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9, 2010

钟飙丹佛美术馆展览回顾
Tom Whitten

2009年11月14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天空大雪纷飞。傍晚五点,丹佛美术馆筹备近半年之久的“拥抱!”展正式亮相,丹佛各界名流汇聚于新馆Frederic C. Hamilton大厦,争相见证这场期待已久、新馆建成以来最重大的艺术盛典隆重揭幕。

丹佛美术馆执行馆长兼本次展览的策展人Christoph Heinrich博士在香槟招待会上致辞,感谢丹佛各界对展览的鼎力支持并介绍了十七位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他的发言幽默风趣,不时赢得阵阵掌声。谈及邀请钟飙参展的经过后,馆长十分骄傲地说“钟飙的“海市蜃楼”更深刻地诠释了“拥抱!”展的主题”,他非常感谢钟飙为本次展览做出的突出贡献。丹佛市市长及怀着极大好奇心赶来的新馆的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先生也都激动地致辞祝贺展览成功。

钟飙作为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他历时一年之余完成的巨作“海市蜃楼”。这件结合了音频、影像、绘画、装置于一身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与丹佛美术馆新馆空间完美“拥抱!”,更在内容上与现场观众深度相拥,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先生对钟飙说“看到您不可思议的作品,我都几乎想不起当初是怎样设计这个空间的了”。亲临开幕现场的嘉宾如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沈揆一(Kuiyi Shen)博士、太平洋路德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研究部主任魏朴(Paul Manfredi)教授、美国独立策展人及批评家林似竹(Britta Erickson)女士、韩国独立策展人李圆一(Wonil Rhee)先生,美国Art in America杂志总编Richard Vine先生、布法罗Albright Knox美术馆策展人Heather Pesanti女士都给予“海市蜃楼”极高的评价,称其无疑是所有参展作品中最好的。现场有一位女士,虔诚地希望能轻轻触碰一下钟飙的手,感受这件伟大的作品是怎样诞生而来的。一位年轻人,默默地在作品前驻足凝望半个多小时。坐着轮椅的长者,静静地欣赏作品,她的背影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海市蜃楼”以它巨大的包容力,撼动了丹佛美术馆Frederic C. Hamilton大厦造型奇异的空间!

钟飙说,“这件作品是艺术的整体表达,它包含音频、影像、绘画、装置,地面飘渺的烟雾飘向墙面,衍生出形象,来自宏观世界、现实世界、微观世界的信息相互交织、转换,虽有多种方向的运动,但却难以阻挡滚滚向前的整体趋势,并形成态势,融化在宇宙之中。绘画接着影像从宇宙开始,各种暗物质逐渐转化为历史和现实,每个时空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幽暗的深处一步步走向光明,经由镜面的反射,又从光明的现实世界一步步归于黑暗,循环往复、无始无终。音频正是我们地球发散向太空的声音。海市蜃楼是曾经的情景在另一个时空的再现,它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穿越空间的阻隔,因此与作品有着相同的特质。尽管“海市蜃楼”的题目实际上小于这件作品的内容,但它是一个出口,经由这个出口连接着整个浩瀚的世界。”
“拥抱!”展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4月4日,之后,很多在空间现场完成的作品将不复存在,这让很多人引以为憾,而馆长微笑着告诉大家,“展览已与空间完美地融合,几个月后会悄然褪去,这是自然现象,就像没有人能阻止花儿的凋谢”。

值得一提的是,丹佛美术馆无声拍卖也在开幕式上同时进行,拍品是十七位艺术家各自的参展作品的草图,拍卖所得将用于支持丹佛美术馆今后的发展。钟飙的“海市蜃楼”草图以所有拍品中最高价三万美金起拍,最终为不知名的藏家拍到,并当场提出将其捐赠给丹佛美术馆收藏,美术馆也欣然接受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可谓皆大欢喜,这为瑞雪中美丽的丹佛平添了更动人的一笔!

海市蜃楼,影像3—14,5分钟,2009 (截屏)













海市蜃楼,布面丙烯,4m X 18m,2009


从左至右:收藏家Kent Logan、赞助人Jean and Michael Micketti夫妇、钟飙及赞助人Michelle and Tom Whitten 夫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