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抽象艺术:是正道还是歧途?
2011-07-04 09:52
复制网址转帖到:新浪微博豆瓣网人人网 搜狐微博 CHINESE ABSTRACT ART: RIGHT WAY OR WRONG PATH?
中国抽象艺术:是正道还是歧途?
文_王端廷 整理_王 胤
蒙德里安作品
马列维奇 作品
康定斯基作品
库普卡 作品
追根溯源——抽象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抽象艺术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概念,不管是作为艺术形式和语言、还是作为艺术流派和潮流,抽象艺术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出现的新现象。
人类认识、把握世界有两种方式,即感性方式和理性方式。感性方式是通过五官来感知世界,而理性方式则是超越感官和感性来把握世界,主要是运用大脑和智慧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应该说,抽象艺术是人类理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要面临三种关系,分别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神(实际上是灵与肉)的关系。人类生存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天与人的关系,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课题,关乎人的世界观问题,也就是人把自己摆在自然中什么位置的问题,对此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立场,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与西方人的“天人两分”恰成对立。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始终都在认识和探索外在大自然和人自身这个自然体的奥秘,不断提高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繁衍生命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动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自阶级社会亦即奴隶社会产生以后变得越来越重要,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方式。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人类告别动物的标志,或者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灵魂。自封建社会开始,人类创造了宗教,由此人类获得了神性,人有了不同于动物的超越物质和肉体的精神信仰和追求。人性包含了动物性,社会性和神性,许多动物也有社会性,只有神性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因素。
上述三重关系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主题,不同的学科解决不同的关系,自然科学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宗教探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以上三重关系也是人类艺术的总主题。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艺术是用来解决不同关系问题的。原始艺术主要以狩猎、采集和生殖崇拜为主题,它所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艺术则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崭新艺术。现实主义绘画,描绘一个故事或一场战争,就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督教艺术揭示的是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描绘神、上帝和精神的世界。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是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而出现的艺术现象和潮流。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变地超前的强大,而工业文明是西方人依据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通过科学主义手段创造出来的,抽象艺术给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提供了观念支持和保障。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中国艺术学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一直认为西方现代艺术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中国没有现代工业文明就不应该有现代艺术。这个观点的产生是建立在机械唯物反映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任何的艺术现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这种客观事实才能产生这样的意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所有的文明都不是自然之物,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坚船利炮、火车飞机和摩天大楼都是人制造的,说得准确一点,是西方人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手段创造出来的。西方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西方人有这样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手段,并以此创造出了强大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的主宰。自洋务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在吸收、借鉴和引进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成果,但我们同时又始终在排斥创造这种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批判、攻击并排斥西方现代艺术就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为什么中国的抽象艺术始终处于边缘走不上主流?这跟为什么中国人创造不出工业文明的答案是一样的,在我看来这是上帝的意志使然。上帝造人的时候不仅创造不同的肤色和长相,而且创造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中西文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差异不仅仅是人种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彼此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人是"天人两分"的世界观,中国人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西方人是理性思维方式,中国人是感性思维方式。西方人不相信感性认识,而依靠理性来认识把握这个世界。中国人凭借感性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体系和生存方式。西方人对任何事物不仅要作定性判断而且要作定量分析,中国人往往只停留在宏观把握、定性判断层面。
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根源于不同的食物获得方式或生存条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人类原始文明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就是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西方人是渔猎文明,靠打猎、捕鱼为生,他们是食肉动物;中国人是农耕文明,通过采集、耕种来生存,我们是食草动物。人类在生活资料获得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西方人是猎人,猎物是他们征服的对象,是他们的对立面,猎物也是有生命的,不会束手就擒,会反抗,甚至还会吃人,由此他们会产生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世界观。而猎获动物并非易事,飞禽走兽是运动的,稍纵即逝的,西方人不仅要练就强健的体格,而且需要精确的行动,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由此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包括天文地理、数理化生在内的一整套科学学说。可以说,当西方人把弓箭对准猎物的那一刻就产生了理性主义的思想模式。中国人是农业文明,以采集和耕种植物为生存方式,植物的生长依赖阳光、雨水和温度,春华秋实,农民必须根据自然四时季节变化来播种收获,这个自然规律是人类不能改变的,中国人只能顺应这种自然规律,必须顺从自然才能生存,因此中国人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文明的差异本来不可怕,上帝造人的同时就创造了文明的差异。上帝创造世界就是创造差异,如果一切都是一样的,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人类的差异、物种的差异和文明的差异本来是天经地义的,可怕的是,这种差异是生存竞争能力强弱的差异。在西方人发明现代交通工具之前,中西双方是互不相干的,各自在各自的地盘里面生存,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但问题是西方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强大、扩张,中国文明始终固守一隅,中国人一直在修长城,一直想阻挡外敌进入,但是人家发明了轮船和飞机,他们从海上过来了、从天上过来了。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中国人从此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从洋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人一直在学习、借鉴、引进西方文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保证我们中华民族在地球上的生存权利。我们学习西方是被动的、被迫的、迫不得已的,如果没有西方人的侵略,我们是不会学习他们的。在食物链上,食肉动物处在食草动物的上端,农夫战胜不了猎人,在文明的较量中,农耕文明败给了渔猎文明,更不可能战胜工业文明。这就是我们要学习西方文化,包括学习抽象艺术的根本原因。
中国抽象艺术现在进行时
抽象艺术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不长,严格来说,中国抽象艺术是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如今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中国画家越来越多,但认真检视近三十年中国抽象艺术的成果,我认为值得夸耀的东西还很少。
正如任何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经过中国人固有的感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改造,其原有品质都会大打折扣,抽象艺术在中国也发生了变异。中国抽象艺术家“制造”了一种中国式的抽象艺术,我认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抽象艺术”不是真正的抽象艺术,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伪抽象艺术。因为抽象艺术是对世界内在本质的揭示,世界内在的本质是超越于表象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抽象艺术是科学,就像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一样,它是没有民族差异的。有民族差异的科学就不叫“科学”。我们不能想象有两种数学,分别叫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所以我认为中国式的抽象艺术不是真正的抽象艺术。抽象艺术不应该加上国家或民族的定语,抽象艺术就是抽象艺术,它是纯粹的。如果抽象艺术之前有中国这样一个定语,这种抽象艺术就是可疑的,而且是没有前途的。抽象艺术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是人类对自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抽象艺术呈现的是宇宙的微观或宏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和秩序。很多中国抽象画家在用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来附会、演绎抽象绘画,但这类感性绘画背离了抽象艺术的本质。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虽然也是从自然界提炼出来的,但只是一种直觉的感性的简化,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抽象。西方的拼音文字完全是抽象的,是完全独立于自然表象的符号体系。抽象艺术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写意绘画不是抽象艺术。凡是与中国文化观念紧密相关的东西,包括禅宗,都是跟理性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越坚守中国传统的东西,就离现代文明越远,越不能创造出与西方相抗衡的力量。中医有中医的意义,但是中医不是西医的意义。禅宗跟西方抽象艺术结合也许会形成新的其他的东西,但我认为这种东西跟抽象艺术没有关系。
抽象在“理”不在“意”
理性主义方式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其目标就是要从纷繁杂乱的世界表象中提炼出统领一切的最根本的内在本质。抽象艺术的本质也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从1910年康定斯基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画》开始到极简主义绘画的产生,就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是一个对世界本质不断挖掘的过程。
抽象艺术的本质是“理”,而不是“意”。“理”是事物内在的客观的道理,而“意”是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抽象艺术表现的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客观的本质,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揭示。
有人将中国当代抽象绘画命名为“意派”和“极多主义”,这样的理论归纳是符合中国当代抽象绘画创作现实的,也就是说,它们准确地指出了中国抽象绘画的属性和特征,但“意派”和“极多主义”抽象绘画的价值究竟如何值得我们探究。在我看来,这类“意派”和“极多主义”抽象绘画是背离抽象艺术本质的、毫无意义的把戏。看到这类自欺欺人的抽象艺术,我感到的只有悲观和绝望。
如果中国人只能画出“写意性的抽象绘画”,而不能创作出理性的抽象绘画,那只能归结于中国文化的宿命。对于中国文化,我始终有一种宿命感,上帝造人的时候就创造人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难以弥消,这就是宿命。中国人不具有真正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我们难以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机器都是西方人发明的,我们要想超越西方成为创造大国谈何容易!中国的科学只有纳入到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才能进步,中国的抽象艺术也是如此。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对于中国人来讲却是后天获得的。中国人天生具有的是感性主义思维方式,要获得抽象思维能力,中国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行。
中国的抽象艺术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科学学好,把数、理、化学好,然后才能谈得上抽象绘画创作。康定斯基说过“数是一切抽象表现的终结”,一个数理知识缺乏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抽象绘画作品的。抽象艺术是人为的、理性的产物,几何抽绘画的每一条线都是用仪器画出来的,是非常精确的。胡涂乱抹不是抽象绘画。许多中国画家用泼墨泼彩手法、依靠水墨和色彩流动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来“制造”图画,这类图画与自然中的云彩、太湖石的形状和雨花石的纹理相类似,仍然模拟的是自然事物的表象,它们绝不是抽象绘画。我认为“抽象不是不像,而是最像”,换一句话说,“抽象艺术揭示的是表象背后隐藏的真相”。我坚持认为“几何抽象是抽象艺术的最高形式”。
抽象艺术缘何远离大众
我国大众接受不了抽象艺术是上帝意志作用的结果,上帝创造我们的时候就没有给我们一个接受抽象艺术的脑袋,所以抽象艺术只有那些能够超越感性局限、拥有理性精神的少数人才能明白、才能接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真正理解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有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意义是什么,要让大众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抽象艺术。首先把这个道理弄明白,然后再来研究抽象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
提高认识,推动发展
目前看来,能真正理解抽象艺术的中国艺术家、批评家不多。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抽象艺术,然后才能谈得上学习、创作和发展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发展是有逻辑的,是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客观地说,中国的抽象艺术跟西方的抽象艺术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我们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也都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思考探索中国抽象艺术的问题,但迄今为止,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创作现状来看,令人满意的成果还不多,我们还处在对西方抽象艺术理解、认识的阶段,还不能真正地走到跟西方抽象艺术家平起平坐共同探讨抽象艺术发展问题的阶段,其实,中国抽象艺术跟中国科学的水平是平行的,也是相关的。
我想中国抽艺术成熟之日也将是中国科学崛起之时。
分享 举报| 1367 次阅读 | 56 个评论
全部(35)
留下脚印
刘攀黎
艺鼎画廊
董向阳
台湾小玉
云啸
贾绍昌漆艺
紫云仟一
湘行
蒋红兵
彭衡平
九死一生
陈媛
hbkjackson
长工
高光明
zhenggongjian
朱海云
gary-yang
踩一脚 评论
回复 newspaceart 2011-07-05 10:49
拜讀, 學習回复 刘晓林 2011-07-05 12:22
略读,作者以感性与理性这两种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做为基础来阐述抽象艺术。某些方面认同,某些方面商榷。需要商榷之处如下:
1、通篇主要将前人或今人做出论述有关的概念及“理论”做了组合连接。文中所谓观点似乎可以归入貌新的范畴!
2、感性与理性存共在于东西方的艺术中,各有侧重,而不是绝对。
3、某些“论断”着实武断,比如:
A“可以说,当西方人把弓箭对准猎物的那一刻就产生了理性主义的思想模式。”或许是摘抄,或许是不假思索,或许是……总之,令人难以相信。
B、“中国的抽象艺术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科学学好,把数、理、化学好,然后才能谈得上抽象绘画创作。”如此来说,西方的抽象艺术家都把数、理、化学好了!?
C、“凡是与中国文化观念紧密相关的东西,包括禅宗,都是跟理性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越坚守中国传统的东西,就离现代文明越远,越不能创造出与西方相抗衡的力量。”事物都有关联性,传统与现代也是如此。
D、“抽象艺术是科学,就像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一样,它是没有民族差异的。”道理如此,事实不通。
……………………
4、虽然抽象艺术侧重对事物的简化、提炼,但并非如作者所讲是纯粹的理性、纯粹的科学,一切艺术都离不开人类的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抽象艺术呈现的是宇宙的微观或宏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和秩序。”对于理论上、理想的抽象艺术或许应该如此,但人这种情感、思维双具的动物哪能完全做到!?我们可以认为“几何抽象是抽象艺术的最高形式”。一个事实不得不考虑:即使人类完全能达到这样的“精确化、符号化、科学化”的艺术,还有何“艺”而言呢?
5、许多人(包括作者)的看法,油画、抽象绘画都是西方的产物,只有西方的油画、抽象绘画才是原汁原味的、正宗的;东方的油画、抽象绘画必须唯西方马首是瞻才行,要么便不是真正的油画、抽象绘画。对此我不能苟同!!由于不同人种天生存在各方面的差异,随之衍生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确是必然。但就艺术而言,根本在于艺术能否将万物(包括情感、灵魂等“虚体”)的“真善美”表现并传递出来。我们中国人没必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油画、真正的抽象绘画、真正的国画等方面非要作出什么科学的界定上!!回复 天翼09886 2011-07-05 12:38
很多画家的学术思维过于简单化、低浅化。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作真正的政治家;
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真正的科学家;
同样,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作真正的艺术家。回复 水题 2011-07-05 13:12
通篇的胡言乱语!刘晓林先生说得有理,这王端厅的不是学术态度,不要占着官方的位置就以为自己就是权威啦,只是“砖家”而已回复 popop 2011-07-05 13:15
刘晓林先生学术说法正确,支持!支持!回复 李显明 2011-07-05 13:19
建 构 新 抽 象 艺 术 的 逻 辑
朱 雨 泽
八五思潮让中国现代艺术向西方世界伸望,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在那里已是一个经历了高度发展、并有相当多的探索。作为与西方古典艺术体系的分野,抽象艺术开创了人类艺术历史的第二进程——摆脱了客观的“现实形象”和可辨识的“相对造型”,由纯粹的艺术语言建构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绝对造型”世界,抽象艺术也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精神新的纪元。在西方抽象艺术经过近百年的萌发、形成、拓展,抽象艺术逐步成为艺术主流,并以西方哲学为基点基本上走完了它的逻辑进程。但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却没有真正意义的发展,近30年来它经受着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双重打压,并没有很好的成长。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最高境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营造理想中的精神乐园,与自然抗争,与宗教抗争,与统治阶级抗争,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艺术创新之火一直不曾熄灭,艺术家正是从这一不竭的源泉中不断汲取力量、灵感,来进行美的创造。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也强烈地冲击着艺术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而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忧虑和思考。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重建,它是一个“价值颠覆”的过程,即传统的价值观念、意义消解与新价值体系重新建立的过程。
中国的抽象艺术发展要独立于西方旧有的和现在的抽象艺术范式,就必须依靠自身的文化哲学精神来建构,同时也必须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在艺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形式的不断颠覆下,人们的艺术鉴赏也将随着艺术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
中国新的抽象艺术理论和艺术实验正朝气蓬勃带着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带着走向新世纪的崇高,并正在宣告“旧绘画”和旧的“文艺规范”藩篱的将彻底瓦解,因为它更具有真正的艺术精神。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当今的抽象艺术家们正在秉承着这种精神把抽象艺术向纵深推进。我认为要彻底地抛开造型的束缚,就要打破几何学对抽象艺术的桎梏。当然这里我谈的是传统经典几何学,不包括分形几何学的概念。几何抽象已是过去时,它的确还是现代主义的艺术。这一旧的艺术理念必须解构。没有这样的革命性的解构就无法建构新的规范与体系,中国新抽象艺术也不可能真正意义的存在和发展。中国的抽象艺术家们应彻底放弃几何抽象的追求和依恋。
许多世纪以来,艺术的发展和探索就始终未离开几何学的介入。如果说几何学曾经为艺术家创造艺术美做出过贡献,那么可以说几何理论本身就是几何学家为人类创造的至高无上的艺术品,它是大自然完美和谐的数学缩影。吸纳了经典几何学的绘画与前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同步的。创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佛罗依德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科技发展的进程加快,以及数码的使用,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艺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形式的不断颠覆,人们的艺术鉴赏甚至是定义也在随着艺术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着。
当下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时代尚未完全结束,同时又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的混合体。中国当下是写实的现实主义,表现的现代主义和抽象艺术并存的时代。虽然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抽象艺术始终没有被官方美术学院和主流美术认同,其实在历史长河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抽象艺术家如何在艰难中发展自身崇尚的艺术。
回顾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其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决澜社”。由于当时中国还基本上是农业时代,其大环境不适宜抽象艺术的成长,抽象艺术在中国的进程便停滞下来。到了“85美术新潮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向西方学习,包括学习抽象艺术,有一部分艺术家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探索着自己的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精神是抽象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有发展的必然趋势。抽象艺术不但有形式上的美感,而且更有着内在的精神,涵盖面积其广阔。它虽然不像写实绘画那么容易接受,可一旦被人们接受,就更能激发人的精神层面的潜意志。但这一时期的抽象艺术还是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还是全然的西方语义下的抽象照搬或转换。
抽象艺术的鼻祖康定斯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知识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而现实当中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备这种能力。康定斯基还认为,艺术家之所以具备这种能力,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察觉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而那些只执著于表现技巧的画家则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只是满足某些人欲望的机器。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满足一部分人的欲望,因此这种“艺术”即写实的艺术统称为“无目的的艺术”。这一类艺术是一种遭到践踏的艺术,不可能有希望。真正唤醒现在,预见未来的是抽象艺术的精神。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艺术、美学之美,即是通过一种媒介,将人的灵魂或精神引领到一种与“上帝精神”同在和同一的境界,也即通过对作品状态的感觉、联想,使人的灵魂或精神从现世的痛苦和困惑中提升出来,通过专注于作品所引发的联想境界,暂时忘掉现实中的“自我”,休克自我意识,消除主、客对立状态,产生一种无限的自由感;这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更是抽象艺术追求的境界。艺术永远追求更自由的境界。艺术的解释和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也是有较大差异的,随着人类的自身发展艺术不会止步于任何定义和标准的。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追寻真理的过程,或试图接近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艺术家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如何达到这种自由境界呢?艺术家之所以难以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总是执著于所学的笔墨程式所学的造型训练之技巧,执著于表现小小的自我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要达到艺术的自由的境界就要超越自我。在一定的意义上而言,艺术家的真正创作本身就是参禅悟道的过程。绘画技巧的精到不应是艺术家的追求,那只是手段与形式。抽象艺术家用一种虽未尽完美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坚定自己对艺术的神圣追求,并以此表达一种对真理的追问。抽象艺术的核心追求在于其独创性和非相似性,但现代艺术如今“风格”已经让位于“类型”的创造,它代表着一种相似性、同一性的标准化生产。抽象艺术理论和艺术实验就朝气蓬勃带着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带着走向新世纪的崇高,并宣告了“旧绘画”和旧的规范藩篱的彻底瓦解,因为它更具有真正的艺术精神。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当今的抽象艺术家依然要秉承着这种精神把抽象艺术向纵深推进。我认为要彻底地抛开“相对造型”的束缚就要打破几何学对抽象绘画的桎梏。当然这里我谈的是传统经典几何学,不包括分形几何学的概念。关于分形几何对抽象艺术的意义我会单独论述。
数学领域的几何学家研究的领域是空间,而空间也是艺术家探索的东西。无论如何,几何学都是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的确数学上的几何观念与艺术发展的关系非常明显,早先有平面几何,后有射影几何,这些都是欧氏的,再后来有非欧几何,最近又有“分形(fractal)几何”的诞生,其对艺术发展的意义定是相当深远的。在西方艺术史上两个最重要的发展,文艺复兴和二十世纪抽象艺术的诞生,这也是相应地和当时兴起的透视画法(投影几何)、非欧几何相联系的。历史告诉我们,新几何的出现可能成为艺术发展的主要催化剂。由此,“混沌原理”和“分形几何”预示着艺术的另一个新发展---新的抽象艺术,当代时空关系下的抽象形式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应于不同的几何,虽然艺术家本人可能并不自觉,但我们确实是在实践着。
绘画艺术在1850年以前,到了伦伯朗已经发展得极为精细准确,可以画得乱真。但是这个时代的绘画艺术开始逐渐偏离“画得像”的这个层次,而追求另一个比较属于精神层面的发展。抽象艺术并不是不懂透视,而是要有意超越传统的透视关系。
经典几何学对自然界形体的描述是概括的,不近似的,不精确的。它把复杂的山型近似为圆锥,把复杂的树冠近似为圆锥,把复杂的人头近似为球形等等。然后以这些基本形(圆、方、锥、柱、三角等)为基础,通过它们的叠加与组合,来描述更复杂的自然界形体,它只是接近于自然地人本主义的泛泛总结和描绘。几何学只对写实与表现主义绘画有存在意义以及早期的几何抽象的意义存在。中国古代绘画未引进几何学概念入画,并不是我们古人不懂几何关系,只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会另文论述。
到底什么是“分形几何”?就是研究无限复杂的,但具有一定意义下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新几何学。那么什么是自相似呢?比如一棵枫树与它自身上的树枝及树枝上的枝杈,在局部形状上没什么大的区别,大树与树枝这种关系在几何形状上称之为自相似关系;它每一片美丽的树叶,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叶脉,它们也具备这种性质。我们观察地上的小蚂蚁们,似乎他们长的都一样,然而把他们放大30倍会发现每个蚂蚁都不同于同类。高高山岭的表面,你无论怎样放大其局部,它都如此粗糙不平等等。这些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分形几何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分形几何是真正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
"分形"一词译于英文Fractal,系分形几何的创始人曼德布罗特于1975年由拉丁语Frangere一词创造而成,词本身具有“破碎”、“不规则”和“待确定”等含义。曼德布罗特研究中最有意义的是1980年他发现的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集合”,他发现整个宇宙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构成自相似的结构。曼德布罗特集合图形的边界处,具有无限复杂和精细的结构。如果计算机的精度是不受限制的话,你就可以无限地放大她的边界。当你放大某个区域,它的结构就在变化,展现出新的结构元素。这正如蜿蜒曲折的一段海岸线,无论您怎样放大它的局部,它总是曲折而不光滑,即连续不可微的。微积分中抽象出来的光滑曲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曼德布罗特的集合图形是向传统几何学的挑战,他的这种研究与发现契合了道学和易经的讲述。
传统几何学无疑是为造型服务的,它是对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是阻碍。作为艺术现代主义与几何的现代主义其实是十分相似的,相似点在于两者从古典转换到现代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摹仿到机智的蜕变,其本质都是易变。在现代艺术之前,一切创作都离不开临摹,即使是标新立异的印象派,其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内容也不外乎是对现实的“再现”。亚里士多德说,摹仿是艺术的起源,摹仿是可以激起人的快感以及求知欲望的。但尽管如此,摹仿仍有其局限性,它只是较低级的求知体现,而将其从低级转变成抽象、机智的过程就是艺术逐渐走向现代主义的过程。国内有些艺术评论家坚持认为抽象艺术是其实是狭隘的认识。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是“表现”,即主观表现。当代语境下的纯粹抽象艺术以自然之理的创作形式和手法,在不确定性的变异中显现真理的存在,它的本质是“呈现”,它是反当代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
如果将数学与艺术一一对应,音乐艺术对应代数、绘画空间艺术对应几何,电影综合艺术对应分析,抽象艺术与分形几何又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相交,它们必将碰撞出新的火花。我认为中国的新抽象必然要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必然是先颠覆经典几何,并沿依着分形几何的理论去探索。如此而言,新语境下的抽象艺术其光明是无限的,它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要发展就必然要依靠自身文化的营养和东方哲学精神的优势。当代抽象艺术展现的形式与表现方式趋向自由化,艺术的展现得以多元化。中国当代抽象要分清一个重要的范畴——做现代主义的“形式抽象”已经没有意义了,一定要做反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抽象”,这种新抽象艺术必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并且与世界艺术也有内在的联系和同步前进。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内在逻辑必然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相联系,并将中国本体哲学置入其中。纯粹的抽象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现代艺术带着强烈的社会关注性和意识形态,后现代语境下的新抽象艺术,就是艺术家们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和体系,观念等的定义和束缚,也不愿看到艺术创作的停滞不前,这种新的抽象艺术继续着对艺术本质的探求。这体现了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建构新抽象艺术,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更大的自由。回复 璞石抽象 2011-07-05 13:28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238880&do=thread&id=69887回复 果建国 2011-07-05 13:41
看完王的文章越来越发觉得中国的弱智文人太多。文章说的好落伍哦!那是正道?你王就那么明白?哈哈!回复 杨大民 2011-07-05 13:57
读了王的文章,总结了几个字就是:他不懂抽象艺术!回复 artolk 2011-07-05 15:02
绘画形式的的一种.回复 love20075 2011-07-05 15:22
艺术应该分分文理科,开玩笑,综合认识。
说的很有道理,要不艺术不会流传至今了!回复 折建刚 2011-07-05 20:23
拜读,学习!回复 杨云祥 2011-07-05 21:51
我想中国抽艺术成熟之日也将是中国科学崛起之时。这句话吧有点歪!中国文化真正被广大的人理解才是中国科学崛起之时!!!回复 栗娅 2011-07-05 21:57
抽象艺术的定义是什么?回复 栗娅 2011-07-05 21:59
。。。。。“因为抽象艺术是对世界内在本质的揭示,世界内在的本质是超越于表象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抽象艺术是科学,就像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一样,它是没有民族差异的。有民族差异的科学就不叫“科学”。”。。。。
LZ这个定义的来源?
PS:维基百科对“抽象艺术”的定义: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A%BD%E8%B1%A1%E8%97%9D%E8%A1%93
“抽象艺术一般被理解为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反而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20世纪初期,抽象艺术主要是指表达自然世界的艺术,譬如立体主义和未来派艺术。虽然夺取某事它不变的内在质量而不是由仿效它的外在表现。抽象派被定义为没有比喻现实参考的艺术。更广阔的定义是以简化但又可以保留原始自然的方式来描述真实题材。Joan Miro的抽象画是这个更宽的定义一个好例子。”回复 庞飞 2011-07-05 22:06
中国的写意抢先一部,两头都给占了。所以抽像戏份不多啊。回复 竹子长长 2011-07-05 22:10
天翼09886: 很多画家的学术思维过于简单化、低浅化。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作真正的政治家;
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真正的科学家;
同样,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作真正的艺术家。对的,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艺术冢.请问,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回复 竹子长长 2011-07-05 22:10
回复 白浩 2011-07-05 22:38
片面回复 imira 2011-07-05 23:26
西方人是理性思维方式,中国人是感性思维方式。西方人不相信感性认识,而依靠理性来认识把握这个世界。中国人凭借感性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体系和生存方式。西方人对任何事物不仅要作定性判断而且要作定量分析,中国人往往只停留在宏观把握、定性判断层面。
您太主观了!回复 子逸 2011-07-06 01:21
刘晓林: 略读,作者以感性与理性这两种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做为基础来阐述抽象艺术。某些方面认同,某些方面商榷。需要商榷之处如下:
1、通篇主要将前人或今人做出论述同感~回复 红伟 2011-07-06 11:38
回复 孙冰 2011-07-06 13:07
中国的抽象艺术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科学学好,把数、理、化学好,然后才能谈得上抽象绘画创作。好奇怪的理论!!回复 秦树明 2011-07-06 13:09
孙冰: 中国的抽象艺术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科学学好,把数、理、化学好,然后才能谈得上抽象绘画创作。好奇怪的理论!!有人說王端庭要当“中国的艺术法官”,你们要好好理解他回复 孙冰 2011-07-06 13:11
秦树明: 有人說王端庭要当“中国的艺术法官”,你们要好好理解他回复 站企鹅 2011-07-06 13:13
"我国大众接受不了抽象艺术是上帝意志作用的结果",wo!wo!搞什么搞!回复 孙克义 2011-07-06 15:21
艺术是不能有边界的。王把抽象艺术框的太死,我们不能用西方的抽象概念来框中国的抽象艺术。回复 童德 2011-07-06 16:16
西方在传统几何学的指引下,把抽象艺术走向了尽头,现在是云计算时代,数学都有了抽象数学,你王先生的知识结构落伍啦回复 果建国 2011-07-06 16:20
严格来讲王就根本不懂艺术精神!占着茅坑不老屎的东西,回复 梵蒂冈5566 2011-07-06 16:21
真的很抽象,学习了.
朱 雨 泽
八五思潮让中国现代艺术向西方世界伸望,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在那里已是一个经历了高度发展、并有相当多的探索。作为与西方古典艺术体系的分野,抽象艺术开创了人类艺术历史的第二进程——摆脱了客观的“现实形象”和可辨识的“相对造型”,由纯粹的艺术语言建构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绝对造型”世界,抽象艺术也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精神新的纪元。在西方抽象艺术经过近百年的萌发、形成、拓展,抽象艺术逐步成为艺术主流,并以西方哲学为基点基本上走完了它的逻辑进程。但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却没有真正意义的发展,近30年来它经受着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双重打压,并没有很好的成长。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最高境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营造理想中的精神乐园,与自然抗争,与宗教抗争,与统治阶级抗争,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艺术创新之火一直不曾熄灭,艺术家正是从这一不竭的源泉中不断汲取力量、灵感,来进行美的创造。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也强烈地冲击着艺术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而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忧虑和思考。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重建,它是一个“价值颠覆”的过程,即传统的价值观念、意义消解与新价值体系重新建立的过程。
中国的抽象艺术发展要独立于西方旧有的和现在的抽象艺术范式,就必须依靠自身的文化哲学精神来建构,同时也必须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在艺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形式的不断颠覆下,人们的艺术鉴赏也将随着艺术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
中国新的抽象艺术理论和艺术实验正朝气蓬勃带着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带着走向新世纪的崇高,并正在宣告“旧绘画”和旧的“文艺规范”藩篱的将彻底瓦解,因为它更具有真正的艺术精神。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当今的抽象艺术家们正在秉承着这种精神把抽象艺术向纵深推进。我认为要彻底地抛开造型的束缚,就要打破几何学对抽象艺术的桎梏。当然这里我谈的是传统经典几何学,不包括分形几何学的概念。几何抽象已是过去时,它的确还是现代主义的艺术。这一旧的艺术理念必须解构。没有这样的革命性的解构就无法建构新的规范与体系,中国新抽象艺术也不可能真正意义的存在和发展。中国的抽象艺术家们应彻底放弃几何抽象的追求和依恋。
许多世纪以来,艺术的发展和探索就始终未离开几何学的介入。如果说几何学曾经为艺术家创造艺术美做出过贡献,那么可以说几何理论本身就是几何学家为人类创造的至高无上的艺术品,它是大自然完美和谐的数学缩影。吸纳了经典几何学的绘画与前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同步的。创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佛罗依德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科技发展的进程加快,以及数码的使用,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艺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形式的不断颠覆,人们的艺术鉴赏甚至是定义也在随着艺术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着。
当下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时代尚未完全结束,同时又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的混合体。中国当下是写实的现实主义,表现的现代主义和抽象艺术并存的时代。虽然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抽象艺术始终没有被官方美术学院和主流美术认同,其实在历史长河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抽象艺术家如何在艰难中发展自身崇尚的艺术。
回顾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其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决澜社”。由于当时中国还基本上是农业时代,其大环境不适宜抽象艺术的成长,抽象艺术在中国的进程便停滞下来。到了“85美术新潮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向西方学习,包括学习抽象艺术,有一部分艺术家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探索着自己的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精神是抽象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有发展的必然趋势。抽象艺术不但有形式上的美感,而且更有着内在的精神,涵盖面积其广阔。它虽然不像写实绘画那么容易接受,可一旦被人们接受,就更能激发人的精神层面的潜意志。但这一时期的抽象艺术还是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还是全然的西方语义下的抽象照搬或转换。
抽象艺术的鼻祖康定斯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知识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而现实当中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备这种能力。康定斯基还认为,艺术家之所以具备这种能力,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察觉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而那些只执著于表现技巧的画家则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只是满足某些人欲望的机器。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满足一部分人的欲望,因此这种“艺术”即写实的艺术统称为“无目的的艺术”。这一类艺术是一种遭到践踏的艺术,不可能有希望。真正唤醒现在,预见未来的是抽象艺术的精神。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艺术、美学之美,即是通过一种媒介,将人的灵魂或精神引领到一种与“上帝精神”同在和同一的境界,也即通过对作品状态的感觉、联想,使人的灵魂或精神从现世的痛苦和困惑中提升出来,通过专注于作品所引发的联想境界,暂时忘掉现实中的“自我”,休克自我意识,消除主、客对立状态,产生一种无限的自由感;这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更是抽象艺术追求的境界。艺术永远追求更自由的境界。艺术的解释和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也是有较大差异的,随着人类的自身发展艺术不会止步于任何定义和标准的。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追寻真理的过程,或试图接近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艺术家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如何达到这种自由境界呢?艺术家之所以难以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总是执著于所学的笔墨程式所学的造型训练之技巧,执著于表现小小的自我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要达到艺术的自由的境界就要超越自我。在一定的意义上而言,艺术家的真正创作本身就是参禅悟道的过程。绘画技巧的精到不应是艺术家的追求,那只是手段与形式。抽象艺术家用一种虽未尽完美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坚定自己对艺术的神圣追求,并以此表达一种对真理的追问。抽象艺术的核心追求在于其独创性和非相似性,但现代艺术如今“风格”已经让位于“类型”的创造,它代表着一种相似性、同一性的标准化生产。抽象艺术理论和艺术实验就朝气蓬勃带着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带着走向新世纪的崇高,并宣告了“旧绘画”和旧的规范藩篱的彻底瓦解,因为它更具有真正的艺术精神。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当今的抽象艺术家依然要秉承着这种精神把抽象艺术向纵深推进。我认为要彻底地抛开“相对造型”的束缚就要打破几何学对抽象绘画的桎梏。当然这里我谈的是传统经典几何学,不包括分形几何学的概念。关于分形几何对抽象艺术的意义我会单独论述。
数学领域的几何学家研究的领域是空间,而空间也是艺术家探索的东西。无论如何,几何学都是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的确数学上的几何观念与艺术发展的关系非常明显,早先有平面几何,后有射影几何,这些都是欧氏的,再后来有非欧几何,最近又有“分形(fractal)几何”的诞生,其对艺术发展的意义定是相当深远的。在西方艺术史上两个最重要的发展,文艺复兴和二十世纪抽象艺术的诞生,这也是相应地和当时兴起的透视画法(投影几何)、非欧几何相联系的。历史告诉我们,新几何的出现可能成为艺术发展的主要催化剂。由此,“混沌原理”和“分形几何”预示着艺术的另一个新发展---新的抽象艺术,当代时空关系下的抽象形式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应于不同的几何,虽然艺术家本人可能并不自觉,但我们确实是在实践着。
绘画艺术在1850年以前,到了伦伯朗已经发展得极为精细准确,可以画得乱真。但是这个时代的绘画艺术开始逐渐偏离“画得像”的这个层次,而追求另一个比较属于精神层面的发展。抽象艺术并不是不懂透视,而是要有意超越传统的透视关系。
经典几何学对自然界形体的描述是概括的,不近似的,不精确的。它把复杂的山型近似为圆锥,把复杂的树冠近似为圆锥,把复杂的人头近似为球形等等。然后以这些基本形(圆、方、锥、柱、三角等)为基础,通过它们的叠加与组合,来描述更复杂的自然界形体,它只是接近于自然地人本主义的泛泛总结和描绘。几何学只对写实与表现主义绘画有存在意义以及早期的几何抽象的意义存在。中国古代绘画未引进几何学概念入画,并不是我们古人不懂几何关系,只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会另文论述。
到底什么是“分形几何”?就是研究无限复杂的,但具有一定意义下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新几何学。那么什么是自相似呢?比如一棵枫树与它自身上的树枝及树枝上的枝杈,在局部形状上没什么大的区别,大树与树枝这种关系在几何形状上称之为自相似关系;它每一片美丽的树叶,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叶脉,它们也具备这种性质。我们观察地上的小蚂蚁们,似乎他们长的都一样,然而把他们放大30倍会发现每个蚂蚁都不同于同类。高高山岭的表面,你无论怎样放大其局部,它都如此粗糙不平等等。这些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分形几何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分形几何是真正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
"分形"一词译于英文Fractal,系分形几何的创始人曼德布罗特于1975年由拉丁语Frangere一词创造而成,词本身具有“破碎”、“不规则”和“待确定”等含义。曼德布罗特研究中最有意义的是1980年他发现的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集合”,他发现整个宇宙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构成自相似的结构。曼德布罗特集合图形的边界处,具有无限复杂和精细的结构。如果计算机的精度是不受限制的话,你就可以无限地放大她的边界。当你放大某个区域,它的结构就在变化,展现出新的结构元素。这正如蜿蜒曲折的一段海岸线,无论您怎样放大它的局部,它总是曲折而不光滑,即连续不可微的。微积分中抽象出来的光滑曲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曼德布罗特的集合图形是向传统几何学的挑战,他的这种研究与发现契合了道学和易经的讲述。
传统几何学无疑是为造型服务的,它是对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是阻碍。作为艺术现代主义与几何的现代主义其实是十分相似的,相似点在于两者从古典转换到现代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摹仿到机智的蜕变,其本质都是易变。在现代艺术之前,一切创作都离不开临摹,即使是标新立异的印象派,其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内容也不外乎是对现实的“再现”。亚里士多德说,摹仿是艺术的起源,摹仿是可以激起人的快感以及求知欲望的。但尽管如此,摹仿仍有其局限性,它只是较低级的求知体现,而将其从低级转变成抽象、机智的过程就是艺术逐渐走向现代主义的过程。国内有些艺术评论家坚持认为抽象艺术是其实是狭隘的认识。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是“表现”,即主观表现。当代语境下的纯粹抽象艺术以自然之理的创作形式和手法,在不确定性的变异中显现真理的存在,它的本质是“呈现”,它是反当代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
如果将数学与艺术一一对应,音乐艺术对应代数、绘画空间艺术对应几何,电影综合艺术对应分析,抽象艺术与分形几何又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相交,它们必将碰撞出新的火花。我认为中国的新抽象必然要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必然是先颠覆经典几何,并沿依着分形几何的理论去探索。如此而言,新语境下的抽象艺术其光明是无限的,它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要发展就必然要依靠自身文化的营养和东方哲学精神的优势。当代抽象艺术展现的形式与表现方式趋向自由化,艺术的展现得以多元化。中国当代抽象要分清一个重要的范畴——做现代主义的“形式抽象”已经没有意义了,一定要做反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抽象”,这种新抽象艺术必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并且与世界艺术也有内在的联系和同步前进。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内在逻辑必然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相联系,并将中国本体哲学置入其中。纯粹的抽象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现代艺术带着强烈的社会关注性和意识形态,后现代语境下的新抽象艺术,就是艺术家们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和体系,观念等的定义和束缚,也不愿看到艺术创作的停滞不前,这种新的抽象艺术继续着对艺术本质的探求。这体现了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建构新抽象艺术,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更大的自由。
Monday, July 18, 2011
Thursday, July 7, 2011
史玉柱马云等要给自己开集体追悼会 称顿悟人生
来源:浙江在线 2011年07月07日07:35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浙江在线07月07日讯 “刘永好、马云、冯仑、茅永红、郑跃文、张征宇和我,在重庆集体研究决定:举办一个集体追悼会,每人给自己致悼词。结束过去,开始未来。每活一天就净赚24小时,珍惜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7月5日上午,史玉柱发表的这则微博迅速引发粉丝的热议。
微博中提到的几名企业家,如刘永好、马云、冯仑等都是行业内的“大佬”级人物。茅永红是地产500强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是科瑞集团董事长,张征宇则是北京恒基伟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总裁。
给自己开追悼会?这似曾相识的桥段,就出现在前不久热映的冯小刚电影《非常勿扰2》中,秦奋策划的李香山人生告别会。难道这几位企业家要上演一个真人版?
为企业家的活人开追悼会,这样的想法是一时兴起还是早有计划?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史玉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由冯仑首先提出的,也是几位朋友“一时兴起”。
记者发现,对于死亡的思考这些企业家也并非突然兴起,冯仑在6月29日的一条微博中引用了一张图片“死亡是人生的朋友,也是人生的导师”。他在微博中说:“站在终点回望通向终点的道路,会有很多的感悟,如果能将死亡视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同伴或导师,它会提醒我们,不要把现在该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帮助我们每天做得更好,而且充实。”
5月27日的微博上,马云也对死亡发表了看法:“既然敢来到这世界,我就没有打算活着离开!但我不希望最后是被空气、水和食物给“三聚寝安”了。我希望是舒心地老死……你呢?”
此次追悼会根据史玉柱的说法是为了“结束过去,开始未来”。这或许是企业家们为了开启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微博热议活人追悼会
而对于开活人追悼会这样的事,并非人人都能理解,知名地产商任志强评论说:“越玩越爽,从地狱玩上天堂?”地产大佬潘石屹也在微博上问道:“哥几个为什么选重庆?”并要求他们给微博上的朋友公布每人的悼词。
一些未能“加盟”的业界人士则纷纷表示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很多地产界人士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深圳市绿景集团副总裁张梧峰则表示出强烈的参与兴趣:“这个主意不错,还可以报名参加吗?”
而网友们对于此事也极度关注,史玉柱的这则微波至今有近4000条评论,不过他们观点却不尽相同,“北京刘杰成”表示:“很想看看悼词。”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吃饱了撑的,不如干点实事”。不过其中表示赞成者占了大多数。“飞流中的钓钩”评论说:“史玉柱等众英豪为活着的自己开追悼会,是何等的泰然,何等的坦然,何等的淡然。人生不过一场戏,生死就在一瞬间。与其看着,不如做着!活出自己,活出精彩,活在今天!”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来源:浙江在线 2011年07月07日07:35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浙江在线07月07日讯 “刘永好、马云、冯仑、茅永红、郑跃文、张征宇和我,在重庆集体研究决定:举办一个集体追悼会,每人给自己致悼词。结束过去,开始未来。每活一天就净赚24小时,珍惜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7月5日上午,史玉柱发表的这则微博迅速引发粉丝的热议。
微博中提到的几名企业家,如刘永好、马云、冯仑等都是行业内的“大佬”级人物。茅永红是地产500强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是科瑞集团董事长,张征宇则是北京恒基伟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总裁。
给自己开追悼会?这似曾相识的桥段,就出现在前不久热映的冯小刚电影《非常勿扰2》中,秦奋策划的李香山人生告别会。难道这几位企业家要上演一个真人版?
为企业家的活人开追悼会,这样的想法是一时兴起还是早有计划?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史玉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由冯仑首先提出的,也是几位朋友“一时兴起”。
记者发现,对于死亡的思考这些企业家也并非突然兴起,冯仑在6月29日的一条微博中引用了一张图片“死亡是人生的朋友,也是人生的导师”。他在微博中说:“站在终点回望通向终点的道路,会有很多的感悟,如果能将死亡视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同伴或导师,它会提醒我们,不要把现在该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帮助我们每天做得更好,而且充实。”
5月27日的微博上,马云也对死亡发表了看法:“既然敢来到这世界,我就没有打算活着离开!但我不希望最后是被空气、水和食物给“三聚寝安”了。我希望是舒心地老死……你呢?”
此次追悼会根据史玉柱的说法是为了“结束过去,开始未来”。这或许是企业家们为了开启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微博热议活人追悼会
而对于开活人追悼会这样的事,并非人人都能理解,知名地产商任志强评论说:“越玩越爽,从地狱玩上天堂?”地产大佬潘石屹也在微博上问道:“哥几个为什么选重庆?”并要求他们给微博上的朋友公布每人的悼词。
一些未能“加盟”的业界人士则纷纷表示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很多地产界人士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深圳市绿景集团副总裁张梧峰则表示出强烈的参与兴趣:“这个主意不错,还可以报名参加吗?”
而网友们对于此事也极度关注,史玉柱的这则微波至今有近4000条评论,不过他们观点却不尽相同,“北京刘杰成”表示:“很想看看悼词。”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吃饱了撑的,不如干点实事”。不过其中表示赞成者占了大多数。“飞流中的钓钩”评论说:“史玉柱等众英豪为活着的自己开追悼会,是何等的泰然,何等的坦然,何等的淡然。人生不过一场戏,生死就在一瞬间。与其看着,不如做着!活出自己,活出精彩,活在今天!”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Tuesday, June 21, 2011
八大山人绘画中图像的共生与禅意
喻高
(一)
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一副画曾给我留下非常奇特的印象,那就是他创作于1533年的《使节》。这幅等身大小的双人肖像,左边是当时的法国驻伦敦大使丹德威尔,右边是赛鲁威主教。两人中间的静物体现着他们在音乐、天文、地理方面的博学,还有一本路德教派赞美诗。与普通肖像画不同的是,画面左下角出人意外地插入一个拉扁的骷髅头骨,像一把长剑,又似一条鲨鱼。只有当观众站在画面的侧方,这个突兀怪异的图形才会变成一个比例适中的头骨,让我们在平静中感到不安与不祥。这正是作者利用不同维度空间在同一画面上的共生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使节》在古典画中是一幅极具前卫与前瞻性的作品。
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图像的共生早已被广泛应用,在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对共生图形、翻转图形、双关图形的认知和训练是必修课之一。大家在很多书上见到的,一个杯子与两个侧面头像的共生;少女与老太婆在一个图像中的共生。这种反逻辑的艺术教学直接受到萨尔瓦多·达利的影响。
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是一个将共生图形运用到极致的怪才。在他的偏执狂般的临界状态里,雕塑肖像变成了风景:山洞、远山、湖水、瀑布、人物,最著名的是伏尔泰的头像变成了两个女人;几个裸体模特组成一个骷髅,海面像桌布一样被掀起一个角,还有他的大嘴唇沙发。达利的作品里充斥着希区柯克式的荒诞与浪漫,现实世界与潜意识空间的共治,魔术般的玄奇与惊悚,无不是通过图像这一载体功能的拓展来实现的。一形多像,一像多意,让一个有限的二维空间变得无限丰富。达利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着他出生前几分钟的各种感受,并毫不谦虚地说“一个天才降生了”。达利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但他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一个人才华与他不相上下,境界让他望尘莫及,这个人就是八大山人。
(二)
八大山人(1624——1705),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是明代皇族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曾给自己起过一连串奇怪的名字:雪个、驴汉、屋驴、驴屋驴。这里面没什么逻辑,也许只为自娱自嘲。而“八大”之号是他晚年改的,因为读了《八大人圆觉经》,“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他将四字连写,类似“哭之”、“笑之”字意,形成一个哭笑不得的形象。现在网络上常用的“囧”字,与“八大山人”连写有些相像。他的名字就是一张脸,是文字与文字的共生,也是文字与图像的巧妙共生。
后人称八大的画“怪伟豪雄、淋漓奇古、苍劲圆晬”。在美术史上,有不少取法于八大而成大器者:像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等。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他艺术语言的当代性。美术史家按时间把艺术分为传统的、现代的、当代的,按文化类别分为东西方,又冠以国别和流派。而八大无疑超越了传统与当代,超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障碍。他的“无碍”与他出家为僧的经历有关,作画成了他禅修的方式,也是他实现超凡入圣的法门。
如果我们仔细赏读八大山人的作品,会发现在他的画作中,有近一半的画面含有共生图像。其中最多的是山石与人物的共生。例如:在他绘画的萌芽期(34岁—56岁),《传綮写生》中,图像共生已见端倪,《玲珑石》是一个张嘴的骷髅,很像蒙克的作品《呐喊》。在他的另一幅《杂画》中,也很好地利用了假山石的空洞,一个洞是酒壶,另一洞是方形酒盏。那个时期他的画法还有徐渭的影子,虽已初现自己的画风,但用笔较拘束。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八大山人《竹石图》,这幅画与真人等高。画的哪里是石头,分明就是一幅人物肖像,是缓缓前行的达摩祖师。头部和衣服界限分明,额头、眼睛、鼻子、胡子,也有非常具体的造型。这幅画已显现出八大绘画风格的自由和完美,凝重、洗练、朗润、雄浑、朴茂、静谧,空灵。一块普通的石头在他的世界里获得了智慧和生命。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鱼鸟图》和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鱼鸟图》运用了同一构图,只是前者水里有两条鱼,后者一条鱼。从画面左边探进来的山石上都停着一只鸟,前者傲视天空,而水里的鱼极力将眼睛上翻,似乎要和鸟说话。后者,这只鸟低头朝水中的鱼鸣叫,鱼也正向它游去。除了鱼和鸟的妙趣外,前者的山石呈现出一个侧面佛像,平静地望着水中之鱼;后者的山石呈现出的是一个侧面罗汉头像,表情依然平静。画面构成了三者的意趣关系,动物与动物在沟通,静物与动物也在沟通。这两幅画创作于八大绘画风格的成熟期(66岁—80岁),达到了“山是山非山,水是水非水”的境界,迷惑的人看山就是山,了悟的人从山中看到佛,从任何一处景观都能体会到佛境与禅意。
八大1699年创作的《秋花危石图》更加明显地运用了图像共生法。一个“秋”字,逢霜之相,一个“危”字,逼迫之相。在画面中,石头是一个巨大的侧拉变形的人头像,像从透镜中看到的,有几分ET的感觉。人物的眉弓、颧骨、下巴轮廓分明,脖子倾斜,下巴压迫着那朵枯萎的花。
八大创作于1697年的《河上花图》,我们能轻松地从画面中找出三四个和尚。其中一个是他画中常见的达摩形象,尖尖的额头,突出的颧骨,几笔竹叶构成了低垂的睫毛和胡子。他隐在画中,闭目内观。意趣之妙,难以言表。难怪吴昌硕称叹八大山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禅,如此雄奇,世所罕见”,在齐白石的一则题跋中,更是表达了对八大“百拜不起”的崇敬:“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八大山人的绘画除了在静物中使用图像共生,在对植物与动物的表现中,也频繁地运用这种方法。在图像的共生中,他发现了无限丰富的变化,一个“禅”字,尽虚空,遍法界,随类映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大早期的写生作品中,《白菜》也似一个呐喊的人脸,两片菜梆是脸的轮廓,菜叶是眼睛,菜心构成了张开的嘴,大片的菜叶构成人的头发;《花鸟图》系列中,飘动的竹叶是一只摆成兰花指的佛手。在北京荣宝斋收藏的八大杂画中,有一幅《花卉》,它的花、叶、枝构成了一只猫的眼睛、嘴和肚子的轮廓。在他的花鸟画中,图像共生为画的意境增加了隐喻。什么与什么共生,就像选择题材一样需要斟酌取舍。而他在运用笔墨、经营构图方面的极高造诣为图像的表现加上了翅膀,成为不可再来之物。
在八大晚年的作品《双栖图》(上海博物馆藏,1702年作)中,画面的下方居然出现了一个济公的形象,再仔细看,才知道那是栖息的一只水鸟的腿,朝后弯曲的关节形成济公的脸,脚和石头的阴影形成济公的身体。宏观与微观的共置,现实与禅境的共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画的鸟、鱼,可以说都是自己的心理画像,一个个白眼朝天,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对现实充满了鄙视。
(三)
无论是八大的山水还是花鸟画,都曾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归纳起来是:“重文人轻画工”,“重笔精墨妙轻丘壑多姿”。后者实际上是把绘画的艺术表现提到高于绘画内容的位置,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表现,也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许多流派推崇的就是这一观念,如抽象主义、构成主义、极少主义。因这一观念而产生了许多大色域绘画,抛弃一切具体形象,冰冷、拒人千里之外。中国的不少文人画家受董其昌影响,在创作中追求书法式的抽象。八大虽也学董,但他对一切物象、一切有情,有着无法泯灭的情感,他没有走向空疏恣意的抽象,也没有流于形而下的表象。他的精神性超越了具体的感官,但又诉诸感官来表现;他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万物,又经常出人意料地将非逻辑的物象嫁接在一起;他“自我作古”,但其独创里又有平常心;他平中求奇,抽象中有具象,画无尽时空,写苦闷中的超越。
(四)
八大山人的苦闷源于他的遗民情结,这个结即使在他落发为僧的三十年也没有打开。他不是李后主,也不是宋徽宗,只是一个普通的末路王孙,这使他与生俱来的孤高自傲的秉性和他坚守的从一而终道德标准没有任何释放的窗口。他23岁时为躲避清兵逃入山中避难,不得已剃发为僧,28岁在南昌进贤介冈灯社拜弘敏禅师为师,31岁继任住持并潜心研究佛学和绘画。后游走四方,53岁时在临川发病癫狂,55岁病情愈加严重,哭笑无常,又撕碎僧衣并焚烧,徒步走回南昌,被族人收留。56岁病愈还俗。从八大山人这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逃避,并试图通过研习佛法找到精神的解脱和皈依,但最终失败。他一生都在寻找一块净土,化解悲愤和屈辱,实现快乐和尊严。年轻时,他向身外去寻找,后来发现佛门并不清净。癫狂让他压抑在心中的孤独悲愤彻底释放了一次,同时他也对“漫将心印补西天”的逃禅生活彻底失望,进而萌生还俗之意,要堂堂正正以前代王孙的本来面目示人。形式上虽然还俗,但纵观人生历程,他的大的修行刚刚开始。他只是对寺庙里供奉的偶像失去信心,愿意回到“江山满目非吾土”的现实世界,说明他的心到达了一定境界,不染著,不随境转。按佛教的观点,他是从小乘的“自渡”到大乘的“渡他”,这种升华体现在他的绘画当中。入世的情感让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物象,并在山水花鸟画的语言里拓展无限丰富的、未知的空间。苏东坡曾说:“始知真放在精微”,这一语堪为天下法,用这句话也可以恰当地形容八大在绘画艺术上的高度。
八大山人是一位对佛学有甚深研究的人。中国的佛教有禅宗、密宗、净宗、华严宗、律总等诸多宗派,对于修行者而言,净宗最容易修,因为它主张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直至往生成佛;而禅宗最难修,它是一种适合上上根性的人修的功课,它什么都可以,又什么都不是,不用遵循戒律,给了修学者放纵的权力,但往往又让他们无所适从。有很多人一生修禅,但从来没有瞬间的明心见性。通过修禅达到彻底觉悟,需要极高的修养和领悟能力,又需要某个机缘的“痛击”,让人穿过现象的层层障碍直达本质。八大在什么机缘下明心见性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彻悟的境界即是佛。佛眼看众生皆是佛,众生看佛皆众生。了悟即是明了“众生皆有佛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一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道出了众生与佛本为一体的辩证关系。佛与众生是一不是二,出家在家是一不是二。八大的还俗之念也正是缘于这不二法门。他的绘画作品越到晚期,越能体现出随顺众生、尊重饶益众生的情怀,对任何一件普通的物品、一个普通的生命都充满了敬意。那么他对“佛”的理解,也可以用《华严经》里的一句话来形容:“示现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八大的修行从开始的“逃”提升为后来的“转”。所谓“转”,就是将自己的业报身转化为佛菩萨的映化身,生命在彻悟以后可以突破时空的障碍,随类应化,来去自由。在八大山人的绘画语言里频繁使用的共生图像,山石、草木、花、鸟、乃至空白里面皆有佛魔,正是“现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他的一花一木,一山一石,充满了神通变化自在,随处是佛的示现和映化。
图像的共生并不是某一个人所发明,它是不同文化智慧的不谋而合。只是在众多运用图像共生来表达思想境界的艺术家里,八大较其他人略高一筹。他没有追求新奇怪诞的丝毫刻意,也没有追求感官刺激的小聪明,一切都是自性的流露,在离奇中有随意潇洒,在狂傲中有文人的内敛自持。他的一生,是在苦难与纠结中得大自在,他的画境“古淡萧寥,如野鹤行空”。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即是禅,禅本身又是高度的艺术。
2011年5月 于北京
喻高
(一)
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一副画曾给我留下非常奇特的印象,那就是他创作于1533年的《使节》。这幅等身大小的双人肖像,左边是当时的法国驻伦敦大使丹德威尔,右边是赛鲁威主教。两人中间的静物体现着他们在音乐、天文、地理方面的博学,还有一本路德教派赞美诗。与普通肖像画不同的是,画面左下角出人意外地插入一个拉扁的骷髅头骨,像一把长剑,又似一条鲨鱼。只有当观众站在画面的侧方,这个突兀怪异的图形才会变成一个比例适中的头骨,让我们在平静中感到不安与不祥。这正是作者利用不同维度空间在同一画面上的共生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使节》在古典画中是一幅极具前卫与前瞻性的作品。
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图像的共生早已被广泛应用,在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对共生图形、翻转图形、双关图形的认知和训练是必修课之一。大家在很多书上见到的,一个杯子与两个侧面头像的共生;少女与老太婆在一个图像中的共生。这种反逻辑的艺术教学直接受到萨尔瓦多·达利的影响。
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是一个将共生图形运用到极致的怪才。在他的偏执狂般的临界状态里,雕塑肖像变成了风景:山洞、远山、湖水、瀑布、人物,最著名的是伏尔泰的头像变成了两个女人;几个裸体模特组成一个骷髅,海面像桌布一样被掀起一个角,还有他的大嘴唇沙发。达利的作品里充斥着希区柯克式的荒诞与浪漫,现实世界与潜意识空间的共治,魔术般的玄奇与惊悚,无不是通过图像这一载体功能的拓展来实现的。一形多像,一像多意,让一个有限的二维空间变得无限丰富。达利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着他出生前几分钟的各种感受,并毫不谦虚地说“一个天才降生了”。达利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但他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一个人才华与他不相上下,境界让他望尘莫及,这个人就是八大山人。
(二)
八大山人(1624——1705),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是明代皇族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曾给自己起过一连串奇怪的名字:雪个、驴汉、屋驴、驴屋驴。这里面没什么逻辑,也许只为自娱自嘲。而“八大”之号是他晚年改的,因为读了《八大人圆觉经》,“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他将四字连写,类似“哭之”、“笑之”字意,形成一个哭笑不得的形象。现在网络上常用的“囧”字,与“八大山人”连写有些相像。他的名字就是一张脸,是文字与文字的共生,也是文字与图像的巧妙共生。
后人称八大的画“怪伟豪雄、淋漓奇古、苍劲圆晬”。在美术史上,有不少取法于八大而成大器者:像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等。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他艺术语言的当代性。美术史家按时间把艺术分为传统的、现代的、当代的,按文化类别分为东西方,又冠以国别和流派。而八大无疑超越了传统与当代,超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障碍。他的“无碍”与他出家为僧的经历有关,作画成了他禅修的方式,也是他实现超凡入圣的法门。
如果我们仔细赏读八大山人的作品,会发现在他的画作中,有近一半的画面含有共生图像。其中最多的是山石与人物的共生。例如:在他绘画的萌芽期(34岁—56岁),《传綮写生》中,图像共生已见端倪,《玲珑石》是一个张嘴的骷髅,很像蒙克的作品《呐喊》。在他的另一幅《杂画》中,也很好地利用了假山石的空洞,一个洞是酒壶,另一洞是方形酒盏。那个时期他的画法还有徐渭的影子,虽已初现自己的画风,但用笔较拘束。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八大山人《竹石图》,这幅画与真人等高。画的哪里是石头,分明就是一幅人物肖像,是缓缓前行的达摩祖师。头部和衣服界限分明,额头、眼睛、鼻子、胡子,也有非常具体的造型。这幅画已显现出八大绘画风格的自由和完美,凝重、洗练、朗润、雄浑、朴茂、静谧,空灵。一块普通的石头在他的世界里获得了智慧和生命。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鱼鸟图》和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鱼鸟图》运用了同一构图,只是前者水里有两条鱼,后者一条鱼。从画面左边探进来的山石上都停着一只鸟,前者傲视天空,而水里的鱼极力将眼睛上翻,似乎要和鸟说话。后者,这只鸟低头朝水中的鱼鸣叫,鱼也正向它游去。除了鱼和鸟的妙趣外,前者的山石呈现出一个侧面佛像,平静地望着水中之鱼;后者的山石呈现出的是一个侧面罗汉头像,表情依然平静。画面构成了三者的意趣关系,动物与动物在沟通,静物与动物也在沟通。这两幅画创作于八大绘画风格的成熟期(66岁—80岁),达到了“山是山非山,水是水非水”的境界,迷惑的人看山就是山,了悟的人从山中看到佛,从任何一处景观都能体会到佛境与禅意。
八大1699年创作的《秋花危石图》更加明显地运用了图像共生法。一个“秋”字,逢霜之相,一个“危”字,逼迫之相。在画面中,石头是一个巨大的侧拉变形的人头像,像从透镜中看到的,有几分ET的感觉。人物的眉弓、颧骨、下巴轮廓分明,脖子倾斜,下巴压迫着那朵枯萎的花。
八大创作于1697年的《河上花图》,我们能轻松地从画面中找出三四个和尚。其中一个是他画中常见的达摩形象,尖尖的额头,突出的颧骨,几笔竹叶构成了低垂的睫毛和胡子。他隐在画中,闭目内观。意趣之妙,难以言表。难怪吴昌硕称叹八大山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禅,如此雄奇,世所罕见”,在齐白石的一则题跋中,更是表达了对八大“百拜不起”的崇敬:“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八大山人的绘画除了在静物中使用图像共生,在对植物与动物的表现中,也频繁地运用这种方法。在图像的共生中,他发现了无限丰富的变化,一个“禅”字,尽虚空,遍法界,随类映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大早期的写生作品中,《白菜》也似一个呐喊的人脸,两片菜梆是脸的轮廓,菜叶是眼睛,菜心构成了张开的嘴,大片的菜叶构成人的头发;《花鸟图》系列中,飘动的竹叶是一只摆成兰花指的佛手。在北京荣宝斋收藏的八大杂画中,有一幅《花卉》,它的花、叶、枝构成了一只猫的眼睛、嘴和肚子的轮廓。在他的花鸟画中,图像共生为画的意境增加了隐喻。什么与什么共生,就像选择题材一样需要斟酌取舍。而他在运用笔墨、经营构图方面的极高造诣为图像的表现加上了翅膀,成为不可再来之物。
在八大晚年的作品《双栖图》(上海博物馆藏,1702年作)中,画面的下方居然出现了一个济公的形象,再仔细看,才知道那是栖息的一只水鸟的腿,朝后弯曲的关节形成济公的脸,脚和石头的阴影形成济公的身体。宏观与微观的共置,现实与禅境的共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画的鸟、鱼,可以说都是自己的心理画像,一个个白眼朝天,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对现实充满了鄙视。
(三)
无论是八大的山水还是花鸟画,都曾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归纳起来是:“重文人轻画工”,“重笔精墨妙轻丘壑多姿”。后者实际上是把绘画的艺术表现提到高于绘画内容的位置,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表现,也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许多流派推崇的就是这一观念,如抽象主义、构成主义、极少主义。因这一观念而产生了许多大色域绘画,抛弃一切具体形象,冰冷、拒人千里之外。中国的不少文人画家受董其昌影响,在创作中追求书法式的抽象。八大虽也学董,但他对一切物象、一切有情,有着无法泯灭的情感,他没有走向空疏恣意的抽象,也没有流于形而下的表象。他的精神性超越了具体的感官,但又诉诸感官来表现;他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万物,又经常出人意料地将非逻辑的物象嫁接在一起;他“自我作古”,但其独创里又有平常心;他平中求奇,抽象中有具象,画无尽时空,写苦闷中的超越。
(四)
八大山人的苦闷源于他的遗民情结,这个结即使在他落发为僧的三十年也没有打开。他不是李后主,也不是宋徽宗,只是一个普通的末路王孙,这使他与生俱来的孤高自傲的秉性和他坚守的从一而终道德标准没有任何释放的窗口。他23岁时为躲避清兵逃入山中避难,不得已剃发为僧,28岁在南昌进贤介冈灯社拜弘敏禅师为师,31岁继任住持并潜心研究佛学和绘画。后游走四方,53岁时在临川发病癫狂,55岁病情愈加严重,哭笑无常,又撕碎僧衣并焚烧,徒步走回南昌,被族人收留。56岁病愈还俗。从八大山人这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逃避,并试图通过研习佛法找到精神的解脱和皈依,但最终失败。他一生都在寻找一块净土,化解悲愤和屈辱,实现快乐和尊严。年轻时,他向身外去寻找,后来发现佛门并不清净。癫狂让他压抑在心中的孤独悲愤彻底释放了一次,同时他也对“漫将心印补西天”的逃禅生活彻底失望,进而萌生还俗之意,要堂堂正正以前代王孙的本来面目示人。形式上虽然还俗,但纵观人生历程,他的大的修行刚刚开始。他只是对寺庙里供奉的偶像失去信心,愿意回到“江山满目非吾土”的现实世界,说明他的心到达了一定境界,不染著,不随境转。按佛教的观点,他是从小乘的“自渡”到大乘的“渡他”,这种升华体现在他的绘画当中。入世的情感让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物象,并在山水花鸟画的语言里拓展无限丰富的、未知的空间。苏东坡曾说:“始知真放在精微”,这一语堪为天下法,用这句话也可以恰当地形容八大在绘画艺术上的高度。
八大山人是一位对佛学有甚深研究的人。中国的佛教有禅宗、密宗、净宗、华严宗、律总等诸多宗派,对于修行者而言,净宗最容易修,因为它主张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直至往生成佛;而禅宗最难修,它是一种适合上上根性的人修的功课,它什么都可以,又什么都不是,不用遵循戒律,给了修学者放纵的权力,但往往又让他们无所适从。有很多人一生修禅,但从来没有瞬间的明心见性。通过修禅达到彻底觉悟,需要极高的修养和领悟能力,又需要某个机缘的“痛击”,让人穿过现象的层层障碍直达本质。八大在什么机缘下明心见性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彻悟的境界即是佛。佛眼看众生皆是佛,众生看佛皆众生。了悟即是明了“众生皆有佛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一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道出了众生与佛本为一体的辩证关系。佛与众生是一不是二,出家在家是一不是二。八大的还俗之念也正是缘于这不二法门。他的绘画作品越到晚期,越能体现出随顺众生、尊重饶益众生的情怀,对任何一件普通的物品、一个普通的生命都充满了敬意。那么他对“佛”的理解,也可以用《华严经》里的一句话来形容:“示现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八大的修行从开始的“逃”提升为后来的“转”。所谓“转”,就是将自己的业报身转化为佛菩萨的映化身,生命在彻悟以后可以突破时空的障碍,随类应化,来去自由。在八大山人的绘画语言里频繁使用的共生图像,山石、草木、花、鸟、乃至空白里面皆有佛魔,正是“现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他的一花一木,一山一石,充满了神通变化自在,随处是佛的示现和映化。
图像的共生并不是某一个人所发明,它是不同文化智慧的不谋而合。只是在众多运用图像共生来表达思想境界的艺术家里,八大较其他人略高一筹。他没有追求新奇怪诞的丝毫刻意,也没有追求感官刺激的小聪明,一切都是自性的流露,在离奇中有随意潇洒,在狂傲中有文人的内敛自持。他的一生,是在苦难与纠结中得大自在,他的画境“古淡萧寥,如野鹤行空”。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即是禅,禅本身又是高度的艺术。
2011年5月 于北京
Monday, June 20, 2011
京城高档私人会所:最高入会费500万 有钱难入会2011年06月20日 13:45
来源:凤凰网房产综合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下面我们悉数一下中国的顶级会所。
位于长安街上的长安俱乐部是中国第一家顶级会所
长安俱乐部大堂内的镀金屏风宝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家顶级会所长安俱乐部现身北京。会所一度成了财富人群的“炫耀性消费品”,而在普通人心里,会所就是“游泳的地方”“有钱人聚会的地方”,神秘又令人向往。时过境迁,虽然顶级会所从未放低身段,但会所内的精英们越来越在乎隐私。同时,一些专业会所正在以更加亲和的方式靠近我们的生活,SPA会所、葡萄酒会所、雪茄会所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正在悄然蔓延。
1 2 3 ... 9 10
长安俱乐部历史最悠久的顶级会所
可以说,是长安俱乐部让很多中国人知道了“会所”这一新事物,北京“四大会所”的说法也是由它开启的。这座有14年历史的顶级会所就矗立在东长安街南侧,与北京饭店对街而立,几乎所有北京人都曾从它前面经过,而除了瞄见俱乐部门口停放的豪车外,多数人对里面的风景和故事只有听说的份儿。
第一眼的震撼
进入长安俱乐部,首先会被它门口洁白的汉白玉围栏、气势不凡的“金銮殿”深深震慑。这件通体贴金箔的艺术品是按照故宫乾清宫龙椅1:1比例制作的屏风宝座,在其不远处即是一尊紫檀雕刻精美如意,同样价值不菲。
穿过宛如皇室大殿的俱乐部大堂,坐上电梯,可以到达地下及地上的不同功能分区,地下有康体中心和SPA水疗中心,地上8层原本是北京城最好的中餐厅之一“清樽红烛”,但目前正处于装修之中。俱乐部9层是颇为地道的日式餐厅——日本桥,西餐厅、酒吧、雪茄吧和会员们光顾频率颇高的读书休息室,俱乐部10层是两块国际标准的网球场,能够眺望紫禁城,可谓相当奢侈的视觉享受。
一家经营时间超过15年的俱乐部,想象中里面的设施都该到了更换的时候。但身在长安俱乐部里并没有这种感觉,大到地板墙壁,小到各种装饰品,虽然并不追求新潮,但呈现的都是华丽庄重的氛围,很符合这里会员的年龄身份定位。
日本桥日式餐厅的餐食很地道
顶级品牌也爱光顾
在记者到达的下午,俱乐部里不时有会员走动,休息、聊天或打球、游泳。会籍总监甘小姐说:“这很正常,像康体中心每天会接待一两百名会员,到了晚上俱乐部使用率会更高。”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北京的几家顶级会所中,长安俱乐部的会员活动应该算是最丰富、级别也最高的,活动主题从商务到休闲,迎合了会员的多方面需求。如每周都会有的经济讲座、养生讲座、主题艺术展览、音乐欣赏、旅游等,最热闹的当属国际一线品牌的新品发布会,几十甚至上百名会员聚在一起,是俱乐部内常常上演的欢乐盛事。
美洲俱乐部是当年“四大会所”中最年轻的一个,说它年轻,至今也走过了10年的时间,硬件设施难免有些陈旧。因此,美洲从2008年底开始了历时1年多的重新装修,近日才重新开放。记者幸运地在第一时间走进了这家占据了二环路内制高点的顶级商务会所,近距离感受它十足的绅士派头。
最洋派最商务
美洲俱乐部是北京几大顶级会所中唯一一个国际连锁品牌,在全世界50多个大城市都设有俱乐部,因此它的国际范儿也是最彻底的。俱乐部是纯正的现代美式、低调奢华风格。走进俱乐部大门,右手是一座恒温、恒湿的大型红酒柜,会员可以在里面寄存自己的名酒。酒柜后是可以俯瞰二环路及CBD景观的开放式区域,午后时分一个人或约朋友在此喝茶小坐,必定能体会忙里偷闲的愉悦。
重新装修后的美洲俱乐部更像一个现代时髦的私人宅邸,秉承高品位,同时力争做个苛求每一细节的完美主义者:梦幻无比的水晶吊顶、全部进口的品质家具、设计风格迥异的包间、300多平米的全落地窗酒廊。可以看出在有限的空间内,俱乐部想让每一位走进来的客人都能“心想事成”——抽雪茄、阅读思考、艺术欣赏、下午茶、浪漫晚餐、主题会议、鸡尾酒会……
俱乐部装饰中的一个小元素特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就是在俱乐部的艺术品展示空间、环形走廊及包间墙壁上随处都可见到的黑白照片,有老北京街道建筑,也有环球各地的凝结人类思想的标志性景观,更有10年来俱乐部的会员留影,驻足这些影像前,怀旧之余,自然的体会到浓浓的俱乐部人文味道。
主要会员:国外王室成员、企业家、艺术家
代表会员:陈东升、王雁南
入会费:常驻会员入会费为15000美元
会所描述:中国会位于西城区西单绒线胡同51号,是清朝亲王的旧府邸。
主要特色:中国会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这座院落本身又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会员经常说:“中国会的一切都是古董,只有人是新的。”
位于北京市内一家私人会所,透过一面墙一样大小鱼缸可以看到内部的陈设及其奢华。 摄影徐焱
高档私人会所大部无照经营专家:收巨额会费涉嫌非法集资
五花八门的高档私人会所
“有一名不锈钢商人,带着30万元会费要求入会,经过审查,发现该商人并不是名人,而是想通过会所认识一些名人做生意,会所拒绝了该商人的入会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钱不是进入私人会所的唯一条件,有些高端私人会所的要求苛刻令人叹为观止。据了解,北京市有各种名目的私人会所大约有4千多家,而私人会所只为少数人服务,吃一顿饭人均最少3000元。
据业内人士披露,目前,北京有各种私人会所多大4000余家。按种类分,有养生会所,健身修闲会所,文化娱乐会所和聚会餐饮会所等。会所大部分采取会员制,只有具有一定的身份,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才能成为该会所的会员,享受该会所提供的服务。北京市内的私人会所定位也各有不同,有的会所公开挂牌,对外营业,像“俏江南”老板在京开的著名的“兰会所”就属此类,但市面上更多的是既不挂牌也不署名的“私密”会所。
海淀香山附近一家私人会所,入会的标准是资产超过千万的企业老板,一次性缴纳50万元会费。朝阳东四环一家私人会所,成为会员的标准必须是“名人”,并且必须一次性缴纳30万元会费。该会所股东之一冯先生介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该会所的会员,仅仅有钱还不行,必须通过资格审查才可以。曾有一名不锈钢商人,带着30万元会费要求入会,经过审查,发现该商人并不是“名人”,而是想通过会所认识一些“名人”做生意,会所拒绝了该商人的入会要求。
西城区闹市口附近一家中医养生会所,入会的条件就是缴纳12万元会费,从第二年开始,每年缴纳6万元会费。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些会所都选择在僻静之处,不挂牌,一般人很少知道。
不挂牌外人难入会只为少人数人服务
“只为一小撮人服务!”这是位于海淀八大处附近一家高档私人会所的服务宗旨。
这家会所的会费50万元,会员80余人,会所只为这80人提供服务,不是会员的要到会所享受服务,必须由会员介绍才行,没有会员介绍,陌生人连会所门也无法迈进。
位于海淀四季青?的一家私人会所,会员包括一些影视名人,这些会员入会的条件就是会员不能过多,原因是他们不能和其他人一道接受服务,以免打扰他们的生活。马先生是石景山一家会所的老板,他经营会所已经10余年。他向记者介绍,私人会所的定位是为少数人服务,为精英服务;所提供的服务是高、精。这本身就决定了会所的规模不可能为普通大众服务。再有,由于会所收费昂贵,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接受,这也是只为少人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
马先生说,据他掌握,目前,北京私人会所会员入会费最高的为500万元,其余的有150万元、100万元和80万元,最普遍的是50万元。90%的私人会所不对外经营,只为会员和会员介绍的消费者服务,也有少数会所对外经营,但是,由于收费昂贵,很少有消费者主动上门消费的。
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私人会所,都强调私密性,为了给会员等客人创造一个私密环境,一些会所规定,不同时接待两拨客人。马先生开办的会所,面积800多平方米,有会议室、休息室、餐厅、中医按摩室、棋牌室等,可以同时接待40人,但是,会所规定,只接待一拨客人,即使只有两个客人,也不再接待其他客人,整个会所只为这两个客人提供服务。不过,在收费时会所会按一定的人数收取服务费的。
为了强调私密性,会所的服务人员在客人谈话时,会马上离开。就餐时,服务人员在给客人倒上酒后,会马上到餐厅外面等候,尽量缩短留在现场的时间。会所的服务员都经过专门培训,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不听客人谈话,不记客人的名字,不向客人提任何问题,绝不向外透露会所客人的任何信息。马先生介绍,以前,企业老板、社会名流等进行家庭聚餐、招待客人一般都选择在酒店,现在,酒店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了,于是,私人会所应运而生,想吃什么,想喝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提前预订就可以了,而且,还没有人打搅。
收费昂贵吃一顿饭人均最少3000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档私人会所可以为客人提供优雅的环境和优质、周到的服务,但是收费绝对不菲。在丰台南苑附近一家私人会所,作一次中医保健按摩,要2000元,吃一顿饭,人均最少3000元。
该会所的中医按摩师,原是山西太原一家中医院的骨科大夫,从事中医按摩已经十几年了。一年前,这家会所以每月1万元的高薪将他挖来。由于按摩师手法高明,很多客人慕名前来找他按摩,给会馆招揽不少生意。
会所就餐,一般是按人头收费,酒水另算。南苑这家会所,就餐有4种价格,分别为688元/位、 888元/位、1088元/位和1288元/位。燕京纯生,每瓶价格30元,茅台酒每瓶3800元,68度的五粮液,每瓶3600元,进口的法国红酒、德国啤酒价格更高。据会所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吃一顿饭,人均最少要3000元,一般七八个人,一桌饭加酒水,要两万多元。
石景山会所的马老板介绍,会所的饭菜与餐馆比,主要贵在服务费上。以他的会所为例,餐厅的后厨整体外包给北京一家著名的粤菜馆,一年就要支付外包费48万元。为了证实自己的服务水平,马先生特意请记者参观了他的会所的后厨。记者注意到,整个后厨被收拾得一尘不染,非常整洁。所使用的厨具,全部由法国进口。马先生向记者介绍,客人所食用的蔬菜、海鲜、肉、蛋等,都是当天采购的,绝不隔夜存放。还有,免费向客人提供茶水,所泡的茶叶都是800元一斤的龙井茶。
办私人会所投资巨大大部分私人会所无照经营
私人高档会所,装修华贵,投资巨大。记者曾到过海淀温泉镇一家私人会所,会所房间面积50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大兴亦庄一家私人会所,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达到5000万元,里面的家具全部是红木仿明清古典式家具,墙壁上悬挂的字画都是名家的。马先生介绍,东城区一家设在四合院内的私人会所,投资高达两亿元,餐厅的墙壁上贴的是金箔,仅一间包间,装修费就达1000万元,豪华之极,不过,这样的会所,一般人无缘得见。
由于私人会所大部分不对外经营,因此,很多会所没有办理任何证照,无照经营。通过一名会员介绍,记者来到位于西五环巨山附近一家私人会所。该会所没有挂牌,与周围的院落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当记者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院内树木落错,甬道通幽,假山叠翠,水声潺潺,让人神旷心仪。
这家会所是一家文化公司开办的,没有餐饮执照,没有卫生许可证,如果客人需要开发票,只能开文化公司的发票。马先生告诉记者,他的会所也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因为,不对外经营,工商管理部门不会找上门的。他说,如果客人需要开发票,他会找朋友的饭馆去开。
专家:无照私人会所监管空白收巨额会费涉嫌“非法集资”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长符启林教授近来一直在关注“私人会所”现象,他认为,由于私人会所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比较隐蔽,目前法律对私人会所的监管还是一片空白。“社会的新鲜事物总是走在法律的前面,这很正常。”符启林说,对于社会上各种会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那些涉及色情、按摩、赌博性质的私人会所。
“会所”如果不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备案,没有合法的身份就不会得到有效的监管,那它就可能会带来开支不透明、偷税漏税、安全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吸收会员会费的问题上,如果收到的巨额会费没用在会员身上而挪作他用的话,并且出现严重后果,那这种行为就涉嫌诈骗或非法集资!符启林举例说,如果一个酒店经营不善,它摇身变成一个私人会所,然后通过收取巨额会费来达到融资的目的,这就涉嫌变相的非法集资。
符启林认为,只要会所是以商业目的存在,就必须被相关部门所监管,西方国家也是这样。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仍是空白,但作为行政机关的工商部门完全可以介入其中,来逐步规范这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私人会所”。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博士生导师阮齐林教授则认为,如果一家会所收取的巨额会费都用来服务于缴纳会费的会员,那应该就不属于非法集资。目前难处就在私人会所的隐蔽性很强,如果这个会所没有工商行政部门的登记备案,你很难监管收上来的这么多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阮齐林说,目前来看的一些会所由于没有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备案,应该属于非法经营,从法理上说无照豪华会所和一个无照经营的小吃店违反法规的地方都一样,都是在经营上不合法律规定。
就私人会所办理工商注册一事,记者还咨询了北京市工商管理局丰台分局办证大厅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指出,私人会所尽管声称不对外经营,但实际也是经营,只要经营,根据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规,就要依法注册,办理卫生许可证,依法纳税,从事餐饮的服务人员,还要依法办理健康证,否则属于无照经营,将被依法查处。
探秘北京“四大”会所
故宫会所
故宫失窃案刚刚告破,昨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微博上又说到,“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某知名企业和管理方改造成了一个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现有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随即,这一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
前天下午,央视经济类节目著名主持人芮成钢发表微博,称听说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某知名企业和故宫管理方改成一个为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现有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前两天一个外籍导游曾骄傲地说,他刚将一位美国亿万富翁的全家单独安排在故宫不对外的宫殿里晚宴。
披露完这一消息后,芮成钢表示,故宫需要资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募集。全球华人,无论贫富,都会支持的。喜爱中国文化古迹的外国人也会支持的,但不必通过这种办法运作。
会所生活方式关键词
独立专属私密空间、中式庭院、四季主题花园、五星级客房、会员资料整合系统
解读会所
会所起源
会所英文名称“club”,字典里的解释是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17世纪,英国成立了第一家会员制俱乐部,供上流社会的绅士们就餐和从事社交活动。会所一般不对非会员开放,因此能够为会员提供私密性和近距离的社交氛围。
顶级会所
所谓顶级会所,除了入会费高昂,对会员身份也有严苛要求,一般采用“会员邀请制”招纳新会员,即必须通过原有会员的介绍并经过身份审核才能入会,保证会员素质和身份品位相近。
会所的功能和设施类似五星级酒店,不同的是,会所的客人是相对限定的,会所给会员带来的更多的是人性化的服务和归属感。
香港马会会所奢华新地[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标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位于寸土寸金的金宝街,其风格与周围林立的高楼截然不同,精美的雕梁画栋,远看就是一座放大的现代四合院,只是它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会这里是块跑马场。那么走进这座神秘的古老亦现代的中西合璧建筑,又会有怎样的见闻呢?
香港顶级会所进驻北京
繁华的金宝街上,一片考究的四合院式建筑,门前一匹奔跑的赛马雕塑格外显眼,这里就是香港马会北京会所所在地。某个工作日上午10点半,在和门童讲明来访意图后,记者步入会所。
金碧辉煌的会所大堂挑高很高,6块巨型镶金牡丹图案吊顶彰显出这里的雍容。沙发座位上有几位客人正在气定神闲地喝茶聊天,衣着讲究的服务生站在不远处时刻保持微笑。这场景很像在五星级酒店里,不同的是这没有服务台,没有人来人往的嘈杂,一切井然有序。
香港马会会所成立于1884年,是香港最负盛名的会所之一,而开业于奥运期间的北京会所是3家香港马会会所之外唯一一家开设在外地的会所。
“在香港,马会的会员很多家里3代都是我们的会员,家族之间都认识而且关系很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会所公关Chris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会所一边介绍着会所背景,并提醒为了保持会所内的宁静,一定要将手机放在静音状态,这是每个进入会所的人都要遵守的。“现在北京会所拥有会员400多名,加入马会的申请者,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推荐和审核程序,这也是为了保证会所的服务水准。”
北湖9号会所,东面的湖中心是第18洞的果岭下场的时候,两个球僮给一个球员服务,一个专门看线、选杆儿、找球,一个专门开球车、耙沙、平整果岭,这样的高尔夫服务很少见,因为太奢侈。北湖9号就提供这样的服务,让会员完全不受其他琐事干扰,专心发挥。尊贵,在这里还不止是这样。
一种震慑一种开阔
北湖9号在国外都很有名气,不是因为它的规模,而是因为它的尊贵。它拥有全亚洲唯一的PGA(英国职业高尔夫球员协会)认证的PGA 高尔夫学院,它创造了双球僮服务和会员私人助理的服务,拥有专门针对高尔夫运动理疗的Spa项目,制造了粤菜分餐制的现代中式建筑包院。你在会所和球场里绝对不会显得陌生和不知所措,全程都有私人助理带路引导,这个地方,是全面让会员舒畅挥洒的空间。
会所以灰和白色系为主,充满了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大厅挑高16米,房顶是透明玻璃,室内完全自然采光。屏风和地毯都是祥云图案,中国古典的雕花窗棂和青铜器皿装点在通往球场的走廊,花卉主题定期更换,有时候是金南瓜,有时候是莲藕,有时候是蝴蝶兰,中国风强烈,三角钢琴在大厅完全不显眼。
标准的18洞球场是由加拿大Nelson &Haworth 设计的山地球场,第18洞的岛中果岭是一大亮点,环岛湖的水面有黑天鹅、鸳鸯游弋其中。(综合西部网、新华网)
来源:凤凰网房产综合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下面我们悉数一下中国的顶级会所。
位于长安街上的长安俱乐部是中国第一家顶级会所
长安俱乐部大堂内的镀金屏风宝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家顶级会所长安俱乐部现身北京。会所一度成了财富人群的“炫耀性消费品”,而在普通人心里,会所就是“游泳的地方”“有钱人聚会的地方”,神秘又令人向往。时过境迁,虽然顶级会所从未放低身段,但会所内的精英们越来越在乎隐私。同时,一些专业会所正在以更加亲和的方式靠近我们的生活,SPA会所、葡萄酒会所、雪茄会所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正在悄然蔓延。
1 2 3 ... 9 10
长安俱乐部历史最悠久的顶级会所
可以说,是长安俱乐部让很多中国人知道了“会所”这一新事物,北京“四大会所”的说法也是由它开启的。这座有14年历史的顶级会所就矗立在东长安街南侧,与北京饭店对街而立,几乎所有北京人都曾从它前面经过,而除了瞄见俱乐部门口停放的豪车外,多数人对里面的风景和故事只有听说的份儿。
第一眼的震撼
进入长安俱乐部,首先会被它门口洁白的汉白玉围栏、气势不凡的“金銮殿”深深震慑。这件通体贴金箔的艺术品是按照故宫乾清宫龙椅1:1比例制作的屏风宝座,在其不远处即是一尊紫檀雕刻精美如意,同样价值不菲。
穿过宛如皇室大殿的俱乐部大堂,坐上电梯,可以到达地下及地上的不同功能分区,地下有康体中心和SPA水疗中心,地上8层原本是北京城最好的中餐厅之一“清樽红烛”,但目前正处于装修之中。俱乐部9层是颇为地道的日式餐厅——日本桥,西餐厅、酒吧、雪茄吧和会员们光顾频率颇高的读书休息室,俱乐部10层是两块国际标准的网球场,能够眺望紫禁城,可谓相当奢侈的视觉享受。
一家经营时间超过15年的俱乐部,想象中里面的设施都该到了更换的时候。但身在长安俱乐部里并没有这种感觉,大到地板墙壁,小到各种装饰品,虽然并不追求新潮,但呈现的都是华丽庄重的氛围,很符合这里会员的年龄身份定位。
日本桥日式餐厅的餐食很地道
顶级品牌也爱光顾
在记者到达的下午,俱乐部里不时有会员走动,休息、聊天或打球、游泳。会籍总监甘小姐说:“这很正常,像康体中心每天会接待一两百名会员,到了晚上俱乐部使用率会更高。”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北京的几家顶级会所中,长安俱乐部的会员活动应该算是最丰富、级别也最高的,活动主题从商务到休闲,迎合了会员的多方面需求。如每周都会有的经济讲座、养生讲座、主题艺术展览、音乐欣赏、旅游等,最热闹的当属国际一线品牌的新品发布会,几十甚至上百名会员聚在一起,是俱乐部内常常上演的欢乐盛事。
美洲俱乐部是当年“四大会所”中最年轻的一个,说它年轻,至今也走过了10年的时间,硬件设施难免有些陈旧。因此,美洲从2008年底开始了历时1年多的重新装修,近日才重新开放。记者幸运地在第一时间走进了这家占据了二环路内制高点的顶级商务会所,近距离感受它十足的绅士派头。
最洋派最商务
美洲俱乐部是北京几大顶级会所中唯一一个国际连锁品牌,在全世界50多个大城市都设有俱乐部,因此它的国际范儿也是最彻底的。俱乐部是纯正的现代美式、低调奢华风格。走进俱乐部大门,右手是一座恒温、恒湿的大型红酒柜,会员可以在里面寄存自己的名酒。酒柜后是可以俯瞰二环路及CBD景观的开放式区域,午后时分一个人或约朋友在此喝茶小坐,必定能体会忙里偷闲的愉悦。
重新装修后的美洲俱乐部更像一个现代时髦的私人宅邸,秉承高品位,同时力争做个苛求每一细节的完美主义者:梦幻无比的水晶吊顶、全部进口的品质家具、设计风格迥异的包间、300多平米的全落地窗酒廊。可以看出在有限的空间内,俱乐部想让每一位走进来的客人都能“心想事成”——抽雪茄、阅读思考、艺术欣赏、下午茶、浪漫晚餐、主题会议、鸡尾酒会……
俱乐部装饰中的一个小元素特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就是在俱乐部的艺术品展示空间、环形走廊及包间墙壁上随处都可见到的黑白照片,有老北京街道建筑,也有环球各地的凝结人类思想的标志性景观,更有10年来俱乐部的会员留影,驻足这些影像前,怀旧之余,自然的体会到浓浓的俱乐部人文味道。
主要会员:国外王室成员、企业家、艺术家
代表会员:陈东升、王雁南
入会费:常驻会员入会费为15000美元
会所描述:中国会位于西城区西单绒线胡同51号,是清朝亲王的旧府邸。
主要特色:中国会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这座院落本身又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会员经常说:“中国会的一切都是古董,只有人是新的。”
位于北京市内一家私人会所,透过一面墙一样大小鱼缸可以看到内部的陈设及其奢华。 摄影徐焱
高档私人会所大部无照经营专家:收巨额会费涉嫌非法集资
五花八门的高档私人会所
“有一名不锈钢商人,带着30万元会费要求入会,经过审查,发现该商人并不是名人,而是想通过会所认识一些名人做生意,会所拒绝了该商人的入会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钱不是进入私人会所的唯一条件,有些高端私人会所的要求苛刻令人叹为观止。据了解,北京市有各种名目的私人会所大约有4千多家,而私人会所只为少数人服务,吃一顿饭人均最少3000元。
据业内人士披露,目前,北京有各种私人会所多大4000余家。按种类分,有养生会所,健身修闲会所,文化娱乐会所和聚会餐饮会所等。会所大部分采取会员制,只有具有一定的身份,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才能成为该会所的会员,享受该会所提供的服务。北京市内的私人会所定位也各有不同,有的会所公开挂牌,对外营业,像“俏江南”老板在京开的著名的“兰会所”就属此类,但市面上更多的是既不挂牌也不署名的“私密”会所。
海淀香山附近一家私人会所,入会的标准是资产超过千万的企业老板,一次性缴纳50万元会费。朝阳东四环一家私人会所,成为会员的标准必须是“名人”,并且必须一次性缴纳30万元会费。该会所股东之一冯先生介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该会所的会员,仅仅有钱还不行,必须通过资格审查才可以。曾有一名不锈钢商人,带着30万元会费要求入会,经过审查,发现该商人并不是“名人”,而是想通过会所认识一些“名人”做生意,会所拒绝了该商人的入会要求。
西城区闹市口附近一家中医养生会所,入会的条件就是缴纳12万元会费,从第二年开始,每年缴纳6万元会费。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些会所都选择在僻静之处,不挂牌,一般人很少知道。
不挂牌外人难入会只为少人数人服务
“只为一小撮人服务!”这是位于海淀八大处附近一家高档私人会所的服务宗旨。
这家会所的会费50万元,会员80余人,会所只为这80人提供服务,不是会员的要到会所享受服务,必须由会员介绍才行,没有会员介绍,陌生人连会所门也无法迈进。
位于海淀四季青?的一家私人会所,会员包括一些影视名人,这些会员入会的条件就是会员不能过多,原因是他们不能和其他人一道接受服务,以免打扰他们的生活。马先生是石景山一家会所的老板,他经营会所已经10余年。他向记者介绍,私人会所的定位是为少数人服务,为精英服务;所提供的服务是高、精。这本身就决定了会所的规模不可能为普通大众服务。再有,由于会所收费昂贵,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接受,这也是只为少人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
马先生说,据他掌握,目前,北京私人会所会员入会费最高的为500万元,其余的有150万元、100万元和80万元,最普遍的是50万元。90%的私人会所不对外经营,只为会员和会员介绍的消费者服务,也有少数会所对外经营,但是,由于收费昂贵,很少有消费者主动上门消费的。
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私人会所,都强调私密性,为了给会员等客人创造一个私密环境,一些会所规定,不同时接待两拨客人。马先生开办的会所,面积800多平方米,有会议室、休息室、餐厅、中医按摩室、棋牌室等,可以同时接待40人,但是,会所规定,只接待一拨客人,即使只有两个客人,也不再接待其他客人,整个会所只为这两个客人提供服务。不过,在收费时会所会按一定的人数收取服务费的。
为了强调私密性,会所的服务人员在客人谈话时,会马上离开。就餐时,服务人员在给客人倒上酒后,会马上到餐厅外面等候,尽量缩短留在现场的时间。会所的服务员都经过专门培训,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不听客人谈话,不记客人的名字,不向客人提任何问题,绝不向外透露会所客人的任何信息。马先生介绍,以前,企业老板、社会名流等进行家庭聚餐、招待客人一般都选择在酒店,现在,酒店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了,于是,私人会所应运而生,想吃什么,想喝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提前预订就可以了,而且,还没有人打搅。
收费昂贵吃一顿饭人均最少3000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档私人会所可以为客人提供优雅的环境和优质、周到的服务,但是收费绝对不菲。在丰台南苑附近一家私人会所,作一次中医保健按摩,要2000元,吃一顿饭,人均最少3000元。
该会所的中医按摩师,原是山西太原一家中医院的骨科大夫,从事中医按摩已经十几年了。一年前,这家会所以每月1万元的高薪将他挖来。由于按摩师手法高明,很多客人慕名前来找他按摩,给会馆招揽不少生意。
会所就餐,一般是按人头收费,酒水另算。南苑这家会所,就餐有4种价格,分别为688元/位、 888元/位、1088元/位和1288元/位。燕京纯生,每瓶价格30元,茅台酒每瓶3800元,68度的五粮液,每瓶3600元,进口的法国红酒、德国啤酒价格更高。据会所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吃一顿饭,人均最少要3000元,一般七八个人,一桌饭加酒水,要两万多元。
石景山会所的马老板介绍,会所的饭菜与餐馆比,主要贵在服务费上。以他的会所为例,餐厅的后厨整体外包给北京一家著名的粤菜馆,一年就要支付外包费48万元。为了证实自己的服务水平,马先生特意请记者参观了他的会所的后厨。记者注意到,整个后厨被收拾得一尘不染,非常整洁。所使用的厨具,全部由法国进口。马先生向记者介绍,客人所食用的蔬菜、海鲜、肉、蛋等,都是当天采购的,绝不隔夜存放。还有,免费向客人提供茶水,所泡的茶叶都是800元一斤的龙井茶。
办私人会所投资巨大大部分私人会所无照经营
私人高档会所,装修华贵,投资巨大。记者曾到过海淀温泉镇一家私人会所,会所房间面积50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大兴亦庄一家私人会所,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达到5000万元,里面的家具全部是红木仿明清古典式家具,墙壁上悬挂的字画都是名家的。马先生介绍,东城区一家设在四合院内的私人会所,投资高达两亿元,餐厅的墙壁上贴的是金箔,仅一间包间,装修费就达1000万元,豪华之极,不过,这样的会所,一般人无缘得见。
由于私人会所大部分不对外经营,因此,很多会所没有办理任何证照,无照经营。通过一名会员介绍,记者来到位于西五环巨山附近一家私人会所。该会所没有挂牌,与周围的院落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当记者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院内树木落错,甬道通幽,假山叠翠,水声潺潺,让人神旷心仪。
这家会所是一家文化公司开办的,没有餐饮执照,没有卫生许可证,如果客人需要开发票,只能开文化公司的发票。马先生告诉记者,他的会所也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因为,不对外经营,工商管理部门不会找上门的。他说,如果客人需要开发票,他会找朋友的饭馆去开。
专家:无照私人会所监管空白收巨额会费涉嫌“非法集资”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长符启林教授近来一直在关注“私人会所”现象,他认为,由于私人会所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比较隐蔽,目前法律对私人会所的监管还是一片空白。“社会的新鲜事物总是走在法律的前面,这很正常。”符启林说,对于社会上各种会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那些涉及色情、按摩、赌博性质的私人会所。
“会所”如果不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备案,没有合法的身份就不会得到有效的监管,那它就可能会带来开支不透明、偷税漏税、安全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吸收会员会费的问题上,如果收到的巨额会费没用在会员身上而挪作他用的话,并且出现严重后果,那这种行为就涉嫌诈骗或非法集资!符启林举例说,如果一个酒店经营不善,它摇身变成一个私人会所,然后通过收取巨额会费来达到融资的目的,这就涉嫌变相的非法集资。
符启林认为,只要会所是以商业目的存在,就必须被相关部门所监管,西方国家也是这样。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仍是空白,但作为行政机关的工商部门完全可以介入其中,来逐步规范这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私人会所”。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博士生导师阮齐林教授则认为,如果一家会所收取的巨额会费都用来服务于缴纳会费的会员,那应该就不属于非法集资。目前难处就在私人会所的隐蔽性很强,如果这个会所没有工商行政部门的登记备案,你很难监管收上来的这么多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阮齐林说,目前来看的一些会所由于没有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备案,应该属于非法经营,从法理上说无照豪华会所和一个无照经营的小吃店违反法规的地方都一样,都是在经营上不合法律规定。
就私人会所办理工商注册一事,记者还咨询了北京市工商管理局丰台分局办证大厅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指出,私人会所尽管声称不对外经营,但实际也是经营,只要经营,根据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规,就要依法注册,办理卫生许可证,依法纳税,从事餐饮的服务人员,还要依法办理健康证,否则属于无照经营,将被依法查处。
探秘北京“四大”会所
故宫会所
故宫失窃案刚刚告破,昨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微博上又说到,“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某知名企业和管理方改造成了一个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现有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随即,这一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
前天下午,央视经济类节目著名主持人芮成钢发表微博,称听说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某知名企业和故宫管理方改成一个为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现有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前两天一个外籍导游曾骄傲地说,他刚将一位美国亿万富翁的全家单独安排在故宫不对外的宫殿里晚宴。
披露完这一消息后,芮成钢表示,故宫需要资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募集。全球华人,无论贫富,都会支持的。喜爱中国文化古迹的外国人也会支持的,但不必通过这种办法运作。
会所生活方式关键词
独立专属私密空间、中式庭院、四季主题花园、五星级客房、会员资料整合系统
解读会所
会所起源
会所英文名称“club”,字典里的解释是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17世纪,英国成立了第一家会员制俱乐部,供上流社会的绅士们就餐和从事社交活动。会所一般不对非会员开放,因此能够为会员提供私密性和近距离的社交氛围。
顶级会所
所谓顶级会所,除了入会费高昂,对会员身份也有严苛要求,一般采用“会员邀请制”招纳新会员,即必须通过原有会员的介绍并经过身份审核才能入会,保证会员素质和身份品位相近。
会所的功能和设施类似五星级酒店,不同的是,会所的客人是相对限定的,会所给会员带来的更多的是人性化的服务和归属感。
香港马会会所奢华新地[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标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位于寸土寸金的金宝街,其风格与周围林立的高楼截然不同,精美的雕梁画栋,远看就是一座放大的现代四合院,只是它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会这里是块跑马场。那么走进这座神秘的古老亦现代的中西合璧建筑,又会有怎样的见闻呢?
香港顶级会所进驻北京
繁华的金宝街上,一片考究的四合院式建筑,门前一匹奔跑的赛马雕塑格外显眼,这里就是香港马会北京会所所在地。某个工作日上午10点半,在和门童讲明来访意图后,记者步入会所。
金碧辉煌的会所大堂挑高很高,6块巨型镶金牡丹图案吊顶彰显出这里的雍容。沙发座位上有几位客人正在气定神闲地喝茶聊天,衣着讲究的服务生站在不远处时刻保持微笑。这场景很像在五星级酒店里,不同的是这没有服务台,没有人来人往的嘈杂,一切井然有序。
香港马会会所成立于1884年,是香港最负盛名的会所之一,而开业于奥运期间的北京会所是3家香港马会会所之外唯一一家开设在外地的会所。
“在香港,马会的会员很多家里3代都是我们的会员,家族之间都认识而且关系很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会所公关Chris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会所一边介绍着会所背景,并提醒为了保持会所内的宁静,一定要将手机放在静音状态,这是每个进入会所的人都要遵守的。“现在北京会所拥有会员400多名,加入马会的申请者,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推荐和审核程序,这也是为了保证会所的服务水准。”
北湖9号会所,东面的湖中心是第18洞的果岭下场的时候,两个球僮给一个球员服务,一个专门看线、选杆儿、找球,一个专门开球车、耙沙、平整果岭,这样的高尔夫服务很少见,因为太奢侈。北湖9号就提供这样的服务,让会员完全不受其他琐事干扰,专心发挥。尊贵,在这里还不止是这样。
一种震慑一种开阔
北湖9号在国外都很有名气,不是因为它的规模,而是因为它的尊贵。它拥有全亚洲唯一的PGA(英国职业高尔夫球员协会)认证的PGA 高尔夫学院,它创造了双球僮服务和会员私人助理的服务,拥有专门针对高尔夫运动理疗的Spa项目,制造了粤菜分餐制的现代中式建筑包院。你在会所和球场里绝对不会显得陌生和不知所措,全程都有私人助理带路引导,这个地方,是全面让会员舒畅挥洒的空间。
会所以灰和白色系为主,充满了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大厅挑高16米,房顶是透明玻璃,室内完全自然采光。屏风和地毯都是祥云图案,中国古典的雕花窗棂和青铜器皿装点在通往球场的走廊,花卉主题定期更换,有时候是金南瓜,有时候是莲藕,有时候是蝴蝶兰,中国风强烈,三角钢琴在大厅完全不显眼。
标准的18洞球场是由加拿大Nelson &Haworth 设计的山地球场,第18洞的岛中果岭是一大亮点,环岛湖的水面有黑天鹅、鸳鸯游弋其中。(综合西部网、新华网)
北京会所超4000家 会费最高500万神秘政要混迹其中2011年06月21日 04: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冀欣
字号:T|T4092人参与49条评论打印转发
遍地开花总数超4000家
入会费200万,年消费最低限额30万,“四大会所”汇集京城各路名流精英
印象中的私人会所,始终弥漫着低调华丽的气息。
这个起源于欧洲的概念,上世纪30年代起经上海引入国内,而后几十年,一直在大众的视线之外,如野草一般疯长,几大一线城市都已遍地生根。
而在政商名流和演艺明星汇聚最为密集的北京,私人会所的故事也有了更值得玩味的想象空间,它们所打造的第三类社交圈,正不断撰写着这个城市中最为奢华的传奇。
遍地开花总数超4000家
从事影视传媒行业的肖先生刚刚受朋友邀请,光顾了位于圆明园附近的一家私人会所,极强的私密性和奢侈的消费让他印象深刻。
“从清华大学西门左拐,沿圆明园南墙西行,有一条破败的小路穿过园子西隅向里延伸,会所就在最里面。大门十分简陋,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工厂的影壁墙,有所不同的是,门口有绿装士兵站岗,宾客需出示行车证和身份证之后,才能通行。
据其介绍,在这家会所用餐,并非实行点餐制,而是按人头收费,一位2000元人民币,不含酒水,另加20%服务费。
“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是8个人进餐,大概要近3万元人民币,当然这是最低的,还可以选择每位3000或5000元。”
临走时,领班告诉肖先生,如果来就餐可以由会员引荐入会,该会所并不接待非会员。肖先生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入会费是200万元人民币,还有年度消费最低金额限制为30万元。
据了解,如肖先生所述的这种私人会所,在北京已有4000余家,这些会所通常不对非会员开放,并用高昂的入会费用和苛刻的审核措施来保证客户的“纯粹性”。
有钱也入不了会,
不是“名人”遭拒
香山附近的一家私人会所,入会的标准是资产超过千万的企业老板,一次性缴纳50万元会费。而另外位于东四环的一家私人会所,成为会员的标准则必须是“名人”,曾有一名商人带30万元会费要求入会,因不是“名人”而遭到拒绝。
在会所就餐,一般是按人头收费,酒水单独结算,大多数还要另附10%-20%的服务费。曾经参与过私人会所运营工作的张先生介绍,北京的私人会所人均消费少说也得1500元,一桌人消费几万元的会所都属于低端路线。
业内人士透露,北京的私人会所类别众多,包括高档物业会所,也包括商务会所,而这些会所又拥有不同的主题,比如美容、洗浴、健身、养生、餐饮等。
高档物业会所的代表如观湖国际社区俱乐部,是名流会为这个社区的业主专门打造,而原本将自身定位于“中国社区会所运营商”的“名流会”,在运行6年之后,已将定位调整为“中国商业会所运营商”,并与胡润百富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很多城市设立“百富会”,只接纳每个城市代表性的商业精英。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尝试将高端客户的服务项目包装成会所运营的形式。不久前,泰康人寿在北京开设国内首家私人保险会所,可享受会所服务的为期缴保费不低于50万的高端客户。
四大会所汇集
各路精英各有“杀手锏”
在星罗棋布的北京会所全景图中,不得不说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四大会所”,如果说北京的私人会所故事是富人圈的传奇,那么他们绝对是这部传奇故事中最高潮迭起的美丽。
它们是:长安俱乐部、京城俱乐部、美洲俱乐部、中国会。
长安俱乐部:政要天堂
落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上的长安俱乐部,从诞生之日起就蒙着一层华丽而神秘的面纱,踏进大门,金碧辉煌的仿金銮殿赫然入目,价值不菲的紫檀木屏风、摆件等藏品也是俱乐部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而长安俱乐部最大的优势还不在于此,豪华的会员阵容才是各界名流趋之若鹜的原因。坊间传言,长安俱乐部的会员中,政府官员占比重较大,而商界会员则大多来自传统产业,包括不少知名央企和外资企业的高管。李嘉诚(专栏)、霍英东(专栏)、杨元庆等都是其座上贵宾。
京城俱乐部:“中国第一富人俱乐部”
而自封为“中国第一富人俱乐部”的京城俱乐部,最让其骄傲的,是拥有一分钟直达50层的专用电梯,360度落地长窗将北京的美丽尽收眼底。
京城俱乐部刚成立时,大部分会员为外籍人士,现在中外面孔已经对半分成。会员中国内外大公司的总裁、使馆人士占据大部分席位。
“中国会”:所有外资银行最高层管理人士是忠实拥趸
最有特点的还要数“中国会”,这家坐落在静谧的西绒线胡同内的会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虽然距繁华的西单只有咫尺之遥,却保留了康熙24子府邸静默而斑驳的原貌。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中国风味,中国会接待过无数外国元首,会员中70%~80%也为各界外籍人士,包括全球知名的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皇室成员等,消息称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最高层管理人士也都是它的忠实拥趸。
美洲俱乐部:最年轻,张朝阳最爱
“四大”中最年轻的会所是美洲俱乐部,和其他俱乐部不同,美洲俱乐部的会员几乎都有海外教育的背景,多数从事IT、银行、投资等新兴行业,年龄也相对年轻,目前会员数量三四百人左右,代表人物为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等。(理财周报记者 冀欣/文)
相关新闻:·暗访京城高档私人会所:最高入会费500万 有钱难入会·赵忠祥谈高级私人会所:我不贪财 只是追求幸福感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冀欣
字号:T|T4092人参与49条评论打印转发
遍地开花总数超4000家
入会费200万,年消费最低限额30万,“四大会所”汇集京城各路名流精英
印象中的私人会所,始终弥漫着低调华丽的气息。
这个起源于欧洲的概念,上世纪30年代起经上海引入国内,而后几十年,一直在大众的视线之外,如野草一般疯长,几大一线城市都已遍地生根。
而在政商名流和演艺明星汇聚最为密集的北京,私人会所的故事也有了更值得玩味的想象空间,它们所打造的第三类社交圈,正不断撰写着这个城市中最为奢华的传奇。
遍地开花总数超4000家
从事影视传媒行业的肖先生刚刚受朋友邀请,光顾了位于圆明园附近的一家私人会所,极强的私密性和奢侈的消费让他印象深刻。
“从清华大学西门左拐,沿圆明园南墙西行,有一条破败的小路穿过园子西隅向里延伸,会所就在最里面。大门十分简陋,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工厂的影壁墙,有所不同的是,门口有绿装士兵站岗,宾客需出示行车证和身份证之后,才能通行。
据其介绍,在这家会所用餐,并非实行点餐制,而是按人头收费,一位2000元人民币,不含酒水,另加20%服务费。
“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是8个人进餐,大概要近3万元人民币,当然这是最低的,还可以选择每位3000或5000元。”
临走时,领班告诉肖先生,如果来就餐可以由会员引荐入会,该会所并不接待非会员。肖先生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入会费是200万元人民币,还有年度消费最低金额限制为30万元。
据了解,如肖先生所述的这种私人会所,在北京已有4000余家,这些会所通常不对非会员开放,并用高昂的入会费用和苛刻的审核措施来保证客户的“纯粹性”。
有钱也入不了会,
不是“名人”遭拒
香山附近的一家私人会所,入会的标准是资产超过千万的企业老板,一次性缴纳50万元会费。而另外位于东四环的一家私人会所,成为会员的标准则必须是“名人”,曾有一名商人带30万元会费要求入会,因不是“名人”而遭到拒绝。
在会所就餐,一般是按人头收费,酒水单独结算,大多数还要另附10%-20%的服务费。曾经参与过私人会所运营工作的张先生介绍,北京的私人会所人均消费少说也得1500元,一桌人消费几万元的会所都属于低端路线。
业内人士透露,北京的私人会所类别众多,包括高档物业会所,也包括商务会所,而这些会所又拥有不同的主题,比如美容、洗浴、健身、养生、餐饮等。
高档物业会所的代表如观湖国际社区俱乐部,是名流会为这个社区的业主专门打造,而原本将自身定位于“中国社区会所运营商”的“名流会”,在运行6年之后,已将定位调整为“中国商业会所运营商”,并与胡润百富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很多城市设立“百富会”,只接纳每个城市代表性的商业精英。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尝试将高端客户的服务项目包装成会所运营的形式。不久前,泰康人寿在北京开设国内首家私人保险会所,可享受会所服务的为期缴保费不低于50万的高端客户。
四大会所汇集
各路精英各有“杀手锏”
在星罗棋布的北京会所全景图中,不得不说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四大会所”,如果说北京的私人会所故事是富人圈的传奇,那么他们绝对是这部传奇故事中最高潮迭起的美丽。
它们是:长安俱乐部、京城俱乐部、美洲俱乐部、中国会。
长安俱乐部:政要天堂
落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上的长安俱乐部,从诞生之日起就蒙着一层华丽而神秘的面纱,踏进大门,金碧辉煌的仿金銮殿赫然入目,价值不菲的紫檀木屏风、摆件等藏品也是俱乐部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而长安俱乐部最大的优势还不在于此,豪华的会员阵容才是各界名流趋之若鹜的原因。坊间传言,长安俱乐部的会员中,政府官员占比重较大,而商界会员则大多来自传统产业,包括不少知名央企和外资企业的高管。李嘉诚(专栏)、霍英东(专栏)、杨元庆等都是其座上贵宾。
京城俱乐部:“中国第一富人俱乐部”
而自封为“中国第一富人俱乐部”的京城俱乐部,最让其骄傲的,是拥有一分钟直达50层的专用电梯,360度落地长窗将北京的美丽尽收眼底。
京城俱乐部刚成立时,大部分会员为外籍人士,现在中外面孔已经对半分成。会员中国内外大公司的总裁、使馆人士占据大部分席位。
“中国会”:所有外资银行最高层管理人士是忠实拥趸
最有特点的还要数“中国会”,这家坐落在静谧的西绒线胡同内的会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虽然距繁华的西单只有咫尺之遥,却保留了康熙24子府邸静默而斑驳的原貌。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中国风味,中国会接待过无数外国元首,会员中70%~80%也为各界外籍人士,包括全球知名的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皇室成员等,消息称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最高层管理人士也都是它的忠实拥趸。
美洲俱乐部:最年轻,张朝阳最爱
“四大”中最年轻的会所是美洲俱乐部,和其他俱乐部不同,美洲俱乐部的会员几乎都有海外教育的背景,多数从事IT、银行、投资等新兴行业,年龄也相对年轻,目前会员数量三四百人左右,代表人物为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等。(理财周报记者 冀欣/文)
相关新闻:·暗访京城高档私人会所:最高入会费500万 有钱难入会·赵忠祥谈高级私人会所:我不贪财 只是追求幸福感
Saturday, June 18, 2011
15 minutes lawyer lawyerup
Delivering a Lawyer Within 15 Minutes (Soda Extra)By JOHN SCHWARTZ
Published: June 16, 2011
Recommend
Twitter
Sign In to E-Mail
Print
Reprints
Share
Close
LinkedinDiggMySpacePermalink. The wheels of justice tend to be slow, but arrests can happen with lightning speed — and what happens next can be crucial. In searches, seizure and interrogation, things can go badly wrong.
Enlarge This Image
Christopher Capozziell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Chris Miles helped found LawyerUp, an Easton, Conn., company that promises to get people in trouble a lawyer quickly.
At that moment, a lawyer might help keep things from getting out of hand, asserting Miranda rights against interrogation or starting the bail process. But getting that lawyer is no easy thing, said Chris Miles, who co-founded a company, LawyerUp, to get lawyers on the case within 15 minutes.
“If I want a pizza, I can get a pizza in 15 minutes,” he says. “I can get a plumber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y can’t I get a lawyer?”
He co-founded the company in February, and started full operations this month in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and Rhode Island, having built a roster of criminal lawyers who do not mind getting late-night calls.
The service’s personal plan, aimed at young people, costs $4.95 a month. Those who do not have a subscription can pay a flat fee of $100 for the first call, which the company calls its “pay-in-a-pinch plan.” For all clients, an operator checks contact information and processes the lawyer’s initial fee of $250 on a credit card for the first hour of service.
Perhaps inevitably, there is an app for that, already available on Android phones and under development for the iPhone. It is basically a panic button, speed-dialing the service.
Lawyers do not pay to sign on to the roster, or for the client calls. Legal ethics rules frown on arrangements in which lawyers split fees with nonlawyers, and especially when lawyers pay people to round up clients — a practice known as using runners. A Connecticut lawyer who signed on, Patrick Tomasiewicz, said that when he got the call from the company, his main question was whether he would need to pay LawyerUp. The company satisfied him that its structure avoided runner issues.
The legal profession tends to be wary of innovation, he noted, adding that he had found the LawyerUp process to be far less questionable than many forms of legal advertising he sees on billboards and late-night television. “I don’t have my name on a cab,” he said.
No one has called him yet, Mr. Tomasiewicz said. “It may pan out for us. It may not.”
Ralph J. Monaco, the president of the Connecticut Bar Association, seemed a bit ruffled in an interview when asked about the company, calling the name “so tasteless.” He said he fretted that it might create a relationship that an unscrupulous lawyer could use to gouge the new client.
Does that mean lawyers like Mr. Tomasiewicz should worry about getting involved? “I don’t think so,” Mr. Monaco said. “I would want to see how it’s put into action.”
Mr. Miles, who is not a lawyer, argued that it was the current system, not his company, that was open to abuse. “There has got to be something more fair than a pay phone and a phone book in a police station somewhere,” he said. The lawyers, he noted, had been vetted before being added to the list, and “I’d hire any one of these attorneys to represent me or my family.”
So far, Mr. Miles said, 700 people have signed up and only a handful have made the call.
And no, they do not want to talk about it.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rint on June 17, 2011, on page A21 of the New York edition with the headline: Delivering a Lawyer Within 15 Minutes (Soda Extra)..Sign In to E-Mail
Print
Reprints
. Get 50% Off The New York Times & Free All Digital Access.
More Headlines From Around the Web
Sponsored Links
Vulture
Brooke Shields ‘Beyond Embarrassed’ About Screwing Up at the Tony Awards
StyleCaster
How Girls Flirt: An Expert Guide To Female Body Language
Health Central
Never Be Late Again
Betty Confidential
Prince William Races Home to Kate Middleton on His Motorcycle (Photo)
Get Free E-mail Alerts on These Topics
Legal Profession
Prices (Fares, Fees and Rates)
.Ads by Google what's this?
Debt Lawyer
Law Firm- A+ BBB Rating
Free Consultation 800-987-4165
www.craigzlaw.com
Published: June 16, 2011
Recommend
Sign In to E-Mail
Reprints
Share
Close
LinkedinDiggMySpacePermalink. The wheels of justice tend to be slow, but arrests can happen with lightning speed — and what happens next can be crucial. In searches, seizure and interrogation, things can go badly wrong.
Enlarge This Image
Christopher Capozziell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Chris Miles helped found LawyerUp, an Easton, Conn., company that promises to get people in trouble a lawyer quickly.
At that moment, a lawyer might help keep things from getting out of hand, asserting Miranda rights against interrogation or starting the bail process. But getting that lawyer is no easy thing, said Chris Miles, who co-founded a company, LawyerUp, to get lawyers on the case within 15 minutes.
“If I want a pizza, I can get a pizza in 15 minutes,” he says. “I can get a plumber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y can’t I get a lawyer?”
He co-founded the company in February, and started full operations this month in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and Rhode Island, having built a roster of criminal lawyers who do not mind getting late-night calls.
The service’s personal plan, aimed at young people, costs $4.95 a month. Those who do not have a subscription can pay a flat fee of $100 for the first call, which the company calls its “pay-in-a-pinch plan.” For all clients, an operator checks contact information and processes the lawyer’s initial fee of $250 on a credit card for the first hour of service.
Perhaps inevitably, there is an app for that, already available on Android phones and under development for the iPhone. It is basically a panic button, speed-dialing the service.
Lawyers do not pay to sign on to the roster, or for the client calls. Legal ethics rules frown on arrangements in which lawyers split fees with nonlawyers, and especially when lawyers pay people to round up clients — a practice known as using runners. A Connecticut lawyer who signed on, Patrick Tomasiewicz, said that when he got the call from the company, his main question was whether he would need to pay LawyerUp. The company satisfied him that its structure avoided runner issues.
The legal profession tends to be wary of innovation, he noted, adding that he had found the LawyerUp process to be far less questionable than many forms of legal advertising he sees on billboards and late-night television. “I don’t have my name on a cab,” he said.
No one has called him yet, Mr. Tomasiewicz said. “It may pan out for us. It may not.”
Ralph J. Monaco, the president of the Connecticut Bar Association, seemed a bit ruffled in an interview when asked about the company, calling the name “so tasteless.” He said he fretted that it might create a relationship that an unscrupulous lawyer could use to gouge the new client.
Does that mean lawyers like Mr. Tomasiewicz should worry about getting involved? “I don’t think so,” Mr. Monaco said. “I would want to see how it’s put into action.”
Mr. Miles, who is not a lawyer, argued that it was the current system, not his company, that was open to abuse. “There has got to be something more fair than a pay phone and a phone book in a police station somewhere,” he said. The lawyers, he noted, had been vetted before being added to the list, and “I’d hire any one of these attorneys to represent me or my family.”
So far, Mr. Miles said, 700 people have signed up and only a handful have made the call.
And no, they do not want to talk about it.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rint on June 17, 2011, on page A21 of the New York edition with the headline: Delivering a Lawyer Within 15 Minutes (Soda Extra)..Sign In to E-Mail
Reprints
. Get 50% Off The New York Times & Free All Digital Access.
More Headlines From Around the Web
Sponsored Links
Vulture
Brooke Shields ‘Beyond Embarrassed’ About Screwing Up at the Tony Awards
StyleCaster
How Girls Flirt: An Expert Guide To Female Body Language
Health Central
Never Be Late Again
Betty Confidential
Prince William Races Home to Kate Middleton on His Motorcycle (Photo)
Get Free E-mail Alerts on These Topics
Legal Profession
Prices (Fares, Fees and Rates)
.Ads by Google what's this?
Debt Lawyer
Law Firm- A+ BBB Rating
Free Consultation 800-987-4165
www.craigzlaw.com
Friday, June 17, 2011
flg
孙延军教授畅谈天下事:在美国遇神
作者﹕余音
孙延军教授畅谈天下事(图: 希望之声)
【正体版】 【字号】大 中 小 【列印版】 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特别的话题:孙延军教授在美国遇神的传奇经历。
孙延军,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是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特聘专家,他拥有国内外学术领域的多种学术头衔。他以对中国佛教禅宗的深入研究,撰写了中国宗教心理学领域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孙教授于2008年获北京市政府重点学科基金资助,赴美国进行宗教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职业宗教学者,他对人类的信仰体系可谓见多识广,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信仰自由的美国,孙延军因为见证了神的存在,走入法轮大法修炼中。5月里正值5.13法轮大法日暨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60岁华诞,同时也是大法洪传19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我们来和孙教授共同分享他在美国见证神的存在,并走入大法修炼的心路历程。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入法轮大法修炼的?
孙教授:我得法非常晚,是于2009年在美国开始修炼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现居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您能否告诉我们,您现在是哪一种居民身分?
孙教授:我现在是美国的永久居民。我明白您这个问题的意思,您是在问我:是不是以法轮功修炼者的身分,获得了在美国的合法居留权,对吧?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不是以法轮功修炼者的身分获得在美国的合法居留权的。当然我知道,以法轮功修炼者的名义申请在美国避难,相对容易。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当初通过律师递交移民申请的时候,还没有走入大法修炼。
主持人:我们知道,法轮大法是1992年春天5月13日的时候,由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在中国东北的长春市正式传出的。到现在已经是19年了。19年前的春天您在长春市居住吗?
孙教授:我当时在长春,那时我很年轻,春天的时候,我正在位于长春市的吉林大学攻读中国古典哲学方向的硕士学位。92年的夏天我获得硕士学位后,就直接留在吉林大学哲学系任教,一直到1999年夏天调入北京工作之前,我都在长春市居住。
主持人:那您当时是否听过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的讲法?是否见过李洪志大师呢?
孙教授:很遗憾,我没有那么幸运,我当时没有听过讲法,也没有见过法轮功创始人。我知道法轮功创始人曾经在长春市解放大路的一栋普通民宅中居住过,我过去也曾在长春市解放大路的一栋旧的学生宿舍楼内居住过。这栋学生宿舍楼,当时叫“解放大厦”(顺便说一下,在1989年民主运动的时候,这栋楼是当时长春市学生民主运动的中心),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机缘拜会法轮功创始人。
主持人:那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法轮大法的?按您刚才讲到的,您从1992年春天到1999年夏天都在长春市居住,我们知道,这段时间,法轮功在中国大陆传播非常迅速,长春市得法的人特别多,而且创始人还多次在吉林大学讲过法,吉林大学的很多师生都走入了大法修炼,而您当时竟没有得法!但到了美国之后,您很快就走入了大法修炼!我想,很多人对此会感到疑惑不解。您能谈谈这其中的缘由吗?
孙教授:您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能得这个法,非常不容易,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先讲一下,我在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得法。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当时对流行的气功功派有负面看法。其次,我本人所具有的宗教和哲学学术背景,阻碍我认真地去了解法轮功。第三,因为我在学业和事业上持续成功,使我非常自负,不能真正虚心接受别人的善良建议。第四,中国大陆长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使我把很多现象视为迷信,根本就不相信。
主持人:当时气功正风靡中国大陆,您怎么会对气功产生负面看法呢?
孙教授:开始的时候,我对气功是很着迷的。大概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迷上气功了。刚才我们是从1992年说起的,事实上我在1985年的时候就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考入了吉林大学哲学系。从85年秋到99年夏,我一直住在长春市。记得1986年的时候,我在长春市四分局附近的一个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气功与科学》杂志。那里面有关气功的种种神奇描述深深地吸引了我。以后,凡属有关气功方面的杂志和书籍我一定要阅读,我自己买一部分杂志,也到图书馆借阅杂志。那光看也不行啊,那得练呀!于是就自己照著书练,一开始,什么功法都想试一试,但马上发现有很多流行功法有点吹牛,说理也不清楚,实际练起来和它们介绍的情况大相径庭。由于我在大学本科学的是哲学,我还特别喜欢中国古代哲学,后来我在学专业课时,对有关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就特别重视。我发现大多数气功功法都是从古代宗教典籍上东抄一点,西摘一点,拼起来的。或者,只截取古书中的一段。很多气功师,也没什么真本事,就是为了出名、赚钱。我就想,有跟他们学这功夫,那还不如自己去图书馆读《大藏经》和《道藏》呢!
主持人:后来您去读《大藏经》和《道藏》了吗?
孙教授:当然去读了!但发现很难读,第一是内容晦涩,第二是东西太多。好在有老师指导我,有图书管理员帮助我,再多、再艰涩的东西我也能找到学习的路径。我知道不能全看,得找重要的东西看。这么多功法,不能都练,我得选最好的功法去练。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只是一个石猴,人家开始求仙访道的时候,还知道只求长生不死之术,而一般的世间小道人家还不学呢!后来我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只有两类功法值得学,一是佛家的禅定,再就是道家的内丹。由于我当时对宗教修炼知识一知半解,比较佛道两家,我认为佛家虽然能练出特异功能,但最终身体还是死了。道家不仅能练出特异功能,而且能延长寿命。所以道家更好一些。于是下定决心以修炼内丹为主,同时,我认为,如果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修炼法门中有可取之处,也可以在修炼内丹时借鉴。
主持人:既然您想修炼内丹,那您对神仙是怎么理解的呢?您当时相信神仙是真实存在的吗?
孙教授:我当时认为神仙只是修炼出特异功能的人,他们比别人活得时间长一点,或者寿命是别人的几倍时间长,但最终也得死。比如张三丰的一生,宋、元、明三代都有记载。大概活了二百多岁。至于说万劫不死,不可能!而轮回转世、天国地狱之说,不过是怕人类道德败坏,吓唬人们的。但这种说法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正面作用。从大学时代,一直到来美国之前,我都是这样看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内丹修炼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修出了许多大觉者,如果能修炼圆满也不错,那您当时修炼内丹了吗?
孙教授:我尝试修炼了一段时间,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有些功法是要意守的。但由于我当时很年轻,心态不稳,常胡思乱想,而用意又太急,太执著于意守,结果弄得头昏脑胀、精神萎靡。后来打了两个多月太极拳,才算把身体恢复过来。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修炼内丹需要安静的条件,而在学生宿舍是不行的。同时心态要好,而我当时的心态不稳定。还要有明师指导,因为有些问题我还没有弄清楚。我决定,在年轻的时候先把修炼内丹的详细方法、步骤搞清楚。同时多读一读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把心态修养好。等到我年老退休之后,有空闲时间了,再专心修炼也不迟。为了给我的这段修炼经历做总结,我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从哲学的角度,阐释被古人尊为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题目是:《人类文明的新大陆--对气功古籍〈周易参同契〉的哲学思考》,请当时在吉林大学研究道教的一位老师做指导,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主持人:那您当时有没有读过《转法轮》这本书?
孙教授:我在吉林大学,连续读书、工作。在法轮功开始传播的时候,就听人介绍过法轮功,但我当时对流行的气功功法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95年的时候开始有学友极力向我推荐法轮功,但我想,我的专业就是研究如何修炼的,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呢?有些研究自然科学的人练法轮功,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缺乏人文科学的知识;有些哲学教授练法轮功,我认为这些人不懂中国文化;后来,有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也开始炼法轮功,我认为这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对中国传统宗教修炼法门不懂,才做这样的选择。我私下认为,对流行的事物,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冷静。直到1999年上半年,我将要离开长春赴北京工作之前,才粗略读了一遍《转法轮》。当时我有一位师长,学问很好,人也很好,我很尊敬他,他极力向我推荐法轮大法,并赠送了我一本《转法轮》,记得是蓝皮的,前面有法轮图形后面有一朵莲花。并再三嘱咐我“一定要连读三遍”。我盛情难却,只好硬着头皮读了一遍。
主持人:您当时读完《转法轮》之后,有什么感受?
孙教授:因为我当时生活阅历太浅,对学问的看法也过于偏执,并且由于学业和事业一路顺风,不免踌躇满志、目空一切。我当时还不懂得,什么样的道理才是最好的道理;也不明白,对于一个道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我当时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就是那些读完了得琢磨一段时间的书才是好书,另外语言表达也要精美。比如,《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像这样的话您得寻思半天才会明白一点。或者您得反覆看,才能明白个中道理。另外,我过去看的一些丹经,诸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都是用精美的韵文或诗词写成的。我认为这才真叫有水准。初读《转法轮》之后,我发现这也写得太简单了。文字浅显,看一眼就明白,不用思忖。里边使用的一些概念,也都是民间流行的,不用特别解释。唯一可取之处,就是这部书通篇都在劝善,让人做好人。我当时就想,我的那位师长还让我连读三遍呢!这样浅白的书,读一遍就全明白了,读三遍,那也太耽误时间了。反过来又想,这本书既然让人做好人,而且还有这么多人信,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肯定有好处。这样,我也不能说这本书不好。后来,我的那位师长就和我联系,问:“我送给你的《转法轮》,你读完了吗?”,我说:“读完了”。又问:“读了三遍吗?”我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是三遍”。他接着问:“感觉怎么样?”。我说:“写得好,我到北京去练!您放心吧!”事实上,我当时内心里根本没有把这本书当回事。我记得,我是1999年7月5日到首都师范大学报到的,然后就是暑假。开学以后,中共已经开始镇压法轮功了,当时掀起了全民揭批法轮功运动。从那时起,到我来美国之前,我再也没看过大法书籍。
主持人:您当时参加批判法轮功了吗?,您对这场批判怎么看?
孙教授:我没有写文章,但当时党内有讨论会,我当时是党员,按规定需要在会上表明态度。因为,我当时不信神,也不明真相,所以我大体是这样说的:“法轮功肯定有良好的祛病健身效果,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学。学法轮功的人都是非常好的人。如果说,法轮功宣扬有神论,是愚昧的迷信。但是现在我们用自然科学道理来批判法轮功的做法也很愚昧。信仰和当代自然科学并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层次需要修身、养性、领会、体悟,而另一个层次需要观察、试验、测量、推理。信仰领域的问题,还是要用信仰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信仰领域的基本规律。而我们现在是用一种愚昧来对抗另一种愚昧,都不可取。”当时,我们学校一看我的表态,就知道我不是法轮功学员。因为,当时中共当局发现,真正修炼法轮功的人,不管在人前还是在背后,决不会说法轮功不好。所以,我在这场政治运动中算是过关了。一直到2008年我来到美国之前,这个基本认识都没有改变!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问您,您的专业领域是宗教心理学,您的研究物件都信神,而您却不信神,那您以您的不信神的心理,怎么能准确察知信神者的心理呢?
孙教授:您这个问题,宗教心理学界是这样解释的,即:信神者,或特定信仰体系内的人,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这种信仰本身,能准确描述相关信仰活动的心理体验;但不信神的人,或者信仰体系之外的人,他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相关信仰,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公允。所以,学界认为,两种方法都有价值。
主持人:通过您刚才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您的思想意识,和法轮功修炼者的思想意识,是有巨大差异的。那您到美国后,究竟是什么机缘使您的世界观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并最终走入大法修炼之中呢?
孙教授:我来到美国后,在最初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内心深处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惊心动魄来形容。其中心路历程的曲折、复杂,难以尽述。简单地说,有这样非常关键的几步,决定我最终走入法轮大法修炼。第一,通过再读《圣经》,体验到了神的真实存在。第二,通过阅读《九评》,对中共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并认为法轮功群体值得尊重。第三,通过看《神韵》,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消除了对法轮功的隔阂。第四,通过接触法轮功学员,感受到了法轮功学员的修炼境界,我为他们的虔诚、善良所感动。第五,再读《转法轮》,幡然醒悟,过去对宗教信仰中的许多疑问,都得到了圆满解释。
主持人:看来,信不信神的真实存在,是决定您对法轮大法态度的一个关键问题,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从一个无神论者,最后变成有神论者的?
孙教授:我于2008年4月3日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访学,作宗教心理学研究。搞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能只读书,还得深入美国的宗教生活,就选了当地的几个教堂去参观。后来一位牧师,看我对基督教感兴趣,就送了我一本英文版《圣经》;而一位虔诚的华裔女士,送给了我一本中文版《圣经》。我就对照阅读。计划在离开美国返回中国大陆之前,把《圣经》读几遍。我过去在中国也读过《圣经》,感到他只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但在美国读《圣经》,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读完《马太福音》的时候,我深深为耶稣基督的智慧所折服,感到耶稣讲的道理平易而深刻,是济世救人的肺腑之言。我猛然醒悟耶稣的道理是真实的,耶稣的故事也是真实的!根据我对宗教的研究和理解,耶稣的神迹也不难解释。当我确信这一点之后,我的内心瞬间体验到一种平安喜乐的感觉,这种感觉竟然持续了数周时间。我感觉我周围的世界比以往美妙了许多。后来,我在教堂中和一些年长的虔诚基督徒作印证,他们也都有大致相同的经历。于是,我体验到,神是真正存在的!
主持人:既然您在读圣经的时候,获得了这样深刻的体悟,那您当时为什么没有加入基督教会,接受洗礼,并变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呢?
孙教授:因为,我是研究宗教信仰和修炼的,我自己对这个领域有很多需要解开的疑惑。读完《圣经》之后,我觉得还有许多疑问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求得更圆满解释,所以,我当时没有变成一个基督徒。但我的世界观确实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持人:您的这段经历真是很宝贵,看来信不信神,把人分为两个世界,有天壤之别啊!那您是怎样读到《九评》这本书的呢?当时读《九评》有什么感觉?
孙教授:我读《九评》是因为朋友的提醒,有些朋友看我初到夏威夷每天阅读资料,忙忙碌碌。就对我说,您在美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您怎么能看完这么多资料呢?你应该把中国大陆看不到的资料收集好,拷贝下来,回去慢慢阅读。我一听,对呀!但现在学术论文都有资料库,在中国也可以查找。那什么资料是看不到的呢?后来一想,中国大陆禁止出版的资料才是我看不到的。根据朋友的建议,按我的这个学科的性质,收集一些有关法轮功、基督教家庭教会、西藏流亡政府的资料,可能回去会有用。法轮功在海内外影响最大,我就决定,先看法轮功的。在大纪元的网站上,我发现《九评》这本书被放在了显要的位置,我想,应该先读一读。我一读,感觉很震惊,法轮功竟能写出这样好的书?因为我在中国大陆经常给杂志和出版社审稿,什么样的论着有什么样的水准,我还是有判断能力的。另外,我又想,共产党这样坏吗?是不是因为法轮功反共,故作这样的夸张呢?因为美国没有资讯封锁,想求证什么,比较容易。找资料一印证,发现《九评》讲的都是真的。我意识到法轮功不简单,里面真有人才,非等闲之辈,值得尊重啊!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在《九评》的影响下,我于2009年初公开声明退出了中共。
主持人:您刚才讲,您通过看神韵,受到心灵震撼,消除了对法轮功的隔阂。您能具体谈谈这个隔阂到底是如何消除的吗?
孙教授:应该说,看了《九评》,您不得不尊重法轮功;看了《神韵》,您不得不仰视法轮功!我在吉林大学哲学系主讲了7年美学课,对文艺是有发言权的。我在北京也现场见识过许多高水准的文艺演出,但这些表演,在艺术格调上和神韵无法相提并论。2009年3月31日,我在檀香山有幸第一次欣赏《神韵》,《神韵》纯正的艺术内涵,无与伦比的艺术格调,精湛的艺术技艺,使我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我为我们华人能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个节目,叫《婆罗花开》,我感到这个舞蹈圣洁美妙、超凡脱俗。我过去在读佛教经典的时候,多次读过释迦牟尼有关:优昙婆罗花三千年一开,届时法轮圣王下世度人的预言。我当时认为,这只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而已。后来听说,现在优昙婆罗花已经开了,但我不知是真是假。看完《神韵》后,我特意仔细搜集、甄别了有关优昙婆罗花开放的各种资讯。最终我确信,真有优昙婆罗花,而且真开了!看来,不仅耶稣的事迹是真的,释迦牟尼的事迹是真的,那法轮圣王也是真的!我就琢磨,难道当年释迦牟尼的预言就应在法轮功上?要说影响大、传播广、传播迅速,那其他信仰体系是无法与法轮大法相提并论的。但我转念又一想,即便释迦牟尼的预言应在法轮大法上,但法轮大法这个法门本身究竟高明到什么程度?这是个问题!我据十年前初读《转法轮》的印象,对这一点,还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毋庸置疑,《神韵》晚会确实拉近了我和法轮功修炼者的距离。正是因为看了《神韵》的缘故,从那时起,我认为,我和法轮功修炼者是同一类的人。后来纽约和DC的法轮功学员纪念4.25十周年,举行大型集会,邀请我参加。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法轮功学员虔诚、善良而又才华横溢,我应该见见他们,应该交这样的朋友,就去了。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您接触到法轮功学员后,您感受到了他们的修炼境界,您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谈谈您从他们身上,到底感受到了什么?
孙教授:纽约法轮功学员纪念4.25集会之后,由于太忙,大家当天中午都没吃饭,有个法轮功学员就邀我们几个人一起去一家中餐馆用晚餐。我盛情难却,只好客随主便。在中国大陆的时候,我出外讲学或遇上学校公务,也经常到饭店聚餐,但中国大陆的饭局吃起来很累,因为大家总是各怀心腹事。所以说,我每次吃饭前,落座之后,总是先把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理推断一番,以免在和他们交往中产生失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和法轮功学员在一起吃饭,我什么都没有想。吃完饭后,我猛然一惊!发现自己这次竟然没有揣测大家都在想什么?我一个人,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为什么不作戒备呢?我反覆思考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因为,我和这些人在一起有安全感,和法轮功学员相处的氛围是和谐的、美好的。这种氛围,是在海外的任何一个华人团体中都没有的。法轮功学员可信、可靠!当然,法轮功学员的优秀品质很多,我不能逐一道来。
主持人:您在什么时候开始重新读《转法轮》的?您这次从《转法轮》中究竟领悟到了什么呢?
孙教授:4.25和平抗暴十周年集会过后的第二天,有法轮功学员就问我:“您看过《转法轮》没有?”我客气地说:“十年前看过一遍,是让人做好人的书。”法轮功学员对我说:“看一遍不够,这部书不仅是让人做好人的,是让人修佛的。”劝我说:“您再看一看,肯定不一样。”我想,盛情难却,那就再读一遍吧!这次,打开《转法轮》,开篇是《论语》,一读,发现短短的几段文字气势恢弘、意境非凡。我就想,这得什么样的胸襟、气魄、境界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呢?十年前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有这种感觉呢?我意识到,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我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科研的经验积累和生活历练,加上我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人讲过课,我的见识已经远非当年可比。已经知道,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用最浅白的语言讲最高深的道理。真相的大门已经对我豁然敞开!第三天,我在DC,在一位学员家里,读到《转法轮》第二讲“关于天目的问题”,我马上意识到,这段文字,如果没有真切的修炼体悟,没有见过相应境界,是写不出来的。看来这部法是真的!后来,我回到夏威夷后,一口气读完其余部分。感到我在过去有关修炼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的许多疑问,全部得到了圆满解释,这部书确实是用最浅白的语言,讲了最高深的道理,可谓天机尽泄!我当时立即就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我想,我怎么这么不幸呢?十年前我为什么就没看出来这些内容来呢?同时又感觉到很幸运,我毕竟今天看出了门道,得到了这部上乘大法!那就赶紧修吧!从此,走入了法轮大法修炼!后来,我反覆读《转法轮》,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和十年前初读《转法轮》相比,我现在感到,这部经文的高深道理、丰富内涵,值得我永生领悟!
主持人:从您明白了真相,走入修炼,到今天,您在修炼中体会到了什么呢?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孙教授:首先说明一点,我很惭愧,我不够精进,我的修为很浅。但我也确实体验到了很多美好的境界。我的体会很多,很难尽述!我只从诸位朋友易于理解的角度出发,讲几点。第一,就是用真、善、忍的原则处理世间的任何事务都能得到好的结果,甚至很尖锐的矛盾都能善解,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第二,我感觉身体变得越来越轻,过去的许多不适,不翼而飞,精力十足,思维敏锐。第三,我感到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和我都有亲和感,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意境之中。第四,我对道德原则能坚持、在生活习惯上能自律。而在过去,我虽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我希望自己像孔子那样仁爱、像佛兰克林那样勤勉,可我做不到!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带研究生的时候,一般新生入学的第一次课,我不和他们探讨专业问题,而是和他们讨论道德行为规范,并把孔夫子的《论语》和《佛兰克林自传》作为必读书推荐给他们,而且强调要把坚守道德律令的重要性,摆在专业学习之上。希望他们以此为借鉴,建立起每个人自己信奉的道德行为规范。但我发现,一个不信神的普通人,坚守道德律令是很困难的。但现在,如果我发现自己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有什么地方不符合“真、善、忍”原则的时候,我马上就去改正,而且也能改正。以上,就是我在修炼中的初步体会。
主持人:听了您的这段在美国遇神的传奇经历,真是曲折复杂。您通过艰难求索,终得正法的心路历程,一定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好,谢谢孙教授!
孙教授:谢谢主持人!谢谢朋友们!
--转载自希望之声
作者﹕余音
孙延军教授畅谈天下事(图: 希望之声)
【正体版】 【字号】大 中 小 【列印版】 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特别的话题:孙延军教授在美国遇神的传奇经历。
孙延军,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是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特聘专家,他拥有国内外学术领域的多种学术头衔。他以对中国佛教禅宗的深入研究,撰写了中国宗教心理学领域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孙教授于2008年获北京市政府重点学科基金资助,赴美国进行宗教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职业宗教学者,他对人类的信仰体系可谓见多识广,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信仰自由的美国,孙延军因为见证了神的存在,走入法轮大法修炼中。5月里正值5.13法轮大法日暨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60岁华诞,同时也是大法洪传19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我们来和孙教授共同分享他在美国见证神的存在,并走入大法修炼的心路历程。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入法轮大法修炼的?
孙教授:我得法非常晚,是于2009年在美国开始修炼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现居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您能否告诉我们,您现在是哪一种居民身分?
孙教授:我现在是美国的永久居民。我明白您这个问题的意思,您是在问我:是不是以法轮功修炼者的身分,获得了在美国的合法居留权,对吧?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不是以法轮功修炼者的身分获得在美国的合法居留权的。当然我知道,以法轮功修炼者的名义申请在美国避难,相对容易。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当初通过律师递交移民申请的时候,还没有走入大法修炼。
主持人:我们知道,法轮大法是1992年春天5月13日的时候,由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在中国东北的长春市正式传出的。到现在已经是19年了。19年前的春天您在长春市居住吗?
孙教授:我当时在长春,那时我很年轻,春天的时候,我正在位于长春市的吉林大学攻读中国古典哲学方向的硕士学位。92年的夏天我获得硕士学位后,就直接留在吉林大学哲学系任教,一直到1999年夏天调入北京工作之前,我都在长春市居住。
主持人:那您当时是否听过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的讲法?是否见过李洪志大师呢?
孙教授:很遗憾,我没有那么幸运,我当时没有听过讲法,也没有见过法轮功创始人。我知道法轮功创始人曾经在长春市解放大路的一栋普通民宅中居住过,我过去也曾在长春市解放大路的一栋旧的学生宿舍楼内居住过。这栋学生宿舍楼,当时叫“解放大厦”(顺便说一下,在1989年民主运动的时候,这栋楼是当时长春市学生民主运动的中心),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机缘拜会法轮功创始人。
主持人:那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法轮大法的?按您刚才讲到的,您从1992年春天到1999年夏天都在长春市居住,我们知道,这段时间,法轮功在中国大陆传播非常迅速,长春市得法的人特别多,而且创始人还多次在吉林大学讲过法,吉林大学的很多师生都走入了大法修炼,而您当时竟没有得法!但到了美国之后,您很快就走入了大法修炼!我想,很多人对此会感到疑惑不解。您能谈谈这其中的缘由吗?
孙教授:您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能得这个法,非常不容易,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先讲一下,我在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得法。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当时对流行的气功功派有负面看法。其次,我本人所具有的宗教和哲学学术背景,阻碍我认真地去了解法轮功。第三,因为我在学业和事业上持续成功,使我非常自负,不能真正虚心接受别人的善良建议。第四,中国大陆长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使我把很多现象视为迷信,根本就不相信。
主持人:当时气功正风靡中国大陆,您怎么会对气功产生负面看法呢?
孙教授:开始的时候,我对气功是很着迷的。大概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迷上气功了。刚才我们是从1992年说起的,事实上我在1985年的时候就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考入了吉林大学哲学系。从85年秋到99年夏,我一直住在长春市。记得1986年的时候,我在长春市四分局附近的一个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气功与科学》杂志。那里面有关气功的种种神奇描述深深地吸引了我。以后,凡属有关气功方面的杂志和书籍我一定要阅读,我自己买一部分杂志,也到图书馆借阅杂志。那光看也不行啊,那得练呀!于是就自己照著书练,一开始,什么功法都想试一试,但马上发现有很多流行功法有点吹牛,说理也不清楚,实际练起来和它们介绍的情况大相径庭。由于我在大学本科学的是哲学,我还特别喜欢中国古代哲学,后来我在学专业课时,对有关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就特别重视。我发现大多数气功功法都是从古代宗教典籍上东抄一点,西摘一点,拼起来的。或者,只截取古书中的一段。很多气功师,也没什么真本事,就是为了出名、赚钱。我就想,有跟他们学这功夫,那还不如自己去图书馆读《大藏经》和《道藏》呢!
主持人:后来您去读《大藏经》和《道藏》了吗?
孙教授:当然去读了!但发现很难读,第一是内容晦涩,第二是东西太多。好在有老师指导我,有图书管理员帮助我,再多、再艰涩的东西我也能找到学习的路径。我知道不能全看,得找重要的东西看。这么多功法,不能都练,我得选最好的功法去练。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只是一个石猴,人家开始求仙访道的时候,还知道只求长生不死之术,而一般的世间小道人家还不学呢!后来我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只有两类功法值得学,一是佛家的禅定,再就是道家的内丹。由于我当时对宗教修炼知识一知半解,比较佛道两家,我认为佛家虽然能练出特异功能,但最终身体还是死了。道家不仅能练出特异功能,而且能延长寿命。所以道家更好一些。于是下定决心以修炼内丹为主,同时,我认为,如果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修炼法门中有可取之处,也可以在修炼内丹时借鉴。
主持人:既然您想修炼内丹,那您对神仙是怎么理解的呢?您当时相信神仙是真实存在的吗?
孙教授:我当时认为神仙只是修炼出特异功能的人,他们比别人活得时间长一点,或者寿命是别人的几倍时间长,但最终也得死。比如张三丰的一生,宋、元、明三代都有记载。大概活了二百多岁。至于说万劫不死,不可能!而轮回转世、天国地狱之说,不过是怕人类道德败坏,吓唬人们的。但这种说法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正面作用。从大学时代,一直到来美国之前,我都是这样看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内丹修炼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修出了许多大觉者,如果能修炼圆满也不错,那您当时修炼内丹了吗?
孙教授:我尝试修炼了一段时间,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有些功法是要意守的。但由于我当时很年轻,心态不稳,常胡思乱想,而用意又太急,太执著于意守,结果弄得头昏脑胀、精神萎靡。后来打了两个多月太极拳,才算把身体恢复过来。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修炼内丹需要安静的条件,而在学生宿舍是不行的。同时心态要好,而我当时的心态不稳定。还要有明师指导,因为有些问题我还没有弄清楚。我决定,在年轻的时候先把修炼内丹的详细方法、步骤搞清楚。同时多读一读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把心态修养好。等到我年老退休之后,有空闲时间了,再专心修炼也不迟。为了给我的这段修炼经历做总结,我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从哲学的角度,阐释被古人尊为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题目是:《人类文明的新大陆--对气功古籍〈周易参同契〉的哲学思考》,请当时在吉林大学研究道教的一位老师做指导,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主持人:那您当时有没有读过《转法轮》这本书?
孙教授:我在吉林大学,连续读书、工作。在法轮功开始传播的时候,就听人介绍过法轮功,但我当时对流行的气功功法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95年的时候开始有学友极力向我推荐法轮功,但我想,我的专业就是研究如何修炼的,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呢?有些研究自然科学的人练法轮功,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缺乏人文科学的知识;有些哲学教授练法轮功,我认为这些人不懂中国文化;后来,有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也开始炼法轮功,我认为这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对中国传统宗教修炼法门不懂,才做这样的选择。我私下认为,对流行的事物,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冷静。直到1999年上半年,我将要离开长春赴北京工作之前,才粗略读了一遍《转法轮》。当时我有一位师长,学问很好,人也很好,我很尊敬他,他极力向我推荐法轮大法,并赠送了我一本《转法轮》,记得是蓝皮的,前面有法轮图形后面有一朵莲花。并再三嘱咐我“一定要连读三遍”。我盛情难却,只好硬着头皮读了一遍。
主持人:您当时读完《转法轮》之后,有什么感受?
孙教授:因为我当时生活阅历太浅,对学问的看法也过于偏执,并且由于学业和事业一路顺风,不免踌躇满志、目空一切。我当时还不懂得,什么样的道理才是最好的道理;也不明白,对于一个道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我当时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就是那些读完了得琢磨一段时间的书才是好书,另外语言表达也要精美。比如,《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像这样的话您得寻思半天才会明白一点。或者您得反覆看,才能明白个中道理。另外,我过去看的一些丹经,诸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等,都是用精美的韵文或诗词写成的。我认为这才真叫有水准。初读《转法轮》之后,我发现这也写得太简单了。文字浅显,看一眼就明白,不用思忖。里边使用的一些概念,也都是民间流行的,不用特别解释。唯一可取之处,就是这部书通篇都在劝善,让人做好人。我当时就想,我的那位师长还让我连读三遍呢!这样浅白的书,读一遍就全明白了,读三遍,那也太耽误时间了。反过来又想,这本书既然让人做好人,而且还有这么多人信,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肯定有好处。这样,我也不能说这本书不好。后来,我的那位师长就和我联系,问:“我送给你的《转法轮》,你读完了吗?”,我说:“读完了”。又问:“读了三遍吗?”我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是三遍”。他接着问:“感觉怎么样?”。我说:“写得好,我到北京去练!您放心吧!”事实上,我当时内心里根本没有把这本书当回事。我记得,我是1999年7月5日到首都师范大学报到的,然后就是暑假。开学以后,中共已经开始镇压法轮功了,当时掀起了全民揭批法轮功运动。从那时起,到我来美国之前,我再也没看过大法书籍。
主持人:您当时参加批判法轮功了吗?,您对这场批判怎么看?
孙教授:我没有写文章,但当时党内有讨论会,我当时是党员,按规定需要在会上表明态度。因为,我当时不信神,也不明真相,所以我大体是这样说的:“法轮功肯定有良好的祛病健身效果,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学。学法轮功的人都是非常好的人。如果说,法轮功宣扬有神论,是愚昧的迷信。但是现在我们用自然科学道理来批判法轮功的做法也很愚昧。信仰和当代自然科学并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层次需要修身、养性、领会、体悟,而另一个层次需要观察、试验、测量、推理。信仰领域的问题,还是要用信仰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信仰领域的基本规律。而我们现在是用一种愚昧来对抗另一种愚昧,都不可取。”当时,我们学校一看我的表态,就知道我不是法轮功学员。因为,当时中共当局发现,真正修炼法轮功的人,不管在人前还是在背后,决不会说法轮功不好。所以,我在这场政治运动中算是过关了。一直到2008年我来到美国之前,这个基本认识都没有改变!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问您,您的专业领域是宗教心理学,您的研究物件都信神,而您却不信神,那您以您的不信神的心理,怎么能准确察知信神者的心理呢?
孙教授:您这个问题,宗教心理学界是这样解释的,即:信神者,或特定信仰体系内的人,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这种信仰本身,能准确描述相关信仰活动的心理体验;但不信神的人,或者信仰体系之外的人,他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相关信仰,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公允。所以,学界认为,两种方法都有价值。
主持人:通过您刚才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您的思想意识,和法轮功修炼者的思想意识,是有巨大差异的。那您到美国后,究竟是什么机缘使您的世界观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并最终走入大法修炼之中呢?
孙教授:我来到美国后,在最初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内心深处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惊心动魄来形容。其中心路历程的曲折、复杂,难以尽述。简单地说,有这样非常关键的几步,决定我最终走入法轮大法修炼。第一,通过再读《圣经》,体验到了神的真实存在。第二,通过阅读《九评》,对中共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并认为法轮功群体值得尊重。第三,通过看《神韵》,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消除了对法轮功的隔阂。第四,通过接触法轮功学员,感受到了法轮功学员的修炼境界,我为他们的虔诚、善良所感动。第五,再读《转法轮》,幡然醒悟,过去对宗教信仰中的许多疑问,都得到了圆满解释。
主持人:看来,信不信神的真实存在,是决定您对法轮大法态度的一个关键问题,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从一个无神论者,最后变成有神论者的?
孙教授:我于2008年4月3日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访学,作宗教心理学研究。搞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能只读书,还得深入美国的宗教生活,就选了当地的几个教堂去参观。后来一位牧师,看我对基督教感兴趣,就送了我一本英文版《圣经》;而一位虔诚的华裔女士,送给了我一本中文版《圣经》。我就对照阅读。计划在离开美国返回中国大陆之前,把《圣经》读几遍。我过去在中国也读过《圣经》,感到他只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但在美国读《圣经》,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读完《马太福音》的时候,我深深为耶稣基督的智慧所折服,感到耶稣讲的道理平易而深刻,是济世救人的肺腑之言。我猛然醒悟耶稣的道理是真实的,耶稣的故事也是真实的!根据我对宗教的研究和理解,耶稣的神迹也不难解释。当我确信这一点之后,我的内心瞬间体验到一种平安喜乐的感觉,这种感觉竟然持续了数周时间。我感觉我周围的世界比以往美妙了许多。后来,我在教堂中和一些年长的虔诚基督徒作印证,他们也都有大致相同的经历。于是,我体验到,神是真正存在的!
主持人:既然您在读圣经的时候,获得了这样深刻的体悟,那您当时为什么没有加入基督教会,接受洗礼,并变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呢?
孙教授:因为,我是研究宗教信仰和修炼的,我自己对这个领域有很多需要解开的疑惑。读完《圣经》之后,我觉得还有许多疑问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求得更圆满解释,所以,我当时没有变成一个基督徒。但我的世界观确实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持人:您的这段经历真是很宝贵,看来信不信神,把人分为两个世界,有天壤之别啊!那您是怎样读到《九评》这本书的呢?当时读《九评》有什么感觉?
孙教授:我读《九评》是因为朋友的提醒,有些朋友看我初到夏威夷每天阅读资料,忙忙碌碌。就对我说,您在美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您怎么能看完这么多资料呢?你应该把中国大陆看不到的资料收集好,拷贝下来,回去慢慢阅读。我一听,对呀!但现在学术论文都有资料库,在中国也可以查找。那什么资料是看不到的呢?后来一想,中国大陆禁止出版的资料才是我看不到的。根据朋友的建议,按我的这个学科的性质,收集一些有关法轮功、基督教家庭教会、西藏流亡政府的资料,可能回去会有用。法轮功在海内外影响最大,我就决定,先看法轮功的。在大纪元的网站上,我发现《九评》这本书被放在了显要的位置,我想,应该先读一读。我一读,感觉很震惊,法轮功竟能写出这样好的书?因为我在中国大陆经常给杂志和出版社审稿,什么样的论着有什么样的水准,我还是有判断能力的。另外,我又想,共产党这样坏吗?是不是因为法轮功反共,故作这样的夸张呢?因为美国没有资讯封锁,想求证什么,比较容易。找资料一印证,发现《九评》讲的都是真的。我意识到法轮功不简单,里面真有人才,非等闲之辈,值得尊重啊!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在《九评》的影响下,我于2009年初公开声明退出了中共。
主持人:您刚才讲,您通过看神韵,受到心灵震撼,消除了对法轮功的隔阂。您能具体谈谈这个隔阂到底是如何消除的吗?
孙教授:应该说,看了《九评》,您不得不尊重法轮功;看了《神韵》,您不得不仰视法轮功!我在吉林大学哲学系主讲了7年美学课,对文艺是有发言权的。我在北京也现场见识过许多高水准的文艺演出,但这些表演,在艺术格调上和神韵无法相提并论。2009年3月31日,我在檀香山有幸第一次欣赏《神韵》,《神韵》纯正的艺术内涵,无与伦比的艺术格调,精湛的艺术技艺,使我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我为我们华人能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个节目,叫《婆罗花开》,我感到这个舞蹈圣洁美妙、超凡脱俗。我过去在读佛教经典的时候,多次读过释迦牟尼有关:优昙婆罗花三千年一开,届时法轮圣王下世度人的预言。我当时认为,这只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而已。后来听说,现在优昙婆罗花已经开了,但我不知是真是假。看完《神韵》后,我特意仔细搜集、甄别了有关优昙婆罗花开放的各种资讯。最终我确信,真有优昙婆罗花,而且真开了!看来,不仅耶稣的事迹是真的,释迦牟尼的事迹是真的,那法轮圣王也是真的!我就琢磨,难道当年释迦牟尼的预言就应在法轮功上?要说影响大、传播广、传播迅速,那其他信仰体系是无法与法轮大法相提并论的。但我转念又一想,即便释迦牟尼的预言应在法轮大法上,但法轮大法这个法门本身究竟高明到什么程度?这是个问题!我据十年前初读《转法轮》的印象,对这一点,还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毋庸置疑,《神韵》晚会确实拉近了我和法轮功修炼者的距离。正是因为看了《神韵》的缘故,从那时起,我认为,我和法轮功修炼者是同一类的人。后来纽约和DC的法轮功学员纪念4.25十周年,举行大型集会,邀请我参加。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法轮功学员虔诚、善良而又才华横溢,我应该见见他们,应该交这样的朋友,就去了。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您接触到法轮功学员后,您感受到了他们的修炼境界,您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谈谈您从他们身上,到底感受到了什么?
孙教授:纽约法轮功学员纪念4.25集会之后,由于太忙,大家当天中午都没吃饭,有个法轮功学员就邀我们几个人一起去一家中餐馆用晚餐。我盛情难却,只好客随主便。在中国大陆的时候,我出外讲学或遇上学校公务,也经常到饭店聚餐,但中国大陆的饭局吃起来很累,因为大家总是各怀心腹事。所以说,我每次吃饭前,落座之后,总是先把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理推断一番,以免在和他们交往中产生失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和法轮功学员在一起吃饭,我什么都没有想。吃完饭后,我猛然一惊!发现自己这次竟然没有揣测大家都在想什么?我一个人,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为什么不作戒备呢?我反覆思考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因为,我和这些人在一起有安全感,和法轮功学员相处的氛围是和谐的、美好的。这种氛围,是在海外的任何一个华人团体中都没有的。法轮功学员可信、可靠!当然,法轮功学员的优秀品质很多,我不能逐一道来。
主持人:您在什么时候开始重新读《转法轮》的?您这次从《转法轮》中究竟领悟到了什么呢?
孙教授:4.25和平抗暴十周年集会过后的第二天,有法轮功学员就问我:“您看过《转法轮》没有?”我客气地说:“十年前看过一遍,是让人做好人的书。”法轮功学员对我说:“看一遍不够,这部书不仅是让人做好人的,是让人修佛的。”劝我说:“您再看一看,肯定不一样。”我想,盛情难却,那就再读一遍吧!这次,打开《转法轮》,开篇是《论语》,一读,发现短短的几段文字气势恢弘、意境非凡。我就想,这得什么样的胸襟、气魄、境界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呢?十年前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有这种感觉呢?我意识到,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我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科研的经验积累和生活历练,加上我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人讲过课,我的见识已经远非当年可比。已经知道,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用最浅白的语言讲最高深的道理。真相的大门已经对我豁然敞开!第三天,我在DC,在一位学员家里,读到《转法轮》第二讲“关于天目的问题”,我马上意识到,这段文字,如果没有真切的修炼体悟,没有见过相应境界,是写不出来的。看来这部法是真的!后来,我回到夏威夷后,一口气读完其余部分。感到我在过去有关修炼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的许多疑问,全部得到了圆满解释,这部书确实是用最浅白的语言,讲了最高深的道理,可谓天机尽泄!我当时立即就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我想,我怎么这么不幸呢?十年前我为什么就没看出来这些内容来呢?同时又感觉到很幸运,我毕竟今天看出了门道,得到了这部上乘大法!那就赶紧修吧!从此,走入了法轮大法修炼!后来,我反覆读《转法轮》,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和十年前初读《转法轮》相比,我现在感到,这部经文的高深道理、丰富内涵,值得我永生领悟!
主持人:从您明白了真相,走入修炼,到今天,您在修炼中体会到了什么呢?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孙教授:首先说明一点,我很惭愧,我不够精进,我的修为很浅。但我也确实体验到了很多美好的境界。我的体会很多,很难尽述!我只从诸位朋友易于理解的角度出发,讲几点。第一,就是用真、善、忍的原则处理世间的任何事务都能得到好的结果,甚至很尖锐的矛盾都能善解,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第二,我感觉身体变得越来越轻,过去的许多不适,不翼而飞,精力十足,思维敏锐。第三,我感到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和我都有亲和感,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意境之中。第四,我对道德原则能坚持、在生活习惯上能自律。而在过去,我虽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我希望自己像孔子那样仁爱、像佛兰克林那样勤勉,可我做不到!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带研究生的时候,一般新生入学的第一次课,我不和他们探讨专业问题,而是和他们讨论道德行为规范,并把孔夫子的《论语》和《佛兰克林自传》作为必读书推荐给他们,而且强调要把坚守道德律令的重要性,摆在专业学习之上。希望他们以此为借鉴,建立起每个人自己信奉的道德行为规范。但我发现,一个不信神的普通人,坚守道德律令是很困难的。但现在,如果我发现自己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有什么地方不符合“真、善、忍”原则的时候,我马上就去改正,而且也能改正。以上,就是我在修炼中的初步体会。
主持人:听了您的这段在美国遇神的传奇经历,真是曲折复杂。您通过艰难求索,终得正法的心路历程,一定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好,谢谢孙教授!
孙教授:谢谢主持人!谢谢朋友们!
--转载自希望之声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Followers
Blog Archive
-
▼
2011
(219)
-
▼
December
(6)
- 中国未来之路(一)中国崩溃倒计时/华先忧(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12月06日 首发 - 支持此文作者...
- 郭旭东将军论当代国际军事战争659:国家模板殖民地武器侵略战争郭旭东将军转告大家1028:关于私营消...
- 张文木: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按语】岁末,观察者网与《社会观察》杂志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愤怒之...
- 丁力:中国需要一场大变革 2011年是新一轮革命的起始年。中微子的超光速运动再次得到证明,昭示着物...
- 【原编者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郎咸平于两周之前,即10月22日在沈阳发表了一个针对国有企业的...
- 刘少奇女儿刘亭亭忆旧:一家4人惨死6人坐牢 2008年11月24日 10:39:56 来源:新闻...
-
▼
December
(6)