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8, 2010

谁是中国的榜样?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2010-03-18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当今的中国更像是1890年的美国,还是1980年的日本?如果更像是美国,那么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下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如果比作日本更准确一些,那么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可能不过是昙花一现。

当下美国民众的心境无疑像是夸张版的“衰落主义”——该理论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日本的崛起令美国惊慌失措。美国调查机构皮尤(Pew)最近进行的民调显示,目前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比美国大。这真是大错特错。进行民调之际,中国经济的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左右。

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恐慌也曾大行其道。因买下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日本投资者让美国人忧心忡忡——当时,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耶鲁大学(Yale)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的《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书抓住了衰落主义的精神实质。他在书中提出了“帝国过度扩张”这一概念。他的论点是:由于不堪全球承诺的重负,美国正步大英帝国、拿破仑及西班牙帝国的后尘,走向相对的衰落。

该书1988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时隔仅一年,柏林墙倒了,日本的股市泡沫也突然破灭。到90年代中期,“肯尼迪命题”本身已相对衰落,被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及“文化冲突”等更有吸引力的新理论所取代。

眼下,美国在财政和军事方面的问题,加之中国的崛起,让人对肯尼迪教授的观点究竟是否正确产生了疑问。或许美国在后冷战时代的主导地位,不过是再次走向相对衰落之前的回光返照。

在出版20多年后重读该书,会发现它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先见之明,而在某些方面又错得离谱。该书称,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不可避免地下降,由此会对全球政治产生连锁效应——这话现在听上去仍完全正确。但肯尼迪教授还是为日本的崛起所迷惑,宣称该国“今后的扩张速度可能比其它主要大国都快”,此外,到21世纪初,日本经济将“远为强大”。

我并非故意翻出这些老话来取笑肯尼迪教授。我只是想说明,现实和传统智慧可能瞬息万变。眼下, 与80年代末的日本一样,中国的崛起看上去势不可挡。但也有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中正在滋生日本式的泡沫。或许中国的泡沫也会突然破灭,让那些预言世界将迎来“中国世纪”的人大跌眼镜,难堪不已。

实际上,从某些方面讲,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还不及80年代末的日本。日本是一个富裕的同质型发达国家,政治体制稳定。而中国在许多方面就像其领导人一再强调的那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尽管一些西方知识分子称颂中国的长期规划能力,但中国政治体制具有先天的不稳定性。中国政府的举动常常表明,其领导层对于自己的权力与合法性仍非常敏感。中国在坚持民族团结问题上的愤怒态度,也流露出它对于西藏和新疆分裂势力的挑战深感焦虑。

但在其它更重要的方面,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要强于任何时期的日本。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人口结构方面。美国人口是日本的两倍以上;却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日本当时同样是(现在也是)一个民主国家,是美国的同盟国,那里驻扎着约5万名美军。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地缘政治对手。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规模终有一天会超过美国,而这一进程无疑会改变全球的实力平衡。

因此,关键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还能迅猛发展多久?在这方面,今天的中国与80年代的日本之间,差异要比相似之处更为显著。由于中国远比当时的日本贫穷,人口基数要大得多,中国仍可能有相当大的内部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空间。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支巨大,但这很有必要——例如,许多村庄仍未通路。即使在前进道路上,中国遇到停顿、泡沫破灭,偶尔还会陷入衰退,我们仍应该相信,它有实力赶超其它强国。实际上,中国可能比较像日本——但更像是上世纪60年代、而非1988年的日本。

如果中国的迅速增长还能维持20年,那么它的确有可能在本世纪20年代的某个时候,夺得“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头衔。美国大概是在19世纪末获得的这一地位。接着花了半个世纪和两次世界大战,将原始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我也无法确定,这样的想法会不会让人感到宽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