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4, 2009

面对经济危机的8大奇谈怪论(转载)
奇谈怪论, 经济危机
面对经济危机,我们本来应该收获点知识,但是我看到的似乎奇谈怪论更多,这些奇谈怪论害人害己,我罗列下来给大家看看。
  1, 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论
   大陆很多工厂是给海外品牌做代工的,于是现在有种说法: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利润微薄,所以面对危机无法度过。
   实际上,在产业链中的分工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劣之分,从事制造业和终端销售一般取决于公司的长处和所处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欧美国家因为是发达经济体,消费比较强劲,高端的产业发达,那么更多把制造业放在中国,但是不代表中国的工厂被剥削了,只要是自愿的贸易,就不存在剥削的说法。
  在危机中大陆血汗工厂的倒闭更多是因为客户订单减少甚至倒闭,欧美品牌同样面临困境,品牌的兼并潮兴起,很多品牌被大公司接收。很多连锁店倒闭,比如Skechers在美国最大的连锁店就倒闭了。
   而大陆倒闭的血汗工厂原因是自己抗风险能力太弱,有的是单一客户,客户倒闭所以倒闭,有的是资金链太紧张,订单一下降或者部分货款损失就倒闭。企业不管大小,风险意识都要很高。回收货款的机制要灵敏,不可以因为人情等因素容忍呆帐太高。
   品牌销售商看起来零售价和出厂价很悬殊,但是考虑到推广成本、渠道费用和店铺租金,利润不见得比工厂高多少,工厂的竞争大,品牌的竞争也大,每年倒掉的品牌也很多,有的没有倒掉被收购就更多了,很多书生喜欢说拥有品牌如何如何,其实现在欧美汽车公司的品牌都挂在那里卖呢。
   工厂如果管理完善,技术领先的话其实也是有实力的,台湾很多代工业工厂就是闷声发大财的。
   随着国内消费的成长,国内的品牌其实也在迅速成长起来,比如安踏去年销售是46亿,比2007年增长50%,已经超过佐丹奴了,如果延续这个速度,成为全球一流品牌指日可待。虽然跟耐克的170亿美元年销售额比起来差距很大的,和耐克在中国十多亿美元的销售额已经很接近了。
   还有某地官员口口声声说要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其实技术层面上的产业升级,企业自己早就在做,不用愚蠢的官员来教。对于中国来说,要升级的是消费,而不是产业,民众有消费能力,产业自然就会升级。
   现在的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说到制造业的高科技其实已经是空架子了,在我的《国家富强的标准和经济学的狼奶》 
  (http://chrisysz.blog.163.com/blo ... 0081168822442/edit/)一文中,我引用一个美国路由器品牌公司采购员的说法:美国品牌公司(如Apple、Sisco等)对富士康等公司的依赖比富士康对它们的依赖要大的多,因为富士康实际上拥有很多技术专利,品牌公司只有品牌价值和市场渠道,这些被复制很容易,但是隐形的制造厂商却有更稳固的市场地位,比如美国的AST、DEC、Compaq等电脑品牌没有几年就不见了,台商的代工厂却越做越大。
   除了飞机之外,美国对中国对中国出口的就是谷物、黄豆和日用品。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很象典型的已开发国家对开发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只是中国在贸易上是已开发国家,美国则像开发中国家。美国在全球获得成功的产业有快餐业——麦当劳和肯德基,好莱坞的电影,饮料——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或者还有NBA,这些和高科技有关系吗?但是美国现在不是在提供物质产品,而是提供政治制度、行政制度、行政体系、法律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活方式。
   中国在信息仪器和电脑等一类高科技产品上不是提供低价组装商品的环节,而是早已建成在产品价值链的上上下下的竞争都能造成威胁的巨大产业。即使是被本国国有汽车公司冷嘲热讽的民营汽车产业,出口也几乎是每年大幅增长,2006年出口31亿美元,2007年超过50亿美元,而2008年是88亿美元。
  所以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顺差仍然在扩大。
  
  2, 刺激经济论
   十大产业振兴的规划出来,不过过了几个月,什么细则都没有,其实经济从来就不是靠政府刺激出来的。亚当•斯密说只要有了低税收、和平和宽松的司法,一个国家达到繁荣不需要别的。政府要做的只要是打破行政垄断,减少扰民就是最好的刺激了。
   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所谓的政策其实都没什么作用,四大特区只有深圳成功,那是因为香港的作用,汕头已经从广东第二大城市沦落到省内二流城市的境地了,海南被人称为“经济特困区”。至于第一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我看大家都说不出来是哪些了,因为这些城市有很多根本没有象人们当初憧憬的那样独树一帜、一骑绝尘。而发展了的城市其实一直在历史上都不错,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代被磨去了光芒。
   看看这么多年来,西部开发了吗?东北振兴了吗?中部崛起了吗?口号喊完就算了。
  3, 危机导致失业论
   现在有很多企业裁员,于是都把危机当做失业的根源。
   实际上,没有危机,很多公司也是人浮于事,我们公司在大陆没有裁员,原因就是人员控制一直很严格,我们这个部门十几个人,负责每年400万双鞋子的采购,很多同类规模的公司有几十上百人,即使裁员以后还比我们人多。其实,如果一个人在公司觉得自己可有可无的话,最好早点打算离开,别混日子,等到危机来临的时候离开更难找工作。2002年,同事把任正非《华为的冬天》发给我的时候,我们刚刚离开在外人看来不错的工作到了新公司。任正非说“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话一直都记得。那时候,格罗夫的书也正流行,有人说书名翻译成《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不对,正确的应该是《只有迫害幻想狂才能成功》,格罗夫、任正非这些成功企业家就是靠时时刻刻的危机感而无往不胜。
   除非企业破产,只要是业务核心、技术骨干,甚至普通员工中平时努力的,都不会失业,普通工人中首先失业的除了年纪大的就是没技术,平时不想干活的。
  
  4, 工资成本升高论
   在我看来,最没良心的就是说工资上升、新劳动法导致人力成本上升的说法,中国的人均收入在全球100多位,不管是工资的性价比和绝对值都偏低,中国企业可以节省成本的地方很多很多,低工资已经把中国的很多老板养成了大懒猫,他们素质低劣,还藐视大学生,从来不去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天天想的就是克扣工资,少交社保。
   中国的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处境艰难,但这决不是劳动力成本过高造成的。企业的负担大部分来自政府过重的税收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企业的受歧视也是来自不公平的市场环境。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负担问题应该去寻找它真正的根源。中国的企业事实上已经享有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了,但正腐不愿意通过减税和改革市场体制来应对经济危机,反而要将危机成本也转嫁到最弱势群体身上。这在逻辑上和道德上都是说不过去的。无论如何,经济危机也不能成为压榨劳动者、向下转嫁成本的借口。
   改善工人待遇,鼓励工人通过工厂的工作掌握技术和积累资本,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源价值,逐步改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同时促进我们整天哭着喊着要刺激的内需市场,都是离不开提高劳动者待遇的。
  
  摘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299290.shtml



1
评分次数
精彩帖子 学术水平 + 1 点




126wuchunjie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我爱萌萌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我爱萌萌 当前在线

UID167884 帖子196 精华0 积分196 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32 小时 注册时间2006-7-24 最后登录2009-8-15
硕士生



帖子196 精华0 经验1749 点 威望0 级 论坛币1406 个 学术水平4 点 热心指数4 点 信用等级0 点 在线时间32 小时 注册时间2006-7-24 2楼
发表于 2009-8-13 13:08 | 加为好友 | 发短消息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21175&page=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