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1, 2009

文化劣根”还是“教化不足”--与郎咸平教授榷 2009-06-10 06:10
分类:百家争鸣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裴会涛 (2009-06-09)



本人一贯很是喜欢郎咸平教授的风格,喜欢他说实话的风格。因为专业限制,笔者不能欣赏郎教授那深奥的财务专业著作,但是仍然很是敬重其专业水准。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财经专业知识的人,笔者曾经反复观赏郎教授曾经主持的节目《财经郎闲评》,对其犀利、深刻的语言、对于真相“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敢说风格,笔者是非常赞赏的。但是近日在“凤凰网”上看到2009年6月7日原载“南方日报”的一篇文章《郎咸平:文化劣根性谋杀了中国经济》(笔者查看了郎教授再新浪网上的博客,才知道这是教授的新著,《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的序言,该书将在6月初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文中郎教授提出中国企业家得不到国人的尊重,得不到外国人的尊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教授更提出“最悲哀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家很少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悲哀有多少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魔咒呢?”

  笔者赞成当前许多企业家确实是得不到国人尊重,更得不到外国人尊重。但是对于郎教授将之归因为所谓“文化劣根性”“文化魔咒”的说法根本不能苟同。郎教授是在西方学经济学出身,应该清楚西方知识的“分科”对于西方知识进步的重要意义。而知识分科的必然要求是就专业去说专业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全知全能”。其实比较起来上个世纪那个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断来说,笔者以为郎教授的说法仅仅是情绪性发泄,丧失一个经济学者应该的本分。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不清楚,我想郎教授一样不清楚,因为是专业以外的东西。圣人教导我们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中郎教授提出了中国人文化层面的劣根性包括三种:浮躁、投机取巧和思维僵化。对于这些,我觉得用常识就可以知道,如果是人、是人的群体,任何民族都是会存在的,西方的人,甚至是西方那些非同一般的人诸如大学者、政治家之流同样存在这些毛病,除非他们个个都真的是上帝精选的优良个体。这是人性,而不是什么民族特性,所以不值一驳。

  那么可不可以只言片语、个别(甚至是大量的)企业家、官员的个别行为就断言为“文化劣根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伟大的郎教授的民族还是一个“劣根性”的话,简直就是侮辱、无视郎教授的存在。所以说郎教授的观点在此很是矛盾。

  既然笔者赞同郎教授的关于中国企业家得不到尊重的说法,笔者也想阐述下关于企业家为何的不到尊重的个人认识。首先,我们说许多企业家得不到尊重就是因为他们无视这是一个“日益分工”、“日益专业化”的社会,他们没有准确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从一而终,而是像教授所提的反面代表联想公司一样,好像猴子摘玉米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最终没有收获。

  其次,确如郎教授所说,是他们没有责任感,缺乏反省。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缺乏责任感,面对出现的问题总是缺乏反省。

  我们说以上两点确实能导致企业家不受尊重,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作为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的企业家们难道不知道这些问题?难道不知道更专业些可以挣钱?难道不知道行有余力而奉献社会会带来荣誉?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过一种富足且荣誉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理想人生?我想他们是知道的,那么为何不如郎教授所深切道明的那样去做呢?这个是需要深入分析,从各种不同学科,诸如社会学、史学、心理学当然了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学科的有识之士从专业角度去研究,得出专业的、扎实的结论。而不是简单的归因什么“文化魔咒”、“文化劣根性”。

  一种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首先我们说一下历史方面。真正懂的中国真实历史的人(笔者确实正在从事史学学习,但是并不敢以“专家”自居,笔者仅仅从常理、常情出发去阐说),是会很容易就欣赏我们先辈所创造的辉煌的,承认他们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代表在和同时代的其他民族的比较中没有落下风,没有给我们丢人,而是给我们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所以说,首先我们不能埋怨先人,埋怨历史。那么我所说的历史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说,历史是一个过程。任何个体的人、任何民族去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历史意义活动。对于历史来说,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时间。任何历史中存在的行为,都会为其所处历史环境(包括历史阶段、具体的人和事件)所影响。要知道,我们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是“土八路”,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对于此,我并不是为企业家们去做开脱,而是说我们首先要抱持一种“理解的同情”去认知这个事情。其次,我们要知道是我们在今天的民族竞争中落后了。我们必须承认落后,又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而我们更必须走向先进,面对落后的局面我们要用更快的速度赶超,而不是怨天尤人。这也其实也正契合了郎教授关于“反省”的论断,反省贵在自省,要返身求诸己,而不是讳过、卸责,一概归之古人。

  就现实来说,任何人、任何民族总会面对许多问题的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我们最恰当的策略是什么呢?邓小平先生所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可谓千古真知。具体如何研究则如笔者在上面已经提到要群策群力,要用专业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后,笔者想指出的一点是,窃意,郎教授将这些问题归因于一个笼统的“文化”,倒不如归结为“教化”。文中郎教授指出,这几年来,他奔赴大江南北,为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讲授行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战略案例。听过其演讲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何止成千上万!他期望透过国际成功企业的案例,来改变国内企业家朋友们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心态和僵化的思维模式,期望我们的企业家们能够回到企业经营的基本面来。可是几年下来,教授却非常失望!因为很多企业家并不买账。其实笔者倒以为,郎教授既然也发现了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家朋友,受其演讲的影响,改变了浮躁和投机取巧的心态,企业发展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为何不慢慢来呢?一个个去改变,以郎教授的智慧,可以让这种教化的成果呈几何两级增长,最红一步步走向成熟、进步。其实在痛斥企业家浮躁的同时,窃愿尊敬的郎教授也能耐心去继续从事这个伟大的启蒙、教化事业,为我们这个民族能更好、更快走向进步做出伟大贡献。



联合早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