,很可能是有些公司试图利用反弹获得大量资金的幌子,以便度过即将来临的漫长冬日。初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将吞没新兴市场。看多的投资者将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这些受苦受难的银行和公司织寒衣。
事实上,配股潮可能已经涌起了,熊市的反弹可能会在一两个月内结束。受经济数据转好消息的刺激,又一轮的熊市反弹可能在今年秋天上演。等到经济复苏被证实无法持续,经济出现二次衰退,或者通货膨胀的压力迫使央行不顾经济疲软而紧缩银根,反弹就将结束。资产价格将在2010年的下半年跌至最终底部。届时,市场会看到财政刺激政策弹尽粮绝,中央银行再也无法滥印钞票了。
熊市反弹不可持续
在2009年初,我预计二三季度将出现一次反弹。现在,我修正自己的观点,我认为,2009年将出现两次反弹。现在,我们正经历第一次反弹,证券配售和IPO将终止这场反弹。转好的宏观经济数据将在三季度推动新一轮反弹。在以前发表的文章中,我预测经济将在2010年出现第二次衰退。
自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恐惧主导了金融市场。历次市场反弹都短暂无力,仅仅是下一次暴跌的前奏。过去五周的上涨,是迄今最长的一次熊市反弹。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市场上的猜惧也越多。我能感觉到看多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在前几天CNBC电视台美国频道的一次采访中,一位持“金融危机浪潮将扑面而来”观点的嘉宾几乎被主持人推出门外。当我谈到香港房价将大幅下跌,并回落至正常水平时,主持人的眉宇拧成了一个“川”字,高声强调,香港人有控制价格的能力。“信念”而不是证据,在推动着市场反弹。
市场的严峻挑战,将在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时候出现。高盛首开先河,在公布“良好的”收入数据后,即宣布增发50亿美元的普通股。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也将打着偿还政府的旗号展开融资。可是,如果这些机构真的经营状况良好,它们还需要筹集资金来偿还政府吗?在新兴市场,IPO在暂停两年后也将重现江湖。
对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企业需要融资的原因。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并不需要资金来扩张,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为未来的苦日子做准备。我认为,这些在公开场合发表积极言论的企业并不看好未来,只是想在市场仍处于乐观气氛时借机圈钱。新增融资需求最终将压垮市场。
出现牛市的条件是:市场已经跌无可跌;全球经济正在复苏或者将要复苏;如果经济仍处困境,政府能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措施。出现熊市的条件是:债务水平仍相当高,全球经济在债务水平非正常化情况下无法重现增长;全球经济仍在萎缩,尽管可能幅度较小;政府的刺激计划无法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我站在看空阵营一边。这是一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惟一可以比拟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有两个条件必须满足:首先在消费经济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债务相对于收入的水平必须重返20年前的标准;其次,制造业出口国,例如中国、德国、日本,必须显著弱化其生产导向性特征。
债务危机远未结束。尽管大家都在大谈“去杠杆化”,但是,美国金融部门的债务并没有降低,2008年底为17.2万亿美元,高于2007年9月危机爆发时的15.8万亿美元。美国金融部门尚无力降低杠杆率。尽管它们无法像过去那样向市场借钱,但是,它们可以求助于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在美国金融机构尚未降低杠杆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危机已经结束了呢?
债务泡沫破裂引发的不利后果才刚刚显现。截至2008年年底,美国家庭净财富从2007年的峰值缩水20%,跌至13万亿美元。美国房地产价格仍在下挫。美国住宅价格很可能会再跌去5万亿美元或更多。另一方面,美国家庭的债务水平并没有下降,在2008年底为13.8万亿美元。这是自20世纪 3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债务首次高于房地产市值。显然,依靠房地产来借款消费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收入前景也极其黯淡。全球需求中来自信贷泡沫支撑的部分已经灰飞烟灭,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失业率快速上升。随着失业群体减少消费支出,乘数效应推动了失业的进一步增加,这一恶性循环尚未触底。不断增加的失业对需求的冲击将延续至2010年。
勿寄希望于新泡沫
许多看多市场的人士,其实是希望出现一个新泡沫。他们认为,如果人们看好市场,他们的资金就会增值,上升的资产价格将支持需求的增加,公司收益将改善,从而牛市前景将会成真。事实上,寄望于新一轮泡沫的人群在当今世界非常普遍,甚至政策制定者们私下里也希望出现新泡沫。危机摧残了人们的斗志。他们依旧怀念昔日的美好时光。“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在是太难了!
熊市反弹源自泡沫时代遗留下来的侥幸心理。经过了长时间的泡沫,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泡沫现象已属正常现象。当泡沫破裂后的痛苦变得无法忍受,这些人就会对往昔的美好时光产生幻觉。他们的集体行为将引发市场反弹,仿佛泡沫重现。然而,一个泡沫破裂后,就再也不可能复原如初了。
政府和央行竭力阻止资产价格下挫。如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的救援行动上。但是,利率已经接近于零,预算赤字也是历史新高。当通胀突然抬头,政府会失去援助的机会。在最后的希望破灭时,资产价格将真正探底,预计这一幕将发生在2010年。
有些人会争辩:为什么我们不能重吹旧泡沫或是制造新泡沫呢?问题在于,一个延续数年的泡沫破裂后,它留下了遍地垃圾,以至于缺乏新泡沫形成的立足之地。举个例子,目前的高债务水平无法再进一步上升;如果债务水平不能提高,泡沫就无从膨胀。改善当前的境况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在等待新一轮的泡沫,恐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人类的心理极易受到集体情绪变动的影响。如果自己熟悉的人相信什么,人们也便容易相信什么。动物世界也存在类似“随大流”现象。野生动物们集体穿越非洲大草原,跨越鳄鱼大批出没的河流。当它们同时渡河时,鳄鱼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吃掉一头动物,这样,牺牲一个伙伴的性命,保证了其他的安全无恙。看来,兽群的行为是应对大自然险境的一个合理方式。
我认为,人类基因中对群体效应的青睐与兽群集体渡河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尽管大脑皮层的进化使得人类可以理性思考,但本能并没有丧失,而是隐藏得很深,一旦环境许可,就会跳出来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尽管在人类历史上有多次血的教训,但泡沫仍屡屡出现的原因。
野生动物集体渡河的优势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它们单独渡河,就会留给鳄鱼更多的猎杀它们的时间。如果它们想发挥人多势众的优势渡河,就需要一个发起冲刺的领头者,而第一个冲进河中的领头者被吃掉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动物。个体的不理性行为实际上造福了群体利益。
在经济生活中,有些泡沫确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例如,IT泡沫创造的科学技术至今还令全球受益,尽管当初的投资者可能赔了钱。那些认为投资IT领域可以致富的人就好比是兽群中的领头者,不自觉地为了公众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
大部分科技因素驱动的泡沫都有类似的特点,惠及全球但不利于投资者。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泡沫。由于大量的泡沫并不全都是有害的,所以政府和央行对它们很慷慨大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产性资产之上,会长出一个巨大的泡沫,它将带来破坏性的结果。全球房地产泡沫就属于此类,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创造了房地产市场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立于非生产性泡沫之上的高债务水平,要么会引发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如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要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如上世纪 20年代的德国),要么是巨额的政府债务(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从一个生产性的债务泡沫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泡沫的破裂虽然痛苦,却显得不那么令人绝望。这是因为,虽然企业和家庭面临破产困境,但政府的刺激性政策使它们大体安然度日。政府一方面竭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所能来支持,另一方面也在言辞上安抚投资者、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寄望于借此让资产市场转牛,推动经济继续增长。目前,这些口头刺激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例如,美国政府正在对美国银行业开展压力测试,目的在于测算银行业能否经受得起市场突变。我相信,大部分银行能出色地通过这项测试,但是,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事实上,美国金融系统从技术角度看已经破产。一个银行系统的实力,反映了它所服务的经济系统的实力。我们看看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就能深切明白,在如此众多的客户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银行业如何能够存活下来?
这些“信心把戏”对投资者人气和金融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出现暂时反弹,却不足以逆转趋势,全球房地产价格正在下跌,失业率持续上升。当通货膨胀猛然抬头时,它将对政府的援救计划关上最后一扇门。到那时,尽管经济状况糟糕,央行也不得不提高利率,资产价格将最终真正触底。
虚幻的希望可以安慰人心,但延缓了必需的改革,只能令境况越发糟糕。当政府大把挥金试图恢复往昔的美好时光,它们却发现自己缺乏财力减缓当前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痛苦。整个世界就好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吸毒者,不断透支着社会福利支票来满足自己的毒瘾。当支票花光用尽,只好完全摒弃旧习。■
本文见《财经》杂志2009年第9期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在美国金融机构尚未降低杠杆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危机已经结束了呢?
全球股票市场自3月初触底后大幅反弹。截至4月中旬,全球主要股市均报出约20%的涨幅。处于金融危机重灾区的美国银行业公布了业绩不错的年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看到的一线希望津津乐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觉得经济有了初步复苏的迹象。日本刚刚宣布了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市场预测,中国也将公布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突然之间,市场上出现了“再不入市就晚了”的骚动。
然而,我认为,这轮上涨仅仅是最终以泪水作结的熊市反弹。接下来一系列新难题将使行情再次下跌。银行业“优良”的年报以及宣称复苏的言论,很可能是有些公司试图利用反弹获得大量资金的幌子,以便度过即将来临的漫长冬日。初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将吞没新兴市场。看多的投资者将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这些受苦受难的银行和公司织寒衣。
事实上,配股潮可能已经涌起了,熊市的反弹可能会在一两个月内结束。受经济数据转好消息的刺激,又一轮的熊市反弹可能在今年秋天上演。等到经济复苏被证实无法持续,经济出现二次衰退,或者通货膨胀的压力迫使央行不顾经济疲软而紧缩银根,反弹就将结束。资产价格将在2010年的下半年跌至最终底部。届时,市场会看到财政刺激政策弹尽粮绝,中央银行再也无法滥印钞票了。
熊市反弹不可持续
在2009年初,我预计二三季度将出现一次反弹。现在,我修正自己的观点,我认为,2009年将出现两次反弹。现在,我们正经历第一次反弹,证券配售和IPO将终止这场反弹。转好的宏观经济数据将在三季度推动新一轮反弹。在以前发表的文章中,我预测经济将在2010年出现第二次衰退。
自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恐惧主导了金融市场。历次市场反弹都短暂无力,仅仅是下一次暴跌的前奏。过去五周的上涨,是迄今最长的一次熊市反弹。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市场上的猜惧也越多。我能感觉到看多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在前几天CNBC电视台美国频道的一次采访中,一位持“金融危机浪潮将扑面而来”观点的嘉宾几乎被主持人推出门外。当我谈到香港房价将大幅下跌,并回落至正常水平时,主持人的眉宇拧成了一个“川”字,高声强调,香港人有控制价格的能力。“信念”而不是证据,在推动着市场反弹。
市场的严峻挑战,将在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时候出现。高盛首开先河,在公布“良好的”收入数据后,即宣布增发50亿美元的普通股。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也将打着偿还政府的旗号展开融资。可是,如果这些机构真的经营状况良好,它们还需要筹集资金来偿还政府吗?在新兴市场,IPO在暂停两年后也将重现江湖。
对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企业需要融资的原因。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并不需要资金来扩张,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为未来的苦日子做准备。我认为,这些在公开场合发表积极言论的企业并不看好未来,只是想在市场仍处于乐观气氛时借机圈钱。新增融资需求最终将压垮市场。
出现牛市的条件是:市场已经跌无可跌;全球经济正在复苏或者将要复苏;如果经济仍处困境,政府能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措施。出现熊市的条件是:债务水平仍相当高,全球经济在债务水平非正常化情况下无法重现增长;全球经济仍在萎缩,尽管可能幅度较小;政府的刺激计划无法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我站在看空阵营一边。这是一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惟一可以比拟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有两个条件必须满足:首先在消费经济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债务相对于收入的水平必须重返20年前的标准;其次,制造业出口国,例如中国、德国、日本,必须显著弱化其生产导向性特征。
债务危机远未结束。尽管大家都在大谈“去杠杆化”,但是,美国金融部门的债务并没有降低,2008年底为17.2万亿美元,高于2007年9月危机爆发时的15.8万亿美元。美国金融部门尚无力降低杠杆率。尽管它们无法像过去那样向市场借钱,但是,它们可以求助于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在美国金融机构尚未降低杠杆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危机已经结束了呢?
债务泡沫破裂引发的不利后果才刚刚显现。截至2008年年底,美国家庭净财富从2007年的峰值缩水20%,跌至13万亿美元。美国房地产价格仍在下挫。美国住宅价格很可能会再跌去5万亿美元或更多。另一方面,美国家庭的债务水平并没有下降,在2008年底为13.8万亿美元。这是自20世纪 3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债务首次高于房地产市值。显然,依靠房地产来借款消费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收入前景也极其黯淡。全球需求中来自信贷泡沫支撑的部分已经灰飞烟灭,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失业率快速上升。随着失业群体减少消费支出,乘数效应推动了失业的进一步增加,这一恶性循环尚未触底。不断增加的失业对需求的冲击将延续至2010年。
勿寄希望于新泡沫
许多看多市场的人士,其实是希望出现一个新泡沫。他们认为,如果人们看好市场,他们的资金就会增值,上升的资产价格将支持需求的增加,公司收益将改善,从而牛市前景将会成真。事实上,寄望于新一轮泡沫的人群在当今世界非常普遍,甚至政策制定者们私下里也希望出现新泡沫。危机摧残了人们的斗志。他们依旧怀念昔日的美好时光。“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在是太难了!
熊市反弹源自泡沫时代遗留下来的侥幸心理。经过了长时间的泡沫,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泡沫现象已属正常现象。当泡沫破裂后的痛苦变得无法忍受,这些人就会对往昔的美好时光产生幻觉。他们的集体行为将引发市场反弹,仿佛泡沫重现。然而,一个泡沫破裂后,就再也不可能复原如初了。
政府和央行竭力阻止资产价格下挫。如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的救援行动上。但是,利率已经接近于零,预算赤字也是历史新高。当通胀突然抬头,政府会失去援助的机会。在最后的希望破灭时,资产价格将真正探底,预计这一幕将发生在2010年。
有些人会争辩:为什么我们不能重吹旧泡沫或是制造新泡沫呢?问题在于,一个延续数年的泡沫破裂后,它留下了遍地垃圾,以至于缺乏新泡沫形成的立足之地。举个例子,目前的高债务水平无法再进一步上升;如果债务水平不能提高,泡沫就无从膨胀。改善当前的境况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在等待新一轮的泡沫,恐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人类的心理极易受到集体情绪变动的影响。如果自己熟悉的人相信什么,人们也便容易相信什么。动物世界也存在类似“随大流”现象。野生动物们集体穿越非洲大草原,跨越鳄鱼大批出没的河流。当它们同时渡河时,鳄鱼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吃掉一头动物,这样,牺牲一个伙伴的性命,保证了其他的安全无恙。看来,兽群的行为是应对大自然险境的一个合理方式。
我认为,人类基因中对群体效应的青睐与兽群集体渡河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尽管大脑皮层的进化使得人类可以理性思考,但本能并没有丧失,而是隐藏得很深,一旦环境许可,就会跳出来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尽管在人类历史上有多次血的教训,但泡沫仍屡屡出现的原因。
野生动物集体渡河的优势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它们单独渡河,就会留给鳄鱼更多的猎杀它们的时间。如果它们想发挥人多势众的优势渡河,就需要一个发起冲刺的领头者,而第一个冲进河中的领头者被吃掉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动物。个体的不理性行为实际上造福了群体利益。
在经济生活中,有些泡沫确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例如,IT泡沫创造的科学技术至今还令全球受益,尽管当初的投资者可能赔了钱。那些认为投资IT领域可以致富的人就好比是兽群中的领头者,不自觉地为了公众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
大部分科技因素驱动的泡沫都有类似的特点,惠及全球但不利于投资者。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泡沫。由于大量的泡沫并不全都是有害的,所以政府和央行对它们很慷慨大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产性资产之上,会长出一个巨大的泡沫,它将带来破坏性的结果。全球房地产泡沫就属于此类,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创造了房地产市场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立于非生产性泡沫之上的高债务水平,要么会引发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如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要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如上世纪 20年代的德国),要么是巨额的政府债务(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从一个生产性的债务泡沫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泡沫的破裂虽然痛苦,却显得不那么令人绝望。这是因为,虽然企业和家庭面临破产困境,但政府的刺激性政策使它们大体安然度日。政府一方面竭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所能来支持,另一方面也在言辞上安抚投资者、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寄望于借此让资产市场转牛,推动经济继续增长。目前,这些口头刺激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例如,美国政府正在对美国银行业开展压力测试,目的在于测算银行业能否经受得起市场突变。我相信,大部分银行能出色地通过这项测试,但是,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事实上,美国金融系统从技术角度看已经破产。一个银行系统的实力,反映了它所服务的经济系统的实力。我们看看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就能深切明白,在如此众多的客户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银行业如何能够存活下来?
这些“信心把戏”对投资者人气和金融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出现暂时反弹,却不足以逆转趋势,全球房地产价格正在下跌,失业率持续上升。当通货膨胀猛然抬头时,它将对政府的援救计划关上最后一扇门。到那时,尽管经济状况糟糕,央行也不得不提高利率,资产价格将最终真正触底。
虚幻的希望可以安慰人心,但延缓了必需的改革,只能令境况越发糟糕。当政府大把挥金试图恢复往昔的美好时光,它们却发现自己缺乏财力减缓当前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痛苦。整个世界就好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吸毒者,不断透支着社会福利支票来满足自己的毒瘾。当支票花光用尽,只好完全摒弃旧习。■
Bulls, not Bears, May End in Tears/谢国忠
Bulls, not Bears, May End in Tears/谢国忠
点击查看译文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False hope built on government stimulus measures may feel good today, but it will only delay necessary reforms.
By Andy Xie, guest economist to Caijing and board member of Rosetta Stone Advisors
Stock markets have roared back since their early March lows: by April 17, the S&P 500 was up 23.7 percent, FTSE 100 16.5 percent, HSI 37.5 percent, Shanghai A 20.8 percent and Nikkei 26.3 percent. Even American banks, the epicenter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re reporting good earnings. The U.S. president is talking about silver linings. Fed Chairman Bernanke is seeing “green shoots.” Japan just announced another fiscal stimulus package. The market is expecting a second Chinese stimulus. Suddenly, it feels like you must get in now or it will be too late.
But this is a bear market bounce that will end in tears. What will bring it down will be the likely torrent of new issues. Banks that report good earnings and speak about recovery will probably try to raise massive amounts of capital,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market rally, to weather the long winter ahead. IPOs will swamp emerging markets. Money flowing from bullish investors will become the winter clothing for distressed banks and companies.
Indeed, the placement torrent may have already begun, and this bear rally may end within a month or two. There could be another bear rally in the fall due to the encouraging economic news. That rally will end when (1) the economic recovery proves unsustainable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dip a second time, and (2) inflationary pressures tick up, forcing central banks to tighten despite weak economic conditions. Asset prices will hit their final bottom, probab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0, when fiscal stimulus funds are exhausted and central banks are unable to print more money.
In the beginning of 2009, I predicted a bear market rally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Revising that prediction, I now see two bear rallies in 2009. We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Private placements and IPOs will bring it down. Improved indicative economic news in the third quarter may spark another rally. In my previous article, I expanded my economic outlook to predict the second dip in 2010.
Fear has dominated financial markets since the sub-prime crisis began in the summer of 2007. Rallies were brief, mere backdrops to deeper market plunges. The latest rally, in the past five weeks, has been the longest. As it went on, it pulled in more and more skeptics. But I sense desperation among the bulls. The other day a CNBC host in the U.S. nearly kicked out a bearish guest who expected “waves of financial crises to come.” When I told an acquaintance that Hong Kong property prices will drop substantially, he furrowed his eyebrows and said emphatically that Hong Kong people had holding power. Faith rather than evidence is what’s keeping the bulls going.
But the big test for the market will come when companies begin to issue stocks for cash. It began with Goldman Sach’s US$5 billion offer of common stocks right after its ‘good’ earnings announcement. The odds are that other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uld do the same, all in the good name of repaying the government. (But if they are in good shape, why would they need to raise money to repay the government?) In emerging markets too, IPOs will begin soon, ending nearly two years of drought. IPOs are what emerging markets are all about, as their underlying economies are hungry for capital.
When the IPOs hit the markets, investors should think about why businesses want to raise money. The global economy is unlikely to be strong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Businesses shouldn’t need capital to expand. The likely answer is that they are preparing for lean times ahead. I suspect businesses making optimistic noises in public are, in fact, still bearish about the future. As long as the market remains buoyant, they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raise money. The supply of stocks will eventually overwhelm the market.
The bull case is built on three assumptions: (1) the market decline is already deep enough; (2) the global economy is either recovering or about to; and (3) more government stimulus money is coming, should there be more trouble. The bear case rests on: (1) this is a debt crisis, the debt levels are still too high, and the global economy can’t resume growth until debt levels recede to normal; (2) the world economy is still shrinking, though at a slower pace; and (3) government stimulus can’t start another growth cycle as the global economy must restructure itself first.
I am in the bear camp. The bull case is really based on comparing the current recession with other recessions in the past half-century. However, this is a once-a-century recession. The only comparable one was the 1930s Great Depression. For a new growth cycle to begin, two conditions must be met: (1) debt levels, relative to income, in consuming economies (U.S., U.K., Australia, Ireland, Spain, etc.) must return to levels prevailing two decades ago, and (2) the manufacturing export economies (China, Germany, and Japan, etc.) must become significantly less production-oriented.
The debt crisis is far from over. Just look at the U.S. financial sector debt – the source of all problems in this crisis. It has not come down, despite all the talk about deleveraging. It stood at $17.2 trillion at the end of 2008, higher than $15.8 trillion in September 2007, when the crisis began. Even though it can’t borrow from the market like before, it is borrowing from the Fed and the government. How could we say that the crisis is over when the U.S. financial sector’s leverage hasn’t declined?
The economic fallout of the debt bubble bursting is just beginning. By the end of 2008, households’ net wealth in the U.S. had declined by $13 trillion or 20 percent from its peak in 2007. U.S. property prices are still declining. The odds are that the value of al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the U.S. would decline by another $5 trillion or more before stabilizing. On the other hand, U.S. household debt has not fallen. It stood at $13.8 trillion at the end of 2008.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1930s, aggregate household debt would exceed the value of the property that households own in the U.S. Obviously, borrowing against property to fund consumption is no longer possible.
Income prospects look very poor. Unemployment is rising rapidly in the U.S., Europe and Japan. As the credit-funded portion of global demand vanishes, the labor force behind it loses their jobs. As the unemployed curtail their consumption, the multiplier effect pushes unemployment even higher. This vicious cycle is yet to reach its natural peak. The impact of rising unemployment on demand may last through 2010.
Many who argue for a bull case are actually hoping for another bubble. The thinking is that if enough people believe in the bull case, their money keeps it going, rising asset prices support demand growth, corporate earnings improve, and the bull case is validated. The hope for another bubble is widespread in the world today. Even policymakers are secretly hoping for another bubble. They all remember how good life was during the bubble. The crisis has weighed down on everyone’s spirits. It seems that “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just too hard.
Bear rallies emanate from psychological leftovers of bubbles. When a bubble stays around too long, most begin to view it as the norm. When the bubble bursts and the pain becomes unbearable, most pine for the “good old days.” Their collective action causes a rally that creates the illusion that the bubble has returned. But a bubble, after bursting, can never be brought back. If you blow air into a balloon with a hole, it can puff up if you blow hard enough but as soon as you stop blowing, it deflates again, to nothing.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are trying hard to stop asset prices from falling. The hope now rests on government bailouts. Interest rates are near zero and budget deficits are at scary levels. When inflation rises, it will close the door on more government bailouts. When the last hope is gone, asset prices will truly bottom. I think this will happen in 2010.
Some argue, why can’t we revive the old bubble or start a new one? The problem is that after a bubble has lasted several years, its bust leaves so much rubbish around that a new bubble cannot take root. For example, high levels of existing debt make further debt growth difficult. Without debt, a new bubble would have no legs. The economy needs time to recover before it can support another bubble. If you are waiting for another bubble to bail you out, I am afraid it’s going to be a long wait.
Human psychology is surprisingly susceptible to a collective change in mood. Herd mentality is a well recognized but unprove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 person is more likely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if people he or she knows already do. The safety-in-numbers behavior is often observed in the animal kingdom. While crossing the African savanna, migrating wilder beasts cross crocodile infested rivers together. The idea is that the crocodiles can eat only one wilder beast at a time. When many cross at the same time, only one will be eaten, and the rest can cross safely. It seems that many succumb to the herd mentality to handle risk in the financial world. Bubbles appear repeatedly in human history, despite the setbacks they cause, because the herd instinct remains deeply rooted in our brains and takes control when the environment permits.
When wilder beasts cross a river together, the advantage is real. If they cross separately, they give more time to crocodiles to eat them. For this advantage to be realized, a herd of wilder beasts needs a leader, someone who begins the rush. The first one to go has a higher probability to be eaten. Hence, in this case, irrational behavior, though not advantageous for individuals, is good for the group. The evolutionary advantage of such irrational behavior for the collective well being is the reason it is so prevalent in the animal, as well as human, world.
Similarly, some bubbles are actually advantageou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IT bubble created and perfected technology that is still benefiting the world today, even though those who invested in it lost their money. Those who thought IT would make them rich are like the head of the wilder beast herd, unknowingly sacrificing themselves for the common good. Most technology-driven bubbles are like that: good for the world but bad for investors. Joseph Schumpeter’s theory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is about such bubbles. Because so many bubbles are not harmful,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have taken a cavalier attitude towards it.
From time to time, a huge bubble of productive assets builds up. In most cases its consequences are devastating. The global property bubble falls into this category. Derivative products – another class of unproductive assets – hid leverage behind the property boom and made it bigger than any other in history. The debt accumulated for building unproductive assets caused widespread bankruptcies (e.g. the U.S. in the 1930s), hyperinflation (e.g. Germany in the 1920s), or massive government debt (e.g. Japan in the 1990s). It takes a long time, and a productive debt bubble, to heal the wound.
The pain so far is acute but not depression-like. The reason is government stimulus measures are helping businesses and households stay afloat despite their insolvency. As governments exhaust their fiscal and monetary firepower, they are trying to verbally improve investor confidence, hoping that asset markets will improve and economies will follow. Such verbal stimulus is indeed having an impact.
For example, the U.S. government is conducting a stress test on the banks. The test is a scenario analysis, i.e. whether banks can survive the downturn under different possible scenarios. I am sure most banks would ‘pass’ the test with flying colors, but this is self-deceptio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is technically bankrupt. The strength of a banking system refl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economy it serves. Just look at the balance sheet of the U.S. household sector. How could U.S. banks survive when so many of their customers have negative equity?
Such confidence tricks are significantly impacting sentiment and financial markets, but they can’t reverse the trend. Property prices are falling and unemployment rates are rising across the world. Temporary euphoria in financial markets cannot reverse that. Reality will eventually extinguish the irrational euphoria. Once inflation rises, it will close the final door of hope – the government bailout. Interest rates can and will rise despite badly performing economies. Only then will asset prices truly bottom out.
The false hope today may feel good but it only delays necessary reforms. It actually makes things worse. As governments spend money to revive the past, they won’t be left with money required to ease the pain caused by structural reforms in the future. The world is behaving like a bankrupt drug addict, spending welfare checks to feed an addiction. Once the checks are all spent, the addict has to go cold turkey to kick the habit.
点击查看译文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False hope built on government stimulus measures may feel good today, but it will only delay necessary reforms.
By Andy Xie, guest economist to Caijing and board member of Rosetta Stone Advisors
Stock markets have roared back since their early March lows: by April 17, the S&P 500 was up 23.7 percent, FTSE 100 16.5 percent, HSI 37.5 percent, Shanghai A 20.8 percent and Nikkei 26.3 percent. Even American banks, the epicenter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re reporting good earnings. The U.S. president is talking about silver linings. Fed Chairman Bernanke is seeing “green shoots.” Japan just announced another fiscal stimulus package. The market is expecting a second Chinese stimulus. Suddenly, it feels like you must get in now or it will be too late.
But this is a bear market bounce that will end in tears. What will bring it down will be the likely torrent of new issues. Banks that report good earnings and speak about recovery will probably try to raise massive amounts of capital,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market rally, to weather the long winter ahead. IPOs will swamp emerging markets. Money flowing from bullish investors will become the winter clothing for distressed banks and companies.
Indeed, the placement torrent may have already begun, and this bear rally may end within a month or two. There could be another bear rally in the fall due to the encouraging economic news. That rally will end when (1) the economic recovery proves unsustainable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dip a second time, and (2) inflationary pressures tick up, forcing central banks to tighten despite weak economic conditions. Asset prices will hit their final bottom, probab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0, when fiscal stimulus funds are exhausted and central banks are unable to print more money.
In the beginning of 2009, I predicted a bear market rally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Revising that prediction, I now see two bear rallies in 2009. We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Private placements and IPOs will bring it down. Improved indicative economic news in the third quarter may spark another rally. In my previous article, I expanded my economic outlook to predict the second dip in 2010.
Fear has dominated financial markets since the sub-prime crisis began in the summer of 2007. Rallies were brief, mere backdrops to deeper market plunges. The latest rally, in the past five weeks, has been the longest. As it went on, it pulled in more and more skeptics. But I sense desperation among the bulls. The other day a CNBC host in the U.S. nearly kicked out a bearish guest who expected “waves of financial crises to come.” When I told an acquaintance that Hong Kong property prices will drop substantially, he furrowed his eyebrows and said emphatically that Hong Kong people had holding power. Faith rather than evidence is what’s keeping the bulls going.
But the big test for the market will come when companies begin to issue stocks for cash. It began with Goldman Sach’s US$5 billion offer of common stocks right after its ‘good’ earnings announcement. The odds are that other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uld do the same, all in the good name of repaying the government. (But if they are in good shape, why would they need to raise money to repay the government?) In emerging markets too, IPOs will begin soon, ending nearly two years of drought. IPOs are what emerging markets are all about, as their underlying economies are hungry for capital.
When the IPOs hit the markets, investors should think about why businesses want to raise money. The global economy is unlikely to be strong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Businesses shouldn’t need capital to expand. The likely answer is that they are preparing for lean times ahead. I suspect businesses making optimistic noises in public are, in fact, still bearish about the future. As long as the market remains buoyant, they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raise money. The supply of stocks will eventually overwhelm the market.
The bull case is built on three assumptions: (1) the market decline is already deep enough; (2) the global economy is either recovering or about to; and (3) more government stimulus money is coming, should there be more trouble. The bear case rests on: (1) this is a debt crisis, the debt levels are still too high, and the global economy can’t resume growth until debt levels recede to normal; (2) the world economy is still shrinking, though at a slower pace; and (3) government stimulus can’t start another growth cycle as the global economy must restructure itself first.
I am in the bear camp. The bull case is really based on comparing the current recession with other recessions in the past half-century. However, this is a once-a-century recession. The only comparable one was the 1930s Great Depression. For a new growth cycle to begin, two conditions must be met: (1) debt levels, relative to income, in consuming economies (U.S., U.K., Australia, Ireland, Spain, etc.) must return to levels prevailing two decades ago, and (2) the manufacturing export economies (China, Germany, and Japan, etc.) must become significantly less production-oriented.
The debt crisis is far from over. Just look at the U.S. financial sector debt – the source of all problems in this crisis. It has not come down, despite all the talk about deleveraging. It stood at $17.2 trillion at the end of 2008, higher than $15.8 trillion in September 2007, when the crisis began. Even though it can’t borrow from the market like before, it is borrowing from the Fed and the government. How could we say that the crisis is over when the U.S. financial sector’s leverage hasn’t declined?
The economic fallout of the debt bubble bursting is just beginning. By the end of 2008, households’ net wealth in the U.S. had declined by $13 trillion or 20 percent from its peak in 2007. U.S. property prices are still declining. The odds are that the value of al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the U.S. would decline by another $5 trillion or more before stabilizing. On the other hand, U.S. household debt has not fallen. It stood at $13.8 trillion at the end of 2008.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1930s, aggregate household debt would exceed the value of the property that households own in the U.S. Obviously, borrowing against property to fund consumption is no longer possible.
Income prospects look very poor. Unemployment is rising rapidly in the U.S., Europe and Japan. As the credit-funded portion of global demand vanishes, the labor force behind it loses their jobs. As the unemployed curtail their consumption, the multiplier effect pushes unemployment even higher. This vicious cycle is yet to reach its natural peak. The impact of rising unemployment on demand may last through 2010.
Many who argue for a bull case are actually hoping for another bubble. The thinking is that if enough people believe in the bull case, their money keeps it going, rising asset prices support demand growth, corporate earnings improve, and the bull case is validated. The hope for another bubble is widespread in the world today. Even policymakers are secretly hoping for another bubble. They all remember how good life was during the bubble. The crisis has weighed down on everyone’s spirits. It seems that “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just too hard.
Bear rallies emanate from psychological leftovers of bubbles. When a bubble stays around too long, most begin to view it as the norm. When the bubble bursts and the pain becomes unbearable, most pine for the “good old days.” Their collective action causes a rally that creates the illusion that the bubble has returned. But a bubble, after bursting, can never be brought back. If you blow air into a balloon with a hole, it can puff up if you blow hard enough but as soon as you stop blowing, it deflates again, to nothing.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are trying hard to stop asset prices from falling. The hope now rests on government bailouts. Interest rates are near zero and budget deficits are at scary levels. When inflation rises, it will close the door on more government bailouts. When the last hope is gone, asset prices will truly bottom. I think this will happen in 2010.
Some argue, why can’t we revive the old bubble or start a new one? The problem is that after a bubble has lasted several years, its bust leaves so much rubbish around that a new bubble cannot take root. For example, high levels of existing debt make further debt growth difficult. Without debt, a new bubble would have no legs. The economy needs time to recover before it can support another bubble. If you are waiting for another bubble to bail you out, I am afraid it’s going to be a long wait.
Human psychology is surprisingly susceptible to a collective change in mood. Herd mentality is a well recognized but unprove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 person is more likely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if people he or she knows already do. The safety-in-numbers behavior is often observed in the animal kingdom. While crossing the African savanna, migrating wilder beasts cross crocodile infested rivers together. The idea is that the crocodiles can eat only one wilder beast at a time. When many cross at the same time, only one will be eaten, and the rest can cross safely. It seems that many succumb to the herd mentality to handle risk in the financial world. Bubbles appear repeatedly in human history, despite the setbacks they cause, because the herd instinct remains deeply rooted in our brains and takes control when the environment permits.
When wilder beasts cross a river together, the advantage is real. If they cross separately, they give more time to crocodiles to eat them. For this advantage to be realized, a herd of wilder beasts needs a leader, someone who begins the rush. The first one to go has a higher probability to be eaten. Hence, in this case, irrational behavior, though not advantageous for individuals, is good for the group. The evolutionary advantage of such irrational behavior for the collective well being is the reason it is so prevalent in the animal, as well as human, world.
Similarly, some bubbles are actually advantageou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IT bubble created and perfected technology that is still benefiting the world today, even though those who invested in it lost their money. Those who thought IT would make them rich are like the head of the wilder beast herd, unknowingly sacrificing themselves for the common good. Most technology-driven bubbles are like that: good for the world but bad for investors. Joseph Schumpeter’s theory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is about such bubbles. Because so many bubbles are not harmful,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have taken a cavalier attitude towards it.
From time to time, a huge bubble of productive assets builds up. In most cases its consequences are devastating. The global property bubble falls into this category. Derivative products – another class of unproductive assets – hid leverage behind the property boom and made it bigger than any other in history. The debt accumulated for building unproductive assets caused widespread bankruptcies (e.g. the U.S. in the 1930s), hyperinflation (e.g. Germany in the 1920s), or massive government debt (e.g. Japan in the 1990s). It takes a long time, and a productive debt bubble, to heal the wound.
The pain so far is acute but not depression-like. The reason is government stimulus measures are helping businesses and households stay afloat despite their insolvency. As governments exhaust their fiscal and monetary firepower, they are trying to verbally improve investor confidence, hoping that asset markets will improve and economies will follow. Such verbal stimulus is indeed having an impact.
For example, the U.S. government is conducting a stress test on the banks. The test is a scenario analysis, i.e. whether banks can survive the downturn under different possible scenarios. I am sure most banks would ‘pass’ the test with flying colors, but this is self-deceptio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is technically bankrupt. The strength of a banking system refl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economy it serves. Just look at the balance sheet of the U.S. household sector. How could U.S. banks survive when so many of their customers have negative equity?
Such confidence tricks are significantly impacting sentiment and financial markets, but they can’t reverse the trend. Property prices are falling and unemployment rates are rising across the world. Temporary euphoria in financial markets cannot reverse that. Reality will eventually extinguish the irrational euphoria. Once inflation rises, it will close the final door of hope – the government bailout. Interest rates can and will rise despite badly performing economies. Only then will asset prices truly bottom out.
The false hope today may feel good but it only delays necessary reforms. It actually makes things worse. As governments spend money to revive the past, they won’t be left with money required to ease the pain caused by structural reforms in the future. The world is behaving like a bankrupt drug addict, spending welfare checks to feed an addiction. Once the checks are all spent, the addict has to go cold turkey to kick the habit.
熊市反弹是个杀人机器
混混 发表于2009-04-29 06:48:56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所属文章分类: 现在世界的局势变化很多,有波动的时候就有不同言论出现,我们要有一个大的框架读懂这个世界,这样不会因为每天波动、每天新的说法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更糟糕的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今天从大的概念来看这个世界,昨天是泡沫,今天是危机,明天是正常。为什么要理解这个很重要呢?很多人要回去,要想昨天的事,昨天是回不来的,如果你没有这个心态的准备是比较容易犯错误的。“危机”会有多长?什么时候我们知道是正常,最重要的是所谓“正常化”的过程,PIMCO的一位先生讲了一个杠杆,就是正常化的过程,这个正常化的过程是很痛苦的,最终我们是知道的,就是房价、股价都回到正常,这个泡沫是过去20年,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不断的积累,因为美金是世界经济本币,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当中,这个经济泡沫变成全世界的经济泡沫,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你回头看房价,美国的房价要掉一半,英国的房价要掉2/3,身在其中你觉得不可思议,你想到房价两年前、三年前、五年前,二十年前的房价你都记不得,我们要还原这样一个过程。 另外家庭的债务也要有大幅度的下降,过去是60%的GDP,后来是100%,要下降,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你要还债就要存钱,少花钱还债,对经济来说是一个顶峰,经济长期会处于一个低迷状态。另外我们看世界有消费国和生产国这样一个区别,我们危机和泡沫的中心是消费国,但对生产国影响非常大的,因为消费国的泡沫引起了消费需求过旺,生产国生产能力扩大,我们今年看到生产国经济萎缩比消费国还要严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消费国的人不买东西了,经济萎缩有很大一部分转嫁给生产国,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沿海、日本、德国经济压力不比英国、美国少。 这个调整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生产能力过剩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来消化,联系到我刚刚说的明天是正常,昨天是泡沫,汽车这个行业过去的需求也是泡沫化的,虽然汽车价格没有泡沫化,但是量是泡沫化的,这是给信贷支撑的,信贷爆了以后,汽车消费量会少很多,汽车厂要关门,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什么时候是危机转折点,危机转折点最重要的是从刺激经济走向改革为政府政策的核心,危机出现之后先是掩盖,07年次贷危机出现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掩盖”,没有事,泡沫危机养成习惯,信心就是一切,只要相信一切会变好的,07年8月份第一次危机爆发的时候,政府认为问题不大,马上解决,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包括消费国跟生产国大家对这件事情当时并不认为有那么重要。 到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态度就变了,这时候出现了恐慌,包括政策制定者也恐慌,他不知道怎么办了,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政府官员态度对市场确实带来很大的冲击,连政府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一下风险巨大,出现股市直线下跌这样一个时段。 恐慌之后政府刺激经济,现在又变成了唱好的阶段,认为过去的恐慌使经济更负面化,现在要有信心,想通过对市场心理安慰希望带来经济稳定。我看到一篇文章写奥巴马是第一心理学家,要给大家打气,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在恐慌当中人需要有安慰,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不是世界经济通过人的安慰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认为经济回来靠炒房地产、炒股票、银行多发钞票,这样经济就回来了,这是比较天真的想法,要是这种办法经济会好的话,全世界会有穷人吗?这是特容易做的事。 明天是很不一样的,今天解决危机,从危机走出去,必须要有政策的调整,使我们走向正常化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走的是通过暂时的释放流通,让泡沫萎缩的时候速度慢一点,只不过仅此而已。 如果很多人认为泡沫不能让它倒,我们再打气,泡沫又回来了,大家又玩了,不就好了吗,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是全世界大泡沫爆了之后,某个国家要把泡沫重新搞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PIMCO的先生说到消费国的变化,房地产正常化之后消费正常化,消费正常化之后会对生产国的压力很大的,所以生产国面临一个生产能力萎缩的压力,另外以后要创造自己消费这样一个压力,如果不做到这些,最终会引起新一轮的危机,这是我自己对问题的一个诊断,今天我们怎么来看这个事,今天全世界政府都看好,股市涨起来了,盈利也好了,别信这个,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人说盈利变好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蛋糕在变小,有一两家公司盈利变好有可能,他告诉你他重新分配,赚了别人的钱,总体来说盈利变好可能性不大的。 房地产的泡沫引起了公司盈利泡沫,所以盈利在经济当中占的比例会下降的,盈利下降之后也不会完全回去的,明天不是昨天,也不会完全回去的,现在短线就有人说公司盈利变好了,天晴了,大家出来没事了,又可以玩了,这种我叫熊市反弹,是吃人机器,是老虎机,人都好久没事干了,他就忍不住,很想干一点事,熊市反弹就是这种心态引起来的,几个月不做了,大家来玩一玩,短线看起来火起来的,最后有不少人当成真的,最后跳进去又被套牢。 股市反弹以后一个月会来好几次,但是别当真的,你要早点做好准备什么时候要逃走,熊市反弹是个杀人机器。 现在这一轮的流通跟财政刺激会引起经济下半年有所反弹,这里主要力量是重复的经济周期原因,这两个因素也是有的,世界危机会出现第二次衰退的,第二次衰退的原因,你的后劲哪里来的,存货先下滑,然后再上升,正常化之后平了。 经济刺激给老百姓一点钱,有的人花一点钱,有的人拿了之后还钱了,房地产价格要下降,政府放出那么多钱来,又引起新一轮大众商品泡沫,很多人认为今天应该通缩,为什么?需求不足,另外一方面货币印那么多,总有一天变通胀了,从一个方面亚洲银行行长博南克堆一对火柴,让大家来点火,但是金融危机影响很大,一次点不着,第二次虚惊一场,不用担心,干柴放边上火是不会着的。 但是想想央行不起来,他总会点的,总有一天被点着,如果这个问题的话,通胀是不可避免的,相信这个你就会采取行动,避险、避冲,本身行为会通货膨胀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经济萎缩,这次炒石油是散户在炒,用市场交易基金ETF,导火线就是央行这么印钞票,印了那么多的钞票。印钞票以后等到通胀苗头出来,被央行收的时候,这时候第二次危机就来了,第二次通缩就来了,吃止痛要的手断了,没有了,这是最痛苦的时候,中国的财政也是用到头了,美国是百分之十几的经济斥资,钱就那么多,通胀又来了,不能放钱了,这有什么路可走呢,这个时候无路可走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改革了,什么是政府的改革路呢?最重要的是中国跟美国,我认为欧洲跟日本是没救的。日本十年都会很滥的,日本前几年好像有点回升,日本十几年通缩以后会变好了,泡沫来了之后发现没有危机,好是泡沫待遇来的,长期来看还是在衰退,日本这次没有搞泡沫,咱们还是这么惨,听说今年会萎缩7-8%,比美国多一倍,核心的是日本跟欧洲有人口老化, 中国的人口还是上升的,有移民,还有农村的人口朝城市转移;对美国来说核心问题怎么解决消费国度的问题,这是鼓励老百姓的话,要存款,PIMCO的先生已经说了,美国的储蓄率转变很快。很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国有化的问题,现在美国政府不愿意国有化金融机构,还在玩游戏,美国的金融体系是破产的,美国的金融体系整个股本金就是七千多亿,帐上资产是七万多亿,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搞掉10%很正常的。 金融机构破产不破产,股本金就是没有,也是照样能开店,这是流通的概念,只要政府担保,有人给他钱,还是活着,日本的银行变成僵尸十几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美国走同样的道路,这是一个悲剧,如果不愿意走这条路是很难的。你听到美国国有化银行,转折点到了,很可能是最坏的时候过了。 中国不谈投资世界经济,不谈银行放贷款,在谈支持老百姓消费,而不是“说”,而是真的听到有政策了,中国的转折点到了。因为原来就是投资过多了,你再刺激投资,再去投资,这怎么真正改变局势。现在中国要转向为家庭,中国老百姓不是不愿意花钱,中国老百姓没钱,你看银行里20万亿老百姓存款,一半以上在很少的人手里的,老百姓没钱,不从这里开刀,中国经济会有根本的改变可能性不是很大。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处于一个过度阶段,每次你看到股市的上升是一个熊市的反弹,这种来来回回不是真正的牛市,真正的牛市中国把财富转向家庭,美国把银行国有化,有这两件事新的牛市就要开始了。
Monday, April 27, 2009
欧洲黯淡前景威胁全球复苏
字号:大 中 小
欧洲黯淡前景威胁全球复苏
华尔街日报 2009-04-23
较之美国或全球其他地区,欧洲经济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衰退和更为缓慢的复苏之路;这使得欧洲成为最拖累全球经济下滑提前结束的地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三公布的新预计报告,欧盟经济今年会收缩4%,下滑幅度甚至大于美国经济预期的2.8%。
伦敦的求职者正在仔细查看招工信息周三,英国也公布了一份预算案,其中国债增幅创下了二战以来之最。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收缩了 3.3%,下滑幅度大于去年第四季度的2.1%。德国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周三说,德国经济今年将收缩6%,将是1931年以来记录的最糟糕表现。
根据IMF的数据,全球金融危机给欧洲银行带来的损失现在看来可能会超过美国银行,这可能会影响到欧洲银行自由放贷以支持欧洲经济走出危机的能力。IMF称,欧洲大陆银行超过半数的损失都是来自本地,主要受发放给欧洲公司和家庭的不良贷款影响,而不是因为美国问题证券。
欧盟27国经济前景恶化打击了该地区很多政府。此前这些政府声称美国是全球经济风暴的中心,而欧洲的问题较小。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对通货膨胀上扬和国债增加的忧虑,很多欧洲国家政府在降息或是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方面的行动速度一直慢于美国或亚洲主要经济体。
鉴于欧盟18.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30%,欧洲经济前景黯淡可能会影响到美国、亚洲和其他地区。
甚至欧洲公司也将希望寄托于其他投入更多资金刺激经济的地区。在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工程公司HAWE Hydraulik SE,老板霍伊斯根(Karl Haeusgen)现在指望美国和中国的复苏迹象能给公司带来新的出口订单。最近几个月,他公司的订单数较上年同期下滑了至多一半。
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周二预计,高风险欧洲公司的债券违约问题将赶上低评级美国公司的违约问题。
一些商业调查和经济数据显示,欧洲经济收缩的步伐或许正在放缓。但未来几个月欧洲经济的复苏迹象似乎弱于亚洲和美国等其他地区,经济学家称这些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刺激举措正开始显现一定成效。
亚洲经济的初步好转迹象包括了中国的工业产值和汽车销量,这两项数据3月份均出现了增长。日本也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日本3月份出口尽管较上年同期下滑近半,但较2月份有所增长,是去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增长。
一些分析师说,决策者要为欧元区经济的严重衰退负一部分责任。摩根大通(J.P. Morgan)驻伦敦经济学家麦基说,想想整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组合举措,美国明显规模更大。
欧洲央行已将关键利率从去年10月的4.25%下调至1.25%,预计还将在5月进一步下调至1%。这个水平仍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的相关利率。
很多欧洲国家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支持需求方面也都行动迟缓。
据IMF的数据,美国2008-2010年三年的财政刺激措施规模占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8%,中国为4.4%,而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4%、1.5%和1.3%。
欧洲银行业的疲软状况对整体经济的破坏很可能更甚于美国银行业危机的后果,因为欧洲金融体系对银行借贷的依赖程度更深,而不那么依赖证券市场。 IMF说,虽然欧洲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超过美国借贷机构,这样它们的损失占总资产的比较就相对较小,但要修复它们的资金缓冲所需的新资金也比美国同行多。
IMF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除英国之外的西欧银行2007-2010年的冲销总额将达到1.10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同期的1.049万亿美元。 IMF说,欧元区银行迄今仅冲销了17%的损失,而美国银行业这一比例为50%;英国各家银行冲销了3,100亿美元预期损失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各家银行为提振自身资本比率而实行的限制性借贷正在阻碍欧洲企业的发展。法国比赛用自行车生产商Look Cycle International SA首席执行长富尼埃(Thierry Fournier)说,公司的销售严重下滑,因为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自行车商店和经销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他说,经销商跟银行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大家都对定货或保持库存更加谨慎。
修复欧盟银行体系的任务尤其棘手,欧盟27个成员国有16个共用欧元货币和欧洲央行,但对银行业的监管基本上还是由各国政府负责。
布鲁塞尔智库机构Bruegel研究员贝隆(Nicolas Veron)说,在欧洲大陆,基本上不可能有协同一致的政策行动来确定银行业体系的薄弱环节。
由于东欧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欧洲经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也比其他地区更高。以奥地利的银行为例,该国银行在东欧的敞口约2,780亿美元,相当于奥地利GDP的70%以上。
IMF预计,到2010年,欧洲大陆的银行在新兴市场资产方面的损失将达到1,720亿美元,是英国、美国或亚洲银行这方面预期损失的四倍以上。
欧洲黯淡前景威胁全球复苏
华尔街日报 2009-04-23
较之美国或全球其他地区,欧洲经济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衰退和更为缓慢的复苏之路;这使得欧洲成为最拖累全球经济下滑提前结束的地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三公布的新预计报告,欧盟经济今年会收缩4%,下滑幅度甚至大于美国经济预期的2.8%。
伦敦的求职者正在仔细查看招工信息周三,英国也公布了一份预算案,其中国债增幅创下了二战以来之最。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收缩了 3.3%,下滑幅度大于去年第四季度的2.1%。德国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周三说,德国经济今年将收缩6%,将是1931年以来记录的最糟糕表现。
根据IMF的数据,全球金融危机给欧洲银行带来的损失现在看来可能会超过美国银行,这可能会影响到欧洲银行自由放贷以支持欧洲经济走出危机的能力。IMF称,欧洲大陆银行超过半数的损失都是来自本地,主要受发放给欧洲公司和家庭的不良贷款影响,而不是因为美国问题证券。
欧盟27国经济前景恶化打击了该地区很多政府。此前这些政府声称美国是全球经济风暴的中心,而欧洲的问题较小。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对通货膨胀上扬和国债增加的忧虑,很多欧洲国家政府在降息或是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方面的行动速度一直慢于美国或亚洲主要经济体。
鉴于欧盟18.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30%,欧洲经济前景黯淡可能会影响到美国、亚洲和其他地区。
甚至欧洲公司也将希望寄托于其他投入更多资金刺激经济的地区。在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工程公司HAWE Hydraulik SE,老板霍伊斯根(Karl Haeusgen)现在指望美国和中国的复苏迹象能给公司带来新的出口订单。最近几个月,他公司的订单数较上年同期下滑了至多一半。
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周二预计,高风险欧洲公司的债券违约问题将赶上低评级美国公司的违约问题。
一些商业调查和经济数据显示,欧洲经济收缩的步伐或许正在放缓。但未来几个月欧洲经济的复苏迹象似乎弱于亚洲和美国等其他地区,经济学家称这些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刺激举措正开始显现一定成效。
亚洲经济的初步好转迹象包括了中国的工业产值和汽车销量,这两项数据3月份均出现了增长。日本也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日本3月份出口尽管较上年同期下滑近半,但较2月份有所增长,是去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增长。
一些分析师说,决策者要为欧元区经济的严重衰退负一部分责任。摩根大通(J.P. Morgan)驻伦敦经济学家麦基说,想想整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组合举措,美国明显规模更大。
欧洲央行已将关键利率从去年10月的4.25%下调至1.25%,预计还将在5月进一步下调至1%。这个水平仍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的相关利率。
很多欧洲国家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支持需求方面也都行动迟缓。
据IMF的数据,美国2008-2010年三年的财政刺激措施规模占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8%,中国为4.4%,而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4%、1.5%和1.3%。
欧洲银行业的疲软状况对整体经济的破坏很可能更甚于美国银行业危机的后果,因为欧洲金融体系对银行借贷的依赖程度更深,而不那么依赖证券市场。 IMF说,虽然欧洲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超过美国借贷机构,这样它们的损失占总资产的比较就相对较小,但要修复它们的资金缓冲所需的新资金也比美国同行多。
IMF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除英国之外的西欧银行2007-2010年的冲销总额将达到1.10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同期的1.049万亿美元。 IMF说,欧元区银行迄今仅冲销了17%的损失,而美国银行业这一比例为50%;英国各家银行冲销了3,100亿美元预期损失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各家银行为提振自身资本比率而实行的限制性借贷正在阻碍欧洲企业的发展。法国比赛用自行车生产商Look Cycle International SA首席执行长富尼埃(Thierry Fournier)说,公司的销售严重下滑,因为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自行车商店和经销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他说,经销商跟银行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大家都对定货或保持库存更加谨慎。
修复欧盟银行体系的任务尤其棘手,欧盟27个成员国有16个共用欧元货币和欧洲央行,但对银行业的监管基本上还是由各国政府负责。
布鲁塞尔智库机构Bruegel研究员贝隆(Nicolas Veron)说,在欧洲大陆,基本上不可能有协同一致的政策行动来确定银行业体系的薄弱环节。
由于东欧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欧洲经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也比其他地区更高。以奥地利的银行为例,该国银行在东欧的敞口约2,780亿美元,相当于奥地利GDP的70%以上。
IMF预计,到2010年,欧洲大陆的银行在新兴市场资产方面的损失将达到1,720亿美元,是英国、美国或亚洲银行这方面预期损失的四倍以上。
美国政府现在是Goldman Sachs的天下
美国政府现在是Goldman Sachs的天下
--------------------------------------------------------------------------------
MarketWatch刊登的专栏作家文章说, 美国的民主已经变了,现在华尔街银行巨头对政府有无上的控制权。文章列出了十个现象:
1. Goldman操纵美国政府(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要这样呢?美国金融业的利润在1986年时占美国企业利润的19%,现在已经涨到了41%,也就是说想做亿万富翁的人一定要挤进华尔街,同时,华尔街必须控制华盛顿。
2. 华尔街人为了私利进入政府
如果你认为华尔街人士进入政府没有私人利益问题,那你就错了。想想Paulson,他在Goldman工作了三十年,就在2006年进入政府前时他在Goldman的年薪是3800万。当这场危机发生时,Goldman面临200亿与AIG有关的坏帐,突然Paulson就进入了财政部而且挽救了 AIG,这难道不是和私利有关?
3. 华尔街发动无声的战争控制世界银行系统
一位前IMF的经济学家Simon Johnson撰文说:美国金融界已经成功的控制了政府,使我们无法进行改革。他还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打破华尔街的控制,那么一场严重的大萧条是不可避免的。
4. 华尔街利用这次经济危机控制美国政府
不少专家指出,华尔街正是利用这次危机进入美国政府,将美国的民主改变为两层的,上层是金融家,下层是对金融一无所知的大众。
5. 奥巴马正在将布什的“灾难资本主义”进行下去
为了挽救金融系统,美国及各国政府创造出大量赤字,形成全球性赤字危机,这是一场新的“灾难资本主义”。(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6. 华尔街总裁们实行的是独裁统治
Paulson和他的朋友们正在将美国政府变成一个控股公司,他们的资产有那些最危险的对冲基金,濒临破产的保险公司和大银行,摇摇欲坠的汽车公司等等。华尔街总裁们的贪婪和破坏性行为与落后国家的独裁者一模一样。(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7. 这次“灾难资本主义”是华尔街一手制造的, 而且前后不过只用了六个月时间。
8. 银行利用TARP钱制造假业绩欺骗民众
Paulson上台后利用议会的无知让他们拿纳税人的钱救银行,银行拿到这笔钱,并不将其贷出去,而是用来增大资产平衡表,因此,这个季度 Goldman, Wells Fargo和JP Morgan都有“出人意外”的好业绩。现在,这些大银行又说根本不需要这笔钱或者要还TARP的钱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可以随便给大经理们发红包。(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9. 华尔街正在为下一个危机打基础,很有可能是更大的“大萧条”。
10. 如果奥巴马不能够采取措施的话, Goldman将会成为美国的超级势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选出Geithner做财政部长,已经说明了Goldman 的胜利,Goldman正在一步一步成为“超级势力”。
--------------------------------------------------------------------------------
MarketWatch刊登的专栏作家文章说, 美国的民主已经变了,现在华尔街银行巨头对政府有无上的控制权。文章列出了十个现象:
1. Goldman操纵美国政府(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要这样呢?美国金融业的利润在1986年时占美国企业利润的19%,现在已经涨到了41%,也就是说想做亿万富翁的人一定要挤进华尔街,同时,华尔街必须控制华盛顿。
2. 华尔街人为了私利进入政府
如果你认为华尔街人士进入政府没有私人利益问题,那你就错了。想想Paulson,他在Goldman工作了三十年,就在2006年进入政府前时他在Goldman的年薪是3800万。当这场危机发生时,Goldman面临200亿与AIG有关的坏帐,突然Paulson就进入了财政部而且挽救了 AIG,这难道不是和私利有关?
3. 华尔街发动无声的战争控制世界银行系统
一位前IMF的经济学家Simon Johnson撰文说:美国金融界已经成功的控制了政府,使我们无法进行改革。他还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打破华尔街的控制,那么一场严重的大萧条是不可避免的。
4. 华尔街利用这次经济危机控制美国政府
不少专家指出,华尔街正是利用这次危机进入美国政府,将美国的民主改变为两层的,上层是金融家,下层是对金融一无所知的大众。
5. 奥巴马正在将布什的“灾难资本主义”进行下去
为了挽救金融系统,美国及各国政府创造出大量赤字,形成全球性赤字危机,这是一场新的“灾难资本主义”。(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6. 华尔街总裁们实行的是独裁统治
Paulson和他的朋友们正在将美国政府变成一个控股公司,他们的资产有那些最危险的对冲基金,濒临破产的保险公司和大银行,摇摇欲坠的汽车公司等等。华尔街总裁们的贪婪和破坏性行为与落后国家的独裁者一模一样。(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7. 这次“灾难资本主义”是华尔街一手制造的, 而且前后不过只用了六个月时间。
8. 银行利用TARP钱制造假业绩欺骗民众
Paulson上台后利用议会的无知让他们拿纳税人的钱救银行,银行拿到这笔钱,并不将其贷出去,而是用来增大资产平衡表,因此,这个季度 Goldman, Wells Fargo和JP Morgan都有“出人意外”的好业绩。现在,这些大银行又说根本不需要这笔钱或者要还TARP的钱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可以随便给大经理们发红包。(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9. 华尔街正在为下一个危机打基础,很有可能是更大的“大萧条”。
10. 如果奥巴马不能够采取措施的话, Goldman将会成为美国的超级势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选出Geithner做财政部长,已经说明了Goldman 的胜利,Goldman正在一步一步成为“超级势力”。
国际金融改革梦:中国当局被IMF当头一棒
国际金融改革梦:中国当局被IMF当头一棒 东方日报
东方日报/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了「各成员国等比例增资」方案,中国的份额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给一心想提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话语权的中国当局当头一棒。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方案,中国仍然是百分之三点七二的份额,而美国则继续一股独大,拥有近百分之十七的份额。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要提案需要获得百分之八十五的投票权才可以通过,所以,美国在重大议题的决策上仍具有不可挑战的一票否决权。
而早在伦敦金融峰会前,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西方国家领袖,都表示同意扩大中国在国际金融界的作用和地位,英国首相白高敦甚至暗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会得到显着提高,但结果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很明显,中国再次被西方世界戏弄了一把。
国际金融霸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他两个支柱是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主要工具,如此重要的工具,美国怎麽会跟中国分享呢?
对华捧杀坑蒙拐骗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其霸权的挑战者,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在形势比人强的局面下,虽然比过去有所收敛,但更多的是用捧杀的方式对中国坑蒙拐骗,从中国荷包中掏出外汇储备,为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桉买单。美国又是「同舟共济」又是「中美国」,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甜言蜜语、糖衣炮弹一轮又一轮,但暗地里对中国的提防与戒备却从没有放鬆。
今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便是很好的证明,虽然中国领导人在金融峰会上受到极高的「礼遇」,无论宴席还是排队照相,都处在中央位置,让世人感觉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但实际上,一谈到实质的投票权问题,美国就没有丝毫的鬆动,中国的期望最终变成南柯一梦。
美国对中国实际上玩两面手法,所谓的「同舟共济」,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美国吹捧中国,目的是麻痹中国,掏空中国,算计中国。美国总体国策是想方设法延长美国的霸权,处心积虑地削弱中国的竞争力。
美国在军事方面加强了对华的包围,挑动美国在东亚与南亚的盟友与中国暗战,消耗中国国力;在经济上,美国对中国进行绞杀政策,一方面盯着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放,另一方面又继续逼人民币升值,再对华进行技术封锁,使中国经济成为无源之水。
东方日报/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了「各成员国等比例增资」方案,中国的份额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给一心想提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话语权的中国当局当头一棒。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方案,中国仍然是百分之三点七二的份额,而美国则继续一股独大,拥有近百分之十七的份额。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要提案需要获得百分之八十五的投票权才可以通过,所以,美国在重大议题的决策上仍具有不可挑战的一票否决权。
而早在伦敦金融峰会前,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西方国家领袖,都表示同意扩大中国在国际金融界的作用和地位,英国首相白高敦甚至暗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会得到显着提高,但结果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很明显,中国再次被西方世界戏弄了一把。
国际金融霸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他两个支柱是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主要工具,如此重要的工具,美国怎麽会跟中国分享呢?
对华捧杀坑蒙拐骗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其霸权的挑战者,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在形势比人强的局面下,虽然比过去有所收敛,但更多的是用捧杀的方式对中国坑蒙拐骗,从中国荷包中掏出外汇储备,为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桉买单。美国又是「同舟共济」又是「中美国」,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甜言蜜语、糖衣炮弹一轮又一轮,但暗地里对中国的提防与戒备却从没有放鬆。
今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便是很好的证明,虽然中国领导人在金融峰会上受到极高的「礼遇」,无论宴席还是排队照相,都处在中央位置,让世人感觉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但实际上,一谈到实质的投票权问题,美国就没有丝毫的鬆动,中国的期望最终变成南柯一梦。
美国对中国实际上玩两面手法,所谓的「同舟共济」,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美国吹捧中国,目的是麻痹中国,掏空中国,算计中国。美国总体国策是想方设法延长美国的霸权,处心积虑地削弱中国的竞争力。
美国在军事方面加强了对华的包围,挑动美国在东亚与南亚的盟友与中国暗战,消耗中国国力;在经济上,美国对中国进行绞杀政策,一方面盯着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放,另一方面又继续逼人民币升值,再对华进行技术封锁,使中国经济成为无源之水。
美国企业博客写手年薪逾20万美元
美国企业博客写手年薪逾20万美元 [转帖 2009-04-25 08:41:30]
字号:大 中 小
http://www.singtaonet.com/fin/200904/t20090423_1017587.html
2009-04-23
【星岛网讯】博客写手成为美国快速窜升的新兴行业,专替企业工作的职业博客写手年薪约4.5万至9万美元,1%的企业博客写手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每周工作时数约50至60个小时。
研究报告指出,全美现有超过2000万名博客写手,其中有45.2万人是靠博客作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博客赚取生活费的人数几乎与全美的律师人数相同,以撰写个人心得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数也早已超越计算机程序设计师或消防队员。
博客写手显然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潮流,不仅因为他们的人数激增,藉由博客获得至少某种报酬的人数更逼近全美成人人口的1%,约170万人,甚至可说,博客已成为民众争相投注热情经营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运动。
就组成分子来看,博客写手多数属于高等教育份子,每四人之中就有三人是大学毕业,多数为白人男性且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上。
每三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拥有博客,不过能成功地靠博客养活自己的博客写手,约占全部博客写手的2%。
一个博客每月需有约10万名不同的浏览者,才能产生一年7.5万美元的收入,博客写手每发表一篇好的文章,可获得75至200美元的酬劳,一些人甚至受广告业者雇用为博客写手写手,专替厂商产品撰写宣传文章。
虽然博客写手这行确实有利可图,但进入门坎也不低,多数博客写手刚开始的起薪为80美元,在做了约35个月之后,也才赚到数百美元,不过的确也有不少人能靠这行赚取丰厚获利。
随着博客写手人数大增,新闻记者人数则相对大减,光是华盛顿DC,与前几年相比,各主要报纸的雇员就少掉79%。
标签: 金融海啸
字号:大 中 小
http://www.singtaonet.com/fin/200904/t20090423_1017587.html
2009-04-23
【星岛网讯】博客写手成为美国快速窜升的新兴行业,专替企业工作的职业博客写手年薪约4.5万至9万美元,1%的企业博客写手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每周工作时数约50至60个小时。
研究报告指出,全美现有超过2000万名博客写手,其中有45.2万人是靠博客作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博客赚取生活费的人数几乎与全美的律师人数相同,以撰写个人心得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数也早已超越计算机程序设计师或消防队员。
博客写手显然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潮流,不仅因为他们的人数激增,藉由博客获得至少某种报酬的人数更逼近全美成人人口的1%,约170万人,甚至可说,博客已成为民众争相投注热情经营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运动。
就组成分子来看,博客写手多数属于高等教育份子,每四人之中就有三人是大学毕业,多数为白人男性且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上。
每三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拥有博客,不过能成功地靠博客养活自己的博客写手,约占全部博客写手的2%。
一个博客每月需有约10万名不同的浏览者,才能产生一年7.5万美元的收入,博客写手每发表一篇好的文章,可获得75至200美元的酬劳,一些人甚至受广告业者雇用为博客写手写手,专替厂商产品撰写宣传文章。
虽然博客写手这行确实有利可图,但进入门坎也不低,多数博客写手刚开始的起薪为80美元,在做了约35个月之后,也才赚到数百美元,不过的确也有不少人能靠这行赚取丰厚获利。
随着博客写手人数大增,新闻记者人数则相对大减,光是华盛顿DC,与前几年相比,各主要报纸的雇员就少掉79%。
标签: 金融海啸
郎咸平:用战争解决金融危机?
郎咸平:用战争解决金融危机? [转帖 2009-04-28 11:38:07]
字号:大 中 小
http://www.singtaonet.com/fin_op/200904/t20090428_1019082.html
2009-04-28
今天的金融海啸就像美国1929年一样,当时美国股市的市值由891亿美元一家伙跌到了150亿美元,跌去了80%的市值。而失业率高达16%。这是非常可怕的。结果一个伟大的总统上任了——罗斯福,很多人认为他挽救了美国经济。
其实,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也是这么被教育的。当时老师跟我讲,他怎么挽救美国经济,他说美国失业人口是非常多,非常严重。因此美国政府就请几个工人过来挖一个洞,挖完洞之后再把它填回去。他说由于工人挖洞,他肚子饿就要去买面包,面包店关门了,他要买面包,面包店为了卖面包给他,得重新开门,重新开门就得生炉子来烤面包,为了生火就必须去买煤炭或者木柴,同时要买面粉、买糖。由于他要买面粉、买糖、买木柴、买煤炭,所以制造面粉、糖、煤炭跟木柴的工厂都必须得开工。由于他们必须得开工,因此他们得聘用更多的人来帮他们生产面粉、糖、木柴跟煤炭,这些工人就业之后拿了钱又要去吃牛排了,然后卖牛肉又起来了。所以这个环环相扣,你就发现,工人挖洞跟填洞的过程可以使面包店开业,可以使面粉工厂开业,而面粉工厂开业又刺激了物流业,因为你要把面粉送到这个厂。然后前面又刺激到农民的生产欲望,糖也是一样。木柴跟煤炭都是一样,你会刺激到,一个一个行业往上走。那就业人口就增加了,消费就更增加了,他们更要吃面包了。还买牛油,再买果酱,就透过这一种复杂的连锁反应,美国经济就这样复苏了。
经过很多人的研究,发现我前面讲的故事呢,都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从1929年、1930年一直到二战爆发的前一年,我们看看美国经济是怎么样的情况。1930年左右的美国失业率是16%,10年之后,到了二战之前,失业率提高到17%。更精确一点,是从15.9%到17.2%,失业率更严重了。而1929年之前没有萧条的时刻,失业率是3%。所以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罗斯福这种挖洞的政策是失败的,没有增加就业量。
第二个,私人投资占GDP的比重。在1930年左右是16%,到了二战之前跌到了14%。而且更可怕的是,1938年美国发生第二次经济大恐慌,历史上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罗斯福萧条。因为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也就到了1938年二战的前一两年,美国的经济还是处于罗斯福萧条状况。
所以,前面我老师讲的故事,统统都是错的。你想透过建两条高速公路拆两条高速公路,挖两个洞填两个洞,就使经济复苏?不可能。因为整个经济体系过于复杂,高速公路、桥梁、挖洞,它所影响的行业不是没有,确实有。可是微乎其微,因为影响的行业太少,同时这些建筑工人、挖洞工人,他薪水是很低的,这么低的薪水你想去透过他去买面包,再来刺激造糖工业、造面粉工业,煤炭、木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太低,他们的薪水太低。所以到最后你发现,我们投资基础建设也好,挖洞也好,都是一个幻影。你想透过这种方法来拉动经济是不可能的,至少罗斯福没做到。
罗斯福不但没有做到,反其道而行之,他透过所谓的中下级人口微薄的薪水拉动经济没有做成功,那么他在1935年干了一件非常错的事情,就是把美国人的最高税率由24%提高到了79%,也就是赚100块你要付79块的税。大家谁还投资?大家都不投了。而且79%,79块钱都去了政府口袋里面,那么政府为什么征那么高的税呢?因为政府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公共建设要投资。花了大量的钱,没办法,只能提高税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就了1938年的罗斯福萧条。
其实美国经济怎么恢复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战,美国参战。你别听他讲,为了民主、自由,算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经济萧条不行了,这是我对他的评估。失业人口17%,多么危险的社会动荡,干脆都去打仗。美国参战之后,透过各种产品的需求,它消耗特别快。比如说一架飞机上面,它不只是一个机械的问题,而是螺丝钉、玻璃、塑胶?? 因此对于战争而言,它整个需求就不是挖洞工人的一点薪水去买面包那么小的需求量,范围也不会那么窄,而是对于整个美国的工业,各方面的需求,因为所有的工业都需要才能够造一架战斗机。而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对于各种行业的需求大幅上涨的结果,挽救了美国经济。
当然很多人会问我,那你觉得现在美国会不会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问题?我认为不会,因为目前不是当时那个时代。发动战争不是这么简单的,打打伊拉克跟伊朗弥补不来62万亿,你必须发动一场世界大战,那是不可能。在没有战争情况之下,美国如何解决问题,据说这就是奥巴马总统头发变白的真正原因。(
字号:大 中 小
http://www.singtaonet.com/fin_op/200904/t20090428_1019082.html
2009-04-28
今天的金融海啸就像美国1929年一样,当时美国股市的市值由891亿美元一家伙跌到了150亿美元,跌去了80%的市值。而失业率高达16%。这是非常可怕的。结果一个伟大的总统上任了——罗斯福,很多人认为他挽救了美国经济。
其实,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也是这么被教育的。当时老师跟我讲,他怎么挽救美国经济,他说美国失业人口是非常多,非常严重。因此美国政府就请几个工人过来挖一个洞,挖完洞之后再把它填回去。他说由于工人挖洞,他肚子饿就要去买面包,面包店关门了,他要买面包,面包店为了卖面包给他,得重新开门,重新开门就得生炉子来烤面包,为了生火就必须去买煤炭或者木柴,同时要买面粉、买糖。由于他要买面粉、买糖、买木柴、买煤炭,所以制造面粉、糖、煤炭跟木柴的工厂都必须得开工。由于他们必须得开工,因此他们得聘用更多的人来帮他们生产面粉、糖、木柴跟煤炭,这些工人就业之后拿了钱又要去吃牛排了,然后卖牛肉又起来了。所以这个环环相扣,你就发现,工人挖洞跟填洞的过程可以使面包店开业,可以使面粉工厂开业,而面粉工厂开业又刺激了物流业,因为你要把面粉送到这个厂。然后前面又刺激到农民的生产欲望,糖也是一样。木柴跟煤炭都是一样,你会刺激到,一个一个行业往上走。那就业人口就增加了,消费就更增加了,他们更要吃面包了。还买牛油,再买果酱,就透过这一种复杂的连锁反应,美国经济就这样复苏了。
经过很多人的研究,发现我前面讲的故事呢,都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从1929年、1930年一直到二战爆发的前一年,我们看看美国经济是怎么样的情况。1930年左右的美国失业率是16%,10年之后,到了二战之前,失业率提高到17%。更精确一点,是从15.9%到17.2%,失业率更严重了。而1929年之前没有萧条的时刻,失业率是3%。所以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罗斯福这种挖洞的政策是失败的,没有增加就业量。
第二个,私人投资占GDP的比重。在1930年左右是16%,到了二战之前跌到了14%。而且更可怕的是,1938年美国发生第二次经济大恐慌,历史上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罗斯福萧条。因为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也就到了1938年二战的前一两年,美国的经济还是处于罗斯福萧条状况。
所以,前面我老师讲的故事,统统都是错的。你想透过建两条高速公路拆两条高速公路,挖两个洞填两个洞,就使经济复苏?不可能。因为整个经济体系过于复杂,高速公路、桥梁、挖洞,它所影响的行业不是没有,确实有。可是微乎其微,因为影响的行业太少,同时这些建筑工人、挖洞工人,他薪水是很低的,这么低的薪水你想去透过他去买面包,再来刺激造糖工业、造面粉工业,煤炭、木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太低,他们的薪水太低。所以到最后你发现,我们投资基础建设也好,挖洞也好,都是一个幻影。你想透过这种方法来拉动经济是不可能的,至少罗斯福没做到。
罗斯福不但没有做到,反其道而行之,他透过所谓的中下级人口微薄的薪水拉动经济没有做成功,那么他在1935年干了一件非常错的事情,就是把美国人的最高税率由24%提高到了79%,也就是赚100块你要付79块的税。大家谁还投资?大家都不投了。而且79%,79块钱都去了政府口袋里面,那么政府为什么征那么高的税呢?因为政府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公共建设要投资。花了大量的钱,没办法,只能提高税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就了1938年的罗斯福萧条。
其实美国经济怎么恢复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战,美国参战。你别听他讲,为了民主、自由,算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经济萧条不行了,这是我对他的评估。失业人口17%,多么危险的社会动荡,干脆都去打仗。美国参战之后,透过各种产品的需求,它消耗特别快。比如说一架飞机上面,它不只是一个机械的问题,而是螺丝钉、玻璃、塑胶?? 因此对于战争而言,它整个需求就不是挖洞工人的一点薪水去买面包那么小的需求量,范围也不会那么窄,而是对于整个美国的工业,各方面的需求,因为所有的工业都需要才能够造一架战斗机。而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对于各种行业的需求大幅上涨的结果,挽救了美国经济。
当然很多人会问我,那你觉得现在美国会不会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问题?我认为不会,因为目前不是当时那个时代。发动战争不是这么简单的,打打伊拉克跟伊朗弥补不来62万亿,你必须发动一场世界大战,那是不可能。在没有战争情况之下,美国如何解决问题,据说这就是奥巴马总统头发变白的真正原因。(
中国终于动手了:中国大手笔砸向其他国家
中国终于动手了:中国大手笔砸向其他国家
环球风云 2009-04-27 08:40:39
纽约时报报道,在华府试图与拉丁美洲修补破损关系之际,中国也积极投入这个地区,提供大笔贷款给经济急剧衰退,商品价格重挫和信用紧缩的国家.
答:中国目前对外贷款迅速增加,东南亚,中亚,俄罗斯,非洲发展基金,南美都以百亿美元为单位砸钱。
这些钱中国原本都是砸回到美国的,而现在美国债收购速度在下降,机构债在被净抛,这些原本流向美国的资金开始涌向了新兴经济体和能源提供国。一方面我们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获得了经济利益甚至是政治资本,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得到了发展之后会有更大的能力进口中国的产品。
美国一直以来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营养(资金),却没有用到强身健体和智力开发上,不但自己成了个胖子,还得了肿瘤。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是严重营养不足,嗷嗷待哺,中国现在把原本流向美国的资金(营养)喂给了世界的同时还能壮大自己,给了世界一个信号:中国除了靠养着美国来保住自己的出口市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查韦斯在访华之前率先去了趟日本签下了几百亿的大投资单。中委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的老查的这个做法虽然很温和,但是却无法改变利用中日的竞争关系而从中渔利的事实和掩饰希望通过获得选择权来增加自己对华的政治资本的意图。
问:中国将向哈萨克提供百亿美元贷款换取铀矿开采权
答:终于动手了。
得意地提一下:去年在讨论有关铀资源的时候我说过,中国不要担心铀,因为我们有个邻居是世界第二富铀国。与其到澳大利亚花大价钱和买铀矿,不如去哈萨克斯坦开发。
果然,中国动手了,而且是大手笔。实施得好,中国在很多年内不用担心铀的问题
问:挺进澳洲的后续目标
答:铀是力拓主要资产品种之一,在这次力拓-中铝考虑出让资产之前,力拓坚持不可能卖掉任何铀资产,因为它看好铀的前景。
西澳在08年换届选举之前的政策是不允许铀矿开采的,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上台的新任西澳州长(自由党)正式允许了铀矿在西澳的开采。这是众多澳洲铀矿厂商目前十分兴奋的重要原因。
中铝与力拓的交易中有一项“战略合作”,包括“互”派人员交流,能学的东西肯定不少。
问:以色列又在嚷嚷要全面轰炸伊朗核设施。美国为啥又要叫呢?
答:又搞军事讹诈。伊朗说英美应该现实一点,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问:力拓在美国债券市场融资35亿美元
发改委叫停FMG投资
答:最终还是铁矿石长协价格的问题,折腾吧,就看谁底气足了。
我没有看到反华情绪。历史上看,澳洲工党和中国是有渊源的。与自由党相对的“反华”理念不同,工党对待中国的态度一直是比较中庸的,也可以说是比较暖味。
陆克文上台后更是把中澳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反华情绪只是一些靠笔头为生的分析师们用来炒作或者服务于相关利益方的工具罢了。
有利益往来就会有冲突,这个免不了,这个冲突甚至可以把朋友变成敌人。但是目前来看,中澳之间的关系还是看好,最根本的原因是相比中国需要澳洲而言,澳洲更需要中国。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务实(pragmatic)。
环球风云 2009-04-27 08:40:39
纽约时报报道,在华府试图与拉丁美洲修补破损关系之际,中国也积极投入这个地区,提供大笔贷款给经济急剧衰退,商品价格重挫和信用紧缩的国家.
答:中国目前对外贷款迅速增加,东南亚,中亚,俄罗斯,非洲发展基金,南美都以百亿美元为单位砸钱。
这些钱中国原本都是砸回到美国的,而现在美国债收购速度在下降,机构债在被净抛,这些原本流向美国的资金开始涌向了新兴经济体和能源提供国。一方面我们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获得了经济利益甚至是政治资本,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得到了发展之后会有更大的能力进口中国的产品。
美国一直以来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营养(资金),却没有用到强身健体和智力开发上,不但自己成了个胖子,还得了肿瘤。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是严重营养不足,嗷嗷待哺,中国现在把原本流向美国的资金(营养)喂给了世界的同时还能壮大自己,给了世界一个信号:中国除了靠养着美国来保住自己的出口市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查韦斯在访华之前率先去了趟日本签下了几百亿的大投资单。中委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的老查的这个做法虽然很温和,但是却无法改变利用中日的竞争关系而从中渔利的事实和掩饰希望通过获得选择权来增加自己对华的政治资本的意图。
问:中国将向哈萨克提供百亿美元贷款换取铀矿开采权
答:终于动手了。
得意地提一下:去年在讨论有关铀资源的时候我说过,中国不要担心铀,因为我们有个邻居是世界第二富铀国。与其到澳大利亚花大价钱和买铀矿,不如去哈萨克斯坦开发。
果然,中国动手了,而且是大手笔。实施得好,中国在很多年内不用担心铀的问题
问:挺进澳洲的后续目标
答:铀是力拓主要资产品种之一,在这次力拓-中铝考虑出让资产之前,力拓坚持不可能卖掉任何铀资产,因为它看好铀的前景。
西澳在08年换届选举之前的政策是不允许铀矿开采的,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上台的新任西澳州长(自由党)正式允许了铀矿在西澳的开采。这是众多澳洲铀矿厂商目前十分兴奋的重要原因。
中铝与力拓的交易中有一项“战略合作”,包括“互”派人员交流,能学的东西肯定不少。
问:以色列又在嚷嚷要全面轰炸伊朗核设施。美国为啥又要叫呢?
答:又搞军事讹诈。伊朗说英美应该现实一点,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问:力拓在美国债券市场融资35亿美元
发改委叫停FMG投资
答:最终还是铁矿石长协价格的问题,折腾吧,就看谁底气足了。
我没有看到反华情绪。历史上看,澳洲工党和中国是有渊源的。与自由党相对的“反华”理念不同,工党对待中国的态度一直是比较中庸的,也可以说是比较暖味。
陆克文上台后更是把中澳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反华情绪只是一些靠笔头为生的分析师们用来炒作或者服务于相关利益方的工具罢了。
有利益往来就会有冲突,这个免不了,这个冲突甚至可以把朋友变成敌人。但是目前来看,中澳之间的关系还是看好,最根本的原因是相比中国需要澳洲而言,澳洲更需要中国。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务实(pragmatic)。
美国对中国宇宙飞船下毒手
德国《南德意志报》:美国对中国宇宙飞船下毒手!
环球风云 2009-04-27 09:03:24
[德国《南德意志报》4月23日文章]:迈向国际空间站的长征(作者 亚历山大·施蒂恩)
那只是顺带的评论,但绝对不是未经考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技顾问约翰·霍尔德伦在接受《科学》周刊采访时说,未来美国人也可能搭载中国的宇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
这位总统顾问只是在寻求与中国的接近吗?由欧洲航天局创办的欧洲空间政策研究所所长凯-乌韦·施罗格说:“霍尔德伦的声明首先是一个政治性的声明,它甚至可能是纯政治性的。”
事实上这样的考虑可能距离实际贯彻还相当遥远:中国的航天计划近年来虽然获得了卓越的发展,但进展缓慢。1999年中国发射了第一艘神舟航天飞船。4年后出现了首位太空人,2005年完成了同时搭载两名航天员的飞行,2008年9月中国人首次进行了舱外作业。中国计划最早在1年之内实现首次无人对接——这在目前仍旧是航天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施罗格说:“我无法想像一艘陈旧的中国飞船很快就能被允许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但即便是中国工程师掌握了对接技术,这也不意味着它获得了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免费入场券。除美国和俄罗斯外,目前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参与方还有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的10个国家。它们在一场依赖、交换和财政义务的复杂争斗中被绑在了一起。中国作为伙伴加入进来将十分敏感地打破这一平衡。施罗格说:“但这是典型的美国人的做事方式:他们想到个主意就立刻抛出来——根本不考虑合作伙伴。”
事实上,美中关系在这方面似乎已经有了进展。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学勇一再表达了与美国合作和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的愿望。2006年秋,当时的美国航天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作为首个航天部门负责人访问了中国——虽然没有取得具体的成果。正如霍尔德伦的话所表明的那样,奥巴马政府显然希望更进一步。施罗格说:“这样大门就完全打开了。”
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并非是对中国的喜爱,更多的是对中国航天计划阻碍美国的担心。在纸面上中国甚至有计划登月,而美国航天局在其新月球车的开发上几乎毫无进展。因此美国有输掉月球竞争的威胁。施罗格说:“对始终力争太空统治权的美国来说,这在心理上当然是一场绝对的灾难。因此它宁可合作——希望能借此进行控制。”在他们看来,如果美国人成功地将中国人纳入到自己领导的联盟当中,那就是最理想的局面了。这正应了那句格言:“先拥抱,然后不松开。”
环球风云 2009-04-27 09:03:24
[德国《南德意志报》4月23日文章]:迈向国际空间站的长征(作者 亚历山大·施蒂恩)
那只是顺带的评论,但绝对不是未经考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技顾问约翰·霍尔德伦在接受《科学》周刊采访时说,未来美国人也可能搭载中国的宇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
这位总统顾问只是在寻求与中国的接近吗?由欧洲航天局创办的欧洲空间政策研究所所长凯-乌韦·施罗格说:“霍尔德伦的声明首先是一个政治性的声明,它甚至可能是纯政治性的。”
事实上这样的考虑可能距离实际贯彻还相当遥远:中国的航天计划近年来虽然获得了卓越的发展,但进展缓慢。1999年中国发射了第一艘神舟航天飞船。4年后出现了首位太空人,2005年完成了同时搭载两名航天员的飞行,2008年9月中国人首次进行了舱外作业。中国计划最早在1年之内实现首次无人对接——这在目前仍旧是航天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施罗格说:“我无法想像一艘陈旧的中国飞船很快就能被允许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但即便是中国工程师掌握了对接技术,这也不意味着它获得了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免费入场券。除美国和俄罗斯外,目前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参与方还有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的10个国家。它们在一场依赖、交换和财政义务的复杂争斗中被绑在了一起。中国作为伙伴加入进来将十分敏感地打破这一平衡。施罗格说:“但这是典型的美国人的做事方式:他们想到个主意就立刻抛出来——根本不考虑合作伙伴。”
事实上,美中关系在这方面似乎已经有了进展。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学勇一再表达了与美国合作和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的愿望。2006年秋,当时的美国航天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作为首个航天部门负责人访问了中国——虽然没有取得具体的成果。正如霍尔德伦的话所表明的那样,奥巴马政府显然希望更进一步。施罗格说:“这样大门就完全打开了。”
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并非是对中国的喜爱,更多的是对中国航天计划阻碍美国的担心。在纸面上中国甚至有计划登月,而美国航天局在其新月球车的开发上几乎毫无进展。因此美国有输掉月球竞争的威胁。施罗格说:“对始终力争太空统治权的美国来说,这在心理上当然是一场绝对的灾难。因此它宁可合作——希望能借此进行控制。”在他们看来,如果美国人成功地将中国人纳入到自己领导的联盟当中,那就是最理想的局面了。这正应了那句格言:“先拥抱,然后不松开。”
靠讲道理守规矩: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靠讲道理守规矩: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
送交者: mike649 2009年04月20日11:45:05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靠讲道理守规矩: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2009-04-19 20:07:14]
吴建民,中国前驻法大使 ,现任我某外交学院院长,是资深的外交家,对他的某些观点 ,我认为有商榷之处。
吴建民:“我们这三十年没有做亏心事,没有偷,没有抢,我觉得中国很多事情能够对世界讲清楚。”
“我们这三十年没有做亏心事,没有偷,没有抢,”那么中国建国至今60年做过啥亏心事?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做过啥亏心事?中国有啥事需要对世界讲清楚?不要忘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仍是被欺辱的民族!
吴建民:“那么什么样的人,别人不害怕呢?”“第一,讲道理,第二,守规矩,第三,我发展起来了,我自私,我就想中国好,其他我不管,不行的。要照顾邻居,我好,我也希望你能好。这样的话,发展的阻力会小一点。”
是这样吗?中国建国至今60年,一直讲道理、守规矩、照顾邻居,力争做负责任的大国,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一衣带水残害中国近百年的日本,不提战争赔款;对我国周边被占领土,与‘邻居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我们把一万多亿美元的血汗钱借给美国,虽然我们在困境中艰难发展。
可结果呢?我们发展的阻力小了吗?钓鱼岛被日本武力控制,藏南印度不但驻军,而且设府开衙据为己有,南海诸岛被我们‘照顾的邻居’哄抢,有的甚至堂而皇之的写进宪法纳入版图!西方列强天天叫嚷“中国威胁”,回回拿“一个中国政策”对我们敲诈勒索!
吴建民:“还是中国那句古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中国是一个很有理性的民族,世界上有的是使用强力,你不听话老子揍你,这种思路世界有有些国家就是这么做,结果如何,结果陷入了困境。”
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哪一个不是靠船坚炮利,通过对富饶中国进行武力掠夺,发家致富,有谁“结果陷入了困境”?
我们勒紧裤带支援越南,人家统一后马上掉转枪口打我们;我们和印度讲友好,可印度不但视中国为寇仇,疯狂扩军备战,而且分裂我疆土、开衙设府霸占我藏南,豢养资助达赖恐怖主义集团,长期对中国进行破坏社会稳定的恐怖活动;日本,残害中国近百年,靠从中国灭绝人性的掠夺,成为列强一员,战败后,中国人民心存恻隐,不提战争赔款,在东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日本恩将仇报,支持台独分裂中国,占我岛屿夺我主权;西方列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封锁、军事挤压、舆论摸黑,只要能遏制中国发展,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讲道理、守规矩、照顾邻居,可结果是“有理寸步难行”!中国现在的尴尬,只有中国人民心里最清楚!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有理性爱好和平的民族,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让中国人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毛泽东主席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靠‘讲道理、守规矩’,我们不仅要永远失去藏南、钓鱼岛等大片国土,中国恐怕早就被列强四分五裂了!
所以靠讲道理、守规矩,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
送交者: mike649 2009年04月20日11:45:05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靠讲道理守规矩: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2009-04-19 20:07:14]
吴建民,中国前驻法大使 ,现任我某外交学院院长,是资深的外交家,对他的某些观点 ,我认为有商榷之处。
吴建民:“我们这三十年没有做亏心事,没有偷,没有抢,我觉得中国很多事情能够对世界讲清楚。”
“我们这三十年没有做亏心事,没有偷,没有抢,”那么中国建国至今60年做过啥亏心事?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做过啥亏心事?中国有啥事需要对世界讲清楚?不要忘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仍是被欺辱的民族!
吴建民:“那么什么样的人,别人不害怕呢?”“第一,讲道理,第二,守规矩,第三,我发展起来了,我自私,我就想中国好,其他我不管,不行的。要照顾邻居,我好,我也希望你能好。这样的话,发展的阻力会小一点。”
是这样吗?中国建国至今60年,一直讲道理、守规矩、照顾邻居,力争做负责任的大国,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一衣带水残害中国近百年的日本,不提战争赔款;对我国周边被占领土,与‘邻居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我们把一万多亿美元的血汗钱借给美国,虽然我们在困境中艰难发展。
可结果呢?我们发展的阻力小了吗?钓鱼岛被日本武力控制,藏南印度不但驻军,而且设府开衙据为己有,南海诸岛被我们‘照顾的邻居’哄抢,有的甚至堂而皇之的写进宪法纳入版图!西方列强天天叫嚷“中国威胁”,回回拿“一个中国政策”对我们敲诈勒索!
吴建民:“还是中国那句古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中国是一个很有理性的民族,世界上有的是使用强力,你不听话老子揍你,这种思路世界有有些国家就是这么做,结果如何,结果陷入了困境。”
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哪一个不是靠船坚炮利,通过对富饶中国进行武力掠夺,发家致富,有谁“结果陷入了困境”?
我们勒紧裤带支援越南,人家统一后马上掉转枪口打我们;我们和印度讲友好,可印度不但视中国为寇仇,疯狂扩军备战,而且分裂我疆土、开衙设府霸占我藏南,豢养资助达赖恐怖主义集团,长期对中国进行破坏社会稳定的恐怖活动;日本,残害中国近百年,靠从中国灭绝人性的掠夺,成为列强一员,战败后,中国人民心存恻隐,不提战争赔款,在东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日本恩将仇报,支持台独分裂中国,占我岛屿夺我主权;西方列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封锁、军事挤压、舆论摸黑,只要能遏制中国发展,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讲道理、守规矩、照顾邻居,可结果是“有理寸步难行”!中国现在的尴尬,只有中国人民心里最清楚!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有理性爱好和平的民族,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让中国人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毛泽东主席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靠‘讲道理、守规矩’,我们不仅要永远失去藏南、钓鱼岛等大片国土,中国恐怕早就被列强四分五裂了!
所以靠讲道理、守规矩,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日本研制的专门对付特种部队的新型坦克世界最贵
全球最贵坦克在日本 可打击任何特种部队
中国青年报 2009-04-25 10:05:07
未来日本TK-X主战坦克和新发展的轮式机动战车总采购数量将至少达到600辆
4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空间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8个学科的发展报告,其中首次发布的《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报告首次披露了近年来中国在兵器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显示部分兵器技术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报告显示,中国的装甲兵器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装甲车辆的“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得到提升;设计方法上已从一代设计、二代仿制到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柴油机、快速燃烧、高增压、高温冷却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使主战装甲兵器达到了可与世界先进装备抗衡的水平。在制导兵器领域,初步形成了反坦克导弹、末制导炮弹、炮射导弹、制导炸弹和制导火箭的系列化。不少外国媒体对此《报告》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在无人机、核潜艇、信息战等高科技武器概念满天飞的时代,为什么被称为“传统的”坦克技术仍然能引起如此关注?
通用性使各国不会放松对坦克技术的研究
外国媒体之所以如此关注《报告》,原因在于坦克技术具有通用性。同样的一种弹,装在坦克上就是陆基反坦克装备,装在飞机和直升机上就是空射反坦克导弹,发射平台不同、毁伤原理是一样的。
而现在从世界范围来看,反坦克导弹的穿甲能力仍然是各军事强国关注的重点。冷战时期,美国非常重视如何对付苏联庞大的装甲部队,策略之一就是发展反坦克导弹,并强调由直升机装载,以便能迅速集中和转移火力。
洛·马公司的AGM-114“地狱火”就是这一策略的产物。它们虽然没有在假想的美苏大战中一试身手,但几乎参与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直至伊拉克战争的所有局部战争,成为美军30多年来主要的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并已逐渐垄断美军空射反导弹领域。
针对海湾战争中暴露的问题,美军对“地狱火”的导引头、自动驾驶仪、战斗部、电子引信等进行了重新设计,因此被称为“地狱火Ⅱ”,其射程由原来的8000米增至9000米,飞行速度增至马赫数1.1,激光导引头不但引进了先进的抗干扰措施,能有效避免敌方实施的主动和被动光电干扰,特别是减小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因为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地狱火”有时会错误地接收灰尘与水蒸气散射的激光,反而对目标反射的激光“视而不见”。
2002年下半年,为了满足伊拉克战争的需要,洛·马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对“地狱火Ⅱ”的改进,使其特别适用于对付躲在洞穴、地下工事、建筑物等封闭空间内的人员。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地狱火Ⅱ”(包括其改进型)的市场占有率仍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坦克仍然在世界装备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之后,反对恐怖主义行动成了世界的主流。根据国际政治、军事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在开发和研制适合未来作战形式的先进坦克,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改进和提升现有坦克的作战性能。世界坦克装备的版图有了新的动向。
目前欧洲(含北约国家及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装备坦克最多的地区,总数达56000余辆,占世界坦克总数的50%,其中俄罗斯位居榜首。不仅数量上领先,论质量也是欧洲的坦克明星荟萃,大腕云集。“豹”式主战坦克装备了欧洲的10个国家,“勒克莱尔”、“挑战者”、“公羊”主战坦克个个身手不凡。
中东地区历来是一个火药桶,这也使中东地区成为装备坦克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以色列成为坦克密度最大的国家,每一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1662辆坦克,而且,以色列军队中性能先进的“梅卡瓦”坦克占到1681辆,其装甲实力可见一斑。
日本研制的专门对付特种部队的新型坦克世界最贵
2008年2月13日,日本向媒体展示了正在自主开发的新型坦克。这种新型坦克长9.42米,宽3.24米,高2.30米,重44吨,配有120毫米口径火炮及12.7毫米和7.67毫米机枪各一门。
该型坦克重量为44吨,比现有的主战坦克90式坦克轻6吨,采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并装有能够保证在夜间或恶劣天气都能准确射击的火控系统,使用短时间能够安装拆卸的模块化装甲,能在战场上和己方坦克共享情报的数据链系统。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新型坦克不光能够对付敌方坦克,还具有针对例如游击队或特种部队的攻击等新威胁的特性。日方透露该坦克开发费用为484亿日元,一辆坦克的造价为7亿日元(约合714万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坦克。
同时,印度陆军有望于今年列装由本国自行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印度自称,“阿琼”主战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坦克之一。尽管“阿琼”坦克研制时间之长也堪称“世界坦克研制周期之最”,不过由于是印度独立研制,或许该坦克能更加适应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和湿热的气象条件,其外形酷似德国“豹2”,也让人不可小觑。
主战坦克在现代城市战中仍有重要用武之地
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于一身的主战坦克,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现代陆军的中坚力量。冷战结束令这“陆战之王”一度被冷落,但随着伊拉克战争、加沙冲突,主战坦克在激烈的城市战中再一次显出独特优势,它在各国陆军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重新巩固。
主战坦克在城市战中的效能曾广受质疑,1995年俄军装甲部队在格罗兹尼惨败的一幕让许多人心有余悸。尽管如此,更多的实践表明,在战术合理且情报支援充分的前提下,坦克在现代城市作战中所起的作用仍难以取代。在伊拉克战场上,主战坦克坚固的装甲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其强大的火力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为友军提供可靠的心理支撑。
作为不对称战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战对作战装备的技战术性能的要求更加苛刻。原本为大规模野战而设计的主战坦克也必须进行相应升级,以消除新的作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这方面,美国的M1A2-TUSK、德国的“豹2”-PSO、法国的“勒克莱尔”-AZUR与以色列的“梅卡瓦”-4等都是杰出代表。虽然这些不同车型的基本性能各具特色,但其整体设计思路却有许多相通之处。考虑到传统的穿甲弹在城市战中的威力不足,这些坦克都特意增加了榴弹(爆破弹)所占的比重,以充分发挥清除障碍和杀伤敌方人员的效用。有的军工企业还特别开发了“可编程榴弹”,能确保弹丸在飞临目标正上方的瞬间引爆,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破坏效果。
除了主炮,新型城市战坦克在辅助武器的选择上也下了一番工夫。目前最受青睐的要属“顶置武器站系统”。
该设备实际上是一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遥控机枪,拥有配套的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稳定装置,坦克乘员在车内即可操纵,大大保障了机枪手的安全。此外,为克服坦克主炮俯仰角度不足的缺陷,以色列人还在其“梅卡瓦”坦克上加装了一门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专门用来打击隐藏于固定工事后方的目标。
目前,人们对新型主战坦克在城市战中的表现也赞赏有加,认为出众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保证其自如应对“不对称挑战”的关键,适当的升级改造物有所值。
总之,城市作战绝非装甲兵的天然禁区,现代军工技术的发展,使得主战坦克在各种威胁面前越发强大。随着其自身作战效能的不断扩展,传统的“陆战之王”今后仍将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中国青年报 2009-04-25 10:05:07
未来日本TK-X主战坦克和新发展的轮式机动战车总采购数量将至少达到600辆
4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空间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8个学科的发展报告,其中首次发布的《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报告首次披露了近年来中国在兵器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显示部分兵器技术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报告显示,中国的装甲兵器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装甲车辆的“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得到提升;设计方法上已从一代设计、二代仿制到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柴油机、快速燃烧、高增压、高温冷却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使主战装甲兵器达到了可与世界先进装备抗衡的水平。在制导兵器领域,初步形成了反坦克导弹、末制导炮弹、炮射导弹、制导炸弹和制导火箭的系列化。不少外国媒体对此《报告》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在无人机、核潜艇、信息战等高科技武器概念满天飞的时代,为什么被称为“传统的”坦克技术仍然能引起如此关注?
通用性使各国不会放松对坦克技术的研究
外国媒体之所以如此关注《报告》,原因在于坦克技术具有通用性。同样的一种弹,装在坦克上就是陆基反坦克装备,装在飞机和直升机上就是空射反坦克导弹,发射平台不同、毁伤原理是一样的。
而现在从世界范围来看,反坦克导弹的穿甲能力仍然是各军事强国关注的重点。冷战时期,美国非常重视如何对付苏联庞大的装甲部队,策略之一就是发展反坦克导弹,并强调由直升机装载,以便能迅速集中和转移火力。
洛·马公司的AGM-114“地狱火”就是这一策略的产物。它们虽然没有在假想的美苏大战中一试身手,但几乎参与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直至伊拉克战争的所有局部战争,成为美军30多年来主要的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并已逐渐垄断美军空射反导弹领域。
针对海湾战争中暴露的问题,美军对“地狱火”的导引头、自动驾驶仪、战斗部、电子引信等进行了重新设计,因此被称为“地狱火Ⅱ”,其射程由原来的8000米增至9000米,飞行速度增至马赫数1.1,激光导引头不但引进了先进的抗干扰措施,能有效避免敌方实施的主动和被动光电干扰,特别是减小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因为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地狱火”有时会错误地接收灰尘与水蒸气散射的激光,反而对目标反射的激光“视而不见”。
2002年下半年,为了满足伊拉克战争的需要,洛·马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对“地狱火Ⅱ”的改进,使其特别适用于对付躲在洞穴、地下工事、建筑物等封闭空间内的人员。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地狱火Ⅱ”(包括其改进型)的市场占有率仍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坦克仍然在世界装备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之后,反对恐怖主义行动成了世界的主流。根据国际政治、军事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在开发和研制适合未来作战形式的先进坦克,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改进和提升现有坦克的作战性能。世界坦克装备的版图有了新的动向。
目前欧洲(含北约国家及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装备坦克最多的地区,总数达56000余辆,占世界坦克总数的50%,其中俄罗斯位居榜首。不仅数量上领先,论质量也是欧洲的坦克明星荟萃,大腕云集。“豹”式主战坦克装备了欧洲的10个国家,“勒克莱尔”、“挑战者”、“公羊”主战坦克个个身手不凡。
中东地区历来是一个火药桶,这也使中东地区成为装备坦克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以色列成为坦克密度最大的国家,每一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1662辆坦克,而且,以色列军队中性能先进的“梅卡瓦”坦克占到1681辆,其装甲实力可见一斑。
日本研制的专门对付特种部队的新型坦克世界最贵
2008年2月13日,日本向媒体展示了正在自主开发的新型坦克。这种新型坦克长9.42米,宽3.24米,高2.30米,重44吨,配有120毫米口径火炮及12.7毫米和7.67毫米机枪各一门。
该型坦克重量为44吨,比现有的主战坦克90式坦克轻6吨,采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并装有能够保证在夜间或恶劣天气都能准确射击的火控系统,使用短时间能够安装拆卸的模块化装甲,能在战场上和己方坦克共享情报的数据链系统。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新型坦克不光能够对付敌方坦克,还具有针对例如游击队或特种部队的攻击等新威胁的特性。日方透露该坦克开发费用为484亿日元,一辆坦克的造价为7亿日元(约合714万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坦克。
同时,印度陆军有望于今年列装由本国自行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印度自称,“阿琼”主战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坦克之一。尽管“阿琼”坦克研制时间之长也堪称“世界坦克研制周期之最”,不过由于是印度独立研制,或许该坦克能更加适应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和湿热的气象条件,其外形酷似德国“豹2”,也让人不可小觑。
主战坦克在现代城市战中仍有重要用武之地
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于一身的主战坦克,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现代陆军的中坚力量。冷战结束令这“陆战之王”一度被冷落,但随着伊拉克战争、加沙冲突,主战坦克在激烈的城市战中再一次显出独特优势,它在各国陆军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重新巩固。
主战坦克在城市战中的效能曾广受质疑,1995年俄军装甲部队在格罗兹尼惨败的一幕让许多人心有余悸。尽管如此,更多的实践表明,在战术合理且情报支援充分的前提下,坦克在现代城市作战中所起的作用仍难以取代。在伊拉克战场上,主战坦克坚固的装甲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其强大的火力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为友军提供可靠的心理支撑。
作为不对称战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战对作战装备的技战术性能的要求更加苛刻。原本为大规模野战而设计的主战坦克也必须进行相应升级,以消除新的作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这方面,美国的M1A2-TUSK、德国的“豹2”-PSO、法国的“勒克莱尔”-AZUR与以色列的“梅卡瓦”-4等都是杰出代表。虽然这些不同车型的基本性能各具特色,但其整体设计思路却有许多相通之处。考虑到传统的穿甲弹在城市战中的威力不足,这些坦克都特意增加了榴弹(爆破弹)所占的比重,以充分发挥清除障碍和杀伤敌方人员的效用。有的军工企业还特别开发了“可编程榴弹”,能确保弹丸在飞临目标正上方的瞬间引爆,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破坏效果。
除了主炮,新型城市战坦克在辅助武器的选择上也下了一番工夫。目前最受青睐的要属“顶置武器站系统”。
该设备实际上是一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遥控机枪,拥有配套的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稳定装置,坦克乘员在车内即可操纵,大大保障了机枪手的安全。此外,为克服坦克主炮俯仰角度不足的缺陷,以色列人还在其“梅卡瓦”坦克上加装了一门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专门用来打击隐藏于固定工事后方的目标。
目前,人们对新型主战坦克在城市战中的表现也赞赏有加,认为出众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保证其自如应对“不对称挑战”的关键,适当的升级改造物有所值。
总之,城市作战绝非装甲兵的天然禁区,现代军工技术的发展,使得主战坦克在各种威胁面前越发强大。随着其自身作战效能的不断扩展,传统的“陆战之王”今后仍将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LCA
中共近日在珠海举行了航展引起了许多网上的评论,那个管加拿大叫亲妈的装卸工军事专家亦混在人群里装作专家状到处露脸,可惜中共官方根本对其不理不问,(你以为你是什么货色)。网上出现许多评论文章,亦有汉奸混淆视听如有个叫做zg的弱智就发表了多篇让老狼笑破肚皮的垃圾文章,这两天又有人贴一阿三草包的言论说LCA好于J10或阵风之类。因此本狼抽空写此短文惟供众网友一笑而。
众所周知LCA是一种轻型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仅9吨,本身就决定了是一种与FC1是同等级别的前线战斗机,航程短载弹少,阿三计划中的LCA许多'先进'的技术如四余度电传等事实上并不先进,从气动上看印度由於没有技术上足够的储备搞鸭式布局是不现实的困难太多,气动上搞不清楚电传操纵系统的控制律根本别想,软件根本没法写,就好像让小学生当教授一样,对此网友可参见老狼以前的拙作即知。LCA试飞了,阿三们一阵欢呼似乎已经胜利大功告成。现在就让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
看看LCA的真实面目巴:
1)结构上最低要求,首先飞机的主要承力结构是高性能的合金钢,其屈服强度比铝合金高3-6倍,高强度耐腐蚀耐疲劳,制造工艺非常复杂,装配要求很高,而且几乎100%的锻压成形(要求超大吨位的压力设备),冶金工业水平要求非常高并且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以保证质量。
第二,飞机大量采用铝合金几乎都是高性能的,其强度比汽车工业用的钢材都要高。以上工业要求印度根本没有能力达到。
第三现代飞机都要采用钛合金,如F14/15/16/18 F22/35 上大量采用的Ti-6AL-4V, 高性能,但非常复杂成本比合金钢高很多,因为钛的冶炼工艺十分复杂,从原钛(海绵钛)冶炼成工业成品钛要消耗大量能源,技术要求之复杂全世界仅美俄欧洲及中共才有,更何况钛合金其他成分含量变化十分敏感,加工过程稍有变化性能便有较大误差。钛合金成形困难,需要数十万吨级的压力成形设备,这些对阿三无疑是天方夜谭,癞蛤蚂想吃天鹅肉。第四,复合材料是与传统ISOTROPIC金属材料完全不同的,需要特殊生产及检测设备很小的缺陷对复合材料产品都是致命的,用复合材料则必然采用钛合金否则回产生电位腐蚀。
2)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几乎涉及到电子电气计算机工业的个个方面,许多网友都是次方面的高层人才本狼一点你们既通。印度在硬件方面完全是空白,软件方面只是给美欧打工的水平,在此项目上完全依靠进口,中共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刚刚入门,不客气的讲印度根本没有资格谈论什么火控设备电传操纵系统。
3)飞机的设计实验阶段是最漫长最艰难的,首先要决定气动外形必须要有深厚的空气动力学基础,几十年风洞实验积累的实验数据经验(包括教训),你才有可能知道往那个方向可能是正确的,比如机翼的几何形状,位置,翼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根本没有捷径。
一些所谓专家及台湾岛内的三流学者及阿三的权威们声称用计算机可模拟解决,纯属胡说八道,计算空气动力学到目前根本无法替代实验,空气是可压缩的有粘性高速下计算条件几乎必然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的计算方法本身就是一道全世界都没解决好的难题,(在许多行业人们搞的所谓非线性的计算在航空界的专家眼里都是垃圾,这是题外话),更LCA别提需要超级计算机。结构上为了减轻重量并满足要求,结构力学计算不但要相当高的水平,载荷条件或载荷谱只有美俄欧及中共经过多年研究及积累数据才有,举例大家都知道第一架原型机要作静力破坏实验,计算误差3%就算失败。。。科学是无法作假的,违反自然规律受惩罚的是自己。
4)分系统,飞机是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要各个专业合作,那一个分系统都不能出错,如弹射座椅等。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本狼不客气的对LCA原型机作如下结论(并非武断),请网友明晰:
1)飞机没有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及钛合金机构更别提Honeycomb之类的,全机为铝合金结构,重量较大远远超过设计要求。
2)机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机械操纵设备,没有使用电传操纵系统,由於气动上LCA几乎肯定是非稳定型的(气动中心在重心前),因此飞机是不可控制的,为了保证可以上天飞行以显示其成功,因此必须在飞行员前的设备舱加配重,这样飞机可以操纵但原设计的飞行性能全面降低一个等级(原设计就不怎么样)。由於加配重,原设计的雷达电子火控设备无法正常安装,因此LCA仅安装了简单的飞行仪表或模拟座舱。更主要的是全机内部设备系统布置全面被迫打乱。本身就少的可怜的机内载油进一步减少,由於外挂问题在气动等一系列问题没解决因此无法加挂副油箱,航程不可能超过1200公里。
3)由於武器系统及电子设备没有确定因此LCA目前没有加挂武器的能力,即使有机炮及导弹由於对於发射时的气动,结构振动,发动机喘振等问题没解决,因此没有作战能力。
4)飞行员弹射座椅没有来源,全世界仅美俄及中共有能力研究制造弹射座椅(欧洲均采用LOCKHEED MARTIN 或者MD/BOEING 的产品),美俄的弹射座椅较为复杂重量大,因美俄都已停产15吨级以下的战斗机,中共又不会提供,因此LCA 上没有安装弹射座椅(弹射座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中共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彻底解J7问题),为保证飞行员安全,试飞较为保守,不敢做大的机动动作,无法超音速,无法达到升限。这些都已从新闻中得到证实。
结论:LCA是个能飞的机,只是能飞而已,与阿琼坦克一样永远也不会投入使用,老狼敢和网友打个赌,不出几年阿三便会自己忘记
LCA 而宣布发展第八代战机MCA,性能与F35同级远超中共之J10。。。。
声明:老狼的军事杂文仅供大家参考,喜欢者可随意转贴至其他网站,欢迎收藏,请勿篡改内容,如将中共改为中国共产党等等。
本狼年事已高无法多写,不比年轻网友有精力,但愿以拙力澄清事实与原理,以防台独汉奸扰乱事听,望大家喜欢。
众所周知LCA是一种轻型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仅9吨,本身就决定了是一种与FC1是同等级别的前线战斗机,航程短载弹少,阿三计划中的LCA许多'先进'的技术如四余度电传等事实上并不先进,从气动上看印度由於没有技术上足够的储备搞鸭式布局是不现实的困难太多,气动上搞不清楚电传操纵系统的控制律根本别想,软件根本没法写,就好像让小学生当教授一样,对此网友可参见老狼以前的拙作即知。LCA试飞了,阿三们一阵欢呼似乎已经胜利大功告成。现在就让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
看看LCA的真实面目巴:
1)结构上最低要求,首先飞机的主要承力结构是高性能的合金钢,其屈服强度比铝合金高3-6倍,高强度耐腐蚀耐疲劳,制造工艺非常复杂,装配要求很高,而且几乎100%的锻压成形(要求超大吨位的压力设备),冶金工业水平要求非常高并且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以保证质量。
第二,飞机大量采用铝合金几乎都是高性能的,其强度比汽车工业用的钢材都要高。以上工业要求印度根本没有能力达到。
第三现代飞机都要采用钛合金,如F14/15/16/18 F22/35 上大量采用的Ti-6AL-4V, 高性能,但非常复杂成本比合金钢高很多,因为钛的冶炼工艺十分复杂,从原钛(海绵钛)冶炼成工业成品钛要消耗大量能源,技术要求之复杂全世界仅美俄欧洲及中共才有,更何况钛合金其他成分含量变化十分敏感,加工过程稍有变化性能便有较大误差。钛合金成形困难,需要数十万吨级的压力成形设备,这些对阿三无疑是天方夜谭,癞蛤蚂想吃天鹅肉。第四,复合材料是与传统ISOTROPIC金属材料完全不同的,需要特殊生产及检测设备很小的缺陷对复合材料产品都是致命的,用复合材料则必然采用钛合金否则回产生电位腐蚀。
2)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几乎涉及到电子电气计算机工业的个个方面,许多网友都是次方面的高层人才本狼一点你们既通。印度在硬件方面完全是空白,软件方面只是给美欧打工的水平,在此项目上完全依靠进口,中共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刚刚入门,不客气的讲印度根本没有资格谈论什么火控设备电传操纵系统。
3)飞机的设计实验阶段是最漫长最艰难的,首先要决定气动外形必须要有深厚的空气动力学基础,几十年风洞实验积累的实验数据经验(包括教训),你才有可能知道往那个方向可能是正确的,比如机翼的几何形状,位置,翼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根本没有捷径。
一些所谓专家及台湾岛内的三流学者及阿三的权威们声称用计算机可模拟解决,纯属胡说八道,计算空气动力学到目前根本无法替代实验,空气是可压缩的有粘性高速下计算条件几乎必然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的计算方法本身就是一道全世界都没解决好的难题,(在许多行业人们搞的所谓非线性的计算在航空界的专家眼里都是垃圾,这是题外话),更LCA别提需要超级计算机。结构上为了减轻重量并满足要求,结构力学计算不但要相当高的水平,载荷条件或载荷谱只有美俄欧及中共经过多年研究及积累数据才有,举例大家都知道第一架原型机要作静力破坏实验,计算误差3%就算失败。。。科学是无法作假的,违反自然规律受惩罚的是自己。
4)分系统,飞机是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要各个专业合作,那一个分系统都不能出错,如弹射座椅等。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本狼不客气的对LCA原型机作如下结论(并非武断),请网友明晰:
1)飞机没有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及钛合金机构更别提Honeycomb之类的,全机为铝合金结构,重量较大远远超过设计要求。
2)机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机械操纵设备,没有使用电传操纵系统,由於气动上LCA几乎肯定是非稳定型的(气动中心在重心前),因此飞机是不可控制的,为了保证可以上天飞行以显示其成功,因此必须在飞行员前的设备舱加配重,这样飞机可以操纵但原设计的飞行性能全面降低一个等级(原设计就不怎么样)。由於加配重,原设计的雷达电子火控设备无法正常安装,因此LCA仅安装了简单的飞行仪表或模拟座舱。更主要的是全机内部设备系统布置全面被迫打乱。本身就少的可怜的机内载油进一步减少,由於外挂问题在气动等一系列问题没解决因此无法加挂副油箱,航程不可能超过1200公里。
3)由於武器系统及电子设备没有确定因此LCA目前没有加挂武器的能力,即使有机炮及导弹由於对於发射时的气动,结构振动,发动机喘振等问题没解决,因此没有作战能力。
4)飞行员弹射座椅没有来源,全世界仅美俄及中共有能力研究制造弹射座椅(欧洲均采用LOCKHEED MARTIN 或者MD/BOEING 的产品),美俄的弹射座椅较为复杂重量大,因美俄都已停产15吨级以下的战斗机,中共又不会提供,因此LCA 上没有安装弹射座椅(弹射座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中共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彻底解J7问题),为保证飞行员安全,试飞较为保守,不敢做大的机动动作,无法超音速,无法达到升限。这些都已从新闻中得到证实。
结论:LCA是个能飞的机,只是能飞而已,与阿琼坦克一样永远也不会投入使用,老狼敢和网友打个赌,不出几年阿三便会自己忘记
LCA 而宣布发展第八代战机MCA,性能与F35同级远超中共之J10。。。。
声明:老狼的军事杂文仅供大家参考,喜欢者可随意转贴至其他网站,欢迎收藏,请勿篡改内容,如将中共改为中国共产党等等。
本狼年事已高无法多写,不比年轻网友有精力,但愿以拙力澄清事实与原理,以防台独汉奸扰乱事听,望大家喜欢。
“中美国”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附庸
“中美国”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附庸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半月谈》 于 2009-04-27 09:58:38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美国”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附庸 《半月谈》
“中美国”的概念,由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于2007年在《买下中美国》一文中首次提出,随后他又多次撰文阐述这一观点。2008年12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美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文章,认为“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他把“中美国”比作中美两国之间的联姻。他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婚姻就像我和我的老婆”,好比一个家庭里“男人挣钱,女人花钱”一样。这里的“男人”是中国,“女人”就是美国。
他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危机是由于资本过度流动,并担心由于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失衡,“其实不用担心。因为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这就是中美国”。
接着,他进一步解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不平衡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东方的‘中美国人’储蓄,西方的‘中美国人’消费;东方的‘中美国人’加工生产,西方的‘中美国人’提供服务业;东方的‘中美国人’出口产品,西方的‘中美国人’进口产品;东方的‘中美国人’积聚外汇储备,西方的‘中美国人’乐于过赤字生活,印制东方的‘中美国人’渴望的美元债券”。他说:“这是一对极好的联姻,相互补充。”
读了这段话,人们就不难理解弗格森为何要连篇累牍地兜售他的“中美国”了。“中美国”同“两国集团”论一道,与“利益攸关方”和“责任论”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遏制中国、改造中国的新战略。“中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赤裸裸地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
弗格森所描述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格局只是暂时现象。中美根本不可能成为“联姻”,所谓的“中美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是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年来,我们许多人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处理国家间关系不要以意识形态划线曲解为淡化甚至取消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却始终不但没有淡化而且还在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斗争,始终没有放弃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没有放弃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和主权的侵犯,美国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和主要潜在威胁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早在他的著作《勇敢的希望》中清楚地写道:“要在战略上保持一种军事态势,以应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挑战。”奥巴马政府的新任国防部长盖茨今年1月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地把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由于美国舆论长期的反共和反华宣传,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也很盛。据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2008年12月为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提供的书面发言中说:“根据民意调查,美国有1/3的人认为中国‘将很快统治世界’,有将近50%的人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大概就是美国多数网民反对中美“两国集团”和“中美国”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中美怎么可能“联姻”呢?
其次,中美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方面差距太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只有美国的1/5,中国的人均收入差得更远,为美国的1/13,中国的军费预算仅相当于美国的7.51%,中国科技水平在许多尖端领域比美国至少落后一二十年。美国怎么可能容忍中国与其平起平坐呢?!
客观地说,若中美结成“两国集团”或“中美国”,不能说对我国一点好处也没有——经济上分得一杯羹,展示中国地位的上升,缓和两国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结合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是致命性的和战略性的。
首先,它将严重损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脱离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旦脱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旦有事,将孤立无援。今天我国在国际上所以有一定的发言权,除了主要是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外,还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我们一边,他们是我们依靠的对象。
第二,在经济上即使不把我国变成美国的附庸,也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发展,尤其将严重制约我自主创新。如果按照弗格森期望的那样,永远维持现在这种由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又把赚来的钱购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不用费力地去消费、享受的这种他所认为的“最佳模式”,那我们就难以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也无法实现。(钱文荣)
文章来源: 《半月谈》 于 2009-04-27 09:58:38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美国”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附庸 《半月谈》
“中美国”的概念,由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于2007年在《买下中美国》一文中首次提出,随后他又多次撰文阐述这一观点。2008年12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美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文章,认为“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他把“中美国”比作中美两国之间的联姻。他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婚姻就像我和我的老婆”,好比一个家庭里“男人挣钱,女人花钱”一样。这里的“男人”是中国,“女人”就是美国。
他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危机是由于资本过度流动,并担心由于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失衡,“其实不用担心。因为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这就是中美国”。
接着,他进一步解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不平衡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东方的‘中美国人’储蓄,西方的‘中美国人’消费;东方的‘中美国人’加工生产,西方的‘中美国人’提供服务业;东方的‘中美国人’出口产品,西方的‘中美国人’进口产品;东方的‘中美国人’积聚外汇储备,西方的‘中美国人’乐于过赤字生活,印制东方的‘中美国人’渴望的美元债券”。他说:“这是一对极好的联姻,相互补充。”
读了这段话,人们就不难理解弗格森为何要连篇累牍地兜售他的“中美国”了。“中美国”同“两国集团”论一道,与“利益攸关方”和“责任论”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遏制中国、改造中国的新战略。“中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赤裸裸地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
弗格森所描述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格局只是暂时现象。中美根本不可能成为“联姻”,所谓的“中美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是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年来,我们许多人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处理国家间关系不要以意识形态划线曲解为淡化甚至取消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却始终不但没有淡化而且还在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斗争,始终没有放弃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没有放弃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和主权的侵犯,美国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和主要潜在威胁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早在他的著作《勇敢的希望》中清楚地写道:“要在战略上保持一种军事态势,以应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挑战。”奥巴马政府的新任国防部长盖茨今年1月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地把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由于美国舆论长期的反共和反华宣传,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也很盛。据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2008年12月为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提供的书面发言中说:“根据民意调查,美国有1/3的人认为中国‘将很快统治世界’,有将近50%的人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大概就是美国多数网民反对中美“两国集团”和“中美国”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中美怎么可能“联姻”呢?
其次,中美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方面差距太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只有美国的1/5,中国的人均收入差得更远,为美国的1/13,中国的军费预算仅相当于美国的7.51%,中国科技水平在许多尖端领域比美国至少落后一二十年。美国怎么可能容忍中国与其平起平坐呢?!
客观地说,若中美结成“两国集团”或“中美国”,不能说对我国一点好处也没有——经济上分得一杯羹,展示中国地位的上升,缓和两国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结合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是致命性的和战略性的。
首先,它将严重损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脱离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旦脱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旦有事,将孤立无援。今天我国在国际上所以有一定的发言权,除了主要是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外,还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我们一边,他们是我们依靠的对象。
第二,在经济上即使不把我国变成美国的附庸,也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发展,尤其将严重制约我自主创新。如果按照弗格森期望的那样,永远维持现在这种由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又把赚来的钱购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不用费力地去消费、享受的这种他所认为的“最佳模式”,那我们就难以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也无法实现。(钱文荣)
三代大学生的饭碗
三代大学生的饭碗
2009年,大约611万的毕业生,他们很苦。因为就业压力而自杀的石家庄女生让世人扼腕,而更多的人还在因为工作问题而每日奔波焦虑。
南都周刊封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江湖的风云变幻决定着个人的饭碗和命运。
2009年,大约611万的毕业生,他们很苦。因为就业压力而自杀的石家庄女生让世人扼腕,而更多的人还在因为工作问题而每日奔波焦虑。温家宝总理也感慨,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种忧虑背后是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毕业人数多,工作岗位少,而今年又是惨逢全球经济衰退。
反观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虽然也要到处投简历面试,但谋个饭碗似乎并不难,他们可以通过市场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可以让国家给自己找个归宿。
再往前的十年,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们似乎就根本不用为饭碗发愁。天之骄子,国家统统包办谋生问题,虽然他们也会因为想留在心仪的地方,想找个心仪的工作而绞尽脑汁,但毕业之后,生存并不是一个问题。
我们选择讲述三代毕业生的故事,最早是光荣与梦想,后来是理想照进现实,如今是一地鸡毛。故事主角虽然个案不是很多,但至少可以管窥三个年代的社会以及毕业生的命运。看看中山大学学生的找工经历,或许也可以推测暨南大学、华南师范等高校学生的困难。
或许并不是学和用脱节的问题,或许不是大学生素质变化的问题,或许也不是扩招的问题。
这个背后有高校就业体制的变化的因素,有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有总体失业人口增加的可能,有对大学的定位的再思考问题。
而需要再强调的是,认识个人的命运,得先认清你所处的社会特征,以及这个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我们或许要根据这些判断改变意识,或许要根据现实加大付出。唯愿我们的毕业生们能在困难面前更加勤奋,过上温饱以及更好的生活。
光环褪色走向普通劳动者
关于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曾经显示,截至2005年,在15岁至29岁的青年中,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无疑,大学生找工难的背后,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目前青年就业形势整体困难的写照。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记者· 张守刚
2009年4月12日,在一次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近3万学生进场求职。摄影 施梓庆
有人概括说,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读书比吃饭还重要,如今俨然已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一手数着钞票,一手遮掩着内心残留的理想主义。而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有用没用成为他们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精神贵族”逐渐难敌“财富人生”的诱惑,有产有闲成为生活目标。到了这些年毕业的大学生,只剩下一句话:我们活得好辛苦。
看看这几个月发生的毕业生求职悲喜剧。石家庄女大学生投水自杀,身后留下10万字的求职日记;北方工业大学15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上网“拍卖”,叫价月薪2000至3000元;还有济南女生街头发求职启事,应聘“专职太太”……
“2009大学生就业”大戏刚拉开大幕,就被渲染得如此悲壮。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称,截至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未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
大学生不吃香了,“海龟”派也早已不再光鲜。一位国际猎头公司经理听说记者正调查大学生就业,极力建议采访“海带”(海待):“你想采访几个,我给你介绍几个!”而那种家里花四五十万元送出国镀金,归国后被迫在小县城卖保险的“极品海龟”,也着实存在。
天之骄子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狼狈。面对悲惨世界,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到底是为什么?
有的说是经济危机。今年3月,上海对外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地逾半数外企今年不招收应届生,其他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岗位数量也极有限。如果将就业问题归之于金融危机,那为何去年还有100多万大学生未就业?
还有的怪罪于高校扩招。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到611万人。但问题是,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抱怨自己的大学生太多?
我们不妨从80年代、90年代与当下,这三个年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来重新审视眼下所谓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摘录一个让生于70年代、80年代的人感到心酸的段子: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
……
问:我们这一代到底招谁惹谁了?”
这一代没有惹谁,他们的心情之郁闷也可以理解。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基本不用为饭碗问题发愁。于是,有网友呼吁:恢复分配制度!但所有人都明白,“美好时光”已经不再来了。
内地毕业生分配制度,最早于1951年由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事甚至由当时的共和国总理亲自来抓。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沿袭计划分配制度,那时候大学生是各单位争抢对象,只要是大学生,抢来再说,干什么再商议。
1987年,是大学毕业分配制度的一个转折。那一年,首次出现大学生被接收单位退回的现象。经过两年摸索,国务院于1989年批转了当时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报告”,这也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选制度的开始。于是,9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也开始投简历面试,但通过市场选择个人喜好职业的同时,还可以指望国家给自己找个归宿。
随着1999年大学扩招的引擎强势发动。各大学人满为患,于是,开始在天南海北迅速建设“分校别院”,四处飘荡着“建设国际一流名校”的口号,上大学费用也一路飞涨,大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制造的产品,“就业难”开始成为社会话题。
无疑,毕业分配制度的变革是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市场化。而从先前的分配制度到现在的自由选择,毕竟一种进步。
自由选择,意味着你可能不选择任何用人单位,也可能没有任何用人单位选择你。
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于2005年联合推出《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15岁至29岁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当年,我国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大学毕业生一般在22-2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处在以上调查范围内。由此可见,大学生找工作难的背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目前青年就业形势整体困难的写照。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是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经济发展模式拖累优势群体
我国大学生占人口比率不高,却难找到工作。近几年,我国经济以9%、10%的速度增长,但主要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不同于当年日本经济依靠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记者·罗小敷 实习生·李颖娟
2008年11月,河南郑州的一场招聘会上,求职者冲破保安防线。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究竟有多严峻?公开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将有611万大学毕业生,除去国家计划招收的30多万研究生,剩下的90%以上要面临就业问题。如果按照70%的就业率计算,将有170多万人找不到工作。
然而,这可能是乐观的估计,因为今年还得考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就业难问题年年都在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就业难?大学生究竟何时找工作不再难?记者专访了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
10个专业集中三成未就业生
南都周刊: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不到95万剧增到今年的611万。从社会人口发展结构来看,如何看待这个数字?
王伯庆: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15%以下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15%至50%转入大众化阶段,50%以上的则是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8-22周岁的人口中,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占人口比率相对还比较低。
南都周刊:为什么比率不高,大学生却难找工作?
王伯庆:今年就业难,有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大学就业难问题已经存在好几年了。综合来说,有这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我国经济以9%、10%的速度增长,但这些增长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的,对大学生的需求比较有限。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也处于10%的高速增长阶段,但它依靠的是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因此,当时日本的大学生非常抢手。所以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大学生的求职本不应该成问题,之所以我们出现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不是一个对大学生有较大需求的高速增长,而是依靠农民工的高速增长。
另外,高教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服务产业的需求。服务产业,不仅仅指餐馆、娱乐,还包括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公司这类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事实是,一方面这些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比如说,IT公司常抱怨招到的大学生虽然学的是 IT,但却是10年以前的技术了,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变化脱节。
第三是供大于求的专业盲目扩张。我们曾做过一次调查,2007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有约30%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的10个专业里,我们国家有500多个本科专业,说明这10个专业确实是严重过剩了。但是明知道这一点,为了能够收学费,扩大办学规模,很多学校还是通过跑关系来争取设立这些专业,比如法学、计算机、艺术、体育、新闻等等。这些不具备办学条件强制设立的专业,都属于“三鹿奶粉专业”,学生花很多钱去读,最后找不到工作。而且现在就业再差的专业,学校都称其就业率是80%。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个惩罚机制,让高校就业率透明化,让消费者和市场来优胜劣汰。
许多大学生本来是卖不掉的
南都周刊: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王伯庆:从长远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最重要的,给大学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其次,要改进大学教育,真正能够跟随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还是控制供大于求的专业,如果一个大学已有的专业就业特别差,国家一定要痛下决心让学校砍掉这些专业,而将招生的权利只保留给那些办学条件好、就业好的学校。比如说法学,北京大学这些有实力的学校可以办,但高职高专等也办法学就没有什么意义。
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有效解决问题。现在政府推出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当兵也好,当村支书也好,考公务员或者自主创业也好,都是临时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大学生自主创业毕竟是少数,即使在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不是主流。
南都周刊: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外有何经验?
王伯庆:国外政府一般不会单独为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措施,这样做会对没上过大学的人不公平。更多的还是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下很大功夫,让大学生能够满足需求。
大学生在发达国家属于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要找工作相对容易。政府需要改善的不是大学生就业数量,而是就业质量,但是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还是大学生就业数量。外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一个办公室、两个工作人员,给大学生提供就业资料。这是因为他们在培养的环节中就已经能保证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它“生产”出来的产品首先是市场需要的,因此不用花很大功夫去推销,而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许多本来是卖不掉的,只有拼命往外推销。
80年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国家包养
1980年代是一个单纯且怀揣梦想的时代,读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便能获得心灵最直接的温暖和抚慰,而“理想”一词,还在大学生的字典里闪闪发光。他们被崇高的使命感激励着,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国家 “包养”的体制也让他们终身有靠,从而不用太多考虑形而下的苦恼。
编辑 吴金记者·王越 北京报道
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子。那时候的中国大学生,衣着朴素,理想高蹈。
考上大学,等于捧上“铁饭碗”
已经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多年的邓映如是北京大学中文系81级学生。他至今还记得,1985 年那个溽热的7月,他在一天时间内办好了自己的户口和粮油关系,并在当晚便带着单薄的行李,踏上了返回故乡湖南的火车。全系同届有51位同学,大概只有六七个人像他这样回到了故乡工作,其余的全部留在了北京。
那尚是人们习惯以45度角仰视大学毕业生的年代。作为奇货可居的稀缺人才,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当年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张华为了救落水农民不幸身亡时,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是不是值得用大学生的命来换农民的命。尽管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二人的生命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这场讨论,足见大学生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在邓映如毕业这一年之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一直采用“单轨制”,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招生,大学生除了可以公费读书外,每月还能领到数十元助学金,基本能够支付自己在校的日常开支。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采取“统包统分”模式。简单而言,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享受国家干部待遇。换句话说,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接受了国家的“包养”,捧上“铁饭碗”,从此终身有靠。更不用说邓映如所在的北大,是令所有中国学子都心向往之的顶尖学府,而他的文学专业,在当年也一度炙手可热,就业对于他们从未成为一个问题。
邓映如说,平均每人有五六种就业选择,对他和他的同学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从理论上说,当时毕业生要完全服从国家的安排,并无自由选择空间,但实际上,处于象牙塔尖的一流学府毕业生大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爱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而且几乎毋庸置疑的,也都会得到无比热情的反馈。“不要说拒绝,就连‘考虑考虑’这样的托辞都没遇到过。”
碗里的饭不对胃口,也得往下咽
当时中文系毕业生大致有几个去向:媒体、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企业,对于大多数怀揣着文学梦,希望在专业领域内有所作为的热血青年们来说,其理想程度依次递减。所以,如今绝对会令毕业生们趋之若鹜的去国务院、人大常委会担任公务员的就业机会,对当年的邓映如和他的同学们却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不过,在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中,有一位后来成为了耀眼的政坛明星。他是胡春华,这位1979年以全县最好的文科成绩考上北大中文系的湖北省五峰县人,1983年被分配到西藏团委任干事,现在他已经是河北省省长。
邓映如比胡春华晚两届,他的同学大多选择了报纸、杂志等媒体,一方面能够发挥专长,另一方面也不会远离文学。也有些人去高校从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只有少数人进入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而进入企业从事行政工作这条路,几乎没有人考虑过。
邓映如的理想是做一名“铁肩担道义”的社会新闻记者,所以他也早早联系好了几家媒体,准备做进一步选择,却没想到一个偶然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改变了他为自己设定好的人生轨迹。
“国家指令性计划”,又是一个富有计划经济时代特色的名词,通俗地说,这是国家亲手包办毕业生与某些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姻”。打个比方,假如煤炭部所属的淮南煤炭学院想引进北大毕业生,那么可以通过煤炭部申请向北大要人,摊上指标的毕业班就必须要有一个人顶缺,而一般情况下,来自用人单位所在省份的毕业生会成为首当其冲的选择。所以那一年,一个去向是湖南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落在了湖南籍毕业生邓映如身上。
“铁饭碗”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它的弊端——固然不愁没有饭吃,但倘若碗里的饭并不可口,也只得硬着头皮往下咽。当然,不是不能拒绝国家的安排,但那同时也意味着无法获得学校开出的介绍信,无法证明自己是北大毕业生的身份和社会关系,更无法到其他任何一家用人单位报到。
年轻的邓映如在沮丧和无奈中度过了1985年的三四月份,毕业生办理户口留京手续的截止日期也过了,原本一心想留在北京的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回湖南,去他从未期望过、也全无了解的单位奉献青春。
二十多年之后,邓映如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是不胜唏嘘。虽然在他离京的前一天,学校分配办突然通知他已经另有人顶上了“指标”,可北京也已注定不再是他所能停留和大展身手的舞台。他回到湖南,在从前一位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与自己专业比较对口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做编辑。时光一晃就到了现在,他的记者梦成了个一生难以释怀的遗憾。
“包办婚姻”转向“自由恋爱”
也许晚几年毕业,邓映如的选择和命运都将有所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就业制度的相应变革,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自此,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开始向“双向选择”逐渐转变,供需方“自由恋爱”的曙光照进了铁桶一块的“包办婚姻”。
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在中国社会中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
到1988年,北大中文系84级学生韩敬群毕业时,毕业生们的就业形势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相比师兄那一届,“计划”的色彩淡了许多,可他们面对的选项也明显减少。尽管从专业关联度、社会美誉度和收入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媒体对于中文系毕业生来说仍然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引力显著提高。在韩敬群的同届同学中,就有好几位忍受着专业不对口的不适,去了南方的海关系统。
当年学习成绩优秀、年年能拿奖学金的韩敬群是班里公认的搞学术的好苗子。本科毕业后,他又留校读了三年的硕士研究生。
时值80年代末,以加速度飞快积累的物质财富让人们的思想遭受着摧枯拉朽般的冲击。也是在这个时候,“卖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论调一天天甚嚣尘上。坦白地说,高校年轻教师的惨淡待遇让学生时代的韩敬群受到不小的震动,另一方面,他也不愿在“每年必须发多少论文”的压力下被动地亲近他所热爱的文学,所以,还没到毕业分配的时候,他就明确了一件事:自己肯定不会继续留在高校里。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虽然年龄上差着几岁,但对于同是“60后”的邓映如和韩敬群来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文学和文字相关领域里建功立业,是他们毕业时一致追求的首要目标。至于工作的薪酬待遇,完全不像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会成为许多毕业生择业的决定性因素。
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国家干部邓映如的起始工资级别是23级,领到的第一笔工资有50多元,一年以后转正,工资涨到了80元左右。刚去时,出版社在一个工厂的招待所里包了几个双人间,免费提供给新分来的大学生暂住。不到半年,又给他在一套三室一厅的宿舍中分了个带阳台的房间。没有居住成本,邓映如不但养活自己绰绰有余,而且每月至少可以存下一半工资,寄给在老家的母亲。对于他们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几年后成家的时候,只要领了结婚证,就可以申请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房,每个月只需象征性地付点租金。“消费”这个词之于他们是陌生和隔膜的,一无动力,二无能力,三无市场,单纯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较小的压力。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韩敬群的起点相比师兄要高上许多,因为有研究生学历,他进入出版社后首月工资是170多元。和他是大学同班同学的妻子的工资与他差不多。两个人收入加起来有400元左右,但他的感觉仅仅是够维持正常的生活,远不如师兄宽裕。
他记得毕业后不久有位同学帮他们搞到了一台日立电视的指标,价格约折合人民币3000元,相当于他们俩大半年的收入。思想斗争了很久,他们决定买下。基本全无积蓄、也很难从清寒的父母那儿得到支援的他和妻子四处告贷,终于凑出了这3000元,之后便过了好一段拼命省吃俭用攒钱还债的窘迫日子。几年后他们有了一间19平方米的小平房,虽然挤迫,可在大多数还居无定所的同学们看来,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在韩敬群安贫乐道的同时,他的87级师弟王旺桂抛弃了北京某国营制药厂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南下广州,成为第一批“下海”试水民营经济的弄潮儿。王旺桂说,之所以做出这个勇敢的决定,一是因为广州那家广告公司可以给他开出高得骇人的1500元月薪,二是因为相较原来炮制公文的活儿,他的文字驾驭能力在新工作上要有用武之地得多。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从邓映如,到韩敬群,再到王旺桂,北大中文系毕业生们的去向越来越分散和多元。韩敬群大略地算了一下,加上中途转行的,他的同班同学中现在真正从事文学相关工作的人占比不到一半。仍对文学怀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他虽然在出版行业已经算事业有成,却还是把自己归入了“失意者”的行列。现在自己经营着一家文化公司的王旺桂也与师兄心有戚戚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
作为曾经的大学毕业生和如今一届又一届新的大学毕业生的领导,韩敬群常常为他的后来者们感到莫名的担忧。他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压力、迷茫、不安全和不确定。和自己那时候相比,他认为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而大学毕业生们能得到的机会也少多了。
而他的师兄邓映如用了更直白的比方来形容大学毕业生贬值这一事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过高中的人已经算了不起的文化人,可是到了80年代,上过高中的人比比皆是。如今大学毕业生的普遍程度,与80年代的高中生大致相当,相对而言含金量不如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因此也不能期待受到“天之骄子”那种抢手的待遇。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社会对于人才的起评线已经提高,这是时代的进步,却并不意味饭碗的绝对数量在变少。
让邓映如和韩敬群都忧心忡忡的,是越来越畸形单一的评判“成功”的标准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之后职业生涯的影响。仿佛当官与赚钱才是成功的标志。
韩敬群说,直到现在,他们同学聚会时都不会把挣钱多少、官阶高低作为相互比较“成功”与否的标准,大家衷心佩服的,仍然是那些才华横溢、能写出好作品的同学。然而他也很理解当下的毕业生们在就业过程中愈发直奔主题的思路,毕竟他们初出茅庐就要与残酷的生存短兵相接,连缓冲和喘息的机会都很难有。同情、着急,可是爱莫能助。
2008年10月,北大中文系84级同学举行了他们的毕业二十年聚会。在为这次聚会专门制作的纪念册上,韩敬群在后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
90年代大学生:双轨之下,不愁工作愁选择
1990年代是个过渡的年代,统分和并轨收费并存,又恰逢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既没有统分制下的拘束,也没有市场化后的就业重压,尽管不再是昔日无上光荣的“天之骄子”,但也没沦落到今朝“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他们在尽享择业自由的同时,也第一次有了“乱花渐迷游人眼”般的欢乐烦恼。
南都周刊编辑 张鹏记者·石宴瑜
1994年,假期中的一群大学生悠闲地乘坐小船沿长江游玩,他们那代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就业的压力。
过渡生
看着报纸、电视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铺天盖地般的报道,在媒体工作的何燕会不禁感叹世道之艰。
何燕是中山大学中文系1994级的毕业生。1994年,对熟悉中国的高等教育变革的人来说,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另一个历史节点。那一年,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明确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
包括何燕所在的中山大学在内的37所部属重点高校则是并轨收费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四年后的这届毕业生达到了创纪录的106万人,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当时,国务院还特别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处理好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1998年毕业生工作的安排工作。
“1998年我毕业时,找工作就已经有里不良的苗头。” 何燕说她至今仍清晰记得毕业前的一幕幕场景。
“讲台上的系党总支书记邱国新老师仍旧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面带笑容着讲出的话也没让我们感到有什么不同。”何燕说,1997年年底,在中文系94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指导会上,邱老师说了很多话,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只有两句话是重点,一句是“各位靓仔靓女们,你们该考虑投点资,买套正式的衣服去面试”,另一句是“93级的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相当不错,你们不用担心。中文系的学生就是万金油,只要愿意吃苦,到哪里工作都可以胜任”。
“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相当不错,为啥还提醒我们万金油、吃苦?”当时不解的何燕现在觉得老师是在有意给学生一些隐约的暗示。
在开这个会之前,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像何燕一样,对于就业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过去的三年大学生活,大一忙着参加广播站、合唱团和话剧社等社团活动,大二忙着考英语四级和计算机,大三又一轰隆准备过英语六级和实习,进入大四,除了要写毕业论文,还要准备登上社会的大舞台了,那种感觉有点蒙。
隔壁402宿舍的冯樱是少有的目标坚定者,她入学时就规划好了未来就是要做记者。亢小燕则打算做警察,她总是笑着说“穿上警服多有型啊”。同班那两位爸爸都是房地产公司老总的广州女同学,更是一早就明确不会参加系里的任何推荐,她们早就有了前程:一个确定会进爸爸的公司,另一个则会到某大报的体育部。
大多数同学都不确定自己打算找什么样的工作,只是笼统地知道,最好是份能解决户口、稳定的工作。班上66个人里,除了6个保送读研究生的,近50人都报名参加了全省公务员资格考试,这些情况都在邱老师的意料之中,因为历史证明,进入政府机关和媒体的中文系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笼统或是没规划并不重要,因为他们都坚信,工作总会有,面包也会有,而且还不会差到哪里去。
信心
隔壁宿舍的美女英子总是给大家说她哥哥、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1991级毕业生西门的经历。 “我哥哥他们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是自己找工作,因为学校推荐的单位大家都瞧不上,像福建省图书馆,到他们系里要人时,大家一听这种单位,就嚷嚷‘当图书管理员啊,谁去啊!’他们看中的可是银行、海关、外企这样的肥缺。”
英子还说,他哥哥的一位同学毕业去了海关,一报到就分了两房一厅,那福利真是好得让人羡慕。当时签下来单位后,这位同学请大家喝酒,大家都开玩笑说,“海关这种单位很危险啊,诱惑多,你可千万别栽了被抓啊!”几年后据说这位海关老兄果真被抓了,罪名是协助走私受贿了几百万,当然这是后话。
“中大不比厦大差,咱们找不到海关、银行,工商、税务应该可以吧,没有两房一厅,咱总会有个单间的破宿舍吧!”英子的话让大家信心满满,于是何燕和她的同学们没事时会畅想未来的新单位以及单位给自己的房子。
何燕自己也相信自己能谋个不错的职位。她的信心来自于广州美术学院1998届的一位外号“老陈同志”的老乡。尽管老陈的专业比较冷门,但班上的同学在毕业前都在广州找到了下家,而且大多自己找的。老陈他们没毕业时就几乎都做着兼职,甚至有个同学还没毕业就已经挣了40多万了。
“冷门的专业,都能在广州全部谋到职位,万金油的中文应该也不会差。”每想到这里,何燕总能找到乐观的理由。
事实上,这一届中文系的毕业生在广州确实有着不错的机会。1998年2月,广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1998年申请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补充通知》里,明确指出要优先录用“本科以上的机械制造、计算机和中文秘书等紧缺专业”,而国际贸易、国际会计、经贸英语等专业学生将限制接收。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中文系的学费是每年2500元,热门专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会计则是3500元,学费低的反而优先录用,学费高的却是限制接收,真是一个讽刺。”现在的何燕回忆时总会笑。
事实上,机会确实不少。
1997年的秋天,广州依然炎热。学五饭堂门口的公告栏上,就陆续出现了花花绿绿的海报,宝洁、壳牌、华为,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已开始陆续进驻中大“招兵”了。
等待
对于中文系的毕业生来说,外企并不是最有吸引力的工作,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努力地各取所需。
“双向选择”的政策出现于1988年,与以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政策不同,学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选报志愿,采取由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就业方式。在这样的政策下,学校不再拥有绝对权力,毕业生开始有了择业自主权。何燕那届并轨生,仍然是在双向选择中“自主择业”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企、民企,只要有单位接收,学校都会放行。
但是要想找份好工作,到底该做些什么,何燕心里并没有底,只知道同别人一样添置行头,赶制简历。
在老师的指点下,班上的男生开始买西装,女性买套裙等。何燕20年的人生里也第一次穿上了黑色套裙。“这套毛料套裙价值480元,牌子是百图的,而我一个月的伙食费也才不过350元。”不过后来听师姐说广州火车站附近的白马时装城很便宜,班里有个海南女同学去买了两套衣服才花了300块钱,这让何燕曾经骂过娘。
接下来是制作个人简历。因为大部分同学都在媒体实习过,资料基本都是一叠厚厚的剪报。学装潢的同学义务帮忙设计封面,舍得花钱的同学更是用高级纸把简历分成几个颜色区,以区分简历中不同部分的内容,对于,照片大家都明白,虽然用人单位不会以貌取人,但把照片弄得漂亮些总不是坏事。
何燕他们同学都知道的一个小插曲是关于李武的。他是班上最后一个签约的人,当时,一个报社听说他还没落实工作,而报社正好就有一个进人名额,就通知他去面试。他的副总编后来喝酒时告诉他,面试其实就是想看看是不是“歪瓜裂枣”,看到他模样端正后什么也没说只扔下一句话“好,签约吧!”
但也有些工作不是长相好就能决定的,还需要加分的“软件”,比如是否入党。1998年公务员的招考中,有部分职位明确要求只招党员。何燕班里只有一批大三时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毕业前,这拨人中里只有部分能发展为预备党员。为了争取这张王牌,有人开始“使暗劲”。班上有个女同学,性格乖巧,在同学里人缘挺好。找工作的这段时间,她很少住在宿舍,于是在考察表现的时候,有人打了小报告说她住在男朋友那里。再后来,公布名单时她果然落选了。
欢喜
大多数没有背景的同学,只能等待用人单位到系里挑人。老师们会根据对方单位的要求酌情推荐若干人,而她们每天都会穿得一本正经,等待机会来临,然后,在机会中选择更合适的。
时间到了1998年4月,班里有半数以上的同学都落实了单位,尤其是外省生源,因为学校之前声明,过了4月就将把档案转回生源地。
当时同一个宿舍的六个人中,有两个基本敲定进机关端起公务员的铁饭碗。家在北方的何燕虽然心里着急,但还在等待,她手头已经有个垫底的单位在惠州,但她却希望留在广州。
何燕的命运在4月中旬敲定。那时广州正是回南天,天气潮湿,在去资料室路上的何燕被老师叫住,“广州一家国企党群部门要招人,你来试一下吧。”老师说。
“哦”了一声后,何燕参加了面试。三个月后一男一女的面试官,成了她的上司。
1998年,广州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城市建设口号,对参与建设的企业用人也有特别政策,允许申报接收毕业生的时间延长至4月30日。何燕正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录用她的企业是参与广州建设的重点企业,所以,何燕如愿留在了广州。
几个月后,同宿舍6名女生中,来在中山的小虾回到家乡,她进了移动公司,广州女生gigi进入了广东电台做起了编导兼主持,靓女莹则到广州另一著名高校做行政工作,两位过关斩将的女生则如愿端起了铁饭碗,何燕进入国企。
如果按现在的行情来说,同宿舍的6个女生的工作都不错,甚至令人艳羡。
11年后的今天,她们同样都混得不错。有句话说得好:毕业的那刻起,阶级就划分了。她们的起点阶级都不赖,所以现在也不赖。
几天前,在中山大学体育场举行的招聘会上,当看到一名瘦瘦的湖南大学的女生,被广州一家汽车企业拒绝了简历,而原因是“我们只招本省高校的毕业生”时,何燕明白,开放包容的广州,现在已不是个可以让人圆梦的地方。
每个人都明白,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大学生人太多了。
如今:京穗大学生,“飞人族”求职记
经济危机、大学生、找工作,当这三个词在2009年的春天碰撞在一起,面对一职难求,大学生“求职飞人”越来越多。附近省市的招聘会,坐火车去;远一点的,坐飞机去。“哟,又来面了。”经常在火车、飞机上遇到有同样经历的“飞人族”,他们也会会心地打声招呼。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记者· 张守刚 实习生· 吴敏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的女生,从左到右依次是吴玉琴、张洁、张彦箐、张瀛,她们同住在一个宿舍。但并不是人人都找到了归宿。
吴玉琴:同时拿到省农行和省移动客服部的offer,她最后选择去农行。从去年9月开始,她就网申了几十份简历,但很多都石沉大海,在深圳、广州的几场双选会投递简历也没成功。面试移动时从去年11月26日一直到今年的1月16日,其中经过了1 轮笔试和7次面试“马拉松”式的求职,非常艰难地拿到了offer。
张洁: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情报学专业。2008年9月底在网上报名、投递简历;通过了简历筛选关后,10月上旬来到上海,参加了交大的笔试和面试。
张彦箐:前几个月忙着报考中大管理学院会计系的研究生,可惜没能考上;现在打算回家乡,报考甘肃省公务员选调生考试。她坦率地说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清晰。
张瀛:保研到中大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刚上大四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允许跨专业保研的名额只分配到3个。她精心准备了笔试和面试。(记者谭伟山 实习生童华灵)
为了告别的聚会,先把找工的烦恼抛一边。2008年12月31日晚,广州大学城广工宿舍外新觉青年公馆的空房子,有免费啤酒和音乐。这或许是大学城首个民间音乐团体——南噪3乐队——校园生涯的最后一唱。这天晚上7点一直放歌至凌晨,吸引了超过 600名在校大学生前往聆听。 谭伟山 摄
4月17日,北京西站。23岁的女孩陈丽敏脚步匆忙,踏上了一列去河北石家庄的火车。今年将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毕业的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加求职考试了,失败、失败、再失败,一再击溃她骄傲的心。“现在的选调生考试,都很黑。”她叹息说。
经济危机、大学生、找工作,当这三个词碰撞在一起,2009年这个春天,在毕业生的眼里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不厚道”,中山大学人文学院05级的男生廖飞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应聘感受。作为中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每年来中文系招聘的知名企业络绎不绝,而今年,来的多是些连名字都叫不出的小企业。
“江门一个摩托车厂的文秘都要求研究生学历,佛山一个镇政府要求至少做过学生会副主席,这都是什么条件!”
两三人签约,一两千月薪
3月下旬的一个深夜,陈丽敏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走在广西桂林的街道上,心中一片悲凉。
白天的遭遇让她窝着一肚子火。为了参加这次毕业选调生考试,她从北京杀到桂林,忍受着小旅馆比平日高出两倍的价格,不曾想中午的时候竟被赶了出来。一脸横肉的老板给出的理由是:“这房间一直有人预订,中午得给人做钟点房。”一个文弱女孩有什么选择?她走出旅馆,门外下着大雨。
下午,她买了次日早晨7点返京的车票,不愿意再看旅馆老板的脸色,她决定到火车站将就一夜。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迷糊到凌晨3点的时候,她被查票者叫醒了,然后她被勒令走出大厅,这次的理由是“你的车时间还早”。一天之内两次被逐出,她走在清冷的街头,打了几个哆嗦,觉得“只剩下半条命了”。
“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陈丽敏是那种文静安分的女孩,事业上没有野心。她的梦想是有份稳定的工作,工资能养活自己,然后嫁个好老公,过安稳日子。她的专业是公共管理,考公务员算是比对口,但几番考试下来,她发现自己离这个梦想似乎越来越远。
最早,她报考国家公务员折戟沉沙,然后,北京、广东、上海、桂林??她四处参加公务员和选调生考试,一面疲于奔命,一面不断接到分数没有过线的噩耗。按照最初的设想,她把老家桂林市的选调生作为“保底的工作”,因为选调生虽然也属于公务员,但一般是到基层工作,竞争相对小一些。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可笑。“选调生考试都比较黑,像我这样在桂林一没背景,二没势力。肯定没戏。”
陈丽敏也许没意识到,她争取的公务员职位竞争是多么的惨烈。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104万余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大大高于去年60:1的比例。北京某些部门的录取比例更为悬殊,以北京海关为例,计划招录6 个职位共100个公务员名额,但有11559人报考,录取仅为116:1。而中残联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岗”一职,其4723:1的竞争比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之前的2月份,陈丽敏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招聘会。快下公交车的时候,她问售票员“国展怎么走”,售票员眼也没抬,回了句“跟着人流走就行!”让她大感意外的是,那天她投出数十份简历,却没有一家单位给她面试通知。
“我不大会跟人说话,还是网上应聘比较好吧。”她想。但随后的网投结果也不妙——几百份简历出去,除了几家小得可怜的私企,没有一个像样的单位给她面试机会。
陈丽敏对职位的要求并不高:“我觉得月薪2000元就行,然后给我上社会保险。”她也知道,这份薪水在北京连基本生存也很难,每个月租房就去了至少一半。“心情差的时候,总是想回老家,但回到家了,又觉得北京真好。那种落差好大。”
她内心纠结,摇摆不定。
陈丽敏的宿舍共4人,一个出国的,从读大一就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一个考研失败的,决定明年再考一次,也可以暂时避开今年的就业危机。还有一个就是跟她一起找工作的是刘苒萌。
刘苒萌家在北京,找工作比起陈丽敏有些优势。“4月初,北京有个国企到我们学校招聘,要求是中共党员、北京市户口,符合这个条件的我们班里就两个。”两次面试下来,刘苒萌很顺利得到了这个职位。但谈到薪酬,却让她傻了眼:月薪1500元。“这个钱在北京没法活啊,我还得继续找。”
但这显然给了陈丽敏更大的压力。“苒萌之前没找到工作,别的宿舍同学也没有动静,我没有着急。但现在,我有点急了。”陈丽敏低声说。她还听说4月底如果没找到工作,档案就可能打回老家,这个没有确认的消息让她多了几分紧张。
她有个外号叫“哼哼”,问她什么,她就嗯哼几声。她比较懒,喜欢睡觉,早上10点钟起床算正常。起床后先打开电脑,去洗漱一番后,就坐在电脑前看网络小说,这是她之前的惬意生活。“她好像生活在幻想中。”她的舍友说。
现在,惬意生活彻底结束了。她开始睡不着,早上7点就会早早醒来,脑子里全是如何找工作的事情。
班里男生的求职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徐方宇是班里的团支书,现在工作一点谱也没有。他的精神状态跟陈丽敏有点相似,“表面很闲,不知道该做什么,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
作为班干部,他对班上同学找工作的情况比较了解。班里一共有40人,出国的有两三个,考研究生的有一两个,其他的找工作,而现在签约的仅有两三人。“大部分还没有着落,大家都很彷徨。”
在大学城最后一次演出后,毕业的钟声也已经敲响。曲终了,人就要散了,明天大家各奔东西,该考研的考研,该找工作的找工作。 谭伟山 摄
雕塑专业的2009年应届毕业生杨先挺对找工作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毕业创作上。 摄影 戴会锚
找心理老师谈心的人多了
说到今年的就业情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办的工作人员也连声叹气。“很一般,比起去年差得多。”去年,政治学院公布的就业率曾高达91.67%。班上几位同学跟记者说:“今年学校是指望不上了,还是得靠自己。”倒是学工部有个心理咨询中心,这几个月去那里找老师谈心的毕业生多了起来。
徐方宇是考研落败后,才加入求职大军的。今年2月7日,他走出研究生考试考场的那一刻,就知道考砸了。“没什么招了,开始找工作吧!”招聘会与网络投简历双管齐下,没什么效果,参加了五六次大型招聘会,仅仅获得了两次面试机会,“是保险销售类的,不是很合适。”网上回音更少,投100份,有回音的仅有一两份。
对这样的就业惨状,徐方宇和他的同学们刚入学的时候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们学校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高考的时候提前录取,很多人分数比北大的录取分数线都高。那时候觉得工作肯定不用愁。没想到会是这个样子,心里很不舒服。”
事实上,他们的境况还远不是最差的。刘苒萌有两个高中同学,一个在北京联合大学,一个在北京城市学院,从来没跑过招聘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肯定找不到工作。天天就在家呆着。”
打”飞的“四处求职
对张萧萧来说,北京与广州并不遥远。这个中山大学人文学院应届毕业生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众多面试信息和日程表:
3月16日 上海
3月20日 上海
3月22日 广州
3月25日 广州
3月28日 北京
……
整个三月里,这个“空中飞人”累积的飞行里程都够去一次北极了。为找工作下如此血本,也许只有今年的毕业生才做得出来。
时间倒回2009年3月9日,中大的考研初试分数公布,张萧萧的英语分数太低,录取无望。“压力似乎是一瞬间袭来的,这回不找工作不行了。”当晚,他开始上网寻找招聘会信息,并在网上订了一张去上海的机票。“买的是一大早的,便宜一些,6折。”
4月19日,坐在宿舍谈起这些时,张萧萧有些不好意思。“当时真的是急了,所以病急乱投医。现在想想,很幼稚。”他还记得,去上海的第一个面试,由于刚下飞机,又睡眠不足,他把应聘公司的名字都弄错了,于是很客气地被请出了门外。
在北京、上海,张萧萧第一次体会到被忽视的痛苦。“在北京、上海说起中大,他们都不感冒。”和北大、清华、复旦的学生一起面试,张萧萧感觉并没有太大优势,每次轮到他时,面试官总是不冷不热。“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觉,反正那种滋味不太好受。”
自考研失败后,这一个月的空中飞人生涯,让张萧萧花去了5000多元的飞行求职费,除了父母赞助的2000元用来添置了西装,其余都是他积攒的奖学金。张萧萧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没有向家里要钱。“三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啊。”这个腼腆的男孩苦笑着说,“最后不得不沦落到每天吃饭时间就蹲点蹭饭。”
4月2日,对于张萧萧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他终于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在广州一家事业单位做企业内刊。“工资不是很高,2000多,勉强够生活吧。”这时的张萧萧,语气中已透着轻松。据说,这在他们系里还不是最低工资,有些同学签了佛山的一个小家具厂当文员,起薪只有1500,比较下来,张萧萧觉得这样的条件已经算可以接受。不管怎么说,这只是第一份工作,他决定先不计回报地好好干。
一职难求,像张萧萧这样的“空中飞人”,越来越多。附近省市的招聘会,坐火车去;远一点的,坐飞机去。“哟,又来面了。”经常在火车、飞机上遇到有同样经历的“飞人族”,他们之间也会会心地打声招呼。
同宿舍的廖飞来自北方,是个自信而健谈的人,他归结的面试秘诀是“能写、能说、能应酬,三者必居其一”,这三条似乎他都占满了,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再加上学生会副主席的头衔,这些都为他赢得了不少的offer。但说起自己的找工经历,廖飞的神情突然暗淡了许多。旁边的孙子峰捅捅记者暗示道,“他可是心里受过伤的人啊。”
深圳一家国企是廖飞面试的第一个单位,他面试的职位是董事长助理。过五关斩六将来到最后一轮面试,董事长的第一句话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请你向别人介绍一下我”。廖飞当时一下就懵了,他根本没做过这方面的准备。“没有做好功课,怎么做我的助理。”董事长淡淡地说了一句。
“这句话真的把我吓坏了,只能低着头不说话。”平常神气活现的廖飞傻了眼。为了缓和董事长的情绪,他拿起一旁的功夫茶壶,不停地给董事长倒茶。“功夫茶要滚水,瓷器又不隔热,回来一看手都给烫红了。”廖飞有些尴尬地笑着,“不过最后,我还是没进。”
最后,廖飞选择了去政府机关工作,“稳定是大前提嘛”。说着这话时,廖飞神色平淡,并没有半点喜悦,旁边的室友杨曦插话说,“为了这份工作,廖飞一直觉得很对不起杨楚。”
气氛一下安静了下来。廖飞点起一支烟,故意用一种轻松的语调说:“这也是没办法的,无心栽柳柳成荫啊。”原来廖飞和杨楚都报考了那个职位,但廖飞过线了,杨楚差0.7分。“那都是他复习公务员的书。”廖飞指着杨楚桌上一堆半人高的书说,“他从大三就开始准备了。”
对于考前一个月才开始复习的廖飞来说,这样的结果让他觉得不是滋味,仿佛他是那个背叛兄弟情义的小人。“社会就是残酷的,我们都明白。”廖飞让烟雾围绕着自己,看不见表情。
相对他们来说,宿舍里的另一个成员杨楚仍处于“水深火热”中。排两个小时的队只为投一份简历,坐两个小时的公车去面试,这些他早已锻炼到麻木。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家往年招聘大专生的事业单位,今年去了几百个本科生,而最终录用的是两个研究生。
这让他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找工作的残酷,“之前看到北大博士卖肉之类的新闻,总觉得很遥远,这回是真信了??”他不住地摇头,语气里透着无奈。说着话,杨楚的手机闹钟响了《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旋律。他站起身,对着镜子整了整本已十分整齐的领带,跟宿舍的兄弟们道别。当天,他还要去面试,应聘一家公关公司的文案策划。
傍晚6点,疲惫的杨楚回到宿舍,下午的一场大雨,让他原本笔挺的西服已经有些皱褶,裤腿上也溅满了泥泞。“怎么样?”当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时,杨楚一言不发地走向了自己的铺位。廖飞则默默地从抽屉里拿出啤酒,分给杨楚一罐。
在广州的一次毕业生招聘会上,一位精心化妆的女孩在等待面试。大学扩招后,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摄影 王卫
“实在不行就先漂着”
杨楚他们面对的就业危机,仅仅是冰山一角。3月中旬,广东省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令人心惊:今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33.1万人,比去年增长14.2%,再加上外省来粤求职人数等因素,今年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0万人,达到历史新高。
企业招聘的人数则在萎缩,新浪网人力资源部经理刘慧霞向记者坦诚,金融危机中他们的用人计划是先保证不裁太多的人,但不会增加很多的人员编制。“去年我们跟我们签约的应届毕业生有100多人,今年会减半。”
广东省教育厅统计,从已经举办的36场招聘会来看,参加招聘会的金融、经济、房地产等类型企业大幅减少,用人单位质量明显下降,招聘岗位数相比去年减少了20%以上。
在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里,中文、哲学、历史三个系今年有25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们反馈的情况是,目前签约的大概只有五成,其中,女生普遍只有两三成。
而在北京,即便是名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北京大学软件专业的田学志说,他已经跟深圳的一家公司签约,月薪7000元。“跟去年相比,首先签约时间延迟了,去年4月我们专业的毕业生都已经签约,现在只签了三分之二。还有就是月薪稍低了些,按往年经验,我们的期待月薪在8000元以上,但现在至少低了1000元。”
“对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形势更严峻,竞争更激烈。”智联招聘高级顾问陈宁说。根据他的考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大中心城市给大学生的职位已经饱和了。这就意味着,如果想留在大城市,眼睛不能只盯着写字楼。
恶劣的就业形势之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之前被认为是低端的保险、医药代表等职位,也逐渐进入了他们的考虑范围。
张萧萧说,因为专业性强,理工科的本科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认识一个华南理工的男生,学的是生物,跑遍了各大城市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最后当了医药代表,跑业务。”
陈丽敏的同学刘伶说,工作这么难找,自己开个网店也不错。她有个老乡,自己开网店一个月能赚好几万,甚至还招了两个人大毕业的女硕士做客服。“人家不找工作,租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办公。每个人的出路不一样。”她半开玩笑地说:“我还想如果他肯要我,我也去做客服。”
不过,像这样开网店自主创业的毕竟不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中心此前一份调查显示,选择考研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了大多数,选择创业的仅有4%。
国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见习计划已经启动,虽然学校也为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联系了见习单位,但徐方宇对此很是不屑。“工资没有,住宿没有,也就解决下一日三餐,生活费还得往家里要。这样的见习有什么意思?”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时候,谈论未来或梦想显然过于奢侈。
“还能怎么样?继续投简历吧。” 徐方宇老家在山东,没有门路回去也很难,他觉得还是北京机会多一些。“实在不行,那就在北京先漂着吧。”(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涉及毕业生均为化名)
辨论大学
从人敬人爱的“天之骄子”到“为三斗米折腰”的凡夫俗子,只用了三十年。三十年后的今天,从读研读博逃避就业、出国镀金、名校生养猪,到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回炉、取消大专,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学子众憔悴。三十年间的这种蜕变,有人赞,有人贬,也有了很多似笑而哭的论战。
南都周刊编辑 张鹏记者·罗小敷 实习生·李颖娟
【读书无用】
当昔日的“黄金屋”、“颜如玉”渐成今日的“水中月”、“镜中花”,节衣缩食花大钱读大学的结果,却是可能连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读书无用论就这样自然诞生了。
正方:
论据1:花费高,不划算
按平均水平计算,一个大学生的每年支出为7000元,这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强劳力35年的纯收入。大学生越多的村庄往往越贫困。
论据2:中国需要的是蓝领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加工制造的位置上,本质上并不需要大学生。且中国经济每年两位数的增速基本都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的,而不是大学生。
论据3:越读越“输”
书读多了的人,容易犯眼高手低、高谈阔论,一点实事都做不好。尤其是女孩子书读多了,嫁人都困难。有经典语录为证: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论据4:读的都是无用的书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近乎是中学基础教育的延伸,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必修课的很大部分都是政治基础和专业基础,教材老套,连IT教材甚至都是十年前的;教学死板,缺乏与社会接轨的实用课程,培养出的学生多不符合社会的真实需求。
反方:
论据1:不读书毁灭一代人
教育本身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要看到长远利益,因噎废食或者杀鸡取卵,都不可取。“文革”时期读书无用的做法曾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唯有国民素养提高了才有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兴盛。有古语为证: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论据2: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钱
知识和财富本就不是一对一的投入产出关系。如果讨论读书能否挣钱,这本身就带有功利目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读书时代早已过去。仅就个人生活而言,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没受过教育的人。
论据3:不读书,就业更困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有极端者甚至比农民工的工资还低,这是现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如果不受大学教育,就业会更难、起薪会更低。受了高等教育,尽管现在工资低,但起码有机会走向高薪阶层;而不读书更无用,因为知识太少而永远拿低薪的概率更大。同样的工资,对大学生来说是起薪,而对农民工则是最高薪,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取消大专】
当本科生、研究生遭遇就业难时,大专生更是叫苦连天,许多用人单位将学历底线设置成本科生,大专生被拒之门外,国家应不应该取消大专成为一个新的争论热点。
正方:
论据1:大专地位尴尬
高等教育只包括高职和本科两种,不应该有一个大专这个概念。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大专仍然偏重学术教育,接近本科教育,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不上不下,既没有高职教育贴近工作的就业优势,又赶不上本科教育的学术,这必然导致其就业时的尴尬。
论据2: 本科生都用不完,还要大专生做什么
大学不断扩招,本科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设置的学历底线。稍微低端的就业市场,则把用人重点放在了技校、职校毕业生身上,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强,大专生由此成为无人问津的弃儿。
论据3:不划算的投资
大专生的收费标准一般远远高于本科生(三本除外),如果一个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拿出多年积蓄供孩子上完大专,最后的结局却是找不到工作,或者跟农民工薪水差不多,这个付出值得吗?
反方:
论据1: 已经存在的大专生怎么办
如果取消了大专,那么已经毕业或者在读的大专生怎么办?
2009年,大约611万的毕业生,他们很苦。因为就业压力而自杀的石家庄女生让世人扼腕,而更多的人还在因为工作问题而每日奔波焦虑。
南都周刊封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江湖的风云变幻决定着个人的饭碗和命运。
2009年,大约611万的毕业生,他们很苦。因为就业压力而自杀的石家庄女生让世人扼腕,而更多的人还在因为工作问题而每日奔波焦虑。温家宝总理也感慨,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种忧虑背后是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毕业人数多,工作岗位少,而今年又是惨逢全球经济衰退。
反观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虽然也要到处投简历面试,但谋个饭碗似乎并不难,他们可以通过市场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可以让国家给自己找个归宿。
再往前的十年,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们似乎就根本不用为饭碗发愁。天之骄子,国家统统包办谋生问题,虽然他们也会因为想留在心仪的地方,想找个心仪的工作而绞尽脑汁,但毕业之后,生存并不是一个问题。
我们选择讲述三代毕业生的故事,最早是光荣与梦想,后来是理想照进现实,如今是一地鸡毛。故事主角虽然个案不是很多,但至少可以管窥三个年代的社会以及毕业生的命运。看看中山大学学生的找工经历,或许也可以推测暨南大学、华南师范等高校学生的困难。
或许并不是学和用脱节的问题,或许不是大学生素质变化的问题,或许也不是扩招的问题。
这个背后有高校就业体制的变化的因素,有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有总体失业人口增加的可能,有对大学的定位的再思考问题。
而需要再强调的是,认识个人的命运,得先认清你所处的社会特征,以及这个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我们或许要根据这些判断改变意识,或许要根据现实加大付出。唯愿我们的毕业生们能在困难面前更加勤奋,过上温饱以及更好的生活。
光环褪色走向普通劳动者
关于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曾经显示,截至2005年,在15岁至29岁的青年中,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无疑,大学生找工难的背后,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目前青年就业形势整体困难的写照。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记者· 张守刚
2009年4月12日,在一次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近3万学生进场求职。摄影 施梓庆
有人概括说,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读书比吃饭还重要,如今俨然已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一手数着钞票,一手遮掩着内心残留的理想主义。而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有用没用成为他们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精神贵族”逐渐难敌“财富人生”的诱惑,有产有闲成为生活目标。到了这些年毕业的大学生,只剩下一句话:我们活得好辛苦。
看看这几个月发生的毕业生求职悲喜剧。石家庄女大学生投水自杀,身后留下10万字的求职日记;北方工业大学15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上网“拍卖”,叫价月薪2000至3000元;还有济南女生街头发求职启事,应聘“专职太太”……
“2009大学生就业”大戏刚拉开大幕,就被渲染得如此悲壮。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称,截至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未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
大学生不吃香了,“海龟”派也早已不再光鲜。一位国际猎头公司经理听说记者正调查大学生就业,极力建议采访“海带”(海待):“你想采访几个,我给你介绍几个!”而那种家里花四五十万元送出国镀金,归国后被迫在小县城卖保险的“极品海龟”,也着实存在。
天之骄子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狼狈。面对悲惨世界,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到底是为什么?
有的说是经济危机。今年3月,上海对外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地逾半数外企今年不招收应届生,其他有招聘计划的企业岗位数量也极有限。如果将就业问题归之于金融危机,那为何去年还有100多万大学生未就业?
还有的怪罪于高校扩招。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到611万人。但问题是,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抱怨自己的大学生太多?
我们不妨从80年代、90年代与当下,这三个年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来重新审视眼下所谓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摘录一个让生于70年代、80年代的人感到心酸的段子: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
……
问:我们这一代到底招谁惹谁了?”
这一代没有惹谁,他们的心情之郁闷也可以理解。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基本不用为饭碗问题发愁。于是,有网友呼吁:恢复分配制度!但所有人都明白,“美好时光”已经不再来了。
内地毕业生分配制度,最早于1951年由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事甚至由当时的共和国总理亲自来抓。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沿袭计划分配制度,那时候大学生是各单位争抢对象,只要是大学生,抢来再说,干什么再商议。
1987年,是大学毕业分配制度的一个转折。那一年,首次出现大学生被接收单位退回的现象。经过两年摸索,国务院于1989年批转了当时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报告”,这也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选制度的开始。于是,9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也开始投简历面试,但通过市场选择个人喜好职业的同时,还可以指望国家给自己找个归宿。
随着1999年大学扩招的引擎强势发动。各大学人满为患,于是,开始在天南海北迅速建设“分校别院”,四处飘荡着“建设国际一流名校”的口号,上大学费用也一路飞涨,大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制造的产品,“就业难”开始成为社会话题。
无疑,毕业分配制度的变革是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市场化。而从先前的分配制度到现在的自由选择,毕竟一种进步。
自由选择,意味着你可能不选择任何用人单位,也可能没有任何用人单位选择你。
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于2005年联合推出《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15岁至29岁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当年,我国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大学毕业生一般在22-2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处在以上调查范围内。由此可见,大学生找工作难的背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目前青年就业形势整体困难的写照。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是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经济发展模式拖累优势群体
我国大学生占人口比率不高,却难找到工作。近几年,我国经济以9%、10%的速度增长,但主要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不同于当年日本经济依靠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记者·罗小敷 实习生·李颖娟
2008年11月,河南郑州的一场招聘会上,求职者冲破保安防线。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究竟有多严峻?公开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将有611万大学毕业生,除去国家计划招收的30多万研究生,剩下的90%以上要面临就业问题。如果按照70%的就业率计算,将有170多万人找不到工作。
然而,这可能是乐观的估计,因为今年还得考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就业难问题年年都在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就业难?大学生究竟何时找工作不再难?记者专访了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
10个专业集中三成未就业生
南都周刊: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不到95万剧增到今年的611万。从社会人口发展结构来看,如何看待这个数字?
王伯庆: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15%以下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15%至50%转入大众化阶段,50%以上的则是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8-22周岁的人口中,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占人口比率相对还比较低。
南都周刊:为什么比率不高,大学生却难找工作?
王伯庆:今年就业难,有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大学就业难问题已经存在好几年了。综合来说,有这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我国经济以9%、10%的速度增长,但这些增长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的,对大学生的需求比较有限。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也处于10%的高速增长阶段,但它依靠的是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因此,当时日本的大学生非常抢手。所以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大学生的求职本不应该成问题,之所以我们出现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不是一个对大学生有较大需求的高速增长,而是依靠农民工的高速增长。
另外,高教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服务产业的需求。服务产业,不仅仅指餐馆、娱乐,还包括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公司这类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事实是,一方面这些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比如说,IT公司常抱怨招到的大学生虽然学的是 IT,但却是10年以前的技术了,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变化脱节。
第三是供大于求的专业盲目扩张。我们曾做过一次调查,2007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有约30%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的10个专业里,我们国家有500多个本科专业,说明这10个专业确实是严重过剩了。但是明知道这一点,为了能够收学费,扩大办学规模,很多学校还是通过跑关系来争取设立这些专业,比如法学、计算机、艺术、体育、新闻等等。这些不具备办学条件强制设立的专业,都属于“三鹿奶粉专业”,学生花很多钱去读,最后找不到工作。而且现在就业再差的专业,学校都称其就业率是80%。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个惩罚机制,让高校就业率透明化,让消费者和市场来优胜劣汰。
许多大学生本来是卖不掉的
南都周刊: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王伯庆:从长远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最重要的,给大学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其次,要改进大学教育,真正能够跟随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还是控制供大于求的专业,如果一个大学已有的专业就业特别差,国家一定要痛下决心让学校砍掉这些专业,而将招生的权利只保留给那些办学条件好、就业好的学校。比如说法学,北京大学这些有实力的学校可以办,但高职高专等也办法学就没有什么意义。
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有效解决问题。现在政府推出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当兵也好,当村支书也好,考公务员或者自主创业也好,都是临时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大学生自主创业毕竟是少数,即使在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不是主流。
南都周刊: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外有何经验?
王伯庆:国外政府一般不会单独为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措施,这样做会对没上过大学的人不公平。更多的还是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下很大功夫,让大学生能够满足需求。
大学生在发达国家属于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要找工作相对容易。政府需要改善的不是大学生就业数量,而是就业质量,但是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还是大学生就业数量。外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一个办公室、两个工作人员,给大学生提供就业资料。这是因为他们在培养的环节中就已经能保证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它“生产”出来的产品首先是市场需要的,因此不用花很大功夫去推销,而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许多本来是卖不掉的,只有拼命往外推销。
80年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国家包养
1980年代是一个单纯且怀揣梦想的时代,读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便能获得心灵最直接的温暖和抚慰,而“理想”一词,还在大学生的字典里闪闪发光。他们被崇高的使命感激励着,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国家 “包养”的体制也让他们终身有靠,从而不用太多考虑形而下的苦恼。
编辑 吴金记者·王越 北京报道
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子。那时候的中国大学生,衣着朴素,理想高蹈。
考上大学,等于捧上“铁饭碗”
已经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多年的邓映如是北京大学中文系81级学生。他至今还记得,1985 年那个溽热的7月,他在一天时间内办好了自己的户口和粮油关系,并在当晚便带着单薄的行李,踏上了返回故乡湖南的火车。全系同届有51位同学,大概只有六七个人像他这样回到了故乡工作,其余的全部留在了北京。
那尚是人们习惯以45度角仰视大学毕业生的年代。作为奇货可居的稀缺人才,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当年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张华为了救落水农民不幸身亡时,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是不是值得用大学生的命来换农民的命。尽管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二人的生命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这场讨论,足见大学生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在邓映如毕业这一年之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一直采用“单轨制”,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招生,大学生除了可以公费读书外,每月还能领到数十元助学金,基本能够支付自己在校的日常开支。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采取“统包统分”模式。简单而言,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享受国家干部待遇。换句话说,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接受了国家的“包养”,捧上“铁饭碗”,从此终身有靠。更不用说邓映如所在的北大,是令所有中国学子都心向往之的顶尖学府,而他的文学专业,在当年也一度炙手可热,就业对于他们从未成为一个问题。
邓映如说,平均每人有五六种就业选择,对他和他的同学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从理论上说,当时毕业生要完全服从国家的安排,并无自由选择空间,但实际上,处于象牙塔尖的一流学府毕业生大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爱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而且几乎毋庸置疑的,也都会得到无比热情的反馈。“不要说拒绝,就连‘考虑考虑’这样的托辞都没遇到过。”
碗里的饭不对胃口,也得往下咽
当时中文系毕业生大致有几个去向:媒体、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企业,对于大多数怀揣着文学梦,希望在专业领域内有所作为的热血青年们来说,其理想程度依次递减。所以,如今绝对会令毕业生们趋之若鹜的去国务院、人大常委会担任公务员的就业机会,对当年的邓映如和他的同学们却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不过,在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中,有一位后来成为了耀眼的政坛明星。他是胡春华,这位1979年以全县最好的文科成绩考上北大中文系的湖北省五峰县人,1983年被分配到西藏团委任干事,现在他已经是河北省省长。
邓映如比胡春华晚两届,他的同学大多选择了报纸、杂志等媒体,一方面能够发挥专长,另一方面也不会远离文学。也有些人去高校从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只有少数人进入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而进入企业从事行政工作这条路,几乎没有人考虑过。
邓映如的理想是做一名“铁肩担道义”的社会新闻记者,所以他也早早联系好了几家媒体,准备做进一步选择,却没想到一个偶然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改变了他为自己设定好的人生轨迹。
“国家指令性计划”,又是一个富有计划经济时代特色的名词,通俗地说,这是国家亲手包办毕业生与某些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姻”。打个比方,假如煤炭部所属的淮南煤炭学院想引进北大毕业生,那么可以通过煤炭部申请向北大要人,摊上指标的毕业班就必须要有一个人顶缺,而一般情况下,来自用人单位所在省份的毕业生会成为首当其冲的选择。所以那一年,一个去向是湖南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落在了湖南籍毕业生邓映如身上。
“铁饭碗”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它的弊端——固然不愁没有饭吃,但倘若碗里的饭并不可口,也只得硬着头皮往下咽。当然,不是不能拒绝国家的安排,但那同时也意味着无法获得学校开出的介绍信,无法证明自己是北大毕业生的身份和社会关系,更无法到其他任何一家用人单位报到。
年轻的邓映如在沮丧和无奈中度过了1985年的三四月份,毕业生办理户口留京手续的截止日期也过了,原本一心想留在北京的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回湖南,去他从未期望过、也全无了解的单位奉献青春。
二十多年之后,邓映如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是不胜唏嘘。虽然在他离京的前一天,学校分配办突然通知他已经另有人顶上了“指标”,可北京也已注定不再是他所能停留和大展身手的舞台。他回到湖南,在从前一位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与自己专业比较对口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做编辑。时光一晃就到了现在,他的记者梦成了个一生难以释怀的遗憾。
“包办婚姻”转向“自由恋爱”
也许晚几年毕业,邓映如的选择和命运都将有所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就业制度的相应变革,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自此,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开始向“双向选择”逐渐转变,供需方“自由恋爱”的曙光照进了铁桶一块的“包办婚姻”。
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在中国社会中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
到1988年,北大中文系84级学生韩敬群毕业时,毕业生们的就业形势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相比师兄那一届,“计划”的色彩淡了许多,可他们面对的选项也明显减少。尽管从专业关联度、社会美誉度和收入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媒体对于中文系毕业生来说仍然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引力显著提高。在韩敬群的同届同学中,就有好几位忍受着专业不对口的不适,去了南方的海关系统。
当年学习成绩优秀、年年能拿奖学金的韩敬群是班里公认的搞学术的好苗子。本科毕业后,他又留校读了三年的硕士研究生。
时值80年代末,以加速度飞快积累的物质财富让人们的思想遭受着摧枯拉朽般的冲击。也是在这个时候,“卖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论调一天天甚嚣尘上。坦白地说,高校年轻教师的惨淡待遇让学生时代的韩敬群受到不小的震动,另一方面,他也不愿在“每年必须发多少论文”的压力下被动地亲近他所热爱的文学,所以,还没到毕业分配的时候,他就明确了一件事:自己肯定不会继续留在高校里。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虽然年龄上差着几岁,但对于同是“60后”的邓映如和韩敬群来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文学和文字相关领域里建功立业,是他们毕业时一致追求的首要目标。至于工作的薪酬待遇,完全不像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会成为许多毕业生择业的决定性因素。
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国家干部邓映如的起始工资级别是23级,领到的第一笔工资有50多元,一年以后转正,工资涨到了80元左右。刚去时,出版社在一个工厂的招待所里包了几个双人间,免费提供给新分来的大学生暂住。不到半年,又给他在一套三室一厅的宿舍中分了个带阳台的房间。没有居住成本,邓映如不但养活自己绰绰有余,而且每月至少可以存下一半工资,寄给在老家的母亲。对于他们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几年后成家的时候,只要领了结婚证,就可以申请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房,每个月只需象征性地付点租金。“消费”这个词之于他们是陌生和隔膜的,一无动力,二无能力,三无市场,单纯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较小的压力。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韩敬群的起点相比师兄要高上许多,因为有研究生学历,他进入出版社后首月工资是170多元。和他是大学同班同学的妻子的工资与他差不多。两个人收入加起来有400元左右,但他的感觉仅仅是够维持正常的生活,远不如师兄宽裕。
他记得毕业后不久有位同学帮他们搞到了一台日立电视的指标,价格约折合人民币3000元,相当于他们俩大半年的收入。思想斗争了很久,他们决定买下。基本全无积蓄、也很难从清寒的父母那儿得到支援的他和妻子四处告贷,终于凑出了这3000元,之后便过了好一段拼命省吃俭用攒钱还债的窘迫日子。几年后他们有了一间19平方米的小平房,虽然挤迫,可在大多数还居无定所的同学们看来,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在韩敬群安贫乐道的同时,他的87级师弟王旺桂抛弃了北京某国营制药厂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南下广州,成为第一批“下海”试水民营经济的弄潮儿。王旺桂说,之所以做出这个勇敢的决定,一是因为广州那家广告公司可以给他开出高得骇人的1500元月薪,二是因为相较原来炮制公文的活儿,他的文字驾驭能力在新工作上要有用武之地得多。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从邓映如,到韩敬群,再到王旺桂,北大中文系毕业生们的去向越来越分散和多元。韩敬群大略地算了一下,加上中途转行的,他的同班同学中现在真正从事文学相关工作的人占比不到一半。仍对文学怀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他虽然在出版行业已经算事业有成,却还是把自己归入了“失意者”的行列。现在自己经营着一家文化公司的王旺桂也与师兄心有戚戚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
作为曾经的大学毕业生和如今一届又一届新的大学毕业生的领导,韩敬群常常为他的后来者们感到莫名的担忧。他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压力、迷茫、不安全和不确定。和自己那时候相比,他认为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而大学毕业生们能得到的机会也少多了。
而他的师兄邓映如用了更直白的比方来形容大学毕业生贬值这一事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过高中的人已经算了不起的文化人,可是到了80年代,上过高中的人比比皆是。如今大学毕业生的普遍程度,与80年代的高中生大致相当,相对而言含金量不如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因此也不能期待受到“天之骄子”那种抢手的待遇。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社会对于人才的起评线已经提高,这是时代的进步,却并不意味饭碗的绝对数量在变少。
让邓映如和韩敬群都忧心忡忡的,是越来越畸形单一的评判“成功”的标准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之后职业生涯的影响。仿佛当官与赚钱才是成功的标志。
韩敬群说,直到现在,他们同学聚会时都不会把挣钱多少、官阶高低作为相互比较“成功”与否的标准,大家衷心佩服的,仍然是那些才华横溢、能写出好作品的同学。然而他也很理解当下的毕业生们在就业过程中愈发直奔主题的思路,毕竟他们初出茅庐就要与残酷的生存短兵相接,连缓冲和喘息的机会都很难有。同情、着急,可是爱莫能助。
2008年10月,北大中文系84级同学举行了他们的毕业二十年聚会。在为这次聚会专门制作的纪念册上,韩敬群在后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
90年代大学生:双轨之下,不愁工作愁选择
1990年代是个过渡的年代,统分和并轨收费并存,又恰逢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既没有统分制下的拘束,也没有市场化后的就业重压,尽管不再是昔日无上光荣的“天之骄子”,但也没沦落到今朝“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他们在尽享择业自由的同时,也第一次有了“乱花渐迷游人眼”般的欢乐烦恼。
南都周刊编辑 张鹏记者·石宴瑜
1994年,假期中的一群大学生悠闲地乘坐小船沿长江游玩,他们那代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就业的压力。
过渡生
看着报纸、电视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铺天盖地般的报道,在媒体工作的何燕会不禁感叹世道之艰。
何燕是中山大学中文系1994级的毕业生。1994年,对熟悉中国的高等教育变革的人来说,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另一个历史节点。那一年,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明确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
包括何燕所在的中山大学在内的37所部属重点高校则是并轨收费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四年后的这届毕业生达到了创纪录的106万人,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当时,国务院还特别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处理好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1998年毕业生工作的安排工作。
“1998年我毕业时,找工作就已经有里不良的苗头。” 何燕说她至今仍清晰记得毕业前的一幕幕场景。
“讲台上的系党总支书记邱国新老师仍旧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面带笑容着讲出的话也没让我们感到有什么不同。”何燕说,1997年年底,在中文系94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指导会上,邱老师说了很多话,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只有两句话是重点,一句是“各位靓仔靓女们,你们该考虑投点资,买套正式的衣服去面试”,另一句是“93级的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相当不错,你们不用担心。中文系的学生就是万金油,只要愿意吃苦,到哪里工作都可以胜任”。
“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相当不错,为啥还提醒我们万金油、吃苦?”当时不解的何燕现在觉得老师是在有意给学生一些隐约的暗示。
在开这个会之前,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像何燕一样,对于就业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过去的三年大学生活,大一忙着参加广播站、合唱团和话剧社等社团活动,大二忙着考英语四级和计算机,大三又一轰隆准备过英语六级和实习,进入大四,除了要写毕业论文,还要准备登上社会的大舞台了,那种感觉有点蒙。
隔壁402宿舍的冯樱是少有的目标坚定者,她入学时就规划好了未来就是要做记者。亢小燕则打算做警察,她总是笑着说“穿上警服多有型啊”。同班那两位爸爸都是房地产公司老总的广州女同学,更是一早就明确不会参加系里的任何推荐,她们早就有了前程:一个确定会进爸爸的公司,另一个则会到某大报的体育部。
大多数同学都不确定自己打算找什么样的工作,只是笼统地知道,最好是份能解决户口、稳定的工作。班上66个人里,除了6个保送读研究生的,近50人都报名参加了全省公务员资格考试,这些情况都在邱老师的意料之中,因为历史证明,进入政府机关和媒体的中文系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笼统或是没规划并不重要,因为他们都坚信,工作总会有,面包也会有,而且还不会差到哪里去。
信心
隔壁宿舍的美女英子总是给大家说她哥哥、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1991级毕业生西门的经历。 “我哥哥他们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是自己找工作,因为学校推荐的单位大家都瞧不上,像福建省图书馆,到他们系里要人时,大家一听这种单位,就嚷嚷‘当图书管理员啊,谁去啊!’他们看中的可是银行、海关、外企这样的肥缺。”
英子还说,他哥哥的一位同学毕业去了海关,一报到就分了两房一厅,那福利真是好得让人羡慕。当时签下来单位后,这位同学请大家喝酒,大家都开玩笑说,“海关这种单位很危险啊,诱惑多,你可千万别栽了被抓啊!”几年后据说这位海关老兄果真被抓了,罪名是协助走私受贿了几百万,当然这是后话。
“中大不比厦大差,咱们找不到海关、银行,工商、税务应该可以吧,没有两房一厅,咱总会有个单间的破宿舍吧!”英子的话让大家信心满满,于是何燕和她的同学们没事时会畅想未来的新单位以及单位给自己的房子。
何燕自己也相信自己能谋个不错的职位。她的信心来自于广州美术学院1998届的一位外号“老陈同志”的老乡。尽管老陈的专业比较冷门,但班上的同学在毕业前都在广州找到了下家,而且大多自己找的。老陈他们没毕业时就几乎都做着兼职,甚至有个同学还没毕业就已经挣了40多万了。
“冷门的专业,都能在广州全部谋到职位,万金油的中文应该也不会差。”每想到这里,何燕总能找到乐观的理由。
事实上,这一届中文系的毕业生在广州确实有着不错的机会。1998年2月,广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1998年申请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补充通知》里,明确指出要优先录用“本科以上的机械制造、计算机和中文秘书等紧缺专业”,而国际贸易、国际会计、经贸英语等专业学生将限制接收。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中文系的学费是每年2500元,热门专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会计则是3500元,学费低的反而优先录用,学费高的却是限制接收,真是一个讽刺。”现在的何燕回忆时总会笑。
事实上,机会确实不少。
1997年的秋天,广州依然炎热。学五饭堂门口的公告栏上,就陆续出现了花花绿绿的海报,宝洁、壳牌、华为,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已开始陆续进驻中大“招兵”了。
等待
对于中文系的毕业生来说,外企并不是最有吸引力的工作,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努力地各取所需。
“双向选择”的政策出现于1988年,与以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政策不同,学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选报志愿,采取由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就业方式。在这样的政策下,学校不再拥有绝对权力,毕业生开始有了择业自主权。何燕那届并轨生,仍然是在双向选择中“自主择业”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企、民企,只要有单位接收,学校都会放行。
但是要想找份好工作,到底该做些什么,何燕心里并没有底,只知道同别人一样添置行头,赶制简历。
在老师的指点下,班上的男生开始买西装,女性买套裙等。何燕20年的人生里也第一次穿上了黑色套裙。“这套毛料套裙价值480元,牌子是百图的,而我一个月的伙食费也才不过350元。”不过后来听师姐说广州火车站附近的白马时装城很便宜,班里有个海南女同学去买了两套衣服才花了300块钱,这让何燕曾经骂过娘。
接下来是制作个人简历。因为大部分同学都在媒体实习过,资料基本都是一叠厚厚的剪报。学装潢的同学义务帮忙设计封面,舍得花钱的同学更是用高级纸把简历分成几个颜色区,以区分简历中不同部分的内容,对于,照片大家都明白,虽然用人单位不会以貌取人,但把照片弄得漂亮些总不是坏事。
何燕他们同学都知道的一个小插曲是关于李武的。他是班上最后一个签约的人,当时,一个报社听说他还没落实工作,而报社正好就有一个进人名额,就通知他去面试。他的副总编后来喝酒时告诉他,面试其实就是想看看是不是“歪瓜裂枣”,看到他模样端正后什么也没说只扔下一句话“好,签约吧!”
但也有些工作不是长相好就能决定的,还需要加分的“软件”,比如是否入党。1998年公务员的招考中,有部分职位明确要求只招党员。何燕班里只有一批大三时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毕业前,这拨人中里只有部分能发展为预备党员。为了争取这张王牌,有人开始“使暗劲”。班上有个女同学,性格乖巧,在同学里人缘挺好。找工作的这段时间,她很少住在宿舍,于是在考察表现的时候,有人打了小报告说她住在男朋友那里。再后来,公布名单时她果然落选了。
欢喜
大多数没有背景的同学,只能等待用人单位到系里挑人。老师们会根据对方单位的要求酌情推荐若干人,而她们每天都会穿得一本正经,等待机会来临,然后,在机会中选择更合适的。
时间到了1998年4月,班里有半数以上的同学都落实了单位,尤其是外省生源,因为学校之前声明,过了4月就将把档案转回生源地。
当时同一个宿舍的六个人中,有两个基本敲定进机关端起公务员的铁饭碗。家在北方的何燕虽然心里着急,但还在等待,她手头已经有个垫底的单位在惠州,但她却希望留在广州。
何燕的命运在4月中旬敲定。那时广州正是回南天,天气潮湿,在去资料室路上的何燕被老师叫住,“广州一家国企党群部门要招人,你来试一下吧。”老师说。
“哦”了一声后,何燕参加了面试。三个月后一男一女的面试官,成了她的上司。
1998年,广州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城市建设口号,对参与建设的企业用人也有特别政策,允许申报接收毕业生的时间延长至4月30日。何燕正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录用她的企业是参与广州建设的重点企业,所以,何燕如愿留在了广州。
几个月后,同宿舍6名女生中,来在中山的小虾回到家乡,她进了移动公司,广州女生gigi进入了广东电台做起了编导兼主持,靓女莹则到广州另一著名高校做行政工作,两位过关斩将的女生则如愿端起了铁饭碗,何燕进入国企。
如果按现在的行情来说,同宿舍的6个女生的工作都不错,甚至令人艳羡。
11年后的今天,她们同样都混得不错。有句话说得好:毕业的那刻起,阶级就划分了。她们的起点阶级都不赖,所以现在也不赖。
几天前,在中山大学体育场举行的招聘会上,当看到一名瘦瘦的湖南大学的女生,被广州一家汽车企业拒绝了简历,而原因是“我们只招本省高校的毕业生”时,何燕明白,开放包容的广州,现在已不是个可以让人圆梦的地方。
每个人都明白,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大学生人太多了。
如今:京穗大学生,“飞人族”求职记
经济危机、大学生、找工作,当这三个词在2009年的春天碰撞在一起,面对一职难求,大学生“求职飞人”越来越多。附近省市的招聘会,坐火车去;远一点的,坐飞机去。“哟,又来面了。”经常在火车、飞机上遇到有同样经历的“飞人族”,他们也会会心地打声招呼。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记者· 张守刚 实习生· 吴敏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的女生,从左到右依次是吴玉琴、张洁、张彦箐、张瀛,她们同住在一个宿舍。但并不是人人都找到了归宿。
吴玉琴:同时拿到省农行和省移动客服部的offer,她最后选择去农行。从去年9月开始,她就网申了几十份简历,但很多都石沉大海,在深圳、广州的几场双选会投递简历也没成功。面试移动时从去年11月26日一直到今年的1月16日,其中经过了1 轮笔试和7次面试“马拉松”式的求职,非常艰难地拿到了offer。
张洁: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情报学专业。2008年9月底在网上报名、投递简历;通过了简历筛选关后,10月上旬来到上海,参加了交大的笔试和面试。
张彦箐:前几个月忙着报考中大管理学院会计系的研究生,可惜没能考上;现在打算回家乡,报考甘肃省公务员选调生考试。她坦率地说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清晰。
张瀛:保研到中大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刚上大四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允许跨专业保研的名额只分配到3个。她精心准备了笔试和面试。(记者谭伟山 实习生童华灵)
为了告别的聚会,先把找工的烦恼抛一边。2008年12月31日晚,广州大学城广工宿舍外新觉青年公馆的空房子,有免费啤酒和音乐。这或许是大学城首个民间音乐团体——南噪3乐队——校园生涯的最后一唱。这天晚上7点一直放歌至凌晨,吸引了超过 600名在校大学生前往聆听。 谭伟山 摄
4月17日,北京西站。23岁的女孩陈丽敏脚步匆忙,踏上了一列去河北石家庄的火车。今年将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毕业的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加求职考试了,失败、失败、再失败,一再击溃她骄傲的心。“现在的选调生考试,都很黑。”她叹息说。
经济危机、大学生、找工作,当这三个词碰撞在一起,2009年这个春天,在毕业生的眼里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不厚道”,中山大学人文学院05级的男生廖飞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应聘感受。作为中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每年来中文系招聘的知名企业络绎不绝,而今年,来的多是些连名字都叫不出的小企业。
“江门一个摩托车厂的文秘都要求研究生学历,佛山一个镇政府要求至少做过学生会副主席,这都是什么条件!”
两三人签约,一两千月薪
3月下旬的一个深夜,陈丽敏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走在广西桂林的街道上,心中一片悲凉。
白天的遭遇让她窝着一肚子火。为了参加这次毕业选调生考试,她从北京杀到桂林,忍受着小旅馆比平日高出两倍的价格,不曾想中午的时候竟被赶了出来。一脸横肉的老板给出的理由是:“这房间一直有人预订,中午得给人做钟点房。”一个文弱女孩有什么选择?她走出旅馆,门外下着大雨。
下午,她买了次日早晨7点返京的车票,不愿意再看旅馆老板的脸色,她决定到火车站将就一夜。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迷糊到凌晨3点的时候,她被查票者叫醒了,然后她被勒令走出大厅,这次的理由是“你的车时间还早”。一天之内两次被逐出,她走在清冷的街头,打了几个哆嗦,觉得“只剩下半条命了”。
“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陈丽敏是那种文静安分的女孩,事业上没有野心。她的梦想是有份稳定的工作,工资能养活自己,然后嫁个好老公,过安稳日子。她的专业是公共管理,考公务员算是比对口,但几番考试下来,她发现自己离这个梦想似乎越来越远。
最早,她报考国家公务员折戟沉沙,然后,北京、广东、上海、桂林??她四处参加公务员和选调生考试,一面疲于奔命,一面不断接到分数没有过线的噩耗。按照最初的设想,她把老家桂林市的选调生作为“保底的工作”,因为选调生虽然也属于公务员,但一般是到基层工作,竞争相对小一些。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可笑。“选调生考试都比较黑,像我这样在桂林一没背景,二没势力。肯定没戏。”
陈丽敏也许没意识到,她争取的公务员职位竞争是多么的惨烈。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104万余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大大高于去年60:1的比例。北京某些部门的录取比例更为悬殊,以北京海关为例,计划招录6 个职位共100个公务员名额,但有11559人报考,录取仅为116:1。而中残联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岗”一职,其4723:1的竞争比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之前的2月份,陈丽敏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招聘会。快下公交车的时候,她问售票员“国展怎么走”,售票员眼也没抬,回了句“跟着人流走就行!”让她大感意外的是,那天她投出数十份简历,却没有一家单位给她面试通知。
“我不大会跟人说话,还是网上应聘比较好吧。”她想。但随后的网投结果也不妙——几百份简历出去,除了几家小得可怜的私企,没有一个像样的单位给她面试机会。
陈丽敏对职位的要求并不高:“我觉得月薪2000元就行,然后给我上社会保险。”她也知道,这份薪水在北京连基本生存也很难,每个月租房就去了至少一半。“心情差的时候,总是想回老家,但回到家了,又觉得北京真好。那种落差好大。”
她内心纠结,摇摆不定。
陈丽敏的宿舍共4人,一个出国的,从读大一就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一个考研失败的,决定明年再考一次,也可以暂时避开今年的就业危机。还有一个就是跟她一起找工作的是刘苒萌。
刘苒萌家在北京,找工作比起陈丽敏有些优势。“4月初,北京有个国企到我们学校招聘,要求是中共党员、北京市户口,符合这个条件的我们班里就两个。”两次面试下来,刘苒萌很顺利得到了这个职位。但谈到薪酬,却让她傻了眼:月薪1500元。“这个钱在北京没法活啊,我还得继续找。”
但这显然给了陈丽敏更大的压力。“苒萌之前没找到工作,别的宿舍同学也没有动静,我没有着急。但现在,我有点急了。”陈丽敏低声说。她还听说4月底如果没找到工作,档案就可能打回老家,这个没有确认的消息让她多了几分紧张。
她有个外号叫“哼哼”,问她什么,她就嗯哼几声。她比较懒,喜欢睡觉,早上10点钟起床算正常。起床后先打开电脑,去洗漱一番后,就坐在电脑前看网络小说,这是她之前的惬意生活。“她好像生活在幻想中。”她的舍友说。
现在,惬意生活彻底结束了。她开始睡不着,早上7点就会早早醒来,脑子里全是如何找工作的事情。
班里男生的求职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徐方宇是班里的团支书,现在工作一点谱也没有。他的精神状态跟陈丽敏有点相似,“表面很闲,不知道该做什么,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
作为班干部,他对班上同学找工作的情况比较了解。班里一共有40人,出国的有两三个,考研究生的有一两个,其他的找工作,而现在签约的仅有两三人。“大部分还没有着落,大家都很彷徨。”
在大学城最后一次演出后,毕业的钟声也已经敲响。曲终了,人就要散了,明天大家各奔东西,该考研的考研,该找工作的找工作。 谭伟山 摄
雕塑专业的2009年应届毕业生杨先挺对找工作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毕业创作上。 摄影 戴会锚
找心理老师谈心的人多了
说到今年的就业情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办的工作人员也连声叹气。“很一般,比起去年差得多。”去年,政治学院公布的就业率曾高达91.67%。班上几位同学跟记者说:“今年学校是指望不上了,还是得靠自己。”倒是学工部有个心理咨询中心,这几个月去那里找老师谈心的毕业生多了起来。
徐方宇是考研落败后,才加入求职大军的。今年2月7日,他走出研究生考试考场的那一刻,就知道考砸了。“没什么招了,开始找工作吧!”招聘会与网络投简历双管齐下,没什么效果,参加了五六次大型招聘会,仅仅获得了两次面试机会,“是保险销售类的,不是很合适。”网上回音更少,投100份,有回音的仅有一两份。
对这样的就业惨状,徐方宇和他的同学们刚入学的时候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们学校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高考的时候提前录取,很多人分数比北大的录取分数线都高。那时候觉得工作肯定不用愁。没想到会是这个样子,心里很不舒服。”
事实上,他们的境况还远不是最差的。刘苒萌有两个高中同学,一个在北京联合大学,一个在北京城市学院,从来没跑过招聘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肯定找不到工作。天天就在家呆着。”
打”飞的“四处求职
对张萧萧来说,北京与广州并不遥远。这个中山大学人文学院应届毕业生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众多面试信息和日程表:
3月16日 上海
3月20日 上海
3月22日 广州
3月25日 广州
3月28日 北京
……
整个三月里,这个“空中飞人”累积的飞行里程都够去一次北极了。为找工作下如此血本,也许只有今年的毕业生才做得出来。
时间倒回2009年3月9日,中大的考研初试分数公布,张萧萧的英语分数太低,录取无望。“压力似乎是一瞬间袭来的,这回不找工作不行了。”当晚,他开始上网寻找招聘会信息,并在网上订了一张去上海的机票。“买的是一大早的,便宜一些,6折。”
4月19日,坐在宿舍谈起这些时,张萧萧有些不好意思。“当时真的是急了,所以病急乱投医。现在想想,很幼稚。”他还记得,去上海的第一个面试,由于刚下飞机,又睡眠不足,他把应聘公司的名字都弄错了,于是很客气地被请出了门外。
在北京、上海,张萧萧第一次体会到被忽视的痛苦。“在北京、上海说起中大,他们都不感冒。”和北大、清华、复旦的学生一起面试,张萧萧感觉并没有太大优势,每次轮到他时,面试官总是不冷不热。“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觉,反正那种滋味不太好受。”
自考研失败后,这一个月的空中飞人生涯,让张萧萧花去了5000多元的飞行求职费,除了父母赞助的2000元用来添置了西装,其余都是他积攒的奖学金。张萧萧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没有向家里要钱。“三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啊。”这个腼腆的男孩苦笑着说,“最后不得不沦落到每天吃饭时间就蹲点蹭饭。”
4月2日,对于张萧萧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他终于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在广州一家事业单位做企业内刊。“工资不是很高,2000多,勉强够生活吧。”这时的张萧萧,语气中已透着轻松。据说,这在他们系里还不是最低工资,有些同学签了佛山的一个小家具厂当文员,起薪只有1500,比较下来,张萧萧觉得这样的条件已经算可以接受。不管怎么说,这只是第一份工作,他决定先不计回报地好好干。
一职难求,像张萧萧这样的“空中飞人”,越来越多。附近省市的招聘会,坐火车去;远一点的,坐飞机去。“哟,又来面了。”经常在火车、飞机上遇到有同样经历的“飞人族”,他们之间也会会心地打声招呼。
同宿舍的廖飞来自北方,是个自信而健谈的人,他归结的面试秘诀是“能写、能说、能应酬,三者必居其一”,这三条似乎他都占满了,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再加上学生会副主席的头衔,这些都为他赢得了不少的offer。但说起自己的找工经历,廖飞的神情突然暗淡了许多。旁边的孙子峰捅捅记者暗示道,“他可是心里受过伤的人啊。”
深圳一家国企是廖飞面试的第一个单位,他面试的职位是董事长助理。过五关斩六将来到最后一轮面试,董事长的第一句话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请你向别人介绍一下我”。廖飞当时一下就懵了,他根本没做过这方面的准备。“没有做好功课,怎么做我的助理。”董事长淡淡地说了一句。
“这句话真的把我吓坏了,只能低着头不说话。”平常神气活现的廖飞傻了眼。为了缓和董事长的情绪,他拿起一旁的功夫茶壶,不停地给董事长倒茶。“功夫茶要滚水,瓷器又不隔热,回来一看手都给烫红了。”廖飞有些尴尬地笑着,“不过最后,我还是没进。”
最后,廖飞选择了去政府机关工作,“稳定是大前提嘛”。说着这话时,廖飞神色平淡,并没有半点喜悦,旁边的室友杨曦插话说,“为了这份工作,廖飞一直觉得很对不起杨楚。”
气氛一下安静了下来。廖飞点起一支烟,故意用一种轻松的语调说:“这也是没办法的,无心栽柳柳成荫啊。”原来廖飞和杨楚都报考了那个职位,但廖飞过线了,杨楚差0.7分。“那都是他复习公务员的书。”廖飞指着杨楚桌上一堆半人高的书说,“他从大三就开始准备了。”
对于考前一个月才开始复习的廖飞来说,这样的结果让他觉得不是滋味,仿佛他是那个背叛兄弟情义的小人。“社会就是残酷的,我们都明白。”廖飞让烟雾围绕着自己,看不见表情。
相对他们来说,宿舍里的另一个成员杨楚仍处于“水深火热”中。排两个小时的队只为投一份简历,坐两个小时的公车去面试,这些他早已锻炼到麻木。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家往年招聘大专生的事业单位,今年去了几百个本科生,而最终录用的是两个研究生。
这让他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找工作的残酷,“之前看到北大博士卖肉之类的新闻,总觉得很遥远,这回是真信了??”他不住地摇头,语气里透着无奈。说着话,杨楚的手机闹钟响了《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旋律。他站起身,对着镜子整了整本已十分整齐的领带,跟宿舍的兄弟们道别。当天,他还要去面试,应聘一家公关公司的文案策划。
傍晚6点,疲惫的杨楚回到宿舍,下午的一场大雨,让他原本笔挺的西服已经有些皱褶,裤腿上也溅满了泥泞。“怎么样?”当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时,杨楚一言不发地走向了自己的铺位。廖飞则默默地从抽屉里拿出啤酒,分给杨楚一罐。
在广州的一次毕业生招聘会上,一位精心化妆的女孩在等待面试。大学扩招后,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摄影 王卫
“实在不行就先漂着”
杨楚他们面对的就业危机,仅仅是冰山一角。3月中旬,广东省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令人心惊:今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33.1万人,比去年增长14.2%,再加上外省来粤求职人数等因素,今年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0万人,达到历史新高。
企业招聘的人数则在萎缩,新浪网人力资源部经理刘慧霞向记者坦诚,金融危机中他们的用人计划是先保证不裁太多的人,但不会增加很多的人员编制。“去年我们跟我们签约的应届毕业生有100多人,今年会减半。”
广东省教育厅统计,从已经举办的36场招聘会来看,参加招聘会的金融、经济、房地产等类型企业大幅减少,用人单位质量明显下降,招聘岗位数相比去年减少了20%以上。
在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里,中文、哲学、历史三个系今年有25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们反馈的情况是,目前签约的大概只有五成,其中,女生普遍只有两三成。
而在北京,即便是名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北京大学软件专业的田学志说,他已经跟深圳的一家公司签约,月薪7000元。“跟去年相比,首先签约时间延迟了,去年4月我们专业的毕业生都已经签约,现在只签了三分之二。还有就是月薪稍低了些,按往年经验,我们的期待月薪在8000元以上,但现在至少低了1000元。”
“对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形势更严峻,竞争更激烈。”智联招聘高级顾问陈宁说。根据他的考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大中心城市给大学生的职位已经饱和了。这就意味着,如果想留在大城市,眼睛不能只盯着写字楼。
恶劣的就业形势之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之前被认为是低端的保险、医药代表等职位,也逐渐进入了他们的考虑范围。
张萧萧说,因为专业性强,理工科的本科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认识一个华南理工的男生,学的是生物,跑遍了各大城市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最后当了医药代表,跑业务。”
陈丽敏的同学刘伶说,工作这么难找,自己开个网店也不错。她有个老乡,自己开网店一个月能赚好几万,甚至还招了两个人大毕业的女硕士做客服。“人家不找工作,租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办公。每个人的出路不一样。”她半开玩笑地说:“我还想如果他肯要我,我也去做客服。”
不过,像这样开网店自主创业的毕竟不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中心此前一份调查显示,选择考研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了大多数,选择创业的仅有4%。
国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见习计划已经启动,虽然学校也为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联系了见习单位,但徐方宇对此很是不屑。“工资没有,住宿没有,也就解决下一日三餐,生活费还得往家里要。这样的见习有什么意思?”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时候,谈论未来或梦想显然过于奢侈。
“还能怎么样?继续投简历吧。” 徐方宇老家在山东,没有门路回去也很难,他觉得还是北京机会多一些。“实在不行,那就在北京先漂着吧。”(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涉及毕业生均为化名)
辨论大学
从人敬人爱的“天之骄子”到“为三斗米折腰”的凡夫俗子,只用了三十年。三十年后的今天,从读研读博逃避就业、出国镀金、名校生养猪,到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回炉、取消大专,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学子众憔悴。三十年间的这种蜕变,有人赞,有人贬,也有了很多似笑而哭的论战。
南都周刊编辑 张鹏记者·罗小敷 实习生·李颖娟
【读书无用】
当昔日的“黄金屋”、“颜如玉”渐成今日的“水中月”、“镜中花”,节衣缩食花大钱读大学的结果,却是可能连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读书无用论就这样自然诞生了。
正方:
论据1:花费高,不划算
按平均水平计算,一个大学生的每年支出为7000元,这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强劳力35年的纯收入。大学生越多的村庄往往越贫困。
论据2:中国需要的是蓝领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加工制造的位置上,本质上并不需要大学生。且中国经济每年两位数的增速基本都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的,而不是大学生。
论据3:越读越“输”
书读多了的人,容易犯眼高手低、高谈阔论,一点实事都做不好。尤其是女孩子书读多了,嫁人都困难。有经典语录为证: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论据4:读的都是无用的书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近乎是中学基础教育的延伸,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必修课的很大部分都是政治基础和专业基础,教材老套,连IT教材甚至都是十年前的;教学死板,缺乏与社会接轨的实用课程,培养出的学生多不符合社会的真实需求。
反方:
论据1:不读书毁灭一代人
教育本身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要看到长远利益,因噎废食或者杀鸡取卵,都不可取。“文革”时期读书无用的做法曾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唯有国民素养提高了才有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兴盛。有古语为证: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论据2: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钱
知识和财富本就不是一对一的投入产出关系。如果讨论读书能否挣钱,这本身就带有功利目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读书时代早已过去。仅就个人生活而言,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没受过教育的人。
论据3:不读书,就业更困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有极端者甚至比农民工的工资还低,这是现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如果不受大学教育,就业会更难、起薪会更低。受了高等教育,尽管现在工资低,但起码有机会走向高薪阶层;而不读书更无用,因为知识太少而永远拿低薪的概率更大。同样的工资,对大学生来说是起薪,而对农民工则是最高薪,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取消大专】
当本科生、研究生遭遇就业难时,大专生更是叫苦连天,许多用人单位将学历底线设置成本科生,大专生被拒之门外,国家应不应该取消大专成为一个新的争论热点。
正方:
论据1:大专地位尴尬
高等教育只包括高职和本科两种,不应该有一个大专这个概念。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大专仍然偏重学术教育,接近本科教育,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不上不下,既没有高职教育贴近工作的就业优势,又赶不上本科教育的学术,这必然导致其就业时的尴尬。
论据2: 本科生都用不完,还要大专生做什么
大学不断扩招,本科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设置的学历底线。稍微低端的就业市场,则把用人重点放在了技校、职校毕业生身上,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强,大专生由此成为无人问津的弃儿。
论据3:不划算的投资
大专生的收费标准一般远远高于本科生(三本除外),如果一个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拿出多年积蓄供孩子上完大专,最后的结局却是找不到工作,或者跟农民工薪水差不多,这个付出值得吗?
反方:
论据1: 已经存在的大专生怎么办
如果取消了大专,那么已经毕业或者在读的大专生怎么办?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Followers
Blog Archive
-
▼
2009
(1187)
-
▼
April
(205)
- 中国哲学简史
- 人生的境界
- 朱伯kūn
- 比 尔 盖 茨
- 比尔•盖茨的成长故事
- 美学者讨论中国在东南亚扩张对策
- 激辨黄浦江第一幕:金岩石PK谢国忠
- 谢国忠:熊市反弹将现多次 股市已成现金碎纸机
- 年内还有一轮反弹吗?
- 信心把戏
- Bulls, not Bears, May End in Tears/谢国忠
- 熊市反弹是个杀人机器
- 欧洲黯淡前景威胁全球复苏
- 美国政府现在是Goldman Sachs的天下
- 国际金融改革梦:中国当局被IMF当头一棒
- 美国企业博客写手年薪逾20万美元
- 郎咸平:用战争解决金融危机?
- 中国终于动手了:中国大手笔砸向其他国家
- 美国对中国宇宙飞船下毒手
- 靠讲道理守规矩: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 日本研制的专门对付特种部队的新型坦克世界最贵
- LCA
- “中美国”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附庸
- 三代大学生的饭碗
- 海外中文网站排行榜 Top100
- 百家讲坛十大名嘴排行榜
- 2007美国最受尊敬企业排行榜
- 盘点当代中国十大狂人
- 中国十大最成功“海归”
- 美国最热门大学排行榜
- 影响人类历史的百位名人排行榜
- 九个最值得一去的中国小镇
- 搜索引擎不收录网站16种原因
- 2007年十大青春偶像作家
- BBC评出“100部英国人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 20世纪100部中文小说(多种排名)
- 搜索类网站
- 豆瓣 中国
- 2006雅虎搜索风云榜
- 2006年google搜索风云榜
- 中国古代十大传奇人物
- 50部恐怖电影排行
- 能让你看透自己的十部电影
- 全球最经典的十部情感大片
-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 魏明伦:百家讲坛“把肉麻当有趣”
- 直销网络化 博客成大家
- 社会媒体专家的游戏规则
- 【博客营销策略全书】知识博客经济
- 商业博客调查指标剖析
- 商业博客黄金店创造流程
- 博客经济学:网络商店的博客效应
- 博客赚钱指导书
- 博客营销策略全书】知识博客经济
- 博客营销秘方14:公关链接
- 博客营销是所有产业网络化的过程
- 企业博客营销解密:No
- 直销网络化 博客成大家
- 博客赚钱不是这样的
- 博客经济学:网络商店的博客效应
- 博客生产力开发的两大要素
- 信息价值误区和博客知识经济
- 【创业】现代灰姑娘的传奇时间:2008-10-19 11:26来源:兩岸創業資訊網 作者: 点击:1...
- 【创业】优秀警察悲情创业史一时间:2008-11-17 10:20来源: 作者:博美雅舍之主 点击:...
- 李志起:创业者和创业家的真正区别是什么?时间:2008-11-17 17:57来源:新浪 作者:李志...
- 【创业】一个大学生的博客路时间:2008-10-07 15:39来源: 作者:新智诚 点击:12次一...
- 网上开店的风险时间:2009-01-11 10:37来源:新智诚 作者:admin 点击:33次网上...
- 【创业】从推销员到13亿老大时间:2008-11-14 15:38来源:博客故事会 作者: 点击:3...
- 博客共创体系2 上文说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很多企业考虑下一步该采取“商业博客共创体系”来让创新趋势...
- 直接营销和博客营销剖析(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14 09:55:50 系统分类...
- 直接营销和博客营销剖析(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14 09:55:50 系统分类...
- 企业博客营销在四大行业的成功运用和案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30 13:45:59...
- 读孔繁任《摊牌》:一本没有事先张扬的营销秘笈
- 什么是营销的真理
- 网赚的阴谋
- 巴菲特做投资给我们的启示
- 网上创业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 在家创业:金融危机下的最佳选择
- 文化创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当《周易》遇到互联网
- 栾加芹:当代孙思邈
- 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什么
- 很多企业不懂网络营销
- 小沈阳:赵本山式品牌营销2.0
- 炼、跳、炒:刘谦的魔术营销3字诀
- 首富黄光裕的崛起、放逐与重生
- 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中文作家揭晓
- 钱钟书先生
- 幂律分布现象
- 浅析云计算的七种应用类型
- CelloCloud引领邮件防护进入云安全新境界
- 奥巴马任命政府CIO将推广云计算
- 互动百科应对"云时代"推出"知识云"
- 云计算2009年信息技术十大趋势之一
- Facebook与Salesforce结盟云计算
- 云计算 + 端计算 + 浏览器 = 未来计算
- 云时代来临之云计算的四个显著特点
- 云计算如何改变世界
- all art is political
- When art flows back into politics
-
▼
April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