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 2009

金融海啸中宏展中国作为系列之一——促进石油等资源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
2009年03月16日 16:12:08分类:文章
  在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套利已经渐渐脱离了真实供需关系的束缚而独立存在。在传统的计算价格、支付结算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基础上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资本可以通过各种套利介质实现金融套利,使机构投资人成为金融套利的虚拟经济市场主角,而不一定需要真实供需关系作支撑。


  金融因素在石油行业、能源行业乃至于资源行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石油的商贸套利中,金融首先实现的是商务交易之后以美元等币种作为工具的计算价格作用,然后是支付结算作用,之后经过期货交易体系的发展增加了套期保值的功能作用,可以通过套期合同的安排,实现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套期保值管理风险。更重要的是,金融套利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凸现出来,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变成了金融客套利赌博的赌场,在实货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领域的豪赌造成了诸多乱象怪象,也使很多大型金融套利机构迷失在疯狂豪赌之中,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金融套利在上一轮豪赌中选择了石油产品作为其套利介质,设计出各种形式的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套利手段。其重要特点就是完全摆脱了以供求关系决定产品价格,价格反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传统经济学理论规律,在虚拟的操作市场上,颠覆性地脱离真实需求关系的支撑,在行业中对价格的影响发挥主导作用。这也是资源或者说是石油越来越货币化的原因。


  实体经济中的石油实货交易量与虚拟经济中的石油期货交易量出于套期保值的需要,其总量比例正常数值为一比三,即虚拟交易量应控制在实货交易量的三倍以内。如果比例大量出超,则经典经济学中所定义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基本规律将失效,虚拟经济中金融套利的期货交易量将背离供需基本面主导价格的涨跌。实体经济加虚拟经济形成的整体经济就好像是热气球的上升和漂移运动。载物筐对应实体经济;热气球对应虚拟经济;热空气对应货币流动性;空气密度对应宏微观经济形势。当热空气无节制地充入气球,高速上升和漂移运动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气球崩裂和载物筐的跌落。因为除了超量的热空气会涨裂气球的承受强度之外,上升速度失控达到一定高度后空气稀薄使大气压力降低,气球内原有压力不变一样会涨裂气球。当今全世界的GDP总额为50万亿美元,2008年金融海啸大面积蔓延时金融衍生产品的总规模高达800万亿美元。热气球是载物筐的16倍。虚拟经济绑架了实体经济。
现有的国际石油计价机制主要以WTI和BRENT为基准,形式单一。由于美元在世界范围的金融地位和在原油交易结算的功能,WTI价格更具有广泛的参照意义。加之纽约的世界重要金融中心地位,NEMAX的影响力巨大,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机制成熟,WTI在此成为全球商品期货品种中成交量的龙头,也使其更易被世界范围所接受。可以说,美国以其超级原油买家的实力,加上NEMAX本身的金融控制力和影响力,使WTI价格统治世界原油市场的基准价格,其中大量的是信用贴水。WTI和BRENT计价机制因其极强的地域性和不可国际实货交易性,而具备极强的金融套利能力。


  正是因为WTI只在美国交易而严禁出口,受到地理位置和货币等因素的限制,现行的国际石油的计价体系很容易使价格背离了反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本质。人类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到资本经济,经历了“自产自消-易货贸易-货币交易-计价交易”的交易过程,使单一的计价机制容易受到狙击。


  其实,我国的大庆胜利石油价格也曾经在东南亚地区拥有过基准定价权。那时,我国出口大庆石油和胜利石油。东南亚地区的原油,如越南的白虎油、马来西亚的米纳斯油(MINAS)、印度尼西亚的塔比丝油(TAPIS),在定价时都要看参照大庆石油的挂牌价来决定价格。直至2004年我国完全停止石油出口,这种国际价格计价权才完全丧失。


  以往俄罗斯的URALS是作为BRENT的附属计价交易产品进行国际买卖的,在2007年11月14日,普京宣布在圣彼得堡建立石油交易所。2008年3月3日,圣彼得堡石油交易所正式开盘,已经扭转了俄罗斯国内石油产品的交易依赖国际石油交易体系的定价机制。俄罗斯正计划推出原油国际交易的计价定价体制,把圣彼得堡石油交易所打造成国际石油商品交易所,期望把URALS打造成能够与WTI与布伦特分庭抗礼的基准原油。


  另外,WTI及BRENT的计价单位都是“美元/桶”,而不是“美元/吨”。“桶”与“吨”之间的一般换算关系为,1吨(原油)等于7.33桶(原油)。这样的换算为石油的套利提供了可想而知的空间,因为一定质量的油品其体积和密度直接相关,如果石油的密度大,也就专业所说的“重”,1吨的石油可能就达不到7.3桶。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洗礼下,国际油价节节下跌,资源加工部落和资源供应部落之间应有效利用这一契机对现有的国际石油计价体系进行调整,倡导多元化反映资源价值的计价机制。而我国作为资源加工部落中的代表,以现有的技术和地位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承担这一重任,宏展创新国际石油计价机制的中国作为。


  由于原油的品质差异巨大,现有的以单一油品为基准的计价机制并不利于以价格全面的反应石油的价值。创新石油计价体系需要根据原油的主要功用,以热值为核心,将现有计价方式转变为以BTU或大卡等纯热值标准来对油品进行评价计价,结合加工因素以可加工度等纯资源价值计价的方式,在计价方面更能强调石油的资源属性。同时还可结合石油产品的增值因素及消费因素融合多方面的参数对原油进行计价。采用这样的计价方式也易于避免在计价单位上产生的种种混淆。
2008年夏季,石油价格疯狂上涨,美元的贬值是当时油价上涨的一大重要因素,单一的美元支付结算使国际石油市场过于脆弱。而对以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进行的大规模套利成为了直接导致金融海啸的一大震源,美元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的比例正在逐渐缩小,但其现在仍占世界经济的四分之一,且其份额远远大于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单一的以美元为主体的世界贸易体制仍旧是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石油市场的脑袋上要是只有美元这一根头发会是何等的悲惨,更何况世界经济了。


  在2008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召开之时,美元在世界的外汇储备中仍然占到了64%的份额,在外汇交换中也是达到了总量的60%,而在世界贸易中更是占到61%的比重。“无论你做什么样的贸易都会使用和支付美元。而且在短期内,三、五十年内可能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变化。”中行副行长在论坛上曾经如是说。


  但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改变的可能。在石油市场上,自2000年萨达姆宣布放弃以美元作为石油结算工具转而只用欧元结算之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石油出口国在逐渐放弃美元这一支付结算工具。由此引发的倡导石油计价多元化货币组合已经在资源支付新机制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伊朗政府在2006年3月20日成立了全球首个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俄罗斯也在对日和对华的石油贸易中逐渐加大卢布结算的比例;而日本在与伊朗的石油贸易中也开始尝试使用日元作为结算;欧佩克国家中更是一直传出共同组建的共同货币“阿拉伯第纳尔”的消息。


  中国利用目前的发展局面,在倡导石油进出口GtoG(即政府对政府的模式)的同时,可以考虑以人民币、欧元、日元、卢布、卢比和美元等重要资源输出及输入国的货币为基础,由进出口双方开发新的计价公式和货币组合进行支付结算用以支付资源价值,打破原有单一的美元支付。


  笔者在2008年时曾就这一问题多次在媒体上发出强调“中国作为”的呼声,提倡创新支付结算的新体系。我们看到,中俄之间已经就双边贸易结算采用卢布对人民币的交易机制历史性地达成协议。


  除了在石油等资源领域倡导创新支付结算体系之外,在其他贸易领域同样也要提倡这样的创新,为人民币争得支付结算中的一席之地。以我国目前在世界经济中的能量和强大的外汇储备量,完全可以担保接受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在其需要时将人民币兑换成其需要的国际货币。如此作为,多元化世界贸易中的支付结算体系同时对于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