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9, 2010

亨利·摩尔给我们什么启发




亨利·摩尔来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来咱们中国了。关于他的各种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少,现在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他的原作,对封闭的缺少眼界的中国观众是一件大事。不过我有一个不敢大声说的念头:别说是亨利·摩尔,就是毕加索,杜尚们全来了,也没有了不起,因为咱们这儿就这样,国情是第一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热闹一阵过后一切复归原状。这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不信去翻翻鲁迅的书,就都明白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可以把这事当做一个话题,来探讨一下我们自己的雕塑现状。按我的感觉,这几年国内的雕塑领域折腾得厉害,活动频繁,一群新面孔作者开始亮相,作品的观念和质量都比先前有了进展。进展的意思是指它们突出了当代雕塑的性质--请注意,当代既与时间有关,又是一个形态学上的概念,它是检验艺术创作是否值得被谈论和重视的基本前提。

  我们的批评家愿意谈的是亨利·摩尔受了中国假山的启发,似乎没有中国假山,他就失去了创作灵感。就算吧,他或许真的因为被中国假山的造型和样式激动过,在创作中灌注了这种外来的营养,这说明什么呢?我倒是以为,他的作品和中国假山这间的共同之点,在于两者既是单独的观赏对象,又是地道的环境艺术,正如亨利·摩尔有时候称自己是环境艺术家那样,他把雕塑作品从屋室中、展厅里搬到了阳光下、露天中,让作品进入生活的场景,成为生活中活的部分。

  并不只有亨利·摩尔一个人这么做,当代西方许多雕塑家都在力求开拓更广泛更具可能性的空间,使其作品在最大限度内与现实沟通。空间和现实不是静止的存在,它们与人的观察方式纠结在一道,而观察方式是一种随着日常生活变化而变化的流程--按格式塔心里学说法,知制约着看,当代生活教给我们的知,宛如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体现的意识,不是让观者在静止的厅堂里凝视,它需要一种更大的场,也就是所谓的环境,环境衬托作品和作品强化环境,意义一样来得重要。

  亨利·摩尔来了,其实,我们应该借此好好思考,有关环境艺术的问题的切近而重要的含义。毫无疑问,在国内的众多场所,雕塑作为某种艺术的摆设,已经处在很明显的位置,人在不少地方看到那些东西,不是摆的不是地方,就是作品本身太差,丑化甚至恶化了那里的环境,几乎极少发现几件既是艺术的,同时又与环境情景交融的作品,到处都是粗制滥造、临时凑合的货色,令人哭笑不得。一方面因为是权钱交易的黑幕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的雕塑水平确实有限(当然,建筑和建筑构造的环境本身也够戗),造成这一种恶性循环,往往是愈是要紧的场所就愈是出现一些艺术上很要命的东西。我们太需要那种良性的运行机制了,太需要淡化权力并体现专家良心的机制了--请注意,我们现在有许多专家,多得数不清,他们在权力面前代表专家,在真正的专家面前 代表权力,这是多少年来的要命的事实。如果艺术家不能为艺术把关,如果艺术家自己出卖良心,与权力(和金钱)相勾结,那还得了吗?

  我相信一点,艺术在我们社会已经成为权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使命有一半以上早就变异,艺术的怪胎实际上不是艺术的问题,就像文革时期的所谓艺术,纯粹是社会的产物。我们现在很需要环境的艺术,但是,这种需要是低层次的,人为的凑合的和一窝蜂的。我们对艺术的胃口还处在典型温饱阶段,而温饱阶段的胃口特别大,因此处处开花,花园、街道、广场甚至山上水里,一座座雕塑矗立起来……

  即使是亨利·摩尔的作品,也不是任意摆放的,我虽没有亲眼观赏它在北京的展出,仅在电视上看,便感觉摆在北海公园里不怎么协调,像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样子。这说明,环境艺术的奥妙所在,是作品必须与环境天衣无缝,作为西方艺术家的亨利·摩尔,他考虑的环境是特定和有前提的,他为他所认识到的环境创作作品……这就是他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其一是,他的作品不故意挑逗和刺激观众,力度和激情蕴含在作品内部;其二是,他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抹平作品与环境可能产生的冲突;其三是,他的作品以最大限度的容量被各种不同的环境接纳,而不是显得孤立;其四是,他的作品始终处于双重的特性之中,既可以单独欣赏,又能够丰富和提升环境的美感……当然,亨利·摩尔是西方的在师,而西方文化(艺术)目前又处在霸主地位,因而我们的讨论余地很小很窄--认识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凡看到那些受过东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的艺术家,都被我们的批评家大肆夸张,仿佛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太成问题,你看人家老外都是一头劲地学我们的老祖宗,而我们却偏偏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实质这就叫阿Q精神,明明吃了上顿没下顿,还牛皮哄哄吹嘘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西方的传统就不阔?希腊、罗马的雕塑大家没见过么?--为什么人家能够拆除任何界限,吸收一切为我所用的营养呢?我们平时早把我们先前的阔丢脑背后去了,一看到人家在学了,才叫叫嚷嚷起来。正如毕加索学非洲雕刻,在此前非洲雕刻不是一直存在么?为什么通过毕加索才引起这么大的注意?其实,一切的传统都需要某种转化的催化过程,我们中国曾经有精彩的雕塑作品,譬如石像、菩萨、葬品等等,但是它们只是与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发生关系,绝不能随心所欲搬来运用。转化就是创造,而缺乏创造力,最好的传统也只能做陈列之用。我们现在缺的就是创造力,当代雕塑,当代雕塑与环境的联系,更应该好好向西方取经。用马克思的话说,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所展示的是后者未来的发展图景。

  亨利·摩尔来了,但愿不仅仅让我们看看热闹,然后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Follower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