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4, 2011

“中国式书写”当代艺术展
点击查看 共25张图片 展览城市:北京
策展人 : 蒋再鸣
展览总监:徐累
展览时间:2011-03-05~2011-03-25
开幕时间:2011年3月5日15:30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号馆二层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北京今日美术馆一号馆
参展人员:马六明、毛焰、石冲、叶永青、刘炜、刘庆和、刘彦湖、何工、李华生、李津、李迪、杜觉民、李青、何森、谷文达、张小涛、邵岩、周春芽、罗荃木、武艺、徐冰、屠宏涛、魏立刚、魏青吉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承办单位:中华当代视觉艺术基金会
协办单位:成都龙悦艺术品有限公司
  《中国式书写》序

  百度一下:书写,它仅仅是一个动词,名词而已。

  绘画是一种书写心性的特殊方式,不同的笔触中能够展呈无限多样化的叙述。从近现代绘画先驱林风眠、吴大羽和常玉等人,到活跃于当下的新一代艺术家。无论他们从事的是油画还是水墨,都可以在某种宏观意义上被归附到一条独特的艺术书写路径上去,因为无论绘画材质是什么都只是承载画家特殊表达的工具而已。

  谢赫六法中讲“气韵生动”,“认为事物的本质美在物之精神。追根到底,这种“物之精神”是“人之精神”的对象化。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均是心灵的图画。精神与气质的传递是超越表层画面效果深层次韵味,是超越“所见即所得”,甚至“所见即所感”的表层含义的。按照徐复观先生的理解传统中的写意画表现力高于工笔画,文人画高于画工画,前者与心灵表现的关系较后者更为紧密,笔墨运用上的痕迹更为明显。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是在笔墨——精神。中国传统艺术中特殊的表现性绘画有着独特审美趣味也有别于其他文化中的视觉表现,即便是绘画本身也采纳着一种书写的方式,所谓的书法用笔。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取向与审美追求,也是众多艺术家追求的一种格调和情结。或许正是传统艺术中的这种意象与视觉实体的双关性激发了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想象,并带我们重新认识、重视时代创造中的文化根源,或许这些追根溯源都不是刻意的。

  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是在中国社会多层次的现实、理念、文化的感召下而萌发的,也与西方近代哲学思潮和艺术精神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传统东方的表现形式浑朴为静观,其思维方式具有含蓄与内省性;西方的表现强烈而奔放,其思维方式具有科学性、分析性与直接性,东西方的表现观具有明显的不同。随着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幻化为一种当代社会的心理图景,随着社会的步伐我们似乎逐渐丧失了一种深究与静观的信心。但,时代再次迫使我们对民族的传统表现从思维方式到语言形式进行反思。出生于40年代的尚扬是对“书写”有着深厚的情节 “在反观中国画的时候,就发现它的魅力在我心中与日俱增,中国辉煌的文化传统在我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位置。我有一个想法,如何在绘画的范畴中,把紧紧拉住我心的中国的东西用进去……”他又说:“我一直在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理性,在古典品质和当代精神’的契合中开掘自己的语言,进行一个不断深化的课题”。我只关注‘一个中国艺术家,他怎样关心今天的中国艺术,从最早的《黄河船夫》到90年代的《大肖像》和《大风景》,以及《诊断》、《深呼吸》《日记系列》,再到《董其昌计划》,都可以看到他对于书写表现有着不一般理解。从80年代初我们开始这个新一轮的美学转型,那时候谷文达创造了一批伪文字和错文字为基础的观念水墨画,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解构。保存了书法艺术对形式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指涉作了大量的实验性工作,这批靠猜测阅读的字体成为“85新潮”中最有影响力的观念艺术作品之一。《天书》是徐冰的成名作,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九十年代移居美国后陆续创作《新英文书法》对文字的持续兴趣正是国际范围内时髦的话题,带有语言实验性质的东西正好和国际上解构哲学讨论的问题吻合。于是在徐冰的创作中自然不自然地就会考虑到这种关系,以诙谐的方式在国际上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书写”的途径。1989年周春芽留学回国后开始创作 “山石”系列,那时的周春芽正在研究传统的“文人画”他没有像国画家那样在材质属性和图式形态上去理解,而是按照他的表现意图去寻找那些令他觉得陌生又能带来惊喜的东西。无论是“山石”还是他后来创作的“绿狗”和“桃花”都带着传统的“文人画”的书写特质。刘炜是一位难得的才情型艺术家,“传统对于刘炜,并非一种表象的策略资源,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给养,他的内在性情从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文人的风流诗意,放任不羁遥相对接” 。叶永青画的鸟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标志的表现他这种把中国传统绘画、印度、波斯、云南佛教壁画的某些造型因素随意融在一起的效果,乃至笔法,有种中国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之感,这其实也是他给绘画画面的现代式结构寻找一种对比和戏剧化的因素;一直在画“格子”的李华生不试图表现任何再现因素,他像一位是现代人出家,或在家出家的精神状态的如实表现,达到他线条的纯度。

  当代艺术的30年过去了,思维方式和创造意识被社会现实变得浮躁、轻佻,问题不是转变与否,而是转向何方。新的政治、社会、生活状态,需要艺术家提供新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配套。对已形成的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扬弃与拓展的同时深究内心的体悟,使之努力关注当代社会的深层文化内涵并提供精神指向,形成一种具有当代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新表现艺术。我们发现的是这种中国意味的书写方式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中,美学上发生着趣味转变。

  四十不惑的马六明,张小涛,何森,罗荃木他们近期的变化是显见的。马六明的实验性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为了达到他理想中的效果摒弃了绘画的基本工具——笔,画布,纸。直接用手在麻线,麻布等材料上表现他的才华。张小涛是对传统书画有着很深的情节,在我看来那“中锋用笔”的含蓄在他的架上作品更具有东方韵味。何森貌似在临摹那些古代经典,借助这样的方式,何森解构了个人的当代生活,模糊了个人创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固有界限,罗荃木结束了他《采蝶》《山石》等传统文人格调的系列作品之后,进入了一个题材更为广阔的,更具有表现意义的工作;刘彦湖则从传统书法里展现当代中国书写气质,继续实践用笔中画与边缘的完美结合,继续体察笔法驰骋与空间意匠的互动,也继续研究前人打通各体的真才实诣。魏立刚与邵岩的作品个人语言是建立在对汉字艺术与当代抽象理解之后的又一创造了,魏立刚的“魏氏魔块” 不断地解构和重建与狂草风格有关的表意形式,以自身的观念体系来打造笔下的作品。邵岩试图在打破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界限,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作品是在描写一个汉字,而有些东西完全是绘画,邵岩的作品正介于字与图之间,使其具有一定的张力和解释的空间。

  李津、刘庆和、武艺,杜觉民,魏青吉五位作为学院出身的当代水墨代表性画家,传统文人画一向追求清高淡雅,多不以世俗之物入画,寄情隐逸,生活在当下的李津创造性地以食物为题材,或以自己为模特入画,情趣盎然,使观者忍俊不禁。一直生活在都市的刘庆和努力用水墨展现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情境,有着传统功底的刘庆和为此在传统的水墨技法作出修正。所谓“修正”,即不是背弃,而是提取某些与今日感觉相契的语素,使笔墨效果能够恰切地附着于所表现的物象,并且使其透露出“有意味的形式”(范迪安),武艺则在油彩与水墨之间轻松游离;凭着对记忆的眷恋武艺的作品都是孩提时代的梦想的场景在这在时尚奢华、机巧和矫饰的时代,他选择了单纯,颇有一种“隐于市”的豁达与随和。杜觉民用笔厚拙质朴,平和中而显力量,魏青吉作品简练而又纯净,在以传统水墨画为基础的李,刘,武,杜,魏五位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性距离传统书写精神既是最近的,也会是最远的。

  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新表现主义绘画在的发展是有着必然性。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意识上曾发生过两次大震荡,在这两个节点上中国社会整体的信念、价值观、伦理体系、各个方面与历史的联系被或是粗暴或是引导式的被转移、改变甚至摧毁;一次是文革,一次是紧跟其后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物质及商业文化的泛滥是全球化的,民族文化精神及与之相联系的话语方式随之逐渐消失,代替它的是一种更为宽泛、表面的时代链接,对物质化、产品化的盲从。而中国社会刚刚从被桎梏的状态下一下子就毫无保留的投入了另一个凌驾于一切共同目标,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处于被动的群体灵魂运作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戏剧化转变。创造力的丧失、彷徨、犹疑出现在寻找突破点艺术家身上。在历史和社会现实面前艺术家成为了群体的一分子,而失去了个体独立的身份,成为了工具或是消失在集体无意识之中。

  中国绘画艺术总体上是表现的写意,西方绘画艺术总体上是再现的写实的。近代以来,东方艺术从传统的、表现的转向再现;西方艺术则由古典的、再现的转向表现,东西方艺术在这个转换中是逆向行进的。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表现性风格的艺术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整体上处于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当中。石冲是写实的高手,由传统写实绘画向当代转换探索中他隐藏着许多难以捕捉并具有隐喻性的东西,在他的作品中,象征和隐喻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石冲对艺术的理解与去多艺术家不同,在我看来,是绘画的另一种境界——意象的表现。毛焰属于天才型艺术家,他用一种古典主义的方式接近并且揭示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艺术家对于纯净的偏爱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绘画而言毛焰更是一位清唱的高手,不需要乐队伴奏,不需要麦克就能很高质量的把高音拉到九霄云外,这种能力,毛焰将永远被我们津津乐道。何工,屠宏涛,李迪,李青的作品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完整而是情绪、心境的表现。中西方艺术思想想对他们的影响既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共识。在理解和吸收西方艺术方面,虽然所谓的“唯西论”和“中国艺术民族主义”争锋相对,尤其何工与李迪两位艺术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宽容与积极。屠宏涛一直在中国经典书画艺术里面寻寻觅觅,作品更具文人气质。作为此次展览唯一的艺术家“80后”李青,作品日趋成熟,并在装置,影像等领域显得很有实力。

  杜尚和安迪·沃霍尔在身体力行中迎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意境,甚至有几分神秘意味的中国元素始终吸引着为数不少的西方艺术家的眼光。中国式书写正是在这样一种中西交锋且交融的情境中突显而出,它虽然在表现方式和绘画技法上或暗合某种西方艺术风格,但无论东西方艺术家都在寻找和创造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较之于西方绘画的惯常语境,中国式书写在表形和表意两个方面都更为含蓄而温和,此外在层次过渡方面也更为婉转而微妙形成了本国特有的艺术属性。

  去年,艺术史家吕澎在英国策划主题为《溪山清远》的当代艺术展览,《溪山清远》是南宋画家夏圭的代表作,吕澎是借用这一名作来诠释中国的当代绘画在经过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观念的洗礼后,基于自身的传统,开始有了重新思考和新的出发点。“作为中国艺术家,一旦将注意力和感受力放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上,去发现其中的奥妙,就会创造出新的当代艺术。关注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的时代背景的确不同了,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没有透彻的了解;从1978年到2000年之间,中国艺术家重新了解人类的其他文明有了充分的机会,他们通过结合西方艺术的艺术实践进行了自己有艺术史的当代实验。渐渐地,中国艺术家开始没有偏见地、综合地吸取不同文明的资源,出现了一种明显恢复中国气质的倾向”。吕澎先生敏锐地发现这一当代艺术现象。

  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这两种不同的传递情感、思想的方式的结合往往是在语言与视觉双关的情景下展示艺术家的思想脉络,而以上的艺术家或多或少在关注或延续这种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还是一股潜在的驱动力,从而达到不刻意的中国式的表意。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以不同的理解路径和表现方式来展现各自的中国式书写,他们对中国社会三十余年来在疗治文革之伤、承载巨变之痛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深入的观察,他们分别用其擅长的绘画形式着重探讨了中国大众在此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肉体状态和精神风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群体中表达出了中国式书写的丰富涵义。在这里,刷子和毛笔都只不过是展现某种旨趣、抒发某种情感的器用,通过它们完成的最终作品才是重中之重,恰如石涛所言:“法立于何?立于一画。”在这“一画”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可以兼而对艺术家个人的状态及其书写的状态作窥斑见豹式的了解。事实上,这两种状态本为一体。艺术的价值、精神及阈限,无不始于绘画之人本身,书写的过程则见其性、见其情、见其艺术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这些年龄稍长的艺术家他们的社会身份与心智允许他们比年轻的一代更深入的探讨艺术中人的心性、社会的价值、历史的面目以及生活本身。所谓中国式是我们的共同背景,无论你多么的国际化或是反传统,在新一代认为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已经被挖掘殆尽,并对曾经的风格、价值观、气韵满心厌恶的时候,我们仍然无法断绝这种背景的存在,而书写的方式则是个体趣味的追求,关乎政治的、美学的、伦理的、现象的。。。

  中国式书写不拘于传统艺术分类中油画和水墨分立的局面,倾向于透过艺术的本质彰显艺术的现状,它遵从中国艺术在绘画领域中一贯的创作原则:“笔墨当随时代”。立足中国具体的时空情境、面向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追寻通往大美的艺术坦途,这种融合了传承与创新的态度或许可以说是中国式书写的精义所在,也是举办本次展览的基本思路。是为序。

  参考书籍与文章:《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

  《艺术家的真实》马克。罗思科著 岛子译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

  《溪山清远——中国当代绘画的气质转向》吕澎

  《 新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艺术国际网

  蒋再鸣

  2011年2月于北京

相关链接: “中国式书写”当代艺术展现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