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张颂仁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0)


  国际著名艺评人兼策展人,香港汉雅轩艺术总监、杭州中国美院顾问、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等职位。自1980年代后期,张颂仁致力推动前卫艺术,通过参与策划大型国际艺术展览而提升了中国前卫艺术家的国际地位,策划的展览有:《后八九中国新艺术》(1993),《追昔:中国当代绘画》(爱丁堡,1996),《Faces and Bodies of the Middle Kingdom: Chinese Art of the 90's》(布拉格,1997),《文字的力量》(台湾省立美术馆及美国,1999),2001年策展《临街的观照: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展览》(2001) 代表香港首次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在台湾的展览包括2001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策划《水的威胁》。2003年9月在布拉格开幕的《幻影天堂: 中华当代摄影集》(2003) 是其最近策划的重要展览之一, 展出超过40位当代中港台艺术家。2004威尼斯的年度《开放》国际雕塑展邀任为策展总监。

  英国著名艺术杂志《Art Review》在2002和2003年的“世界艺坛一百名顶尖人物”评选中,曾两次将张颂仁列入名单。上榜人物包括了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家及建筑师,其中亚洲人只占两席,分别是日籍建筑师Tadao Ando及香港策展人张颂仁。   

  喜欢身着黑布长衫的张颂仁,配上瘦削的脸庞和黑框眼镜,让人远看酷似一位账房先生。但他本人对数字着实没什么才华可言——父亲是工程师、爷爷是银行家,他的数学成绩却让人不忍卒读,他还时常混淆年月。而他经营的汉雅轩画廊虽然名声在外,却也没能使他成为暴发户。

  这一次,张颂仁记住了“十年”这个简单的数字。7月8日,张颂仁策展的香港艺术家群展《地轴转移》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以衬托“回归”的主题。香港汉雅轩画廊老板张颂仁,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收藏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过去15年来在海外的展览、推介、拍卖,大都与他有关。英国著名艺术杂志《Art Review》在2002和2003年的“世界艺坛一百名顶尖人物”评选中,曾两次将张颂仁列入名单。  

发掘出张晓刚、曾梵志  

   “文革”以后,很多内地古字画流向了香港。从美国研修数学不成归来的张颂仁正是在那时开始接触艺术品。1983年,张颂仁的汉雅轩画廊成立,专门经营当代艺术。  

  但画廊开业后,他却专注于游山玩水、给外国杂志写旅游稿。张颂仁的荒废使画廊经营起初并不成功,他推出的第一位香港艺术家陈福善,至今在港外籍籍无名,他把战线拉到台湾,也惨败而归。“我在台湾开了汉雅轩画廊,后来发现那种炒卖风气实在吃不消。”无奈之下,张颂仁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内地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当代艺术市场上。  这样的尝试改变了他的一生。1992年,张颂仁准备在香港办一场“中国新艺术”的展览,他便前往内地搜罗新艺术家与作品。内地资深艺评人栗宪庭给张颂仁开了一个名单,名单中包括曾梵志、张晓刚等人。  

  大学刚毕业的曾梵志正打算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美工,光画画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他差点准备转入他途。张颂仁适时出现了,他看中了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  当时,内地还鲜有人卖画,标价更没标准。曾梵志于是问栗宪庭“可卖多少”,栗宪庭给了个回答:“这是你们艺术家和老板的事。” 曾梵志把难题推回给张颂仁:“你看着给吧。”张颂仁试探:1500元行不行?曾梵志觉得钱挺多的,就卖了。张颂仁付给他的,是1500美元,在当时,这可是天价。曾梵志受此鼓舞,再也没离开这个行当。  

  次年,张晓刚刚从德国回来,画了“大家庭系列”第一张,第一个认可的画廊就是汉雅轩。张颂仁要把它拿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他打电话给张晓刚,问他起个什么名字,张晓刚脱口而出:“大家庭吧。”——张晓刚觉得自己画的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人,不是简单的老照片,是跟社会有联系的东西。自此,“大家庭”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象征符号”。

  张颂仁挖掘出的艺术家,如今个个声名显赫。张晓刚、曾梵志、王广义、方力钧……中国当代艺术最初在国际的影响力,就是由张颂仁一手操办的。就连现在公开收藏中国艺术品最多的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也是受到张颂仁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尤伦斯通过朋友介绍,在一个大车库里见到了张颂仁和他的藏品,一时兴起,买了几张方力钧与余友涵的油画作品,自此一发不可收。“我在香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尤伦斯事后回忆说。  

不着调的生意人  

  张颂仁的眼光让他获得了世界收藏界的广泛赞誉,除了自身经营的画廊外,他还是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在多种场合里,他不仅要充当艺术商人,更要以一个策展人的研究者出现。这样类似一个艺术掮客的身份,居然被广泛认可,这在国内绝无其二。  

  “看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譬如当时挖掘张晓刚,他之前的作品在造型上典型化倾向很重,所谓的典型化就是所有的形象都是符号化,还有就是里面论述的痕迹很全,可是能让你解读的也很多。他的‘大家庭’一出来我就感觉到它里头有一股内在的劲,而且不是论述就可以描述得完的一种感情或情愫。那个时候我感觉有很多很深的东西可以发掘。”张颂仁说道。  

  然而,对于数字的天生缺陷,加上嬉皮的一贯本性,让张颂仁做生意总是不着调:市场低潮时,他赚不了钱;市场最火时,他赚不来钱。“1997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流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部分是从我这儿卖向二级市场的。”不过,往往他把艺术品卖出去后,他才发现,当年挂在苏富比拍卖的估价就翻了几倍。后来有人估价,如果早些年他没有把收藏的中国当代油画卖出去的话,按现在的市价,光他收藏张晓刚的油画就达上亿港元。  张颂仁是一个成功的拓荒者,但却不是一个好的耕种者。他搭起了一座桥,结果发现,很多人数着钱过了河,他却把自己留在了河岸边,两手空空。  

  张颂仁似乎对此无所谓。“我的精力很多都没有用在(经营)这一方面。”这个现年55岁的中年人说道。现在他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一职。张颂仁宁愿给别人写写文章,或者当个策展人、满世界找艺术家,再有空时就坐在西湖边品品普洱茶,也不愿做周旋在收藏家与艺术家之间的那个角色。  

  比起艺术收藏界普遍的逐利心态,张颂仁关心艺术家比关心市场收益更多。“其实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不是维持这个市场活力,而是如何维持艺术家的身份和地位,还要维持艺术本身的原创力。这些才是关键的问题。维持这个市场只是便宜了投资者。”张颂仁说道,他俨然已经忘记,他曾经也是作为一个投资者混迹在这个市场中间。  

人物档案  

  张颂仁  1952年出生在香港。艺评人、策展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创办人,汉雅轩画廊(Hanart TZ Gallery)老板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张颂仁致力推动前卫艺术,为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实验性艺术举办展览,并推出众多备受国际认同的艺术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