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 2010

吴亮问答:当代艺术之十 利润,金钱,现代艺术和犹太人 发表于 2010-04-01 18:15:52 阅读 442 次 评论 5 条 所属文章分类: 转贴吴亮:一个穷国的艺术家,再伟大,生前的作品不可能卖一百万,市场永远是势利的。还有,我接着前面的说完,现在人们觉得中国当代艺术被关注,除了在一些国际著名的双年展上频频露面外,主要是拍卖行拍出的价格,还不是保利,加德这些本土拍卖行,而是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家全球老牌拍卖行在推中国当代艺术,纽约,伦敦,香港,一轮接一轮。拍卖价格一路上扬拉动了画廊业的蓬勃扩张,投机与冒险就来了,利益驱动,只要有利可图,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马克思说,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兴奋,有百分之百利润,六亲不认,如果利润有百分之四百,杀人都在所不惜,不怕上断头台。历史就是由恶来推动的。当代艺术造就了成千的百万富翁与千万富翁,做梦一样,直接的影响就是艺术家们的心态,他们纷纷涌向北京,比**的人还多。政府也开始投入了,哪里有利可图,政府就出现在哪里。以前圆明园使北京的相关职能部门伤透脑筋,现在完全颠倒了,798成了一块北京文化招牌,政府也介入了,扔了几个亿,都是纳税人的钱,算是政府对文化的扶持,艺术家穷的时候,你们非但不扶持,还到处驱赶他们监视他们,现在艺术家们混出来了,有钱了,你还扶持个什么?去年法国总统萨科齐来北京,到798转了转,如今故宫长城都不安排老外去了,这已经不再是新闻。扯远了,再说钱的事,当代艺术价格屡创新高,这是以前谁都没有料到的新情况。

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当代艺术的主要焦点是它的价格,价格非常重要,不把它拎起来,或卖不掉,当代艺术不会形成今天这个规模,全国的艺术家不可能跑到北京去,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冒出那么多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品价格哪里来的呢,是啊,那还用说,是被钱推动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呢?打破沙锅问到底,首先,国际热钱,国际上永远有很多看不见的热钱在流动,我们知道几乎在所有的投机领域,前景都是不可预测,比如石油涨到这么个程度,既是人为操纵的,又不完全是人可以控制的;不讲全球范围,讲区域,经济衰退起起落落,比如上个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东南亚经济泡沫破灭……由于经常有这种难以预料的事发生,所以大家对于手里的钱,是变现还是留股票,或者是置房产还是投资实业,在某些时刻一直搞不清楚,前景看不清。这时候投机就出现了,投机的前提不仅是贪婪,而且还有恐慌,怕手里钱贬值啊,所以总想保值增值,就是投机嘛。于是,那些暂时不用的闲钱,机构的和私人的,全球集中在一起数量大得惊人,盲目地流来流去,所谓热钱就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把钱投在一个地方,有人把钱抽进抽出,短线获利。总有人要兑现,假如大家都不兑现,就没有交易。为什么会有交易呢,就是有人觉得钱闲着他不放心,有人相反,要将实物或证卷兑现,他怕实物贬值股票贬值。由于大家永远各想各的,交易投机就一直存在。大家如果判断一样,那是不会有交易的,所以对投资这件事情,总是买进的人以为可以赚,卖出的人以为他已经赚,或可以不赔,少赔,反正是出自有利于自己的考虑和预期,他们各自心里期待不一样,这种差异是绝对的。以保值增值的目的买进艺术品也同样道理,当大家都在追捧这件作品的时候,假设我们排除有人为炒作的原因,抛的人觉得我已经获利,买进的人则觉得我还有上涨空间。但不管怎么说,这笔热钱必须要在市场上存在,集中在某个区域,某个行业,必须有很多人有很多钱涌入这个地盘,造成很大的声势。这个声势会带来人气带来信心,但同时又为以后的危机,甚至崩盘埋下伏笔,因为那笔巨大的热钱一旦无利可图,那是说走就走的。好,我们假定那笔热钱现在在中国,用它来买什么呢?那么又来了,地产,能源,物业,当然,还有中国艺术品。这个内容肯定不是我说的内容,而是……我说的内容其实要复杂得多,但收藏家不会讲那么多,收藏家,其实准确地说,是投机的炒家,他们看到有那么多人在买中国当代艺术,它在一个可以预期的将来必然还要涨价。不过,那么多人都来买中国当代艺术是什么形成的呢,是因为中间的一些代表作价格越来越高吗,那些背后大买家又是谁?长话短说,是犹太人。

让我说远一点,从犹太人犹太教和天主教的历史冲突说起。《旧约》本是犹太教的圣典,三千年前就有了,那会儿还没有基督教呢,更不用说伊斯兰教。《旧约》不仅是犹太教圣典,还是《新约》和《古兰经》的源头。《旧约》第二章《出埃及纪》说摩西带了一批以色列人越过西奈半岛,耶和华显灵了,光芒四射,跟在摩西后面的人眼睛都睁不开了,摩西走进阳光,跟耶和华对话,然后向身后的以色列人传达上帝的消息。为什么称摩西先知,先知在这里不是说他预先知道未来的事情,而是说上帝先把消息告诉了摩西。摩西是拯救你的人,就是弥赛亚,弥赛亚脸上涂了油膏,他带着使命把我们从灾难中拯救出来,我们现在受灾受难,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弥赛亚,就是摩西——摩西以什么方式出现是无所谓的,因为他没有生命界限——来救我们,犹太教徒一直有这种信念。

刘晶晶:他们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降临。

吴亮:对,耶稣虽然也是犹太人,但他们不承认他是弥赛亚,为什么呢?说刻薄一点,这个不能太公开讲,否则犹太人又要抗议了,犹太人在今天世界上不能碰的。说耶稣是犹太人,那不重要,他已经超越了,他是上帝的孩子,圣灵圣子,借圣母玛丽亚的肚子生出来的,是哪里人,这根本无所谓。说他是哪里人,那是历史考据的工作,宗教不这么认为。不过,怎么可以有两个弥赛亚呢?只有一个,就是摩西,我们是认摩西的。另外,按《新约》记载,犹大是犹太人,包括当时一起把耶稣上十字架钉死的,一个罗马人,另一个是犹太人。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啊,《新约》里有好多史料。但那个时候冲突还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整个犹太教,基督教,包括耶稣开始传福音的时候,他们都是弱势的,后来等到犹太人分散出去,失去了家园,又整整过了四五百年,到了公元五百年前后,罗马才正式把基督教作为他们的国教。这个分化的细节我还不是很清楚,要去翻点资料。但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虽不很融合,这问题在当时也不算很大,只是后来随着地理版图的分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起来以后,犹太人家园没有了,他们开始分散到欧亚各个国家。然后呢,犹太人很有意思,犹太人和犹太教是个错和的合体,就是说犹太人不一定是犹太教,但是入犹太教的人基本上都是犹太人。它很严格,不像穆斯林说讨个老婆本来不是阿拉伯人,你只要皈依了真主也就是穆斯林了,犹太人不是,犹太人必须和犹太人通婚。有一部书一千多年里在犹太人生活当中很重要,一直听有人说起,那部书叫《塔木德》。《塔木德》现在山东还是什么出版社好像还出版了,我还没去买。据说有两百五十万字,可能是不是翻成中文两百五十万字。它全是讲日常生活经验,是本非常智慧的书。它成书于公元两百年到公元五百年,就是说,花了三四百年时间,好多人编撰,修订,前后有一千多个拉比参与了这本书的讨论和写作,慢慢使它完善。交易,生孩子,做礼拜,教育,治病,弄饮食,婚丧嫁娶,包罗万象,真正的百科全书。这百科全书很实用,非常多的日常实践。举个例子说,一个穷人家里住得很挤,他十分伤心苦恼,又没有钱买房子,于是他就问拉比——拉比就是最有智慧的人——拉比说你把一头驴带到家里一起住就会觉得宽敞了。这个穷人就把一头驴带到家里了,他很相信啊,常识告诉他不可能的事情嘛,但他很相信。过了几天,穷人实在受不了了,又脏又臭啊,他就对拉比抱怨说我越来越挤了,拉比说挤吗,你把驴子牵走吧。驴一牵走,哦,穷人发现家里原来那么宽敞。这就是《塔木德》,你要比上不足你下有余,中国人的智慧里其实也有这个内容。还有一个例子,孩子三岁了,父亲说你从窗台往下跳,爸爸把你接住。接了三次,第四次跳下来,爸爸没接,儿子掉地上了,“爸爸你为什么不接我?”“你怎么知道以后永远会有人接住你?”就是让你不要相信人,就是这种智慧。犹太人随身带的一个箱子里面,一本《旧约》,一部《塔木德》。犹太人是有记忆的,他们普遍智商高,两千年磨难下来的顽强生存欲望和能力,犹太人特别重视教育,刚才那个孩子跳下来摔地上的教育,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说丑话说在前头,这个世界上的人不可相信,要靠自己。

刘晶晶:其它民族就是从小讲童话,美好的事物。

吴亮:它另外也有童话,但它在这里就是告诉你现实的黑暗面。犹太人精明会做生意,他们做善事也多,把钱捐掉也是犹太人……现在我回过来说现代艺术和犹太人收藏的事,到了一次大战前后,最早收藏、买卖、经营现代艺术的,几乎全是犹太人,最早的基金会也是犹太人,在美国的犹太人,像洛克菲勒,摩根,古根汉姆。他们有两重性——赚钱,拼命赚钱,非常斤斤计较,但他们也会把钱捐掉,送掉。形象地说,他们买画、做生意、操纵、抛售,唯利是图,那是靠《塔木德》;捐献、行善,那是因为《旧约》,所以犹太人有两重性。当然,关于犹太人怎么会强大的有好多书可以看,你要有兴趣你不妨去找几本来看,我也复述不了那么多,我不是专家,无非知道些皮毛常识,这些对我都是常识而已,天主教的欧洲,东正教的俄罗斯,包括美国,特别是美国,美国是新教国家。新教和犹太教有个共同点,就是强调普世价值,要输出,就是人类性的东西,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啊,没有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根,是我拥有的世界,扯远了……但犹太人为什么喜欢买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它的共同文化背景是什么?他们在欧洲受到天主教的排挤,我前面讲到贡布里希说的,文艺复兴以后整个西方写实路子都是天主教艺术,理性的、准确的、清晰的、有秩序的,但犹太人是漂泊的、离散的,那些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早期那批人,他们都是流浪汉,或者说他们都是精神漂泊者,他们同病相怜。我去买你的作品,为了帮你,同时他们可能也很精明。但是他们有那么精明吗?以后卖多少亿!那不可能,没那么有远见,那是违反常识的。

我现在再回过来,中国当代艺术虽然不是犹太教,但它当代艺术的特征是反权威、反体制的、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这些东西。

刘晶晶:即使不反也要做出反的姿态。

吴亮:不管你怎么反,误读是他们的事。一方面是商机;一方面他们能辨认,太清楚了,你这审美取向与我们犹太人不冲突。

刘晶晶:挺有意思的。有人觉得艺术是在音乐和文学之下的,他们觉得音乐有逻辑,文学有一个叙事的基准,艺术……

吴亮:当代艺术非常直接,里边内容非常丰富,它的信息量是扩散性的。音乐就是音乐,我不再那么简单地看,谈现代音乐假如我们不考虑迷幻药,不考虑剧场和机器音效,扯淡,不要跟我讲这些。

刘晶晶:瓦格纳的总体艺术是剧场。

吴亮:这我不知道,听你说。

刘晶晶:他设计了一个剧场,瓦格纳是最早提出总体艺术的,他那个剧场很奇特,我在媒体上看到的。一般古典音乐的乐手在前面一块,跟听众隔开。他把台子做成个斜角,象峭壁一样,底下有个空间,这样削过来,底下那个斜的空间里他放乐队。他有他的一套理论,有神秘主义,也有几何空间学,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门类,包括瑞士伏尔泰餐厅啊现代舞什么的,是一个总体的艺术,不管音乐舞蹈,就是你刚才说回到以前,音乐、建筑、结构,所有形式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吴亮:音乐最早的时候一定产生在旷野里,后来才慢慢进入建筑物,后来又回到旷野,就是广场,像希特勒啊。

刘晶晶:希特勒蛮喜欢瓦格纳的。

吴亮:他是仪式化嘛。你知道希特勒随身带的是什么唱片?他最喜欢的,随时要听的,不是瓦格纳,一个贝多芬,一个莫扎特,两个是俄罗斯人,其中一个穆索尔斯基,随身带。好像还有肖邦。三个钢琴,一个男声独唱。他个人趣味很奇怪,他喜欢《漂泊的荷兰人》,你可以查一查谁写的,很怪异。他在广场上要弄那个宏大场面,那是政治需要,他就自我陶醉在里面,他需要一个背景,需要一个帝国大厦,还需要一个广场,他自己设计了很多东西。

刘晶晶:纳粹的那个制服也很漂亮。

吴亮:奇漂亮,到现在为止都没看到过比德军的制服更漂亮的军装了。

刘晶晶:美国有个军服评比嘛,到现在每年拿第一的还是党卫军的制服。

吴亮:工兵的衣服都那么好看。

刘晶晶:还有装备。

吴亮:枪套、皮套、靴子、衬衫……全好看,绝了。

刘晶晶:他也挺总体艺术的。

吴亮:对。你刚才说到那个瓦格纳剧场,有一件事情我们一定不要忽略,就是录音的发明。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比方我们听说有室内乐,巴赫的一些小作品,午餐音乐嘛,邀请两个乐师过来演奏一下。但没有卧室音乐,为什么?因为不方便请人到卧室里来拉小提琴。自从发明录音以后,你就无论在什么地方全可以听到音乐了,商店——商店以前是没有音乐的,太奢侈了——商店有背景音乐了,饭店有音乐,甚至厕所里也周而复始地播放轻音乐。所以,在哪里听音乐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迷幻音乐只能在卧室里听,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现在有些人说他喜欢听音乐——我喜欢在家听音乐,但我很少去音乐厅听现场。你可以说我不懂、我不对、我听的不是原声,但对不起,我的这种经验已经成为普遍经验了,就用这种镭射盘。据说,音响设备越来越高级,在家里听的效果更逼真,你在现场是听不到的,是录音让你听到了你在现场永远听不到的声音。

刘晶晶:而且听的状态也不一样。

吴亮:完全不一样,你可以说它是异化,但是对不起,异化已成为一个历史经验,你再回过头去已经没有意义了。就好比说现在有了摄影、有了电影、有了DV,你再讲为什么不写毛笔字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工具变了,符号也跟着变了。所以我觉得更应该研究的是,它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一个状况,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产生了什么新的现象,这才是有意思的,一味感慨今不如昔就是没出息。

我以后要搞的这个杂志,有件事必须做,就是要慢慢地偷梁换柱,就是把虚构文学放到跨越所有边界的叙事文学中去,文学将变成无所不在……实际上它已经变了,我们必须要确认它,从理论上确认它,别以为文学只有小说,正如别以为艺术只有绘画。

当代艺术也一样。昨天我就对他们说,你们认为是一堆垃圾,我认为全是——也不是宝贝啊,我也不会把垃圾当宝贝——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谈论的,而且都是有价值的。死亡是很糟糕的事情吧,死了还得了?但是关于死亡的哲学讨论和艺术表达古往今来实在太多太多了,为什么?死亡的价值何在?

昨天会上有人抱怨,现在的艺术不美啊,买个画挂家里起码应该有个审美的功用吧。我问——什么叫审美的功能?你的眼睛被愉悦?但是,所有人的眼睛究竟如何被愉悦,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教会的。当然视觉经验中有先天因素,看到有些颜色愉悦一些,有的不愉悦一些,问题在于,当你处在某一种文明状态下的时候,你的感觉、趣味、欣赏能力都是后天赋予的。比如萨奇,他收藏赫斯特的作品,或者以前收藏奎因的作品,用自己的血浆做的头像雕塑,这你们都知道,好看吗?他储存在冰箱里,平时没法看,在常温下这个血液雕塑会融化的。但这件事情显示出萨奇本人对艺术和艺术收藏理解上的一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他得到了一种极大的虚荣心满足以及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疯狂快感,我就买这个,我有钱,不仅仅显示我有钱,有钱也可以捐图书馆或建学校,我偏买一个怪异的作品,有争议的,惊悚的,血淋淋的,我特立独行,我就那么牛。萨奇的艺术收藏主题很清楚,死亡、暴力、血腥,就这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通常我们都认为是负面的,实际上在欧洲传统里面,特别日本,死亡一直是被赞美的。你看三岛由纪夫是怎么死的,剖腹,最后让朋友把头砍掉,精心设计一个仪式,把死弄成暴烈辉煌的仪式。但是在我们中国,历来讲重生主义,把死看成最糟糕最可怕的事,贪生怕死,死很丑陋,一点都不美。但是另一种人另一种文化却把死看得很灿烂,这价值观完全不同……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日本传统,它是后天制造的,从生物本性来说人都是害怕死亡的,毫无疑问,对吧?但是我们是文化中的人,文化能够改变一切,通过仪式化,人获得了这种极端快感,完成这样一个终极的行为艺术,对三岛由纪夫是有快感的,那种迷狂,献身的陶醉,他甚至都有幸福感呢。你贪生怕死,你当然就不能了解他。赫斯特又没叫你买他的作品,萨奇要买是他的事情,这为什么就不是美感呢,简直太美太快感了。你把一幅画挂在客厅里是小快感,萨奇将那些动物尸体藏在冰窖里是大快感。别把审美狭隘化了,审美可是自由意志的领域啊。我的外甥说我舅舅家里的画我都不要看,我想我的快感你体验不到,我的快感就是拥有这些很有来历的画。

刘晶晶:有人说判断艺术必须有几条标准,就是我们公认这是美的,这样大家才不会感到恐慌,会觉得更安心。

吴亮:真是没有办法和他们说,因为要详细说的话,我就要做无数注解,而这种注解他们都不会同意的。作为一个作家,对现代媒介有顾忌有抵触或许有好处,这样他才能安心写小说,不然就会自我怀疑,我还能写吗?不能写,当代艺术把脑子搞乱了,一定要排斥某些他觉得陌生的事物……我是有很好承受力的人。

刘晶晶:你有很好的过滤系统,不会受他们影响。

吴亮:我照单全收,我知道我最后底线,我很清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