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2, 2009

有关西方藏家的私人报告
发布: 2008-12-04 18:06 | 作者: webmaster | 来源: 《艺术地图》 陶大珉

随着中国国家影响力的日隆,本土的先锋艺术往往是西方人急于接触、解读中国的首要文化图景。曾有传言,近10年来有约七成至九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被海外藏家所买走,而与这耸人听闻的数字同时传来的声音是,中国当代艺术仍然极少被纳入国际重要收藏的事实。如在07年全球顶尖200强藏家名录内就罕见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同样在07power100全球艺术权力榜中,与中国当代部分有关的艺术强人亦屈指可数。显然无论在高端的艺术市场范畴内,抑或是以国际艺术影响力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尚未入流,众“春卷”们仍需发力修炼!

  而下文的深入分析亦可验证: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外流现象在九十年代初肇始,而接盘对象——西方藏家多属非艺术专业人士,且实力背景和经验值处于初级阶段或是成长期,这样的早期现实造成了现今疲于商业制造的中国当代艺术面对未来上升空间的“双重软肋”!而这份深度报告所清理出的外围支持系统的藏家现实,对国内收藏群体有着显然的参酌效应。

一、 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西方重要藏家有哪些?

  目前从各种渠道可获知的西方藏家暂分两类,1、收藏家夫妇:比利时人盖·尤伦斯夫妇(Baron Guy Ullens & Myriam Ullens)、美国人霍华德·法伯伉俪(Howard Farber & Patricia Farber)、法国人多米尼克及希尔万·乐维夫妇(DSL)、德国人约根·路德维希·费舍尔夫妇(Jurgen Ludwig Fisher & Elena Ludwig)。2、收藏家个人:瑞士人乌里·希克(Uli Sigg)、美国人沃什(worth)、瑞士人皮埃尔·于贝尔(Pierre Huber)、法国人让·马克·德克洛、法国人迪地亚·赫斯(Didier Hirsch)、瑞士人弗立兹·凯瑟(Fritz Kaiser)以及英国人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此外,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藏家还另有:美国人埃斯特拉(Estella)、迈克尔·高古轩(Michael goedhuis)、约翰·费尔南德斯(John Fernandez)、克里斯多芬·泰尔( Christopher Tsai)、休·斯托菲尔(Sue stoffel)等。

二、他们各自的收藏脉络和模式有什么不同?

  1、盖·尤伦斯男爵:现年73岁,经营与白糖相关的家族企业。身为英国泰特美术馆、古曼东方美术馆、巴黎卡地亚艺术基金会董事。在07年度《artreview》杂志全球艺术百强榜中被列为第97位。随着去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盛大开启,以及一系列重要展览和项目的推出,尤伦斯及其夫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慷慨使其一跃成为07年的明星藏家。尤伦斯的收藏脉络涉及宽泛的跨度和文化形态,拥有2000件左右的藏品中,20%是传统作品,当代艺术尽占80%,包括雕塑、绘画,以及大型装置和影像作品。其收藏渊源出自家庭熏染和异域烙印:尤伦斯的母亲是一位资深的亚洲考古学家,而尤伦斯幼年又随家人生活中国多年(父亲为比利时外交官,叔叔则是比利时驻华大使),早期的多重经验决定了其日后的收藏取向。欧美部分:包括整体高价拍出的19世纪画家特纳的水彩画,还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欧美当代艺术如杰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杰夫·沃尔(Jeff Wall),以及Robert Mangold、Andreas Gursky、Thomas Struth等。亚洲部分:显然以中国为重,古代部分除收藏古代中亚的黄金饰品外,尤伦斯在比利时古董商格斯莱·高斯(GiseleGroes)以及顶级专家法国人克里斯汀·戴迪(Christian Deydier)、英国人吉瑟普·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调教下,从80年代至今相继购得200多件高端中国古董及书画(如以2530万元购藏宋徽宗名迹《写生珍禽图》)。而尤伦斯兴趣转向中国先锋艺术,是始于与耶鲁学人吴尔鹿的交往,尤其在90年代初,结识香港画商张颂仁与邓永锵后,对其筹划的“后89”现象产生关注,随后持续深挖中国早期当代艺术,逐渐建立起辉煌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统。尤伦斯收藏模式呈明显的代际性和专项性:前者如“85新潮”展览,是对一代人艺术创作的整体清理,以类似文化考古地层学的概念呈现文献乃至文化学意义上的合法性;而后者类似对英国画家特纳的系统收罗,是对经典大师的积累与全面梳理,具有了标本化的再造可能。此外,对85’艺术家创作手稿、笔记等周边资源的细致经营与收琢,令人联想到尤氏收藏在史学理论家——费大为等的通力协助下已颇具文献性的史学意识。尤伦斯收藏的特点在于:1全球惟一古代和当代兼备的中国艺术收藏体系,2投入资金最大的收藏,3以专家为指导的独立收藏(从张颂仁到费大为的收藏不随潮流),4收藏主体以中国早期先锋艺术为主(“85新潮”。5善于品牌经营的收藏家。

  2、乌里·希克:今年61岁,现任瑞士最大的媒体公司席荣格集团(Ringier Holding
AG)的主席,兼任中国发展银行等中国公司顾问。身为前瑞士驻华大使,他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最大也是最具权力的收藏家。05年度《artreview》杂志曾把他列为全球艺术百强榜中第81位,虽然近年海外势头有所弱化,但其在国内榜单上则一直是头牌人物。而随着“CCAA2008”(中国当代艺术奖)的又一次推出,希克在学术与收藏上收到的这份年终“大礼”,再次显露其“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攻略。希克的收藏脉络显然较为明晰,最初他在欧洲所藏多为瑞士抽象画派,也较喜欢欧洲古典艺术,而同样受地缘和生活经验影响,希克在中年后因商务公差频繁往来中国,20年来他深入发掘艺术现场、工作室,拜访过逾千位艺术家,并以覆盖式的探访,系统收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和进行时态的200位艺术家的近2000件代表作品。其收藏尤以当代先锋绘画为大宗,雕塑、摄影、影像等其后,也囊括方案、招贴、剪纸,而装置等大体量作品相对较少。希克的收藏模式具有早期性、覆盖性、系统性,是跨度较大的代际面貌,如除大量“后89”群体作品外,文革作品(如《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以1012万元高价被希克拍走),以及更早期部分也有涉猎,他试图以收藏投射整中国当代艺术的面目,用类似文献的方式来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完整的脉络。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的引介人,他以“麻将”式的玩法,以先入市者的姿态把中国当代板块的牌面铺大铺宽,“一网打尽”的招式显然在初期是极其必需且有效的,而享受到全局“覆盖”的快感同时,希克的收藏模式也呈现出局限性:他对每位艺术家只收藏1-2件的做法,以现今艺术格局来看未免有“面面俱到”的缺憾,从而使其藏品未能具备个案研究的纵向张力来使自身认定的艺术家进行长线观察的可能。希克的收藏特点:1全球范围内中国当代艺术最大最全面的收藏体系,2收藏资金相对够用,2不依托专家指导,看重收藏的过程意义,以亲历亲为的方式收罗藏品(事实上,希克几十年的踩点经历已使其成为收藏权威),3热衷于“后89”群体和新锐艺术收藏(其所藏多为年轻艺术家作品),4 近期将不关注明星艺术家(高价问题)。

  3、霍华德·法伯:今年67岁,原是一位纽约房地产商,现在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中国及古巴现代美术作品的专项收藏家。法伯的收藏仍然比较模糊,而通过07年菲利浦斯的“法伯专场”来看,其收藏仍以一些中国当代明星式的或招牌人物为主建立起来。法伯的着眼点更多倾向于架上绘画,占据其藏品的大宗,而摄影和雕塑以及少量装置作品则为辅线收藏,其亦宣称:上拍的44幅只是所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之冰山一角。法伯的收藏脉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本土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近代美术和现代派作品为线索,如乔治娜·奥基弗(Georgia O'Keefe)、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及John Marin,、Marsden Hartley等重量级人物作品。到90年代中期,法伯把原有藏品逐渐调整清仓,收集起古巴现当代美术品,到1995年,他与夫人在香港接触到汉雅轩张颂仁处的中国当代艺术,后结识东八时区书店的罗伯特,以及凯伦·斯密斯,后者的引介与顾问的作用,使得法伯新增进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线的收藏板块。法伯的收藏模式:介于希克与尤伦斯之间,个案的收藏性不够丰富,但其藏品尚能梳理出清晰的阶段和群体特征,而且选择的作品完整度较高,具有很明确的卖场效应。法伯的收藏特色:1近年专收中国及古巴当代艺术,2 收藏资金量一般,3依靠顾问协助的收藏(从罗伯特到凯伦·斯密斯)4比较有投机策略的收藏家(从“法伯专场”割仓部分中国当代可见)。

  4、约根·路德维希·费舍尔夫妇:路德维希原经营欧洲著名的巧克力企业,前后捐赠了全球几十家博物馆或外借所藏,并创建有二十多个相关冠名博物馆与机构,但路德维希教授本人在1996年去世。路德维希拥有数千件藏品,且涵盖甚广,一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中国古典陶瓷、早期美洲
艺术、巴洛克艺术到古典现代派,另一路从先锋派艺术和德国当代艺术,美国波普艺术直到东欧社会主义艺术,跨度长达三千余年。而中国油画部分收藏则以上世纪80-90年代的学院先锋派作品为主。路德维希收藏模式在于以品类和样式为主的收藏兴趣占据了主动,结果是覆盖面宽广,数量巨大,其中不乏绝好的时代个体。但宽泛的藏品体系亦会导致整体系统性及完整度被弱化,从而未形成有效的代际特征和分层脉络,显现出对藏品选择和收藏行为控制力不够的面貌。路德维希的收藏特色:1大跨度的艺术品收藏体系,2不以牟利为目的,乐于捐赠藏品,3不涉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路德维希夫人曾言:因为了解,所以不参与)。

  5、皮埃尔·于贝尔:现年66岁,于贝尔作为成功空降来华的“上海当代”博览会(SHContemporary)的总监,曾历任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Basel)评选委员,本身更是日内瓦Art&Public画廊老板。于贝尔的收藏在2005年瑞士举办了“皮埃尔·于贝尔收藏展”,后在2007年初佳士得个人收藏专场上拍出数十幅中国艺术品而广为人知。他收藏了三千多件当代艺术品(如40张伊门道夫的画作),除欧美部分外,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南美洲和非洲作品占有较大份额,近期于贝尔更有计划以500万欧元来购藏亚洲当代艺术。于贝尔的收藏脉络始于93、94年,首次收藏中国当代作品便选择了顾德新的装置作品,从此定下以装置为主的收藏基调,尤其以旅居海外华人如陈箴、严培明、黄永砯、张培力、王度等为主。到96年于贝尔第一次中国之行时结识了侯翰如,通过引介深度接触了中国先锋艺术界,此后于贝尔与周铁海等过从甚密,他们的顾问和协助之功,更激发其对中国当代及艺术市场的极大兴趣,从而倾全力向中国输出了一场介于双年展和博览会之间的当代艺术盛会。

  6、多米尼克及希尔万·乐维夫妇:作为新近现身的专收中国当代艺术的法国藏家,具体职业不详。其创立的DSL collection收藏库内有70多位中国艺术家逾120件当代艺术品,收藏的主体聚焦于早期先锋实验作品(如85新潮群体),尤其关注广东艺术群体,如90年代早期的“大尾象”和“阳江”小组。藏品类型上偏重观念、录像艺术和装置作品,也不乏摄影与绘画的部分。希尔万投身中国当代艺术较晚,只是从2005开始,虽然数量不多,但选择尤精,其藏品以地域划分可抽离出三个线索:新媒体材质及观念较为国际化的上海群体;政治语言与社会现状为诉求的北京群体(如圆明园等自由艺术区);呈现新移民及本土、现代转换的副中心——广东珠江群体。从这三块的区隔,可见希尔万对中国艺术状态有着清晰的把握,从而能够以后入局者的身份来掌控住为数不多的收藏资源。

  7、埃斯特拉: 年龄及背景不详,是08年通过苏富比拍卖行高调曝光的又一位西方收藏家大鳄。他所藏有1966年至2006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超过250件,收藏特色在于媒介跨度颇大,囊括了当代油画、雕塑、摄影、装置、录像,以及传统纸媒类:水墨、版画和素描等。埃斯特拉的收藏活动以其命名的纽约埃斯特拉基金(Estella collection)为艺术品投资的对外组织,外电称其为“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机构之一”,而具体当量如何,还有待于香港苏富比4月初针对其中国当代收藏的专场来进而观察。而可明确的是,埃斯特拉善于推广旗下收藏,目前其已在美国纽约、欧洲丹麦及中东以色列等地做系列巡展及预热活动。可见,在法伯效应的鼓动下,中国当代的海外大藏家对利益回报的企图心已充分展露,类似大规模抛盘的操作频率势必走强。

8、迪地亚·赫斯:现年56岁,曾任香港惠普公司高管。他对欧洲艺术的热情转移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上来是始于05年,虽然入市较晚,但到07年他已购藏了近百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他的收藏取向有明显跟随西方重要藏家的现象(如对希克,尤其法伯的推崇),而且藏品价位偏低。值得一提的是小规模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更够较好把握焦点和脉络的途径,显然赫斯就是如此。

  9、让·马克·德克洛:是第一个从事中国当代艺术的法国藏家,尤以中国当代绘画,如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李山等人为收藏主体,藏品累计有150件左右。

  9、迈克尔·高古轩:作为资深的中国当代画商,在伦敦和纽约拥有业界顶尖画廊(Gagosian gallery)的,身家雄厚,07年他更被列入《ArtReview》全球艺术权力榜(power100)的第二位,而之前在06年苏富比首次“亚洲当代”春拍专场上,高古轩就以408,000美元高价购得徐冰的《飞鸟》。虽然对其所藏的中国当代部分尚不得而知,但从零星的动向来看,高古轩身为全球艺术场域中的顶级人物,他逐渐正视起中国股的现实,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来说是推力无穷的!

  10、弗立兹·凯瑟:经营财富管理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凯瑟开始收藏美国波普艺术,到了03年通过收藏圈的交流他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而希克与香格纳画廊的何浦林更成为其领路人,得以学习到前者新颖的收藏观和收罗技巧,因而,凯瑟把其收藏定位于从21世纪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包括绘画、摄影和雕塑、陶器,尤其看重著名艺术家的不为人所知的作品。凯瑟至今已收藏逾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各类作品。

  11、约翰·费尔南德斯:他在04-07年间投资了百万美元购藏中国当代艺术品,而途径主要为互联网联系到纽约和伦敦的画廊。而同样,资金周转的需要迫使其出售卖所藏的哈林(Keith Haring)和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

  12、克里斯多芬·泰尔:现年30岁的,是纽约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从02年以来,他开始投资中国艺术家作品,逾25万美元的收藏费用已在市场中得到升值效应。泰尔非常认可中国当代的市场预期,认为被低估的中国当代艺术值得发力追踪关注,因而他试图以其金融视角,来建立一个有关中国艺术品的投资项目。

以上藏家排列均无先后关系,凭借资料掌握的程度做出判断。而除此外,我们可获知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藏家还有以下四位:英国人查尔斯·萨奇显然尤为重要,他在去年初“法伯中国当代专场”的表现以及“萨奇画廊在线”高调进入中国来看,萨奇试图跟上中国当代的“末班车”,具体何种方式最为有效且合理,可能还在考量,因而有关萨奇近期的收藏情况则较为模糊;沃什,作为法伯的女婿,从其在“法伯专场”竞拍和之后送拍的举措来看,其底蕴充沛,而更有法伯在前“带队”,相信沃什日后有关中国当代的收藏会逐渐积累到足以浮出水面示人的程度;美国人唐(Tang)女士,曾有消息说其用10万美元价格购买后89艺术家谷文达和徐冰的画作;休·斯托菲尔,从90年代就已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情况不详。

三、他们重金购入中国当代艺术品,或在顶级拍卖会上制造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高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当代艺术品炒成天价,然后由中国人收购回去吗?

  市场由投机人或投资客占底层的大多数显然是事实,同样可以联想到艺术市场中买家格局,客观的分层后可以看到这些西方藏家力推中国艺术股的用意。而上文所提及的早期藏家,以及如今更多的海外基金等势力的逐渐投注,应该是西方商人理性投资的考量和体现,确实寻到了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刺激点,而非简单地拉升后晤盘,再伺机找人接盘般功利和急切。而反观近期的“天价”和“标王”,背后莫不是东南亚买家或华商群体的操作手腕,一方面显示出亚洲藏家套现式的急躁冒进,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对当代艺术未来合法性的不确信和自身收藏家品味的不自信,因而频繁的换手率成为了抵抗这种焦虑感的“安慰剂”。

四、除了明星艺术家,这些收藏家有没有在发现并推广中国新一代艺术家上有所谋划?

  就几位重要藏家来看,如尤伦斯,以尤伦斯艺术中心在08年的初步展览计划看,仍以海外华裔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项目和自身库房中的中国当代早期收藏为主打经营,而费大为作为学术及收藏顾问的角色,其自身的时代性和归国后的企图心,想必将会以他同时期的艺术家和华裔法国艺术群体为更多偏重。希克显然是发掘中国新艺术家的“西方教父”,亦如栗宪庭,但其企图心过大、铺陈过宽,只能起到“燎原”之功,而导致单个艺术家推广力度受阻,不能持续深化。法伯曾在菲利普斯整体拍出中国当代早期作品后,表示中国艺术还很低廉,可预见其对未来的中国新艺术还是抱有极大的购买意愿,而之后的动作要看法伯如何权衡和调整其所藏南美古巴当代艺术品和中国当代板块之间的收藏比例。萨奇是未来最有可能的中国新艺术推手,对于尤伦斯、希克和法伯等来说,他晚来一步,而萨奇欲借用其号召力和廉价网络意图收罗中国艺术的新方向,但之后未见实质性举措出台,而以其塑造起YBA的惊世手段来看,不能不让人怀疑萨奇对于中国股的诚意,而目前有消息说萨奇画廊将开设俄罗斯分馆,北上去了,在观望的气氛下,不排除善于制造眼球经济的萨奇对中国当代艺术只是虚晃一枪!

五、尤伦斯、希克等人的藏品将由谁来接盘,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的气球被国内追捧的很大,但身处主流西方艺术世界,中国部分仍被视作中心之外的“点缀品”而存在,只不过这道“惊喜的发现”,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无外乎随着整体国势走强,以及艺术能见度和市场操作等多重卖点的联动。但“春卷”依旧难以成就为主菜,如同中式餐点对西方人而言只满足于新奇的味蕾,而真正的食客仍是华人,但中国当代艺术显然不等同于“中华美食”,前者的曲调似乎更符合西方口味,喜欢尝鲜者络绎不绝。

  虽是比喻,也由此可见,类似于尤伦斯、希克等的个案性藏家在西方收藏群体内极有潜力可挖,而中国当代持续扩张的上升力亦如骨牌效应,势必推动到更多核心层面的欧美收藏家来参与营建中国先锋艺术的国际市场及学术书写之中。而尤伦斯、希克早期精心建设的大宗当代收藏,他们为此已造庙入库,因而未来流失的概率极小,若要整体清盘,交予的下家势必会以欧美藏家为主导,尤伦斯、希克们显然不会考虑国内藏家或是东南亚投机客,若不涉及收集、维护、传播等资本投入,仅就对文化的敬意以及收藏家操守来看,国内的芸芸众藏家暂时难以被寄予护守和推动中国当代未来的信赖度。

  缘于非主流的色彩,异域风味再受热捧,仍然只是一时之潮流,或极少能真正溶于西方正统,皆因牵涉政治地缘,国家人种等本源性因素制约,而从07年全球200强所收藏多为本国艺术品可见,以与其自身经验更为切近的对象做为收藏首选,是本能,也是常情。因而在西方艺术界,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他者”的边缘视角,使其新奇感和稀缺性容易被一再放大,但同时潮流焦点易轮换移位,如近年欧美收藏家兴趣转向南美、印度和俄罗斯当代艺术,显示出非宗主地艺术的弱势,因而强化国产收藏群体对中国当代的支持度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而在此语境下,进行时态的国内先锋艺术会得到健全的本土市场的强势依托,而已流失海外也是最具学术定位的早期作品,势必会得到部分回归,但极可能以高价的性质。

  以上文的絮叨来点清问题,尤伦斯、希克等早期藏品后续的接力棒将仍以西方藏家为主,未来的可能走向是在国际 “收藏俱乐部”内轮番换手,已被海外私有化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再回到国内收藏的机率是微乎其微,如若以“法伯专场”等拍卖方式来公开抛盘,排除高价因素外,国内藏家还将面对东南亚收藏势力和海外华裔藏家的竞争,最终可能是收获零星半点,亦如一度喧嚣回流的中国古代书画。而最有可能的接盘模式是非商业的捐赠,如路德维希夫妇(但他们只捐赠现代艺术),中国经验的同化与情感力量使人相信:希克如行脚僧般常年游走中国,乐此不疲;尤伦斯晚年投身中国,兴建UCCA,如明清士大夫,归隐建园,他们中国化的倾向似乎在我们预示什么,而在目前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外流的定局下,接受可能的捐赠将是国内获得大宗早期先锋艺术品收藏的最好出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