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主义和命运的神话
人们普遍相信,对待政治学真正科学的或哲学的态度,和对一般意义上的社会
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必定建立在对历史的沉思和阐释的基础之上。尽管一般人认为
生活环境、亲身经验和小坎小坷的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但据说社会科学家和哲学
家却必须从一个更高层面上眺望这些事情。在他们看来,个体的人是一个工具,是
人类总体发展过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工具而已。他还发现,历史舞台上真正重要的
演员要么是伟大的国家或伟大的领袖,要么就可能是伟大的阶级或伟大的观念。无
论如何,他想试图理解历史舞台上演的这幕戏剧的意义;他想试图理解历史发展的
法则。如果他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他当然就能预测未来的发展了。那样,他就可
以给政治学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并给我们提供可行的忠告,告诉我们哪些政治活
动可能成功,哪些政治活动可能失败。
这是对一种我称之为历史主义的见解的简要描述。这种见解是一个古老的观念,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系列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这些观念不幸已完全成为我
们精神氛围的一部分,人们通常将它们视为理所当然,几乎从未提出过质疑。
在别的地方,我已试图表明,历史主义对社会科学的态度导致了恶劣后果。我
还试图概述一种我相信会产生更好结果的方法。
然而,如果历史主义是一种造成毫无价值后果的错误方法,那么,看一看它怎
样产生,它怎样如此成功地确立自身的牢固地位,或许是有益的。同时,出于这个
目的进行的历史概述,也有助于分析在历史主义中心学说周围积累起来的各种各样
的观念——历史主义中心学说,即历史受控于明确的历史或演化法则,这些法则将
使我们能够对人的命运进行预言。
就我以相当抽象的方式所作的描述而言,历史主义可以通过其种种形式中最朴
素和最古老的一种——选民说充分加以说明。这个学说通过一种有神论的解释,即
确认上帝为历史舞台上所上演的戏剧的作者,成为使历史得以理解的种种尝试之一。
选民说更加明确地设定上帝挑选一个民族作为他意志选中的工具,这个民族将获得
尘世。
在这个学说中,历史发展法则由上帝的意志制定。这是区别历史主义的有神论
形式同其他形式明确的相异之处。例如,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也许将发展法则看成
自然法则;唯灵论历史主义会将其看成精神发展的法则;而经济历史主义又会将其
看成经济发展的法则。有神论历史主义与其他这些形式的学说同样主张存在种种历
史法则,这些法则能够发现,在它们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关于人类未来的预测。
无疑,选民说产生于部落形式的社会生活。强调部落至高无上的重要性,离开
部落,个人就微不足道,这种部落主义是我们将会在许多种形式的历史主义理论中
发现的一个要素。不再是部落主义的其他形式的历史主义或许仍然保留一种集体主
义要素;它们或许仍然强调某些团体或集体——例如,一个阶级——的重要性,离
开这个团体或集团,个人便微不足道。选民说的另一个方面是它所提出作为历史目
的的东西遥不可及。因为尽管以相当程度的明确性描述了这个目的,但要达到它我
们还必须得走上一段漫长的路程。而这段路程不仅漫长,并且还弯弯曲曲,忽上忽
下,忽左忽右。因此,终究有可能把想得到的历史事件妥善地放到解释框架中。没
有想象得到的经验能够驳倒这个目标。而对那些相信这一点的人来说,它提供关乎
人类历史终极结局的确定性。
在本书最后一章,我将试图对有神论历史解释展开批判,这一章还将指出某些
最伟大的基督教思想指斥这种理论是偶像崇拜。因此,对这种形式历史主义的攻击
不应被解释为是对宗教的攻击。在本章中,选民说仅仅作为一个例证而已。它在这
方面的价值可以从这一事实中看到:它的种种主要特征为两种最现代形式的历史主
义(对它们的分析将构成本书的主要部分)所共有——一方面(右翼的)种族主义
或法西斯主义的历史哲学和另一方面(左翼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种族主义以
选中的种族(戈比诺的选择)取代选中的民族,作为命运的工具,最终获得世界。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以选中的阶级取代选中的民族,作为创造无阶级社会的工具,同
时,这个阶级也注定获得世界。这两种理论都将其历史预言建立在最终发现一种历
史发展法则的历史解释上。就种族主义而论,这种法则被看作一种自然法则;选中
的民族在血缘上的生物学优越性对历史进程——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解释;它
只能是种族间争夺控制权的斗争。就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而论,这个法则是经济法则;
全部历史被解释为阶级间争夺经济优势的斗争。
这两个运动的历史主义特征使我们的研究引人注目。在本书的下文中,我们将
回头再谈这两个运动,它们之中每一个都直接回溯到黑格尔哲学。因此,我们也必
须论及那个哲学。而既然黑格尔基本上是沿袭某些古代哲学家的,因而,在返回这
些历史主义的更现代的形式之前,讨论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理论,将
是很必要的。
第二章 赫拉克利特
并不是直到赫拉克利特,我们才在希腊发现种种就其历史主义特征而论堪与选
民说相提并论的理论。在荷马的有神论或更确切地说多神论的解释中,历史是神的
意志的产物。但荷马的诸神并不制定历史发展的普遍法则。荷马试图强调和解释的
不是历史的统一性,而恰恰相反,是历史没有统一性。历史舞台上戏剧的作者不是
独一无二的上帝;形形色色的神祗全都涉笔于此。荷马的解释与犹太人的解释的共
同之处是某种模糊不清的命运感和有关种种幕后力量的观念。但荷马并未揭示出终
极命运,与相对应的犹太人的解释不同,荷马的解释仍是神秘主义性质的。
第一位提出更为显著的历史主义学说的希腊人是赫西奥德,他或许受到源于东
方的影响。他使用了历史发展普遍倾向或趋势这个观念。他对历史的解释是悲观主
义的。他相信人类在自黄金时代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注定在物质和道德这两方面要
退化。早期希腊哲学家提出各种历史主义观念,其高潮随着柏拉图的出现而到来,
他在解释希腊各部落,尤其是雅典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尝试中,为世界描绘了一
幅宏伟壮观的哲学图景。在其历史主义中,他受到各位先驱,特别是赫西奥德的强
烈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却是来自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是位发现了变化观念的哲学家。到这时,受东方观念影响的希腊哲
学家已经将世界看成一座以物质性的东西为建筑材料的巨型大厦。这就是事物的总
体——宇宙(其原意似乎是一种东方的帐篷或遮盖物)。哲学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是“世界由什么质料构成?”或“它怎样建构的,它的实际蓝图是什么样的?”他
们将哲学或物理学(二者长期难以区分)看成是对“自然”,即建构世界这座大厦
的原初物质的研究。无论任何过程,都被想象成不是在这座大厦内部进行,就是建
构或维持这座大厦,打乱和恢复人们认为基本上是静止的结构的稳定平衡。它们是
循环的过程(除了与这座大厦之由来相关的那些过程以外;东方人、赫西奥德和其
他人讨论了“谁建造了它?”这个问题)。这种十分自然的看法甚至在今天对我们
也很自然,它被赫拉克利特以其天赋所取代。他提出的观点是这种大厦、稳定结构
和宇宙根本就不存在。他的格言之一是,“宇宙充其量像胡堆乱放的垃圾堆”。他
没有将世界设想为一座大厦,反而将其设想成一个其大无比的过程;没有将其设想
为一切事物的总和,反而将其设想为一切事件或变化或事实的总和。“万物皆流,
无物常驻”是其哲学的座右铭。
赫拉克利特的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希腊哲学的发展。巴门尼德、德谟
克利特、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全都可以被恰如其份地看作解决赫拉克
利特所发现的那个变化世界各种问题的尝试。这个发现之伟大怎样评价可能都难说
过高。它已被描述成一个可怕的发现,其后果已与“一场事物……似乎都在震荡的
地震”的后果相提并论。而且我也不怀疑,由于所处时代的社会动乱和政治动乱,
赫拉克利特本人遭受了可怕的经历,这使他对这个发现刻骨铭心。赫拉克利特是第
一位不仅论述“自然”,而且更多地论述伦理- 政治问题的哲学家,他生活在一个
社会革命的时代。正是在他的时代,希腊的部落贵族开始让位于新的民主势力。
为了理解这场革命的后果,我们必须回顾部落贵族制的稳定刻板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由社会禁忌和宗教禁忌决定;每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都有其指定地位;
每个人都觉得他的地位是适当的“自然的”位置,它是由统治世界的种种力量指定
给他的;每个人都“了解他的地位”。
根据传统说法,赫拉克利特本人的地位是以弗所祭司王王族继承人,但他把这
个权利转让给他的兄弟。尽管他高傲地拒绝参与其城邦的政治生活,但他却支持那
些贵族的事业,他们枉费心机,试图遏止新生革命力量的兴起之势。在社会和政治
领域中的这些经历在其著作的残片中有所反映。“以弗所每个成人都应该吊死自己,
把城邦留给未成年的少年统治……”,这是赫拉克利特的一次情感爆发,原因是人
民决定放逐他的一位贵族朋友赫尔莫多罗。他对人民动机的解释极其有趣,因为它
表明,自民主制的最初岁月以来,反民主论点的手法就不曾改变过。“他们说:我
们中间不应有优秀的人;要是有谁出类拔萃的话,那就让他到别处,与别人为伍吧!”
对民主制的这种敌意在残篇中随处可见:“……群氓像畜牲一样填饱肚皮……他们
将游吟诗人和大众信仰奉为圭桌,而意识不到其中许多东西是坏的,只有很少东西
是好的。……泰乌塔米斯的儿子比亚斯住在普列尼,他的话比其他人的话更有价值。
(他说:‘绝大多数人是邪恶的。’卜…群众甚至连他们碰到的事情都不关心;也
不会接受教训——尽管他们自认为能这样做。”他还以相同的口吻说:“法律也可
以要求必须服从一个人的意志。”顺便提一下,赫拉克利特的保守和反民主观点的
另一种表达方式,措辞上颇能为民主派接受,尽管其本意并非如此:“人民应该为
城邦的法律而战,好像它们是城垣一样。”
但赫拉克利特为其城邦的古代法律进行的战斗是徒劳无功的,万事万物的转瞬
即逝给他留下强烈的印象。他的变化论表达了这种感觉:“万物皆流”。他说: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由于理想破灭,他反对既存社会秩序将永久不变
这种信念:“我们不能像孩子一样行事,他们是通过‘由于它是从过去传给我们的’
这种狭隘观念培养成人的。”
对变化,特别是社会生活变化的这种强调,不仅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一个重要
特征,也是历史主义者普遍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事物在变,甚至国王也在变;对
那些认为社会环境天经地义的人来说,特别有必要强调一下这个事实。这些全都应
当认可。但赫拉克利特哲学却表露了历史主义的一个不太值得称道的特征,即:对
变化的过分强调,与对一种不可更易、永远不变的命运法则的信仰,彼此兼具并存,
相互补充。
在这种信念中,我们会面对这样一种态度,尽管乍看之下它与历史主义者对变
化的过分强调相矛盾,但却是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历史主义者特有
的态度。如果把历史主义者对变化的过分强调解释为他们克服对变化观念的无意识
抵触所不可或缺的努力的征兆,我们或许能说明这种态度。这也说明一种紧张情绪,
这种紧张情绪使如此之多的历史主义者(甚至在今天),对他们闻所未闻的新奇发
现大加强调。这样的想法暗示这种可能性:这些历史主义者害怕变化,不经过激烈
的内心交战,他们就不可能接受这种变化观念。常见的情形似乎是,他们试图坚持
变化由一个不变的法则所驾驭这种观点,以减缓自己对稳定世界的不复存在所产生
的失落感。(在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里,我们甚至会发现这个理论:我们所寄居的
变化世界是一种幻象,此外还存在一个更加真实的不变的世界。)
就赫拉克利特而言,强调变化使他得出这种理论,一切物质实体,无论是固体、
液体还是气体,都如同火焰——它们与其说是物体,勿宁说是过程,它们都是火的
变形;外表呈固体的土(由灰尘构成)不过是一团改变了形态的火,甚至液体(水、
海)也是变形的火(并且或许以油的形态可以成为燃料)。“火首先转化为海,而
海的一半是土,一半是热气。”因而其他所有“元素”——土、水和空气——都是
变形的火:“万物都等换为火,而火也等换为万物;正如金子等换为货物,货物也
等换为金子。”
但在将万物归结为火焰,归结为如同燃烧的过程后,赫拉克利特在这个过程中
分辨出一个法则、一种尺度、一种理性、一种智慧;而在摧毁宇宙大厦,将其宣称
为一座垃圾堆之后,他又重新提出宇宙是世界过程中各种事件的预定秩序。
世界上的每个法则,特别是火本身,都依据一个明确的法则——它的“尺度”
而发展。它是一个不可改变、不可抵制的法则,在此程度上它既类似于我们现代的
自然法观点,又类似于现代历史主义者的历史或进化法则。但国家强加的法律是通
过惩罚实施的理性敕令,就此而言,它又不同于这些观点。一方面是法律律令或法
律准则,另一方面是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不能在二者之间做出这种区分是部落禁
忌制度的特征:两种法则一视同仁,皆被看做神秘的东西;这使得对人为禁忌进行
理性批判,如同对自然世界的法则或规律这种终极智慧或理性尝试改良一样,简直
不可想象:“一切事件皆因命运的必然性而产生,……太阳不会越出其轨道的尺度;
否则正义的侍女——命运女神便会将其找出来。”但太阳并不仅仅只是服从这个法
则;火以太阳和(我们将看到的)宙斯的雷电的形式,守护着这个法则,并依其进
行裁决。“太阳是时间的管理者和监护者,限制、裁决、宣示和彰显变化产生万物
季节……这个宇宙秩序即万物既不是由神祗,也不是由人创造;它过去、现在、将
来一直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尺度燃烧,按照尺度熄灭……,火在其升腾
中占据、裁决和处置万物。”
与历史主义毫无怜悯的命运观念相关,我们频频发现一种神秘主义的成份。第
24章将对神秘主义提出批判性分析。这里,我只想指明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在赫
拉克利特哲学中的角色:“太阳喜欢隐藏起来”,他写道,而且“在德尔斐发布谶
语的主人既不说明,也不掩盖,而是通过征象表明他的意思”。赫拉克利特轻视那
些更具经验主义思想的科学家,这是采纳这种看法的那些人的典型特征:“博学者
并不一定很有思想,否则赫西奥德、毕达哥拉斯以及克塞诺索尼就更有思想了……
毕达哥拉斯是骗子的鼻祖。”与其对科学家的轻视相伴而生的是神秘的直视知性论。
赫拉克利特的理性理论以这个事实为其出发点:在我们醒着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共
同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控制,相互制约;而此中存在一种我们不做
假象的牺牲品的信念。然而,这种理论还被赋予一种次要的象征性神秘含义。提供
给选民们,提供给那些醒着的、有视、听、说能力的人们的,正是这种神秘直觉论:
“人们不应像睡着了一样行动和讲话……那些醒着的人拥有独一的共同世界;那些
睡着的人则转入他们的各自世界。……他们没有听说的能力……即使听得见,他们
也像聋子一样。这个谚语适用于他们:他们存在却又不存在……智慧只是一种事情:
理解通过万物主宰万物的思想。”对那些醒着的人来说,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共同
的,这个世界是个神秘的统一体,是万物的同一状态,只能通过理性来理解:“人
们必须遵循人人共有的东西……理性是人人共有的……万物为一,一为万物……一
是推一的智慧,它愿意又不愿被称为宙斯……它是主宰万物的雷霆。”
赫拉克利特有关宇宙的变化和隐藏的命运的哲学较普遍的特征就谈到这里。从
这种哲学中产生了一种有关一切变化背后的驱动力的理论;这个理论通过强调与
“社会静力学”相对立的“社会动力学”,显示其历史主义特征。赫拉克利特关于
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动力学,进一步确认了这种观点,他的哲学
受到他所经历的社会和政治动乱的激发。因为他声称冲突或战争是一切变化、特别
是人们之间一切差别的动力和创造性源泉。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主义者,他将历
史审判当做道德审判来接受;因为他坚持主张战争的结果是公正的①:“战争是万
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些是神,那些仅仅是人,让这些人变成奴隶,而
让前者变成主人……人们必须晓得,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即是冲突,万物通过冲突
和必然性而生成。”
但倘若正义就是冲突或战争,倘若“命运女神”同时又是“正义之神的侍女”,
倘若历史,或更确切地说,成功,即战争中的成功,是价值尺度,那么,价值标准
本身必定在“流变”。赫拉克利特通过其相对主义和对立统一学说对待这个问题。
这来自他的变化理论(这种理论仍然是柏拉图理论的基础,更有甚者,还仍然是亚
里土多德理论的基础)。一种变化的事物必定要放弃某些属性,才能获得相反的属
性。它并非全然等同于由一种状态向相反状态转化的过程,因而是相对立状态的统
一:“冷的物体变暖,暖的物体变冷;湿的东西变干,干的东西变湿……疾病能使
我们重视健康……生与死、醒与睡、青年与老年,所有这些都是同一的;因为一种
情形转变成另一种情形,而后者又变回前者……对立统一于自身:这是一种产生于
相对立状态的和谐,就与弓与琴的情形一样……相反的东西彼此归属,不和谐的音
调形成最美的和谐,一切皆由冲突生成……向上的道路和向下的道路是同一条…直
路和弯路是同一条路……对于神祗来说,万物皆美,皆善,皆正义;而人们则将一
些东西看成不义的,而将另一些看成正义的……善与恶是一回事。”
但是,上述残篇中所表达的价值相对主义(它甚至可以被说成一种道德相对主
义),并没有阻止赫拉克利特在其战争正义和历史审判理论的背景上发展出一种部
落主义的浪漫伦理,其中名誉、命运和伟人至上等等,十分令人惊诧地类似于某些
十分现代的观念;“战死者将受到神纸和人们的赞美……战死得越伟大,命运也就
越荣光……最优秀者追求一种超越于其他一切的东西:永恒的名誉……一个人如果
伟大的话,就抵得上一万个人。”
令人吃惊的是,从这些公元前SOO年前后一直流传至今的早期残篇中,竟然能找
到如此之多现代历史主义和反民主趋势的特征。赫拉克利特是位才能和创造力无与
伦比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观念有许多(通过柏拉图的中介)已成为哲学传统的一
个主要部分;但除了这个事实,学说上的相似性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相关时
期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加以解释。似乎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里,各种历史主义很容易
凸显出来,他们在希腊部落生活解体时出现过,在犹太人的部落生活为巴比伦征服
的冲击所粉碎时也出现过。我相信,几乎不可能存在什么疑问,赫拉克利特的哲学
表达了一种漂泊感;这种感觉似乎是对古代部落形式社会生活的解体产生的典型回
应。在近代欧洲,在工业革命期间,尤其是通过美国和法国政治革命的冲击,各种
历史主义观念又复兴起来。黑格尔是对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回应的代言人,他从赫
拉克利特思想中获益甚多,并把这些东西传输给所有历史主义运动;这似乎不仅仅
是一种巧合。
第三章 柏拉图的形式论或理念论
一
柏拉图生活在一个战乱和政治冲突的时期,据我们所知,这一时期甚至比困扰
赫拉克利特的那个时期还要动荡不安。在他成长期间,希腊人部落生活的崩溃在其
出生的城市雅典造成一个僭主制时期,后来又导致民主制的建立;这个民主制竭力
保卫自身,提防任何重蹈僭主制或寡头制,即显赫贵族家族的统治的任何企图。在
其青年时期,民主制的雅典卷入一场反对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首要城邦斯巴达的生死
之战;斯巴达一直保留着许多古代部落贵族制的法律和习俗。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
了18年之久,其间仅中断一次。(第1O章更加详尽地重温这个历史背景,在这一章
中人们将看到,这场战争并非像人们有时所力主的那样,随着公元前4O4年雅典的失
败而结束。)柏拉图生于战争期间,而战争结束时他差不多24岁了。战争带来可怕
的流行病,在其最后一年还造成饥馑、雅典城陷落、内战以及通常被称为三十僭主
统治的恐怖统治;这些僭主由柏拉图的两个舅父领导,这两人在维护其统治、反对
民主派的企图失败时丢掉了性命。民主制和和平的重建并非就意味着柏拉图的痛苦
得到缓解。他所挚爱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以极刑;后来他使其成为他的大多数对话
的主要发言人。柏拉图本人似乎也一在身处危险之中;他和其他苏格拉底派的同仁
一起离开了雅典。
后来,当第一次访问西西里岛时,柏拉图卷入到叙拉古僭主老狄奥尼修斯的宫
廷政治阴谋中,甚至在返回雅典建立学园后,柏拉图和他的一些学生一起,继续积
极并最终决定性地介入构成叙拉古政治的阴谋和革命之中”。
这个有关政治事件的概要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柏拉图著作中,如同在赫拉
克利特著作中一样,可以找到他在政治上动荡不安时期备受苦难的迹痕迹。和赫拉
克利特一样,柏拉图有王族血统;至少,传说声称其父亲的家族可溯源到阿提卡最
后一个部落王科德鲁斯。柏拉图对其母亲的家族颇为自豪,根据他在其对话(《卡
尔米德篇》和《蒂迈欧篇》)中的说明,他母亲的家族与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家族有
关。他的舅父,三十僭主的领袖人物克里底亚和卡尔米德,也属于其母的家族。由
于这种家族传统,柏拉图理所当然地对公共事务深为关注;而事实上,他的大多数
著作都是对其期望的满足。他本人提到(如果《第七封信》真实的话),他“从一
开始便极其渴望政治活动”,但他青年时期的动荡经历阻止了他。“看到万物都毫
无目标地摇来摆去,我感到眩晕和绝望。”我相信从社会、进而“万物”都在流变
这种感觉中产生了他和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动因;正如他的历史主义前辈所为,柏拉
图提出历史发展法则时对其社会经验进行了概括。这一法则,下一章更加充分地讨
论。根据这一法则,所有社会变化都是腐败、退化或衰亡。
这一基本的历史法则,在柏拉图看来,是宇宙法则——对所有被创造物或生成
物都适用的法则——的一部分。一切流变物,一切生成物注定要退化。和赫拉克利
特一样,柏拉图意识到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力量是宇宙力量。
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柏拉图相信这个衰败法则并非全部实情。在赫拉克
利特身上,我们已发现一种把发展法则设想为循环法则的倾向;这些法则是按照决
定季节循环交替的法则设想的。同样,在柏拉图的某些著作中,我们也能发现大年
的提法(其时间长短似乎是3600O个普通年),其改进或生成时期,大概相当于春夏
两季,蜕化或衰亡时期,相当于秋冬两季。根据柏拉图的对话中的一篇以政治家篇》),
黄金时代,即克罗诺斯时代——一个克罗诺斯本人统治世界,人们在地球上产生的
时代——之后是我们自己的时代,即宙斯时代,这一时代中,众神抛弃了世界,任
世界独立运转,因而这个时代顺理成章地是一个日益衰败的时代。而且《政治家篇》
的叙述还示意,在彻底衰败到最低点之后,神将再度为宇宙这艘船掌舵,事情将开
始改善。柏拉图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政治家篇》中的这个故事,人们尚不能确定。
他相当清楚地表明他不相信故事全然真实。另一方面,几乎勿庸置疑,他在宇宙背
景中去想象历史;他相信他自己的时代是一个腐败深重——或许是所能达到的至深
程度——的时代,先前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受内在的衰败趋势支配,这一趋势是历史
发展和宇宙发展二者共有的。他是否相信一旦衰败达到极点,这种趋势必然注定要
终结,这一点我无法确定。但他肯定相信通过人为的、或更确切地说是超人的努力,
我们有可能克服这个致命的历史趋势,终结衰败过程。
二
正如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我们在此还发现二者之间的
一个重大差异。柏拉图相信,人的道德意志在人类理性力量的支持下,可以违背历
史命运法则——衰败法则。
柏拉图如何调和这种观点和命运法则信念,我们尚不很清楚。但存在一些迹象,
能够解释这个难题。
柏拉图相信衰败法则直接导致道德退化。至少在他看来,政治腐败主要取决于
道德退化(和知识贫乏);而道德退化则主要归咎于种族退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
衰败这一普遍宇宙法则在人类事物领域中体现自身。
因此,可以理解,重大的宇宙转折点会同人类事务领域——道德和知识领域—
—的转折点同时出现,所以,对我们来说,它可能是人类在道德和知识上的努力造
成的。或许柏拉图完全相信,正如衰败这一普遍法则在道德退化导致政治腐败过程
中体现自身,宇宙转折点同样通过一个立法者的出现体现出来,这个立法者有能力
以其推理能力和道德意志结束政治腐败时期。或许《政治家篇》中回归黄金时代—
—新的千禧年的预言,是这样一种信念的神话表达方式。不管这是否可能,他确确
实实地对二者都相信——既相信衰败这一普遍历史趋势,也相信我们或许会通过抑
制一切历史变化,进而阻止政治领域的腐败。因此,这是他的奋斗目标。他实现这
目标的方式,是建立一个没有其他所有国家的邪恶的国家,因为它不衰败,它不变
化。没有变化和腐败之恶的国家是尽善尽美的。它是不知变化为何的黄金时代国家。
它是受到抑制的国家。
三
由于对这样一个不变的理想国的信念,柏拉图从根本上背离了我们在赫拉克利
特身上发现的历史主义信条。但与这种差异同样重要的是,它造成柏拉图和赫拉克
利特之间更多的相同点。
赫拉克利特尽管推论唐突,但似乎回避了以混沌取代宇宙的观念。据我们揣摸,
他似乎坚持变化由一个不变法则支配的观点,以自慰失去一个安定的世界。这种从
历史主义最终后果回缩的趋向也许是历史主义者的典型特征。
在柏拉图身上,这种趋向至为重要。(在此他受到赫拉克利特的伟大批判者巴
门尼德的哲学的影响。)赫拉克利特将社会变动的经历扩及“万物”世界,以对其
进行概括,而我也暗示过,柏拉图也是这样做的。但柏拉图还把他对一个不变的完
美国家的信念扩大到“万物”领域。他相信对各种普通的或衰败的事物而言还存在
一种不衰败的完美事务。这种对完美的不变事物的信念通常被称为形式论或理念论,
并成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学说。
柏拉图相信,我们可能会违背必然进程的严格规律,并且由于阻止住一切变化
而避免衰败。这表明他的历史主义倾向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妥协的和充分展开的历
史主义不敢承认人们由于做出努力就能改变历史必然规律,尽管人们已经发现那些
规律。它将坚持,人们不可能做出相反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全部计划和行动都是那
条不可改变的发展规律用来实现人们的历史天命的手段而已;如同俄狄浦斯所遭到
的命运是由于那个预言以及他父亲为了避免俄狄浦斯的命运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
与所有这些无关。为了对这种彻底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有较好的理解,并且为了分析
在柏拉图的信念中所固有的相反倾向(他相信他能影响命运),我将把我们在柏拉
图身上所发现的历史主义同一种与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加以对比.该种态度也是在柏
拉图身上发现的,可以称之为社会工程的态度。
四
社会工程师并不关心历史趋势或人类命运。他相信人是历史的主宰,相信我们
可以按照我们的目的来影响或改变人类历史,就像我们已经改变地球表层一样。他
并不相信这些目的是我们的历史背景或历史趋势强加给我们的,而认为这是我们自
己的选择或创造,就像我们创造新的思想、新的艺术作品、新的房子或新的机器一
样。历史主义者则与认为,只有首先判定历史的未来进程,才能有明智的政治行动。
然而,与历史主义者相反,社会工程师认为,政治的科学基础将是完全不同的另一
回事儿;它是按照我们的愿望和目的来创造和改变各种社会建构所必需的事实知识。
这种科学必须告诉我们,比方说,如果我们希望避免经济衰退或出现经济衰退,或
者如果我们希望财富分配较为平均或较为不平均,我们就要采取哪些步骤。换言之,
社会工程师把社会工艺视为政治的科学基础。(我们将看到,柏拉图把它比作医学
的科学背景,)而历史主义者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政治的科学基础乃是不可改变
的历史趋势的科学。
绝不能从我就社会工程师的态度所说的话得出结论说,在社会工程师的队伍中
不存在重大分歧。恰恰相反,我们说的“零星社会工程”和“乌托邦社会工程”这
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书的主要论题之一。(参阅第9章,在那里我将提出我的理由来
倡导前者和拒绝后者。)但在此刻,我只论及历史主义者和社会工程师这二者对社
会建构,如保险公司、警察、政府或杂货铺等所采取的态度,这样它们之间的对立
也许就会更清楚了。
历史主义者主要以社会建构的历史这个观点,即从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现在
和未来的作用,来观察各种社会建构。他也许坚持说,它们的起源是由于某个计划
或设计,由于对某些目的(人的目的或神的目的)的追求;或者他会断言,它们不
是为了达到任何明确拥有的目的而被设计出来的,而是某些本能和情欲的直接表现;
或者说,它们曾一度作为某些目的的手段,但它们已经丧失这个性质了。然而,社
会工程师和社会工艺师不大关心社会建构的起源或它们的缔造者的原意(虽然没有
理由说他不应该承认“只有少数社会建构是有意识地被设计出来的,而大多数社会
建构是“生长”出来的,是人类活动未经设计的结果”)。他宁可这样提出他的问
题:如果我们有某些目的,那么,这个建构是否设计得很好或组织得很好以服务于
这些目的呢?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考察保险公司这个建构。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工艺
师不大关心保险公司建构的起源是否作为一种谋划的事业;也不太关心它的历史使
命是不是为公共福利服务。他可以对某些保险建构提出批评,或者表明如何可以增
加利润,或者相反,表明如何使它们为公众带来好处;他也可以提出一些方法,使
它们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某个目的。还可以再举一个社会建构的例子,让我们考察
一下警察部队。有些历史主义者可能将其描述为保护自由和安全的工具,而另一些
历史主义者则把它视为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然而,社会工程师和社会工艺
师也许会建议采取一些措施,使它成为保护自由和安全的合适工具,他还可以设计
出一些措施使它转为阶级统治的有力武器。(由于他是一个追求他所信奉的目的的
公民,他可以要求应该采取这些目的和适当的手段。然而,作为一个社会工艺师,
他会仔细分清目的和选择的问题有别于事实问题,即所要采取的措施的社会效果问
题。)
稍加概括地说,我们可以说,工程师和工艺师理智地把建构视为服务于某些目
的的手段,而且他作为一个工艺师完全按照它们的适当性、有效性、简单性等等来
评判它们。然而,历史主义者则试图发现这些建构的起源和历史必然性,以便估计
它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真正作用”。例如,把它们评价为“上帝的意旨”、
“历史必然的意旨”或“重要的历史趋势的工具”等等。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社
会工程师或社会工艺师要断言建构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知道得很清楚,
社会建构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和机械工具或机器是很不相同的。例如,他不会忘记,
它们的“生长”和有机体的生长情形有所相似(虽然并非完全相同);他知道这个
事实对社会工程是很重要的。他不会赞成关于社会建构的“工具主义”哲学。(没
有人会说,一个橙子是一个工具,或者是某个目的的手段;但我们常常把橙子看作
某个目的的手段,比方说,如果我们想吃橙子,或者以卖橙子谋生。)
历史主义和社会工程这两种态度有时会出现特殊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最早也许
最有影响的例子,就是柏拉图的社会政治哲学。例如,一方面在前景中有一些显然
是属于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在背景中又突出了精心展现的历史主义特色。这种结
合是相当多的社会政治哲学家的代表,他们创造出我在下面所描述的乌托邦系统。
所有这些系统都提倡某种社会工程,要求采取某种建构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但
那些手段并不总是切合实际的。然而,我们着手考察这些目的时,往往发现它们是
取决于历史主义的。尤其是,柏拉图的政治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历史主义
学说。首先,他的目的在于逃避赫拉克利特所说的表现为社会革命和历史衰败的流
变。其次,他相信,建立一个如此完善以致不参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国家,就能做到
这一点。第三,他相信他的完善国家的模型或原型可以在遥远的过去中,在历史初
期曾出现过的黄金时代中被发现;因为如果世界在时间上是逐渐衰败的,那么我们
回到过去越远就一定会发现越为完善的状况。这个完善的国家有点像其后的国家的
老祖宗,而其后的国家好比是这个完善的或美好的或“理想的”国家的没落子孙;
一个理想的国家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个梦,不是“我们心中的观念”,而是由于
它是恒定的,因而它比那些在流变中的并且容易在某个时候消失的衰败社会更为真
实。
于是,甚至柏拉图的政治目的——最佳国家,基本上也是以他的历史主义为基
础的。的确,他的国家哲学,正如我们已经表明的那样,可以扩大为关于“万物”
的普遍哲学,扩大为他的形式论或理念论。
五
在流变中以及在衰败中的事物(例如国家)仿佛是完善事物的产物,是它们的
子女。流变中的事物,椽子女一样,是祖辈的摹本。它的父亲或原型就是柏拉图所
说的“形式”或“模式”或“理念”。就像前文所说,我们必须表明,形式或理念,
无论它被称作什么,都不是“我们心中的观念”,它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个梦,
而是真实的事物。它确实比一切在流变中的一般事物更为真实,因为一般事物尽管
看起来是实实在在的,但它们注定要衰亡,而形式和理念则是完善的,不会消失的。
不要认为形式或理念像可消失的事物那样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它们不但超
越了空间,而且也超越了时间(因为它们是永恒的)。但它们又和空间和时间相联
系。由于它们是那些被创造的并在空间和时间中发展的事物的先租或模型,因此它
们必须和空间有联系,并处在时间的起点。既然它们不是在我们的空间和时间中和
我们在一起,因此它们不能通过我们的感官而被感知;而普通的、变化着的事物则
同我们的感官有交互作用,因而被称为“可感知事物”。这些可感知事物是同一个
模型或原型的摹本或子女,它们不仅和原型——它们的形式或理念——相似,而且
它们彼此之间也相似,就像同一个家庭的子女彼此相似一样,就像子女用父亲的姓
氏来称呼一样,所以可感知事物也采用它们的形式或理念的姓氏;正如亚里士多德
说,“它们都是用它们的形式来称谓”。
就像儿子抬头看他的父亲一样,他在父亲那里看到一个理想,一个独一无二的
模型,看到他所渴望的神一般的人格;这是完善、智慧、稳定、荣耀和美德的化身;
是在他来到世界之前把他创造出来的力量,现在保护和抚养他;并且他因此而存在。
柏拉图就是如此看待形式或理念的。柏拉图的理念是事物的原型或起源,是事物之
理,事物存在的理由——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恒定而持久的原则。它是事物的品质、
理想和完善。
柏拉图在他晚年的对话录之一《蒂迈欧篇》中,把一类可感知事物的形式或理
念同子女的父亲相比。这个对话录和他的许多较早的著作十分相似,并对此给予相
当的解释。但是,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比他的先前著作越出了一步,因为他
以一阵微笑来说明形式或理念与时空世界的联系。他把可感知事物在其中运动的那
个抽象“空间”(起先是天堂和尘世之间的那个空间或区间)描述为一个容器,并
把它比作事物的母亲,并且在时间的起点上,形式在这个窗口中把可感知事物创造
出来,给纯粹的空间打上形式的印记,从而给予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事物以形状。柏
拉图写道:“我们必须设想有三种东西。其一是经历生成的东西;其二是生成发生
之处;其三是生成的事物与之相似的模型。我们可以把接收原则比作母亲,把模型
比作父亲,把它们的产物比作子女。”他接着就更详尽地描述模型父亲,不变的形
式或理念。他写道:“首先有不变的形式,它不是被创造的,也不是可毁灭的…·
·提不能为任何感官所看见和感到的,而只能由纯粹的思维来沉思到的。”某个形
式或理念所产生的可感知事物,是属于该形式或理念的,“它们是另一种东西,有
着其形式的称谓并与该形式相似,但它们是可以由感官来感知的,是被创造的,是
永远在流变之中的,是在某个空间生成又在该空间消失的,并且是通过基于感知的
意见而被认识的。”对于比作母亲的那个抽象空间则作出如下描述:“第三种是空
间,它是永恒的,不可毁坏的,它为一切被生成的事物提供住处……。”
把柏拉图的形式论或理念论和古希腊的一些宗教信仰加以比较,对理解他这个
学说可能有所帮助。在许多原始的宗教中,至少在一些希腊宗教中,诸神不过是理
想化的部落的祖先和英雄——该部落的“品质”或“完善”的人格化。于是,一些
部落和家族把他们的祖光追溯到某个神。(据说柏拉图自己的家族追溯到波塞冬神
的后裔。)要知道这些神与凡人之间的关系如同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与其摹本(可
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他的完善国家与各种实存的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
我们只须想到这些神是不朽的或永恒的而且是完善的——或者几乎如此——而凡人
则不免处在万物流变之中。然而,希腊神话和柏拉图的形式论或理念论之间又有着
重大的区别。希腊人把许多神奉为各个部落或家族的祖先,而理念论则要求人的形
式或理念必须只有一个;形式学说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事物的每一个“种”
或“类”只有一个形式。形式的单一性相应于祖先的单一性,这是这个学说的必要
因素,因为它要履行它最重要的功能,即解释可感知事物的相似性,这就是说类似
的事物是一个形式的摹本或复印了。如果有两个等同的或相似的形式,它们的相似
性就迫使我们设想这二者是第三个原型的摹本,于是第三个原型成为推一真实的独
一形式了。或者正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所说:“这样,相似性就得更精确地
不解释为这二者之间的相似,而要以另一个更超级的东西为准,其余二者只是它的
副本。”在早于《蒂迈欧篇》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更明确地说明了他的观点。
他以“本质的床”,即床的形式或理念为例来说明:“神……造了一张本质的床,
而且只造一张;没有造两张或两张以上,永远也不会……因为……假使神造了两张
床,而且只造了两张床,那么就会出现另一张床,即那两张床所显示的形式;于是,
这张床而不是那两张床就是本质的床了。”
这种议论表明,形式或理念不仅给柏拉图提供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各种发展的
起源或始点(尤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源或始点),而且给他提供了对同类事物之
间的相似性的解释。如果事物之所以彼此相似是由于它们都有某个品质或性质(例
如白、硬、善)的话,那么这个品质或性质就必定只有一个而且在该类一切事物中
是同一个;否则它就不能使它们彼此相似了。按照柏拉图的说法,这些事物如果都
是白色的,那么它们就都带有一个白的形式或理念;如果它们都是硬的,那么它们
就都带有一个硬的形式或理念。说它们带有,其意思就像子女带有父亲的财产或天
赋一样;就像一块刻画的复制品一样,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刻板印出来的,因而彼此
相似,它们可以带有原型的美。
这个理论是特意用来说明可感知事物的相似性的,乍看起来这似乎与历史主义
毫无关系。但是,联系是有的;正如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的,正是这种联系才使柏
拉图提出理念学说。我将对这个发展提出扼要的说明。我采用亚里士多德的评论以
及在柏拉图自己的著作中的一些话。
如果万物是在不停在流变之中,那么,关于这些事物,就不可能作出确定的表
达。我们对它们不能有任何真实的知识,而充其量只有含糊的和虚妄的“意见”。
我们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知道,这一点曾使赫拉克利特的许多后继者感到为
难。作为柏拉图的先辈之一并对柏拉图有很大影响的巴门尼德曾教导说,与经验的
虚妄意见相反,纯粹的理性知识只能以一个不变世界作为它的对象,而且纯粹的理
性知识事实上已揭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巴门尼德认为他在可消灭的万物世界的背
后已发现了不变的和不可分的实在,它与我们生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不相干。所以
它不能解释这个世界。
柏拉图对此感到不满意。不论柏拉图如何讨厌和轻视这个流变中的经验世界,
但他在内心深处对它却是很感兴趣的。他想揭开它的衰败的秘密,揭开它的剧烈变
化的和不幸的秘密。他希望能够发现拯救它的方法。巴门尼德认为,在他所经受的
这个令人迷惘的世界背后有一个不变的、真实的、实实在在的和完善的世界;这个
学说给柏拉图以深刻的印象;但巴门尼德的这个说法并不解决他的问题,因为它和
可感知事物的世界不相干。他所寻求的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关于不变世界的纯粹理
性的知识,并且能够用这种知识来研究这个变化世界尤其是探讨变化的社会政治变
迁及其特有的历史规律。柏拉图的目的在于发现政治和统治艺术的高级知识的秘密。
然而,严格的政治科学就像关于流变中的世界的任何严格科学一样,似乎是不
可能获得的。在政治领域中没有固定的对象。“政府”或“国家”或“城邦”这类
词的意义随着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而有所改变,这样,我们又如何讨论政治问
题呢?在柏拉图看来,在他和赫拉克利特所处的年代里,政治学说似乎和政治实践
一样不可捉摸、令人沮丧和深奥莫测。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柏拉图从苏格拉底那里获得了一个
极其重要的暗示。苏格拉底对伦理问题很感兴趣;他是一位伦理改革家,一位道德
家;他找各种各样的人,要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加以思考、解释和评论。他常常
向他们提问,但对他们的回答不轻易表示满意。他所得到的典型回答——我们以一
定的方式行事乃是因为如此行事是“明智的”或“有效的”或“正当的”或“虔诚
的”等等——这只是促使他接着提问:什么是明智、有效、正当或虔诚呢?换句话
说,这引导他探讨某事的“品质”。于是,比方说,他讨论在各种买卖和行业中所
表现的智慧,以便发现在各种不同的和变化的“明智”行为方式中的共同东西,进
而发现智慧究竟是什么,或“智慧”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用亚里土多德的话来
说)它的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当然应该找寻本质”,即找寻一
物的品质或理由,以及找寻这个词的真正的、不变的或本质的意义。“在这方面,
他成为提出全称定义问题的第一人。”
苏格拉底对“正义”或“谦虚”、“虔诚”这些伦理学名词的讨论已恰当地被
拿来同近代关于自由的讨论(例如穆勒),或对权威的讨论,或关于个人与社会的
讨论(例如卡特林)相比较。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假定,苏格拉底在寻求这些名词的
不变的或本质的意义时,把这些名词人格化或把它们看作事物一样。亚里土多德的
记载至少表明他没有这样做,而正是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寻求意义或本质的方法发展
为判定一物的真实本性或形式或理念的方法。柏拉图保留“赫拉克利特的学说,认
为一切可感知事物永远都处在流变的状态中,并且认为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是不存在
的”。另一方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方法中找到了克服这个困难的办法。尽管
“对任何可感知事物不可能有定义,因为它们老是变化的”,但可以有关于各类事
物(可感知事物的品质)的定义和真知。亚里土多德说:“如果知识或思想要有一
个对象的话,那么,除了可感知的东西之外,必须有不变的东西。”他在记述柏拉
图时说:“对这另一种东西,柏拉图称之为形式或理念,而可感知事物与它们不同,
但都用形式来称谓。具有与某个形式或理念相同名称的许许多多事物因带有形式或
理念而存在。”
亚里土多德的评述和柏拉图自己在《蒂迈欧篇》所提出的议论十分吻合。这表
明柏拉图的根本问题在于发现一个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可感知事物。他希望获得纯粹
的理性知识,而不是仅仅获得意见;由于可感知事物的纯粹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
于是,正如上面所说的,他坚持至少要获得在某个方面与可感知事物相联系并能应
用于它们的那种纯粹知识。关于形式或理念的知识能满足这个要求,因为形式与它
的可感知事物有联系,就像父亲和他的未成年子女有联系一样。形式是可感知事物
的当然代表。因此,在涉及流变世界的重大问题上,可以去请教它。
根据我们的分析,柏拉图关于形式中理念的学说在他的哲学中至少有三种不同
的功能。()它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设计,因为它使纯粹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甚至使能够应用于变幻事物的世界的知识成为可能(对于变幻事物的世界,我们不
能直接获得任何知识,而只能获得意见)。因此,探讨变动的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建
立政治科学就成为可能了。(2)它给迫切需要的变化学说和衰败学说以及生成和衰
亡的学说提供线索,尤其是为研究历史提供线索。(3)它在社会的领域里打开了一
条通向某种社会工程的道路;它使制造工具来阻止社会变化成为可能,因为它建议
要设计一个“最美好的国家”,这个国家同国家的形式或理念如此相似,以致它不
会衰败。
问题(2),即关于变化和历史的学说,将在下两章,即第4和第5章讨论。那两
章将讨论柏拉图的描述性的社会学,即他对他所处的变动社会的描述和解释。问题
(3),关于社会变化的阻止,将在第6至第9章论及,并讨论柏拉图的政治纲领。问
题(1),关于柏拉图的方法论,已在本章借助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学说的历史评论
作了简要的概括。关于这个讨论,我想在这里再说一些话。
六
我用方法论本质主义这个名称来表示柏拉图和许多他的后继者所主张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纯粹知识或“科学”的任务是去发现和描述事物的真正本性,即隐
藏在它们背后的那个实在或本质。柏拉图尤其相信,可感知事物的本质可以在较真
实的其他事物中找到,即在它们的始祖或形式中找到。其后有许多方法论本质主义
者,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这一点上虽然和他并非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和他一样都
认定纯粹知识的任务是要发现事物的隐藏本性、形式或本质。所有这些方法论本质
主义者都和柏拉图一样认为,本质是可以借助智性直觉来发现共识别出来的;认为
每一本质都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而可感知事物则按该名称来称谓;认为它是可以用
语词来描述的。对事物本质的描述被称为“定义”。根据方法论本质主义,可以有
三个方法来认识事物:“我的意思是,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不变实在或本质;我们
能够知道本质的定义;我们也能够知道它的名称。因此,关于任何实在的事物都可
以提出两个问题……即:人们可以给出名称和寻求定义;或者可以给出定义和寻求
名称。”柏拉图用“偶数”(与“奇数”相对立)的本质作为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
“数……可以是能分为相等部分的事物。如果它可以如此划分,那么该数被称为
‘偶数’;‘偶数’这个名称的定义就是‘可以分为相等部分的数’……当我们被
给出这个名称并被问及定义时,或者当我们被给出定义而被问及名称时,在这两种
情况下,我们都说及同一个本质,不管我们现在把它称为‘偶数’或者把它称为
‘可分为相等部分的数’。”提出这个例子之后,柏拉图接着用这个方法来“证明”
灵魂的真正本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就知道了。
方法论本质主义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本质并且用定义加以描述。把这种学
说与其对立面,即方法论唯名论相对照,就可以对它有较好的了解。方法论唯名论
的目的不是要发现事物确实是什么,不是要给事物的真正本性下定义;它的目的在
于描述事物在各种情况下的状态,尤其是在它的状态中是否有规律性。换句话说,
方法论唯名论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描述经验中的事物和事件,是“解释”这些事件,
即借助一些普遍规律来描述它们。它在我们的语言中,尤其是在一些语言规则中找
到科学描述的重要工具,而那些语言规则可分清什么是合适结构的语句和推理,什
么是纯属一堆语词。方法论唯名论把语词看作实现这个任务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看
作本质的名称。它不会认为“能是什么?”或“运动是什么?”或“原子是什么?”
这类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问题;而认为“怎样利用太阳能?”或“某个行星是怎样
运行的?”或“在什么条件下原子会辐射光?”等问题才是重要的问题。如果有些
哲学家对方法论唯名论者说,在没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之前就无法精确解答
“是怎样”的问题,那么,他若要回答的话,他就表明,他宁要他的方法所能达到
的那种一般精确度,也不要他们的方法所达到的那种狂妄的含糊。
正如我们的例子表明的,目前方法论唯名论在自然科学中已被广泛接受。然而,
社会科学的问题大部分仍然用本质主义的方法来处理。我认为这是社会科学之所以
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已有许多人注意到这种状况。但他们对此又有不同的看
法。他们认为,方法上的不同是必要的,它反映了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本质”差
别。
通常用来支持这种看法的论点是强调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这显露出历史主义的
其他方面。物理学家有着典型的论点。他所研究的对象,例如能量或原子,虽然是
变化的,但保持一定程度恒定性。他可以描述这些相对不变的实体所出现的变化,
而没有必要去构想或洞察本质或形式或类似的不变实体,未获得永久的东西,以便
给予确定的陈述。然而,社会科学家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他的全部研究领域都是变
化的。在社会领域里没有永久的实体,一切都处在历史河流的冲击之中。例如,我
们怎么能够研究政府呢?如果不假定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国家中的各种政制
有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识别什么是政府呢?如果我们认为
某个建构在本质上是政府,这就是说,它符合我们关于政府的直觉,并且我们能够
给这个直觉下定义,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建构称为政府。对于别的社会学对象,例
如“文明”也可以这样说。于是,历史主义者得出结论说,我们必须把握它们的本
质,并以定义的形式把它写下来。
我认为,这些近代的论点同上面提到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使柏拉图得出形式论
或理念论的那些论点十分相似。惟一的区别在于:柏拉图(他不接受原子论也不知
能量为何物)把他的学说也应用到物理学的领域里,因而应用到整个世界。我们在
这里表明一个事实:在社会科学中,对柏拉图方法的讨论即使在今天也是有意思的。
在着手讨论柏拉图的社会学和他如何把他的方法论本质主义用于该领域之前,
我想表明,我对柏拉图的评论只限于他的历史主义,限于他的“最佳国家”。因此,
我们必须提醒读者,不要以为这是柏拉图全部哲学的表述,也不要以为这可以称之
为对柏拉图主义的“公正而正当”的评论。我对历史主义的态度是公然敌对的,因
为我深信历史主义是无用的,而且比这更糟。因此,我对柏拉图主义的历史主义性
质的论述是强烈的批评。固然,我很敬佩柏拉图的哲学,即我认为绝不属于苏格拉
底的那些部分,但现在我的任务并不包括对他的天才的无限称赞。我倒是要决心摧
毁我认为他哲学中的有害部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极权主义倾向,就是我将要加以
分析和批判的。
Saturday, June 6,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Followers
Blog Archive
-
▼
2009
(1187)
-
▼
June
(312)
- 潇潇 发表于2008-11-29 00:59:00 阅读 680 次 评论 18 条 所属文章分类:...
- 犹太犹太人的象征:白色、蓝色、大卫王之星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
- 通货紧缩目录[隐藏]通货紧缩——定义通货紧缩——成因通货紧缩——影响通货紧缩——利弊通货紧缩——循环...
- 货币目录[隐藏]货币定义货币概述货币历史货币本位货币种类货币防伪现代货币货币职能中国货币货币类型货币...
- 信用货币目录[隐藏]信用货币简介信用货币的沿革和性质信用货币的特征信用货币的形态 [编辑本段]信用...
- 金融学(Finance)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
- 金融学目录[隐藏]定义历史分支分类金融学专业 金融[编辑本段]定义 金融学(Finance)是以...
- 宇宙暴涨理论 【宇宙起源的问题】 对于宇宙的起源,我们仍然有很多问题: 第一.为什么宇宙在大尺...
- 暗物质目录[隐藏]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美国故事影片《暗物质》(2007)最被看好的暗物质候选者CCDM存...
- 黑洞目录[隐藏]【黑洞简介】【黑洞动力学】【黑洞的特殊】【黑洞的划分】【黑洞的吸积】【黑洞的毁灭】【...
- 侯瀚如:里昂双年展正面临重大自我变革的挑战 作者:侯瀚如 2009-06-26 14:16:3...
- 宋庄:当代艺术的前哨阵地还是一个大型的艺术加工厂? 作者:何桂彦 2007-12-07 14:...
- 心理的距离,还是“他者”的眼光? ——郭锐笔下的都市生存印象作者:何桂彦 2009-03-09...
- 形式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抽象绘画作者:何桂彦 2009-03-31 ...
- 中国当代艺术有自身的价值尺度吗? 作者:何桂彦 2009-04-13 09:36:12 ...
- 抽象艺术 原始股还是问题股? 作者:张颖 2008-03-22 15:27:45 来源 ...
- 前卫艺术的文化逻辑及其与抽象绘画的关系 ——兼论格林伯格早期形式主义批评中的理论问题作者:何桂彦 ...
- 谢国忠:美国坐庄做爆了 我来告诉中国怎么坐庄 谢国忠:通涨来临是拐点 ,明年更痛苦谢国忠搜狐博客 h...
- 放款热的黑暗一面 / 謝國忠2009-06-22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
- 字号:大 中 小 谢国忠:美国坐庄做爆了 我来告诉中国怎么坐庄 谢国忠:通涨来临是拐点 ,明年更痛苦...
- 谢国忠:A股折腾至少要到明年底来源:新浪财经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
- 字号:大 中 小 谢国忠:谁将在通胀中获益 2009年06月24日 第一财经日报 通胀只要没有让...
- 谢国忠:全球经济进入沉闷时代 随着流动性的大幅收紧,全球可能出现持久熊市。一些依靠吸引国外资本流...
- 谢国忠:全球经济进入沉闷时代 [原创 2009-06-23 19:41:21] 字号:大 ...
- 宽松投机本文见《财经》杂志 2009年第13期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22日除非中国经济模式发生变...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追随刘备,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追随刘备,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
- 刺激增长还是刺激投机?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6月19日谢国忠:贷款激增把中国企业从真正...
- Taming the beast / 謝國忠2009-06-17The US could benef...
- Maya Kóvskaya is a Beijing-based writer, art criti...
- People in Dark Times"Even in the darkest of times ...
- 货币武器世界
- 沒有永遠對的價值觀朋友手拿一份報紙說讓我做一個小小的測驗,我欣然同意了。問題一:如果你知道有一個女人...
- 智能本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上网本(netbook)将消失,演变成为智能本(smartbook),...
- • MySpace每况愈下 默多克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 • Facebook美国用户量首超MySpac...
- 蓝光前景堪忧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目录• Harris调查机构:蓝光播放器及蓝光影碟前景堪忧 • ...
- 拉里·罗伯茨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 (born 1937...
- 约翰·凯默尼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约翰·凯默尼(John George Kemeny)(1926....
- 美国社会主义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目录• 富人的美国社会主义 • 外媒称美国大步迈向美国特色社会主...
- 杰克·基尔比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1923年11月8日-200...
- 美国法上的“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述评编辑本段回目录《美国法上的“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述评》在所有的自...
- Ward Christensen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BBS大约诞生于1978年。沃德·克里斯滕森...
- Michael Cowpland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Michael Dr. Cowpland (...
- 约翰·巴顿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约翰·巴丁(John Bardeen)(May 23, 1908 ...
- 保罗·布林内德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保罗·布莱内德(Paul Brainerd):桌面出版之父P...
- 肯·莱维尼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肯·莱维尼(Ken Levine)公司:2K Boston职务:《...
- 罗伯特·科蒂克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罗伯特·科蒂克(Robert Kotick),全名Robert...
- 苹果黑盒文化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目录• 纽约时报:苹果的“黑盒”文化 • 《新闻周刊》:被苹果愚...
- 德国黑客部队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目录• 德国60岁老将组建黑客部队将矛头指向中国 • 德国76人...
- 《第三浪》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目录• 基本信息 • 内容简介 • 图书目录 • 作者简介 • 背...
- 网络集体主义社会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2009年6月号《连线...
- GOOGLE的罪过 GOOGLE是我看到过的最有想象力的公司,想象力难得呀!随便输入一个“妈...
- Cowell's Confession: Simon Says, "I Was Wrong"Post...
- 当代艺术不讲文化 今日看到复旦某大三学生证明了计算几何领域世界级猜想,头一次见到这么凶险的...
- 冯珏 TOM美女副总裁 家世:“外公是哲学家冯友兰,母亲是著名作家宗璞,父亲是大学教授”。光辉...
- 外媒记者:中国须谨防朝鲜战争再起(1) 时间:2009-6-18 9:55:28 世界能源金融网...
- 论世界海军5强攻击核潜艇的威力发布: 2009-6-15 20:17 | 作者: 龙11猫 | ...
- 日本欲引进远程精确攻击导弹引周边国家不安发布: 2009-6-18 20:07 | 作者: 高倚天...
- 美军称十年内中国空军都无法抗衡F-22战机[图]发布: 2009-6-20 11:16 | 作者:...
- LEAP预警:美元违约,三个冲击波将毁灭全球政经体系发布: 2009-6-19 11:53 | 作...
- 依靠皮卡 印度要与中国争霸美汽车市场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时报 网...
- 朝鲜玩火,中美谁加油,谁救火? 朝鲜自今年5月份以来,接连进行地下核试验和发射短程导弹,...
- 【警惕】谈中国的处境,内忧外患的时代来了!很多人看了会觉得可笑,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这么巴结...
- 70年来最大规模金融改革 奥巴马被批太激进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时...
- 朝鲜步入战争后对中国有何影响(1) 时间:2009-6-16 10:43:30 世界能源金融网 ...
- 中国航母的五大秘密同时曝光:把日本和美国吓傻了 秘密一、近三年网上出现“要不要航母”争议的背景折...
- 原油补涨提升大宗商品价值中枢(1) 时间:2009-5-18 16:01:10 世界能源金融网 ...
- 品牌社群的七大迷思苏珊 • 富尼耶(Susan Fournier)拉腊 • 李(Lara Lee) ...
- 美国经济危机中的“艺术赞助政策” elemy 发表于2009-05-23 21:56:01 阅读 4...
- 博物馆在金融危机中的生存战略 elemy 发表于2009-05-23 22:01:08 阅读 484...
- Do you know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Get the scoop...
- Galleries for emerging artist – 6 pages worthhttp:...
- The Chinese Language, Ever EvolvingBy The Editors(...
- YouTube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轉到: 導航, 搜尋YouTube {{{company_...
- GRANTS > BOROUGHWIDE > MANHATTAN COMMUNITY ARTS FU...
- 透析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专场拍卖时间:2008-09-27 14:36:40 来源:Arting79...
- 纽约仅仅是等待已久的“确认键”时间:2008-09-27 14:38:13 来源:Arting79...
- 1、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爱玛》 2、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
- 猶太觀點。父母經(值得為人父母者一看之文章)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
- 威廉·莎士比亚 顶级专家认为此画主人公是莎士比亚本人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
- 老聃,真吾师也!
- 莎士比亚全集(1-8增订本)(精)放在你的blog里!译者: 朱生豪等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ISBN...
- 莎士比亚全集(1-8增订本)(精)放在你的blog里!译者: 朱生豪等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ISBN...
-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都是什么意思?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4-15 10:40 提问者...
- 人类学究竟是什么 ——一门学科的公众形象问题 陈洁:整理 发布时间: 2007-06-19 1...
- 哈耶克简介shunz 于 2004-3-13,08:02 归类于:哲思政论 Tags:hayek ...
- 知识分子反对市场吗?2009-06-12 21:46:25 来自: malingcat (慎思明...
- Jhon Ellerman阅读(21) 评论(0) 发表时间:2007年12月26日 07:33 本...
- 很多企业不懂网络营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10 12:12:36 系统分类:生活 ...
- 毛泽东与孟锦云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来源: 佚名 于 0...
- 毛泽东对习仲勋说:你比诸葛亮还厉害(图)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
- 养虎为患 日本令美国不敢对朝动武 军事杂谈 2009-06-10 02:49:15 ...
- 乐谈东北亚史十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前文花了较长篇幅,介绍了前195年-108年东北...
- 乐谈东北亚史之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国际形势 【一】 2009-04-13 08:19:13 ...
- 小日本欲哭无泪 伊朗狠狠"捅了"日本一刀 世界军事网 2009-06-09 19:51:21 ...
- 中国有钱了,该还老百姓的国防债了 陆军论坛 2009-06-10 02:33:09 ...
- (图文)印总理就中国藏南领土放狠话:绝不妥协 陆军论坛 2009-06-09 21:05:43...
- (图文)美军此物一出 我军重机枪又丧失一点优势 陆军论坛 2009-06-10 20:54:0...
- 养虎为患 日本令美国不敢对朝动武 军事杂谈 2009-06-10 02:49:15 ...
- 印度向藏南地区增兵近6万 中国专家称中印可能因藏南地区擦枪走火 世界军事网 2009-06-1...
-
▼
June
(3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