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8, 2010

中国不再韬光养晦
作者:美国欧亚集团总裁 伊恩•布雷默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10-04-02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随着谷歌(Google)退出中国、美国参议员敦促白宫对人民币重估施压,这两个世界大国间的摩擦似乎正令人沮丧地变成一种常态。不幸的是,真正的情况更加糟糕。

中美间的相互依赖植根于商业联系,且双方在未来数十年都将继续贸易往来。但一个新冲突正日益突显,而且甚至可能比冷战还要危险。前苏联的经济决策对西方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在今天,全球化意味着不会再出现类似于柏林墙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让中美免于遭受对方动荡的影响。

中美关系中的不快因素已从当前关于谷歌及人民币币值的争论,扩展至更广泛的网络攻击、伊朗制裁的分歧、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不力、以及轮胎与钢管的贸易纠纷。另外,从争夺自然资源控制权到印度洋军事化的一系列新兴冲突也开始出现。

这些问题都是一种疾病的症状,且这种病的发展程度比大多数观察家所意识到的都更加严重。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中国政府不再认为美国的力量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共产党政治生存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领导层已经开始考虑逐步改变自身的全球战略。尽管这并不容易实施,但中国领导层正悄悄地着手与美国政治与经济进行“脱钩”。

此次反思始于2009年初——当时(西方)金融危机导致数百万中国人失去了工作岗位。这场冲击动摇了北京方面的众多基本假设。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早已将自身的增长与西方“挂钩”,成为了一个出口大国,并以此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战略已经持续了二十年,但如今正逐渐接近尾声。对于细心的观察家而言,有些迹象在一段时间以前就已经明朗无疑。在去年12月份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在上月中国政府对美国宣布对台军售以及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接见达赖喇嘛(Dalai Lama)的激烈回应中,我们都窥见了中国的新立场。

我们也可以从即将启动经济改革的迹象中窥见这一转变——但就这一点而言,华盛顿的问题或许是,改变来得不够快。中国已表明,它希望自身的增长模式更加依赖国内日益增强的消费者基础。一些中国官员预测,政府只需花五年的时间,就能够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消费驱动型经济。但由于政治与结构性方面的原因,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不会这么快。为了将对工业的破坏降至最低,进行这项计划时必须慎之又慎。

更重要的是,中国官员认为,中国在美国危机面前表现出的恢复能力,证明了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与合理。于是,他们更加热衷于打造国家冠军企业,国际企业继而开始指责中国政府偏袒国内竞争对手。

中国立场的转变从其外部局势中也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在短时间内不会向美国发起军事挑战,但其在亚洲扩大影响力的雄心,以及在边远地区开展贸易的计划,为其军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据信,过去十年里,每年中国军费开支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暗示一场区域性军备竞赛可能在即。权力天平更广泛的偏移,还可能会让中国鹰派人物有理由呼吁加大抵制美国在朝鲜、缅甸、苏丹等地区的施压。

美国应该怎么做?政治上而言,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答。中国曾经视美国为其崛起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可现在它已经不再这么想。所以,华盛顿方面必须更有力地推动可持续且紧密相联的全球性复苏,同时避免在美国对中国贸易与投资设置不恰当的壁垒。当与中国就关键外交与经济问题进行接触时,美国还必须争取具有类似意识形态的国家参与其中。避免贸易战至关重要,因为它只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观点——美国并不重要。

在哥本哈根谈判期间,我最为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立场的转变程度:在一场本应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的会议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斥责了奥巴马。这件事让我想起了邓小平的一句名言,中国必须“韬光养晦,绝不当头”。如今,中国政府认为,保持低调的时代已经过去。对此,西方国家必须巧妙而坚决地予以应对,否则,隐隐作痛的轻度紧张局势,会很快演变成严重得多的破坏性因素。

注:本文作者是美国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总裁,著有《自由市场终结:国家与公司之战,谁是赢家?》(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 Corporations?)一书。本文更长一些的版本将发表于本月的《展望》(Prospect)杂志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